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季节性雨林间隙不同热作用面的热特性

热带季节性雨林间隙不同热作用面的热特性

一、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苏闽[1](2016)在《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同长苞铁杉林林窗对物种多样性、微环境及倒木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干扰方式,在不断地形成与发育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镶嵌结构,对植被的更新生长和循环演替具有重要的作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拥有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但其始终面临着立地条件贫瘠,林内更新困难等困境。所以,分析林窗对长苞铁杉林更新演替的促进作用便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种典型长苞铁杉林(分别为长苞铁杉纯林、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和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的林窗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对长苞铁杉林各林分林窗内外物种多样性、微环境特征及倒木特征的测定研究,分析了长苞铁杉林中不同林分、不同大小级、不同发育阶段林窗及林窗内外不同位置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各林分不同面积林窗内不同位置、不同时段光照强度、空气和土壤温、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各林分林窗内外在不同径级、不同长度级、不同腐烂等级结构的倒木密度、覆盖面积及体积贮量的分布格局和梯度变化,为濒危物种长苞铁杉的更新演替和保护恢复对林窗干扰作用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林窗物种多样性分析:林窗可以增加天宝岩长苞铁杉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而林窗外的物种分布较林窗内更为均匀;各林分不同层次对不同大小林窗的利用程度差异显着,较大林窗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小林窗大,且在对林窗大小变化的敏感度方面,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林窗内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着,在乔木层中、后期林窗的物种多样性较大,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前期林窗物种多样性较大,其中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大于其他层次,在对林窗发育期变化的敏感度上,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不同林分边缘区和中心区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为接近,且数值最高,其次为扩展区,而非林窗区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最低;林窗边缘区因存在边缘效应作用而起到增大物种多样性的效果,随着林窗从前期向中后期发育,边缘效应强度减弱,林窗开始不断向原森林群落恢复,其中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林窗的边缘效应作用较强。(2)林窗微环境特征分析:长苞铁杉林林窗微环境特征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林窗内光照强度、空气温度越大,其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变化越剧烈;林窗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从林窗中心区至非林窗区呈递减趋势,而土壤温、湿度随着林分的不同,其不同位置的变化也呈现异质性;林窗光照强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呈正态分布,早晚较低,正午最高;林窗空气、土壤温度平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凸型,早晚较低,下午较高,而林窗空气、土壤湿度则大致呈现相反趋势;空气、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与空气、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关系。各林分林窗在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及土壤温、湿度的大小和变幅上差异显着,较小林窗(多为小林窗和中林窗)的微气候条件与林下相似,温湿度变化稳定,而较大林窗(多为大林窗和中林窗)的温湿度变幅较大、变化剧烈。综合来看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的微环境变化较为稳定,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内特殊的层间结构和植被组成,林窗内复杂的空间环境异质性皆促进了长苞铁杉幼苗在这两个林分中的更新生长。(3)林窗倒木特征分析:各林分林窗内外倒木的密度、覆盖面积和体积贮量皆呈现:长苞铁杉+毛竹混交林>长苞铁杉+猴头杜鹃混交林>长苞铁杉+阔叶树混交林>长苞铁杉+青冈混交林>长苞铁杉纯林,大致体现出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梯度变化,林窗内倒木覆盖面积和体积贮量皆明显大于林窗外;各林分林窗内外在0~10cm径级的倒木密度较大、体积贮量最小,并随径级越大,倒木密度越小,而10~20cm径级的倒木覆盖面积最大,林窗内倒木在≥20cm径级的优势较林窗外明显,而林窗外倒木在0~10cm径级的优势较大;各林分林窗内外,1~3m长度级的倒木密度占比最大,≥9m的倒木数量最少,林窗内倒木在6~9m和≥9m长度级的优势较林窗外明显,而林窗外倒木在1~3m和3~6m长度级的优势较大;林窗内倒木在Ⅲ、Ⅱ腐烂等级的密度最大,林窗外倒木在Ⅱ、Ⅰ腐烂等级的密度最大,林窗内外ⅣV、V腐烂等级的倒木密度最小;林窗内外倒木的覆盖面积和体积贮量大小皆呈现:Ⅲ>Ⅱ>Ⅰ>Ⅳ>V;林窗内倒木数量特征分布在Ⅲ、Ⅳ腐烂等级上有较大优势,林窗外倒木数量特征在Ⅰ、Ⅱ腐烂等级上占有优势;林窗内外不同长苞铁杉林林分对倒木数量特征分布的影响较为显着。

张一平,赵俊斌,宋清海,梁志[2](2010)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特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2008—2009年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得出其变化及能量分配的相关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植物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均呈现单峰性变化,中午出现最大值;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种植园区,太阳辐射各分量日总量与旷地的比值较小,在仅有低矮树木的百果园,其比值较大;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种植园区,其形成的植物群落结构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已经与原生林或次生林相当,具有明显林下辐射的特征,为植物园进行植物的迁地保护提供了较为原始的森林环境,减少植物的人为驯化,最大程度地保证原物种的遗传特征;不同园区辐射特征对植物迁地保护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高举明[3](2009)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层温度与大气温度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05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群落冠层植物表面温度以及林冠上、林冠下的气温资料,对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温度和冠层气温及其之间的温度差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冠层温度除雾凉季夜间稍低于同层大气温度外,其他时间林冠温度皆高于同层大气温度,在雾凉季和干热季,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气温在大多数时刻高于林冠下气温;在中午前后林冠上气温低于林冠下气温。在平均温度较高的雨季,林冠上气温一直高于林冠下大气的温度;林冠上、林冠下气温之间的差异,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的生态效应对森林小气候的反馈作用;在雾凉季夜晚,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温度与冠层气温与其他时间不同,雾凉季夜间低温是热带季节雨林能否存在的关键性限制因子。

周璋[4](2009)在《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森林小气候的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森林环境效益的基础,森林小气候资料不但为森林生态学的各项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响应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本文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林内采用全自动梯度观测,林外设置对照点,分析了2008年全年的高时间分辨率的林内外小气候数据,以揭示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小气候时空变化规律及分析林内外小气候效应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1)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总体特征2008年热带山地雨林林内年均气温19.0℃,年最高气温28.0℃,最低气温4.1℃,年均相对湿度91.8%,年均风速0.38m/s,年均水汽压为2.1kpa, 10cm土壤层年均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19.3℃和20.4%,年降雨量2500mm,年总辐射为4600~5000MJ,净辐射为2800~3200MJ。(2)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时空变化特征气温日变化都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倒U字形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6:00-8:00,最高值出现在14:00前后,年变化呈抛物线趋势,2月和12月最低,7月最高,旱季变幅大于雨季。日较差旱季较大于雨季,最大值出现在旱季和雨季交替的3月和11月。气温垂直分布呈现逆温趋势,原始林雨季夜间在林冠表面出现低温中心,午间在林地和林冠上方10m处出现高温中心。空气湿度日变化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总体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V字形趋势,年变化呈双峰趋势,2月和10月为峰值,5月最低。午间原始林林冠湿度以12m处向两端递减,全天次生林林冠内湿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原始林月平均湿度8-12月随高度增大而减小,次生林4-12月湿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水汽压日变化总体正弦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6:00-7:00,最高值出现在下午,但旱雨季不同。年变化与气温一致,呈单峰变化趋势。一天中林冠内水汽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接近林冠表面处达最低,早晨接近林冠表面形成低压中心,下午接近林地形成高压中心。林冠月平均水汽压与高度变化关系不明显。土壤层平均温度日变化总体呈正弦变化趋势,最低值出现在8:00-9:00,最高值出现在18:00-19:00,白天为升温过程,夜间处于降温过程,年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原始林50cm深以内土壤温度日变化趋势明显,次生林则为30cm深以内,月平均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土壤含水量无明显日变化规律,年变化与空气湿度一致,日较差显着小于相对湿度。原始林土壤30cm深含水量最高,次生林土壤含水量变化随深度增加而显着增大,50cm深处含水量最高,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变化与深度无明显关系。风速日变化总体呈倒U字形变化趋势,年变化呈单峰趋势,1月和12月最低,6月最高。林冠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递增率白天大于夜间,林冠上方大于林冠内。总辐射、净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一致,12:00达最大值,夜间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为0,净辐射为负值;年变化趋势为2月最小4月最大,雨季大于旱季。(3)林内外小气候生态效应林内外小气候差异显着,林外气温高于林内,林外土壤温度和风速均显着大于林内,湿度显着小于林内。原始林和次生林的林冠上层总辐射、林内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原始林土壤温度、林内风速和林下光合有效辐射都显着小于次生林,林冠净辐射要显着大于次生林。具体来说,林内年平均气温比旷地低约0.7℃,年平均最高气温比旷地低1.1~2.1℃,年平均土壤温度比旷地低约3.4℃~4.0℃,年平均风速比旷地低0.12~0.47m/s,年平均相对湿度比旷地高1.7~3.2%。这些说明了热带山地雨林具有昼间降温和夜间保温、增加湿度、减弱风速及改变局部水循环的生态气候功能,而且原始林林冠层能量利用效率和防风效应均优于次生林,充分体现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4)气候因子相关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得知,林内各气象要素之间,除林内风速与土壤含水量外,其他气象要素之间均存在显着线性相关,空气温度、水汽压和土壤温度两两之间正相关程度较高(R2>0.80),各辐射分量之间线性程度最高(R2>0.99)。通过林内外气象要素的回归分析得知,大多数气象要素存在显着的林内外相关关系;其中,以气温和土壤温度及次生林风速的相关性最好(R2>0.80),次生林拟合效果优于原始林,旱季优于雨季。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辐射量与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土壤热通量与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呈负相关,而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原始林拟合效果优于次生林。回归模型显示,净辐射可以用总辐射或光合有效辐射来拟合(R2>0.98),土壤热通量可以用土壤含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来拟合(R2>0.90),原始林拟合效果优于次生林。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原始林林木生长的三个主要环境因子为热、光和水因子(累积贡献率89%),影响次生林林木生长的两个主要环境因子是热量、辐射和水分综合因子(累积贡献率84%),这为热带天然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热带次生林的恢复、热带人工林的营造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杨振[5](2007)在《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及林冠附近大气为研究对象,应用2003~2005年涡度相关系统数据资料,以及常规梯度观测的风速、风向、温度等相关资料,对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层风、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通过近地层尺度参数和Richardson数法对林冠上大气稳定度分布状况做了比较分析,进而初步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林冠附近大气湍流的特征量。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年平均风速,以及雾凉季夜间平均最低温度是其特有植被类型存在的重要的限制因子。在雾凉季和干热季夜间大气层结稳定以及温度存在较大的日较差等独特气候特征,有利于植物进行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助于热带季节雨林的碳积累;2、湍流强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热带季节雨林,进行湍流测量的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刻都能完全满足。湍流强度随着平均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当平均风速>0.5m/s后,湍流强度趋于稳定,建议将平均风速>0.5m/s作为有效数据筛选的条件之一。另外,湍流系数表现出显着的日变化。湍流特征量随z/L变化似乎更符合指数函数的形式;在某些情形下,热带季节雨林表现出与平坦均一下垫面类似的湍流特征;3、大气稳定度日变化特征在夜间大气层结多表现为稳定状态,而在昼间大气层结多呈现不稳定状态;不同的季节和年之间稳定状态存在差异,反应了不同阶段太阳辐射角度,强度的变化对大气的稳定度的影响。显示了本地区的大气稳定状况主要受热力因子的控制。4、Richardson数的日变化特征反映出,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在昼间湍流发育良好,夜间基本没有湍流的存在,昼间大气层结不稳定,气流垂直切变大,从平均运动中释放的湍流动能多,有利于湍流的发展,夜间大气层节稳定度高,抑制了湍流的产生。实测的Ri与z/L的关系在理论函数附近波动,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其对应关系较之均匀平坦下垫面复杂。

张春雨,高露双,赵秀海[6](2006)在《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响应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林隙作为森林循环和演替的重要场所,其内小环境特征随着时间和空间而改变,林隙内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为物种的共存和更新提供了环境条件,而物种分布的复杂性又进一步促进了森林小环境的异质性分化。本文从小气候状况、土壤及微地形方面对林隙小环境异质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就林隙内微生境因子的异质性分布格局与物种拓殖策略的关系以及边缘效应对物种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张一平,窦军霞,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孙晓敏[7](2005)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占年总辐射的百分率为净辐射59.98%、有效辐射28.68%、反射辐射11.34%、透射辐射7.13%.因季节间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雾凉季林冠上的太阳辐射时间变率较小,而雨季的较大;干热季则受林冠集中换叶的影响,太阳辐射各分量的变化较为特殊.在热带季节雨林,透射辐射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度,特别是干热季时数值较高;一天中,透射辐射数值在中午较高,并且干热季时存在“突跃现象”,其12:00的透射百分率可达49.9%.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呈现单峰的时间变化趋势,而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呈现双峰双谷的时间变化,使得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均为正值.从年平均状态来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均是作为热源向外放热,呈现加热近旁空气的热力效应.由林冠放出的向上的长波辐射,虽然在不同月份和季节间数值有所差异,但都具有较好的日变化规律;但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则受大气状况的影响,不仅在不同月份和各季节间数值不同,在不同季节其时间变化也有较大差异;由此引起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值随月份的改变而不同,且在不同季节的时间变化也呈现较大差异.年反射率的时间变化除与通常出现的早、晚高的状况之外,在昼间还出现上午高、下午低的变化趋势;年透射率的时间变化则表现出中午数值最大,上午、下午数值较小的变化趋势.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各分量数值、百分率及长波辐射、反射率与透射率变化趋势,与西双版纳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森林群落林相的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王今殊,王进欣[8](2004)在《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和季雨林林窗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两林窗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林窗气温昼间变化均为单峰型,气地温差的林窗间差异说明不同林窗的林地热力作用面存在热的"源""汇"转换效应,即使是同一林窗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段也呈现热的"源""汇"转换现象,增加了林窗环境的异质性;两林窗平均温度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基本相似,温度高值区均存在随时间和季节动态位移的现象,就整个时空分布态势而言,很大程度受制于林窗的形状,呈现沿林窗主轴线排布的现象.这种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张一平,赵双菊,窦军霞,刘玉洪[9](2004)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文中提出该文利用西双版纳雾凉季和干热季的气温和树表温观测资料 ,通过实测、对比方法 ,探讨了热带季雨林平均气温及其树表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通过对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 ,发现由于热带季节雨林受地方气候和森林结构影响 ,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受到太阳辐射影响的差异 ,导致气温和树表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林冠附近 ,树冠表温和气温及温度日较差均呈现最大值 ,显示了林冠面具有较强的热力效应 ,且其效应在干热季显着 .在 12 :0 0— 16 :0 0 ,树冠附近空气与树冠表层间的热力传输 ,雾凉季树冠附近气温低于林冠表温 ,热量从树冠传向空气 ;而干热季则反之 ,树冠附近气温高于林冠表温 ,林冠从空气中获得热量 .林内的第二冠层上午和下午气温多高于树冠表温 ,中午前后气温低于树冠表温 ,并且干热季的温差的绝对值大于雾凉季 ;而在林内近地冠层热量多是由树冠传向近旁空气 ,显示了热力传输的时空多变特征 .热带季节雨林林内树表温和气温多呈现逆温分布 ;上午树表面为热源 ;中午则反之 ,多是空气为热源 ;而下午树表面与空气多处于热平衡状态 .热带季节雨林中热力作用复杂、多样 ,使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趋于多样化 ,导致小气候环境异质性

张一平,窦军霞,刘玉洪,马友鑫[10](2004)在《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利用不同季节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林内及旷地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实测资料 ,探讨了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波长辐射特征 .结果表明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存在“突跃现象” ,中午前后各辐射量值迅速达到最大后又急速下降 ;林窗内不同波长太阳辐射日总量值均大于林内 ,却小于旷地 ;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比较可见 ,在干热季、雨季和雨季后期 ,林窗中央的各辐射要素总量值高于北侧林冠下 ,但雾凉季时受浓雾和太阳高度以及方位的影响 ,各辐射要素总量值较北侧林冠下低 ;林窗中央的总辐射日总量在雨季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高 ,雨季后期和干热季其次 ,雾凉季时最小 ;林窗中央和北侧林冠下的红外辐射及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充分显示了林窗辐射环境的异质性 ;与旷地和林内相比 ,林窗内各测点的红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份额介于旷地和林内之间 ,高于旷地却低于林内 ;而可见光占总辐射的比值情况正好相反 .另外 ,林窗可见光分配率的季节变化都大于红外辐射 ;热带季节雨林林窗有增加红外辐射、减少可见光的特征

二、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同长苞铁杉林林窗对物种多样性、微环境及倒木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林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林窗研究综述
        1.3.2 林窗物种多样性研究综述
        1.3.3 林窗微环境研究综述
        1.3.4 倒木研究综述
    1.4 长苞铁杉研究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土壤条件
    2.5 植物资源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和调查
    3.2 长苞铁杉林林窗物种多样性研究方法
        3.2.1 林窗内和非林窗区物种多样性取样方法
        3.2.2 林窗不同位置物种多样性取样方法
        3.2.3 林窗边缘效应取样方法
        3.2.4 数据处理方法
    3.3 林窗微环境研究方法
        3.3.1 样地设置
        3.3.2 环境因子测定
    3.4 林窗倒木研究方法
        3.4.1 数据处理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窗一般特征
        4.1.1 林窗大小分布特征
        4.1.2 林窗形成木物种组成和数量特征
        4.1.3 林窗形成方式
        4.1.4 林窗的年龄结构
    4.2 林窗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4.2.1 不同林分类型长苞铁杉林林窗内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2.2 林窗内外物种多样性分析
        4.2.3 不同大小级林窗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2.4 不同发育期林窗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2.5 林窗不同位置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4.2.6 林窗边缘效应
        4.2.7 小结
    4.3 林窗微环境研究
        4.3.1 不同林分长苞铁杉林林窗光照度特征比较
        4.3.2 不同林分长苞铁杉林林窗空气温、湿度特征比较
        4.3.3 不同林分长苞铁杉林林窗土壤温、湿度特征比较
        4.3.4 小结
    4.4 林窗倒木特征研究
        4.4.1 不同林分林窗内外倒木的数量结构
        4.4.2 不同林分林窗内外倒木的径级结构
        4.4.3 不同林分林窗内外倒木的长度结构
        4.4.4 不同林分林窗内外倒木的腐烂等级结构
        4.4.5 林窗内外不同林分倒木总体数量特征
        4.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1.1 林窗物种多样性特征
        5.1.2 林窗微环境特征
        5.1.3 林窗倒木数量分布特征
    5.2 讨论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1.1 观测地概况
    1.2 观测方法
    1.3 计算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阳辐射日变化特征
    2.2 太阳辐射日总量特征
    2.3 太阳辐射各分量分配率特征
    2.4 各种植园区太阳辐射与旷地的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3.1 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特征
    3.2 太阳辐射各分量分配率特征
    3.3 结论

(3)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层温度与大气温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自然概况
    1.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温度与相同高度气温分布
    2.2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温度与相同高度气温差分布
    2.3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林冠下气温分布
    2.4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林冠下气温差分布特征
3 结论

(4)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项目来源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文
        2.1.5 植被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监测点
        2.3.2 试验设计
        2.3.3 数据分析方法
        2.3.4 数据选取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小气候特征
        3.1.1 原始林空气温湿度和水汽压变化特征
        3.1.2 原始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特征
        3.1.3 原始林风速变化特征
        3.1.4 原始林辐射变化特征
        3.1.5 原始林大气压变化特征
    3.2 热带山地雨林次生林小气候特征
        3.2.1 次生林空气温湿度和水汽压变化特征
        3.2.2 次生林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特征
        3.2.3 次生林风速变化特征
        3.2.4 次生林辐射变化特征
        3.2.5 次生林大气压变化特征
    3.3 小气候效应对比分析
        3.3.1 林内外空气温度比较
        3.3.2 林内外空气湿度比较
        3.3.3 林内外风速比较
        3.3.4 林内外土壤温度比较
        3.3.5 不同林分辐射特征比较
        3.3.6 林内外气象要素回归关系分析
        3.3.7 小气候因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理论和方法
    3.1 常规气象数据测量及涡度相关数据测量
    3.2 相关的计算公式及物理基础
        3.2.1 Monin-Obkhov相似理论的基本参数
        3.2.2 大气稳定度参数
        3.2.3 湍流强度
        3.2.4 湍流系数
    3.3 观测方法
        3.3.1 仪器设置
        3.3.2 数据处理方法及分类标准
第四章 热带季节雨林风、温垂直分布特征
    4.1 风速时空分布特征
        4.1.1 风速分布年变化特征
        4.1.2 风速梯度分布日变化特征
    4.2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风向分布特征
    4.3 热带季节雨林温度分布特征
        4.3.1 气温年变化特征
        4.3.2 气温日变化特征
    4.4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层热力效应分布特征
        4.4.1 林冠温度与相同高度气温分布特征
        4.4.2 林冠温度与相同高度气温差分布特征
        4.4.3 林冠上、下气温分布特征
        4.4.4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下气温差分布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特征量统计分析
    5.1 湍流强度特征分析
    5.2 湍流系数特征分析
    5.3 主要通量参数与近地层尺度参数(z/L)关系
    5.4 通量日变化特征
    5.5 无量纲速度分量的方差与近地层尺度参数(z/L)关系
第六章 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大气稳定度特征
    6.1 林冠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特征
    6.2 林冠上大气稳定度频率分布季节变化特征
    6.3 Richardson数法稳定度分类与近地层稳定度参数分类结果比较
第七章 Richardson数日变化特征及与近地层尺度参数关系
    7.1 Richardson数日变化特征
    7.2 Richardson数与近地层尺度参数z/L关系
第八章 讨论
    8.1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特征
    8.2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特征量及变化规律
    8.3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大气稳定特征及变化规律
    8.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 Richardson 数日变化特征及与 z/L 关系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章情况
附录
致谢

(6)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林隙微环境异质性
    1.1 林隙小气候异质性
    1.2 林隙微地形及土壤性质异质性
2 物种更新对环境异质性的响应
3 结论与展望

(8)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时间变化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对比分析
    2.2 温度空间分布对比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林窗的代表性问题
        3.1.2 林窗环境异质性
    3.2 结论

(9)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样地概况
    1.2 观测内容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
        2.1.1 平均气温的垂直变化
        2.1.2 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
        2.1.3 平均气温的日较差
    2.2 植物表温变化特征
        2.2.1 冠层表温的变化特征
        2.2.2 气温与不同冠层表温差的变化特征
        2.2.3 平均树表温垂直变化特征
        2.2.4 平均树表温时间变化特征
        2.2.5 气温与树干表温差的时间变化
3 讨论与小结

(10)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季节雨林旷地辐射分析
        3.1.1不同波长辐射量日变化特征
        3.1.2 不同波长辐射日总量特征
        3.1.3 红外辐射与可见光占总辐射比例
    3.2 季节雨林林窗各测点不同波长辐射量日变化特征
        3.2.1 林窗中央
        3.2.2 北侧林冠下
        3.2.3 林内
    3.3 季节雨林林窗各测点不同波长辐射日总量特征
        3.3.1 林窗中央
        3.3.2 北侧林冠下
        3.3.3 林内
    3.4 季节雨林林窗各测点与旷地不同波长辐射的日总量比较
    3.5 季节雨林林窗各测点红外辐射和可见光占总辐射比例及与旷地比较
4 结 论

四、热带季节雨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同长苞铁杉林林窗对物种多样性、微环境及倒木特征的影响[D]. 李苏闽.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2]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要种植园区太阳辐射特征比较研究[J]. 张一平,赵俊斌,宋清海,梁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4)
  • [3]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层温度与大气温度特征[J]. 杨振,张一平,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高举明. 生态学杂志, 2009(05)
  • [4]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特征研究[D]. 周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5]热带季节雨林湍流特征研究[D]. 杨振.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07(06)
  • [6]林隙微环境异质性及物种更新响应研究进展[J]. 张春雨,高露双,赵秀海. 河北林果研究, 2006(02)
  • [7]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研究[J]. 张一平,窦军霞,于贵瑞,赵双菊,宋清海,孙晓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05)
  • [8]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J]. 王今殊,王进欣.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9]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热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初探[J]. 张一平,赵双菊,窦军霞,刘玉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04)
  • [10]热带季节雨林林窗辐射特征研究[J]. 张一平,窦军霞,刘玉洪,马友鑫. 应用生态学报, 2004(06)

标签:;  ;  ;  ;  ;  

热带季节性雨林间隙不同热作用面的热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