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ATE-3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

SVATE-3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

一、SVATE-3对急性冠脉血栓形成溶栓后再闭塞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飞虹[1](2021)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目的:观察有无PAP对急性STEMI患者在急诊PCI术后的短期预后、MACE及慢血流CSF发生方面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633例STEMI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PAP分为有PAP组和无PAP组,并急诊行PCI术,准确记录患者TIMI分级、术后cTFC、病变血管个数、有无CSF等术中情况,术后记录患者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NP峰值浓度、LVEF、SUM-STR(ST段回落率)及MACE等。结果:有PAP组在室速、室颤、Ⅲ°-AVB(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术后心绞痛、死亡等MACE例数上较无PAP组数量少(P<0.05),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cTFC、CSF、侧支循环有PAP组也更表现出更大优势(P<0.05),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BNP峰值浓度有PAP组均小于无PAP组(P<0.05),LVEF 值有 PAP 组优于无 PAP 组(P<0.05),PAP 与急诊 PCI术中 CSF 的发生有相关性(OR=0.185,95%C.L.=0.074-0.462,P=0.000)。结论:PAP对STEMI患者的短期预后和MACE发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降低急诊PCI术中CSF的发生率,保证了有效心肌血流灌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下调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峰值,对临床治疗判断STEMI患者的预后和成功的血运重建(PCI或溶栓)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临床医护人员接诊STEMI患者后的病情评估有极大的指导作用,PAP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图[1]表[13]参[102]。第二部分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目的探讨在血栓抽吸基础上冠脉内选择性应用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是否可改善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MI患者,按照术中血栓抽吸后、支架植入前经微导管靶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的STEMI患者分为重组人尿激酶原组(n=55)、替罗非班组(n=55),术后即刻评估患者TIMI分级、cTFC、SUM-STR(ST段回落率),并随访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肌钙蛋白-Ⅰ、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等。结果两组药物干预后TIMI水平、LVEF值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P<0.05),且慢血流发生、MACE发生重组人尿激酶原组例数明显少于替罗非班组例数(P<0.05)。cTFC、肌钙蛋白-Ⅰ、BNP峰值浓度重组人尿激酶原组明显小于替罗非班组(P<0.05),SUM-STR>70%重组人尿激酶原组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在小出血和微出血表现上,重组人尿激酶原发生例数明显较替罗非班组例数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可显着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和预后,且出血副作用较少,安全系数更高,更新了传统“易化PCI”方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郭利萍[2](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e Winter(DW)心电现象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心电图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共90例,将其分为DW心电现象组(n=30)和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0)。对比研究DW心电现象组(DW组)和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功能分级、心电图演变特征、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结果:(1)6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0例患者符合DW心电现象,占急性心肌梗死的4.5%;(2)本组资料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W组患者年龄更小(56.03±11.51vs.61.70±9.44岁,P=0.015),其中男性24例(80%),女性6例(20%),50-69岁年龄段患者共20例(67%);(3)DW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早于对照组,心率、MYO、CTn T、NT-pro BNP、WBC、NEUT、AST低于对照组,TC、TG、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W心电现象患者发病至首次心电图记录时间为143.6(23-326)分钟,平均心率为70(44-105)次/分,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基本正常;(5)部分DW心电现象患者心电图可动态演变,其中有6例(20%)患者的心电图演变为STEMI心电图表现,平均演变时间为96.67(34-185)分钟;(6)冠脉情况:DW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有21例(70%),其中LAD近端病变13例,中段病变2例,LCX病变5例,钝缘支病变1例。两支血管病变6例(20%),其中LAD+RCA 1例,罪犯血管为LAD;LAD+对角支1例,罪犯血管为对角支;LAD+LCX 1例,罪犯血管为LAD;LCX+对角支2例,罪犯血管为对角支;RCA+LCX 1例,罪犯血管为RCA。三支病变血管(LAD+LCX+RCA)2例,罪犯血管为LCX、LAD各1例;其中1例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术中考虑冠脉痉挛。DW组侧枝循环形成率低于对照组(10%vs 16.7%,P=0.596);(7)DW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低于对照组(10%vs 28.3%,P=0.04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OR=0.389,95%CI:0.201-0.753)、MYO(OR=0.991,95%CI:0.984-0.997)、CTn T(OR=0.998,95%CI:0.997-1.000)、NEUT(OR=1.142,95%CI:1.028-1.268)、TC(OR=4.591,95%CI:1.823-11.559)、TG(OR=11.914,95%CI:2.590-54.804)、发病至就诊时间(OR=0.841,95%CI:0.207-0.784)与DW心电现象相关(P<0.05)。结论:(1)DW心电现象占AMI的4.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较对照组小,主要集中在50-69岁,且多伴高脂血症;(2)DW心电现象主要在发病后2小时左右出现,部分DW心电现象患者的心电图可演变为STEMI心电图表现,平均演变时间为1.5小时;(3)DW心电现象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前降支近中段单支血管病变,也可出现在回旋支、分支病变及多支病变;冠脉痉挛也可观察到DW心电现象。DW心电现象患者侧枝循环发生率较低;(4)早期对DW心电现象进行干预,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冠脉血管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心梗后生活质量;(5)MYO、CTn T、WBC、NEUT、TC、TG、发病至就诊时间与AMI患者DW心电现象发生相关。

吴庆南[3](2021)在《凝血相关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静脉溶栓是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方法,而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是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后仍可能获得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课题旨在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等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Intravenous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IV rt-PA)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并进一步比较单一指标与多个指标联合之间预测价值的高低。方法:本课题纳入2019年05月-2020年12月时间段内,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实施IV rt-PA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入院当天行有效治疗前的FIB、D-D、APTT、PT、TT、MPV、PDW和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数值,以及其行IV rt-PA治疗后24小时内多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数值。根据NIHSS评分的变化程度,将患者分为持续改善组和再闭塞组,分析入院当天两组间FIB、D-D、APTT、PT、TT、MPV和PDW的差异,并构建预测模型,比较预测模型及单个指标对实施IV rt-PA治疗后24小时内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结果:接受IV rt-PA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44例。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 ICH)患者4例,持续性血管闭塞患者46例,s ICH发生率为2.77%,血管再通率为65.27%。最后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患者94例,其中持续改善组72例,再闭塞组22例,再闭塞率为23.40%。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当天两组间性别(p=0.031)、年龄(p=0.002)、PT(p<0.001)、FIB(p=0.013)、D-D(p<0.001)和MPV(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再闭塞组上述指标的数值均高于持续改善组;而两组相比,入院时再闭塞组TT(p=0.032)的数值小于持续改善组;剩余指标在两组间对比,其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入院时的D-D(OR=6.68,95%CI:2.22-24.60)和MPV(OR=3.21,95%CI:1.67-7.66)是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因素,高D-D和高MPV更易发生血管再闭塞。基线D-D、MPV以及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893(0.811,0.974)、0.783(0.671,0.896)和0.943(0.893,0.993)。其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数值较大,说明预测模型在实施IV rt-PA治疗后24小时内血管再闭塞风险方面具有相对更高的预测价值。结论:1.入院时较高的D-D和MPV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IV rt-PA治疗后24小时内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2.D-D联合MPV模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IV rt-PA治疗后24小时内发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优于入院时D-D、MPV两个单一指标。

曹培华[4](2021)在《抗栓Ⅰ号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内皮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抗栓Ⅰ号方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的心绞痛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内皮相关炎症因子等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证且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抗栓I号方联合西医标准治疗的方案,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在入组之后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一般资料、心绞痛积分、中医症候积分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本研究的观察周期设为4周,在治疗1周后检测患者的血清NO、ET-1、SOD、MDA、IL-1β、IL-6、TNF-α水平;在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心绞痛计分、中医症候计分以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的检测,同时记录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其他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关于基线资料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心绞痛积分:试验组在治疗前后的心绞痛量化积分分别为14.8±1.77、5.2±4.42,对照组的前后分别是15.8±1.44、8.0±4.26,在治疗前两组的心绞痛量化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积分均较前有显着下降(P<0.01),且试验组下降得更为明显(P<0.05)。2、中医症候积分:试验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分别是27.1±2.38和8.9±1.89,对照组前后分别为26.6±2.52及10.5±1.82,在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有明显的下降(P<0.01),组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症候疗效: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显效率为35%,对照组显效率为5%,两组在显效率的对比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4、内皮相关炎症因子的对比:(1)内皮功能指标的对比: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的血清NO和ET-1水平分别是0.06±0.01、79.01±5.52,而对照组的血清NO和ET-1水平分别为0.09±0.01和87.28±5.79,可见试验组的ET-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试验组的NO水平也低于对照组。(2)氧化应激指标的对比: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的血清SOD及MDA水平分别是14.57±3.62、10.60±3.79,对照组的血清 SOD 及 MDA 水平分别为 4.54±1.50、17.98±3.41,试验组的SO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明显(P<0.01),且试验组的MD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3)炎症因子的对比: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分别为193.04±28.12、13.08±2.92 和 11.06±4.50,而对照组的 IL-1β、IL-6、TNF-α水平分别为300.29±32.02、24.17±4.35和30.59±5.93,可见试验组的炎症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不良反应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在观察周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肾功能受损,试验组出现尿隐血阳性3例,粪便隐血阳性1例,对照组出现尿隐血阳性1例,粪便隐血阳性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患者出现急性心衰、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抗拴Ⅰ号方+西医标准化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STEMI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降低血清ET-1、MDA、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血清SOD水平,但未能显着提升血清NO水平;而且不会增加MACE的发生概率,未发现肝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孙丽丽[5](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耿涛[6](2020)在《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文中指出目的重组人尿激酶原(商品名:普佑克,recombinant human pro-urokinase,rh-pro UK)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溶栓药物,具有特异性和无抗原性,可以选择性与血栓表面的纤溶酶结合,从而被激活转化成双链尿激酶,进而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有研究显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有较好的安全性,并能改善心脏重塑,但此类研究较少,冠脉内溶栓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地位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直接PCI术中证实有重度血栓负荷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射溶栓药物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此类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所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75岁;(2)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定义;(3)心电图V1-V4导联中ST段抬高的导联≥2个;(4)新发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发病12个小时之内;(6)入院后行直接PCI,且术中证实责任病变位于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近段或中段;(7)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存在重度血栓负荷;(8)术中使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排除标准:(1)前降支支架植入病史;(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史;(3)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脑血管疾病患者;(4)血液病患者;(5)直接PCI术前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6)直接PCI术前应用溶栓治疗;(7)溶栓禁忌症的患者(8)责任病变位于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患者。分组方法: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将所纳入患者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组:在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者,设为A组;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者,设为B组;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者,设为C组。共随访6个月。采用检索住院、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观察指标:(1)患者住院期间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 MRI)结果;(2)患者住院期间、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3)随访6个月的观察终点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1.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共368例患者入选:A组121例,B组130例,C组117例。2.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的患者发生率有显着差异(12.4%vs.3.8%vs.3.4%,P=0.006)。B组和C组的TMPG<3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发生率虽低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858)。4.6个月随访期间的失访情况:A组有4例(3.3%)失访,1例因交通事故死亡,3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B组有5例(3.8%)失访,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4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C组有4例(3.4%)失访,1例因急性肺栓塞死亡,1例突发猝死(具体原因不明),2例电话随访无法接通且病历系统无再就诊记录。5.三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查心脏彩超测量所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显着性差异(51.6±5.5 vs.49.3±7.4 vs.48.8±8.6,P=0.007)。B组和C组的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低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52)。三组患者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有显着性差异(47.7±8.3 vs.49.6±6.9 vs.50.2±5.4,P=0.016)。B组和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左室射血分数虽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779)。6.三组患者由c MRI测量的心肌坏死面积有统计学差异(16.9±7.1 vs.14.3±7.3 vs.14.0±6.9,P=0.007)。B组和C组心肌坏死面积较A组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和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958)。7.三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期间,合并出血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864),且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8.三组患者在随访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三组患者的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结论1.在直接PCI术中LAD近中段有重度血栓负荷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同时,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 UK,商品名:普佑克)可以明显提高心肌再灌注水平。2.在血栓抽吸的同时,冠脉内注射rh-pro UK或替罗非班,可以减少c MRI水平的心肌坏死,且不增加出血风险。3.三组患者MACE发生率差异虽无显着意义,但两组联合治疗组MACE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血栓抽吸组。4.由于左室重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两组联合治疗组的心脏彩超所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只是在第6个月开始才表现出明显改善。

刘婷[7](2019)在《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现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增高,以40%以上的占比在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且存在极高风险的一种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ACS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PCI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病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表明,PCI术后的危险因素如凝血功能状态,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与预后相关。在过去几年中,ACS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提高,预后得到显着改善。然而,缺血性并发症如PCI后再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冠状动脉慢/无复流现象是急诊PCI术中主要并发症之一,且慢/无复流现象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明显相关性。目前对慢/无复流发生机制的认识有限,可能与微血栓栓塞、微血管结构变化、炎症刺激、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微血管机械性损伤、凝血级联反应等相关。除了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再灌注时的凝血系统紊乱可能造成机体高凝状态,其在ACS和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可反映高凝状态的血液标记物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凝血指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发生慢/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价值,对今后深入凝血系统相关机制与慢/无复流相关性研究做出指导。方法连续收治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间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后确诊ACS并且拟行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7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81例,术前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APTT等指标,根据TIMI血流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比较两组间D-二聚体、APTT等指标与慢/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并根据ROC曲线计算Cutoff值,通过Cutoff值将总人群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比较两组慢/无复流发生率。结果1.选择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7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49例。其中按照排除标准排除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合并心肌病1例,严重贫血5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12例,恶性肿瘤病史3例,溶栓后3例,因情况紧急或者绕行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患者未完成抽血检查21例,合计排除46例,最后符合入选标准181例,PCI术中发生慢/无复流现象患者37例,正常血流患者144例。2.收集并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收集并记录入选病例的生化指标,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TNT-I)、CK-MB、脑钠肽(BNP)、血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脂、C反应蛋白、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III等。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性,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法,明确凝血指标对慢/无复流现象的影响。3.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本研究总人群中术前D-二聚体(OR=2.801,95%CI=1.399-5.610,P=0.004)和APTT(OR=0.881,95%CI=0.810-0.959,P=0.003)分别与发生慢/无复流现象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AUC=0.612(95%CI=0.537-0.683,P=0.036),APTT AUC=0.653(95%CI=0.579-0.722,P=0.004),当D-二聚体联合APTT后AUC提高到0.697(95%CI=0.624-0.763,P<0.001)。根据D-二聚体和APTT的Cutoff值分组,高危组中慢/无复流的发生率较非高危组明显升高,分别为36.17%和14.92%(P=0.002)。结论1.D-二聚体与慢/无复流发生率呈正相关,而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越高,慢/无复流发生率越低。2.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有助于预测ACS患者行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3.本研究通过PCI术前筛查D-二聚体、APTT,有助于我们在术前识别出术中慢/无复流事件的高危人群,对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是否使用预防减少慢/无复流的发生率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绍婉[8](2019)在《低剂量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罗非班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寻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佳药物治疗手段,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溶栓后出血率、减少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并以此改进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综合卒中中心住院治疗的发病4.5h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30)给予低剂量rt-PA(0.6mg/kg)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n=30)给予标准剂量rt-PA(0.9mg/kg)治疗,溶栓后24小时复查颅脑CT排除颅内出血,且无系统出血症状的前提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调脂稳定斑块等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二级预防治疗,随后完善相关血清学及影像学检查。主要观察低剂量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安全性指标为两组的神经功能恶化(NIHSS评分增加>4分)、症状性出血、非症状性出血、其他部位出血及死亡的情况,判断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安全性。次要观察低剂量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临床疗效指标为两组患者分别在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24小时及溶栓治疗后7天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溶栓治疗后3个月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对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后24h、治疗后7d时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即NIHS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预后,将mRS评分≤2分判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良好组;mRS>2分判断为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组(死亡病例统计到预后不良组)。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史(如高血压、糖尿病)、个人史(吸烟、饮酒)、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实验组和对照组溶栓治疗前NIHSS评分结果为7.53±3.44、7.37±3.88,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分别为5.57±3.05、6.57±4.41,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d NIHSS评分分别为3±2.27、4.8±4.02,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3个月时,实验组预后良好率83.3%,对照组预后良好率60%,两组间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4.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加重率分别为实验组0%、对照组6.6%,非症状性出血率分别为实验组3.3%、对照组10%,症状性出血率及死亡率均为0,两组间经过卡方检验显示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使用低剂量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相比较标准剂量rt-PA治疗是有效的,且相对安全。

张兰芳[9](2019)在《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公认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直接PCI治疗,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冠脉前向血流,达到解除血管闭塞,恢复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会严重削弱PCI的临床获益,影响患者预后。再灌注损伤目前已成为PCI治疗后最主要的不良事件,且其机制极其复杂,迄今为止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案。当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多采用血管开通后的药物/机械性治疗,属于补救性治疗。如何能在开通IRA、恢复冠脉前向血流之前进行药物干预治疗,使梗死心肌组织做出再灌注适应性调节反应,有效减轻IRA开通后心肌损伤,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瑞舒伐他汀作为他汀家族中的新型长效药物,其独立于调脂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对PCI过程中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保护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中心既往进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围PCI治疗期内应用瑞舒伐他汀可使AMI患者获益。我们进一步设想,突发AMI的患者,大都既往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那么针对于这类患者,加大瑞舒伐他汀应用剂量,采用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给药方案,是否会有效降低IRI风险,增加其短期获益可能,是否中远期获益呈剂量依赖,是否会增加其不良反应风险,这些问题均无确切结论。通过对无复流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血管(微血管)的痉挛收缩是最主要、最有可逆性的因素。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可减弱冠脉痉挛,有效地逆转AMI患者直接PCI术的无复流现象。但目前地尔硫卓给药途径多集中于静脉应用和单纯术中冠脉口给药,而对其他给药途径研究较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冠脉给药方案,可使药物充分到达罪犯血管远端,作用更强,以期可降低IRI风险,改善远端微循环血运,增加患者获益。地尔硫卓存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等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寻找一种既充分发挥地尔硫卓的正向作用,提高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心功能,又可有效降低其负向作用的安全用药方案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和地尔硫卓在A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的不同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方案,以期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治疗方案,兼顾患者的短期获益及中远期获益,最大程度地降低再灌注损伤风险,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变“下游补救性治疗”为“上游预防性治疗”。本系列研究分为三部分,均以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探讨PCI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应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术后无复流的预防作用、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第二部分对比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直接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第三部分在第一二部分最优方案的基础上,对比联合用药方案与单一用药方案对于直接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影响,以期使“强强联合”的效用最大化。第一部分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既往无他汀药物口服史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前顿服并术后继续应用瑞舒伐他汀,对术后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1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高剂量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12周后减量改为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T在术前及术后24h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CT-1、BNP在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及4周的变化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间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术后当天、4周及12周采用辛普森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LVEF)来评价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变化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内随访过程中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保证研究结果真实客观,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本用药情况、术前常规检查、梗死相关资料、PCI治疗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常规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达3级的比例(76.67%vs 86.67%,P=0.317),TMPG3级的比例(80%vs 83.33%,P=0.739),术后90分钟STR回降率(80%vs 86.67%,P=0.488),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及术后24h两组患者的CK-MB、cTnT、CT-1及BNP水平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检测的CT-1(252.44±26.39 vs140.46±18.82,P<0.001)与BNP(422.15±17.64 vs 326.79±21.25,P<0.001),以及术后4周检测的CT-1(181.67±20.13 vs 62.05±14.73,P<0.001)与BNP(128.91±18.61 vs 72.17±17.66,P<0.001)对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当天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周测量的LVEDD(5.27±0.24cm vs 4.45±0.23cm,P<0.001)和LVEF(55.22±3.76%vs 58.01±4.05%,P=0.007)以及术后12周测量的LVEDD(5.31±0.34cm vs 4.47±0.25cm,P<0.001)和LVEF(61.31±3.16%vs 67.27±3.03%,P<0.001)对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LVEDD有明显降低,LVEF有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s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既往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的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应用方案,本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IRI风险,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中远期获益,高剂量方案较常规剂量方案改善更加明显,证实其应用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方案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研究目的: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地尔硫卓的不同给药途径对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改善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同时探讨地尔硫卓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n=30):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心率情况给予一定量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导丝通过罪犯血管梗死部位后,球囊扩张之前,冠状动脉有前向血流时。下同)向冠脉内推注生理盐水3-5ml,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B组(n=30):术中在IRA开通前,应用指引导管预防性以弹丸式给药方式由冠状动脉口向冠状动脉内推注地尔硫卓,每次500μg至总量2 mg;C组(n=30):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心率情况给予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球囊远端破口推注地尔硫卓,弹丸式给药,每次注射500μg至总量2mg,然后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PCI术后,根据造影结果记录三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以术后即刻心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分别记录术中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冠状动脉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及心率(HR),评价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的安全性;术后一周检测LVEF评价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检测PCI术后24h的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间接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76.7%vs 83.3%vs90%,P(C/A)=0.116,P(C/B)=0.448),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C组CTFC显着低于A组和B组(29.5±3.8 vs 28.4±3.6 vs 24.9±2.8,P(C/A)<0.001,P(C/B)<0.001),有统计学差别。三组患者PCI术后即刻FFR均值均大于0.75,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0.79 vs 0.84 vs 0.91,P(C/A)<0.001,P(C/B)<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分钟完全性STR的比例在C组中显示出最高的趋势(76.7%vs 80%vs 90%,P(C/A)=0.116,P(C/B)=0.278),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与A、B两组对比,C组的hs-cTnI(61.2±20.1 vs58.3±15.3 vs 50.1±14.5,P(C/A)=0.019,P(C/B)=0.041)、炎症因子(hs-CRP(27.4±8.2 vs 24.5±5.5 vs 21.3±6.8,P(C/A)=0.003,P(C/B)=0.048)、白细胞计数(11.8±3.2 vs 10.4±3.1 vs 8.7±3.2,P(C/A)<0.001,P(C/B)=0.0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8%vs 71.5%vs 62.9%,P(C/A)<0.001,P(C/B)=0.016)、MPV(11.2±1.7 vs 10.5±0.9 vs 9.1±1.1,P(C/A)<0.001,P(C/B)<0.001))均为最低,PCI术后1周的LVEF(51.2±3.2 vs 54.8±4.1 vs58.5±3.6,P(C/A)<0.001,P(C/B)=0.001)最高。与A、B两组对应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术中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测量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较于其他两种用药方案,改良的罪犯血管病变远端推注地尔硫卓给药方案可使药物最充分地进入小血管床,局部微循环药物浓度高,作用更强。对PCI术后患者心肌微循环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更强。研究证实,只要准确掌握药物的用量、使用方法、给药时机,正确适当应用地尔硫卓,可有效控制其不良反应。第三部分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目的: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并改良的地尔硫卓冠脉给药方案,研究联合用药对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该方案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用药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1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联合用药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连续12周后减量为10mg瑞舒伐他汀,长期口服。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情况给予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导丝通过梗塞病变至血管远端后,球囊远端破口推注地尔硫卓,弹丸式给药,每次注射500μg至总量2 mg,然后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PCI术后,根据造影结果记录TIMI血流分级和CTFC,并进行心动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术中分别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测量冠状动脉内SBP、DBP、MBP及HR,评价用药的安全性;检测CK-MB、hs-cTnI在术前及术后24h的变化情况,间接评价心肌损伤程度;在术前及术后24h、1周、4周,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hs-CRP,间接评价心室重构情况;术后当天、4周及12周测量LVEF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内随访过程中的MACEs发生情况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联合用药组的CTFC较单一用药组显着降低(29.71±3.21 vs 23.83±2.42,P<0.001),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76.67%vs 93.33%,P=0.071)与术后90分钟完全性STR比例(83.33%vs 93.33%,P=0.129)均高于单一用药组,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两组患者术前CK-MB、hs-cTnI水平相比均无明显差别;术后24h联合用药组的CK-MB(198.49±11.17 vs 169.46±9.86,P<0.001)与hs-cTnI(62.25±0.76vs 49.83±0.59,P<0.001)水平均显着低于单一用药组,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前检测的hs-CRP、NT-proBNP、MMP-9水平两组患者无差异;术后24h检测的hs-CRP(25.47±8.21 vs 20.54±5.72,P=0.009),NT-proBNP(2145.46±212.62 vs 1583.55±189.47,P<0.001),MMP-9(480.05±89.23vs 389.32±54.63,P<0.001);术后1周检测的hs-CRP(16.95±2.21 vs11.76±1.88,P<0.001),NT-proBNP(1538.58±254.84 vs 658.58±221.92,P<0.001),MMP-9(372.65±23.78 vs 293.45±19.88,P<0.001),以及术后4周检测的hs-CRP(12.51±1.63 vs 7.72±0.58,P<0.001),NT-proBNP(1278.49±189.62 vs 512.17±147.61,P<0.001),MMP-9(259.32±14.56 vs176.35±12.36,P<0.001)对比,联合用药组均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当天测量的LVEF无差异;术后4周测量的LVEF(55.13±1.85 vs 59.64±2.17,P<0.001)及术后12周测量的LVEF(62.84±2.29 vs 68.85±3.21,P<0.001)对比,联合用药组较单一用药组有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后通过有创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用药方案,本研究证实:1.相较于单一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可使药物更迅速进入冠脉微循环,降低IRI风险,实现有效再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短期获益。2.相较于单一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保护心肌,从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使患者的中远期获益更加明显。3.联合用药方案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杜勇[10](2019)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或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e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前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或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胸痛中心、发病12小时内的STEMI患者共30例,其中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组15例,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15例。入选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并根据造影结果血栓负荷积分≥4分,且相关梗死动脉有固定狭窄≥75%,PCI前,6F指引导管置于罪犯血管口,指引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后,随机经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mg+肝素3000U为替罗非班组,冠脉内注射尿激酶原20mg为尿激酶原组。术前两组患者均经静脉内给予肝素等抗凝治疗。收集两组患者入院的年龄、性别、心率、血压、术前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及冠心病高危因素及相关病史等一般基线资料,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及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比较术前及术后冠脉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分级、并应用校正TIMI血流帧数计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比较两组术后的冠脉微循环灌注;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支架植入个数及长度、术后2小时ST段回落情况、血栓导管抽吸情况、术后1天及1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并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作为心功能指标,住院期间出血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且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纳入本研究符合条件的患者共30例,其中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组15(男性12例,女性3例)例、平均年龄(56.60±2.82)岁,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15(男性10例,女性5例)例、平均年龄(61.20±2.87)岁,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支架植入个数及长度、血栓导管抽吸情况、梗死相关动脉及心梗位置计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原组与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血栓负荷积分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尿激酶原组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多于替罗非班组(P<0.05)。术后尿激酶原组与替罗非班组CTFC分别是(29.40土3.52.)帧和(33.07土3.21)帧,尿激酶原组血流更快(P<0.05)。术后尿激酶原组与替罗非班组血栓积分较应用药物前均有下降趋势,但尿激酶原组比替罗非班组血栓积分更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天心功能指标,尿激酶原组LVEF较高,LVEDD值较低(P>0.05)。1个月复查心功能指标,尿激酶原组与替罗非班组的LVEF和LVEDD值无明显差异(P>0.05)。尿激酶原组患者PCI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更高(P=0.028)。入院后抽血选取肌酸激酶(Creatin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ine kinase-MB,CK-MB)及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nin I,cTnI)的峰值。尿激酶原组和替罗非班组CK、CK-MB及cTnI的峰值相比较,尿激酶原组峰值较低(P=0.036)。住院期间尿激酶原组出现1例室颤,3例轻微出血,替罗非班组出现1例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轻微出血,两组出血事件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高血栓负荷患者行直接PCI术前,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相对于冠脉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减轻心肌损伤、改善短期心功能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且不增加出血及主要不良MACE事件的发生率。

二、SVATE-3对急性冠脉血栓形成溶栓后再闭塞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VATE-3对急性冠脉血栓形成溶栓后再闭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第一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我院胸痛中心诊疗流程
        1.3.2 急诊PCI情况
        1.3.3 纳入分析指标
        1.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1.4 结果比较
        1.4.1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4.2 PCI术中情况比较
        1.4.3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比较
        1.4.4 两组术后短期MACE比较
        1.4.5 二元Logistic分析两组影响CSF发生的相关性因素
    1.5 讨论
        1.5.1 心肌RIC研究现状
        1.5.2 RIC中神经元和体液因子的保护性信号传递
        1.5.3 RIC在临床中应用
        1.5.4 PAP对于STEMI预后的影响
    1.6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栓抽吸联合微导管靶向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PCI术前和术中
        2.3.2 PCI成功的定义
        2.3.3 TIMI分级标准
        2.3.4 观察指标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2.4.2 PCI术中情况
        2.4.3 PCI术后SUM-STR情况
        2.4.4 PCI术后随访
        2.4.5 术后MACE情况
        2.4.6 术后出血情况
    2.5 讨论
        2.5.1 微循环障碍病理机制
        2.5.2 微循环障碍检测方式
        2.5.3 冠脉微循环障碍处理现状
        2.5.4 微导管给药新型溶栓药物改善微循环
    2.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De Winter 心电现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及获奖
致谢

(3)凝血相关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选择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血管再闭塞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3.3 单一指标、预测模型对血管再闭塞风险预测能力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凝血相关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IV rt-PA后24 小时内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
    4.2 单一指标、预测模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IV rt-PA治疗后24 小时内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比较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不足分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替奈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抗栓Ⅰ号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内皮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现代医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概况
        一、流行病学
        二、危险因素
        三、病理生理机制
        四、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章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中医研究
        一、中医病名
        二、病因认识
        三、病机认识
        四、证候研究
        五、中医治法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1、西医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标准
        6、脱落及中止标准
    三、研究方法
        1、分组方法
        2、干预措施
        3、观察方法
        4、合并用药
    四、实验仪器及操作方法
        1、标本采集及处理
        2、主要试剂及仪器
        3、检测方法
    五、统计学方法
        1、统计分析软件
        2、显着性检验
        3、统计方法的选择
    六、研究结果
        1、基线数据分布情况
        2、心绞痛疗效比较
        3、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两组治疗后1周NO、ET-1、SOD、MDA水平对比
        5、两组治疗后1周IL-1β、IL-6、TNF-α水平对比
        6、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抗栓Ⅰ号组方分析
    二、抗栓Ⅰ号现代药理学及临床研究
    三、抗栓Ⅰ号对内皮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1、对NO、ET-1水平的影响
        2、对SOD、MDA水平的影响
        3、对IL-1β、IL-6、TNF-α水平的影响
    四、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补充图表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6)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技术路线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
    2.2 三组患者的直接 PCI 结果
    2.3 三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失访情况
    2.4 三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
    2.5 三组患者的cMRI 结果
    2.6三组患者 MACE 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的结果
3 讨论
    3.1 血栓抽吸导管在直接PCI中的使用
    3.2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直接PCI中的使用
    3.3 溶栓药物的使用
    3.4 联合治疗模型的建立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内血栓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指标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之间的一般临床特征的比较
    3.2 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之间的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的比较
    3.3 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3.4 ROC曲线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低剂量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实验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疗效与预后判断依据
        2.3 具体试验步骤
        2.3.1 随机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察指标
    3.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小时、溶栓后7天NIHSS评分比较
    3.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比较
    4.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或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血栓负荷患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SVATE-3对急性冠脉血栓形成溶栓后再闭塞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及急诊PCI术后慢血流的影响[D]. 马飞虹.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D]. 郭利萍.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凝血相关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价值研究[D]. 吴庆南. 吉首大学, 2021
  • [4]抗栓Ⅰ号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内皮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曹培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6]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 耿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D]. 刘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8]低剂量rt-PA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杨绍婉. 青岛大学, 2019(01)
  • [9]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D]. 张兰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冠脉内应用尿激酶原或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D]. 杜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SVATE-3对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