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无为有:诗歌艺术辩证法的本质

以无为有:诗歌艺术辩证法的本质

一、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论文文献综述)

邱美琼[1](2005)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趣”与“机趣”论》文中研究表明“风趣”与“机趣”是“趣”的两种审美形态。“风趣”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它作为美学范畴确立在宋代,宋以后文论家对“风趣”展开了理论探讨。“机趣”则最早出现于明代,明清两代文论家对“机趣”也进行了理论阐说。“风趣”与“机趣”相互渗透、相互糅合;但两者在审美质性、审美生发、审美意味、情态表现等方面存在区别。

胡建次[2](2004)在《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趣”在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范畴系统构架中起着支柱作用。“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演变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唐前为衍化期,宋代为成型期,金元为承传期,明代为盛兴期,清代为深化期。“趣”的美学内涵可表述为:是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烈趋向性的,必然伴随心理愉悦的,对人的自身本质力量审美观照的一类具有非实体性特征的系统性美质。其本质特征包括主客观统一性、生命的自由与灵慧性、虚实相生性及强烈的心理趋向性。“趣”作为审美范畴,涵纳了一百多种以“趣”的基本语义为立足点的审美语汇,构建出了一个内在庞大的网络系统,充分显示出了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所具有的筋络相连、血脉潜贯的特征。 “趣”在古代语义系统中的涵义包括两大类:非审美系统之义和审美系统之义。前者主要包括作为趋向、趋附,催促、催办,从速、赶紧,随便、随意之义;后者主要包括作为旨趣、意味,情趣、情致,风致、情态,兴致、兴趣,志趣、趣尚之义。“趣”的后一系统涵义,从内在规范和影响了它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建构、成型、推进及其体系化。 “趣”作为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先秦两汉时期,“趣”主要作为动词和副词的词性出现,表现出非审美系统之义;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趣”在用于人物品评的同时,伸展到论文谈艺中,显示出了“趣”的多种审美涵义;三、唐代,以“趣”评诗论文较之以前虽不见大增,但个别诗论家从理论抽绎的高度将“趣”予以了升格,在“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衍化史上勾上了浓重的一笔。 宋代是“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成型期。其主要表现在:一、以“趣”评诗落足到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层面;二、诗论家们对“趣”予以了理论阐说和提升,“趣”成为了宋人论诗最重要的审美标尺之一;三、“趣”作为审美概念被引入到词评中,个别词论家并将“趣”作为词作审美的准则明确予以了高标。此三方面,标示出“趣”作为文学审美的准则首次被推广了开来。 金元时期是“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承传期。其主要表现在:一、诗评家以“趣”作为审美的透视点之一,对诗人诗作进行了各异的观照;二、诗论家(特别是诗法家们)对诗趣的理论内涵进行了不同层面和程度的抽绎。他们将“趣”范畴所含括的理论内涵在诗学视域中承续并一定程度地伸展了开来。 明代是“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盛兴期。其主要表现在:一、诗歌批评中把“趣”作为了一个审美的核心概念加以广泛运用;二、诗论中对“趣”作为诗歌审美的本质、特征、来源写生成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三、胡应麟、陆时雍、许学夷在诗评、诗论中比他人更广泛地运用或阐说到“趣”,他们将以“趣”评诗的批评实践推向了顶峰;四、“趣”在词学批评中,理论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五、曲评中开始出现以“趣”评曲之论,“趣”成为了戏曲批评的重要理论术语,不少曲论家并对曲趣进行了富于理论意味的探讨;六、“趣”同时也被引入到了小说理论批评中。上述格局,显示出了“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向不同文论领域全面伸展的态势。{ 清代是“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渊化期。其主要表现在:一、“趣”在诗歌批评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二、诗论中对“趣”作为诗歌审美的本质、要求、特征、创造与生成,甚至“趣”与文章体制、与其他诗论范畴的关系等都进一步予以了探讨;三、袁枚、朱庭珍在评诗论诗中广泛地运用和阐说到“趣”,其诗趣论自成体系,富于时代特色;四、以“趣”评词蔚为大盛,词论中对词趣的审美内涵、特征、形态、生成与创造等展开了甚为细致的论析,“趣”升格为了最重要的词论审美范畴之一;五、以“趣”评曲更为广泛,在此基础上,曲论家们对“趣”作为戏曲审美的本质、表现范围、生成、特征等进一步予以了论及,其理论色彩明显增强;六、小说批评中对“趣”的运用与阐说不断增多,出现将运用与阐说相结合的批评取向。上述格局,标示出了“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成熟与深化。 “兴趣”是具有普遍概括性的“趣”的审美形态之一。作为独立的美学概念,它不见于宋以前的文学批评与理论阐说中。严羽是最早的以“兴趣”评诗者,他将“兴趣”提升为了诗论的审美范畴。之后,人们从理论阐说与批评实践两个维面展开了对“兴趣”的标树;与此同时,宋以后的文论家对“兴趣”的审美特征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要求;他们还从感兴与兴趣、才学与兴趣、兴象与兴趣、情兴与兴趣的角度论及到“兴趣”的生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在整体视域上初步构造出了一个“兴趣”的理论创造系统。 “情趣”是具有普遍概括性的“趣”的审美形态之一。我国古代文论对“情趣”的标树较晚,明清诗论中才出现将“情”与“趣”和诗的其它内在要素并置,一同纳入到诗歌审美质性要素系统或创作主体要素系统中的立论。但另一方面,早从唐代开始,就有不少文论家实际上己经将“情趣”视为了“趣”的审美表现形态,对“情”与“趣”相互间的关系予以了考察。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很多“?

马立鞭[3](2001)在《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文中研究说明台湾诗人兼诗论家杜国清先生论诗说:“写白话诗的人,就像跳无音乐伴奏的舞者,劣者乱舞一阵,能者自有其节奏。”……若问:能者自有其节奏的秘密又何在?曰:只要在诗的意象铸造上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功夫,自能摆脱“乱舞一阵”的窘境,而臻于一举手一投足都自有章法的境界。

张福勋[4](1983)在《诗歌描写上的“相反相成”——古典诗歌艺术探胜之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早在秦汉时候就有“相反皆相成”一说。“相反”,指在文学描写中使用互相对立的方法;“相成”,则是通过这种描写,使形象对比得更加鲜明,从而取得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柳宗元所说:“嬉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即是此意.

二、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新时期以来的“趣”范畴研究
第一章 趣: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核心范畴
    一、 “趣”在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中的位置
    二、 “趣”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历史展开
    三、 “趣”的美学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四、 “趣”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内在网络系统
第二章 “趣”的涵义辨析
    一、 未进入审美范畴系统的“趣”的涵义
    二、 进入审美范畴系统的“趣”的涵义
第三章 “趣”作为古代文论审美范畴前的衍化
    一、 先秦两汉时期“趣”的使用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趣”作为审美概念的运用
    三、 唐人对“趣”的运用与理论提升
第四章 宋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一、 “趣”在宋代诗评中的广泛运用
    二、 “趣”在宋代诗论中的阐说和提升
    三、 “趣”在宋代词评中的引入
第五章 金元诗论视野中的“趣”
    一、 “趣”在金元诗评中的承传与运用
    二、 金元诗论、诗法对诗趣理论的阐说与抽绎
第六章 明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一、 “趣”在明代诗评中的广泛运用
    二、 古典“趣”论在明代诗论中的全面展开
    三、 明代中后期三位诗话家的集中评论与阐说
    四、 “趣”在明代词论中理论内涵的进一步充实
    五、 “趣”在明代戏曲批评中的引入与阐说
    六、 “趣”在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引入
第七章 清代文论视野中的“趣”
    一、 “趣”在清代诗评中的继续广泛运用
    二、 古典“趣”论在清代诗论中的深化
    三、 清代中后期两位诗话家的集中评论与阐说
    四、 “趣”在清代词学批评中的运用与升格
    五、 “趣”在清代戏曲批评中的运用与拓展
    六、 “趣”在清代小说批评中的运用与阐说
第八章 中国古典诗学视野中的“兴趣”论
    一、 “兴趣”的出现及古代诗论家对“兴趣”的标树
    二、 古代诗论家对“兴趣”审美特征的探讨及要求
    三、 古代诗论家对“兴趣”生成与创造的考察
第九章 说“情趣”
    一、 “情趣”在评人论文中的出现与运用
    二、 古代文论家对“情趣”的标树及对其相互关系的阐说
    三、 我国古代文人的“情趣”世界
第十章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趣”论
    一、 “意趣”的出现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 宋以后文论家对“意趣”的标树
    三、 宋以后文论家对“意趣”审美特征的探讨及要求
    四、 宋以后文论家对“意趣”创造的考察
第十一章 论“理趣”
    一、 “理趣”的出现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与阐说
    二、 “理趣”的层面与意蕴
    三、 “理趣”与“理障”的比较考量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趣”与“机趣”论
    一、 古代文学批评对“风趣”的运用与理论阐说
    二、 古代文学批评对“机趣”的运用与理论阐说
    三、 “风趣”与“机趣”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三章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
    一、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相融相通
    二、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的相异相离
第十四章 “趣”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现代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一、 不同形态“趣”的比较辨析
    二、 历代主要“趣”论家简释
后记

四、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趣”与“机趣”论[J]. 邱美琼.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 胡建次. 上海师范大学, 2004(03)
  • [3]以无为有——诗的艺术辩证法举要[J]. 马立鞭. 写作, 2001(01)
  • [4]诗歌描写上的“相反相成”——古典诗歌艺术探胜之一[J]. 张福勋. 包头师专学报, 1983(01)

标签:;  ;  ;  ;  ;  

以无为有:诗歌艺术辩证法的本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