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gent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

基于Agent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

一、基于智能体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捧[1](2021)在《某机械制造生产线可生产性仿真评价与改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时代背景下,外部环境竞争激烈,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可生产性评价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衡量,评价企业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因此,企业能够采用事前控制的评价方法,从多角度量化分析,对企业进行整体把控,有助于企业为满足需求做出规划和对策,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生产系统产能不足、生产周期长等问题。本文以NE机械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企业产能不足、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可生产性评价的概念,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生产系统理论,从任务需求响应能力、生产资源管理能力和作业疲劳程度三个维度,建立了可生产性评价体系,旨在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其次,运用系统仿真技术,融合人机功效学理论,建立不同层面的仿真模型。在宏观层面运用Anylogic构建面向任务需求的智能体模型进行任务需求响应能力分析,在运作层面建立离散事件模型进行生产资源管理能力分析,在微观层面构建基于DELMIA的人体运动仿真模型进行作业疲劳程度的分析,实现可生产性分层评价的目的;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NE公司整体可生产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验证评价结果和趋势预测。最后融合人因工程理论、工业工程理论,根据企业现状为企业制定科学、高效的改善方案,提高NE公司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

周曦[2](2021)在《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三维数字化定义技术的运用,制造企业须具备高度柔性的产品开发模式来满足快速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由于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具有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标注信息乱等特点,致使该类零件的设计制造具有较大的难度。为保证该类零件的高研发效率及可制造性,本文拟以面向制造的设计理论为基础,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开展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加工特征全息信息提取技术与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的研究,以此开发智能评价系统对零件数字化模型进行可制造性评价,在设计阶段找出并优化设计方案中不利于生产制造和生产效率的结构,以期形成柔性产品开发模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分析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系统开发难点和功能需求,研究了系统架构和模块功能,制定了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的智能评价总体技术方案。(2)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加工特征的识别方法研究。在构建了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加工特征分类器的基础上,根据零件数字化模型上的PMI标注特点,提出多角度捕捉降维方法直接定位加工特征的拓扑结构并将其彩色图像化,以此设计了加工特征多角度图像识别综合分析方法获取特征类型。(3)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加工特征的几何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以查询视图作为过滤器,从所有PMI中粗过滤出与加工特征关联的部分,得以形成加工特征几何信息双层过滤式提取方法,实现加工特征全息信息的快速集成。(4)船用柴油机关键件的评价数据库构建方法研究。以数据转换模型对零件数字化模型进行数据转换,以智能决策模型对特征设计规则进行隐含式表达,以制造资源模型对现实制造资源进行映射,为评价的实施提供数据来源和支撑。(5)船用柴油机关键件的可制造性智能评价方法研究。从不同角度对零件数字化模型进行面向机加工的可制造性评价,分别设计了基于智能决策模型的结构工艺性评价方法、基于制造资源模型的加工可行性评价方法,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且促使评价方式向智能化转变。(6)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在完成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UG/NX软件为开发应用平台,采用二次开发技术初步实现了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开发,并以具体实例验证了本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航,张树生,杨磊[3](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孔特征可制造性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传统基于知识库及规则库的零件可制造性分析方法柔性差,以及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可制造性分析方法无法给出零件具体不可制造原因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零件可制造性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数字化建模技术构建大量带有具体可制造性类别标签的三维CAD模型,并进行点云提取,从而构建深度学习所需数据集;然后,基于PointNet网络结构搭建面向孔特征可制造性分析的深度学习网络,并完成网络的调参及训练;之后通过与基于体素表示的三维卷积神经网络(3D-CNN)及已有方法进行对比,说明所搭建的点云深度学习网络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较低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零件对网络的实际性能进行检验,对孔特征进行可制造性分析,识别出不可制造的孔特征,并说明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较高识别准确率同时得出特征不可制造的具体原因,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石超[4](2018)在《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优选与调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制造业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制造业的制造模式逐步转型为智能、便捷的网络化制造模式。在此背景下,“云制造”应运而生。云制造能够将制造企业与需求客户动态结合,实现客户与产品制造的直接接触,同时能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与协作,制造企业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将被解决。制造商是云制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资源与制造能力的主要载体。在云制造环境下,实现制造商的智能调度与智能优选的意义十分重大。鉴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制造环境下可制造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支持下,重点研究了制造商的智能优选和智能调度问题。首先,在查阅大量云制造相关的资料与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将制造商优选作为本文对云制造研究的一部分,构建了制造商优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含成本评价指标、时间评价指标、企业资产评价指标、生产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企业协调能力评价指标、企业信誉评价指标、环保节能评价指标、客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企业配送能力评价指标、工艺可靠性评价指标、制造能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制造商优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模型包含成本目标函数、时间目标函数、企业资产目标函数、生产协调能力目标函数、企业协调能力目标函数、企业信誉目标函数、环保节能目标函数、客户服务能力目标函数、企业配送能力目标函数、工艺可靠性目标函数、制造能力目标函数。为实现问题的求解,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相结合的智能体优化的混合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仿真分析,实现了制造商的优选,验证了该方法的快速性与有效性。最后,本文提出云制造商的调度问题,为实现调度,架构了调度指标体系,构建了包含任务负载度、制造资源丰富度、物联网匹配度、制造任务可靠性以及制造效率的制造商调度数学模型。为实现问题的求解,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混沌理论的混合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个调度指标的权重,利用混沌优化算法实现制造商的智能调度。通过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制造商的调度优化问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曹振宇[5](2015)在《基于MBD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制造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柔性来响应快速多变和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本文针对零件的加工问题,结合MBD技术,建立了零件的MBD模型,对零件的可制造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MBD环境下对零件进行了基于特征的可制造性评价,旨在提高制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传递效率,缩短研制新产品的周期,降低成本,推进数字化制造进程。零件的MBD模型和制造资源信息模型是进行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的基础,因此,本文在SolidWorks中建立零件的MBD模型,为可制造性评价提供信息支持。为了减少设备搜索时间,提出了基于特征的制造资源建模,建立了制造资源信息模型,并建立了特征与制造资源的关系模型,简化了制造资源建模工作。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通过对SolidWorks进行二次开发,针对SolidWorks环境下建立的零件MBD模型,获取其制造特征信息,并将其作为可制造性评价体系的输入数据,为后续可制造性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建立了针对MBD零件模型的可制造性评价体系:结构工艺性评价和可加工性评价。首先审查零件的特征是否存在工艺性问题,然后在现有的制造资源环境下,主要是从机床、刀具、夹具、量具等资源约束方面,验证零件是否可以被制造出来,并记录可以加工零件的制造资源。利用上述研究方法,全面、合理地对零件的可制造性进行评价和反馈,并以箱体类零件的可制造性评价分析作为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董思洋[6](2014)在《支持设计的制造知识类免疫推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服务在设计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传统的知识服务受限于获取方式的被动性,普遍存在着及时性差、针对性弱等问题,造成知识服务端无法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及时、准确的知识服务,同时用户在知识搜索条件和获取途径的制约下无法取得所需知识,因此针对该问题,有必要对知识主动推送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生物免疫应答系统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通过免疫网络主动、及时、精确地甄别入侵机体的异物抗原,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可以灭活抗原的免疫细胞。为此,论文基于生物免疫应答机理,对知识主动推送技术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知识利用与主动推送、生物免疫应答,以及知识主动推送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剖析,指出目前知识主动推送中存在着的知识、用户意图描述效率低、方法繁琐,推送机制复杂等问题。通过对知识主动推送问题的描述,与生物免疫应答的相似性进行映射,提出了知识主动推送的仿生免疫应答运行模式,构建了知识主动推送的类免疫应答实施框架(KnowledgeActive Push based on Immune mechanism used for DFM, KAPImDFM),分析了其中的关键技术,结合飞机结构件设计过程搭建了可制造性知识的类免疫推送实施框架。其次,为采用简约、合理的数据结构,从多层面精细地描述用户设计意图,借鉴生物中抗原概念构建了设计意图的仿生抗原模型,设计了抗原化流程。以飞机结构件的可制造性设计意图为例,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给出了零件结构拓扑信息的AAG描述方法,零件属性信息和人员个性化信息的XML描述方法,建立了零件设计意图的抗原模型,设计了相似零件设计意图的处理算法,并以实例说明了零件设计意图的抗原化表达过程。第三,为便于知识的维护和利用,便于解释知识的进化、变异等现象,模拟免疫细胞建立了知识的基因模型、免疫细胞模型,定义了知识映射DNA、知识细胞特异性表达等概念,设计了知识细胞化的表达流程。结合零件可制造性设计,将制造知识分为设计标准化知识、结构工艺性知识和制造资源知识,分别构建了它们的基因模型和免疫细胞模型。结合飞机结构件,阐明了制造知识的细胞化表达过程。第四,为实现知识主动、精确、快速地与设计意图相互识别,结合生物免疫应答理论构建了知识主动推送的类免疫控制网络(Immune network control systemfor Knowledge active push, IncsKap)。以生物抗原、免疫细胞识别过程为基础,设计了知识靶向推送算法(Knowledge active push Algorithm based on ImmuneResponse, KapA-IR),借助生物抗原、免疫细胞之间表面蛋白质的空间契合原理实现了设计意图与知识的匹配度计算,通过与人工免疫算法IA的对比,验证了KapA-IR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建立了支持飞机结构件可制造性设计的知识主动推送原型系统(KAPImDFM V1.1),以具体零件为例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证明了知识推送的类免疫应答方法在实现技术上的可行性。

胡艳娟[7](2011)在《汽车齿轮的可制造性评价与制造资源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虚拟制造是实际制造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映射,在不消耗实际的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在计算机上实现制造活动的过程。可制造性评价是以制造资源为约束,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制造问题。可制造性评价是虚拟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用户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进而对制造技术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零件的加工难度也变大,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周期因此变长。在产品的设计阶段考虑制造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可制造性评价,可以在设计阶段发现零件中不能制造或难以制造的要素,并将问题反馈给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改进。相对于传统的样机试制——设计改进的方式,设计阶段的可制造性评价可大大缩减产品研发周期和研制成本。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际汽车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齿轮是汽车中的重要传动零件,齿轮的制造水平对汽车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因此,研究汽车用齿轮的可制造性评价与制造资源优化技术对提高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可制造性评价体系是实现可制造性评价的关键,本文在对国内外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汽车齿轮的可制造性评价方法,并将特征建模和基于智能算法的优化技术纳入到可制造性评价体系中。首先对零件与制造资源进行基于特征的建模,然后对零件进行结构工艺性评价和以制造资源为约束的可加工性评价;最后对零件进行综合评价,即制造资源优化,对零件的加工环境进行选择,并对零件的加工方案进行优化,根据对评价指标的不同要求,选出最优的加工方案。本研究对于缩短产品或零件的研制周期,减少研制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零件的制造特征的信息模型和制造资源的信息模型是进行可制造性评价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特征的零件与制造资源的建模方法。在综合分析了评价所需的信息后,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对零件与制造资源分别进行了建模。零件的制造特征包括几何特征、结构特征和精度特征,这些特征对加工过程中机床和工艺装备的选择以及工艺规划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汽车齿轮在设计、制造上的差别,将其分为圆柱齿轮和圆锥齿轮两类分别进行了特征建模,所建立的模型为可制造性评价提供了信息支持。为了使庞大的制造资源建模工作得以简化,从制造资源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加工能力信息两方面出发,建立了基于特征的制造资源信息模型。同时,建立了制造资源与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把机床模型、刀具模型、夹具模型和特征模型有机的联系起来,减少了可制造性评价时设备搜索的时间。为了对零件进行可制造性评价,提出了基于特征的三级可制造性评价方法。可制造性评价主要解决能否加工和如何加工的问题。一级可制造性评价是结构工艺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零件的加工特征,根据结构工艺性规则,评价零件是否存在结构工艺性问题。如果零件存在结构工艺性问题,将问题反馈给设计人员。二级可制造性评价是可加工性评价,主要是判断制造资源的加工能力,包括特征加工能力和质量加工能力两方面。从机床、刀具、夹具和量具等资源约束出发,评价这些资源的加工能力是否能满足零件的尺寸、精度、粗糙度等设计要求。若零件可加工,便记录下满足要求的制造资源,以便进行加工方案的优选。一级和二级评价是与设计并行的,可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发现问题,避免了反复修改的重复性工作。三级可制造性评价是综合评价,即制造资源优化,本文将其分为分布式制造环境的选择和加工方案优化两部分,主要解决如何加工的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制造环境的选择方法。在一个产品或零件的加工要求提出后,可能存在很多工厂能够满足该产品或零件的加工要求的情况。由于各个工厂拥有不同的制造资源和加工能力,所以各个工厂所提出的工艺方案也不同。因此,根据所选择的标准,确定最适合的加工环境是很重要的。本文分别以最小化生产时间和最小化生产成本为目标,对加工环境进行了选择。影响加工环境选择的因素很多,在以最小化生产时间为目标时,本文以机器改变时间、刀具砂轮改变时间、设置改变时间和加工时间为影响因素;在以最小化生产成本为目标时,以机器改变成本、刀具砂轮改变成本、设置改变成本和加工成本为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加工环境的选择。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多个工厂环境下,快速、有效地确定最优工艺方案的来源工厂,即选择出最适合的加工环境。综合评价的另一部分是加工方案的优选。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加工方案选择方法。由于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每个零件可供选择的加工方法和制造资源也不断增多,因此在众多方案中选出最优的一个以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加工方案选择只考虑单一的因素,但影响加工方案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加工方案选择是典型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决策性问题。为了客观反映各评价指标对方案选择的影响,把各个指标因素归纳为生产成本、生产时间、加工质量和生产利润四大类,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递阶层次模型,并根据企业对各指标因素的不同要求确定了各指标因素的权重,最后采用改进的离散粒子群算法对加工方案进行了优选。所提出的方法能够简单、有效、客观地根据对评价指标的不同要求选择出最优的加工方案。

练国富[8](2011)在《基于信息重用技术的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全球信息化和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使得新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向基于客户需求的竞争和基于时间的竞争。如何有效地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降低设计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快速交货是机械产品企业赢得客户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机械产品中难度最大的大型复杂机械产品为研究对象,并以大型复杂机械产品中的典型代表锻压机床为应用实例。大型复杂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难度大,客户需求变化多样等特点,给产品开发人员带来较大的难度。实现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源来实现快速交货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大型复杂机械产品的快速响应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生产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给大型复杂机械产品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说明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需求最为明显,然后提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实现快速交货的关键所在。信息重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现有资源的重用,二是产品信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重用。本文基于信息重用技术构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模型,提出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技术框架及设计流程。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应该在同一个技术框架下,使得信息能够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更加有利的重用,而产品自身信息也能够有效的重用。本文针对大型复杂机械产品的特点,在企业资源及产品资源可重用性基础上,科学地利用各种设计技术,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提出了基于信息重用技术的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方法。然后研究了客户需求规范与转换模式,面向快速设计的产品建模方法以及面向快速设计的零件资源可重用建模方法。针对机械产品的快速响应设计提出面向快速设计的设计规则知识及其应用,以及基于可重用技术的新产品开发方法,使得新产品的开发更加快速。实现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准确报价的关键是设计知识的获取、共享与重用。本文研究了基于设计信息重用的快速报价方法,提出了基于快速设计系统的快速报价方法,以快速设计系统得到的产品三维模型为基础,将零件特征信息和生产工艺信息相互匹配,建立CAD系统与快速报价系统的交互模式,使得CAD系统的零件特征信息能够直接应用于报价系统。然后提出基于作业测定技术的报价基础数据构建方法。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作业测定获得的数据,建立了一套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零件装卸时间标准模型。基于作业测定技术的报价基础数据构建使得报价更加准确。零件的可制造性评价是制造领域中研究的热点,是快速响应设计及并行工程环境中极其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方法,指出可制造性评价应该建立在零件模型和资源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企业的现有制造资源,通过有效配置现有资源快速地完成交货。零件的可制造性评价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层次。本文首先研究了面向快速响应设计的产品的可制造性评价,通过重用快速设计系统零件的特征信息快速实现产品的可加工性进行定性的评价。在零件满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的一些产品可制造性方案评价和决策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产品可制造性方案多准则决策方法,相对于综合评价法,计算量大大地减少,是一种简便办法。本文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No 2007AA04Z1A2),本文的研究是其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赵世宜[9](2009)在《基于新型模型原理的产品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动态多变的制造业产品研发任务,要求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不断进化,以适应设计目标和环境的变化。而目前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特征是产品设计、分析、制造和装配等分阶段构建模型,信息冗余度大、数据一致性差,在异构环境下运行,信息使用成本高、效率低,产品信息、知识难以集成与重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可推动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向前进化的产品模型构造理论,发展基于先进模型原理和结构的数字化设计软件架构技术,以实现产品信息集成、设计过程集成与重用为目标,为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提供全面支持。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工程与产品设计理论方法”(6063502)资助下,从系统科学的高度研究产品模型与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理论,探讨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的机制与方向,揭示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进化规律,构建推动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向有序度增强方向演化的产品模型构造理论、软件架构技术。(1)在综合分析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耗散结构系统所具备必要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广义的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是一类耗散结构。研究了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序参量和有序度,提出产品模型是决定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最重要的序参量。(2)在深入分析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工作时的不确定性行为特征和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是灰色系统。基于熵理论,分析产品模型与数字化设计系统有序程度的熵变机制,应用耗散结构和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基于灰关联熵的广义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方向的判别模型,据此描述系统的有序性和演化方向。(3)分析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进化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独立单元信息”概念,以及基本体、检索体、控制体、智能体有机构成的“一元四体”产品信息模型结构体系。通过对产品信息的分类、信息特点的归纳,以及产品模型数据结构的设计,建立了几何拓扑基本体与独立单元信息的动态联系,研究信息与模型的跟随技术,形成模型的检索体。研究独立单元信息的存取控制、模型信息的管理控制、模型与外部资源的交互控制,实现设计信息与工作过程的动态配送机制,形成模型的服务功能,完成了模型的控制体研究。通过模型实现产品信息的检索重用、规则推理,推动产品模型随数字化设计进程而不断进化,研究了产品模型的智能体。(4)利用三维几何建模平台OpenCASCADE的资源开发了支持“一元四体”新型模型的AMFSDI试验软件系统,验证了软件架构实现技术的可行性。以地铁受电弓设计为例验证“一元四体”产品模型的可行性。以汽车变速器、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研发为例设计了不确定性人机交互试验,验证了数字化设计系统动态演化判别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一元四体”产品模型原理可行,可以确保数字化设计系统向有序度增强的方向演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产品信息‘一元四体’新型建模及集成平台软件V1.0(简称:AMFSDI软件)”获得了软件着作权。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现技术的研究,可以为产品建模理论和数字化设计软件架构技术的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

常艳[10](2008)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产品族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多变和不断细分的市场,以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形成了新的动态竞争环境,使得大批量定制成为21世纪的主流生产模式。而基于产品族的设计是实现大批量定制生产的关键技术。产品族设计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围绕这一核心思想,本文从客户需求、产品族规划和产品族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基于多智能体的产品族设计体系结构模型。通过各子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得到了以客户定制化为核心的、产品多样性和通用性综合最优的优化设计结果。探讨了各子智能体的运行机制、关键技术和协同求解的过程。各子智能体通过其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嵌套,协同获取全局最优解,并且可以通过更新和扩展子智能体提高设计系统的能力。■为实现各智能体之间信息的智能交互,提出了基于本体表达的产品族数据模型,建立了网络物料清单,全面表达客户与产品族功能的关系、产品族零部件以及零部件之间的关系等.建立了产品族数据管理系统,以统一的表达方式反映产品族信息在产品族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活动,实现了数据交互获取和数据库的维护功能。■提出了基于本体表达的客户需求拓展和聚类模型。研究了客户需求的挖掘和预测方法。采用基于本体的全息语义方法表达客户需求以及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客户现有需求和已有产品信息,从需求特征、特征属性,以及需求之间的关系对需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拓展。定性拓展为产品族横向系列提供需求,定量拓展为纵向系列提供需求。最后根据客户需求之间的差异进行客户需求聚类,以合理规划进行产品族设计的多样化种类和系列型谱。■提出了基于客户需求多样性指标和产品族通用性指标的综合优化评价模型。分析了产品族内各变型之间的差异,以确定合理的多样化产品种类。研究了基于实例推理的相似产品成本估算方法。探讨了产品族综合通用性评价指标,在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同时,提高产品族模块、组件或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达到降低成本目的。■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似度的产品族模块聚类模型。以客户需求作为产品族模块聚类的出发点,以产品族综合评价目标最优为目的,对产品族内各产品变型的功能和结构进行关联度分析、相似度分析,通过聚类、合并和重组相关或相似模块,进行产品族模块化规划,在提高产品族通用性的同时提高模块性。论文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产品族设计理论和方法,其工程应用价值在于其研究成果能够为企业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降低产品成本,为有效地为实施大批量定制提供技术方法指导。

二、基于智能体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智能体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机械制造生产线可生产性仿真评价与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可生产性的研究
        1.3.2 系统仿真技术应用现状
        1.3.3 考虑人因的优化方案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2 离散制造系统可生产性评价体系
    2.1 生产系统理论
        2.1.1 生产系统的结构
        2.1.2 生产系统构成要素
    2.2 生产系统可生产性评价体系及其权重
        2.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2 可生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2.2.3 可生产性评价指标的完善
    2.3 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的确定
    2.4 可生产性综合评价模型
        2.4.1 指标权重确定
        2.4.2 模糊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机械制造生产线多维度仿真模型构建
    3.1 NE公司基本现状
        3.1.1 企业生产运作基本信息获取
        3.1.2 备件仓库现状
    3.2 面向任务需求的响应能力分析
        3.2.1 基于Agent的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3.2.2 数据结构设计
        3.2.3 Main函数设计
        3.2.4 总装生产线产品移动过程的实现
    3.3 面向生产资源的管理能力分析
        3.3.1 车间现场调研及基本信息获取
        3.3.2 车间现场基本信息
        3.3.3 面向生产过程的离散事件模型构建
    3.4 仿真数据处理与加工
    3.5 基于DELMIA的作业疲劳程度分析
        3.5.1 人体三维模型建立
        3.5.2 仿真环境的建立
        3.5.3 作业任务的分解
        3.5.4 体力负荷仿真分析
        3.5.5 作业舒适性仿真分析
        3.5.6 作业环境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离散制造系统可生产性综合评价
    4.1 可生产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1 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
        4.1.2 指标无量纲处理
        4.1.3 综合权重确定
    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3 综合评价验证与趋势预测
        4.3.1 建模目标
        4.3.2 系统边界
        4.3.3 基本假设
        4.3.4 因果反馈图
        4.3.5 系统动力学模型参数和方程确定
    4.4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生产线改善策略的研究
    5.1 发动机总装生产线改善方案及思路
    5.2 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布局优化及改善方案
    5.3 发动机总装生产线平衡改善
    5.4 融合作业疲劳程度学理论的作业疲劳程度改善
        5.4.1 改善方案分析与设计
        5.4.2 改善方案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仿真模型函数体编制
附录二 步行距离分析报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2)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特征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1.2.3 课题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1 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架构设计
        2.2.1 研究目标
        2.2.2 系统总架构
        2.2.3 功能模块设计
    2.3 系统技术方案及关键技术
        2.3.1 总体技术方案
        2.3.2 加工特征全息信息提取关键技术
        2.3.3 可制造性评价关键技术
    2.4 系统开发技术与流程
        2.4.1 软件运行环境及开发工具
        2.4.2 基于UG/NX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
        2.4.3 系统开发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加工特征全息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3.1 加工特征的定义及分类
        3.1.1 加工特征的定义
        3.1.2 加工特征的分类
    3.2 加工特征全息信息的提取策略
        3.2.1 相关概念
        3.2.2 加工特征全息信息的提取流程
    3.3 基于图像深度学习的加工特征全息信息提取方法
        3.3.1 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
        3.3.2 多角度捕捉降维方法
        3.3.3 加工特征多角度图像识别综合分析方法
        3.3.4 加工特征几何信息双层过滤式提取方法
    3.4 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评价技术研究
    4.1 加工特征的设计规则
        4.1.1 设计规则的整理
        4.1.2 设计规则的分类
    4.2 面向机加工的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策略
    4.3 评价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4.3.1 数据转换模型
        4.3.2 智能决策模型
        4.3.3 制造资源模型
    4.4 面向机加工的可制造性智能评价方法
        4.4.1 基于智能决策模型的结构工艺性评价方法
        4.4.2 基于制造资源模型的加工可行性评价方法
    4.5 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的软件开发
    5.1 系统简介
    5.2 操作流程
    5.3 系统主界面
    5.4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5.4.1 数据库管理模块
        5.4.2 特征识别模块
        5.4.3 全息信息提取模块
        5.4.4 可制造性评价模块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优选与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制造研究现状
        1.2.2 制造商优选研究现状
        1.2.3 制造商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制造商优选建模
    2.1 制造商优选问题解析
        2.1.1 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优选概述
        2.1.2 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特点
        2.1.3 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优选方案
    2.2 制造商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2.3 制造商优选数学模型
        2.3.1 成本指标目标函数
        2.3.2 时间指标目标函数
        2.3.3 企业资产指标目标函数
        2.3.4 生产协调能力指标目标函数
        2.3.5 企业协调能力指标目标函数
        2.3.6 企业信誉指标目标函数
        2.3.7 环保节能指标目标函数
        2.3.8 客户服务能力指标目标函数
        2.3.9 企业配送能力指标目标函数
        2.3.10 工艺可靠性指标目标函数
        2.3.11 制造能力指标目标函数
        2.3.12 制造商优选总目标函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优选仿真
    3.1 基于信息熵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3.1.1 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原理
        3.1.2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3.1.3 信息熵权重计算及修正
    3.2 智能优化算法
        3.2.1 算法原理
        3.2.2 智能体算法流程
    3.3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制造商优选
        3.3.0 智能体网格划分
        3.3.1 适应度函数构造
        3.3.2 竞争操作
        3.3.3 自学习操作
    3.4 仿真实例分析
        3.4.1 客户无特殊要求情况
        3.4.2 客户对成本、生产协调能力、工艺可靠性指标比较重视情况
        3.4.3 客户对企业资产、企业信誉、企业配送能力指标比较重视情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造商调度建模
    4.1 制造商调度问题解析
    4.2 制造商调度指标体系
    4.3 制造商调度模型
        4.3.1 制造任务负载度模型
        4.3.2 制造效率模型
        4.3.3 制造资源丰富度模型
        4.3.4 制造任务可靠性模型
        4.3.5 物联网匹配度模型
        4.3.6 制造商调度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造商调度仿真
    5.1 混沌优化算法
        5.1.1 混沌优化算法原理
        5.1.2 混沌优化算法流程与步骤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权重的计算
        5.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5.2.2 构造递阶层次模型
        5.2.3 构造判断矩阵
        5.2.4 权重计算
    5.3 基于混沌理论的制造商调度
        5.3.1 编码操作
        5.3.2 适应度函数构造
        5.3.3 混沌算子
    5.4 仿真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基于MBD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MBD 技术概述
        1.3.1 MBD 的基本概念
        1.3.2 MBD 技术发展历程
        1.3.3 MBD 技术的优势
        1.3.4 当前我国 MBD 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可制造性评价综述
        1.4.1 可制造性定义
        1.4.2 产品可制造性评价的内容
        1.4.3 可制造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零件 MBD 模型与制造资源模型
    2.1 零件 MBD 模型
        2.1.1 零件 MBD 模型信息
        2.1.2 零件 MBD 模型特点
        2.1.3 零件 MBD 模型管理
    2.2 基于特征的制造资源模型
        2.2.1 加工设备模型
        2.2.2 工艺装备模型
        2.2.3 特征能力类模型
        2.2.4 制造资源关系模型
    2.3 小结
3 零件 MBD 模型制造信息获取
    3.1 零件 MBD 模型检测信息的构成
    3.2 零件 MBD 模型的检测信息提取与传递
        3.2.1 零件制造特征信息提取技术
        3.2.2 制造信息提取流程
        3.2.3 制造信息提取的实现
    3.3 检测信息的存储与使用
    3.4 小结
4 可制造性评价
    4.1 可制造性评价体系
    4.2 结构工艺性评价
    4.3 可加工性评价
        4.3.1 机床约束
        4.3.2 刀具约束
        4.3.3 夹具约束
        4.3.4 量具约束
        4.3.5 公差约束
    4.4 小结
5 实例分析
    5.1 箱体类零件概述
        5.1.1 箱体类零件特点
        5.1.2 箱体类零件特征
        5.1.3 箱体类零件结构工艺性评价规则
        5.1.4 箱体类零件壁厚的确定
    5.2 箱体类零件 MBD 模型和制造资源关系模型
        5.2.1 箱体类零件 MBD 模型
        5.2.2 基于特征的制造资源关系模型
    5.3 箱体类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
        5.3.1 箱体类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评价
        5.3.2 箱体类零件的可加工性评价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支持设计的制造知识类免疫推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注释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知识管理与免疫应答发展综述
        1.2.1 知识利用与主动推送应用现状
        1.2.2 生物免疫应答发展及应用现状
    1.3 知识主动推送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1 设计意图的表达研究现状
        1.3.2 知识表示方法研究现状
        1.3.3 知识主动推送的实现技术
        1.3.4 存在问题分析
    1.4 本文研究基础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基础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类免疫应答的知识主动推送实施框架
    2.1 生物体免疫应答理论
        2.1.1 免疫应答核心要素
        2.1.2 生物体免疫应答的运行模式
    2.2 知识主动推送问题描述
        2.2.1 主动推送相关概念
        2.2.2 零件设计中的 KAP 问题
    2.3 仿生免疫应答的 KAP 运行模式
        2.3.1 零件设计中的 KAP 运行模式
        2.3.2 免疫应答与 KAP 的相似性映射
    2.4 知识推送的仿生免疫应答实施框架及关键技术
        2.4.1 知识推送仿生物应答的实施框架
        2.4.2 知识推送仿生物应答实现的关键技术
    2.5 应用研究:知识推送在飞机结构件设计中的应用
        2.5.1 MKAP_PD 问题中知识的推送目标
        2.5.2 MKAP_PD 问题中的可制造性知识
        2.5.3 MKAP_PD 问题中知识推送的要求
        2.5.4 飞机结构件设计中 MKAP_PD 实施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识主动推送中设计意图的抗原化表达
    3.1 生物免疫应答中的抗原
    3.2 设计意图的仿生抗原模型
        3.2.1 设计意图相关概念
        3.2.2 设计意图(DI)的抗原化设计
        3.2.3 设计意图(DI)的抗原化过程
    3.3 零件设计意图(PDI)抗原化
        3.3.1 PDI 中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3.3.2 PDI 中关键影响因素的表达
        3.3.3 PDI 的抗原化模型的确定
        3.3.4 PDI 抗原化过程及关键算法
    3.4 应用研究:某飞机结构件中设计意图的抗原化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动推送中知识的类免疫细胞表达
    4.1 生物免疫应答中的免疫细胞
    4.2 知识的仿生免疫细胞模型
        4.2.1 知识相关概念
        4.2.2 知识的基因表示模型
        4.2.3 知识的免疫细胞表示模型
    4.3 可制造性知识的细胞化表达
        4.3.1 零件可制造性知识分析
        4.3.2 可制造性知识的基因表达
        4.3.3 可制造性知识的免疫细胞表达
    4.4 应用研究:具体可制造性知识的细胞化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知识主动推送的类免疫应答实现
    5.1 生物免疫应答控制原理
    5.2 知识主动推送的类免疫过程
        5.2.1 知识主动推送的免疫控制网络模型
        5.2.2 知识主动推送问题的类免疫描述
    5.3 知识的靶向推送算法
        5.3.1 KapA-IR 算法
        5.3.2 KapA-IR 算法相关定义
        5.3.3 KapA-IR 算法的实现
    5.4 知识主动推送匹配度的计算
        5.4.1 匹配度 Fknowledge的计算
        5.4.2 匹配度 Fdesigner的计算
        5.4.3 匹配度 Fstructure的计算
    5.5 应用研究:IncsKap 控制网络及 KapA-IR 算法的实例验证
        5.5.1 实验数据来源
        5.5.2 应用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6.1 系统功能体系
        6.1.1 KAPIm_DFM V1.1 系统功能要求
        6.1.2 原型系统的结构体系
    6.2 系统设计与开发
        6.2.1 界面设计
        6.2.2 信息层数据库设计
        6.2.3 重要类的实现
        6.2.4 功能层开放性 API 接口设计
    6.3 飞机结构件设计中的知识主动推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制造特征编码体系及主要属性
附录2 立铣刀常用参数示例
附录3 KAPIM_DFM V1.1 系统开放性 API 接口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7)汽车齿轮的可制造性评价与制造资源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虚拟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2.1 虚拟制造的概念
        1.2.2 虚拟制造技术的应用
    1.3 特征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3.1 特征的定义
        1.3.2 特征的分类
        1.3.3 特征建模的方法
    1.4 制造资源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5 可制造性评价研究现状
        1.5.1 可制造性的概念
        1.5.2 可制造性评价的内容
        1.5.3 可制造性评价的方法
    1.6 制造资源优化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特征的零件与制造资源建模
    2.1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2.2 汽车齿轮零件特征建模
        2.2.1 圆柱齿轮建模
        2.2.1.1 直齿圆柱齿轮建模
        2.2.1.2 斜齿圆柱齿轮建模
        2.2.2 圆锥齿轮建模
        2.2.2.1 直齿锥齿轮建模
        2.2.2.2 螺旋锥齿轮建模
    2.3 基于特征的制造资源建模
        2.3.1 机床类模型
        2.3.2 特征加工能力类模型
        2.3.3 刀具类模型
        2.3.4 夹具类模型
        2.3.5 特征能力类模型
        2.3.6 制造资源关系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特征的可制造性评价
    3.1 基于特征的可制造性评价体系
    3.2 一级评价——结构工艺性评价
    3.3 二级评价——可加工性评价
        3.3.1 机床约束
        3.3.2 刀具约束
        3.3.3 夹具约束
        3.3.4 量具约束
        3.3.5 公差约束
    3.4 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制造环境的选择
    4.1 分布式制造环境
        4.1.1 分布式制造环境的描述
        4.1.2 分布式制造环境下工艺方案表达
    4.2 遗传算法
        4.2.1 构造适应度函数
        4.2.2 编码
        4.2.3 遗传操作
        4.2.4 遗传算法的收敛性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模型
        4.3.1 编码方案
        4.3.2 构造适应度函数
        4.3.3 选择操作
        4.3.4 交叉和变异操作
        4.3.5 遗传算法的实现
    4.4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加工方案优化
    5.1 加工方案选择与多目标优化模型
        5.1.1 加工方案选择模型
        5.1.2 多目标优化的数学模型
        5.1.3 加工方案选择的评价指标
    5.2 粒子群算法
        5.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5.2.2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
        5.2.3 粒子群算法的特点
        5.2.4 粒子群算法的应用
    5.3 层次分析法
        5.3.1 层次分析法介绍
        5.3.2 递阶层次模型的构造
        5.3.3 判断矩阵的构造
        5.3.4 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5.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5.4.1 适应度函数的构造
        5.4.2 改进的离散粒子群算法
        5.4.3 离散粒子群算法的实现
    5.5 应用实例
        5.5.1 权重的计算
        5.5.2 加工方案的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信息重用技术的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产品快速设计技术
        1.2.2 产品快速报价技术
        1.2.3 产品可制造性评价技术
        1.2.4 锻压机床的研究现状
    1.3 快速响应设计研究评述
    1.4 论文的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
        1.4.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工程原理及系统框架
    2.1 引言
    2.2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的定义
    2.3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的必要性
        2.3.1 生产模式的演变历程
        2.3.2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企业面临的挑战
    2.4 快速响应工程的关键技术
    2.5 面向快速响应工程的信息重用技术
        2.5.1 信息重用技术的原理
        2.5.2 基于信息重用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产品信息模型
    2.6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工程的系统框架
    2.7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工程流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设计及其建模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信息重用技术的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方法
        3.2.1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流程
        3.2.2 客户参与设计的快速响应设计模式
    3.3 基于可重用技术的客户需求模型的构建方法
        3.3.1 客户需求实例
        3.3.2 客户需求的特点
        3.3.3 客户需求规范与转换
        3.3.4 基于客户需求模型的实例检索
    3.4 面向快速设计的建模方法
        3.4.1 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3.4.2 自底向上的设计方法
        3.4.3 面向快速设计的产品建模方法
        3.4.4 面向快速设计的特征参数信息模型
    3.5 面向快速响应设计的零件可重用建模方法
        3.5.1 自制件可重用技术的建模
        3.5.2 外购件零件资源可重用建模
    3.6 面向快速设计的设计规则知识及其应用
    3.7 基于可重用技术的新产品开发方法
        3.7.1 设计模板的匹配性判断方法
        3.7.2 设计模板的匹配
    3.8 面向快速设计的设计结果校核方法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快速设计系统的快速报价系统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设计信息重用的快速报价方法研究
        4.2.1 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快速报价的关键技术
        4.2.2 基于快速设计系统的产品快速报价方法研究
    4.3 面向大型复杂机械产品企业快速报价的PDM系统
    4.4 基于作业测定技术的报价基础数据模型的构建
        4.4.1 作业测定的定义和目的
        4.4.2 作业测定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4.4.3 基于作业测定技术的报价基础数据构建方法
        4.4.4 标准时间的回归分析处理
    4.5 快速报价应用实例
        4.5.1 基于快速设计的锻压机床材料成本报价方法
        4.5.2 锻压机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方法
        4.5.3 整合工艺信息的锻压机床快速报价方法研究
        4.5.4 锻压机床装配成本报价
        4.5.5 锻压机床外购件及其他报价
        4.5.6 锻压机床快速报价系统及其输出模块
    4.6 结论
第5章 基于信息重用的大型复杂机械产品可制造性评价
    5.1 引言
    5.2 产品的可制造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及不足
    5.3 面向快速响应设计的产品的可制造性定性评价
        5.3.1 基于零件特征的可制造性评价
        5.3.2 基于资源重用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
        5.3.3 基于零件特征及资源重用的可制造性评价实例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判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
    5.5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5.6 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的产品可制造性定量评价实例
    5.7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申请的专利及软件着作权
致谢

(9)基于新型模型原理的产品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意义和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1.4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2.1 制造业产品数字化设计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1.2.2 产品数字化设计信息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关于耗散结构及熵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具体研究方法
        1.3.3 具体研究路线和实施方案
    1.4 论文创新点分析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与耗散结构系统研究
    2.1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内涵
    2.2 耗散结构
        2.2.1 耗散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2.2.2 耗散结构的内容
        2.2.3 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
        2.2.4 耗散结构的特征
    2.3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系统的特征
        2.3.1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是一个包含大量元素的开放系统
        2.3.2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2.3.3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内存在微小涨落
        2.3.4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2.4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演化过程与耗散结构的关系
    2.5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的本质
        2.5.1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的概念
        2.5.2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的本质
    2.6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进化进程的表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3.1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有序性
        3.1.1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最重要的序参量
        3.1.2 产品信息模型形式化定义
        3.1.3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有序性
    3.2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3.2.1 灰色关联分析及其优点
        3.2.2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序参量评价指标
        3.2.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3.2.4 采集原始评价数据
        3.2.5 参考数据列
        3.2.6 灰关联系数
        3.2.7 灰关联系数分布映射
        3.2.8 灰色关联熵
        3.2.9 演化方向判别模型
    3.3 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元四体”产品信息模型
    4.1 “一元四体”产品信息模型结构及相关定义
    4.2 独立单元信息(Independent Unit Information,IUI)
        4.2.1 产品数字化设计信息分类
        4.2.2 产品数字化设计信息特征
        4.2.3 产品独立单元信息(Independent Unit Information,IUI)
        4.2.4 产品独立单元信息数据建模
        4.2.5 独立单元信息处理方法
    4.3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基本体设计
    4.4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检索体设计
        4.4.1 检索体结构设计
        4.4.2 产品模型树结构
        4.4.3 产品模型树结构的实现
        4.4.4 数据库实现
    4.5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控制体设计
        4.5.1 控制体的控制对象
        4.5.2 产品数字化设计过程信息的获取和表示
        4.5.3 控制体的体系结构
    4.6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智能体设计
        4.6.1 基于案例的设计(Case based design,CBD)
        4.6.2 CBD 中的案例和案例库
        4.6.3 案例检索
        4.6.4 特征权重的调整
        4.6.5 案例的调整和修改
        4.6.6 案例库的维护和管理
    4.7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的信息存储结构
        4.7.1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总体存储结构
        4.7.2 “一元四体”模型文件结构
        4.7.3 “模型+关系+数据库”存储结构的优点
    4.8 AMFB 模型特点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元四体”产品模型AMFSDI 系统
    5.1 AMFSDI 产品数字化设计系统软件架构
    5.2 AMFSDI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5.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5.2.2 系统需求分析
        5.2.3 系统体系结构
        5.2.4 系统界面
        5.2.5 系统工作流程
    5.3 AMFSDI 系统在受电弓设计的应用
        5.3.1 受电弓的介绍
        5.3.2 上海明珠二线地铁对受电弓正常工作的运动要求
        5.3.3 受电弓结构参数优化
        5.3.4 受电弓重要零部件强度、刚度及模态分析
    5.4 AMFSDI 系统在冲压模具仿真中的应用
        5.4.1 设计阶段独立单元信息的创建
        5.4.2 模具模型的网格划分
        5.4.3 分析阶段独立单元信息创建及求解
        5.4.4 工艺设计阶段独立单元信息定义
    5.5 AMFSDI 系统演化评价
        5.5.1 AMFSDI 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5.5.2 AMFSDI 系统的熵变定性分析
        5.5.3 AMFSDI 系统有序度定量分析
    5.6 AMFSDI 数字化设计平台的特点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C 产品生命周期独立单元信息
附录D 冲压模具设计过程信息获取标准协议
附录E 弓头升弓轨迹遗传算法优化程序
附录F 平衡杆遗传算法优化程序

(10)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产品族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产品族设计相关概念
        1.2.1 面向大批量定制的设计
        1.2.2 产品族
        1.2.3 模块与模块化
        1.2.4 产品族设计
        1.2.5 面向产品族的模块化设计
    1.3 产品族设计研究现状
        1.3.1 产品族设计流程
        1.3.2 产品族建模
        1.3.3 客户需求分析
        1.3.4 产品族模块化规划
        1.3.5 产品族设计评价
    1.4 论文体系结构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支持产品族设计的多智能体协同原理和框架
    2.1 问题的提出
    2.2 产品族设计过程
    2.3 产品族设计多智能体模型
        2.3.1 多智能体模型结构
        2.3.2 各智能体功能和结构
        2.3.3 多智能体系统的工作流程
        2.3.4 多智能体系统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2.3.5 智能体的动态扩展
    2.4 产品族数据管理系统
        2.4.1 问题提出
        2.4.2 产品族网状物料清单
        2.4.3 形式概念分析
        2.4.4 产品族本体建模过程
    2.5 小结
3 产品族设计评价智能体建模
    3.1 问题提出
    3.2 产品族目标函数模型
        3.2.1 通用性vs多样性
        3.2.2 多样性指标模型
        3.2.3 通用性指标模型
        3.2.4 成本指标模型
    3.3 产品族优化评价算法过程
    3.4 小结
4 客户需求分析智能体的实现
    4.1 问题的提出
    4.2 客户需求分析智能体的工作流程
        4.2.1 市场细分标准和细分方法
        4.2.2 客户需求智能体工作流程
    4.3 客户需求智能体子任务建模
        4.3.1 客户需求数据预处理
        4.3.2 需求拓展模型
        4.3.3 需求聚类模型
    4.4 小结
5 产品族模块化规划智能体的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块化设计
        5.2.1 产品族的模块化设计形式
        5.2.2 模块划分的准则
    5.3 全新产品族设计
        5.3.1 功能独立原则
    5.4 面向产品族再设计的模块划分
        5.4.1 横向系列模块化
        5.4.2 纵向系列模块化
    5.5 小结
6 基于多智能体的产品族设计系统的实现
    6.1 系统开发策略和总体框架
        6.1.1 客户需求管理子系统
        6.1.2 模块规划子系统
        6.1.3 产品族评价子系统
        6.1.4 产品族数据管理子系统
    6.2 产品族设计系统开发、运行环境及网络架构
    6.3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内容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基于智能体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机械制造生产线可生产性仿真评价与改善研究[D]. 张捧.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船用柴油机关键件可制造性智能评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周曦.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深度学习的孔特征可制造性分析方法[J]. 张航,张树生,杨磊. 图学学报, 2021(01)
  • [4]云制造环境下制造商优选与调度研究[D]. 石超. 长春工业大学, 2018(02)
  • [5]基于MBD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D]. 曹振宇. 中北大学, 2015(07)
  • [6]支持设计的制造知识类免疫推送技术研究[D]. 董思洋. 西北工业大学, 2014(07)
  • [7]汽车齿轮的可制造性评价与制造资源优化技术研究[D]. 胡艳娟. 吉林大学, 2011(05)
  • [8]基于信息重用技术的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方法研究[D]. 练国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10)
  • [9]基于新型模型原理的产品数字化设计研究与应用[D]. 赵世宜. 湖南大学, 2009(01)
  • [10]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产品族设计方法研究[D]. 常艳. 浙江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基于Agent的零件可制造性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