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地玉米施钾肥效果研究

黄沙地玉米施钾肥效果研究

一、黄泛沙土地区玉米施钾效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1](2021)在《不同施氮水平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作物获得高产需要充足的氮,但过量施氮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因此,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对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弄清不同施氮水平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累积规律及作物产量影响,本试验选取引黄灌区下游临清市西荆林村农田为研究对象,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对不同施氮水平土壤水氮动态变化、作物生长和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氮素累积影响进行研究。冬小麦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 kg ha-1(CK),80 kg ha-1(N1),160 kg ha-1(N2),240 kg ha-1(N3);夏玉米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 kg ha-1(CK),120 kg ha-1(N1),180 kg ha-1(N2),270 kg ha-1(N3),2个灌溉水平132 mm(I1),166 mm(I2)。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条件下夏玉米成熟期各器官对土壤氮和肥料氮吸收和分配情况,分析了各施氮处理小区土壤中肥料氮的残留与损失情况以及对土壤氮的激发效应。采用根区水质模型(RZWQM)进行了不同水氮条件下作物产量、土壤水氮利用以及NO3--N淋溶过程模拟研究,确定适合引黄灌区较优的玉米水氮管理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施氮处理土壤剖面NO3--N分布规律相似,NO3--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对土壤NH4+-N含量影响较小。冬小麦-夏玉米收获后0~200 cm土层NO3--N累积量均表现为:N3>N2>N1>CK,即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I2处理夏玉米收获后0~200 cm土层NO3--N损失量大于I1处理,增加灌水量加大了NO3--N的淋失,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减少氮素的淋溶累积。2019年夏玉米季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冬小麦季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但过量施氮作物产量下降。2019年冬小麦和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29.2~45.3 kg ha-1mm-1,14.2~16.1 kg ha-1 mm-1,2020年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适当增加灌水量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变化范围为9.7~13.0kg ha-1 mm-1。冬小麦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夏玉米季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加灌溉量可以提高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3)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19.43%~28.62%,对土壤氮的吸收量占总吸氮量的71.38%~80.57%。玉米各器官对肥料氮的竞争能力表现为籽粒>茎秆>叶。土壤氮的激发均为正激发效应,激发率为114.92%~166.33%。夏玉米收获后肥料氮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为29.41%~50.75%、20.45%~31.41%和24.67%~41.26%,各处理中N2I2处理夏玉米对肥料氮的吸收率最大,为50.75%,适宜的水肥配比有利于植株充分利用水肥,减少水肥的损失。(4)RZWQM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土壤水氮迁移和作物产量,根据不同水氮条件下NO3--N淋溶、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模拟研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一套适合于引黄灌区较优的夏玉米水氮管理模式,即灌水量为166 mm,施氮量为180 kg ha-1。

杨歆歆[2](2019)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文中研究表明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实施精准农业,更好地管理土壤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27个地市、185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利用GS+软件的地统计学分析法、ArcGIS的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规律。利用SPSS软件的ANOVA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4大类影响因素,积温、降水、高程、土壤类型、表层质地、灌排条件、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细化的8小类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规律的影响。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代码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判断各因素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氮磷钾总和的影响程度。利用MODI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得到小麦和玉米的长势状况,分析研究区小麦和玉米的长势变异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并利用点位数据中的产量水平,分析判断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三大指标构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利用FuzME软件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养分管理分区,并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将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进行了施肥配方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总体特征。从变异系数看,pH属于弱变异程度,有机质及大中量元素为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微量元素属于强变异;在空间自相关程度上,pH、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养分空间分布上,土壤pH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特点,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有效硫的分布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且南北差异不大的特征,有效锌和有效铜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特征相似且较为复杂,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铁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为偏低,总体呈现北部地区含量普遍偏低,南部地区含量局部较高的特征;在养分动态变化上,pH整体维持在弱碱性的水平,酸性、弱酸性和碱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养分在不同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级或分类下的含量均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着积温的升高,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呈现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各养分含量的均值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的变化趋势最为一致,各养分含量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呈现增加趋势;对人为因素而言,灌排条件较好以及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3)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得出灌溉能力和耕层质地对土壤大量元素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积温和降水均不是影响土壤主要养分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高程>植被覆盖指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覆盖指数>高程>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植被覆盖指数>积温>降水量。土壤氮磷钾总量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积温。(4)分析了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通过构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NDVI年际变化曲线,反映出玉米的长势比小麦好。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小麦的整体长势呈现南部高中北部低的趋势,玉米的长势呈现北部高中南低的趋势。随着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也是增加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随着玉米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的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927.90 kg/hm2,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787.40 kg/hm2。小麦玉米总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双侧)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和0.425。(5)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在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养分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3690、0.4767和0.1543。利用模糊C-聚类的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9个养分管理区域。结果表明,养分综合指数在60分以上的区域面积为899.57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87%。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呈现较好的状态,研究区的中部养分水平较高,面积为209.37万hm2,约占总面积的20%;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养分水平较低,面积为136.95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0%。经验证,分区内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分区内养分趋向均一化,具有合理性。(6)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利用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研究区的需肥量及其配方图。小麦玉米需肥量的氮磷钾配比在1:0.310.47:-0.110.45之间。全区氮磷钾肥主要缺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轮作区的中部,面积为150.86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3%;需施两种肥料的面积为132.13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58%;需施一种肥料的面积为200.69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0%。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需肥量相对中部地区较少,其面积为657.02万hm2,占比为57.59%;其中全区不需要施钾肥的区域面积为41.18万hm2,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3.61%。对整个研究区的施肥配比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状况,利用定性及定量化分析手段,摸清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养分管理及施肥分区,研究结果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及施肥管理有积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车升国[3](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顾文亮,张红叶,孙国跃,高劲松[4](2014)在《紧凑型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选择紧凑型玉米品种苏玉20、郑单958,实施以机械化播种增密晚收为核心的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使品种配合播期、播量、肥料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措施与机械化生产技术组装集成配套,实现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规模化,满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常莹[5](2014)在《钾肥施用量对超高产玉米主要生理特性及茎秆相关特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钾肥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选取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钾肥施用量处理对超高产玉米生育期过程中各生育时期主要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对茎秆相关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施钾量提高各时期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但施用过量反而降低。适量施用钾肥有明显的延长高光合持续期作用。两品种相比较,各生育时期同一钾肥处理下,先玉335均显着高于郑单958,高光合持续期较郑单958长。在抽雄吐丝期时K4处理先玉335Gs明显下降,而郑单958仍保持较大值,说明先玉335对钾肥的不同施用量较为敏感。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SPAD值呈单峰曲线。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进行比较,抽雄吐丝期、灌浆初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钾肥施用量的的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先升高后降低,过量钾肥施用反而使叶绿素含量降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两玉米品种在钾肥不同施用量处理下,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分别于灌浆中期、抽雄吐丝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大喇叭口期,郑单958的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除了与可溶性糖含量无显着相关,先玉335钾肥施用量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气孔导度均呈显着正相关。而在抽雄吐丝期,郑单958与气孔导度、叶绿素呈正相关,先玉335与叶绿素呈正相关。郑单958钾肥与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呈显着正相关,先玉335则与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呈显着正相关,灌浆初期郑单598与气孔导度、可溶性糖呈显着正相关,先玉335则与光合速率呈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呈显着负相关。灌浆中期与灌浆后期,两玉米品种钾肥施用量均与可溶性蛋白呈负相关。施用钾肥后,两品种株高表现不同。先玉335则在K2处理株高显着高于对照,其他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随着钾肥的增加,两品种穗位高系数均呈现“V”型曲线,在K2处理穗位高系数均最低。先玉335对不同钾肥施用量则比较敏感,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第3~6节间总长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在K3处理最低,节间直径呈现相反的变化。两品种节间长/直径均随着基部向上各节位的上升而逐渐增加,节位间差异显着。在K3处理下,两品种各节间干物质比均显着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其中先玉335比郑单958对钾肥的响应更为敏感。随着各节位的升高,两玉米品种单位节间干重逐渐降低。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单位节间干重均先升高后降低,两品种节间强度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K3处理节间强度达到最大值后下降。不同施肥处理同一节位下,郑单958平均节间强度高于先玉335。同一施肥处理不同节位之间,节间强度随着节位的上升逐渐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节间强度与节间直径、单位节间干重呈现正相关,其中与单位节间干重呈现极显着正相关,R2=0.6946;与节间干物质比相关性不大;与节间长和节间长/直径呈现负相关,但均不显着。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钾肥施用量为100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且和其他钾肥处理呈现显着差异。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籽粒产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钾肥施用量为100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且和其他钾肥处理呈现显着差异。

张永春[6](2012)在《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酸化作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土壤酸化是土壤质量退化的重要形式。土壤酸化本是一个自然过程,其速度非常缓慢,但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飞速发展导致酸沉降的增加,人为活动如施肥及耕作作用大大加速土壤酸化进程。目前土壤酸化发生机制、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恢复重建等已成为土壤退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21世纪国际土壤学、农学及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江苏地区典型水稻土和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酸碱缓冲容量及土壤酸化速率的影响,并结合土壤添加秸秆、猪粪等培养试验、施氮及模拟酸沉降试验,对土壤酸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不同致酸因子的贡献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太湖地区6类水稻土pH和CEC显着下降,降幅分别为1.1个单位和8.3cmol(+)·kg-1,土壤pH的内梅罗指数分别由1982年的2.69~2.91(平均2.82)下降为2004年的1.73~2.41(平均2.05),成为土壤肥力单因子质量指数最低指标;江苏淮北潮土的土壤肥力限制因素也从有效养分低演变为土壤pH的降低,表明土壤酸化已成为影响江苏典型土壤肥力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2)太湖地区黄泥土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用有机肥与不施有机肥处理,副处理分别为不施肥、施氮肥、施氮磷肥、施氮钾肥、施氮肥+水稻秸秆、施磷钾肥、施氮磷钾肥,共14个处理。26年长期不同施肥后,不同处理pH降低了0.38~1.39,土壤酸化速率为0.50-1.74kmol H+hm-2a-1,酸化修复所需CaCO3用量为24.7-87.1kg-hm-2·a-1。各处理土壤pH以施磷钾肥处理(CPK)为最高(pH6.42),纯空白对照(CO)次之(pH6.38),施氮肥结合有机肥及秸秆处理(MRN)最低(5.41);各处理土壤酸化速率以施磷钾肥(CPK)处理最低,施氮肥结合有机肥及秸秆(MRN)处理最高,施用氮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酸化,其酸化速率大于单施化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及秸秆处理土壤缓冲容量保持稳中有升,这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有关;而pH的下降则与盐基离子含量的下降有关。3)淮北地区黄潮土长期定位试验共设9个处理,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1:不施有机肥;副处理:①空白对照(CK,不施肥)、②施氮肥(N)、③施氮磷肥(NP)、④施氮钾肥(NK)、⑤施氮磷钾肥(NPK)。主处理2:施有机肥;副处理:①不施化肥(M)、②施氮肥(NM)、③施氮磷肥(NPM)、④施氮磷钾肥(NPKM).30年连续不同施肥后,徐州石灰性潮土土壤pH降低0.41~0.70;不同施肥处理耕层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为15.82-21.96cmol-kg-1,施用化肥促进土壤酸化加速,单施氮肥酸化程度最高,而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则缓解土壤酸化加速。长期不同施肥下石灰性潮土仍处于碳酸钙缓冲体系,该体系下,有机质对石灰性潮土土壤酸碱缓冲体系影响较弱。长期不同施肥显着改变0-40cm层土壤的碳酸钙和活性碳酸钙含量,且活性碳酸钙含量在剖面中的分异变化比碳酸钙大,其含量与土壤酸碱缓冲容量达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表明长期施肥管理下,土壤活性碳酸钙更能敏感反应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变化。4)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等氮量下不同鸡粪和尿素配比对水稻生长和土壤酸化的影响,鸡粪和尿素配比处理获得较高产量,50%鸡粪处理产量最高。各施肥处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为2.07-2.36cmol-kg-1,随鸡粪施用比例上升而上升,各处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CEC变化趋势一致,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极显着、显着相关,显示等氮量下,提高鸡粪施用比例导致土壤盐基离子的累积和有机质的提升是导致土壤酸碱缓冲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5)室内添加不同氮含量及用量水稻秸秆培养试验表明,各处理土壤0-40cm层pH降幅为0.01-0.99,总致酸量为56.77-136.18mmol,对相同氮含量秸秆,致酸量随秸秆用量增加而增加,但相同用量下氮含量不同的秸秆间差异较小,增加外源氮量,总致酸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各处理致酸因素中,HC03-致酸量占总量的比例为82.01%-92.97%、氮淋溶致酸量占总酸量的比例为6.92-13.04%,淋溶致酸随秸秆用量和施氮量的提高而上升,但低氮秸秆和高氮秸秆间HC03-致酸量相差较小,但氮淋溶致酸量差异较大;有机阴离子循环的致酸比例为0.11-9.98%,其趋势同氮淋溶相一致;而外源H+所占比例较弱,仅为0.001-0.005%。6)室内添加不同量猪粪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猪粪添加量小于40mg-kg-1时,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Na+的净淋失量随猪粪添加量增加而上升。试验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有机质含量均随猪粪施用量上升呈上升趋势,添加猪粪后,有机质在试验土壤的酸碱缓冲体系中占有主导作用。7)室内比较了3个pH梯度降雨和3水平施氮量对水耕铁渗人为土土壤酸化的影响。不同pH降雨及施氮处理土壤的酸度累积量为4.73-15.57mmol H+每柱,以pH6.5降雨不施氮处理、pH2.5添加高氮量(N2)处理酸化速率为最低和最高,相同pH降雨下,致酸量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不施氮处理土壤酸度累积随降雨pH降低而增加,但中施氮量(150mg-kg-1±)和高施氮量(300mg-kg-1±)下,pH4.5处理土壤酸度累积量则小于pH6.5处理;不同降雨及施氮处理N03-淋溶致酸量为4.32~12.88mmol每柱,NH4+淋溶消耗H+量为0.01-0.29mmol每柱;正常酸沉降(pH6.5)下,中施氮量和高施氮量处理致酸量都大于各梯度pH降雨的致酸量。以上结果表明,单施氮处理的致酸量大于单纯的酸沉降处理,而无论是降雨还是施氮,N03-淋溶在加速土壤酸化进程中占主导作用。总之,对于江苏省太湖地区的黄泥土,土壤酸碱缓冲体系处于硅酸盐和盐基离子缓冲体系,该体系下其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受有机质的影响较大,而硝态氮的淋溶和盐基离子的淋失及移出在加速土壤酸化进程中可能占主导作用;江苏淮北潮土则处于碳酸钙缓冲体系,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有减缓土壤酸化的趋势;和模拟不同pH降雨相比,施氮的致酸强度大于降雨,且N03-的淋溶为致酸量的关键因素。黄泥土酸化的加速可以通过增施石灰、合理的养分管理及轮作方式来缓解或控制。

杜明[7](2012)在《钾肥施用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产量和品质是制约菜用大豆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改善其品质成为菜用大豆生产和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中科毛豆1号和品系121两个基因型,在正常氮磷化肥施用基础上,通过设置4水平施用量的钾肥做种肥并在开花期和结荚期叶喷钾肥,开展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钾肥施用方式对黑土区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黑龙江省菜用大豆的生产提供合理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施钾增加菜用大豆鲜荚采食期产量和生理成熟期粒数,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菜用大豆单株鲜荚产量和单株粒数增加,但对单株标准荚数无显着影响。当钾肥施用量120kg·hm-2时产量最高,而过多施用钾肥降低菜用大豆鲜荚采食期产量。叶喷在施种肥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菜用大豆产量,当钾肥施用量120kg·hm-2时配以叶喷产量最高。2.施钾可改善菜用大豆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施钾肥量120kg·hm-2时同样对菜用大豆品质的改善效果最好。施钾+叶喷可显着增加荚长和荚宽,但对荚厚无显着影响。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含量和果糖含量随施钾肥量的增加而升高,总糖含量也因此增加,在种肥基础上叶喷钾肥可进一步增加籽粒中糖含量。施钾有降低蛋白质含量,提高脂肪含量的趋势,这种趋势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两次叶喷对菜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影响,但对品系121脂肪含量的影响显着。3.施钾影响菜用大豆地上部钾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菜用大豆地上部钾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当钾肥施用量为180kg·hm-2时钾积累量最高。而对于叶绿素含量而言,钾肥施用量120kg·hm-2时叶绿素含量最高,继续增加钾肥施用量叶绿素含量反而降低。与无叶喷相比,叶喷处理对中科毛豆1号钾积累量无显着影响,但增加品系121开花期和结荚期钾积累量,对鼓粒期的作用不显着。叶绿素a对施钾响应明显。叶喷还显着增加菜用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叶绿素含量,中科毛豆1号对叶喷较为敏感。

邢晓飞[8](2010)在《山东省耕地养分状况与区域配方施肥研究》文中认为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是国家实行的一项支农惠农政策。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摸清全省耕地肥力状况、建立并完善作物施肥指标体系、调整产品市场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合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大量土壤样品测试值及“3414”试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区域的耕地肥力状况,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配方及施肥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质含量以鲁中南部平原区最高,为15.8 g/kg。鲁中北部平原区含量为14.8 g/kg,鲁中山地丘陵区含量为14.0 g/kg,鲁西北平原区含量为13.4 g/kg,鲁东北盐渍化区含量为12.7 g/kg,鲁东低山丘陵区含量为11.0g/kg。2.碱解氮含量在瓜菜种植集中的鲁中北部平原区、鲁中南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分别为100 mg/kg、97 mg/kg。以粮田为主的鲁东低山丘陵区、鲁西北平原区、鲁中山地丘陵区平均含量在80 mg/kg左右。棉田相对集中的鲁东北盐渍化区平均含量不足70 mg/kg。3.有效磷含量在瓜菜种植集中的鲁中北部平原区、经济作物种植集中的鲁东低山丘陵区含量较高,分别为42.1 mg/kg、38.6 mg/kg。鲁中山地丘陵区、鲁中南部平原区含量居中,分别为32.1 mg/kg、33.9 mg/kg。鲁西北平原区和鲁东北盐渍化区含量较低,分别为27.5 mg/kg、22.0 mg/kg。4.速效钾含量受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影响,各地差异较大。鲁中北部平原区含量最高,为161 mg/kg,鲁东北盐渍化区为136 mg/kg,鲁西北平原区为135 mg/kg,鲁中山地丘陵区为121 mg/kg,鲁中南部平原区为116 mg/kg,鲁东低山丘陵区为101 mg/kg。5. pH值自东向西,由南至北由低逐渐升高。不同区域土壤pH的高低变化为:鲁东低山丘陵区(5.8)<鲁中南部平原区(6.8)<鲁中山地丘陵区(6.9)<鲁中北部平原区(7.3)<鲁西北平原区(7.9)<鲁东北盐渍化区(8.0)。6.鲁西北平原区需减施氮磷肥,有针对性地施用钾肥;高产田氮肥用量减至14-16 kg/667m2,磷肥用量7-9 kg/667m2;低产田氮肥用量9-11 kg/667m2,磷肥用量5 kg/667m2;仅在高产田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96 mg/kg时施钾5-6 kg/667m2。鲁东低山丘陵区要增施氮肥,控施磷、钾肥;高产田调节氮肥用量增至13-15 kg/667m2,磷肥用量为6-8 kg/667m2,钾肥用量为8-10 kg/667m2;低产田适宜施氮量为10-12 kg/667m2,施磷量为5-7 kg/667m2,施钾量为6-8 kg/667m2。鲁中山地丘陵区要稳定氮肥用量、减施磷肥,均衡施钾;高产地块调节氮肥用量至14-16 kg/667m2,磷肥用量7-8 kg/667m2,钾肥用量6-8 kg/667m2;低产田地块施氮量为10-12 kg/667m2,施磷量为4-6 kg/667m2,施钾量为4-5 kg/667m2。鲁中北部平原区要减施氮磷肥,稳定钾肥投入;高产田氮肥用量减至13-15 kg/667m2,磷肥用量6-7.5 kg/667m2,钾肥用量5-6 kg/667m2;中产田适宜施氮量11-12 kg/667m2,施磷量6-7 kg/667m2,施钾量4-5 kg/667m2。鲁中南部平原区要稳定氮钾肥投入,控施磷肥;亩产550-600 kg的超高产田,氮肥用量调节至15-17 kg/667m2,磷肥用量8-10 kg/667m2,钾肥用量8-10 kg/667m2;高产田氮肥用量13-15 kg/667m2,磷肥用量6-8 kg/667m2,钾肥用量6-7 kg/667m2。鲁东北盐渍化区要减施氮磷肥,有针对性地施用钾肥;高产地块氮肥量减至13-16 kg/667m2,磷肥6-9 kg/667m2;低产地块氮肥11-13 kg/667m2,磷肥6 kg/667m2;仅在高产田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19 mg/kg时施钾5-6 kg/667m2。

高鹤清[9](2010)在《江苏省阜宁县土地改良与利用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也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在以土壤质量提升与调控为核心的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土壤有机质提高机制与生产力关系、土壤肥力演变规律与评价体系及低产土壤改良、土壤污染及修复重建等方面。2009年6月23日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经济发展重心再一次向沿海地区转移,作为沿海地区的江苏省阜宁县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壤的理化性状,采取合理的改良利用措施,有必要在对阜宁县土壤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阜宁县农业生产实际,针对土壤改良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上研究探讨阜宁县土壤利用和改良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载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命脉,江苏省阜宁县作为农业大县,必须顺应当前国内土壤改良利用的形势,理顺土壤综合利用的各种关系,增强土壤的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形成可持续发展,以良好的土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阜宁县土壤利用与改良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土壤耕层浅、土壤物理性能差、土壤肥力低,低产面积大、土壤养分失调、水系不配套,易受涝渍为害、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重等。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理顺体制,改善管理,协调各个利益关系,多途径消除土壤障碍因子,解决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状况之间的矛盾,多渠道拓宽土壤综合利用能力;加强科研,提高土壤理化测试及应用能力,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对土地定等定级,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积极采取农业措施如加深耕层、晒垡冻土、科学用肥、培肥地力等增强地力,同时采用综合改良利用的方法改善土壤性状。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当前国内外土壤利用与改良的发展动态,明晰了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阜宁县自然和社会状况,了解阜宁县农业基本状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阜宁县土壤形成的过程和条件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第四部分,阜宁县土壤分类及分布,以掌握阜宁县土壤形成历史背景。第五部分,阜宁县土壤资源区划及现状分析,结合调研实际,找出阜宁县目前土壤利用与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阜宁县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良对策。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阜宁县土壤改良及利用基本思路,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赵惠萍,苗玉红,王宜伦,韩燕来,谭金芳[10](2010)在《施钾时期对豫北沙薄地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不施钾为对照,在施钾(K2O)120 kg.hm-2水平下,采用钾肥全部基施以及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2处理,研究了施钾时期对豫北沙薄地冬小麦产量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钾肥全部基施相比,钾肥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处理能显着地提高旗叶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PsⅡ量子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延缓了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SPAD值的下降,提高了叶片SOD酶的活性,降低了叶片MDA的含量,从而有利于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产量.

二、黄泛沙土地区玉米施钾效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泛沙土地区玉米施钾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施氮水平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累积
        1.2.2 氮肥对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1.2.3 ~(15)N示踪技术
        1.2.4 作物氮肥利用效率
        1.2.5 农田土壤水氮迁移转化及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冬小麦-夏玉米试验设计
        2.2.2 ~(15)N示踪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3.1 土壤样品
        2.3.2 植物样品
        2.3.3 气象数据
    2.4 数据处理
        2.4.1 土壤水分相关指标
        2.4.2 土壤剖面NO3~--N含量
        2.4.3 作物氮肥利用效率
        2.4.4 植株和土壤氮同位素指标
    2.5 RZWQM模型
        2.5.1 模型组成
        2.5.2 模型原理
第三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农田土壤水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3.1 气象因子变化规律
    3.2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2.1 冬小麦季土壤水分变化
        3.2.2 夏玉米季土壤水分变化
    3.3 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素淋溶累积的影响
        3.3.1 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剖面NO_3~--N浓度变化
        3.3.2 作物生育期内土壤剖面NH_4~+-N浓度变化
        3.3.3 不同施氮水平下0~200 cm土层NO_3~--N累积量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生长和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4.1 施氮量对作物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4.1.1 冬小麦生长指标和产量
        4.1.2 夏玉米生长指标和产量
    4.2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4.2.1 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4.2.2 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4.3 施氮量对作物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3.1 冬小麦氮肥利用效率
        4.3.2 夏玉米氮肥利用效率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不同水氮条件下玉米氮素利用研究
    5.1 不同水氮条件下成熟期玉米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5.2 不同水氮条件下肥料氮对土壤氮的激发效应
    5.3 不同水氮处理肥料氮去向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RZWQM模型的农田土壤水氮与作物生长模拟分析
    6.1 模型率定与验证
        6.1.1 土壤水分参数率定与验证
        6.1.2 土壤NO_3~--N参数率定与验证
        6.1.3 作物产量的率定与验证
    6.2 不同水氮条件对土壤NO_3~--N淋溶影响模拟分析
    6.3 不同水氮条件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影响模拟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现状
        1.2.1.1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的研究方法
        1.2.1.2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研究
        1.2.2 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1 影响养分变异的自然因素
        1.2.2.2 影响养分变异的人为因素
        1.2.3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施肥技术及现状
        1.2.3.1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的方法
        1.2.3.2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施肥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1.1 土壤养分总体特征及规律研究
        1.3.1.2 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1.3.1.3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综合分析
        1.3.1.4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
        1.3.1.5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
        1.3.1.6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覆盖
        2.2.4 水文状况
    2.3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2.4 农业生产概况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养分数据来源
        3.1.2 遥感数据来源
        3.1.3 统计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方法
        3.2.1.1 土壤养分统计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3 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4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
        3.2.2 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与变异规律研究的方法
        3.2.3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研究的方法
        3.2.4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方法
        3.2.5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方法
        3.2.6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方法
    3.3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3.4 土壤养分影响因素分级
4 土壤养分总体特征研究
    4.1 土壤养分的统计特征
    4.2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4.3 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4.3.1 土壤p H、有机质和大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3.2 土壤中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3.3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 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4.4.1 土壤p H、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4.4.2 土壤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4.5 小结
5 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5.1 气候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1.1 积温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1.2 降水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2 海拔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 土壤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1 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2 表层质地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4 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4.1 灌排条件
        5.4.2 施肥水平
    5.5 小结
6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综合分析
    6.1 模型的构建
    6.2 土壤氮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3 土壤磷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4 土壤钾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5 土壤氮磷钾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6 小结
7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
    7.1 小麦玉米的长势变异
        7.1.1 MODIS-NDVI年际时序曲线
        7.1.2 小麦玉米的长势分布
        7.1.3 小麦玉米长势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2 小麦玉米的产量变异
        7.2.1 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布
        7.2.2 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3 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
    7.4 小结
8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
    8.1 养分数据的标准化
    8.2 养分综合指数的建立
    8.3 养分指标及空间分布
    8.4 养分管理分区
        8.4.1 分区模型
        8.4.2 分区结果
        8.4.3 管理对策
    8.5 养分管理分区合理性验证
    8.6 小结
9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
    9.1 配方施肥模型
    9.2 施肥量分区
    9.3 施肥配方分区
    9.4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特色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3)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4)紧凑型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示范推广效果
    1.1推广机械化播种、收获、基肥机施,节本增效
    1.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效
    1.3推广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增产增效
2主要配套技术
    2.1播前准备
    2.2播种要求
    2.3间苗定苗
    2.4测土配方施肥
    2.5抗倒措施
    2.6灌溉技术
    2.7植保技术
    2.8机械化收获
    2.9秸秆还田

(5)钾肥施用量对超高产玉米主要生理特性及茎秆相关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超高产玉米生产状况
        1.1 超高产玉米概念的提出
        1.2 国内外玉米高产、超高产纪录
        1.3 超高产玉米需肥特性及施肥技术研究
    第二章 钾肥对玉米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钾肥及各生理指标的作用
        2.2 钾肥对玉米光合作用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2.3 钾肥对玉米茎秆相关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第三章 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各生育时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不同钾肥施用量对玉米茎秆相关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酸化作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土壤酸化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土壤酸化的定义
        1.2 土壤酸化的表征及衡量
        1.3 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及驱动因素
        1.3.1 土壤酸化的基本原理
        1.3.2 土壤酸化的驱动因素
    2 酸沉降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2.1 酸沉降的特点
        2.2 酸沉降的研究进展
    3 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3.1 养分投入对土壤酸化加速的驱动作用
        3.1.1 碳、氮、硫
        3.1.2 不同形态氮肥
        3.1.3 不同氮肥品种
        3.1.4 施肥加速酸化的驱动机理
        3.2 有机类物质的管理
        3.2.1 植物残体/凋落物分解
        3.2.2 畜禽粪便
        3.3 植物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3.3.1 豆科植物
        3.3.1.1 铵盐的吸收与同化
        3.3.1.2 氮固定
        3.3.1.3 土壤诱导过程
        3.3.2 非豆科植物
        3.3.2.1 离子吸收不平衡致酸
        3.3.2.2 硝酸盐的吸收与同化
        3.3.2.3 根系代谢产物
        3.3.2.4 植物地上部分分泌酸性物质及整树砍伐
        3.4 耕作制度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3.5 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酸化趋势
    4 土壤酸化的修复措施
        4.1 控制酸沉降
        4.2 合理的养分投入管理及耕作
        4.2.1 石灰类化学物质
        4.2.2 有机物类物质
        4.2.3 生物质碳(biochar)
        4.2.4 其它措施
    5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5.1 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目的、意义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旱作与水旱轮作制下土壤酸化趋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1.1 水稻土区
        1.1.2 潮土区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分析
        1.4 评价方法
        1.4.1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水稻土土壤肥力指标及相应质量指数的变化
        2.1.1 研究区水稻土土壤整体肥力指标变化
        2.1.2 研究区不同水稻土肥力指标的变化
        2.1.3 水旱轮作区不同水稻土肥力质量指数的变化
        2.2 旱作区潮土土壤肥力指标的演变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土壤酸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测定
        1.3.2 土壤盐基离子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pH和盐基离子含量
        2.2 不同施肥处理的酸碱滴定曲线及酸碱缓冲容量
        2.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酸化速率及中和所需CaCO_3用量
    3 讨论
        3.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酸化规律
        3.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酸化速率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作潮土区土壤酸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土壤
        1.2 试验设计
        1.3 土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不同层次pH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碳酸钙及活性碳酸钙含量
        2.3 不同施肥处理耕层土壤CEC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及酸化速率
        2.4.1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
        2.4.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相关因子的相关性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鸡粪和尿素不同配比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碳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水稻土土壤酸度的影响
        2.2.1 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对土壤主要阳离子、pH和CEC的影响
        2.2.2 土壤活性有机质和盐基离子含量及土壤酸度之间的相关性
        2.3 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有机质含量
        2.3.1 不同施肥土壤的酸碱滴定曲线
        2.3.2 不同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水稻秸秆添加量对土壤酸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用土壤
        1.1.2 秸秆样品
        1.2 试验设计
        1.3 测试项目
        1.4 测定方法
        1.5 土壤酸度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淋滤液盐基离子的淋出规律
        2.1.1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淋滤液矿质氮浓度
        2.1.2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淋溶液盐基离子浓度
        2.1.3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淋溶液CO_3~(2-)及HCO_3~-浓度
        2.1.4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淋溶液NH_4~+、NO_3~-和盐基离子及HCO_3~-、CO_3~(2-)淋出量
        2.2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土壤酸碱缓冲容量
        2.3 不同秸秆施用处理土壤致酸量
        2.3.1 有机阴离子的致酸量
        2.3.2 HCO_3~-和H~+致酸量
        2.3.3 氮淋失过程中的致酸量
        2.3.4 土壤总致酸量及各致酸因子的贡献
    3 讨论
        3.1 秸秆施用对土壤酸碱度及其缓冲体系的影响
        3.2 不同秸秆处理土壤的酸化速率
    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猪粪添加量对土壤酸碱缓冲体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试验用土壤
        1.1.2 猪粪样品
        1.2 试验设计
        1.3 测试项目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猪粪处理淋滤液矿质氮、盐基离子和阴离子的淋溶规律
        2.1.1 不同猪粪处理矿质氮的淋出规律
        2.1.2 不同猪粪处理盐基离子的淋出规律
        2.1.3 不同猪粪处理阴离子的淋出规律
        2.2 不同猪粪处理矿质氮及盐基离子和阴离子淋出量
        2.3 土壤各层次pH及酸碱缓冲容量
        2.3.1 土壤各层次的有机质含量和pH
        2.3.3 土壤各层次的酸碱缓冲容量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模拟施氮和不同pH降雨淋溶对原状水稻土 土壤酸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pH降雨及施氮对土壤及淋出液的影响
        2.2 不同pH降雨和施氮量对盐基离子淋出量的影响
        2.3 不同pH降雨淋溶前后及施氮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
        2.4 不同施氮处理下土壤及淋出液氮的表观平衡
        2.5 不同pH降雨及施氮处理的总致酸量
        2.6 施氮在加速土壤酸化过程中的行为
    3 讨论
        3.1 不同pH降雨淋溶对土壤酸化加速的影响
        3.1.1 不同pH降雨淋溶下土壤淋出液pH变化
        3.1.2 不同pH降雨淋溶下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变化
        3.2 降雨及施氮对土壤酸化加速的影响及其比较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1 全文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7)钾肥施用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钾素营养在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1.2.2 钾素营养在大豆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1.2.3 钾素营养在大豆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1.2.4 菜用大豆与钾素营养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钾对菜用大豆钾积累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1 施钾对菜用大豆钾积累的影响
        3.1.2 施钾对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施钾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
        3.2.1 钾肥施用对鲜荚采食期单株鲜荚产量的影响
        3.2.2 钾肥施用对鲜荚采食期单株标准荚数的影响
        3.2.3 钾肥施用对鲜荚采食期单株鲜粒重的影响
        3.2.4 钾肥施用对生理成熟期菜用大豆单株粒数的影响
    3.3 施钾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3.3.1 施钾对菜用大豆外观品质的影响
        3.3.2 施钾对菜用大豆食用品质的影响
        3.3.3 施钾对菜用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施钾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
    4.2 施钾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山东省耕地养分状况与区域配方施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历程
        1.1.1 国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历程
        1.1.2 国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发展历程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3414”试验与指标体系建立
        2.2.1 试验方法
        2.2.2 指标体系建立
        2.2.2.1 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的建立方法
        2.2.2.2 适宜施肥量分析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
        2.3.2 植株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养分状况分析
        3.1.1 耕地养分及pH 现状
        3.1.1.1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分级
        3.1.1.2 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
        3.1.1.3 不同地貌类型及各市土壤有机质含量
        3.1.1.4 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
        3.1.2 全氮与碱解氮
        3.1.2.1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
        3.1.2.2 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
        3.1.3 有效磷
        3.1.3.1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
        3.1.4 速效钾和缓效钾
        3.1.4.1 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分布
        3.1.4.2 耕层土壤缓效钾含量与分布
        3.1.4.3 不同土壤类型钾素含量
        3.1.5 微量元素
        3.1.5.1 土壤有效锌
        3.1.5.2 土壤有效硼
        3.1.5.3 土壤有效锰
        3.1.5.4 土壤有效钼
        3.1.5.5 土壤有效铜
        3.1.5.6 土壤有效铁
        3.1.6 中量元素
        3.1.6.1 土壤交换性钙
        3.1.6.2 土壤交换性镁
        3.1.6.3 土壤有效硫
        3.1.7 pH
    3.2 小麦施肥指标体系
        3.2.1 “3414”试验数据分析
        3.2.2 鲁中山地丘陵区
        3.2.3 鲁东北盐渍化区
        3.2.4 鲁中南部平原区
        3.2.5 鲁中北部平原区
        3.2.6 鲁东低山丘陵区
        3.2.7 全省汇总
    3.3 适宜施肥量
        3.3.1 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磷钾施肥量
        3.3.2 不同土壤供磷条件下的小麦适宜施磷量
        3.3.3 不同土壤供钾条件下的适宜施钾量
    3.4 区域配方设计
        3.4.1 鲁西北平原区
        3.4.1.1 养分状况
        3.4.1.2 小麦施肥策略
        3.4.1.3 主要配方
        3.4.2 鲁东低山丘陵区
        3.4.2.1 养分状况
        3.4.2.2 小麦施肥策略
        3.4.2.3 主要配方
        3.4.3 鲁中山地丘陵区
        3.4.3.1 养分状况
        3.4.3.2 小麦施肥策略
        3.4.3.3 主要配方
        3.4.4 鲁中北部平原区
        3.4.4.1 养分状况
        3.4.4.2 小麦施肥策略
        3.4.4.3 主要配方
        3.4.5 鲁中南部平原区
        3.4.5.1 养分状况
        3.4.5.2 小麦施肥策略
        3.4.5.3 主要配方
        3.4.6 鲁东北盐渍化区
        3.4.6.1 养分状况
        3.4.6.2 小麦施肥策略
        3.4.6.3 主要配方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苏省阜宁县土地改良与利用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土壤改良与利用动态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阜宁县自然和社会状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二、自然概况
        (一) 农业气候
        (二) 水文、水系、水质
    三、社会经济状况
第二章 阜宁县土壤形成的过程和条件
    一、成陆历史
    二、土壤形成条件
        (一) 地貌水文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二) 气候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三、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四、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阜宁县土壤分类及分布
    一、土壤分类
        (一) 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二) 土壤的命名
        (三) 阜宁县土壤分类系统
    二、土壤养分
        (一)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
        (二) 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三) 土壤速效钾
    三、土壤的物理性状
        (一) 土壤质地
        (二)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
第四章 阜宁县土壤资源区划及现状分析
    一、水稻土
    二、壤质盐性土
    三、油泥土
    四、沙土、两合土
    五、沙土、淤土
    六、沼泽土、水疆土
第五章 阜宁县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良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土壤耕层浅
        (二) 土壤物理性能差
        (三) 土壤肥力低,低产面积大
        (四) 土壤养分失调
        (五) 水系不配套,易受涝渍为害
        (六) 部分地区土壤含盐重
    二、改良对策
    三、土壤合理利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黄泛沙土地区玉米施钾效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施氮水平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氮素淋溶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 王凤. 济南大学, 2021
  • [2]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D]. 杨歆歆.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3]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4]紧凑型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J]. 顾文亮,张红叶,孙国跃,高劲松. 农业科技通讯, 2014(05)
  • [5]钾肥施用量对超高产玉米主要生理特性及茎秆相关特征的影响[D]. 常莹. 吉林农业大学, 2014(01)
  • [6]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酸化作用的影响研究[D]. 张永春. 南京农业大学, 2012(12)
  • [7]钾肥施用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杜明.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3)
  • [8]山东省耕地养分状况与区域配方施肥研究[D]. 邢晓飞.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2)
  • [9]江苏省阜宁县土地改良与利用措施研究[D]. 高鹤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10]施钾时期对豫北沙薄地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赵惠萍,苗玉红,王宜伦,韩燕来,谭金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3)

标签:;  ;  ;  ;  ;  

黄沙地玉米施钾肥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