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大黄汤作用分析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大黄汤作用分析

一、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功用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达歌洋[1](2021)在《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中医医生在临床应用方剂时主要依据方剂的功效进行甄选,现行的功效表述尚不够规范与系统,难以与辨证结论进行有效、精确的对接,探讨一种对方剂更为规范有效的功效标定方法,是深化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学体系的必经道路。目的:本研究试探讨基于辨证要素对经典方的功效进行规范标定的方法,并构建相应方剂数据库,以有利于方剂学习和运用的精确选择。通过对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希望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对方剂功效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表述,以适应依法选方的要求;第二,使学者对功效的药理内涵有更具体和准确的理解;第三,功效的规范标定利于临床根据辨证需求进行化裁合方;第四,将研究结果做成数据库,便于从多角度对方剂进行检索、学习,为临床提供更系统、明晰的选方思路。方法:(1)基于对《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着作中方证对应的规范描述,进行功效的解析确认;(2)借鉴姚氏(姚荷生先生)和导师对辨证论治规范和病证分类研究的学术成果,作为指导方剂功效标定的理论借鉴;(3)收集整理导师临床用方经验,以规范辨证的要素标定,作为本研究的临床辅证;(4)以上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能够多维度分类检索的方剂数据库,以规范方剂的精细化标定方式。结果:本课题共收集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方剂共421首,在对主治病证的辨证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对诸方剂进行了可规范的功效标定,文句式的综合表述,并初步标定量级,配以药理分析,最后制作成功效标定的结构化表格,形成能够进行多维度分类、检索的方剂数据库。结论:(1)方剂的功效的标定以主治病证的辨证要素(病因病所病机)为参照点,能够形成对其功效更为精准的认识;(2)每个方剂的功效应主要由作用病所、消除病因与逆转病机作用复合构成,因而也应由此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确认与标定;(3)每个方剂的功效的作用病所,都可以从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多维度进行认识和标定;(4)方剂功效的三方构成要素,在实际运用中,并非是平行等量的,治疗效应存在各有侧重的情况;(5)构建的方剂数据库确能实现多维分类与检索,且有利于同类方的比较研究。

钟岢屹[2](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叶彤[3](2020)在《基于六经辨证探讨脾胃病证治规律》文中指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所着的《伤寒论》。《伤寒论》中的脾胃学说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仲景对脾胃病的辨治不单归纳整理为太阴和阳明两篇,而且亦出现在太阳、少阳、少阴、厥阴四篇中,在外感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中均展现出对脾胃的顾护并始终调治脾胃的学术观点。《伤寒论》是以六经理论体系为核心,建立了与脾胃生理功能有密切联系的外感病发生与发展以及演变规律的医学巨着,深入揭示了脾胃在六经病的病理变化,基于六经辨证方法阐述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具有深远的临床指导价值。研究目的: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学者较为关注于分析仲景的六经辨证思想、脾胃学说思想,鲜少有将两者结合,分析基于六经辨证方式探讨脾胃病证治规律。本文以脾胃为核心,对于《伤寒论》中与脾胃的病、证、治等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去探究脾胃病之发展规律与特色。旨在总结整理仲景基于六经辨证体系中对于脾胃病的证治精髓,以便对脾胃病机分析层次更加清晰,治法将更简洁明了,利于后人在临床应用中把握关键思维方式。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类整理的方法,详细论述《黄帝内经》关于对脾胃生理及病理表现的阐释及其对于《伤寒论》对脾胃病的诊治的影响,并对其中相关于脾胃的病、证、治、方、药以及后世医家治疗脾胃病临床医案几方面进行列举与总结。研究结论:1.脾胃病的辨治不应仅仅局限在脾胃,也离不开六经辨证,需要依据中医整体思维,从六经病的角度去辨治脾胃病,此为仲景治疗脾胃病之特色和精髓。脾胃病亦有六经病病机的特征,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皆可涉及脾胃,所以脾胃病可基于六经辨证去探究。2.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证治规律及特点:运用六经辨证去论治脾胃病。即辨治脾胃病始终从六经病病机的角度出发,始终关注顾护脾胃,始终注重维护脾胃与其它诸脏的关系,以达阴阳平衡为治愈目的,掌握这些规律与特点,才有助于提高治疗脾胃病的疗效。

陈文恬(Tan Wen Tien)[4](2019)在《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寒凉药物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梳理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探析其规律,归纳总结其辨治特色及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精髓,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和统计法对《伤寒杂病论》内含寒凉药物的条文进行整理,筛选出性味属大寒、寒、微寒、凉、微凉的药物,并结合历代重要医籍注释、本草着述和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相关资料,对寒凉药物的条文、方剂、常见配伍等做出阐释和分析,探寻张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适应症、病机、组方特点等规律。结果:《伤寒杂病论》共有70味寒凉药物,共涉及193首方剂。《伤寒论》全书共42味药物属于寒凉性质(约占48.3%),《金匮要略》共60味属于寒凉性质(约占38.7%),其中28味只见于《金匮要略》。含寒凉药物的原文中,最多出现的症状为便秘、烦躁和发热,提示《伤寒杂病论》内温热性疾病的特点以此三者常见。见“便秘”者,以大黄、枳实、芒硝为要药;应对证见“烦躁”者,则用黄连、石膏、栀子、豆豉、龙骨、牡蛎。对于“发热”,主要运用芍药、石膏、栀子、豆豉、大黄、芒硝、枳实、柴胡、黄芩、茵陈蒿、竹叶、甘遂等;仲景运用的寒凉药物以苦味药居多,高频次寒凉药物为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分别具有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的功效,可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证。寒凉药物组方往往相须而用,如石膏与知母、大黄与枳实、黄芩与黄连等;也常寒温相伍,如桂枝、麻黄、干姜、半夏和附子配伍成方。仲景在寒凉药物的方剂里多配伍和胃之药以防脾胃被伤;又因为寒凉药物所治多为温热性疾病,热邪易伤阴化燥,故也注意护阴,实热证主要通过大黄、芒硝、枳实急下存阴,虚热证则以人参、麦冬、天花粉、地黄、百合等养阴。对热邪与积滞相结成病者,仲景每加入通下药,使邪有去路,以大黄为代表药。在脾胃虚弱者和羸弱体虚者中,慎防如栀子、豆豉、石膏、黄芩、甘遂、大黄等寒凉药物之弊,其用量较小,常与甘草、粳米、生姜等同用。仲景寒凉药物运用集中在《伤寒论》阳明篇、《金匮要略》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明仲景运用寒凉药物于脾胃病症颇多,另外在亡阳格拒,阳气极虚时也有用寒凉药为反佐之例,如白通加猪胆汁汤。后世着述中大多能追溯仲景方药之貌,说明后世是在继承仲景的基础上作出补充和发挥。结论:1、仲景不仅重温,也善用寒凉。所用寒凉药物约占《伤寒杂病论》的四成,以苦味居多,治疗范围广泛。2、仲景所用的寒凉药物主要是:芍药、人参、大黄、黄芩、枳实、石膏和黄连,以其清火、凉血、攻下、养阴和燥湿之功,治燥结腑实、饮热互结、湿热阻滞、邪热炽盛、瘀热在里、阴虚津枯等病症。3、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特点有五:一是常以寒温相兼,二是寒凉相须为用,三是顾护脾胃,四是重视护津,五是注重通下。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审慎有度,必审其弊而斟酌用量或配伍用药。5、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的经验特色影响深远,后世医家多有借鉴,亦有补充。

戚瑜清[5](2019)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中心—边缘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哥德尔定理与互补理论,研究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思路,归纳与总结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之间的联系,为解读经典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新的思路。方法:以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方法,研究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1.如何定义桂枝汤类方范畴的中心—边缘结构。2.桂枝汤的方药组成、配伍意义以及主治范围。3.桂枝汤类方如何判定、选择和分类。4.桂枝汤类方中具体某一方剂的方药组成、配伍意义以及主治范围。结果:1.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将桂枝汤类方作为一个范畴,桂枝汤为该范畴的中心,其余类方皆由桂枝汤化裁变化而来,则处于边缘的地位;各方由于药物配伍与主治病证的不同,与处于中心地位的桂枝汤有亲疏远近的关系。2.桂枝汤的方证理论。桂枝汤源于亡佚的《汤液经法》,据现存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记载,桂枝汤即为小阳旦汤。桂枝汤方由三组药物组成,分别是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与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甘草汤温通阳气,芍药甘草汤养血益阴,桂枝与芍药相合,有调和营卫之效,又生姜、大枣、甘草可调理中焦,复建中气。根据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与玻尔互补原理提示,桂枝汤之功效除却调和营卫、解肌祛邪外,还有燮理阴阳、培补正气,扶助心阳、缓肝平木,以及复建中气、调理气血之用。以此分析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思路,桂枝汤的主治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阳明中风证、太阴中风证、伤寒误治后、杂病自汗以及气上冲症。3.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根据桂枝汤调和营卫、调脾胃、调气血、调阴阳之作用,按照桂枝汤功效的不同方面,将桂枝汤类方分为三类叙述,分析各方的组方配伍、病因病机理论。一是以桂枝汤解肌和营卫的类方,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二是以桂枝汤温阳养血通脉的类方,包括当归四逆汤与炙甘草汤;三是以桂枝汤化气调阴阳的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小建中汤。结论:1.根据桂枝汤的方药功效、配伍意义分析,明确桂枝汤在原着中的主治范围。2.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深入学习与理解经典内容,该结构为中医理论学习提供新思路。

黄显华(Wong Han Fah)[6](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之学术思想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岭南医学作为中医药的一个分支,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邓铁涛教授认为,中国作为中医药学术中心,有一个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再转移到珠江流域的趋势。邓铁涛教授首先探讨了岭南医学领域的研究,并指导了岭南医学史研究组织进行了岭南医学史的研究。《伤寒论》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现代科技已经有对《伤寒论》方证系统性的进行全面、客观和多层次的知识发现,这对于《伤寒论》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系统的《伤寒论》研究是中医方证对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理论客观化,规范化和中医临床疗效的提升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无论从中医经典传承或是对方证对应的角度而言,针对《伤寒论》其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系统的现代研究都是巨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将现代严密的形式概念分析理论数学方法和中医数量化辨证诊断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变尺度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描述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中医诊断证名自动生成和中医诊断知识发现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因此,为了解决中医复杂概念网络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以经典文献研究岭南伤寒论医家卢觉愚的《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学术着作。将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对《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中的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并试探其中可能隐含的知识为中医经典着作的传承及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证结构群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进行知识发现:第一,发现《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每一方对应的“症候群”及其内涵之基本发病机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功效的结构知识,并进行各类方的比较与鉴别。第二,发现《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各种典型的证候,症状和体征等对应的常用方剂和选方鉴别,并进行各类方证用方用药的探析。方法:本文研究《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馆的影印版本为蓝本。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伤寒论》多年专业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利用原文字词为表现形式,将《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中的全因素、规范化提取其方剂、症状、舌脉、中药组成等内容并构建“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数据知识库。通过相关数据制成Excel表格,应用数学原理,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将Excel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示意图。对《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这部着作结构性进行知识分析与鉴定。对方剂、症状、舌脉、中药群结构与簇集子群结构基本规律,在不同状态和阶段以偏序结构图展现概念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从而进行数据化挖掘和可视化的表达进行解释和发现。此外以综述方式研究《觉庐医案新解》并举例了5则病案,探析卢氏在经方临床应用的学术思想,以期对卢氏研究《伤寒论》学术思想上进行补充。结果:根据建立的《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症状”、“方剂-中药”、“方剂-舌脉”知识数据库,以113首方剂为对象,121项症状、21项舌脉、85种中药为属性,生成“方剂-症状”、“方剂-舌脉”、“方剂-中药”属性偏序结构图总图。所生成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学术思想探析和知识发现。本文初步使用形式概念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成功有效的描述多层次中医复杂概念和概念层次,对中医文献研究具有工具性和方法性的指导意义,为大数据知识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茂云[7](2019)在《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既可解肌发表治疗外感病证,又可调和营卫治疗诸多内伤杂病,其机理是什么?“营卫”的异常是否与疾病发生有所关联?本研究就是在基于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作用的基础之上,对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相关性展开深入研究的。目的:本文从仲景的“外因致病说”、导师提出的“‘营卫失谐’为发病之源”、“营卫失谐体质”两个假说入手,借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研究靶点,进而重点系统梳理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与“营卫失谐”相关的病证,进而探讨并明确“营卫失谐”的本质,及其与内伤杂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仲景桂枝汤与“营卫失谐”之间的关系、桂枝汤及其类方有效治疗内伤杂病的机理,以求更加深入、更贴近张仲景临证的实质,并对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及经方有效应用有所指导与启迪。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及发生学研究的方法,在对《黄帝内经》、《难经》“营卫学说”比较充分梳理的前提下,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病证条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分析,确定“营卫失谐”病机与内伤杂病的关系、“营卫失谐体质”基本特征,及桂枝汤类方辨治内伤杂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预防及辨治“营卫失谐”类病证及对“营卫失谐体质”人群的防病治病方面起到重大指导作用。结果:1.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中“营卫学说”的发生学研究,确定“营”和“卫”属人体“气”的范畴,即偏重于功能方面,“营气”是人体津液化生血液的必不可少的源头和动力,其与“血”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卫气”功能属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重要部分。《灵枢·五乱》:“营卫相随,阴阳已和”,因此,营、卫与人体气血、阴阳关系密切,营卫失谐则气血失和、阴阳失调;2.《黄帝内经》中已有“调和营卫”的治法和方药;3.张仲景所论诸多外感及内伤杂病的发生均与“营卫失谐”有关;其辨治亦从“调和营卫入手”;4.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48个桂枝汤及其类方方证特点的分析,并部分结合名家医案临床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既可以治疗外感疾病,又可以治疗表里同病和内伤杂病;5.通过对张仲景体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学说”的研究,发现“营卫失谐体质”包括:卫亏之营卫失谐体质、营亏之营卫失谐体质、卫郁之营卫失谐体质、营卫郁滞之营卫失谐体质。结论:1.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中“营卫”相关的发生学研究,发现在《内》、《难》时期中医学的“营卫”理论无论是营卫之生成、功能、性质、运行,还是营卫学说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治疗已经基本完善,张仲景即是在《内》、《难》营卫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了运用其辨治外感与内伤疾病的临床应用。2.“营卫”的重要作用,为人体表里、内外气机、血行、津输、精行之总司,为人体功能的总开关,其在外通过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统领人体腠理、皮肤、肌肉之功能,在内通过化生血而濡养人体内、外组织,包括五脏六腑、经脉、肢体关节、皮肤、腠理。3.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关系为:“营卫”系统为使人体整体和合,维持人体自组织稳态的中枢控制源。营卫和谐是人体正常的良性生理状态,是机体自组织功能的正常状态;“营卫失谐”则人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外感或内伤疾病的主要机制。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临床病证并非均为邪实或正虚,而是可能存在一种整体上“内——外”、“上——下”之“营卫”失于和谐的病证;4.张仲景所创桂枝汤治疗“营卫失谐”病证的特点为:卫气被郁,营阴外泄。并且桂枝汤及其类方有效治疗内伤杂病的机理为,通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其“调和营卫”法为一种非对抗性的治法;5.通过研究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学提供新思路,即不是所有的病证均可通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对抗性治疗手段解决的,还需对“营卫失谐”、阴阳失调进行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治疗,进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和谐健康状态。6.《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营卫失谐”病证的发生均与患者的“营卫失谐体质”相关。

孙立佳[8](2018)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解肌”“建中”功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进一步分析桂枝汤的功用特点,为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成药制剂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伤寒杂病论》分析入手,结合相关本草求证,参照后世医家的认识,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论:《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功效特点可概括为“解肌”“建中”两个方面。其作用机制可概括为建中化气血灌四傍,引气血达表以和合营卫之气;原文中的禁例可以反证桂枝汤的功效特点,因其甘温建中,湿热、痰湿、阳盛、阴虚体质,或邪热疑似者禁用;因其解肌,有别于麻黄汤之开腠发汗,用于阴阳两虚里虚之人有虚里攻表之弊。汉代的桂枝、芍药接近于今之肉桂、白芍,古今药源、炮制有较大演变,开发应用经方,需根据功用灵活选用,本文提供了参考方案;关于桂枝汤类方的划定不应仅依据药味组成,部分桂枝汤加减方超出了桂枝汤的功用范围,宜命名为桂枝汤变方。

赵鼎[9](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以近30年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运用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以进一步探寻水湿痰饮病中医病机演变及治法方药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对其近30年来公开发表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病案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共1078诊次的全部资料利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软件建立病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布、关联规则、聚类方法挖掘、分析其临床症状、病机、舌脉、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078例患者中男性509例,女性547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岁。涉及中医病证135种,主要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咳嗽、眩晕、痹证、喘证、泄泻、哮病、胃痛。涉及西医病症226种,主要的西医病症有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腹泻、慢性肾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症状共计281种,主症为形寒怕冷、纳呆食少、疲倦乏力、水肿、咳嗽、胸闷、大便稀薄、口干、呕吐、腹胀、尿少、头晕、气喘。涉及病机150项,主要的病机有水饮内停、风寒束表、脾虚失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痰饮伏肺、水湿泛溢、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寒湿阻络、脾虚湿困、肺气失宣、肺气上逆。涉及病理因素14种,分别为湿、水、气、饮、寒、痰、热、风、瘀、浊、毒、火、食、燥。涉及病位21种,分别为脾、肾、肺、胃、肝、表、心、经络。用药共计380味,主要的药物有茯苓、炙甘草、桂枝、生白术、白芍、生姜、泽泻、法半夏、干姜、大枣、制附片。聚类分析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得到14组核心方。方一为薯蓣丸+法半夏、白芥子,方二为半夏泻心汤原方,方三为真武汤+炙甘草,方四为肾气丸原方,方五是桂枝茯苓丸去芍药,方六为小青龙汤原方,方七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方八为五苓散原方,方九为乌梅丸原方,方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炙甘草、石菖蒲、远志、琥珀,方十一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结论]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现代医家扩大了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范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部分脉象未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随之发生演变。水湿痰饮侵袭脾胃、肺脏、肝脾、肾脏、脾肾、肢体经络等不同部位,可选用相应的核心方进行治疗。治疗时以核心方为主,随兼夹病机、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李红[10](2017)在《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文中研究说明《伤寒论》作为中医界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之一,自成书以来,一直都是历代医家学习和研究的热点。从理论到临床,从考据到药理,《伤寒论》几乎每个字都被学者研究过,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及研究思路的拓展,大家仍在孜孜不倦的挖掘着,以期更好的理解和阐述这一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更好的指导临床;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透彻的理解该书的每一个问题。对于《伤寒论》中的方药,用"类方"的方法,可以划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承气汤类、柴胡汤类、四逆汤类等十余种,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尽管人们对桂枝汤类方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仍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它,以期有不一样的发现,能更好的解读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圆运动"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医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以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作为切入点来解析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作为切入点,用气机升降的理论来分析总结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本文搜集了与圆运动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其理论进行概括、分析、提炼、总结,重点阐述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结合圆运动理论来分析《伤寒论》桂枝汤类方的方义、原文、应用等,并系统总结现代中医学者运用桂枝汤类方(从圆运动理论切入)的临床经验,分析他们的典型医案,以期得出圆运动理论指导下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本论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圆运动理论研究、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桂枝汤类方研究及当代医家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及典型医案分析。第一部分是圆运动理论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圆运动理论认识源流及主要学术观点。圆运动理论源于《周易》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此后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伤寒论》均有圆运动理论的继承;到清代的黄元御和郑钦安,本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民国名医彭子益撰写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正式提出"圆运动"一词,标志着圆运动理论的成熟。需要指出的是,黄元御和郑钦安的圆运动理论的立足点不同,黄氏侧重于中土圆运动,郑氏则侧重水火圆运动。彭子益汲取历代医家的的研究经验和学术精华,着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着中用圆运动理论阐述天地的圆运动规律,并推及人体生理及病理,涵盖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络、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理论,创立以五脏为核心的圆运动体系,并用圆运动理论解析《伤寒论》的六经用药。第二部分是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旨在对气机的升降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气机升降浮沉理论是圆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是气"升"至极,"沉"为气"降"至极。升降出入,作为人体气机运行的主要形式,如果明白气机升降的道理,同样可以明白人身的生理,也可以明白人身的病理。气机升降浮沉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内经》。中医先哲认为,物质组成宇宙,物质存在之根本形式为运动。气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小单元。把宇宙物质的运动变化归于一气的升降,这是气机升降理论朴素的唯物观。医圣张仲景继承并发展《内经》的基本学术观点,在《伤寒论》中记载较多的由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各种病证。时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开创中医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述,则是见仁见智,各位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气机升降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张子和以吐法来论气机升降,临证以攻邪为主,倡导吐汗下法,而其吐法,尤有创见。到了明清时期,对气机升降理论的发挥运用颇多,从而推动了气机升降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在《伤寒论》中,气机升降理论的应用包括:脾胃升降、心肾升降、肝胆升降、肺肾升降、脾肺升降。气机升降理论与六经病的关系如下:太阳病侧重于营卫出入之失调,阳明病侧重于阳土(戊土)之气的失降,少阳病侧重于枢机不畅,太阴病侧重于阴土(己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侧重于水火升降之失常,厥阴病侧重于气血升降之逆乱。第三部分是桂枝汤类方研究,旨在对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桂枝汤类方进行梳理,以确定本文研究的桂枝汤类方范围,本课题中,选择与大多数医家相一致的观点,在刘渡舟教授和熊曼琪教授所选择的21方的基础上,选用临床最常见最典型的十个方剂作为研究对象。此次所选十个方剂的组方中均包含了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基本药物,而去桂枝、去芍药之类方并未纳入研究,十个方剂分别为: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本部分主要运用圆运动理论对桂枝汤类方从方义及条文两部分进行论述。桂枝汤是桂枝汤类方的基础方,桂枝辛温,升人体之阳,主升;芍药酸苦寒,主收敛,主降;桂枝、芍药一升一降,自成一圆运动,生姜、大枣、甘草同主中州,顾护中土,稳固圆运动之中轴;桂枝、芍药一升一降,辅助中土调畅气机,调和营卫。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主要是敛降之力不足,故加厚朴,厚朴对应于西方的肃降之性;杏仁,其色白,味苦,主入肺、大肠经,苦则降泄,可助西方金气下降,兼有润肠通便之效。一方面可以肃降西方上冲之气,另一方面可以调理胃气,中土气机升降调和,有助于东方之气的上升与西方之气的下降。一方面调畅圆运动之轴的气机,一方面顺应于西方气机的肃降,以制约气机上冲之势。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证为气血不足,营阴消耗之后,可知身疼痛为气血不足以濡养经脉所致,在桂枝汤原方基础上加人参,人参有"补五脏"之功(《神农本草经》),增强补中之力,可使圆运动之轴更加稳固,将生姜、芍药的用量从三两增加到四两,加重生姜的用量可以提高中焦脾胃的运化之力,稳定圆运动之轴,以化生气血;增加芍药的用量则加强了收敛的功效,以养阴生津。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证主东方木气疏泄不利,中央脾土虚弱,木气横犯中土,倍用芍药,一方面可以柔肝缓急,另一方面芍药与炙甘草、大枣相配,酸甘化阴,以养血和营。饴糖气味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饴糖一升,以补中益气,恢复中气,固护中央土气,调和东方木气的疏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证中加用的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可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又外合于太阳经脉,足阳明胃经主降浊,经气降则热气降;足太阴脾经主升清,葛根可助人体阴气的上升,恢复轴枢的升清降浊功能,解除阳明经气不利的情况。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证中加用的附子主温阳,可温散人体一切阴寒之气,温养心肾,恢复身体左升的功能,阳气能自东方左升,就能在西方肃降;此外,附子温脾阳、散寒湿,可恢复四维和轴枢之力。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证中重用桂枝至五两,主要是取其"降逆气、降冲气"的作用。加之芍药收敛的功用,人体阳气才能有序下降,肝气条达,上逆之气也终得复归其位。另外,方中生姜、大枣、炙甘草三味药同主中洲,增强中焦脾胃之气,中焦斡旋之力得以复原,从而共同平复冲气。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证乃太阳病误下所致,芍药可以"主邪气腹痛",本方中增加了芍药的用量,增强了右降的力量,用于收敛横逆中土的肝木之气,使逆气循正道而行。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证是太阳病误下寒入太阴之后,形成有形之实邪结聚之腹痛。本方在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加用大黄二两,增加大黄以后,圆运动右方收敛收藏之力进一步加强。与芍药不同的是,大黄所降所收则更侧重于有形之实邪。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大黄祛除有形之实邪,与方中芍药敛降逆乱之气相配合,可用于太阳中风表证未解,肝木之气横逆中土导致的腹部大实痛。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兼具之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原方的药量和麻黄汤原方的药量各取三分之一,两者合二为一,各占一半,故名为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助阳气上升,更侧重作用于机体之表皮,可助正气冲破表皮寒邪之闭郁;表寒破除,随之汗出症减。方中杏仁色白入肺,味苦可助肺气之收敛,条畅气机之逆乱,与麻黄一升一降,形成麻黄汤中的圆运动。在本方中,桂枝汤与麻黄汤减量后各取一半,可用于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有之轻证。第四部分是当代医家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及典型医案分析,从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梅国强教授、陈亦人教授、黄煌教授的伤寒学术思想及桂枝汤的应用进行论述。刘渡舟教授推崇经方,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不薄时方,提倡古今接轨;并提出方证相对,精研类方,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桂枝剂、苓桂剂类方,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梅国强教授融会伤寒和温病学说,认为伤寒外感病遣方须辨表里缓急、重视阴津,发扬张仲景六经辨证之论,潜心研究扩大《伤寒论》诸方的临床运用途径;梅老认为,桂枝汤配伍严谨,有主有从,临床疗效显着。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群方之首,主要在于调和营卫之气,重在敛肝,辛甘化阳,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陈亦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教学和研究,颇多创见,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和《伤寒论求是》,在全国影响较大,陈老用主方增减的类比法将以桂枝汤类方分为21方进行研究。黄煌教授注重经方研究,倡导方证研究,并开创体质辨证,提出了 "方人""药人"的新概念,归纳总结出"桂枝体质"。本文通过对圆运动理论、气机升降理论、桂枝汤类方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桂枝汤类方组成药物主要以桂枝汤原方中的五味药物为基础,其它类方在此基础上加味衍生而成;在组方、药量及病机上,同主中洲、顾护中土的三味药物生姜、大枣、炙甘草,其药量基本不变,也体现了中土厚重淳和、承载万物、不易变动的特点,是桂枝汤类方之中轴。其它根据病机需要可分为两类,或增加桂枝、葛根、附子等升散之性药物用量来加强辛温升达之力,或增加芍药、厚朴、杏子、大黄等苦寒性味药物增强收敛下降之力。桂枝汤类方,"在外解肌和营卫,在内化气调阴阳",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亦能用于内伤杂病。圆运动理论认为,中土如轴,四维如轮,轮轴互应,疾无所依;一切外感、内伤诸病,皆因"中轴失灵、四维倒作"而起;医道虽繁,实"轴轮"而已。桂枝汤类方有机融合了 "运轴行轮"、"运轮复轴"、"轴轮并运"三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桂枝汤类方为研究对象,用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来分析桂枝汤类方的组方、方义、应用和医案,并初步从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得出了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2、首次提出了桂枝汤的中和理论。

二、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功用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功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 背景与目的
    1.2 本课题研究方向的提出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第3章 内容与结果
    3.1 《伤寒论》方剂
    3.2 《金匮要略》方剂
    3.3 《温病条辨》方剂
    3.4 课题研究结果
第4章 问题与讨论
    4.1 三部与三焦的界定
    4.2 病所的多维性与统一性
    4.3 “一方多证”现象辨析
    4.4 方剂功效的量级标定
    4.5 方剂功效与治法、辨证要素之不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
    5.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适应证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新加汤适应证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六经辨证探讨脾胃病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伤寒论》脾胃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中对脾胃的概念分析
    1 《内经》对脾胃生理的认识
    2 《内经》对脾胃病理的解释
第二部分 六经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1 太阳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2 阳明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3 少阳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4 太阴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5 少阴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6 厥阴病与脾胃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六经辨证分析脾胃病证治
    1 《伤寒论》太阳病及其变证相关脾胃病证治
        1.1 太阳病相关证治
        1.1.1 桂枝汤证
        1.1.2 葛根汤类证
        1.1.3 小青龙汤证
        1.2 太阳病变证相关证治
        1.2.1 甘草干姜汤证
        1.2.2 小建中汤证
        1.2.3 十枣汤证
        1.2.4 黄连汤证
        1.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1.2.6 泻心汤类证
    2 《伤寒论》阳明病相关脾胃病证治
        2.1 阳明病相关证治
        2.1.1 麻仁丸证
        2.1.2 白虎汤类证
        2.1.3 承气汤类证
        2.1.4 吴茱萸汤证
    3 《伤寒论》少阳病相关脾胃病证治
        3.1 少阳病相关的证治
        3.1.1 小柴胡汤证
        3.1.2 大柴胡汤证
        3.1.3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4 《伤寒论》太阴病相关脾胃病证治
        4.1 太阴病相关证治
        4.1.1 理中丸证
        4.1.2 桂枝加芍药汤证
    5 《伤寒论》少阴病相关脾胃病证治
        5.1 少阴病相关证治
        5.1.1 四逆汤类证
        5.1.2 桃花汤证
        5.1.3 真武汤证
        5.1.4 吴茱萸汤证
    6 《伤寒论》厥阴病相关脾胃病证治
        6.1 厥阴病相关证治
        6.1.1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6.1.2 乌梅丸证
        6.1.3 麻黄升麻汤证
        6.1.4 吴茱萸汤证
第四部分 《伤寒论》治脾胃药物运用
    1 安中补脾重用大枣
    2 温胃止呕应用生姜
    3 补益脾气运用甘草
    4 健脾燥湿可用白术
    5 健脾补胃气当用人参
    6 温中散寒主用干姜
    7 下气消满功用厚朴
    8 清热泻火使用石膏
    9 清热导滞选用大黄
第五部分 后世医家六经辨治脾胃病验案分析
    1 闫云科治疗脾虚咳嗽
    2 张子和治疗大便燥结
    3 曹颖甫治疗下后腹痛
    4 谢映庐治疗阳明入里
    5 胡希恕治疗吐利不止
    6 大塚敬节治疗顽固性便秘
    7 叶天士治疗痰饮
    8 丁甘仁治疗霍乱重证
    9 张守真治疗腹中虫痛
第六部分 《伤寒论》中脾胃病六经证治规律与特色
    1 辨治脾胃病始终从六经病病机的角度出发
    2 治疗脾胃病始终关注顾护脾胃
    3 注重维护脾胃与诸脏之关系
    4 以达阴阳平衡为治愈目的
    5 后世医家治疗六经病过程中始终重视脾胃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寒凉药物概述
    1.1 寒凉药物的定义与沿革
    1.2 寒凉药物的作用
    1.3 寒凉药物的现代研究
2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概况
    2.1 《伤寒杂病论》寒凉药物的筛选
    2.2 寒凉药物相关原文的统计归纳
        2.2.1 原文高频症状阐释
        2.2.2 《伤寒论》寒凉药物的分布
        2.2.3 《金匮要略》寒凉药物的分布
        2.2.4 含寒凉药物的常见方剂
3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探析
    3.1 所涉性味分类
        3.1.1 苦寒药
        3.1.2 甘寒药
        3.1.3 辛寒药
        3.1.4 咸寒药
        3.1.5 酸寒药
    3.2 主治范围
        3.2.1 邪热炽盛
        3.2.2 燥结腑实
        3.2.3 饮热互结
        3.2.4 湿热阻滞
        3.2.5 瘀热在里
        3.2.6 阴虚津枯
    3.3 高频药物统计与解析
        3.3.1 芍药
        3.3.2 人参
        3.3.3 大黄
        3.3.4 黄芩
        3.3.5 枳实
        3.3.6 石膏
        3.3.7 黄连
    3.4 组方特点
        3.4.1 寒凉相须
        3.4.2 寒温配伍
        3.4.3 顾护脾胃
        3.4.4 保津养阴
        3.4.5 注重通下
    3.5 运用注意事项
        3.5.1 脾胃虚弱慎用
        3.5.2 羸弱体虚禁用/少用
4 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的后世影响
    4.1 对孙思邈的影响
    4.2 对刘完素的影响
    4.3 对张子和的影响
    4.4 对温病学家的影响
    4.5 对张锡纯的影响
5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含寒凉药物方剂
附录2 :文献综述 近三十年仲景清法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5)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桂枝汤方剂归属类别
        1.1 解表剂
        1.2 和解剂
        1.3 补益剂
    2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2.1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运用范围
        2.2 其他医家临床应用
        2.3 现代临床应用
    3 桂枝汤的药理研究
    4 桂枝汤类方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导论
    1 认知语言学相关概论
        1.1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2 意象图式概述
        1.3 范畴、范畴化
        1.4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2 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
    3 小结
上篇 桂枝汤方证探讨
    1 桂枝汤方来源
    2 桂枝汤方药分析
    3 桂枝汤病因病机、主治病症分析
        3.1 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说明桂枝汤运用的不确定性
        3.2 《伤寒论》中桂枝汤主治病症
    4 小结
下篇 桂枝汤类方方证探讨
    1 解肌和营卫
        1.1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1.2 桂枝二越婢一汤
        1.3 桂枝加葛根汤
        1.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 温阳、养血通脉
        2.1 当归四逆汤
        2.2 炙甘草汤
    3 化气调阴阳
        3.1 桂枝加附子汤
        3.2 桂枝去芍药汤
        3.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5 桂枝加桂汤
        3.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8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3.9 小建中汤
    4 小结
结语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属性偏序《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之学术思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岭南伤寒文献着作历史源流
        1.1 清代时期《伤寒论》的研究
        1.2 清末与民国时期《伤寒论》的研究
    第二节 岭南医家卢觉愚的着作与学术思想
        2.1 卢觉愚生平史及着作
        2.2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和《觉庐医案新解》的研究
        (1) 伤寒为一切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2) 六经是传染病全经过中之六种证候群
        (3) 以新的医学理论印证《伤寒论》的经典含义
        (4) 格阳治法与药量之间的问题
    第三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编写及其学术思想
        3.1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目录编写
        3.2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条文序号编写
    第四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引用注家的学术思想
    第五节 《觉庐医案新解》病案探析
        5.1 《觉庐医案新解》病案举例
        5.1.1 阳明腑实一例
        5.1.2 阳明经病二例
        5.1.3 阳虚发热一例
        5.1.4 甲状腺肿一例
        5.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知识研究
    第一节 构建基础知识库背景的研究
        1.1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概念规范化表达和基础知识库的构建
        1.2 方剂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1.3 症状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1.4 舌脉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1.5 中药基础知识数据库的构建
    第二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症状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知识发现
        2.1 方剂-症状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的解读
        2.2 发热-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3 恶风寒-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4 下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5 吐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6 烦与烦躁-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2.7 不大便-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第三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舌脉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的解读
        3.1 脉浮-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2 脉沉与发热-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3.3 脉沉与水饮-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第四节 《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方剂—中药属性偏序结构总图的解读
        4.1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所引用的经典参考书目
    附录2:《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所引用的医家次数及条文
    附录3:《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的目录编写
    附录4:《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与《伤寒论》赵开美条文索引对照
    附录5:《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症候群标准规范化表达
致谢

(7)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理论研究
    1 “营卫学说”《内经》、《难经》发生学探源
        1.1 发生学概述
        1.2 中医发生学
        1.2.1 中医发生学概念
        1.2.2 中医发生学研究意义
        1.2.3 中医发生学研究思路及方法
        1.2.3.1 结合中医学理论产生并形成的年代
        1.2.3.2 确定中医学理论对应的文化属性
        1.2.3.3 基于中医学理论产生所处认知思维背景
        1.2.3.4 参考同时期文献文物
        1.3 中医“营卫学说”《黄帝内经》、《难经》发生学研究
        1.3.1 “营”、“卫”之含义
        1.3.1.1 “营”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1.3.1.2 “荣”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1.3.1.3 “卫”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1.3.2 “营”、“卫”之来源
        1.3.3 “营”、“卫”之功能
        1.3.3.1 “营气”之功能
        1.3.3.2 “卫气”之功能
        1.3.4 “营”、“卫”之性质
        1.3.4.1 “营气”之性质
        1.3.4.2 “卫气”之性质
        1.3.5 “营”、“卫”之运行
        1.3.5.1 营卫始出之辨
        1.3.5.2 营、卫分行
        1.3.5.3 营、卫伴行
        1.3.5.4 “营”、“卫”循行实质
        1.3.6 “营卫”与气血、阴阳关系
        1.3.7 营-卫之关系
        1.3.8 《内经》、《难经》“营卫学说”与疾病发生
        1.3.9 《内经》“营卫学说”与疾病治疗
    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相关性
        2.1 “营卫失谐”与张仲景外因致病说
        2.1.1 张仲景外因致病之“病因说”
        2.1.1.1 开篇明示杂病之“外因致病说”
        2.1.1.2 杂病“外因致病说”之特点
        2.1.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内伤杂病发病的关系
        2.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内伤病证相关性
        2.2.1 张仲景“营卫和谐”
        2.2.2 张仲景“营卫失谐”
        2.2.3 《伤寒论》、《金匮要略》“营卫失谐”与疾病发生相关性
        2.2.3.1 营卫失谐与历节病发生相关
        2.2.3.2 营卫失谐与虚劳病发生相关
        2.2.3.3 营卫失谐与奔豚气病发生相关
        2.2.3.4 营卫失谐与中风病发生相关
        2.2.3.5 营卫失谐与皮肤类疾病发生相关
        2.2.3.6 营卫失谐与内伤自汗证发生相关
        2.2.3.7 营卫失谐与消渴病发生相关
        2.2.3.8 营卫失谐与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发生相关
        2.2.3.9 营卫失谐与妇人病发生相关
        2.3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特点及机理
        2.3.1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
        2.3.1.1 桂枝汤类方界定
        2.3.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概述
        2.3.2 桂枝汤及其类方方证特点
        2.3.2.1 桂枝、芍药配伍“调和营卫”方证特点
        2.3.2.3 去芍药的桂枝汤类方方证特点
        2.4 仲景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相关疾病机理探讨
        2.4.1 桂枝汤及其类方既治外感,又治内伤疾病的机理
        2.4.2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虚劳病特点
        2.4.3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特点
        2.4.3.1 营卫失谐表里同病
        2.4.3.2 桂枝、茯苓对于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辨治的作用
        2.4.4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心、血脉病特点
        2.4.5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妇人病特点
        2.4.5.1 调和营卫以调气机
        2.4.5.2 调和营卫血水同治
        2.4.5.3 调和营卫平降冲逆
        2.4.5.4 调和营卫以和冲任
        2.5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与内伤杂病
        2.5.1 张仲景体质学说与病证
        2.5.1.1 “体质”与“证”有别
        2.5.1.2 体质与人体生理关系
        2.5.1.3 体质与人体病理关系
        2.5.2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
        2.5.2.1 卫亏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2 营亏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3 卫郁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4 营卫郁滞之营卫失谐体质
        2.5.2.5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特征
    3 后世医家对仲景“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3.1 唐代—孙思邈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2 宋代—陈无择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3 金元—李杲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 明清医家对仲景“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3.4.1 汪机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2 黄元御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3 喻嘉言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3.4.4 温病学派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伤寒杂病论》桂枝汤“解肌”“建中”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桂枝汤的功效特点
    1.1 解肌,体现桂枝汤解表发汗
        1.1.1 病机——“阳浮阴弱”“荣弱卫强”
        1.1.2 症状——“外证未解,脉浮弱”
        1.1.3 治法——“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1.2 建中,概括桂枝汤调脾胃
        1.2.1 从脾胃达营卫
        1.2.2 补中寓汗
        1.2.3 建中、理中辨异
2 桂枝汤的禁忌症分析
    2.1 考据病程——“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2.2 结合体质——“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2.3 辨识疑似——“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 区分证型——“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2.5 辨清虚实——“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3 桂枝汤中主药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
    3.1 桂枝
        3.1.1 含桂枝经方主治病证特点
        3.1.2 配伍用药特点
        3.1.3 选药分析
    3.2 芍药
        3.2.1 含芍药经方主治病证特点
        3.2.2 配伍用药特点
        3.2.3 选药分析
    3.3 桂枝-芍药配伍应用规律
4 桂枝汤类方的功用特点
    4.1 “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
        4.1.1 太阳表证
        4.1.2 太阳经脉不通
        4.1.3 身痛不仁、手足逆冷
    4.2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4.2.1 虚劳
        4.2.2 妇人产后腹痛
        4.2.3 太阴腹痛
        4.2.4 太阴表证
5 分析与讨论
    5.1 桂枝汤与营卫学说
    5.2 历代医家对桂枝汤应用的论述简略
    5.3 桂枝汤及类方的成品开发参考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水湿痰饮病的理论研究
    1 水湿痰饮的概念——“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1.1 自然界中的水、水循环
        1.2 人体之水
        1.2.1 生理之水
        1.2.2 病理之水——水、湿、痰、饮
    2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人体内的“水循环”
        2.1 脏腑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1.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2.1.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2.1.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2.1.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1.5 “肾者水脏,主津液”
        2.1.6 肝主疏泄,疏通水道
        2.1.7 心阳温煦,推动血行,津血同源
        2.1.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2 气血与津液代谢的关系
        2.2.1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2.2.2 津血同源
    3 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一源而四歧”
    4 水湿痰饮病的病理变化
        4.1 病因
        4.1.1 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外感寒湿
        4.1.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暴饮水浆
        4.1.3 体虚劳倦,房劳过度
        4.1.4 情志失调
        4.2 病机
        4.2.1 脏腑病机
        4.2.2 气血津液病机
    5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临床表现
        5.1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概念与范畴
        5.1.1 《伤寒论》中的水湿痰饮病
        5.1.2 《金匮要略》中的水湿痰饮病
        5.2 《伤寒杂病论》中水湿痰饮病的临床表现
        5.2.1 望诊
        5.2.2 闻诊
        5.2.3 问诊
        5.2.4 切诊
    6 《伤寒杂病论》辨治水湿痰饮病的治则治法
        6.1 总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6.1.1 “温药”的内涵
        6.1.2 “和之”释义
        6.2 具体治法
        6.2.1 温补兼行消以标本兼治
        6.2.2 攻逐水饮以急则治标——“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
        6.3 对“温药和之”的补充——水湿痰饮与热邪交结的治疗
    7 后世医家水湿痰饮病理论的发展
        7.1 晋隋唐时期
        7.1.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7.1.2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7.2 宋金元时期
        7.2.1 宋·严用和《济生方》
        7.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7.3 明清时期
        7.3.1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7.3.2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7.4 现代时期
        7.4.1 水湿痰饮相关疾病
        7.4.2 病因的认识
        7.4.3 病机的认识
        7.4.4 治法方药
        7.4.5 述评
    8 从《伤寒杂病论》到现代水湿痰饮病概念的衍化过程
第二部分 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案来源
        1.2 病案纳入标准
        1.3 病案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的预处理
        2.2 病案信息采集方法
        2.3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与数据挖掘方法
        2.3.1 数据处理过程
        2.3.2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2.3.3 病案信息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病例基本情况
        3.2 水湿痰饮病总体病案统计结果
        3.2.1 频数分布统计结果
        3.2.2 方症关联分析结果
        3.2.3 聚类分析结果
        3.3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统计结果
        3.3.1 水湿痰饮侵袭脾胃系统计结果
        3.3.2 水湿痰饮侵袭肺系统计结果
        3.3.3 水湿痰饮侵袭肝脾统计结果
        3.3.4 水湿痰饮侵袭肾系统计结果
        3.3.5 水湿痰饮侵袭脾肾统计结果
        3.3.6 水湿痰饮侵袭肢体经络统计结果
        3.3.7 水湿痰饮侵袭其他部位统计结果
    4 讨论——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4.1 中、西医疾病分类及水湿痰饮侵袭部位
        4.2 临床症状
        4.3 病机、病理因素、病位
        4.4 辨证分析
        4.4.1 关联规则分析
        4.4.2 聚类分析
        4.5 用药
第三部分 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探讨
    1 水湿痰饮病的范畴涵盖临床各科,以内科所占比例最大
    2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口干一症值得重视
    3 病因病机
        3.1 病理因素以湿、水、饮、痰为中心,常与气、寒、热、风、瘀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
        3.2 病位主要在脾、肾、肺、胃、肝,内外上下无处不到
        3.3 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实夹杂
        3.4 病机复杂多样,脏腑病机为主,气血津液病机为辅
        3.5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病机演变
    4 病机辨证
        4.1 辨病理因素
        4.1.1 辨湿、水、饮、痰
        4.1.2 辨寒热属性
        4.1.3 辨气分血分
        4.1.4 辨兼夹病邪
        4.2 辨脏腑病位
        4.3 辨正虚
    5 治疗方案
        5.1 水湿痰饮侵袭不同部位的经方运用
        5.1.1 在脾胃的治疗
        5.1.2 在肺脏的治疗
        5.1.3 在肝脾的治疗
        5.1.4 在肾脏的治疗
        5.1.5 在脾肾的治疗
        5.1.6 在肢体经络的治疗
        5.2 药物的加减法
        5.2.1 依据病机进行加减
        5.2.2 根据病理因素进行加减
        5.3 多种功效药物配伍使用
        5.4 核心药物、药对及药物组合
        5.4.1 核心药物
        5.4.2 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圆运动理论研究
    1.1 圆运动学说溯源
        1.1.1 圆运动学说之肇始
        1.1.2 圆运动学说之发展
        1.1.3 圆运动学说之应用转化
        1.1.4 圆运动学说之系统成熟
    1.2 圆运动学说梗概
        1.2.1 以圆运动诠释阴阳
        1.2.2 以圆运动诠释五行
        1.2.3 以圆运动诠释六气
        1.2.4 以圆运动诠释人体生理病理
第2章 气机升降理论研究
    2.1 气机升降学说溯源
    2.2 浅析气机升降与圆运动
        2.2.1 气机升降是圆运动学说的理论基础
        2.2.2 圆运动是对气机升降学说的系统发挥
    2.3 气机升降学说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2.3.1 气机升降与六经病病机
        2.3.2 《伤寒论》中气机升降的治疗学思想
第3章 桂枝汤类方研究
    3.1 《伤寒论》类方的发展概述
    3.2 桂枝汤类方的组成范围
    3.3 桂枝汤类方的系统解析
        3.3.1 桂枝汤
        3.3.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3.3 桂枝新加汤
        3.3.4 小建中汤
        3.3.5 桂枝加葛根汤
        3.3.6 桂枝加附子汤
        3.3.7 桂枝加桂汤
        3.3.8 桂枝加芍药汤
        3.3.9 桂枝加大黄汤
        3.3.10 桂枝麻黄各半汤
    3.4 桂枝汤类方的研究小结
第4章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及典型医案分析
    4.1 刘渡舟
        4.1.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4.1.2 典型医案
    4.2 陈亦人
        4.2.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4.2.2 典型医案
    4.3 梅国强
        4.3.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4.3.2 典型医案
    4.4 黄煌
        4.4.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4.4.2 典型医案
讨论
结语
创新性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四、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功用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辨证要素的经典方功效的规范标定方法研究[D]. 梁达歌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六经辨证探讨脾胃病证治规律[D]. 叶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仲景运用寒凉药物特点研究[D]. 陈文恬(Tan Wen Tien).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D]. 戚瑜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属性偏序《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之学术思想探讨[D]. 黄显华(Wong Han Fa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 张茂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伤寒杂病论》桂枝汤“解肌”“建中”功用研究[D]. 孙立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数据挖掘的经方治疗水湿痰饮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 赵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D]. 李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大黄汤作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