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锟[1](2021)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性研究》文中认为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各省市在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指引下,目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农林牧渔总产值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大幅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医疗与社会保障方面取得建设性成就。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困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也不断凸显。而当下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只有对新农村建设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评价研究,依据评价结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在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以2019年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要素与社会要素两大角度共同出发,依据山东省农村地区的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特点,确立了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医疗与社会保障、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6大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农村诸多方面建设成效显着,新农村建设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第一名。在新农村建设的分项研究方面,山东省农村医疗与社会保障方面建设情况良好,农村信息化建设进步较大,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但当下山东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需要进一步推行绿色生态型的种植理念,整体而言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已迈向新高度。同时,本文展开对山东省各个地级市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深入探究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不含莱芜市)的新农村建设情况,结果表明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综合得分前3名分别是潍坊市、德州市与青岛市,说明以上地级市的新农村综合建设已取得显着成效。而济南市、枣庄市与日照市当前新农村建设水平相对较差,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方面,本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山东省进行区域划分,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性展开研究,参照分析结果为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实现均衡、全面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与建议。最后,本文依托评价分析的结果,针对当下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参照“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求,为全面推进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

赵世秀[2](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孙彤彤[3](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陈旭[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动力,对战略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路径之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条件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引领农业进入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新格局。没有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更不会有产业兴旺,而农机需求的改变是研判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判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和结构性变化对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机需求作为研究标的,在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理论、生产要素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仿真模型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及趋势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运用系统理论,参考战略管理“HCD”模型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的“ISRS”模型,从智能子系统(I)、服务子系统(S)、配套子系统(R)、生存子系统(S)四个方面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目标,分析二者的联动机理。认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2)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8年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以农机总动力为因变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价格、农机作业服务价格、农户收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自变量,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我国农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需求主要作用因素的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劳动力数量(0.471)、农户收入(0.462)、农机购置补贴(0.025)、农机价格(-0.004),两模型结果相互吻合,说明全国农机装备需求受以上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3)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田野调查的微观数据,借鉴前文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对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生产环节(耕地环节、播种环节、收获环节)、不同类型农户(以农为主农户、以农为辅农户)两个层面,利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农机需求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生产环节来看,耕地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1.1462)、农机购置补贴(0.8623)、道路情况(0.7371)、年龄(-0.7323)、地貌特征(0.4218)、性别(-0.235)、农户人均收入(0.0127)、农业劳动力(0.0061)的影响;播种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3417)、农业劳动力(0.0176)、农户人居收入(0.0123)、年龄(-0.1355)、地貌特征(0.7321)的影响;收获环节农机需求受到农机拥有量(-0.5264)、道路情况(0.5758)和地貌特征(0.7326)的影响。从农户类型分析,以农为主农户农机需求受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拥有量、年龄、受教育程度、道路情况、地形特征影响,结果分别是0.1364、0.2564、-0.6314、-1.2645、0.1453、0.3672、-0.9471;以农为辅农户农机需求受农机购置补贴、年龄、地形特征的影响,结果分别是0.2315、-0.1465、-1.0421。作者认为农机拥有量、农机购置补贴、地形特征、道路情况是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的关键因素,以上指标分别代表吉林省农机基础、自然禀赋、政府行为及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行为和基础设施将不断优化,未来农机需求将有所调整和改善。(4)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机具原值将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分为农机户、I类农机服务组织、II类农机服务组织,并以此构建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基于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三类服务组织在农机需求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影响农机户农机需求的因素包括耕地块数、耕地转入情况、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性别、健康状态、兼职情况以及耕地地貌,结果分别为-0.2543、2.3533、-1.7543、0.8473、0.5433、1.3523、0.0632、-0.2364;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经营性收入比例、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系数分别为0.2846、1.3743、-1.3542、1.1263、0.6423、0.4324、-0.0357、0.5724、1.4164;II类农机服务组织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最大块耕地面积、农业收入比例、农机现值、当地劳动力价格、农机购置补贴、年龄、性别、健康状态、耕地地貌,系数分别为0.2746、1.4235、0.7385、-0.3635、0.3432、-0.0264、0.5913、1.4935、-0.1925。结果表明,农业收入比例、劳动力数量、农机购置补贴、健康状态对三类农机服务组织影响较大,可见除政府行为外,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对市场化要求更高。而随着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规模扩大,自然禀赋的限制日益减少,这一趋势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土地集约化、农业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具有良好的辐射性。(5)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预测。基于吉林省2004-2018年农机装备使用情况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组合预测模型,对2019-2023年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进行趋势预测。进一步依据《吉林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两项指标的目标值添加政策实施水平变量,分别按照1%、3%、5%的增长率构建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控制劳动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7%、7.5%、12.7%,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为4.9%、5.9%以及7%,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1.1%、1.3%。利用动态仿真模型控制粮食综合生产率按照每年1%,3%,5%的增长,农机总动力的年均增长分别为4.8%、7.6%、9.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为1.36%、3.14%以及6.23%,机耕水平的年均增长为0.93%、1.09%、1.28%。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吉林省农机需求发展是有极强的推动作用,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6)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的借鉴。对日本和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借鉴日美地少人多、地广人稀的两种农业模式,针对我国及吉林省农业地貌复杂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综上,基于前文从宏观层面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研究,微观层面影响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需求的因素研究,研判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借鉴日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作者针对吉林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应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加快农业机械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政策建议。

刘江[5](2020)在《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南疆红枣种植已逐步成为该区域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实地走访调研了红枣种植密度大、具有一定品种优势的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巴州地区若羌县,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涵盖12个连队、9个村镇459户枣农,从红枣种植的耕整、修剪、施肥、灌溉、植保、采摘六个主要环节,开展采样点农机具及装备作业现状的调研,深入了解和分析枣园机具配备、机械化作业程度现状以及存在的瓶颈问题;以4个典型地州市枣园为例,建立南疆枣园机械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各影响因素指标对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的关联性;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设意见与措施。具体研究及主要结论如下:(1)调研结果表明,采样数据点多以612年的枣树为主,兵团和地方种植模式不一致,兵团以1.5×3m的株行距为主,但其种植模式不规范,较为混乱,地方以1.5×4m株行距为主;在种植环节上,兵团得益于劳动力充裕,但受限于种植模式不规范、管理水平不完善导致果品口碑不佳;地方虽然有着规范化的种植模式,但劳动力短缺、上缴费用过多、土地碎片化严重是制约机械化推广的关键因素。(2)土地耕整机具拥有率分别为兵团(73.67%)、地方(65.73%),修剪机械拥有率分别为兵团(47.69%)、地方(52.25%),作业模式基本一致;开沟施肥环节,若羌县与麦盖提县得益于农艺的标准化,通过人工撒肥结合绿肥旋耕施肥,相比较于阿拉尔市和昆玉市省去了人工开沟、培土;植保环节,风送式喷雾机在若羌县推广率较高,其余三个区域还是以喷枪施药方式为主;灌溉环节,昆玉市224团机械滴灌覆盖率为100%,其余区域以人工漫灌为主;采收环节,各区域以人工采收为主要方式,气吸式红枣收获机在若羌县持续推广,但试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3)结合国内农业部实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NY/T 1408-2007),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情况,通过体系建立及测算得出,2018年南疆4个红枣主产区总体作业水平分别为阿拉尔市(33.40%)、和田昆玉市(27.77%)、喀什麦盖提县(40.95%)、巴州若羌县(40.95%)。其中耕整地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开沟施肥机械化程度都未达到20%,收获机械化程度都未达到40%,植保机械化程度虽达到了30%以上,巴州也仅为48.47%。反映出南疆耕整、植保、收获作业水平发展不平衡且滞后,机收作业程度整体水平较低,阻碍枣园机械化作业水平。(4)综上所述,稳步有升的提高南疆红枣产区机械化发展步伐,必须紧密结合地区实际,规范种植模式与机械化技术更好的结合;“智慧农业”的应用,来实现枣园农机装备的自动控制,实现枣园生产的精准和无人作业;建立和完善红枣种植区相配套的农机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减少土地税收;提升红枣示范区建设水平,重视长远持久的发展方向。

王诗涵[6](2020)在《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明确现代农业新阶段的发展路线和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体现我国综合实力的关键,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要解决好农村的贫困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业,而发展农业的根本解决办法在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我国农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的发展主题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现代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率。湖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更肩负着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使命,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更是维系着整个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关乎我国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进程。我国现阶段的研究分析主要是以国家、北方省份等为主体的分析,本文研究湖南省的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正是希望补充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研究的有关内容,拓宽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研究的视角,为提高湖南省甚至中部地区的农业综合效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学有效的借鉴。本文首先说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内容,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分析了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文章的研究内容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的现实情况、政策权威规定、现有研究成果和对效率评价的内在要求等,构建了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体系。再次,通过分析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产出的现状,发现问题,充分地说明研究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重要性。再次,结合相关样本数据,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自身纵向、与中部其他五省横向比较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评价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水平,为下文提供改进对策建议提供量化依据。最后,总结实证分析结论,针对性提出提升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赵潇[7](2020)在《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农业型小城镇量大面广,是推动我国城乡全面发展应该关注的重点。产业与空间是决定小城镇发展的两大基本和核心要素,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成为未来农业型小城镇发展的必然途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城镇空间优化带来机遇。而五泉镇作为以农业立镇的典型代表,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相互作用,二者呈现割裂发展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镇的发展。因此,对于五泉镇这样的农业型小城镇来说,研判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发展水平和二者之间的协调状态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空间优化的基础。研究首先通过梳理耦合关系相关理论、不同领域关于耦合关系的研究经验,总结当前耦合关系研究的一般路径,由此制定研究思路和方法,明确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整体框架;之后梳理五泉镇农业产业和城镇空间发展概况,有效把握农业型小城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具体特征及变化要素,继而运用耦合理论对耦合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耦合关系的动力因素、作用机制与表现形式;在定性分析耦合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五泉镇自身发展特征,从农业产业和城镇空间两个子系统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出发,同时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了五泉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五泉镇为实践对象,对2010-2018年间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度/协调度展开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不同时间段五泉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状态进行研究总结,分析五泉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不协调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出耦合发展建议;最后基于耦合关系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分别从农业产业和城镇空间出发制定现阶段五泉镇的耦合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具体来说,农业通过规模化促进镇村体系重构、产业化推动镇域用地结构调整,反过来,城镇空间为转移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业提供硬、软件支持以及广阔的商品市场,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其次,为量化判断两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构建了适用于农业型小城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评价体系,评价需综合考虑耦合系统的各个要素,并同时评价要素耦合作用的大小和协调程度。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得出,2010-2018年间五泉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强化;考察期间二者协调发展问题得到了改善,但相较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成熟,城镇空间仍然滞后,严重制约了二者的协调发展。最后,提出未来五泉镇应在不放松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在城镇空间建设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提升城镇吸引力和影响力,努力跟上农业产业的发展,以此提高系统协调水平。

何小国[8](2020)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牢牢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连续出台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使得农业的整体要素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尽管取得了丰硕成绩,但仍存在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因素,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足,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等,同时与发达国家或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与此同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如何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转型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并进一步强调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较好的优势,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河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紧抓河南省“三农”的实际问题,与时俱进地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促进河南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新时期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因此,研究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全面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西方学者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梳理国外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并通过对指标的量化研究,更加客观清晰地反映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旨在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首先,对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整理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历届党的领导核心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西方学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理论。其次,系统阐述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分析围绕河南省农业资源状况、河南省农业生产状况、河南省农业综合产出状况、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再次,构建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选取了以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四个一级指标。并采用熵值法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2011-2018年河南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以及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发布的数据,从而发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整体是处于上升趋势,但发展水平还不够完善,并具体分析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具体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法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总结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最后,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系列政策,并针对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总之,当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等,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农业自身的现代化,即技术、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还要在处理好农业与其他部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因此,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坚决贯彻落实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努力克服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困难,有效地解决好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问题。

胡宇[9](2020)在《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路径与区域模式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在协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直是短板。为推动“四化”的均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江西省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动江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经营模式、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5个方面选取了 16项指标,构建江西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7年江西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其他12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障碍度分析方法找出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并据此提出了提升江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对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1 1个地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采用障碍度分析法诊断了 11个地市的障碍因素演变,据此提出了不同地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区域模式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133上升到2017年的0.844,年均增长率为7.08%,5个一级指标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和发展不均衡现象。其中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经营模式、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等3个指数呈现2阶段变化特征,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2个指数则一直呈上升趋势;(2)通过比较江西省和其他12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江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总结得到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尚存在以下5点问题,即农业机械化和用电水平较低,投入水平有待提高;土地细碎化和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农业经营模式有待改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较低,农业产出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步伐仍需加快;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问题明显,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3)江西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低值区始终位于江西南北两端的赣州和九江地区,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始终位于沿东北-西南走向的环鄱阳湖区,而中值区区则位于赣东的抚州和鹰潭,赣东北的景德镇和赣西的萍乡;(4)无论从省域层面还是从其1 1个地市的空间差异层面,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障碍因素都已由1990-2008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人均用电量,逐渐转变为2008-2017年的劳均农业机械总动力、户均耕地面积、地均化肥和农药施用量;(5)针对江西及其11地市的农业现代化关键障碍因素,提出从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提高化肥和农药使用效率、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等4个方面来提升江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出通过推进以小型农业机械和土地集中连片整理为主导的赣州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依托的赣北联户经营模式,以农业服务组织和土地集中连片整理为主导的赣东、赣东北及赣西模式等3种模式来推进江西11个地市的农业现代化。

夏侯炳,盛玲玲,宋淑然,孙道宗,薛秀云,代秋芳,李震[10](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的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为综合评价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在咨询调研农机研发推广专家及基层农技人员的基础上,从机械化装备水平、机械化程度、机械化效果、机械化管理水平4方面建立了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3级指标构成。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对第3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原则,提出了各级评价指标间的量化关系和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估计算方法。通过对湖南省宜章县和广东省平远县的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并判定评分,得出宜章县和平远县的山地果园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指标评价结果。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可为优化提升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水平提供参考,并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山地果园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内容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定量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二 乡村发展理论
        三 平衡发展理论
        四 系统评价理论
    第二节 国外相关研究
        一 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
        二 农村均衡发展的研究
        三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相关研究
        一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
        二 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
        三 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评价
第三章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二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一 农业发展水平
        二 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 农村信息化建设
        五 医疗与社会保障
        六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第四节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一 指标数据的来源
        二 负向指标的处理
        三 数据标准化处理
    第五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可行性检验
        一 因子分析法
        二 可行性检验
第四章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第一节 全国及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总体评价
        一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
        二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总体和分项分析
    第二节 各地级市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
        一 各地级市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
        二 各地级市新农村建设的分项评价
第五章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区域划分及差异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 山东省区域划分的依据与标准
        二 区域差异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性的测度
        一 相关数据的初步处理
        二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性的计算
    第三节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区域差异性的分析
        一 综合建设水平的差异性
        二 地区间的差异性分析
        三 地区内的差异性分析
第六章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基于评价结果的山东省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一 农业优势产业集群相对单一
        二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
        三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升
        四 新农村均衡性建设仍需加强
    第二节 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
        二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多维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四 促进新农村均衡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机服务组织
        2.1.3 农机户
        2.1.4 农机需求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生产要素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2.5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关系研究
    3.1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
        3.1.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3.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保证
        3.1.3 农机需求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动力
    3.2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1 乡村振兴的系统分析
        3.2.2 农机需求的系统分析
        3.2.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系统耦合
    3.3 乡村振兴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制
        3.3.1 HCD模型原理
        3.3.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系统“ISRS”模型
        3.3.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机需求的联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农机需求状况的宏观视角分析
    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脉络
        4.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4.1.3 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4.2 农机需求主导影响因素的确定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4.2.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4.2.3 数据描述性分析及预处理
        4.2.4 农机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名
    4.3 我国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计量模型构建
        4.3.2 数据检验
        4.3.3 回归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5.1 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5.2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及需求特征
        5.2.1 吉林省农户农机使用现状
        5.2.2 吉林省农户农机需求特征
    5.3 农户农机需求分析
        5.3.1 样本描述
        5.3.2 农户农机需求描述性统计
    5.4 农业生产环节对农机需求的影响
        5.4.1 研究假设
        5.4.2 模型构建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5 农户农机需求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农机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6.1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发展现状
    6.2 吉林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特征
    6.3 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样本描述
        6.3.2 模型构建
        6.3.3 计量方法介绍
        6.3.4 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的预测研究
    7.1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7.1.1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1.2 农机需求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7.2 吉林省农机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7.2.1 组合预测原理
        7.2.2 组合预测确定最优权重
        7.2.3 单一预测模型介绍
    7.3 吉林省农机需求水平预测
        7.3.1 农业机械装备需求体量预测
        7.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
        7.3.3 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预测
    7.4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拟
        7.4.1 吉林省农机需求动态仿真模型构建
        7.4.2 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模型的参数评估
        7.4.3 吉林省农机需求政策效应动态仿真分析的情景分析
    7.5 吉林省农机需求趋势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及启示
    8.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验
        8.1.1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1.2 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
    8.2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经验的启示
        8.2.1 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2.2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大力度培养新农人,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9.2.2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9.2.3 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
        9.2.4 推进农村生产性基础建设,保障农机化生产外部环境
        9.2.5 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稳定农机装备市场平衡
        9.2.6 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推进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农机化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5)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1.2.1 国外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1.2.2 国内果园机械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调研统计数据分析
    2.1 调研样本区选择
    2.2 调研问卷分布图
    2.3 样本区枣园种植管理基本情况
        2.3.1 样本区枣园生产管理与现状分析
        2.3.2 样本区枣园种植成本与销售概况
    2.4 枣园适配机械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疆样本区枣园机械化作业现状分析
    3.1 阿拉尔市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3.1.1 阿拉尔市枣园种植特点
        3.1.2 阿拉尔市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3.2 和田地区昆玉市224 团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3.2.1 昆玉市224 团枣园种植特点
        3.2.2 昆玉市224 团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3.3 巴州若羌县与喀什麦盖提县枣园机械化作业各环节发展现状
        3.3.1 两产区枣园种植特点
        3.3.2 两产区枣园机械装备发展现状
    3.4 样本区枣园作业模式比较分析
        3.4.1 样本枣园种植作业流程
        3.4.2 拟建立枣园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建立南疆枣园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4.2 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建立
        4.2.1 体系构建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指标标准值设定
    4.3 评价指标计算
        4.3.1 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4.3.2 一级指标计算方法
    4.4 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测算与分析
        4.4.1 南疆枣园机械化作业水平测算与分析
        4.4.2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疆枣园机械化发展对策
    5.1 主要存在的问题
        5.1.1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
        5.1.2 现有的枣园农具无法适配枣农的实际需求
        5.1.3 农机服务机构和相关农机政策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
        5.1.4 上缴费用过多与土地碎片化严重
        5.1.5 红枣示范村推广滞后且落实不到位
    5.2 发展对策
        5.2.1 规范种植模式与机械化技术更好的结合
        5.2.2 “智慧农业”进枣园
        5.2.3 建立和完善红枣种植区技术服务体系
        5.2.4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导向作用减少土地税收
        5.2.5 提升红枣示范区建设水平,重视长远持久的发展方向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附录 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2.2 关于现代农业投入的研究
        1.2.3 关于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投入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研究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现代农业投入
        2.1.3 投入效率
        2.1.4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现代农业相关理论
        2.2.2 农业投入相关理论
        2.2.3 投入效率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3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和原则
        3.1.1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3.1.2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体系的构成
    3.3 现代农业投入效率指标的说明
        3.3.1 现代农业投入指标
        3.3.2 现代农业产出指标
4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产出的现状分析
    4.1 湖南省现代农业的投入现状
        4.1.1 现代农业基础装备投入的情况
        4.1.2 现代农业科技投入的情况
    4.2 湖南省现代农业的产出现状
        4.2.1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情况
    4.3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现状的问题分析
        4.3.1 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下降,有效利用率不高
        4.3.2 从事农业科技活动的人员减少,未充分发挥人才价值
        4.3.3 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5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及介绍
        5.1.1 DEA模型方法的基本原理
        5.1.2 DEA模型简介及选取
    5.2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纵向比较
        5.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2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静态DEA比较结果分析
        5.2.3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动态Malmquist指数比较结果分析
    5.3 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横向比较
        5.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2 湖南省与其他中部五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横向比较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提高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的对策研究
        6.2.1 完善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6.2.2 提高现代农业的投入水平,加强力量支持
        6.2.3 优化现代农业的投入结构,改善资源配置
        6.2.4 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实现产业升级
        6.2.5 改善现代农业的生态环境,增加防御投入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概念界定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农业型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小城镇产业与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1.2.3 研究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系统理论:耦合系统的整体性与动态性
        2.1.2 耗散结构理论:耦合系统的开放性
        2.1.3 协同理论:耦合系统的协同性
        2.1.4 耦合理论:耦合系统的不确定性
    2.2 耦合关系的一般研究路径
        2.2.1 建立指标体系
        2.2.2 构建评价模型
        2.2.3 判定耦合状态
    2.3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的研究思路
        2.3.1 研究整体思路
        2.3.2 研究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3.1 五泉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发展概况
        3.1.1 总体概况
        3.1.2 农业发展现状
        3.1.3 空间建设现状
    3.2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因素
        3.2.1 资源禀赋
        3.2.2 政策导向
        3.2.3 市场经济
        3.2.4 农业科技
    3.3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3.3.1 产业发展推动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3.3.2 城镇空间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4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的表现形式
        3.4.1 耦合状态下的农业劳动力转变
        3.4.2 耦合状态下的镇村体系布局
        3.4.3 耦合状态下的农业产业布局
        3.4.4 耦合状态下的农业设施配置
    3.5 本章小结
4 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评价
    4.1 评价原则与逻辑
        4.1.1 评价原则
        4.1.2 评价逻辑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3 耦合关系评价
        4.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2 评价数据收集与处理
        4.3.3 评价结果统计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耦合协调度的数理分析
        4.4.2 验证与耦合阶段分析
        4.4.3 对策略制定的指导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五泉镇农业产业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发展对策
    5.1 策略研究框架及制定重点
    5.2 着力提升镇村空间发展水平
        5.2.1 优化镇村空间布局
        5.2.2 提升镇区空间吸引力
        5.2.3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5.3 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5.3.1 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5.3.2 完善涉农产业结构
        5.3.3 优化农民培训体系
    5.4 建立协调发展共识和跟踪机制
        5.4.1 建立系统协调发展共识
        5.4.2 建立耦合发展跟踪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 :五泉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
    附录2 :五泉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耦合关系评价因子信息数据处理结果
致谢

(8)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三)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四)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五)江泽民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六)胡锦涛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七)习近平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三、西方学者关于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
        (一)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诱导创新理论
第三章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现状
    一、河南省农业资源状况
    二、河南省农业生产状况
        (一)农林牧渔总产值
        (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
    三、河南省农业投入现状
    四、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五、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第四章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价与分析
    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指标的构建与说明
    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测度
        (一)数据来源
        (二)评价模型的选择
        (三)数据处理及测度结果
        (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三、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二)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三)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仍然不足
        (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六)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落后
第五章 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
        (一)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三)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二、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加快推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二)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业
    五、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六、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路径与区域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1.2.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1.2.3 农业现代化评价标准
        1.2.4 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2.5 文献述评与本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其评价模型构建
    2.1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
        2.1.1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灌溉条件显着提高
        2.1.2 小规模农业生产特征明显,农业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2.1.3 农业土地产出率明显提升,劳动生产率显着增长
        2.1.4 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2.1.5 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农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有待提升
    2.2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2.2.1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2 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2.2.3 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的计算
        2.2.4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障碍因素诊断
第3章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分析
        3.1.1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3.1.2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系统及其各一级指标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分析
    3.2 江西省与其他粮食主产省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3.3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3.4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农业机械化和用电水平较低,投入水平有待提高
        3.4.2 土地细碎化和农业劳动者素质不高,农业经营模式有待改善
        3.4.3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较低,农业产出水平有待提高
        3.4.4 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步伐仍需加快
        3.4.5 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问题明显,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第4章 江西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模式选择
    4.1 江西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4.1.1 江西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分析
        4.1.2 江西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分析
    4.2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主要障碍因素的空间差异
    4.3 江西省农业现代化的区域发展模式
        4.3.1 以小型农业机械和土地集中连片整理为主导的赣州模式
        4.3.2 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依托的赣北联户经营模式
        4.3.3 以农业服务组织和土地集中连片整理为主导的赣东、赣东北及赣西模式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推进江西省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5.2.1 提高农民纯收入,破除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障碍
        5.2.2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奠定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
        5.2.3 提高化肥、农药使用效率,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
        5.2.4 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层次分析的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1.4 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
    1.5 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计算
        1.5.1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集的确定
        1.5.2 三级评价指标归一化算法
        1.5.3 各级评价指标得分值的确定
        1.5.4 机械化水平综合评估值的计算
2 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估算例
    2.1 背景
    2.2 各评价指标归一化得分的计算方法
    2.3 宜章县和平远县各评价指标数据
    2.4 宜章县和平远县机械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3 建议与结论
    3.1 建议
    3.2 结论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性研究[D]. 李锟. 烟台大学, 2021(12)
  • [2]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3]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吉林省农机需求影响因素与趋势研究[D]. 陈旭. 吉林大学, 2020(03)
  • [5]南疆红枣主产区机械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江.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6]湖南省现代农业投入效率研究[D]. 王诗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7]农业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的耦合关系研究 ——以杨陵区五泉镇为例[D]. 赵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研究[D]. 何小国. 河南大学, 2020(02)
  • [9]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路径与区域模式选择[D]. 胡宇. 南昌大学, 2020(01)
  • [10]基于层次分析的山地果园生产机械化评价研究[J]. 夏侯炳,盛玲玲,宋淑然,孙道宗,薛秀云,代秋芳,李震. 农机化研究, 2020(05)

标签:;  ;  ;  ;  ;  

我国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