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3年江苏省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

1997-2003年江苏省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

一、江苏省1997-2003年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裴俊良,周晓英,张薷,于小宁[1](2021)在《基于政策文本的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为该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建议参考。[方法/过程]以32份中央层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政策文本为素材,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条款为分析单元,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政策基本要点-政策内容范畴"两步骤的分析与聚类,在此基础上构建制度的框架模型,通过分析政策基本要点的具体规定在不同年份的变化来归纳制度的时间变化特征,通过对比不同政策内容范畴的出现频次及其包含的政策基本要点来剖析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建议。[结果/结论]构建出了由前提、三阶段、两支撑构成的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框架模型,归纳出了该制度的时间变化特征,提出了健全完善该制度的建议,丰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的相关理论,也为制度的改进提供了参考。

付之鸥[2](2020)在《基于结核病和水痘两种重点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重点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提高当前重点传染病疫情的预测预警能力;为江苏省制订、执行和评估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大数据”背景下传染病发病的精准预测以及探究疫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重点传染病预测预警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参考。方法研究利用江苏省结核病、水痘疫情的监测数据,对两种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根据两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各自数据特点,制定不同的研究策略和目的,构建肺结核疫情预测的多种统计模型,评价各模型的拟合、预测效果;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水痘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分布的特点。1.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并分析2009-2018年江苏省结核病和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两种传染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间的发病规律。2.利用江苏省2009-2018年肺结核月度发病率数据,构建时间序列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error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和二者的组合方法(ARIMA-SVR、ARIMA-BPANN)共5种预测模型,分析、评价各模型特点及预测效果。评价指标为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平均相对误差(MAPE)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其值越小说明模型预测效果越好。3.分别使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9-2018年水痘逐日发病数据和相应日均气温逐日数据,采用近似泊松连接函数(quasi-poisson)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同时控制当地的其他气象因素、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评估各地气温对水痘发病的暴露-滞后效应。利用多元Meta分析(multivariate meta-analysis)对各地级市的估计结果进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BLUP)、合并分析和异质性检验。此外,将相关因素纳入多元Meta回归(multivariate meta-regression),探究其在气温与水痘发病的关联模式中有无效应修饰作用,并重复上述方法进行亚组分析,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群的气温-水痘发病风险效应进行评估和分析。统计检验采取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为0.05。结果1.2009-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结核病351235例,结核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44.21例/10万,每年春季高发,男性和青、老年为高发人群,以苏北、苏中地区为主要病区。2009-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水痘339535例,水痘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为42.73例/10万,每年5-6月份、12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以0-10岁学生、托幼儿童、散居儿童为主,苏南地区为主要病区。2.建立5种肺结核预测模型:ARIMA、SVR、BPANN、ARIMA-SVR、ARIMABPANN均方误差分别为0.0356、0.0364、0.0384、0.0329、0.033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76%、6.19%、6.20%、5.63%、5.70%。3.气温对水痘发病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3个地市的气温-水痘关联模式存在一定的趋同性,水痘发病的相对风险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自北向南,拐点温度逐渐升高(连云港5.6℃-苏州10.5℃)。多元Meta分析结果显示,13个地市的合并效应也展现出了近似的倒U形,相对最高风险温度为8.5℃,其累积风险效应在滞后21天时达到最大RR=1.65(95%CI:1.37-1.99)。多元Meta回归结果表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水平为潜在的效应修饰因素,即相同气温暴露下,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水平越高,水痘发病风险越低。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男性和7-13岁学龄儿童的水痘发病更易受到气温的影响;从13个地级市的结果来看,各地区性别无明显趋同性,13岁以下儿童的水痘发病更易受到气温的影响。结论1.在江苏省肺结核发病率的预测中,时间序列分析优于机器学习方法,而二者组合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单独方法,ARIMA-SVR模型在江苏省肺结核发病趋势预测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2.江苏省日平均气温与水痘发病有显着非线性倒U型关联,冬季较低的气温是造成江苏省人群水痘发病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并存在明显滞后性效应,滞后21天时累积风险最高,13岁以下儿童是敏感人群。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各城市间气温-水痘发病差异性的修饰因素,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水平越高,相同温度下水痘的发病风险越小,提示在根据气温效应预测水痘发病趋势或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时应充分考虑各城市分析结果的特点和异质性问题。3.结合两种重点传染病各自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数据特点,制定不同的研究策略和目的,通过多种统计学方法和模型的比较及应用研究,从应用组合模型提高预测精度和量化危险气象因素影响效应两个方面,对未来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构建重点传染病预测预警体系进行了新的尝试。

庞雪雅[3](2019)在《利益表达与体制性迟钝: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研究 ——以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更是容易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地。处置不当还可能造成政社矛盾。因此如何深入分析和解读此类学校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演化已成为学界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而我国学术界对学校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化研究大多是按照不同的时间顺序进行分阶段分析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并不能深入完整的剖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个演化过程。因此,本文企图在“利益表达与体制性迟钝”的这个解释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过程。在当前发生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学校、防控中心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博弈,是促使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扩大化的主要原因。在前期学生和家长基于自身归因的考量和自身维权意识不足,隐瞒病情,留下隐患,而学校和老师因体制性疏忽没有发现隐患的存在,这个时候开始埋下了群体事件的隐患;当隐患显露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有意识集体形成并进行利益诉求,表达了寻求经济补偿和继续学习方面的诉求,而学校和政府则为了回避责任进行隐瞒和推卸责任,这个时候群体冲突开始形成;学生和家长在表达利益诉求之后学校和政府方面给予的补偿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诉求,于是通过“闹大”的方式进行利益表达的升级,升级后的利益表达遭到了学校和政府更大规模的压制,这个时候群体冲突升级;“闹大”引起了上级政府的关注,“被迫式”的做出了回应,即通过经济补偿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的方式和相应的责任归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部分利益得到了满足,但是出于自身的弱组织性,集体解散,群体冲突终结。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之间的对抗都是基于利益表达和体制性迟钝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的,最后往往会造成一种“双输”的困境。通过对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案例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演化过程往往是在利益表达和体制性迟钝双重作用交织影响下的结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始的阶段归因意识和权利意识不足,再加上科层制的影响使得群体冲突风险的存在。其次是有意识的集体行动和求偿诉求和体制性迟钝下的避责式回应的对抗使得群体冲突不断扩大。再次是多元利益表达渠道下的“闹大”使得政府不得不回应,出于维护社会安定,基层政府等有关部门采取压制性措施对他们的“闹大”行为进行镇压,这个时候往往主体间的对抗,导致的群体冲突的升级。最后迫于网络舆情压力和上级政府的压力不得不正面做出回应,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部分利益的满足和弱组织化持久力不足,最后利益诉求表达趋于无声,这个时候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终结了。纵观整个过程,是在利益表达与体制性迟钝的对抗影响下才使得突发公共事件一步步发生、扩大、升级和结束的。

范周全[4](2019)在《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疾病负担的变化及主要危险因素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死因谱也发生着改变。为了解江苏省居民死亡率、死因顺位、早死概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of Life Years,DALY)、人均期望寿命、疾病经济负担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定量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导致的疾病负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江苏省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系统、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和危险因素调查数据,结合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GBD)研究方法,对江苏省人群疾病负担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方法1.利用2003年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数据和2016年江苏省人口死亡登记信息系统数据,参考WHO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疾病分类方法,将疾病划分为四级水平,共有206类疾病。对死因数据中不符合逻辑或者不能作为根本死因的编码,根据“垃圾编码再分配”原则采用SAS 9.2软件编程进行垃圾编码重新分配。利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早死概率、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标准人口构成采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标准人口构成。2.本研究采用GBD的简略估算方法计算DALY,包括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years of life lost,YLL)和伤残导致的失能(years of life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两方面,DALY=YLL+YLD,采取间接评估方法计算YLD。疾病经济负担包括两部分: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在测算直接经济负担时,采用二步模型法推算疾病总直接经济负担,即根据门诊直接经济负担和住院直接经济负担来计算,直接经济负担的相关指标数据参考中国历次卫生服务调查和卫生统计年鉴,利用Joinpoint软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估算缺失数据。间接经济负担=人均GDP×DALY×生产力权重。利用ArcGIS 9.3软件对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进行空间分布描述。3.危险因素暴露数据来源于江苏省两次不同时期的居民健康调查,分别为2002年江苏省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项目(JCHNS 2002)和2015年江苏省成人慢性病与营养调查项目(JACNS 2015)。两个调查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02年江苏省共抽取了8个县(市、区)为调查点,包括5995户家庭,13887人;2015年则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了13个县(市、区)为调查点,共7992人参与调查。本研究主要利用比较风险评估方法来评价和比较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吸烟和饮酒,代谢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超重/肥胖)造成的江苏省人群的健康损失。研究结果1.2003年江苏省居民死亡人数为507731例,粗死亡率682.65/10万,标化死亡率667.22/10万;2016年江苏省死亡人数共有524618例,粗死亡率676.05/10万,标化死亡率407.83/10万。相对于2003年,2016年死亡人数上升3.33%,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下降0.97%和38.88%。居民死于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和伤害的人数均上升,但是标化死亡率均下降。2003年与2016年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16年江苏省居民各年龄组死亡率均低于2003年。2016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标化死亡率差异大,在351.88-476.56/10万之间。所有疾病中,脑卒中为首位死因,占全部死亡的21%以上。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均下降,男性早死概率高于女性,恶性肿瘤早死概率最高。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分别为76.41岁、82.11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高于男性,但男女性平均期望寿命的差距缩小。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平均期望寿命损失最主要的原因。男性因恶性肿瘤造成的平均期望寿命损失要高于女性,而女性在心血管疾病方面要高于男性。2.2016年江苏省人群因疾病导致1460.44万人年的DALY,比2003年降低了182.70万人年,标化DALY率下降33.50%。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最严重,2003年恶性肿瘤的DALY和标化DALY率均高于心血管疾病,至2016年,二者已经十分接近。2003年与2016年男性的DALY均高于女性,且男女DALY的差距增大。在DALY组成中,YLL均高于YLD;在YLL方面,男性均高于女性;在YLD方面,女性均高于男性。在不同年龄组中,标化DALY率差异较大,整体呈现“J”型。2016年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标化DALY率在124.96-182.11人年/千人之间,标化DALY率呈现北高南低的现象。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人群疾病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512.95亿元和1481.29亿元人民币。2003年门诊经济负担高于住院经济负担,但是2016年住院经济负担超过门诊经济负担。除了5-14年龄组,经济负担随年龄组的增长而增加。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人群因健康损失导致的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1375.56亿元和6955.86亿元人民币,均超过直接经济负担。江苏省因疾病导致的总经济负担占当年GDP的比值由2003年的15.17%降至2016年的11.09%。3.2015年江苏省全人群死亡中,18.61%(94848例,193.07万YLL)的死亡归因于吸烟与饮酒,29.61%(151304例,251.90万YLL)的死亡归因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四个代谢危险因素,相对于2003年,行为和代谢危险因素的PAF(人群危险度百分比)分别下降14.43%和上升33.99%。高血压归因死亡负担最严重,高血糖归因死亡负担上升最快。对于归因标化死亡率和归因标化YLL率,男性在吸烟与饮酒方面均高于女性,女性在代谢危险因素方面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归因死亡差异大,60岁以上老年人群最高。吸烟与饮酒造成的疾病负担中,最高的是癌症,代谢危险因素造成的疾病负担中,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疾病。2015年,吸烟与饮酒造成江苏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损失为2.24岁,相对于2003年有所降低;其中,男性的平均期望寿命损失变化不大,但是女性下降较多。代谢危险因素造成江苏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损失4.39岁,相对于2003年有所升高;其中高血压所致损失最高,为2.83岁,四个代谢危险因素对女性平均期望寿命的影响要高于男性。研究结论江苏省居民因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DALY损失严重,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江苏省的公共卫生工作应以慢性病防控为重点。其次,江苏省需在现已取得的阶段性慢性病防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吸烟和饮酒的控制力度,并着重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四个代谢危险因素带来的危害。最后,建议在“健康江苏2030”规划推进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疾病、地区、性别和年龄组别的疾病负担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突出重点,以降低人群疾病负担和提高人均期望寿命。

言晨绮[5](2019)在《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我国2004-2016年重点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人群分布情况,了解其流行特征及变化规律。2、了解我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地理分布特征,空间聚集情况。3、根据我国肺结核流行数据,构建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材料与方法1、数据收集:(1)2004-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报告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2)2004-2016年我国基本人口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3)中国矢量数字地图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National Geomatics Center of China(NGCC)。2、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整理2004-2016年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数据,对我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构成情况,患者年龄构成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我国重点乙类传染病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3、使用ArcGIS10.2软件将各省编码与当地肺结核发病率数据进行链接,制作肺结核专项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4、基于R3.4.4软件实现我国肺结核发病率数据ARIMA模型的拟合,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1、中国2004-2016年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2004-2016年我国共报告15,291,625例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死亡共计39,406例,平均每年发病率为88.12/10万,死亡率为0.23/10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2004-2016年我国百日咳和流脑发病率都呈下降趋势,猩红热发病率上升,麻疹和肺结核发病率在2004-2009年都呈上升趋势,2009-2016年下降。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数前三位分别是肺结核、猩红热和麻疹,死亡数位列前三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麻疹和流脑。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都是15岁以下儿童,而肺结核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发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地理分布情况我国肺结核地理分布不均现象严重,发病率最高的三个地区是新疆、贵州和西藏,发病率最低的三个地区是天津市、上海市和山东省。2004-2016年,大多数省份发病率变化趋势与总趋势一致,但是新疆、西藏和青海三地区发病率仍逐年上升。按东中西划分区域,西部地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发病率最低。但三个地区总患者数相差不大。对我国肺结核发病的空间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高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地区主要聚集在我国东部。3、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趋势的预测根据2004-2016年我国肺结核月发病率拟合了ARIMA(0,1,2)×(0,1,1)12模型。根据预测结果,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将持续小幅下降,预测2018年和2019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59.55/10万和58.80/10万。结论1、疫苗免疫计划内呼吸道传染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白喉控制效果最好;但肺结核仍是流行最广的病种,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最高。2、肺结核的流行地理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发病率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肺结核的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高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则在东部地区。3、模型预测提示2018-2019年肺结核发病率将呈持续小幅度下降趋势。

陈新邦[6](2019)在《驻苏某系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测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传染病直至今日仍在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江苏某系统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为指引,传染病防治获取了一定成绩,但位居该系统传染病发病率前3位的肺结核、水痘、病毒性肝炎仍需重点预防和控制。对传染病进行预警预测,可以了解掌握传染病的发生规律,看清传染病发展趋势,也为下一步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措施提供支持。有必要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预测主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结合卫生队伍现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该系统2005-201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江苏省2014-2016年传染病疫情资料,及一线公卫从业人员相关信息进行如下研究:(1)借助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传染病总发病率的流行态势,3种主要传染病(肺结核、水痘、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态势及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对2014-2016年此系统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比较。(2)分别建立ARIMA、指数平滑、GM(1,1)、指数曲线模型,预测3种传染病的发病例数及发病率;用平均误差率(MER)及决定系数(R2)等2个指标评价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借助残差值评估点预测的精确度。而后,遴选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最优模型,预测3种传染病2017年发病例数及发病率。(3)借助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该系统医疗卫生机构一线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队伍现状。主要结果:1.主要传染病发病概况。江苏该某统人群传染病总发病率呈下降态势,总发病率由150.46/10万(2006年)降至80/10万左右(2012年)。传染病构成变化显着,肠道传染病占比稳步下降,2013年后降至个位数(7.74/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比稳步上升,由2006年45.77%上升到超过80%(2012年),并已经取代肠道传染病成为该系统最主要的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占比基本平稳。11年间,肺结核的发病率在2006-2016年间基本呈线性下降态势,从2006年的38.48/10万稳步下降至2016年的26.26/10万;从时间分布看,其发病率呈现季节波动性,夏秋季节发病率稍高;从空间分布看,肺结核发病率在南京、徐州等市稍高,其他城市稍低;从人群间分布看,20岁以下及61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高于其它年龄组,从业时间短的人群发病率高于从业时间长人群,职工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身份类别组发病率。水痘的发病率在2006-2010年间维持平稳,约在25.00-30.00/10万之间,2011年降到最低点,2013年后维持高位;从时间分布看,水痘发病率具有季节性发病特点,冬春季节高于夏秋季节;从空间分布看,水痘发病率在南京、徐州等市稍高,其他城市稍低;从人群间分布看,水痘发病率随年龄增大、从业时间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且职工水痘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身份类别组发病率。2006-2011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态势,2012年以后基本保持稳定,维持在3.57/10万-5.76/10万之间;从时间分布看,其季节波动性特点不显着;从空间分布看,南京、徐州等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于其它城市;从人群间分布看,61岁以上年龄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稍高,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与从业时长无明显关联,学员及其他人员病毒性肝炎发病呈散在发生状态。2.肺结核发病率拟合预测。建立的模型中,ARIMA、指数平滑模型有效,可以预测月发病趋势;ARIMA模型有效,可以预测肺结核季发病趋势,而指数平滑模型无法预测;GM(1,1)、指数曲线模型均可以预测肺结核年发病趋势。月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指数平滑模型拟合的MER分别为9.35%、10.28%,R2分别为0.81、0.80,ARIMA模型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较高。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的MER、R2分别为5.48%、0.73,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好于指数平滑模型。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GM(1,1)、指数曲线模型拟合的平均误差率(MER)分别为1.47%、1.80%,R2分别为0.98、0.97;预测2016年肺结核发病率点预测残差分别为0.39/10万、0.47/10万,可见GM(1,1)模型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较高。利用ARIMA模型分别预测2017年肺结核月发病率及季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1-12月肺结核发病率为1.72/10万、1.46/10万、2.01/10万、2.26/10万、2.31/10万、2.50/10万、2.62/10万、2.65/10万、2.20/10万、1.82/10万、1.88/10万、1.59/10万,相交2016年月发病率,呈稳中下降趋势;2017年1-4季度肺结核发病率为5.88/10万、7.75/10万、8.10/10万、5.90/10万,相较2016年季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利用GM(1,1)模型预测肺结核2017年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发病率为24.87/10万,稍微有所降低。3.水痘发病率拟合预测。建立的模型中,ARIMA、指数平滑模型有效,可以预测月发病趋势;ARIMA模型有效,可以预测季发病趋势,但指数平滑模型无法预测;GM(1,1)、指数曲线模型均无效,不能预测年度发病趋势。月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合的MER分别为28.59%、32.40%,R2分别为0.57、0.64,可见,两种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均不好。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的MER、R2分别为22.61%、0.81,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不好。借助ARIMA模型分别预测水痘2017年月发病率及季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1-12月水痘月发病率为3.13/10万、2.03/10万、1.94/10万、5.17/10万、4.07/10万、1.94/10万、3.99/10万、2.12/10万、2.54/10万、0.76/10万、2.54/10万、1.35/10万,相较2016年月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2017年1-4季度水痘发病率为6.26/10万、6.97/10万、6.59/10万、5.18/10万,相较2016年季发病率,呈稳中下降态势。4.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拟合预测。建立的模型中,ARIMA、指数平滑模型均无效,无法预测月发病趋势;ARIMA模型有效,可以预测季发病趋势,而指数平滑模型无法预测;GM(1,1)、指数曲线模型有效,可以预测年发病趋势。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的平均误差率(MER)、R2分别为117.89%、-0.40,拟合效果及预测精度不高;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GM(1,1)、指数曲线模型拟合的MER分别为71.44%、48.20%,R2为0.49、0.76;预测2016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点预测残差值为2.99/10万、2.01/10万,可见指数曲线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稍好,但也不够理想。借助指数曲线模型预测201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结果显示,2017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70/10万,与2016年相比,呈下降趋势。5.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除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以及梅毒等3种传染病外,该系统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从传播途径分类看,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肠道传染病、其他传播途径传染病差异显着;呼吸道传染病在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构成比中均占据第一位,江苏省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高于该系统肠道传染病。6.公卫人员队伍建设现状。二级疾控机构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较高,符合该系统制定的相关标准。而三级疾控机构人员能力素质偏弱,多数指标尚未达到该系统制定的相关标准,特别是流病人员中专以下学历占13.2%,无职称人员的比例占18.3%,0人曾主持过或获得过国家级、大单位(省部)级科研课题或科研奖项,在5年内发表论文人员数比例低于15%,60%以上的人不会写作,超过60%以上的人不能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论:1.多年来,该系统传染病总发病率总体下降,但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占比稳步上升,已占总发病率第1位,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应作为防控重点,盯住重要时段、重点人群,深化现有传染病防控策略。2.肺结核及水痘月、季发病趋势预测方面,ARIMA模型拟合效果均好于指数平滑模型;病毒性肝炎月及季发病预测方面,ARIMA、指数平滑模型拟合效果均不够良好。肺结核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指数曲线及GM(1,1)模型拟合效果都比较良好;水痘年发病趋势预测方面,指数曲线及GM(1,1)模型拟合效果都不太理想;病毒性肝炎年发病预测方面,指数曲线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比GM(1,1)模型好。各自选用最优模型预测,肺结核、水痘未来发病呈现稳中有降,病毒性肝炎维持在较低水平,且继续呈下降趋势。3.该系统江苏人群传染病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人群传染病状况密切相关。因此要动态掌握地方疫情信息,加强针对性做好预防管控。4.三级疾控机构人员能力素质较弱,多数指标达不到该系统制定的相关标准,需要进行加强。

王宇[7](2017)在《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评价不明原因肺炎(PneumoniaofUnkonwn Etiology, PUE)监测系统目前运行现状;分析该监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上述研究发现与分析,提出针对该监测系统运行的建议。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至2016年全国PUE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监测目标疾病人感染禽流感等病例报告途径进行分析;选取4省份医疗机构,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临床医生PUE监测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对2家医疗机构PUE监测系统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从监测系统发现目标疾病的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可接受性、及时性等指标对PUE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 PUE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1) 2004至2016年,全国共上报1666例PUE病例,其中8%(125/1666)为人禽流感病例,包括41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8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1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监测系统发现目标疾病的阳性预测值为8%。(2) 2004至2016年全国报告PUE病例发病到诊断的平均间隔为6.0天,诊断到报告的平均间隔为0.5天,报告到审核的平均间隔为0.1天。疫情期间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长于非报告高峰时段,而疫情期间诊断到报告、报告到审核的平均时间间隔较短。2.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报告途径(1) 2004至2016年全国内地共报告人感染禽流感、欧亚类禽猪流感病例共988例,其中13% (125/988)经PUE监测发现,49% (483/988)经法定报告途径发现,19% (183/988)经住院肺炎病例监测发现。PUE监测发现目标疾病的灵敏度为13%。(2)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出现之前,人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时期的病例均经PUE监测系统上报。2013年人感染H7N9和其他各亚型禽流感疫情出现之后,53% (453/861)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经法定报告途径上报,18%(159/861)经住院肺炎病例监测途径上报,仅9% (78/861)经PUE监测上报。3.临床医生对PUE监测系统的理解和实践调查(1)调查的487名临床医生中,83% (403/487)知晓该监测系统,知晓该监测系统的临床医生中83% (326/395)接受过PUE监测相关培训。知晓该监测系统的医生中能完全掌握PUE病例定义者仅占9% (35/395)。(2) 51% (250/487)临床医生自述曾发现过符合PUE病例定义的患者,其中55% (139/250)在过去一年发现PUE病例数在1-5例之间,76% (166/220)曾报告过符合PUE定义的患者。临床医生报告病例后,84%以上认为报告程序简单易行、报告后有利于诊疗、报告后得到标本的检测结果、报告后得到相关部门的及时反应。(3)对临床医生报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48% (79/166)因病例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好而报告;对临床医生未报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36%(30/84)因不知晓PUE监测工作,未将符合PUE病例定义的患者上报。59% (288/487)临床医生认为需要关注病情重的肺炎病例,49% (238/487)临床医生认为有传染性/聚集性的病例需上报至CDC。4.医疗机构PUE监测系统运行现况(1)调查期间,两家医院共筛查2619例可能与PUE诊断相关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其中13% (335/2619)符合PUE病例定义。仅有0.3% (1/335)上报至当地市疾控中心。(2)有病原学检测结果的311例PUE病例中,6% (18/311)检测结果呈阳性,且全部为季节性流感。其中61%(11/18)为甲型流感病毒阳性,39%例(7/18)为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型)阳性。(3)管床医生未将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上报原因主要为:76%不知道有不明原因肺炎监测这项工作,53%不理解病例定义。随着工作年限增加,管床医生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也增加。结论:1. PUE监测系统阳性预测值为8%。该监测系统往往在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早期的病例发现及报告中发挥主要作用。但随着人感染禽流感被纳入法定传染病进行报告管理,以及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的加深,法定传染病报告、住院肺炎病例监测等成为病例发现和报告的主要途径,而通过PUE监测系统发现和报告已知人感染禽流感亚型病例的作用逐渐弱化。2.目前医院内有大量符合PUE定义的病例,但上报率低,且符合PUE定义的病例中目标病原体阳性者比例较低,病例定义假阳性率高,特异度差。3.临床医生对该监测系统的接受性尚可,也有意愿利用此监测系统报告病例,但对该监测系统的理解掌握程度不理想,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1.在新版方案下发之前,加强对现有PUE监测方案的培训,使其发挥应有作用。2.对PUE监测系统的监测目标重新定位,依据监测目的修改监测病例定义,提高其发现目标疾病病例的特异度,从而提高医务人员按照监测方案报告的依从性。

姬凌辉[8](2015)在《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文中指出在中国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除了物质与制度方面的引入外,还有隐而不彰的知识与理论的交流,中国近代细菌学说史即是其中重要一环,对中国近代细菌学引入概况的探讨也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题中之义。鸦片战争以前,中西医学仅仅是通过极少数耶稣会士互相交流,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条约口岸的逐渐建立和传教士医学传教行为的逐渐合法化和内地化,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最先走向世界的一批国人在日记中对显微镜、细菌均有零散记载,细菌由此渐入国人视野。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沿海地区的报刊、杂志等知识传播媒介和翻译馆、医学院校、书院等知识传授机构是细菌学知识的主要引介载体。1894年广东和香港发生的鼠疫检验了时人的防疫手段和观念。虽然鼠疫杆菌的发现消解了鼠疫的神秘感,但是在当时有限的医疗条件下,中西医未能有效控制疫情和病情,这反映出细菌学说形成初期尚未能影响当时的医疗技术。清末十年,教会创办的医学院校和留日学生对细菌学说译介所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国人对细菌学知识的认识从单一走向复合。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让东北成为了当时国际医学专家的实验场,东北鼠疫的防治与肺鼠疫杆菌的发现均具有国际性。瘟疫除了带给普通民众死亡的恐惧感之外,还带动了细菌学知识的传播和推广。新文化运动期间,人们对细菌学的认识已经从腺鼠疫杆菌、肺鼠疫杆等菌种扩大到对细菌的性质、分类、培养、作用等知识的系统把握,并呈现出由专业知识走向工农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趋势。1917—1918年华北地区暴发了严重的腺鼠疫,虽然有东北鼠疫的防疫经验可资借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防疫工作窒碍难行。1919年中央防疫处正式成立,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完整建制、系统运作的中央级卫生防疫机构。从组织结构上来看,中央防疫处从最初的“一处三科”演变为“一处二室三科”。虽然它在1919年全国性霍乱中仅能维持京畿一带的防疫工作,但是随着人事和职能的日益完善,其影响渐及全国。总之,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历经晚清政府、民初北洋军阀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等不同历史时期,其大体随清末民初历次重大疫情不断变动,与当时的国家与社会变迁亦有内在关联,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知识引介到制度构建的“在地化”过程,在中国大地上画出一张从通商口岸到东北三省,从东北三省到晋绥直隶,从晋绥直隶再到全国各地的文化版图。

刘文东,朱叶飞,吴莹,梁祁,艾静,胡建利,戴启刚,李媛,汤奋扬[9](2014)在《江苏省HIV/AIDS时空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江苏省HIV/AIDS时空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GIS为基础,结合时空扫描分析技术对江苏省1997-2011年HIV/AIDS疫情的动态趋势及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997-2011年全省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6174例,流行水平呈逐年增长的长期趋势。单纯时间扫描分析发现2008-2011年存在一个聚类区域(RR=7.81,LLR=2900.53,P<0.0001)。单纯空间扫描分析结果显示,1997-2003年间HIV/AIDS病例空间分布无聚集性,2004-2011年间每年均探测到2-4个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并且覆盖区县数逐渐增多。时空二维扫描分析探测到3个时空聚类区域:一类聚集区发生在2008-2011年(RR=6.97,LLR=1744.48,P<0.0001),聚类区县主要分布在南京、无锡等苏南地区;二类时空聚集区中一个发生在2008-2011年(RR=4.21,LLR=731.11,P<0.0001),聚类区县主要分布在苏南的苏州、无锡以及苏中的南通地区;另一个二类聚集区发生在2005-2011年(RR=5.14,LLR=206.06,P<0.0001),仅覆盖徐州铜山区。结论江苏省HIV/AIDS疫情仍处于较低的流行水平,但2008年以来疫情迅速攀升,防控形势严峻。HIV/AIDS病例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均呈聚集性分布,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需要重点防制,苏中、苏北地区存在局部高发的区县,应予以高度关注。

成芳[10](2014)在《气候因素与江苏省常见传染病发病关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气象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通过统计分析江苏省60个气象观测站近50年(1961-2010年)气候资料和江苏省近10年的六种常见传染病疫情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气候变化对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获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江苏省近50年气候显着变暖,逐年平均气温00年代比60年代上升了1.14℃,季节平均气温00年代气温较60年代春季升高了1.61℃、夏季升高了0.27℃、秋季升高了0.94℃、冬季升高了1.72℃,江苏省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在冬季和春季,夏季贡献最小。年平均温度苏南地区高于苏北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2、江苏近50年的降水呈现微弱上升趋势,除个别年份外,江苏省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围绕1000mm在800-1200mmm范围波动。江苏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对降水量增加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夏季和冬季。江苏省年降水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沿海多于内陆。3、江苏地区主要传染病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与其四季分明的气象因素变化、四季人群活动特点、生活习惯均存在密切关系。在地区分布研究中发现,各主要传染病也呈现局部地区高发的特征,其原因可能是由地区间气候差异引起的因素有关。4、气候因素对不同种类传染病发挥的作用不同,对疟疾、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发病影响较为明显,即当月和前月的气温(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温度、月平均最低温度)越高、气压越低,三种传染病发病率越高;当月和前月的月相对湿度越大,疟疾和菌痢的发病率越高;当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越大,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越高。而气候因素对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以及病毒性肝炎发病影响不显着。这可能不仅与不同传染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而且可能受传染病不同流行环节的影响。多种气象因素对传染病的综合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江苏省1997-2003年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1997-2003年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政策文本的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素材的采集
    2.2 研究方法与流程
3 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框架模型
4 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变化特征
    4.1 信息报告制度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新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4.2 信息报告相关职责的划分越来越明晰
    4.3 信息报告的相关规定越来越具备灵活性和实操性
    4.4 信息报告的时限规定趋于严格
    4.5 信息报告更加强调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
    4.6 信息报告更加重视来源于其他渠道的信息和主动收集信息
    4.7 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影响到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4.8 对信息报告的监督与考核力度不断加强
    4.9 更加注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完善建议
6 结语

(2)基于结核病和水痘两种重点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点
    1.2 资料来源
    1.3 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1.5 软件使用
结果
    2.1 江苏省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2.2 江苏省气温对水痘发病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讨论
    3.1 两种重点传染病的研究策略
    3.2 江苏省肺结核预测模型
    3.3 江苏省气温对水痘发病的影响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大数据”的流感预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利益表达与体制性迟钝: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研究 ——以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分析框架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
    第一节 案例的选择
        一、选择缘由
        二、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
    第二节 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发展始终
        一、第一个病例的出现
        二、多起病例被集中发现
        三、事件发酵下的升级
        四、事件结果
第二章 沉默的个体和机构的忽视
    第一节 个体的沉默: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中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表达缺失
        一、归因认知偏差
        二、权利意识不足
    第二节 机构的体制性忽视:桃江县防控中心和桃江四中的忽视
        一、僵化的科层制
        二、行政惰性
    第三节 群体性冲突风险的形成
        一、预警的失效
        二、隐患的堆积
第三章 有意识集体的形成和“避责式”应对
    第一节 有意识集体的形成: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集体利益诉求的行为表达
        一、集体行动
        二、求偿诉求
    第二节 桃江四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权力主体“避责式应对”
        一、回避责任
        二、推卸责任
    第三节 群体冲突的扩大
        一、集体抗争
        二.矛盾升级下的冲突扩大
第四章 集体利益的诉求“升级”和压制性应对
    第一节 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中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升级”
        一、多元利益表达渠道下的“闹大”
        二、集体行为诉求“升级”:高考加分的提出
    第二节 桃江四中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压制性应对
        一、消息压制
        二、阻止上访
    第三节 群体冲突升级
        一、“闹大扩散”意识下的维权
        二、“搞定管控”思维下的对抗
第五章 “被迫式”回应与集体行动的弱化
    第一节 “被迫式”回应
        一、舆情压力下的回应
        二、上级政府压力下的回应
    第二节 利益诉求的部分满足与集体行动的弱化
        一、弱组织化下持久力不足
        二、集体行动的解散
    第三节 群体冲突的终结
        一、医疗救助下的部分利益满足
        二、心理辅导下心理怨恨情绪纾解
        三、追责下危机事件的平息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疾病负担的变化及主要危险因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
第一章 江苏省人群死亡水平及流行特征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死因和人口资料
        1.2.2 疾病的分类方法
        1.2.3 垃圾编码的重新分配
        1.2.4 早死概率指标的计算
        1.2.5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江苏省死亡水平总体情况
        1.3.2 分疾病别、性别、年龄组的死亡情况
        1.3.3 江苏省13 设区市的死亡情况
        1.3.4 四大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
        1.3.5 江苏省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江苏省死亡所致疾病负担(DALY)和经济负担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死因数据和人口数据
        2.2.2 DALY的估算方法
        2.2.3 经济负担的估算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相关系数和主要疾病DALY的比较
        2.3.2 分性别、年龄别的YLL、YLD和 DALY
        2.3.3 2016 年江苏省13 设区市的YLL、YLD和 DALY及其标化率
        2.3.4 疾病导致的经济负担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江苏省疾病负担的主要归因危险因素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死因数据和暴露数据的来源和处理
        3.2.2 人群危险度百分比
        3.2.3 早死寿命损失年和去危险因素期望寿命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吸烟和饮酒的PAF
        3.3.2 吸烟和饮酒的归因疾病负担
        3.3.3 代谢危险因素的PAF
        3.3.4 代谢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
        3.3.5 行为和代谢危险因素造成的寿命损失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疾病负担研究的进程及慢性病疾病负担的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2004-2016年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结果
第三章 肺结核地理分布专题研究
    3.1 资料来源与方法
    3.2 结果
第四章 中国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第五章 讨论
    5.1 2004-2016中国乙类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情况
    5.2 我国肺结核患者空间分布
    5.3 东中西三地区肺结核流行情况
    5.4 肺结核空间自相关分析
    5.5 基于ARIMA模型对中国肺结核流行情况的预测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驻苏某系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绪论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质量控制
    1.2 分析方法
    1.3 统计分析软件
第一章 传染病流行概况分析
    2.1 2006-2016年传染病流行概况
    2.2 2006-2016年三种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3 2014-2016年与江苏省主要传染病流行趋势的比较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种主要传染病的发病预测
    3.1 肺结核
    3.2 水痘
    3.3 病毒性肝炎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该系统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能力分析
    4.1 基本情况
    4.2 工作能力
    4.3 实践能力
    4.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传染病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评价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评价指标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点 2.2
    研究方法及对象 2.3
    数据收集 2.4
    数据处理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病例上报情况 3.2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目标疾病病例发现途径分析 3.3
    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情况调查 3.4
    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运行现状调查 第四章
    讨论 4.1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在发现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4.3
    如何改进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工作流程 附录B
    临床医生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的认知和实践调查 附录C
    可能为不明原因肺炎的入院诊断筛查病名列表 附录D
    不明原因肺炎筛查表 附录E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报告过程调查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研究现状
        (一) 医疗史的兴起
        (二) 细菌学说史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选题价值及主要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选题价值
        (三) 主要内容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医学概况与早期出洋国人的观察
    一、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公共卫生学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医学
        (一) 温病学说的形塑和发展
        (二) 医事制度、医学教育与分科
    三、如蝎如蟹:使西日记中的观察
    四、小结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后细菌概念的引介与通商口岸防疫的改进
    一、19世纪中后期通商口岸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引介
        (一) 通商口岸医学传教士对细菌概念的译介
        (二) 通商口岸非医学传教士对卫生知识的译介
    二、避疫·检疫·治疫:1894年香港鼠疫与鼠疫杆菌
        (一) 1894年香港鼠疫与港口检疫的推行
        (二) “气”与“细菌”:中西医抗击鼠疫的不同方法
    三、小结
第三章 清末新政时期细菌学知识的传授与东北鼠疫的防疫实践
    一、清末教会医学院校对细菌学的传授和留学生的译介
        (一) 教会医学校的细菌学教育
        (二) 留学生对细菌学的译介——以留日学生为中心
    二、细菌学与宣统鼠疫期间东北的卫生防疫
        (一) 鼠疫、报刊与知识:《盛京时报》中的细菌学
        (二)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报告》中的细菌学
    三、小结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细菌学知识的推广与晋绥鼠疫的防控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细菌知识的推广
        (一) 细菌学专业知识的译介
        (二) 细菌学知识与生产、生活之关系
    二、1917-1918年鼠疫的防治与新文化运动时期防疫观
        (一) 1917-1918年鼠疫防控与交通遮断
        (二) 清洁与消毒:以《大公报》为中心
    三、小结
第五章 中央防疫处的设置与细菌学知识传播和实践的一体化
    一、中央防疫处的设立及沿革
    二、中央防疫处防治传染病与细菌学知识的应用
        (一) 上海与京畿:1919年霍乱防治的两个面相
        (二) 预防传染病与接种疫苗
    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
致谢

(9)江苏省HIV/AIDS时空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分析方法
结果
    1.江苏省HIV/AIDS流行概况
    2.江苏省HIV/AIDS疫情分布的时空变迁
    3.江苏省HIV/AIDS疫情聚类分析
        (1)单纯时间聚集性分析
        (2)单纯空间聚集性分析
        (3)时空聚集性分析
讨论

(10)气候因素与江苏省常见传染病发病关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质量控制
        2.1.3 区域划分
        2.1.4 季节划分
    2.2 方法
        2.2.1 描述性分析方法
        2.2.2 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江苏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3.1 近50年江苏省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3.1.1 平均气温月变化特征分析
        3.1.2 平均气温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3.1.3 平均气温年变化特征分析
        3.1.4 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3.2 近50年江苏省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3.2.1 平均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
        3.2.2 平均降水量年变化特征
        3.2.3 平均降水量年代际变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省传染病的流行和分布
    4.1 江苏省传染病流行动态趋势
    4.2 江苏省传染病总发病情况分布特征
    4.3 江苏省几种常见传染病发病的地区分布
        4.3.1 细菌性痢疾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
        4.3.2 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
        4.3.3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
        4.3.4 疟疾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
        4.3.5 伤寒/副伤寒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
        4.3.6 肺结核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5.1 江苏省几种常见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变化
        5.1.1 细菌性痢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5.1.2 病毒性肝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5.1.3 流行性出血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5.1.4 疟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5.1.5 伤寒/副伤寒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5.1.6 肺结核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5.2 气候因素与几种常见传染病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5.2.1 气候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相关分析
        5.2.2 气候因素与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相关分析
        5.2.3 气候因素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相关分析
        5.2.4 气候因素与疟疾发病的相关分析
        5.2.5 气候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的相关分析
        5.2.6 气候因素与肺结核发病的相关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苏省1997-2003年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政策文本的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分析研究[J]. 裴俊良,周晓英,张薷,于小宁. 情报资料工作, 2021(03)
  • [2]基于结核病和水痘两种重点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方法及应用研究[D]. 付之鸥.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3]利益表达与体制性迟钝: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化研究 ——以桃江四中肺结核事件为例[D]. 庞雪雅.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4]2003年与2016年江苏省疾病负担的变化及主要危险因素影响[D]. 范周全. 东南大学, 2019(05)
  • [5]中国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及肺结核发病率预测模型研究[D]. 言晨绮. 南华大学, 2019(01)
  • [6]驻苏某系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预测的研究[D]. 陈新邦. 东南大学, 2019(01)
  • [7]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评价[D]. 王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2)
  • [8]清末民初细菌学的引介与公共卫生防疫机制的构建[D]. 姬凌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9]江苏省HIV/AIDS时空流行特征分析[J]. 刘文东,朱叶飞,吴莹,梁祁,艾静,胡建利,戴启刚,李媛,汤奋扬. 中国卫生统计, 2014(03)
  • [10]气候因素与江苏省常见传染病发病关联的研究[D]. 成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1997-2003年江苏省肺结核疫情特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