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

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

一、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艳青,殷武平,汪端华,郑井元[1](2020)在《湖南蔬菜产业形势分析》文中提出蔬菜产业是湖南省种植业第一大产业,经长期发展基本形成了"长株潭、环洞庭湖、湘南和大湘西"的区域化布局,但仍然存在蔬菜种植规模"大而不强"、蔬菜种类布局"散而不聚"、蔬菜产品"多而不优"、蔬菜生产经营"粗而不精"等问题。随着新时期蔬菜产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整合,必须充分发挥湖南特色蔬菜资源及各种有利环境条件,进一步调整、优化蔬菜区域、种类、品种的布局,才能实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

汪李平,朱红莲[2](2019)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茭白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茭白别名茭瓜、茭笋、蒿芭等,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沼泽植物。原产中国,由同种植物菰演变而来。茭白的食用部分为变态的肉质嫩茎,是植株被菰黑粉菌寄生后,茎尖受病菌分泌物吲哚乙酸刺激,畸形膨大而成。茭白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栽培历史2 000 a以上。目前,作为蔬菜栽培的,仅有中国和越南,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

王路伟[3](2019)在《有色地膜对蒜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大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山东省是我国大蒜的主要产区之一,在大蒜的种植过程中受害虫为害严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大蒜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地膜覆盖在多种作物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透明地膜的应用最为广泛。有色地膜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不同作物适用的色膜种类不同,不同色膜对不同种类害虫的发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研究了6种不同颜色地膜对大蒜主要害虫的发生和大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用于蒜田应用的防虫、增产的有色地膜,为实现蒜田害虫绿色防控,为大蒜提质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评价了秋蒜田覆盖特制地膜、银黑色、蓝色、绿色、黑色、透明6种颜色的地膜对大蒜主要地上害虫葱蚜和葱蓟马发生的影响。发现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均能明显减轻葱蚜和葱蓟马的发生;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却显着增加了葱蚜和葱蓟马的数量;覆盖黑色地膜对葱蚜和葱蓟马发生量无显着影响。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的蒜田葱蚜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0.8%和49.8%,葱蓟马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8.3%和52.2%;而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葱蚜的数量分别增加了57.3%和63.2%,葱蓟马的数量分别增加了36.2%和37.7%。在春蒜田覆盖6种颜色的地膜对葱蚜和葱蓟马发生的影响趋势与秋蒜田基本一致。2.研究评价了秋蒜田覆盖6种颜色地膜对大蒜地下害虫葱蝇和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发现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能明显减轻蒜蛆和韭蛆的发生和为害,以特制地膜影响更为显着;黑色地膜显着增加了韭蛆的数量,蒜蛆的数量增加次之;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仅显着增加了蒜蛆的数量,而对韭蛆数量无显着影响。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的蒜田蒜蛆的数量分别降低了58.0%和35.2%,韭蛆的数量分别降低了60.8%和46.8%;覆盖黑色地膜的蒜田蒜蛆和韭蛆的数量分别增加了37.5%和179.6%;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的蒜田蒜蛆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43.2%和114.8%。在春蒜田覆盖6种颜色的地膜对韭蛆发生的影响趋势同秋蒜田一致。3.通过室内成虫选择试验发现,葱蚜、韭菜迟眼蕈蚊和葱蝇对覆盖不同颜色地膜的大蒜选择性的差异,是导致田间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覆盖特制地膜和银黑色地膜均显着降低了葱蚜、韭蛆和蒜蛆成虫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与透明地膜相比,葱蚜分别降低了15.9%、17.2%,韭蛆分别降低了61.9%、63.7%,蒜蛆分别降低了70.3%、65.7%。覆盖蓝色地膜增强了葱蚜和蒜蛆成虫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与透明地膜相比,分别增加了41.6%、44.7%;而覆盖绿色地膜增强了葱蚜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增强了33.5%;覆盖黑色地膜增强了韭蛆成虫对大蒜植株的选择性,增强了20.1%。4.研究评价了蒜田覆盖6种颜色地膜对大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秋蒜田覆盖5种有色地膜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50%出苗时间均延后1d左右。在大蒜苗期、鳞芽花芽分化期和蒜薹伸长期对大蒜生长指标调查发现,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均显着促进大蒜的生长,在秋蒜的蒜薹伸长期,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的大蒜株高、假茎粗和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2.3%、11.9%和9.5%;覆盖蓝色地膜的大蒜假茎粗和植株鲜重分别增加了3.0%和7.8%。覆盖黑色地膜显着抑制大蒜的生长,在秋蒜的蒜薹伸长期,与透明地膜相比,大蒜株高、假茎粗和植株鲜重分别减少了26.2%、12.6%和24.7%。秋蒜田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与覆盖透明地膜相比,明显增加了大蒜的产量,而覆盖黑色地膜显着减少大蒜的产量,覆盖银黑色地膜和绿色地膜对大蒜产量无显着影响。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较透明地膜,分别增产17.5%和18.9%;覆盖黑色地膜减产14.4%。5.蒜田覆盖银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和特制地膜能够显着抑制蒜田杂草的生长。与透明地膜相比,秋蒜田覆盖银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和特制地膜杂草数量分别减少了70.4%、67.6%、66.2%;春蒜田覆盖银黑色地膜、黑色地膜和特制地膜杂草数量分别减少了76.3%、72.7%、66.5%。6.在秋蒜整个生育期内,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特制地膜和蓝色地膜膜下5cm处的平均土壤温度均显着增加,覆盖其它3种颜色地膜的土壤平均温度虽有增加,但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覆盖特制地膜和黑色地膜膜下5cm处的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明显增加,覆盖绿色地膜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明显降低,尤其在幼苗期、鳞芽花芽分化期和鳞茎膨大期达到显着差异水平。

高群[4](2016)在《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迅速发展的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根据国情对蔬菜产业实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调控或监管。面对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与大众舆论,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蔬菜产业宏观调控政策。那么,针对蔬菜产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演变历程及影响因素都有哪些?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政府的产业调控政策真的对稳定菜价有影响吗?若存在影响,其影响的正负导向作用与持续时间又是怎么样的?未来,为确保蔬菜产业良性运营,政府调控是否有必要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新形势下,修缮国内蔬菜产业政策调控机制的相关建议有哪些?这些,均是现有的文献研究未能深入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展开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及评价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梳理总结了国内外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发展概况(1)系统梳理与评价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主要内容。按照产业调控政策执行主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产业链所处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两个视角,从调控政策实施背景、演变历程、相关内容、具体措施等方面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进行系统归纳与梳理,同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定性评价。(2)系统回顾与总结了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与影响因素。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演变历程,并将其总结为八大阶段,依次为:菜品自由购销阶段、国家统一制定菜品价格、调整不合理菜价体系、放开菜价管制权限、蔬菜类产品连续增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提升蔬菜类产品质量新阶段及统筹新一轮“菜篮子”工程阶段。与此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维度解析了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3)展开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评述与借鉴。从蔬菜产业基本情况、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政策概览、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国家蔬菜产业先进调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评价这些国家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与中国进行对比,从而探寻、归纳出对国内蔬菜产业良性运营具有借鉴性意义的重要启示。二、基于事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科学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效果(1)基于事件分析法展开国内月度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借鉴金融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经典的事件分析法,通过与目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分门别类的展开产业历次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作用效果的评估,用并不直接受到蔬菜产业政策影响的肉类及其制品价格作对比研究,重点考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价格影响机制的正负导向作用及持续时间,并按类别的不同对历次调控政策干预措施的外生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按照其针对产业链环节的不同,对蔬菜市场价格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其中,与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四个月左右的正向提价作用;与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对菜价具有三个月左右较低程度的正向提价作用;与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作用程度太低尚不足以将菜价拉至正常水平。(2)基于差分模型展开年度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市场价格影响的案例分析。利用差分模型,测算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与假设未启动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菜价模拟值之间的差额,将差额绝对值较大的年份纳入案例库。从政策背景、政策效果、政策解读等维度展开分析,综合评估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样本考察区间内,国内蔬菜产业价格调控政策对菜价的正负导向不尽相同,且绝大多数年份的产业调控政策并没有对稳定蔬菜类产品价格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国家对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干预较之以往也明显增多,干扰了市场机制在蔬菜类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综合而言,无论是事件分析法的研究,还是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21世纪以来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并未很好的实现政策初衷,虽然,政府在引导蔬菜市场改革、维护生产者福利及促进消费等方面的确承担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直接的政策干预手段对蔬菜类产品价格的维稳能力有限。三、提出完善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建议(1)建议变革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贯彻“市场机制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功效”、“政府宏观调控不能退出”、“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的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立足国内和学习国外相结合,建议重点强化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强化政府在蔬菜产业公益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环节的功能;二是毫不放松国内蔬菜类产品生产,缓解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三是综合供需双重因素,科学构建蔬菜类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预警体系;四是要增强居民蔬菜消费意识及维稳蔬菜类产品价格,加强政策创新。(2)建议进一步规范并完善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实现行政手段逐步向市场化手段转变,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并从内涵界定、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三个维度解读了当前主流的两大市场化调控举措一调控目录制度和蔬菜价格保险制度,以期为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机制由行政手段向市场化手段转变提供借鉴。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1)给出了一种新的评估鲜活农产品调控政策效果的方法与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意。为科学解析21世纪以来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引入了金融学、社会学领域中运用较广的事件分析法和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期为未来蔬菜产业良性运营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2)构建了涵盖蔬菜全产业链的政策发展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者侧重于对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品种进行效果评估的逻辑,试图构建涵盖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及其他环节的全产业链的蔬菜产业调控发展过程与政策效果的完整逻辑体系。

侯媛媛[5](2012)在《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加大、数量供应丰富、市场交易活跃,国内供应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出口、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然而,受制于制度、市场、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蔬菜产业在生产方面存在以农户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模式为主,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在加工上面存在产加销分离,蔬菜加工利用率低,供应链视角的一条龙生产尚未完全实现;在消费方面由于产销信息不对接出现菜价起伏波动,既有菜贱伤农、消费者难以承受的两难问题,又有全国蔬菜供应量充足但季节性、品种性、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的两难问题;进出口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完善的营销体系、多样的绿色壁垒削弱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另一方面,国内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缺乏行业自律精神,竞相降价、无序竞争导致产业效益下滑。由此可见,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但仍在生产、消费、进出口方面存在多重难题,制约我国蔬菜供需平衡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以“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为题,从封闭与开放条件入手,通过对我国蔬菜供给、消费、进出口贸易等基本状况的描述,研究当前我国蔬菜供需是否平衡及预测未来供需平衡状况。在蔬菜生产方面,对生产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了蔬菜的主要生长区域;在蔬菜需求方面,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蔬菜鲜食量都稳中有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的继续增长带来我国蔬菜国内消费的大幅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总体上看,我国的蔬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并且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世后我国蔬菜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入世后我国的产业重组不成功,导致之前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优势逐渐消耗殆尽,加上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加强,进一步阻碍了我国蔬菜的出口。在封闭的假设条件下,伴随着我国蔬菜生产历程的变迁,蔬菜供需平衡经历了三次演变;但当前,受生产力持续提升、经济效益刺激、生产技术革新、市场自发调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蔬菜供需供给增速高于需求增速、供需不平衡凸现,且供需不平衡中结构性、季节性、地区性过剩突出;1990年到2009年我国蔬菜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并且多余的供给量有增大的趋势;预测2010年到2020年间,我国蔬菜仍旧供过于求,到2020年供过于求的数量将会达到42686.89万吨。导致供给量剩余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蔬菜的生产量逐年上升,并且增加幅度较快;而在总需求中占很大比重的鲜食蔬菜的需求在2016年之前虽然将会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没有供给增加得幅度大,并且在2017年到2020年之间鲜食蔬菜总需求增长缓慢,其他类型的需求增加幅度也有限,最终导致了蔬菜的供需失衡。在开放的条件下,当前国内供给过剩能被强劲的国际市场需求消化,我国供需基本平衡且有需求剩余;1990年到2009年我国蔬菜供需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个别年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供需缺口非常小。预测2010年到2020年,受国内蔬菜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国际竞争激励、贸易保护加剧等影响,我国蔬菜供需不平衡将日益凸显且供给过剩逐年突出,到2020年将会有30974.32万吨的蔬菜剩余。将给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研究就保持我国蔬菜供需均衡,在蔬菜供给、需求以及贸易方面,提出建议:通过扩大、创造蔬菜消费需求,保证蔬菜稳定供应及转移过剩,促进出口,调整进口等措施调节我国蔬菜的供需平衡,以达到科学布局我国的蔬菜生产、保障市场周年稳定供应、扩大蔬菜出口的对外贸易以及增强我国蔬菜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研究将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供需对接、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为发展我国蔬菜产业和提高中国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司立英[6](2012)在《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聊城市是位于山东省西部的农业种植大市,借改革开放、通关入世、“菜篮子”工程的大力实施,聊城市委市政府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展,产量产值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外贸经济崭露头角,被誉为“鲁西大菜园”。本文把聊城市蔬菜产业定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了两种蔬菜种植结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走访、调查,对聊城市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流通市场、基地建设、加工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蔬菜产业在聊城市的发展历史、现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查阅聊城市内市外蔬菜产业相关资料,了解前人对蔬菜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山东省寿光市、泰安市等外地市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找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差距,认清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明晰聊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各种利弊因素,结合蔬菜产业的各类优秀典型,参考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相关先进经验,采取针对性、实质性措施,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再次优先发展、展现聊城市蔬菜产业新面貌的建议和对策。因此,通过系统性对比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应该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应该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应该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李仁杰[7](2010)在《江淮地区塑料大棚结构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文中指出以四种不同型号低碳钢材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其机械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硬度,并研究了在常温、老化、浸水条件下的抗拉、抗压、硬度方面的性能变化,对设计的GP-C9.632-Ⅱ型大棚的抗荷载能力、设施中气温、土温、湿度、光照变化特点及对辣椒栽培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钢号增加,钢材料的机械性能都逐渐增加,强度和硬度成正向增加,但伸长率却逐渐降低。A3号在强度、塑性、韧性等各方面较好地满足了无缝钢管的要求,适合再加工;A4、A5号钢材强度高及屈服点高,韧性较差,不易加工、造型,适合不进行再加工的成型材料产品。2.高温高湿腐蚀对钢材料的机械性能影响比热空气老化影响明显。高温高湿处理24h后,抗拉性能、抗压性能、硬度分别是常态的38.07%,34.81%,41.84%;热空气老化后,抗拉性能、抗压性能、硬度分别是常态的95.14%,95.31%,89.36%。可见大棚骨架材料的防腐蚀措施对提高大棚使用寿命及抗荷载能力至关重要。3.与当地常用的GP-C4.525和GP-C6.325型大棚相比,设计的GP-C9.632-Ⅱ型大棚从跨度和种植空间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矢跨比对雪荷载影响及大棚外形与抗风荷载方面分析,此大棚结构及外形不合理,外形结构不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要求,需要进行改进、优化。4.随着大棚空间的扩大,设施内气温日变化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波动幅度逐渐减小,从这方面来看GP-C9.632-Ⅱ型大棚可以提高设施内夜间最低温,有利于冬季保温。5.在白天晴天情况下,温室中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地温变化幅度逐渐减小,最高温出现的时间也逐渐推迟;浅层地温变化与空中150cm气温变化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随着大棚空间的增大,大棚内的地温变化幅度也随着减小,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这种受大棚大小影响作用越来越小。6.温室大棚中湿度变化也有季节和日变化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剧增,湿度不断降低;反之,湿度又不断升高;不同大棚中湿度变化不尽相同,经比较GP-C9.632-Ⅱ大棚空间大,内部环境受外界影响波动小,湿度变化幅度最小;但总体变化规律相同。7.对不同结构大棚中光照强度及透光率分析,GP-C4.525型大棚、GP-C6.325型大棚、GP-C9.632-Ⅱ型大棚的透光率分别为73.21%、59.61%、52.00%;GP-C9.632-Ⅱ型大棚透光率过低,而且棚内光照强度也过低,不能较好的满足辣椒生长发育要求。辣椒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8.综合研究表明GP-C9.632-Ⅱ大棚(外层)结构及外形不合理,需要进行重新设计优化,假定大棚跨度960cm不变,经设计后顶高为300cm,肩高为120cm;同时也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确定了大棚外层和内层外形各弧点高度参数;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内棚拱杆粗度、拱间距提出了修改建议。

周茂娟[8](2010)在《地面覆盖和水分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农业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保护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针对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研究了覆盖和水分处理对辣椒产量、生理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探讨温室辣椒适宜的覆盖方式和灌溉水平,为温室辣椒合理覆盖方式的选择和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探讨了棚室辣椒不同地表覆盖措施的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品质、肥料利用及土壤NO3--N、NH1+-N分布土特征,提出覆盖秸秆加塑料薄膜的棚室蔬菜栽培双元覆盖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棚室土壤可持续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与双元覆盖处理可改善辣椒品质,覆盖尤其是双元覆盖能显着增加辣椒的产量和经济收入,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和硝态氮含量。双元覆盖可显着降低0-20cm耕层范围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降低氮肥因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进入土壤和水体而引起土壤和水体污染的潜在风险。2.系统研究了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提出双元覆盖具有较强的抗逆境能力,为辣椒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覆盖能增加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秸秆覆盖与双元覆盖能增加辣椒叶片中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增强根系活力,增加植株高度,这是这两种覆盖处理下辣椒增产的基础。双元覆盖可显着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产生,而其保护酶POD与CET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这表明双元覆盖具有较强的抗逆境能力,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所受的逆境胁迫小,即双元覆盖能为辣椒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双元覆盖能显着提高辣椒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系统Ⅱ量子产量(∮PS2)、CO2量子同化效率(∮CO2)、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及光系统Ⅱ光下最大量子产量Fv’/Fm’显着高于其它处理方式,可以减少夏季因地膜覆盖产生的高温问题,为作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3.分析了前茬覆盖处理对后茬洋葱生物量、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处理比不覆盖能显着提高后茬洋葱产量,但是不同覆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对生物量而言,前茬辣椒秸秆覆盖处理洋葱生物量最高,其次是前茬双元覆盖处理。前茬地膜覆盖可比对照显着提高洋葱中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而前茬覆盖对洋葱PH值无显着影响。前茬不同处理对后茬洋葱土壤生物学特性影响差异显着,前茬秸秆覆盖和双元覆盖处理土壤呼吸CO2释放量一直高于其他处理,前茬双元覆盖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前茬处理,而前茬秸秆覆盖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4.捉出了辣椒节水增产和改善品质以及维持土壤环境的上壤水分控制指标。当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70-80%时,辣椒具有最高的产量和经济收入,因而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辣椒果实中的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硝酸盐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电导率与pH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土壤含水量达到80-90%时达到最大值,以后含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果实中的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pH值、电导率及速效钾含量无显着影响;土壤中的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有机质含量则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加;水分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辣椒对速效磷的吸收利用。不同水分处理下,土壤呼吸强度、脲酶和蔗糖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80%左右时达到最大值,以后土壤呼吸强度和酶活性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磷酸酶活性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各水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当土壤含水量为80-90%时,根系活力、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最大,辣椒叶片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90%时,叶片中硝酸盐含量最高,丙二醛和保护酶POD、CAT含量低。综合辣椒生产的增产和节水效果及辣椒营养品质、食品安全卫生品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辣椒生理等各因素考虑,当土壤含水量为70-80%时是比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卢凌霄[9](2008)在《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蔬菜作为中国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副食品之一,是各地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当各个蔬菜产地围绕着周年供应,通过产品多样化的策略使消费者的周年消费得以满足时,整个蔬菜产业也开始向过剩时期转化。众多蔬菜产地的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很容易造成价格低落,甚至使整个蔬菜产业陷入利润率为负值的状态。为了避免过度竞争,产地间的协调就显得相当必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蔬菜产地竞争及其集中进行规范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蔬菜产地布局由分散向主产地集中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影响蔬菜产地间竞争及蔬菜主产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果能够验证蔬菜产地间竞争导致蔬菜产地集中,蔬菜产地集中可以促进生产效率,那么政府层面应该如何操作来规范蔬菜产地竞争并引导蔬菜主产地形成呢?本研究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其研究结果将对中国蔬菜布局政策提供理论与经验依据。目前,改革开放进入第三十年,全国范围来看,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进入困境,比较利益驱使蔬菜成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总量的过剩使得蔬菜生产开始由价格竞争进入品质竞争的时代,蔬菜产地的竞争及其变化将直接影响各地蔬菜生产、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中国的蔬菜主要生产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地蔬菜播种面积与蔬菜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比重,这些区域的蔬菜产地集中一方面推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产地之间开始寻求新的竞争策略。因此,研究蔬菜产地集中的演变机理和发展趋势,可以为各蔬菜产地生产政策以及竞争策略的安排提供指导,为全国蔬菜产地间的协调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985年蔬菜流通体制由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经济向放开为主的市场自由流通变动后,蔬菜市场放开,流通突破区域限制,从“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封闭格局转变为“一地生产,全国销售”的开放式格局。宏观上大市场、大流通的客观条件导致大生产的出现。经济体制变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共同作用,推动蔬菜生产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蔬菜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迅速增加;二是蔬菜生产出现产地集中,主产地开始形成;三是蔬菜生产竞争从总的数量竞争到品种多样、质量提升、周年供应变动。蔬菜具有生产季节性和消费鲜食性的特征,在自然资源禀赋一定的情况下,生产技术、交通设施、市场条件等因素在蔬菜主产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重大。本文对全国和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描述统计,重点分析了引起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为政府制定蔬菜生产布局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蔬菜产地集中相关理论的总结概述。对产地间竞争、主产地形成、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进行溯源廓清。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主要取决于地区资源禀赋,资源相似地区存在着基于产品数量与质量的产地间竞争,产地竞争导致主产地形成,主产地形成带来的准内部经济又推动农业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在梳理主产地形成相关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分析该理论在中国蔬菜产地集中的适用性,为这套理论体系以后在其他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变迁的应用提供借鉴。研究内容二:中国各省和山东省内各市蔬菜产地集中的程度。首先通过对美国、日本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的分析,表明蔬菜产地集中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生产技术,交通条件和市场条件改善后的必然产物,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作为新兴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国家,美日蔬菜生产布局的变动为制度变迁和技术改善后的中国蔬菜产地集中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其次,本文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衡量区域集中情况的相关指标,描述出我国蔬菜生产在总农作物生产中比例的变动,全国分省市蔬菜产地集中情况,以及流通体制改革后蔬菜生产迅速增加,目前成为全国蔬菜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省份的山东省的蔬菜生产集中及主产地形成的情况,还利用有限的数据分品种考察了不同蔬菜在地域空间上的变动。这些宏观层面数据统计表明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和技术条件的改善,蔬菜产地集中在全国层面和省的层面都不同程度的出现。研究内容三:影响中国全国和山东省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分析。本文结合农业经济、区域经济、主产地形成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和中国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将导致近20年来蔬菜生产布局变动的原因归纳为制度因素,技术变动和市场条件改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蔬菜流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自由流通的变迁以及政府在推动地区蔬菜产业发展上作的努力,因为全国各地基本都是从1985年后逐步放开蔬菜流通体制,而制度又难以定量,因此本文在全国层面用研究期间的调整回避掉这个问题,在山东层面用国际蔬菜博览会的召开与否来衡量,技术和市场条件具体又细分为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集贸市场成交额、非农就业机会、上年蔬菜播种面积等可以衡量的因素,通过全国分省数据和山东省分市面板数据的模型回归,在全国和山东层面证实了这些因素对于蔬菜播种面积的相关联系。研究内容四:山东省主要蔬菜生产地蔬菜集中程度和集中原因的调查分析。蔬菜是一个大的分类,不同品种在单产、产值、品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数据所限,前文对于全国和山东的分析忽视了蔬菜的这种特性,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通过对山东蔬菜主产市重点乡镇的实地调查,来验证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更详细的描述出蔬菜集中以及不同品种的集中,调查结果也表明,市场条件、政府支持和交通条件是地方官员最为认同的导致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研究内容五:案例分析——以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为例。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剖析,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寿光“买全国、卖全国”的案例分析,应用波特的钻石模型,还原了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和主产地形成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验证了前文的结论,指出生产和交通技术、市场条件改善和政府政策在蔬菜产地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区域自然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市场流通条件等差异很大,将来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会有所不同。从保障蔬菜供应总量的稳定,优化资源配置,保护农业生产资源出发,在具体管理各区域生产布局时,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在制定政策时应有所侧重。尤其是蔬菜生产已经从总量稳定逐渐向品种和地区以及供应期间的不均衡转变时,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加强蔬菜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相应技术指导、加强交通条件和市场体制建设以及树立品牌上提升本地竞争优势。

曹守山[10](2008)在《适宜生姜生长的中温带区域范围分析》文中提出1前言中温带是指长城以北至黑龙江南部,大致为北纬40°30′ ̄46°30′的区域和准格尔盆地,是冷暖逐步过渡地带,无明显界限。基本包括辽宁、吉林全境和内蒙古大部以及黑龙江、河北、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一般无霜期4 ̄7个月,积温1600℃ ̄3400℃,冬长夏短。但因这一地带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降水由东至西逐渐减少。特点为春秋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干旱、风沙、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较多。

二、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蔬菜产业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 湖南省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1 湖南省蔬菜产销现状
        2.1.1 生产规模稳步增加
        2.1.2 区域布局逐步优化
        2.1.3 加工产业初具规模
        2.1.4 设施栽培特色鲜明
        2.1.5 机械化生产潜力大
        2.1.6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1.7 营销网络日趋完善
    2.2 蔬菜科研实力较强、科技成果转化迅速
    2.3 基地建设成效显着,品牌建设初具规模
    2.4 蔬菜资源丰富多样,特色优势品种突出
    2.5 生产模式不断丰富,种植效益不断提升
    2.6 合作组织发展迅速,种植水平不断提高
    2.7 存在的问题
        2.7.1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存在明显短板
        2.7.2 蔬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2.7.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弱
        2.7.4 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2.7.5 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7.6 蔬菜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利润逐年下降
        2.7.7 信息获取不对称,流通渠道狭窄
3 湖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3.1 产业定位
    3.2 合理规划布局
        3.2.1 优化四大蔬菜生产区域
        3.2.2 优化种植模式与品种
    3.3 适度规模经营
    3.4 增加设施蔬菜比例
        3.4.1 研发和推广适合湖南实际的蔬菜栽培设施
        3.4.2 建立湖南设施蔬菜生产标准体系
        3.4.3 加大设施专用品种的研发力度
    3.5 大力推进生产机械化
    3.6 加强行业协会服务职能
    3.7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3.8 增加财政投入
    3.9 激发创新活力,实现品种与技术同步提升
    3.10 因地制宜,推广高效生产经营模式

(2)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茭白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类型
    1.1 单季茭
    1.2 双季茭
2 栽培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长发育
    2.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 栽培季节与茬口
4 设施栽培技术
    4.1 品种选择
    4.2 选地施基肥
    4.3 两段式育苗
    4.4 肥水管控
    4.5 田间管理
    4.6 设施覆盖后的栽培管理
    4.7 采收
5 病虫害防治

(3)有色地膜对蒜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大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蒜生产发展现状
    1.2 大蒜害虫的发生与为害
    1.3 地膜覆盖的发展与应用
    1.4 有色地膜研究进展
        1.4.1 有色地膜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1.4.2 有色地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5 立项依据和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蒜田有色地膜覆盖田间试验设计
        2.2.2 对蒜田害虫发生影响的调查
        2.2.3 室内成虫对不同色膜的选择性试验设计
        2.2.4 大蒜生长指标和产量的测定
        2.2.5 覆盖有色地膜对蒜田杂草影响的调查
        2.2.6 土壤温湿度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蒜田覆盖有色地膜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3.1.1 有色地膜对葱蚜发生的影响
        3.1.2 有色地膜对葱蓟马发生的影响
        3.1.3 有色地膜对蒜田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
        3.1.4 有色地膜对蒜田葱蝇发生的影响
    3.2 不同色膜覆盖对蒜田主要害虫选择寄主的影响
        3.2.1 有色地膜对葱蚜选择性的影响
        3.2.2 有色地膜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选择性的影响
        3.2.3 有色地膜对葱蝇成虫选择性的影响
    3.3 有色地膜覆盖对大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1 有色地膜对秋蒜出苗的影响
        3.3.2 有色地膜对秋蒜生长指标的影响
        3.3.3 有色地膜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3.4 有色地膜对蒜田杂草的影响
        3.4.1 有色地膜对秋蒜田杂草的影响
        3.4.2 有色地膜对春蒜田杂草的影响
    3.5 蒜田覆盖有色地膜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3.5.1 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3.5.2 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4 讨论
    4.1 有色地膜对蒜田害虫发生影响机制的探究
    4.2 有色地膜对大蒜生长的影响的探究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框架
        1.4.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与展望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价格理论
        2.1.2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理论
        2.1.3 准公共物品与福利经济学理论
        2.1.4 农业的弱质性与城乡反差协调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有关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研究进展
        2.2.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简评
    2.3 理论分析框架
3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概况
    3.1 国内蔬菜产业运行基本概况
    3.2 中央财政支持蔬菜产业良性运营的主要措施
        3.2.1 与蔬菜产业生产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2.2 与蔬菜产业流通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2.3 与蔬菜产业其他环节相关的调控政策
    3.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蔬菜产销经营活动的政策措施
        3.3.1 对菜品生产环节的扶持政策
        3.3.2 对菜品流通环节的支持政策
    3.4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与不足
        3.4.1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成效
        3.4.2 各级财政支持体系的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演变历程
    4.2 国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4.2.1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制定的因素
        4.2.2 影响蔬菜产业调控政策执行的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国内蔬菜价格调控政策效应分析
    5.1 实证模型介绍
        5.1.1 事件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5.1.2 Hodrick-Prescott Filter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对相关价格影响的模型估计
        5.3.1 2000年以后蔬菜生产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3.2 2000年以后蔬菜流通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3.3 2000年以后其他环节政策效应的模型估计
    5.4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的外生性检验——“目标定位分析法”
    5.5 研究小结
6 基于差分模型的案例分析—产业调控政策对蔬菜价格走势影响
    6.1 理论框架与模型介绍
    6.2 基于差分模型的典型案例选取
        6.2.1 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真实走势
        6.2.2 假设未实施调控政策条件下的蔬菜市场价格走势预测
        6.2.3 典型调控政策的选取
    6.3 政策发生对菜价影响的政策案例分析
        6.3.1 2006年调控政策缺位、助推菜价上昂
        6.3.2 2008年为确保蔬菜消费、政府平抑菜价
        6.3.3 2010年为促进蔬菜生产、政策助推菜价
    6.4 本章小结
7 国际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评述与借鉴
    7.1 美国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1.1 蔬菜产业基本情况
        7.1.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7.1.3 政策概览
        7.1.4 政策效果及评价
    7.2 欧盟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2.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7.2.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出台背景与发展历程
        7.2.3 具体的调控政策
        7.2.4 政策效果
    7.3 日本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及评价
        7.3.1 蔬菜产业基本现状
        7.3.2 蔬菜产业调控政策发展历程
        7.3.3 具体的调控政策
        7.3.4 政策效果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转变调控方式: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的蔬菜产业政策体系
        8.2.2 革新调控手段:重点推行蔬菜市场化调控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蔬菜产业相关的调控政策概览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相关课题与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蔬菜生产
        1.3.2 蔬菜消费
        1.3.3 蔬菜对外贸易
        1.3.4 蔬菜供需平衡
        1.3.5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展望
第二章 我国蔬菜的生产供给
    2.1 我国蔬菜生产历史变迁
        2.1.1 蔬菜生产单一发展阶段
        2.1.2 蔬菜生产崛起阶段
        2.1.3 蔬菜生产蓬勃发展阶段
    2.2 我国蔬菜生产品种布局
        2.2.1 蔬菜生产总体布局
        2.2.3 区域蔬菜生产布局
    2.3 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特征
        2.3.1 蔬菜生产区域化动力与主产区的演变
        2.3.2 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2.3.3 蔬菜生产区域规模比较优势
    2.4 蔬菜产出水平影响因素
        2.4.1 生产规模与单产水平
        2.4.2 生产成本
        2.4.3 科学技术贡献率
        2.4.4 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蔬菜的需求分析
    3.1 我国蔬菜需求现状
        3.1.1 鲜食蔬菜需求
        3.1.2 饲料蔬菜需求
        3.1.3 蔬菜的浪费
        3.1.4 加工和其他类型蔬菜需求
    3.2 我国蔬菜需求结构
        3.2.1 城乡居民蔬菜需求结构
        3.2.2 蔬菜需求品种结构
    3.3 蔬菜需求影响因素
        3.3.1 收入水平
        3.3.2 价格因素
        3.3.3 自然地理因素
        3.3.4 人口因素
        3.3.5 消费习惯与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蔬菜对外贸易
    4.1 世界蔬菜产业现状
        4.1.1 世界蔬菜供给
        4.1.2 世界蔬菜需求
    4.2 世界蔬菜贸易
    4.3 我国蔬菜对外贸易
        4.3.1 我国蔬菜贸易品种结构
        4.3.2 我国蔬菜贸易品目结构
        4.3.3 我国主要蔬菜出口市场
        4.3.4 我国蔬菜出口地区结构
    4.4 影响我国蔬菜出口因素
        4.4.1 出口企业间不良竞争体系
        4.4.2 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4.4.3 加工能力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封闭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5.1 我国蔬菜生产预测
        5.1.1 蔬菜生产价格敏感性分析
        5.1.2 蔬菜生产预测
        5.1.3 结果与分析
    5.2 我国蔬菜需求预测
        5.2.1 蔬菜需求收入弹性
        5.2.2 城镇居民蔬菜鲜食量预测
        5.2.3 农村居民蔬菜鲜食量预测
        5.2.4 鲜食蔬菜总需求量预测
        5.2.5 其他类型蔬菜需求
    5.3 封闭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5.3.1 蔬菜供需平衡演变历程
        5.3.2 蔬菜供需平衡现状
        5.3.3 蔬菜供需平衡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放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6.1 我国蔬菜比较优势分析
        6.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测算
        6.1.2 结果分析
    6.2 我国蔬菜对外贸易预测
        6.2.1 灰色系统理论
        6.2.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构建
        6.2.3 结果分析
    6.3 开放条件下我国蔬菜供需平衡
        6.3.1 蔬菜供需平衡现状
        6.3.2 蔬菜供需平衡预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调节蔬菜供需平衡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7.2.1 以扩大内需为导向,提升蔬菜内消能力
        7.2.2 以保障菜农收益为导向,提升蔬菜持久供给力
        7.2.3 以优化布局为导向,提升供需区域吻合力
        7.2.4 以产供销一体化为导向,提升供需粘合力
    7.3 供给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培育主导产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
        7.3.2 完善生产标准,打造优质优价蔬菜
        7.3.3 改进包装运输配送技术,降低运输成本
        7.3.4 种植蔬菜专用品种、提高蔬菜加工能力
        7.3.5 加大饲用蔬菜的消费,转移供给过剩
    7.4 需求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引导消费观念,扩大消费需求
        7.4.2 完善城乡蔬菜销售配送条件
    7.5 贸易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提高出口蔬菜营销能力,扩大蔬菜出口量
        7.5.2 整合出口企业规模,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
        7.5.3 调整进口蔬菜品种与数量,为国内生产消费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蔬菜及其蔬菜产业背景
        1.1.2 世界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1.3 我国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1.1.4 聊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2.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2.2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2.1 政府政策引路,效益连年频增
        2.2.2 科技品种趋新,种植结构优化
        2.2.3 区域布局合理,基地优势显现
        2.2.4 生产标准完善,产品认证增加
        2.2.5 企业龙头昂首,一企引领八方
        2.2.6 专业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畅通
        2.2.7 农民组织多种,专业合作社优
    2.3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2.3.1 蔬菜产业的布局:由分散到集中
        2.3.2 蔬菜产业的趋势:由低端到高端
        2.3.3 蔬菜产业的竞争:由劣势到优势
        2.3.4 蔬菜产业的方向:由单元到多元
第三章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3.1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3.1.1 聊城市行政区划及基本概况
        3.1.2 聊城市气候条件
        3.1.3 聊城市水利情况
        3.1.4 聊城市土壤情况
    3.2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2.1 聊城市交通情况
        3.2.2 聊城市信息网络
    3.3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3.4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产品优势
    3.5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必要性
        3.5.1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是国内国外基本现实要求
        3.5.2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3.5.3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土地紧张,菜农经营分散
    4.2 温室大棚更新减少,产业基础夯实缓慢
    4.3 菜农思想观念难以更新
        4.3.1 菜农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4.3.2 科学管理任重道远
    4.4 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4.5 蔬菜产业纵深发展受资金与科技短缺制约
    4.6 诸多信息滞后,产品流通不畅
        4.6.1 生产信息不畅
        4.6.2 销售信息不畅
        4.6.3 物流信息不畅
    4.7 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实施不力
    4.8 出口创汇能力差,向外发展意识不强
第五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5.1 政府领头,全面协调共发展
        5.1.1 明确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5.1.2 规划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5.1.3 协调解决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5.2 科技带路,求实创新促发展
        5.2.1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5.2.2 加强科技应用体系建设
    5.3 高标准生产,提升品牌优先发展
        5.3.1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质量的标准制定与宣传
        5.3.2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高规范严要求的实施
        5.3.3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产品的监测
        5.3.4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多方向多种类发展
    5.4 高要求建设现代物流综合市场
    5.5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延长,效益增加
        5.5.1 新型龙头企业初建设
        5.5.2 现有龙头企业再发展
        5.5.3 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
    5.6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是必须和必然的
    6.2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途径
        6.2.1 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6.2.2 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
        6.2.3 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
        6.2.4 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7)江淮地区塑料大棚结构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棚骨架材料性能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研究展望
    1.2 大棚结构稳固性研究历史和现状
    1.3 设施环境特性研究及其影响
        1.3.1 气温的研究及对光合作用影响
        1.3.2 地温特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应用
        1.3.3 湿度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4 光照特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应用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1 大棚骨架材料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测试
        3.2.2 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外形的塑料大棚雪荷载、风荷载性能研究
        3.2.3 不同结构类型的塑料大棚中环境条件特性研究
        3.2.4 塑料大棚中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
    3.3 测定方法
        3.3.1 万能试验机测定法测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硬度
        3.3.2 大棚结构参数、雪荷载、风荷载比较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棚骨架材料性能研究
        4.1.1 不同型号钢材钢管的屈服强度
        4.1.2 不同型号钢材钢管的抗拉强度
        4.1.3 不同型号钢材钢管的硬度
        4.1.4 不同条件处理对大棚骨架钢管的抗拉强度影响
        4.1.5 不同条件处理对大棚骨架钢管的抗压强度影响
        4.1.6 不同条件处理对大棚骨架钢管的硬度影响
    4.2 不同大棚结构、外形抗荷载研究
        4.2.1 不同结构外形大棚雪荷载及抗雪荷载能力
        4.2.2 不同结构外形大棚风荷载及抗风荷载能力
    4.3 不同塑料大棚环境特性的差异
        4.3.1 不同塑料大棚中气温特性比较
        4.3.2 塑料大棚中不同深度土温特性比较
        4.3.3 不同塑料大棚中湿度特性比较
        4.3.4 不同塑料大棚光照特性比较
    4.4 GP-C9.632-Ⅱ型大棚塑料大棚优化设计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地面覆盖和水分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设
        1.1.1 施农业的效应分析
        1.1.1.1 设施农业的生态效应
        1.1.1.2 设施农业的经济效应
        1.1.1.3 设施农业的社会效应
    1.2 设施农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1.2.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2.1.1 几个典型国家设施农业的发展概括
        1.2.1.2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的特点
        1.2.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1.2.2.1 我国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1.2.2.2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2.2.3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2.2.4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1.2.2.5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1.3 地面覆盖研究进展
        1.3.1 国外覆盖发展现状
        1.3.2 我国覆盖发展现状
        1.3.3 我国设施覆盖发展前景展望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2.1 地面覆盖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4.2.2 地面覆盖对辣椒水分利用、养分分布、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4.2.3 前茬处理方式的后效应研究
        1.4.2.4 不同水分水平处理对辣椒效应的研究
第二章 地面覆盖对辣椒土壤水肥及生理的效应
    2.1 试验设计及测定项目与方法
        2.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1 土壤水分的测定
        2.1.3.2 土壤温度的测定
        2.1.3.3 土壤氮、磷、钾的测定
        2.1.3.4 土壤有机质、PH值、电导率的测定
        2.1.3.5 土壤呼吸的测定
        2.1.3.6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2.1.3.7 植株养分的测定
        2.1.3.8 辣椒品质测定
        2.1.3.9 植株酶活性的测定
        2.1.3.10 叶片丙二醛含量与根系活力的测定
        2.1.3.11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1.3.1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2.1.3.13 辣椒光合指标的测定
        2.1.3.14 辣椒荧光指标的测定
        2.1.4 主要计算指标
        2.1.5 数据分析
    2.2 覆盖对辣椒水分及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2.2.1 结果与分析
        2.2.1.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1.2 不同覆盖处理对灌水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2.2.1.3 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
        2.2.1.4 不同覆盖对土壤PH的影响
        2.2.1.5 不同覆盖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2.2.1.6 不同覆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2.1.7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影响
        2.2.1.8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2.2.1.9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2.2.1.10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2.1.11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2.2.1.12 不同覆盖处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2.2 小结与讨论
        2.2.2.1 小结
        2.2.2.2 讨论
    2.3 覆盖对辣椒品质、酶活性及植株养分的影响
        2.3.1 结果与分析
        2.3.1.1 地表覆盖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2.3.1.2 覆盖对辣椒植株养分分布的影响
        2.3.1.3 覆盖方式对辣椒产量肥料吸收量与植株高度的影响
        2.3.1.4 地表覆盖对辣椒硝酸还原酶和叶绿素的影响
        2.3.1.5 覆盖对辣椒叶片脂质过氧化物(MDA)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1.6 覆盖对辣椒根系活力的影响
        2.3.2 小结与讨论
        2.3.2.1 小结
        2.3.2.2 讨论
    2.4 覆盖对辣椒光合作用和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2.4.1 结果与分析
        2.4.1.1 覆盖对辣椒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2.4.1.2 覆盖对辣椒叶绿素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2.4.2 小结与讨论
        2.4.2.1 结论
        2.4.2.2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前茬覆盖的后效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2.1 洋葱产量、生物量的测定
        3.1.2.2 洋葱品质的测定
        3.1.2.3 土壤呼吸的测定
        3.1.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3.1.2.5 棚内温度的测定
        3.1.2.6 土壤养分的测定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洋葱生长时期温度情况
        3.2.2 前茬覆盖方式对洋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2.2.1 前茬覆盖方式对洋葱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3.2.2.2 前茬不同处理方式对洋葱VC含量的影响
        3.2.2.3 前茬不同处理方式对洋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2.4 前茬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洋葱PH值的影响
        3.2.3 前茬处理方式对洋葱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2.3.1 前茬处理方式对洋葱土壤呼吸动态变化的影响
        3.2.3.2 前茬辣椒及其处理方式对洋葱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4 洋葱栽培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水分水平对辣椒产量、品质、生理生化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2.1 土壤水分的测定
        4.1.2.2 土壤氮、磷、钾的测定
        4.1.2.3 土壤有机质、PH值、电导率的测定
        4.1.2.4 土壤呼吸的测定
        4.1.2.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4.1.2.6 植株中硝态氮与的辣椒品质测定
        4.1.2.7 植株酶活性的测定
        4.1.2.8 植株光合生理的测定
        4.1.2.9 叶片丙二醛含量与根系活力的测定
        4.1.2.10 主要计算指标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水分水平辣椒的产量与灌溉水量
        4.2.2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4.2.2.1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2.2.2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PH的影响
        4.2.2.3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4.2.2.4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可溶性糖的影响
        4.2.2.5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1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PH的影响
        4.2.3.2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2.3.3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3.4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2.3.5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4.2.3.6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2.3.7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4.2.4.1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4.2.4.2 不同水分水平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2.5 不同水分水平对植株氮素分布的影响
        4.2.6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叶片脂质过氧化物(MDA)和保护酶含量的影响
        4.2.6.1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叶片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影响
        4.2.6.2 不同水分处理对辣椒叶片保护酶POD与CAT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根系活力的影响
        4.2.8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光合作用生理的影响
        4.2.8.1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光合速率的影响
        4.2.8.2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4.2.8.3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4.2.8.4 不同水分水平对辣椒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附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蔬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2.2 蔬菜产地集中对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1.2.3 蔬菜产地集中对消费者的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标、假说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说
        1.3.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和分析框架
        1.4.1 数据来源
        1.4.2 分析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蔬菜
        2.1.2 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
    2.2 文献综述
        2.2.1 农产品产地变动与集中的研究
        2.2.2 农产品产地间竞争的研究
        2.2.3 农产品主产地形成的研究
        2.2.4 产业集聚研究
        2.2.5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3 理论分析
        2.3.1 资源配置及其效率
        2.3.2 理性人假说
        2.3.3 蔬菜生产区域分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3章 美日蔬菜产地集中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
    3.1 美国蔬菜产地集中情况
        3.1.1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表现
        3.1.2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原因
        3.1.3 美国果蔬生产集中的影响
    3.2 日本蔬菜产地集中情况
        3.2.1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表现
        3.2.2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原因
        3.2.3 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影响
    3.3 美日蔬菜产地集中对中国蔬菜产业的启示
第4章 蔬菜产地集中程度的量化考察
    4.1 农业集中程度研究的文献回顾
    4.2 衡量农业集聚程度的研究方法
        4.2.1 集中度
        4.2.2 生产规模指数
        4.2.3 区位商
        4.2.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4.3 全国层面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4.3.1 集中度
        4.3.2 生产规模指数
        4.3.3 区位商
        4.3.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4.4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程度
        4.4.1 集中度
        4.4.2 生产规模指数
        4.2.3 区位商
        4.2.4 绝对离差和相对离差
    4.5 蔬菜分品种产地集中程度及变动
        4.5.1 大宗蔬菜品种生产由高度集中转向分散生产
        4.5.2 大蒜向山东、河南集中趋势明显
        4.5.3 大葱、西红柿、黄瓜、茄子、芹菜在山东先集中后下降
        4.5.4 其它品种产地变动情况
    4.6 蔬菜产地集中的趋势分析
第5章 影响中国蔬菜产地集中的原因分析
    5.1 影响农业生产集中和专业化因素的文献回顾
    5.2 中国蔬菜区域集中的原因分析
        5.2.1 影响蔬菜生产的自然条件因素
        5.2.2 影响蔬菜生产的技术条件因素
        5.2.3 影响蔬菜生产的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
        5.2.4 影响蔬菜流通的制度因素
        5.2.5 影响蔬菜流通的市场条件因素
        5.2.6 影响蔬菜流通的交通条件因素
        5.2.7 影响蔬菜生产集中的其它因素
        5.2.8 全国蔬菜产地集中的机制分析
        5.2.9 全国蔬菜产地集中实证分析
第6章 山东蔬菜产地集中分析
    6.1 山东省蔬菜生产经营情况
    6.2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机制及实证分析
        6.2.1 影响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的因素
        6.2.2 山东省内蔬菜产地集中实证分析
        6.2.3 全国各省和山东省内各市蔬菜产地集中原因对比分析
    6.3 山东省蔬菜主产市蔬菜集中情况调查
        6.3.1 调查时间地点内容
        6.3.2 调查结果分析
第7章 山东寿光市蔬菜产地集中案例
    7.1 主产地形成的阶段和影响因素分析
        7.1.1 主产地形成的阶段
        7.1.2 主产地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7.2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分析
        7.2.1 生产要素
        7.2.2 需求条件
        7.2.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7.2.4 产业结构、战略和竞争
        7.2.5 政府支持
        7.2.6 市场机会
    7.3 寿光蔬菜主产地形成的启示
第8章 结论和政策分析
    8.1 全文总结
    8.2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8.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山东蔬菜主产地蔬菜生产集中情况调查问卷表
附图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适宜生姜生长的中温带区域范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栽培生姜所需气候条件
    2.1 生姜的生长温度。
    2.2 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2.3 生长期。
    2.4 所需光照强度。
    2.5 水分。
3 张家口市坝下地区气候状况及引种试验结果
    3.1 地理位置及地形、气候状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形状况:
    3.2 引种试验结果。
        3.2.1 产量。
        3.2.2 生长状况。
        3.2.3 由表2、表3可以看出张家口坝下地区的气候能够适应生姜生长, 说明在该地区具备发展生姜生产的基本条件。
4 适宜生姜生长的区域范围与临界区域分析

四、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蔬菜产业形势分析[J]. 马艳青,殷武平,汪端华,郑井元. 中国蔬菜, 2020(11)
  • [2]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茭白栽培技术[J]. 汪李平,朱红莲. 长江蔬菜, 2019(24)
  • [3]有色地膜对蒜田主要害虫种群动态和大蒜生长的影响[D]. 王路伟.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4]蔬菜产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D]. 高群.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4)
  • [5]我国蔬菜供需平衡研究[D]. 侯媛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6]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司立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江淮地区塑料大棚结构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D]. 李仁杰.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4)
  • [8]地面覆盖和水分对温室辣椒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 周茂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9]中国蔬菜产地集中与主产地形成研究 ——现状、趋势及机制分析[D]. 卢凌霄.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10]适宜生姜生长的中温带区域范围分析[J]. 曹守山. 河北农业科技, 2008(02)

标签:;  ;  ;  ;  ;  

高纬度地区大棚生姜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