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

一、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洁桦[1](2020)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印证其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郁热夹瘀证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两组,均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治疗、健康教育、血糖监测等基础治疗措施,对照组(30例):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0.25g/次,3次/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口服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变化情况,并观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反应,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均能够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3.西医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糖代谢指标:两组均能降低FPG、2h PG、Hb A1C,治疗组在降低FPG、2h PG、Hb A1C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5.胰岛素相关指标:两组均能降低FINS及HOMA-IR。治疗组降低FINS及HOMA-IR优于对照组(P<0.01)。6.肥胖相关指标:两组均能降低体重及BMI。两组治疗后在降低体重及BMI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脂代谢指标:两组均能降低TC、TG、LDL-C,升高HDL-C。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在升高HDL-C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能改善肝胃郁热夹瘀证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降低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临床疗效肯定,优于单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马喜桃[2](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认为,脾胃不和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的关键,临床发现采用“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为治法的中药复方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状,还有助于血糖控制。近些年来发表了不少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但缺乏基于循证方法的系统评价。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降糖药对T2DM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血糖控制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优势,但相关研究存在方法学不足和其他偏倚因素,需采用严谨的试验设计来对其血糖控制作用进行进一步考察。既往的血糖控制指标以糖化血红蛋白为金标准,但新近研究强调血糖波动的重要作用,后者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同样有重要作用,但既往同类研究尚未对血糖波动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式,采用传统的指尖血糖和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仪(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两种方式观察其对一般的血糖控制指标和血糖波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中西医结合实现平稳降糖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在T2DM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对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方式,查询从建库到2019年11月期间发表的以T2DM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组采用口服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包括中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等,不包含半夏泻心汤法中药联合针灸、按摩或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手段),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或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两组均合并糖尿病基础治疗,如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控制和血糖监测,干预周期无要求。以血糖控制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和不良事件为次要指标,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2、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文题录入Endnote X8软件,排除重复文献,进一步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评价偏倚风险,采用系统评价软件Rev Man 5.3对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合并和分析。4、分类资料用风险比来分析、定量资料用加权均数差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卡方检验判断Meta分析的异质性,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2>95%则认为异质性过大,不进行合并,单独进行描述。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文献,发表年份是2013年至2019年,共计1016例T2DM患者,患者年龄在33到77岁之间,疗程分布于新诊断糖尿病到发病15年。(1)空腹血糖:有8篇文献对空腹血糖进行了分析,疗程在1个月到3个月不等,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餐后2小时血糖:有6篇文献对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糖化血红蛋白:有6篇文献均对中药应用后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情况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有效率:有4篇文献对用药后临床有效率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上述研究都未发生不良反应,无不良事件记录。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基础降糖治疗,与西药常规降糖措施相比,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空腹血糖、减少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但由于纳入的原始文献存在随机、盲法实施等方法学设计上的不足及其他偏倚因素,本研究的结论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二)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以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为对照,通过与其联合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进行同期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常规血糖控制指标、指尖血糖波动指标、FGM血糖波动指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次数、MAGE、MODD)、HOMA-IR等的变化,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对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的症状改善、血糖控制、血糖波动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96例,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配到中西医结合组(A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B组),两组各48例。所有组别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研究者统一提供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糖尿病饮食控制指导、运动建议和血糖监测。B组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三短一长”式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A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疗程2周。强化治疗结束后,停用中药,检测指标,继续西医降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西药降糖措施,在治疗的第12周,嘱患者门诊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7点的指尖血糖,随访患者降糖西药用药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天和第15天均接受每日7次的指尖血糖监测,此外,每个中心的前18位患者同时接受FGM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 PG、Fins、血糖波动指标(指尖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及治疗结束后的胰岛素用量、HOMA-IR变化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GM组还需比较组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事件次数、血糖波动指标差异;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中心共有10人因各种原因脱落或剔除,最终完成研究的人数是86人,每组43例。两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糖及血糖波动指标、Fins、HOMA-IR、肝肾功、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基线均衡,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减少,但治疗后的A组积分明显低于B组积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有优势;在单项症状缓解率方面,除了“大便稀溏”没有组间差异外,其他症状如心下痞满、纳差乏力、口干口苦、干呕呃逆、头昏肢重、饥饿感强但进食不多等指标变化方面均有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在改善单项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强于B组。(2)临床有效率比较:A组及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05%、67.44%,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A组的疗效优于B组。(3)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比较:治疗2周后组间前后对比,FPG、2h P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强化治疗有效,但治疗后FPG和2h PG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胰岛素用量方面可看出,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血糖达标后到强化治疗结束时的胰岛素用量(P<0.05)。(4)指尖血糖波动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指尖血糖波动指标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在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的组间比较上,A组均优于B组(P<0.01),表明治疗后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更小。(5)FGM显示的血糖波动指标:治疗2周后,佩戴FGM的两组患者在目标血糖范围内的时间占比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低血糖时间占比及低血糖事件次数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表明A组在减少低血糖发生、减少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方面有优势。(6)胰岛素抵抗指标:治疗2周后,两组的HOMA-IR指数均降低,其中A组治疗后的HOMA-IR指数低于B组(P<0.01),表明在A组在减少胰岛素抵抗方面更有优势。(7)随访至第12周时,发现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前期治疗后,两组的平均血糖普遍下降,血糖控制较好,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还发现,两组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别(P<0.05),表明通过前期联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后,A组在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方面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同时发现,前期联合使用中药组的患者,在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用药的便捷性方面有改善的趋势。3、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没有发生FGM仪器探头折断、材料过敏等事件。随访至第12周后,A组发生轻度低血糖2例,B组发生轻度低血糖5例,治疗组低血糖例数少于对照组,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住院期间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服用半夏泻心汤合栝蒌牡蛎散组成的中药复方2周,在2周结束后,中西医结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减少治疗期间的低血糖时间、降低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独特优势。2、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指标FPG、2h PG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和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在低血糖时间比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加用中药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不在降低血糖平均水平,而在于改善血糖波动,调节血糖稳态。3、治疗2周停用中药后,两组继续应用常规降糖治疗,观察至第12周进行随访,结果发现两组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异,且中西医结合组的患者在随访阶段有更多的患者实现了胰岛素注射次数的减少,表明中药对于血糖波动的改善有一定的持续效应,中药有减轻胰岛素注射次数的趋势。

杜月薇[3](2019)在《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经络切诊手法,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背俞穴进行探查,探讨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阳性反应点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与血糖的关系,以及T2DM住院患者与体检志愿者在背俞穴出现阳性反应点的差异,为非药物治疗T2DM的背俞穴取穴提供切诊依据。方法: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入选T2DM住院患者82例与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44例,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及随机血糖、进行背俞穴切诊,记录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T2DM住院患者的背俞穴阳性反应点规律显示,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主要出现在胃俞、肝俞、肾俞、胰俞;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俞穴是胃俞穴,占32.93%,其余频率自高至低依次为肝俞(29.27%)、肾俞(26.83%)、胰俞(19.51%)、三焦俞(18.29%)等;2.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表现,阳性反应主要以结节为主,占比45.07%,其余占比自高至低依次为条索(26.06%)、僵紧(16.20%)、下陷(4.93%)、冷(3.52%)等;3.T2DM住院患者胃俞、肝俞、肾俞、胰俞、脾俞穴的阳性反应点出现频率分别为体检志愿者的9.0、24.0、11.00、16.0、12.0倍,经χ2检验,胃俞、肝俞、肾俞、胰俞、脾俞穴在T2DM与体检志愿者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4.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与当日随机血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肾俞阳性反应与血糖呈正相关。结论:1.从T2DM住院患者的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频率高低,提示T2DM住院患者可从脾胃、肝肾论治,配以胰俞、三焦俞治疗;2.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出现结节阳性反应时,应对患者湿浊或痰湿进行辨证以明确治疗;出现僵紧、条索、冷的阳性反应时,应考虑T2DM住院患者体内寒气的存在;出现下陷阳性反应,应着重补肾;3.根据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与T2DM住院患者及体检志愿者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提示经络切诊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及胰俞穴时,应着重探查肝俞、肾俞、脾俞、胃俞、胰俞的阳性反应;4.根据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阳性反应与血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T2DM住院患者出现血糖异常时,可考虑选取肾俞穴治疗。以上结果可为非药物治疗T2DM住院患者提供选穴依据。

刘蕊蕊[4](2019)在《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探讨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探讨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指导下的“半夏泻心汤”对患者肠道菌群、糖脂代谢的影响,阐释调节胃(脾)肠法纠正T2DM的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实验的方法,收取符合纳入标准共计66例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皆接受基础治疗以及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另予以“半夏泻心汤”颗粒治疗,对照组使用“半夏泻心汤”颗粒模拟剂治疗。以12周作为观察疗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体重指数(BMI)、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血糖相关指标变化,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记录安全性指标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并应用SPSS2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疗效评价:经过治疗后,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其中治疗组有效率约为90.63%,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对照组有效率为1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糖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HbA1c、FPG、P2hPG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FPG、P2hPG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bA1c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指标:治疗组治疗后TG、TC、LDL-C、HCY指标较前均有明显下降,HDL-C较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G、TC、LDL-C、HCY指标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指标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LDL-C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C、HDL-C、HCY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OMA-β、HOMA-IR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BMI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BM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肠道菌群指标:“半夏泻心汤”能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提高优势菌的数量,如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降低劣势菌属占比,如大肠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7)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两组的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指标均属于正常范围内,使用“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安全无毒副作用。研究结论:(1)脾胃、小肠功能失常,“肉膏脂”浊滋生泛溢,土壤变质是导致糖尿病高血糖状态、血脂异常、菌群失调的病机关键,调和胃(脾)肠,还原土壤本质,为其基本治则。(2)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所运用“半夏泻心汤”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在其作用机制上,其发挥的降糖降脂作用,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亦可能与改善肠道菌群有关。(3)基于“共同土壤”学说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结合胰岛素,与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马立新[6](2012)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及方法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型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降糖药作为标准治疗药物普遍用于临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中药治疗作为2型糖尿病的药物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在中医典籍中“糖尿病”又被称为“消渴”,病机为“本虚标实”,历代医家在消渴证或糖尿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随着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机制引入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的]开展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法学评价研究及疗效、安全性评价,为RCT的设计、实施及管理提供方法学支持,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疗效和安全性证据。[方法]1.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CBM及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检索截止时间:2012年1月.筛选干预时间≥3个月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RCT。2.建立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的数据库。描述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的PICOS构成要素,分析2006年前、后构成比的变化趋势,调查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及结果报告过程。3.利用样本含量、效应指标等文献信息推算效应值大小的把握度,定量评价效应值大小的可靠性。4.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5.系统综述纳入中药与安慰剂、降糖药、非特异性治疗、不治疗的比较以及中药联用降糖药与降糖药比较的RCT,结局指标包含下列之一:死亡率、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血糖控制指标(FPG,2-hPG,HbAlc),生存质量,症状积分、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后获得干预时间≥3个月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 232项研究。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纳入了170项研究。2.伦理学审查信息的报告率只有4.31%(10/232),临床试验注册信息报告率为0.86%(2/232)。3.中医诊断标准的报告率为58.2%(135/232),中医辨证纳入标准的研究占32.8%(76/232)。4.阳性对照药物属于一线治疗药物的比例由2005年前的25.5%(24/94)上升到2006年后51.3%(58/113)(P<0.001);安慰剂对照比例由2005年的6.9%(7/101)上升到之后的13.7%(18/131)(P<0.0001)。5. HbA1c、2-hPG、FPG、生存质量指标的报告率分别为55.6%(129/232),76%(176/232),95%(220/232),0.4%(1/232),优效性试验中把握度大于80%的试验只有14%(12/81)。6.17.2%(40/232)的试验报告了随机化方法;分配表隐藏的报告率由2005年前的1%(1/101),增加到2006年后的7.6%(10/131)(P=0.016);盲法的报告率占9.5%(22/232);退出、失访与脱落报告率由2005年前的2%(2/101)增加到2006年后的15.3%(20/131)(P<0.0001)。2.2%(5/232)的研究报告了对数据分析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7.中药与安慰剂比较,葫芦巴总皂苷胶囊及淡豆豉提取物可降低HbA1c、2-h PG,而朝鲜红参及葫芦巴总皂苷胶囊具有降低FPG的作用。8.部分中药与降糖药联用比单独应用降低HbAlc、FPG、2-h PG、症状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的作用明显。9.中药与降糖药比较纳入52项高偏倚风险随机对照研究,而且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未实施meta-汇总分析,中药代替西药降糖的疗效尚无法得出确切的结论。10.RCT中对不良反应的报告率平均为27.65%(47/170)[结论]1.结果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者应注册临床试验、发表研究方案,有关部门应强化对试验设计、实施及统计方案的审查,注重对试验数据及安全性风险的监查,试验结果应按照国际规范报告。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试验尚存在把握度不足、研究偏倚风险较大,以及终点结局、HbAlc、QOL指标报告较少,副作用报告不规范等不足尚需改进。2.结果对临床实践的影响:部分中药可能具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作用。中药对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证实。中药代替西药应用的降糖效果证据不足,尚不能推荐临床常规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结论有待补充新的研究资料。

二、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学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 研究设计
        3.1 分组
        3.2 治疗方案
    4 观察内容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指标观察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7 结果
        7.1 治疗前比较
        7.2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7.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立方依据
    2 大柴胡汤原方组成及现代应用相关研究
    3 桂枝茯苓丸原方组成及现代应用相关研究
    4 单味中药药性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综合疗效
        5.2 中医证候总积分
        5.3 糖代谢指标
        5.4 FINS及 HOMA-IR指标
        5.5 体重及BMI指标
        5.6 脂代谢指标
        5.7 安全性方面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附录2 安全性指标
    附表3 中医证候积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资料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3.2 文献质量评估
        3.3 敏感性分析
        3.4 关于中药证候判定标准的问题
        3.5 关于处方及剂量调整的问题
        3.6 关于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及疗效评价的问题
    4 结论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2周后的疗效分析
        3.4 治疗12周时的随访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血糖波动的认识
        4.2 中医对T2DM及其血糖波动的认识
        4.3 以脾胃为中心的中药复方治疗T2DM的研究现状
        4.4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组方分析
        4.5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
        4.6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综述一 T2DM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 发病机制
        3 血糖监测手段及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T2DM的认识
        1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区别
        2 中医对T2DM认识的历史沿革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辨证论治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
    综述三 糖尿病诊治的中医新观点
        1 糖尿病发病的新观点
        1.1 糖毒
        1.2 精浊
        2 脾胃关系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3 糖尿病三期综合辨证法
        4 糖尿病基础研究领域的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

(3)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经络切诊的重要性
        2.1.1 经络切诊对疾病诊断意义
        2.1.2 机体经络的阳性反应点理论
        2.1.3 经络切诊在古、今临床中的应用
    2.2 背俞穴古今临床应用
        2.2.1 背俞穴治疗体系发展
        2.2.2 背俞穴应用
    2.3 T2DM的背俞穴诊断价值研究进展
    2.4 背俞穴在T2DM治疗中使用情况
    2.5 非药物疗法T2DM的临床研究进展
        2.5.1 针刺治疗T2DM
        2.5.2 艾灸治疗T2DM
        2.5.3 推拿疗法治疗T2DM
        2.5.4 埋线疗法治疗T2DM
        2.5.5 T2DM的其他疗法
第三章 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规律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排除标准
        3.1.3 一般资料的收集
        3.1.4 切诊反应点
        3.1.5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T2DM住院患者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出现规律
        3.2.2 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性阳性反应点表现
        3.2.3 背俞穴阳性反应点差异性分析
        3.2.4 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与T2DM住院患者血糖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T2DM住院患者的背俞穴阳性反应点规律
    4.2 十二背俞穴及胰俞穴阳性反应点表现特点与病机
    4.3 T2DM住院患者与体检志愿者背俞穴差异性研究
    4.4 背俞穴阳性反应点与T2DM住院患者血糖的相关性
    4.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探讨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终止试验标准
    2.6 剔除标准
    2.7 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计算
    3.2 分组设计
    3.3 治疗方法
    3.4 技术路线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评价标准
    3.7 不良事件观察
    3.8 统计方法
4.结果
    4.1 受试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结果分析
    4.3 治疗结果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5、讨论
    5.1 “共同土壤”学说的中医实质
    5.2 “共同土壤”之“肉膏脂”浊的产生
    5.3 “肉膏脂”浊与T2DM
    5.4 “肉膏脂”浊与血脂异常
    5.5 “肉膏脂”浊与肠道菌群
    5.6 调和胃肠为还原土壤本质之根
    5.7 “半夏泻心汤”作为研究的意义
    5.8 半夏泻心汤方解
    5.9 疗效性指标分析
6.结论
7.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中医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药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治疗
    2、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西医研究概况
        2.1 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2 西医治疗进展
    3、2 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
        3.1 肠道菌群在血糖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2 肠道菌群是影响IR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4、血脂异常与肠道菌群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结果

(6)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及方法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综述一 治疗2型糖尿病上市中成药的现状与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2 中成药定义与中医“消渴病”证候分类标准
        3 资料提取
        4 对资料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
        5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 国家对上市中成药的管理情况
        2 上市中成药的剂型
        3 上市中成药的主治证候
        4 各年份批准的上市中成药数量及种类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2 研究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3 资料提取及分析方法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各年度中药治疗2 型糖尿病临床研究报告的数量
        3 发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类型
        4 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时间
        5 干预时间≥3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比较类型及随机化方法构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资料筛选
        4 文献质量评价
        5 资料提取
        6 数据分析方法
    结果
        1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研究文献检索
        2 随机对照试验的年代分布特征
        3 资金来源及临床试验注册与伦理学审查信息的报告
        4 研究对象选择
        5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6 干预措施
        7 对照措施
        8 指标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报告
        9 结局指标报告
        9.1 结局指标报告
        9.2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9.3 样本含量报告与效应值大小把握度的估算
        10 纳入研究的设计及比较类型
        10.1 纳入研究的设计类型
        10.2 纳入研究的比较类型
        11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及偏倚风险
        11.1 随机化方法
        11.2 随机序列分配表隐藏
        11.3 盲法应用
        11.4 结局损耗报告
        11.5 结局报告的完整性
        11.6 发表偏倚
        11.7 基线资料报告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及研究结果的外部真实性
        2 研究结果的内部真实性及偏倚的控制
        3 干预措施的报告
        4 对照措施的报告
        4.1 对照措施的重要性及对照的种类
        4.2 安慰剂对照
        4.3 阳性药对照
        5 效应指标选择
        6 样本量的计算及把握度的估算
        7 研究设计
        8 中药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对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的影响
        9 中药随机对照试验信息及数据的明晰化报告
    结论
        1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 建议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疗效、安全性的系统综述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纳入、排除标准
        2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3 文献筛选
        4 资料提取
        5 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研究间异质性检验及资料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特征
        3 文献质量及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4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间的异质性
        5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
        5.1 中药与安慰剂比较
        5.2 中药与降糖药比较
        5.3 中药联用降糖药与降糖药比较
        5.4 中药与非特异性治疗比较
        5.5 中药与不治疗比较
        6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
        2 中药治疗2 型糖尿病的安全性
        3 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局限性及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结论
        1 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2 研究结果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图1 偏倚风险评价图:纳入研究每个风险条目评价结果
附表
    附表1 治疗2型糖尿病上市中成药功能主治及国家对中成药的管理
    附表2 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策略
    附表3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特征
    附表4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及文献质量评价
    附表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效应分析
    附表6 空腹血糖(FPG)水平效应分析
    附表7 餐后2h血糖水平效应分析
    附表8 症状积分、证候积分及生存质量积分水平效应分析
    附表9 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附表10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中不良反应报告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肝胃郁热夹瘀证的临床研究[D]. 黄洁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D]. 马喜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3]T2DM住院患者背俞穴反应点分布规律研究[D]. 杜月薇. 河北大学, 2019(04)
  • [4]基于“共同土壤”学说探讨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影响[D]. 刘蕊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及方法学评价研究[D]. 马立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健康教育参与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