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不是“陷阱”

“陷阱”不是“陷阱”

一、“陷阱”莫作“陷井”(论文文献综述)

杨冬冬[1](2016)在《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学通汉宋,其治《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今文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讨与研究上,历经两代最终成《三家诗遗说考》。陈氏父子的今文三家《诗》研究,对嘉道之际的清代辑佚学、《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学术历程始终贯穿清初诸大儒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取向。并把这一思想作为辑佚与研究汉代今文三家《诗》的指导思想。其治三家《诗》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古今兼采的治《诗》取向;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三家诗遗说考》所保存的历史、神话、文学等资料,不仅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整理和研究早期中国国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陈氏父子对三家《诗》的辑佚和研究,使得早已亡佚的三家《诗》重见天日,虽不能完全恢复三家《诗》的旧貌,但却可以为延续三家《诗》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完善和发展《诗经》学史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清代辑佚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清代复兴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一环,更成为“清代学术复古为解放”运动达到高潮的产物,并推动这一运动进一步展开。由于《三家诗遗说考》还没有标点本,因此对《三家诗遗说考》进行点校,能为学术界提供标点本《三家诗遗说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三家《诗》的进一步研究。

杨蕾[2](2012)在《清末民初上海女性生活的嬗变与传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近代女性尤其是上海女性的考察,证明了这一点。近代社会贯穿着变革与守旧的冲突,新的社会规范逐步确立,而旧的传统道德往往以各种方式遗存下来,每一种文化都不得不带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在新旧斗争之间女性问题会日益凸显。近代以来,人们常将上海女人作为时尚的标的,同时上海也是最早出现职业妇女的地方,她们不仅是独立的、也是温柔顾家的。清末民初的上海女人随着时代的变革,迅速蜕变,上海也因为上海女人的独树一帜而迥异于中国其他的开放城市。上海的女性文化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一方面,受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束缚,仍然活在男尊女卑的阴影之下;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变化使得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复苏,其中固然有西风东渐的因素,但追溯这一过程,往往又会发现上海本地特有的历史背景及传统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女性在经济、教育、婚姻家庭、日常休闲、生活消费、社会公益等几方面的变化,描绘出上海女性在古今大变局前夜的姿态,希冀还原出这时期女性社会生活的传承与变迁,追溯上海都市女性文化的源头。女子在社会现实中的处境远较男子复杂,审视当时女子的处境以及困扰,不仅可以考察女性面对挑战时的应战姿态,还可以反观各方态度,进而透视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

吴练达[3](2010)在《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 ——中西制度差异根源与西方世界兴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理,并力求解决与此密切相关的子问题,诸如西方世界的兴起、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以及李约瑟之谜等。在本论文的导论部分,对写作的缘起、文献综述、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第2章,我们通过详细梳理制度与经济发展文献,进一步明确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而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两个模糊不清:对制度的理解模糊不清;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理模糊不清。因此,必须在重新理解制度的基础上来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第3章,对制度的理解进行了重新阐释。通过梳理各制度经济学派关于制度的观点,我们发现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对制度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脱离社会来理解制度,脱离宗教信仰等非理性因素来理解制度。因此,制度在众多研究者的心目中就只是规则、规范、信念和组织之类的具体的东西,而不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秩序的规则系统。事实上,任何社会的制度都不是一堆松散规则的集合体,而是为解决“社会因何而建立和如何建立”这样的基本问题而建立的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规则系统。任何社会的制度都是在处理人与神关系基础上而形成的规则系统,宗教信仰不仅内化为制度的核心信念,而且左右着该社会制度演进方向。因此,制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虽离不开理性设计和自发演进的作用,但非理性因素(如宗教信仰)则是制度的母体,是造成不同社会制度差异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对于制度形成的机理之所以模糊不清,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脱离了社会和宗教信仰因素来研究制度,单纯从博弈论视角看制度的生成。在对制度的形成、结构、内核等因素进行了重新理解以后,我们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关系也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得出如下的结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第4章,重新考察了制度与行为的关系。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既无法解释人为什么会选择财富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又无法解释自利的个体为什么会选择交换的手段与他人进行互动。原因在于,虽然人的自利倾向是随进化而来的本能,但人一旦群居形成社会,则人自利什么和采用什么手段实现自利目标则是由该社会的制度的决定的。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就能够理解“经济人”何以会采用交换手段去追求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经济人”之所以要采用交换手段获得财富最大化,是因为经济人生活在法治社会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时代。法治限制了人们获取财富的手段,市场经济则表明该社会已经进入“金钱竞赛”时代——财富不仅能够给“经济人,,带来效用,而且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因此,“经济人”是与特定制度和特定场域有内在关联的概念。既然“经济人”不是与任何制度相匹配的概念,那么我们对于人的本性就必须重新设定。什么概念能够与制度匹配呢?“注目礼人”是一个可以与制度相匹配的概念。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固然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质享受,需要消费过程中的“效用”,但是,满足这样基本需要是一般人经过一定努力都能够实现的。可是,依然有许多人辛辛苦苦去挣自己一生也不能够消费完的“钱”,去想尽一切办法去获得更大的“权力”,这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人希望用“钱”和“权力”之类的东西向自己的同胞证明自己如何成功,进而希望借此赢得同胞的“注目礼”。人固然可以根据“效用”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但“注目礼”却是别人给予的。因此,就制度与行为关系而言,制度并没有一味地抑制个体自利的天性,而是通过“注目礼”符号和相关手段的设立为自利人提供了可以自利的平台。当我们理解制度与行为之间这样的关系以后,我们就能够理解许多无法理解的行为——富比王侯的清代盐商为什么鼓励自己的子女读书做官,中世纪基督徒商人在弥留之际为什么把大量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在第5章,我们用制度——行为——经济发展的框架来阐释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理。根据该框架,基于“注目礼人”概念,我们既研究了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宏观机理,又对微观机制进行了探讨。所谓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宏观机理包括两个方面,制度决定经济活动在一个社会的地位和社会发展经济的意向性;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要素投入的质量和数量。就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而言,制度不但通过“注目礼符号”的设立决定个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意向性,而且也决定个体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获得财富。在第6章,我们的研究就进入到“特殊性研究”阶段。所谓“特殊性研究”阶段,是指不再一般性地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是结合一个社会的制度特征来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带有整体制度特征的理想型社会:关系型社会和规则型社会。我们设计两个理想型社会来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制度体系间的比较不应该纠缠于枝节,而应该进行系统和整体的比较;第二,在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分析以后,我们认为,当关系合约被新制度经济学改造为不完全合约以后,制度经济学已经踏上了“丢失制度”之路,因为制度本应具有的“质”已经被新制度经济学家化约为“不完全信息”。因此,重新找回制度的“质”刻不容缓。正是基于上述观点,依照交易中的信念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关系型社会和规则型社会,并以“相信人际关系”和“信奉规则”表示社会制度所具有的“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借助“资源错配”概念和“制度规模经济”概念,比较了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的经济绩效,得出如下结论:与规则型社会相比较而言,关系型社会无法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效率。在关系型社会中,个体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人际信任关系,并极力追求内生于人际关系的获益机会,造成社会资源错配;在规则型社会中,制度的规模经济能够充分发挥,个体无需通过人际信任关系达成交易,可以将资源投入到分工岗位上和兴趣爱好中,专业化和分工因此得以发挥。在两种类型社会的经济绩效的比较的基础上,又对中西制度特征比较进行了比较,指出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别是关系型社会和规则型社会的典型代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对“民主宪政国家”在西方社会的出现和“李约瑟之谜”进行了解释。在我们看来,所谓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原因不在于经济交易的发展需要中立政府,而在于规则型社会在其演进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自然地产生“中立政府”在规则型社会里,无论制度如何变迁,但有一个基本信念始终没有改变——规则神圣,人人都应该遵守。古希腊的民主制和近现代的民主宪政国家都只不过是规则型社会的具体形态而已,或者说,民主宪政国家是规则型社会在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规则型社会和关系社会的经济发展难分出高下,原因在于市场范围的狭小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当市场范围狭小时,无论是关系型社会还是规则型社会,都不需要正式的合约来解决经济交易问题,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关系或曰非正式制度就足以保证经济交易的达成。此时,规则型社会的绩效优势还不能够充分发挥,甚至关系型社会的经济发展还可能因为刻意营造的“人际关系”而比规则型社会要好一些。一旦经济发展到需要中立政府时,没有规则神圣的信念的关系型社会则不能够产生中立型政府,而具有规则神圣信念的规则型社会则能够自然演进出中立型政府。当中立型政府出现以后,规则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效率就立即显示出来,能够迅速突破“马尔萨斯陷阱”。由于这样的经济增长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所以,对其不是称为“工业革命”就是称为“西方世界的兴起”。可是,就中国而言,由于它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社会,所以它在市场范围还比较狭小的时候并不落后于西方;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到需要中立政府时,它又不能够产生这样的政府。因此,曾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事实让人产生了迷惑,所以,就有所谓的“李约瑟之谜”,就有李约瑟的追问:中国为什么不能够产生“工业革命”?在第7章,通过中西历史事实的比较,我们试图揭示奢侈性消费同天朝崩溃和西方世界兴起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研究是案例研究,是比特殊研究更具体的研究,因此,它属于实证研究之列,是对关系型社会和规则型社会研究的必要补充。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助资源错配概念,系统考察了资源在清朝的配置状况,指出国家对社会的严格控制是“资源错配”的核心机制,权力系统内上对下的控制是“被错配”的资源的再分配机制,礼俗则是“被错配”的资源耗散机制。(2)西欧的奢侈性消费与中华帝国的奢侈性消费有本质的不同。西欧王公贵族的奢侈性消费主要是其领地的收入,而不是从社会进行横征暴敛的财物。中华帝国的奢侈性消费则是挤占和侵占普通民众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结果。造成中西两种不同性质的奢侈性消费原因则在于两个社会的制度存在根本的差异,即中华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社会,而西欧则是典型的规则型社会。因此,这样两种奢侈性消费所引发的社会后果迥然不同:西欧的奢侈性消费催生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中华帝国的奢侈性消费则催生了“内卷式发展”和“工艺性的技术”——面向大众需求且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工业革命则在二者之间溜走了。(3)基于1000-1500年之间的中西技术对比,笔者发现技术的创新与制度之间的隐秘关系。中世纪西欧的技术是实用技术,目标在于改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况。而此时,中国的技术发展则朝着劳动密集型方向发展,呈现出劳动替代资本的特征。西欧中世纪的技术旨在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原因在于,西欧的普通民众是生活在规则型社会中,制度保障着他们的权利(包括产权),因此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和与之相应的需求。中国技术的发展呈现劳动替代资本的特征,原因在于,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的民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只能够用勤劳弥补制度的缺失,用劳动替代资本。因此,对于西欧而言,以满足普通民众需求为目标的工业革命只不过是在“中世纪的实用技术”的轨迹上进一步向前滑行而已;对于中国而言,则是在劳动密集型方向上继续演进,不可能内生出规模化生产的工业革命——因为我们的制度已经将工业革命的大众需求基础彻底摧毁了总之,本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在制度的理解上有所创新,并重新阐释了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机理,并对“李约瑟之谜”和“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就研究方法而论,本论文采用了理想类型方法;多学科交叉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此外,因为论文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是一次学术探索,所以,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存在不足也是肯定的。

贺国强[4](2006)在《近代宋诗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诗歌史上,宋诗派是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坚持传统的艺术流派,标志着整个清代学宋诗潮发展至高峰,古典诗歌在自身内部对新雅的艺术追求至此已趋极致。近代宋诗派的诗学理想和创作成就就及其缺陷,鲜活地说明古典诗歌在艺术体式与意理神韵两方面都必须摆脱自身的桎梏而获取新生。本文以近代宋诗派的渊源、形成、组织、发展、诗学理想、创作实绩为考察对象,力图通过对近代诗歌史上的“学宋”现象来考察近代诗发展中操持传统文化立场来挽转诗运的具体策略,以期进而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流变的最后历程。本文将力图运用文史哲综合研究的思路,文献考索与理论批评相结合的方法,在较为宽广的视域中对近代宋诗派作为一历史扫描。论题中的近代宋诗派特指从道光至清末民国这一阶段,本文按照传统文学史论的习惯,将道光、咸丰期间的前期宋诗派称为道咸宋诗派,同治以后的后期宋诗派概名为同光体。全文本此分上下两篇,在流派内部划分时,在兼顾时序的基础上,主要突出地域、姻亲、师友三层关系来划分诗人群体。绪说概介论题的范围研究、状况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的上篇第一章着重结合晚清汉宋融合的学风与清代宗宋潮流来勾勒道咸宋诗派兴起的原由。第二章从诗歌审美理想与艺术宗派两方面分析其诗学思想。在以上两章的基础上,第三章对道咸宋诗派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作一系统的描叙。道咸宋诗派诗人中学者不少,但他们并非前人所言专重在诗歌中显耀学问。其诗歌意象方面的特点证显了其宋化的特征。第四章择选何绍基、郑珍等代表诗人对道咸宋诗派作一微观考索,探讨诗人的艺术个性。下篇第五章首先从历史情境厘清同光体的得名及含义,并考察其成因与组织,进一步通过同光体与南社、诗界革命的背景联系,肯定其历史地位。第六章由“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观点推导出同光体重建诗歌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中国古代文化对创作主体的注重,也使得同光体诗人将“不俗”与“雅人深致”作为实现其理想的基点。第七章以地域为切入点,梳理闽地诗风由唐趋宋的转向以及与浙派有直接联系的秀水派,为同光体寻绎出地域渊源。以下诸章分论同光体各支派。第八、九两章分析赣派的宗派意识、文化心态、诗风趋向与变异,讨论以陈三立为中心的

罗晓夏[5](2002)在《“陷阱”莫作“陷井”》文中研究指明 "井"是"阱"的简化字吗?不是。但两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有人误以为可以通用。结果,报上出现了"警惕街头‘陷井’"的标题,电影院贴出了"女老板设陷井"的海报,甚至图书封面上也赫然印着"爱情与

罗晓夏[6](2001)在《“陷阱”莫作“陷井”》文中指出 “井”是“阱”的简化字吗?不是。但两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有人误以为可以通用。结果,报上出现了“警惕街头‘陷井”’的标题,电影院贴出了“女老板设陷井”的海报,甚至图书封面上也赫然印着“爱情与陷井”的书名。

二、“陷阱”莫作“陷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陷阱”莫作“陷井”(论文提纲范文)

(1)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编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及学术意义
        二、三家《诗》研究综述
        (一)、宋代的三家《诗》研究——开辑佚三家《诗》之先河
        (二)、元代及明代的三家《诗》研究——三家《诗》辑佚的停滞阶段
        (三)、清代的三家《诗》研究——由勃兴走向巅峰
        三、现当代的三家《诗》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生平
        第一节 陈寿祺生平
        一、启蒙受业
        二、考取功名,为官从政
        三、辞官归隐,教书育人
        四、热衷乡党事业
        第二节 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及教育思想
        一、陈寿祺教育思想的根源
        二、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
        三、陈寿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陈乔枞生平
    第二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辑佚缘由、辑佚资料来源、版本流传、体例及着录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陈寿祺辑佚《三家诗遗说考》的缘由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辑佚资料来源
        第四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流传及体例
        一、《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
        二、《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
        第五节、《三家诗遗说考》的着录
    第三章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清初经世思潮的兴起
        二、考据学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
        三、考据学的鼎盛及陈氏父子的学术归属
        第二节 陈氏父子的《诗经》学思想
        一、实事求是,今古兼采的治《诗》取向
        二、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
        三、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
        结论
    第四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文献价值及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的意义
        第二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编《鲁诗遗说考》点校
    点校说明
        三家诗遗说考自序
        鲁诗遗说考自序
    鲁诗叙录
    鲁诗遗说考目录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鲁诗国风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鲁诗国风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鲁诗国风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鲁诗国风四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鲁诗国风五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鲁诗国风六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四)
    鲁诗国风七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鲁诗小雅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鲁诗小雅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鲁诗小雅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鲁诗小雅四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鲁诗小雅五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鲁诗小雅六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鲁诗小雅七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一)
    鲁诗大雅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二)
    鲁诗大雅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三)
    鲁诗大雅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一)
    鲁诗颂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二)
    鲁诗颂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三)
    鲁诗颂三
第三编《齐诗遗说考》点校
    齐诗遗说考
    齐诗叙录
    齐诗遗说考目录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齐诗国风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齐诗国风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齐诗国风三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四)
    齐诗国风四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齐诗小雅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鲁诗小雅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齐诗小雅三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齐诗大雅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齐诗大雅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齐诗颂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齐诗颂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齐诗颂三
第四编《韩诗遗说考》点校
    韩诗遗说考
    韩诗叙录
    韩诗外传补逸
    韩诗遗说考目录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韩诗国风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韩诗国风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韩诗国风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韩诗国风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韩诗国风五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韩诗国风六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韩诗小雅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韩诗小雅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韩诗小雅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四)
    韩诗小雅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韩诗大雅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韩诗大雅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韩诗大雅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韩诗大雅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一)
    韩诗颂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二)
    韩诗颂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三)
    韩诗颂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四)
    韩诗颂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清末民初上海女性生活的嬗变与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一、 有关清末民初的女性状况研究
        二、 宗族家谱史中的女性研究
    第二节 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 西方物质文化对女性生活的冲击
        二、 基督教会对上海女性的影响
第二章 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及其拓展
    第一节 开埠前上海妇女的家计营生
        一、 农耕
        二、 纺织与刺绣
        三、 从事渔业与贩盐
        四、 家计、族产的经营
    第二节 开埠后职业女性的出现
        一、 女工的出现及盛行
        二、 女佣行业的兴起
        三、 女堂倌引发伤风化论
        四、 女说书、女伶的兴起
    第三节 公益活动与女子社会空间的扩大
        一、 妇女在传统社会公益中的作用
        二、 开埠后妇女社会公益活动的扩展
第三章 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第一节 上海本地女子受教育的传统
        一、 名声在外的女子才情
        二、 女子受教育的原因
        三、 传统女子受教育的特征
    第二节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新女性的培养
        一、 女子教育在观念上的转变
        二、 女学生的来源
        三、 近代女学中的传统因素
第四章 婚姻家庭模式中的沿袭与变异
    第一节 开埠前上海妇女的婚姻状况及家庭地位概述
        一、 包办的婚姻制度
        二、 女性记入家谱的原则
        三、 对贞女烈妇的推崇
        四、 传统的贤妇形象
    第二节 贞节观的动摇
        一、 再婚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姘居之风与台基的盛行
    第三节 近代女学生的婚姻观
第五章 开埠后上海女性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一节 女子休闲方式的扩展
        一、 传统休闲活动的延续与扩展
        二、 西式娱乐活动形成新潮流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变迁
        一、 女子服饰的改变及其特征
        二、 女子美容的流行
    第三节 享乐崇奢之风的兴起与妇女消费观的改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 ——中西制度差异根源与西方世界兴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路径与本论文的结构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2 文献回顾与评析
    2.1 新古典的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述评
        2.1.1 文献回顾
        2.1.2 文献评析
    2.2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述评
        2.2.1 简要回顾
        2.2.2 简要评析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发展
        2.3.1 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的观点——制度决定经济发展
        2.3.2 制度是如何决定经济发展的
        2.3.3 制度类型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细化
    2.4 总结性评论与问题的提出
        2.4.1 总结性评论
        2.4.2 问题的提出
3 如何理解制度
    3.1 各制度经济学学派关于制度和制度形成观点的回顾
    3.2 对于制度的理解
        3.2.1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3.2.2 制度体系的结构
        3.2.3 制度体系的核心是社会秩序观
    3.3 理解制度变迁
        3.3.1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3.3.2 制度变迁的类型——提出一种新的划分制度变迁的标准
    3.4 小结
4 制度与行为的连接点——“注目礼人”
    4.1 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研究的回顾与评析
        4.1.1 经济理性人假设的含义
        4.1.2 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研究
        4.1.3 对经济学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评析
    4.2 对经济理性人的再认识与注目礼人概念的提出
        4.2.1 对经济理性人的再认识
        4.2.2 “注目礼人”能够与制度概念相匹配
    4.3 制度与行为的关系
        4.3.1 基于“囚徒困境”的成因和类型看制度与行为的关系
        4.3.2 基于"囚徒困境"的解决模式看制度与行为关系
        4.3.3 制度与行为者的关系——基于社会秩序观的视角
        4.3.4 小结
5 制度、行为与经济增长
    5.1 现有研究框架的局限性与新研究框架
        5.1.1 现有研究框架的局限性
        5.1.2 新研究框架的提出与新框架的简要阐述
    5.2 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
        5.2.1 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宏观机理
        5.2.2 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
        5.2.3 小结
6 关系型社会、规则型社会与经济发展——解读"李约瑟之谜"和"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的一个框架
    6.1 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理论的评析
        6.1.1 文献回顾
        6.1.2 文献评析
        6.1.3 问题的提出
    6.2 设定两种理想型社会的原则与研究思路
        6.2.1 设定两种理想型社会的原则
        6.2.2 基本研究思路与社会特征的设定
    6.3 关系型社会、规则型社会与经济发展
        6.3.1 交易、辅助性交易的界定
        6.3.2 两种理想型的社会的界定
        6.3.3 关系型社会和规则型社会行为者行为的概述
        6.3.4 两种理想型社会与经济发展
    6.4 对"李约瑟之谜"和"民主宪政国家的出现"的一个简要解释
7 奢侈性消费同天朝的崩溃和西方世界兴起
    7.1 资源错配机理的具体分析——以清朝为例
        7.1.1 资源错配
        7.1.2 中华帝国历史上资源错配状况的具体分析——以清朝为例
    7.2 有奢侈传统的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7.2.1 中华帝国官僚的奢侈性消费与西方领主贵族的奢侈性消费有本质的不同
        7.2.2 基于1000年——1500年的中西技术特征所折射的制度看西方世界兴起的奥秘
    7.3 小结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4)近代宋诗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说
上篇
    第一章 道咸宋诗派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兴起与晚清学风
        第二节 清代前中期宗宋诗学传统
        第三节 桐城诗派与道咸宋诗派
    第二章 道咸宋诗派诗学思想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的诗歌审美理想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的艺术宗尚
    第三章 道咸宋诗派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诗歌的四重主题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诗歌意象的选取与特性
    第四章 道咸宋诗派诗人谱
        第一节 “险而未夷”的程恩泽诗
        第二节 “学苏圣手”何绍基
        第三节 学宋巨子、秋士悲歌——论郑珍
下篇
    第五章 同光体的形成
        第一节 同光体之得名及其组织
        第二节 同光体诗派之成因
        第三节 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
    第六章 同光体诗学思想
        第一节 “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
        第二节 “不俗”与“雅人深致”
        第三节 “三元”与“三关”
    第七章 同光体的地域渊源
        第一节 闽派宗宋诗风源流
        第二节 浙派宗宋诗风源流
    第八章 同光体江西派论(上)
        第一节 江西派的三个视角:组成、文化观、诗风
        第二节 “江西异杰”陈三立
    第九章 同光体江西派论(下)
        第一节 江西正脉
        第二节 江西异响
    第十章 同光体浙派论
        第一节 浙派述要
        第二节 “学人之诗”的代表沈曾植
        第三节 “渐西吏隐”袁昶
        第四节 浙派后嗣金蓉镜
    第十一章 同光体闽派论
        第一节 闽派的组织
        第二节 “闽海狷才”郑孝胥
        第三节 闽派中坚
        第四节 余论:闽派后劲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中文详细摘要

四、“陷阱”莫作“陷井”(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D]. 杨冬冬.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2]清末民初上海女性生活的嬗变与传统[D]. 杨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3]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 ——中西制度差异根源与西方世界兴起[D]. 吴练达.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4]近代宋诗派研究[D]. 贺国强. 苏州大学, 2006(12)
  • [5]“陷阱”莫作“陷井”[J]. 罗晓夏. 新闻导刊, 2002(06)
  • [6]“陷阱”莫作“陷井”[J]. 罗晓夏. 咬文嚼字, 2001(01)

标签:;  ;  ;  ;  ;  

“陷阱”不是“陷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