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隐喻艺术

《围城》的隐喻艺术

一、《围城》的比喻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莲[1](2020)在《《围城》比喻辞格的维译研究》文中提出比喻作为研究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的修辞方式,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作者作者思维的映射。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喻体的选择涉及方方面面,如人类本身、生产生活、自然界物质等,且每一个比喻的使用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因此在比喻的翻译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准确传达文学作品比喻形式、内容、功能等,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准确获取社会背景和矛盾、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走向等信息极其重要。本文在现代修辞学基础上,以《围城》比喻修辞格的维译为研究对象,对《围城》中比喻的分类、比喻的喻体、功能和翻译处理方式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保留比喻类型的成分且不造成歧义的前提下,可使比喻在维译时达到修辞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将比喻的喻体分为人物、事物和具体事件类并进行维译分析后发现,维吾尔语喻体与汉语喻体存在完全对应、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三种对应关系,且不同的对应关系有不同的比喻对应形式;比喻的功能则是有语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两种,其中语用功能有幽默功能、讽刺功能、强调功能,审美功能有增强艺术感染力、刻画人物性格两种,在充分理解原文比喻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再现比喻形式或舍弃比喻形式、忠实原文语义等手段实现功能对等。在对比喻的类型、喻体以及功能三方面进行总结发现比喻的翻译处理方式有保留喻体形象、更换喻体形象和改变比喻形式三种,因此在对实际的文学作品的比喻进行翻译时应结合比喻的形式内容、喻体形象、功能以及源语、目标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以保留喻体形象为主、更换比喻形象和改变比喻形式为辅的方法进行翻译,准确向目标语读者传递源语内容及审美信息。

吴晓东[2](2019)在《“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围城》中作为讽喻的“战争”话语》文中认为本文对《围城》的重释,即把"无所不在"的"战争"理解为小说中结构性因素。虽然钱钟书在《围城》中并未直接书写与战争直接相关的主题与场景,但战争仍然构成了小说叙事者以及人物的一种生活底色、思维惯习和存在背景,是"无所不在"的存在。"战争"由此可能生成透视《围城》的一个微观诗学视景,即所谓"无所不在"的战争在文本中到底是怎样具体呈现的:小说中所指涉的战争话语既构成了叙事者的修辞方式,同时也构成了小说人物的表意形态,最终承担了使小说丧失意义远景的功能性使命。《围城》中的"战争"话语由此可以作为一种讽喻和寓言来进行诗学解读,"既遥远又无所不在"的战争连接了小说与政治、诗学与历史,是作者传达时代症候的有意味的小说形式,也是人类危机时刻的钱钟书式的特有言说方式。.

胡丽琼[3](2019)在《《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以钱锺书所着的长篇小说《围城》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考虑汉语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将《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进行相关设计。通过理论探讨自主学习在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中的重要性,调查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相关情况,确定《围城》作为辅助读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二语习得、认知主义、接受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为文学作品作为辅助读物进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围城》呈现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整理归纳《围城》里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设计,继而设计《围城》作为辅助读物的教师导读课程和自学导读手册,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围城》中的阅读障碍和文化壁垒,提高学习者的阅读兴趣,将《围城》作为辅助读物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语言能力。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学习者角度出发,坚持“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将自主学习视为终身教育的目标,研究文学作品作为辅助读物对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积极作用。针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对辅助读物进行相关设计,希望通过辅助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增加学习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终身教育目标的实现。

任丽[4](2019)在《《围城》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文中指出《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讽刺小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是这部作品的一大语言艺术特色,其中作者对双关语的运用形式巧妙,意义深刻。其可译性也是学者们所探讨的一大问题,其中比利时的语言学家Dirk Delabastita提出了10种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张南峰教授对其进行了相关阐述。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法,整理了《围城》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并从类型、翻译及其表达效果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并提出了可能影响其表达效果的原因,得到了相关启示,为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分析中可知:原文中在类型上多集中于同音同形的双关,因为语言、文化的不同,维吾尔语译本主要将双关语译为了非双关语,但译者注重更好的传达原文内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意思,舍弃了一定的双关形式,因此表达效果多数是与原文一致。但在个别例句的翻译时,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翻译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读者对上下文理解困难的问题。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汉语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的几点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双关语所处的语境,多使用编辑手段进行解释说明,尽量避免信息丢失,注重挖掘维吾尔语本身语言资源的同时,也重视借鉴法来丰富其表达能力和效果。

韩秋婵[5](2019)在《论钱锺书“春秋笔法”理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锺书作为学贯古今中西、打通文史哲的“文化昆仑”,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从容,也有文学创作的匠心独运,他的着述在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名学者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间极具互动性,蕴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钱锺书在文学研究上,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这一块常常“一新视听”,因为他既能给朦胧含糊的术语以去蔽启新,也能给耳熟能详的术语以新界说,“春秋笔法”便是这新界说里重要的一种。发源于孔子《春秋》的“春秋笔法”,经过历代经学家、史学家、文论家的不断阐释发微,如今已被看作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言说方式。本论文试图从钱锺书有关“春秋笔法”的文论入手,结合其创作的文学文本,来梳理和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互渗关系,以求更深入地走近并认识一个“打通”“文”与“学”的钱锺书。本篇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其次概括了目前学界在文学领域对“春秋笔法”的研究现状,指出有关钱锺书“春秋笔法”研究的不足,在此前提下明确本文的写作目标与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梳理“春秋笔法”的古今释义,在了解“春秋笔法”涵义随时代衍变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钱锺书对“春秋笔法”的阐释,为下文论述钱锺书的“春秋笔法”创作实践打好基础。第二章从“春秋笔法”最经典的杜预春秋五情说入手,结合钱锺书对春秋五例的新解说,从隐显两大方面着手,联系其文学创作实际面貌,就“微婉志晦”与曲笔求真和“尽而不污”与于叙寓论,展开对钱锺书“春秋笔法”实用性修辞叙事的分析研究。第三章立足于钱锺书“春秋笔法”实质是文章之修辞的论断,指出“属词比事”在钱锺书文学创作中还展现出文艺性修辞的魅力,其中“近取诸身”、“有名无实”的比喻,“断章取义”、“不使人觉”的用典成为钱锺书寄寓褒贬的重要修辞方式。第四章是探究“春秋笔法”之用对钱锺书创作风格养成的影响与意义,就“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书写特点,阐释其对钱锺书含蓄精炼的行文风格和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形成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结语部分是对正文四章所论述的内容要旨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方法涉及到跨学科的学理阐释,将属于古代文论的“春秋笔法”放在现代语境中,有利于重新挖掘其作为“中国特色”话语言说的功效与魅力。

杨颖[6](2019)在《高中语文钱钟书教学拓展研究》文中认为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学术泰斗”,他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中均取得了一定成就,其作品也入选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本文以钱钟书作品及其教学为本位,通过文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中语文钱钟书作品教学进行拓展研究,以建构钱钟书的多维形象,深度解读钱钟书作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举例示范。通过此文,笔者希望能在教学中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钱钟书,也为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新视角。本文由绪论、正文三章及结语组成。绪论主要探讨选题的缘起及价值,对钱钟书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类总结,同时结合教育最新动态来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钱钟书的多维形象建构。本章是围绕钱钟书的学者、作家、译者身份进行拓展,分学者身份与广受推崇的学人形象、作者身份与曾被遮蔽的文学形象、译者身份与享有盛誉的国际形象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二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钱钟书作品的深度拓展。本章主要采用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相结合的方式,将教材中选入钱钟书的六篇作品按照文体类型进行归类梳理,并依次拓展。第三章是整本书阅读在钱钟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本章节主要从教学方法入手,立足于作品本身特性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以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为例来进行教学设计,探析整本书阅读在不同体裁教学中的运用。结语是基于上述部分的研究,提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关于高中语文钱钟书拓展教学的思考与启示。

穆莹[7](2018)在《中西现代讽刺幽默小说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比较文学视域选题,从文学类型学比较切入,选取“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和西方同类小说展开比较研究,力图兼顾“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译介和影响研究”。在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大放异彩,诞生了鲁迅、老舍、张天翼、沙汀、沈从文、钱锺书等讽刺幽默大家、名家,使讽刺幽默小说成为了现代小说中的重要一支,是最有成就的小说类型之一。在西方,讽刺幽默小说也是源远流长。但迄今为止还只停留在单边研究和少量的个案比较研究,还没有从整体上、宏观上将中、西讽刺幽默小说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是一个缺憾。本文有感于此,力图在以往个体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对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和西方同类小说的“双向阐发”和价值判断。其总体框架由“影响比较研究”、“平行比较研究”、宏观比较研究、微观比较研究以及翻译、传播、接受、影响、效果研究等共同组成。论文分为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西方讽刺幽默小说的发展历程、杰出成就以及在中国的翻译、传播、接受、影响状况。其中,19世纪的西方讽刺幽默小说对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影响最为明显。而20世纪西方的讽刺幽默小说,或与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同步,或晚于中国现代的讽刺幽默小说,它们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多在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后。因此,它们和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不可能构成“影响关系”,但可以展开“平行关系”的比较研究。第二章: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发生以及与西方的关系。包括亲缘关系、交叉关系、平行关系。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是怎样融汇了西方的喜剧智慧,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艺术拓展的。其中,鲁迅与果戈理、契诃夫的高度契合,才使鲁迅由衷地倾向于果戈理和契诃夫,而不是托尔斯泰和高尔基。英、俄作家影响了、造就了作为幽默讽刺作家的老舍,狄更斯的幽默作品与老舍的幽默天性融合了。钱锺书的小说则较多地取法英法,这与钱锺书的经历及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第三章:从宏观上论述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同一性特征。在这里,将从写作类型、叙事方式、方法、喜剧的表达和笑的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纳和研究。指出在写作类型上,中、西都有写实和寓言两种类型;在叙事方式方法上,都有客观呈现和主观变形两种叙事方法;在喜剧表达上经常出现讽刺幽默与写实——揭露、漫画——夸张、反语——反讽、荒诞——怪异相结合的特征;在笑的艺术上都存在悲喜交融和含泪的笑等美学特性。进而探讨讽刺幽默小说共同的创作规律。第四章:从宏观上阐释中、西讽刺幽默小说所呈现的差异性特征。笔者认为,中、西讽刺幽默小说在平常与超常、写实与虚构、拘谨与放达、沉稳与飞扬、严肃与玩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生存环境、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心理心态等。通过这种比较,完成双向阐发,发现民族差异,实现对不同民族国家文学的互识、互证和互补。第五章:从总体上研究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创作经验与启示。总结各自的长短优劣,完成对比较的双方的价值判断,从而加深理解,得出新的认识和结论,为未来的讽刺幽默文学创作提供借鉴。本文认为,中西讽刺幽默小说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鲁迅所言:“法人善于机锋,俄人善于讽刺,英美人善于幽默。”中国现代的讽刺幽默小说是重讽刺、轻幽默,重写实、轻想象,重客观、轻主观。其讽刺是真实有力的,幽默则是拘谨凝重的。和英美相比,幽默是不算发达的。我们多的是政治讽刺、世态讽刺、风俗讽刺、道德讽刺、乃至人性讽刺,少的是轻松的幽默、充沛的喜感和玩笑的心态。总结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长短优劣,我们还会发现,在西方,“游记体”的发达和“议论”的流行,这在中国现代也是少有的。总结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创作经验,我们看到,讽刺、幽默虽然是“孪生姐妹”、“同胞兄弟”,二者常常同时出现,或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并不等于是“连体”,而是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有的讽刺、幽默并重,实现了很好的结合;有的虽然讽刺、幽默兼而有之,但却或以讽刺为主,或以幽默为主,偏重于一方;还有的是讽刺与幽默分离,倾斜于纯讽刺;至于纯幽默在小说中是非常少见的。优秀的讽刺幽默小说,讽刺和幽默多是紧密结合的。鲁迅和马克·吐温都认为,讽刺如果摒弃了幽默则沦为谴责,幽默脱离了讽刺则沦为玩笑。二者的有机结合、完美融合才能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更发现,中、西对讽刺和幽默都存在偏见和诋毁。所以,鲁迅说:“讽刺家,是危险的。”老舍也说过“幽默的危险。”在西方,讽刺幽默作品被禁毁、作家遭迫害和中国现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我们深切地感到讽刺难为,幽默不易,能坚持持久的更为难能可贵。这启示我们:必须正确对待讽刺幽默;必须解放思想,营造自由、宽松、和谐、包容的文学环境;在此基础上,作家要放纵心灵,放开手脚。超越拘谨、心有余悸等心理障碍,实现心志的大解放。

夏睿[8](2017)在《钱锺书、杨绛幽默风格比较》文中认为幽默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是一种写作方式,是现实和艺术领域共同拥有的审美风格。钱锺书和杨绛两位大家的叙事作品都体现出较浓的幽默性,他们借助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幽默特性。论文以钱锺书和杨绛的叙事类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幽默艺术为分析角度,通过对两位文学作品的比较探究,发现两位作家的幽默风格及隐藏在幽默之中的深层思考。在分析比较中,钱锺书和杨绛都擅长将目光锁定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市民身上,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展现出上个世纪知识分子虚伪、自卑、自负的一面。在呈现过程中,钱锺书始终以激烈的情绪注视笔下的人物,并对人物进行品评,通过品评形成一种主观介入式的幽默。杨绛则以客观的态度描摹笔下的人物,并对人物进行漫画式勾勒,取搞笑的绰号,这种幽默是客观观照式的幽默。在情节设计上,钱锺书故意激化矛盾,使故事涌向不可逆转的高潮,让读者在人物的窘态、尴尬中获得与作者心领神会的幽默感。杨绛则喜欢化解矛盾,用转折的方式使高潮淡化,化解人物的尴尬,给人物一个好的结果,和读者形成一种默契性的幽默感。在修辞运用上,钱锺书善于借助比喻表达对人、事、物的态度和情感,同时,他偏于选择新奇而有内涵的喻体,设喻新鲜,不落俗套。杨绛则以最朴实的方式和手段,借助喻体的生动性客观地反映笔下的世界,同时,她偏于选择常见之物作为喻体,给人亲切自然之感。同时,钱锺书的反语运用偏于讽刺性,杨绛的反语运用偏于趣味性。钱锺书的幽默是凌厉的,杨绛的幽默是温柔的。两人的幽默风格不同,钱锺书的幽默风格是咄咄逼人、汪洋恣谑、新奇警策的,杨绛的幽默风格则是温柔敦厚、含而不露、自然本色的。钱锺书、杨绛风格的形成和自身的家庭环境、学识背景、性别特性和人生观密切相关,也是这些因素使钱、杨二人在幽默风格上大相径庭。

倪璐璐[9](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高旭东,戴波[10](2017)在《从钱钟书的《围城》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融汇》文中研究说明注重中西文化类同与会通的清华传统对钱钟书的美学追求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体现在《围城》的创作中。钱钟书在《围城》中既表现了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意识,也呈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家精神。在叙事策略上,《围城》不仅汲取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更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从而铸成了钱钟书的文体创新。作为一部融汇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小说,《围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都体现了钱钟书"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的美学观念。

二、《围城》的比喻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城》的比喻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围城》比喻辞格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选题意义
第一章 《围城》比喻的类型及其维译
    第一节 明喻
    第二节 暗喻
    第三节 借喻
    小结
第二章 《围城》比喻的喻体及其维译
    第一节 人物类
    第二节 事物类
        一、自然事物
        二、社会事物
    第三节 具体事件类
    小结
第三章 比喻的功能及其维译
    第一节 语用功能
        一、幽默功能
        二、讽刺功能
        三、强调功能
    第二节 审美功能
        一、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小结
第四章 比喻的翻译处理方式
    第一节 保留喻体形象
    第二节 更换喻体形象
    第三节 改变比喻形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围城》中作为讽喻的“战争”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3)《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背景
    第二节 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围城》的特色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学习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调查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论
    第四节 问卷调查对《围城》作为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启发
第三章 文学作品作为辅助读物进行相关设计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认知主义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
第四章 《围城》作为辅助读物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分类设计
    第一节 《围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
    第二节 《围城》中国文化内容的章节编排
    第三节 《围城》的历史文化词汇
    第四节 《围城》成语的文化内涵
    第五节 《围城》惯用语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 《围城》作为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
    第一节 《围城》作为学习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总论
    第二节 《围城》作为学习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编排说明
    第三节 《围城》作为学习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课程样例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围城》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2 相关理论简介及概念界定
        2.1 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
        2.2 双关语在汉维语中的定义
        2.2.1 双关语在汉语中的定义
        2.2.2 双关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定义
    3 《围城》中双关语的类型分析
        3.1 同音同形双关
        3.2 同音异形双关
        3.3 异音异形双关
        3.4 特殊双关
    4 《围城》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策略
        4.1 双关语译为双关语
        4.1.1 双关语译为相同类型的双关语
        4.1.2 双关语译为不同类型的双关语
        4.2 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
        4.3 双关语译为零
        4.4 结合使用
        4.5 特殊双关语的翻译
    5.《围城》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效果分析
        5.1 《围城》中双关语的翻译及其表达效果
        5.2 《围城》中双关语翻译及其表达效果的影响因素
        5.3 对汉语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钱锺书“春秋笔法”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思路
第一章 “春秋笔法”古今释义
    第一节 “春秋笔法”古义概观
    第二节 “春秋笔法”现代阐释
    第三节 钱锺书论“春秋笔法”
第二章 “春秋笔法”与钱锺书实用性修辞叙事
    第一节 “微婉志晦”与曲笔求真
        一、名实相反相成
        二、炼字简而有法
        三、考辞追求始终
        四、谋篇蟠蛇重章
    第二节 “尽而不污”与于叙寓论
        一、于典型事例中寓论断
        二、借人物之口进行论说
        三、以作者话语构成议论
第三章 钱锺书“春秋笔法”之文艺性修辞实践
    第一节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一、比喻“近取诸身”,妍媸毕露
        二、比喻“有名无实”,欲合故纵
    第二节 “隶事运典,实即婉曲语”
        一、用典“断章取义”,匣剑帷灯
        二、用典“不使人觉”,暗与理合
第四章“春秋笔法”之用与钱氏风格之养成
    第一节 “尚简用晦”与钱氏精炼含蓄的行文风格
    第二节 “惩恶劝善”与钱氏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中语文钱钟书教学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二、钱钟书作品研究现状分析
        (一) 钱钟书作品研究的新动态
        (二) 钱钟书教学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学中钱钟书的多维形象建构
    第一节 学者身份与广受推崇的学人形象
    第二节 作者身份与曾被遮蔽的文学形象
        一、散文创作与学者散文
        二、小说创作与学林小说
        三、旧诗创作与学人之诗
    第三节 译者身份与享有盛誉的国际形象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钱钟书作品的深度拓展
    第一节 作为“美文”的《窗》:具象·意象·抽象
    第二节 《论快乐》与《一个偏见》:杂文的另一种写法
    第四节 《围城》的多元解读:现实·文化·存在
        一、现实主义的深化
        二、中西文化的冲突
        三、存在主义的超越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在钱钟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概述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二、整本书阅读的书目选择
    第二节 《围城》: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
        一、书目版本及其相关资料推荐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
        三、学程整体框架设计
        四、教学计划安排
        五、各阶段阅读过程
        六、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感评
    第三节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整本书阅读教学探析
        一、书目版本推荐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
        三、学程整体框架设计
        四、单篇散文阅读指导
        五、教学计划安排
        六、教学过程·重点突破
        七、散文集整本书阅读教学感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西现代讽刺幽默小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价值、意义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内容
第一章 西方讽刺幽默小说及其在中国现代的译介与影响
    一、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
    二、19世纪的英、俄、美讽刺幽默名家
    三、20世纪西方讽刺幽默小说的新发展
第二章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发生以及与西方的关系
    一、鲁迅:兼收并蓄与融会贯通
    二、老舍:与欧洲文学的因缘
    三、钱锺书:与英、法文学的关系密切
第三章 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同一性特征
    一、写作类型
    二、叙事方式方法
    三、喜剧的表达与笑的艺术
第四章 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差异性特征
    一、平常与超常
    二、写实与虚构
    三、拘谨与放达
    四、严肃与玩笑
    五、中、西差异的原因
第五章 中、西讽刺幽默小说的创作经验与启示
    一、长短优劣与价值判断
    二、讽刺与幽默的结合与分离
    三、正确对待讽刺幽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钱锺书、杨绛幽默风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钱锺书的幽默艺术研究
        2.2 杨绛的幽默艺术研究
1 幽默艺术的探源与发展
    1.1 什么是幽默
    1.2 中国现代文人与“幽默”
    1.3 幽默的主客体关系
2 钱、杨作品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的幽默
    2.1 情节设置:高潮激化和高潮淡化
    2.2 人物塑造:主观介入和客观描绘
        2.2.1 钱、杨笔下的男性人物形象
        2.2.2 钱、杨绛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
3 钱、杨作品修辞上的的幽默
    3.1 比喻
        3.1.1 喻人
        3.1.2 喻物
        3.1.3 喻事
    3.2 反语
        3.2.1 钱锺书作品中的反语
        3.2.2 杨绛作品中的反语
    3.3 其他修辞手法
4 钱、杨作品的幽默风格
    4.1 咄咄逼人与温柔敦厚
    4.2 汪洋恣肆与含而不露
    4.3 新奇警策与自然本色
5 钱、杨作品不同幽默风格成因
    5.1 家学渊源
    5.2 性别差异
    5.3 人生观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一、换译称名梳理
        二、换译称名溯源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第二节 换译内涵
        一、换译的特点
        二、换译的本质
        三、换译的定义
    第三节 换译外延
        一、换译的类型
        二、换译的目的
        三、换译的原则
        四、换译的领域
        五、换译的地位
        六、换译的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第一节 有形换译
        一、单位换译
        二、标点换译
        三、形象换译
    第二节 无形换译
        一、词类换译
        二、语气换译
        三、语态换译
        四、视角换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一、概念替代机制
        二、意象替代机制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从钱钟书的《围城》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融汇(论文提纲范文)

一、吐纳中西:存在主义的“围城”主题与传统的道家思想
二、《围城》艺术表现的中西合璧
三、钱钟书、《围城》与清华传统

四、《围城》的比喻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围城》比喻辞格的维译研究[D]. 马玉莲. 喀什大学, 2020(07)
  • [2]“既遥远又无所不在”——《围城》中作为讽喻的“战争”话语[J]. 吴晓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07)
  • [3]《围城》作为来华留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辅助读物的导读设计[D]. 胡丽琼. 厦门大学, 2019(12)
  • [4]《围城》中双关语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D]. 任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论钱锺书“春秋笔法”理论与实践[D]. 韩秋婵. 扬州大学, 2019(02)
  • [6]高中语文钱钟书教学拓展研究[D]. 杨颖.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西现代讽刺幽默小说比较研究[D]. 穆莹. 辽宁师范大学, 2018(06)
  • [8]钱锺书、杨绛幽默风格比较[D]. 夏睿.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9]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10]从钱钟书的《围城》看中西方文化精神的融汇[J]. 高旭东,戴波. 山东社会科学, 2017(02)

标签:;  ;  ;  ;  ;  

《围城》的隐喻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