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临床应用体会

白芨临床应用体会

一、白及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珠[1](2021)在《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迟华基教授是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国家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教育厅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其从事《黄帝内经》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五十余年,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因此,为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特色与遣方用药经验,提高脾胃病的辨证论治水平,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本课题对迟华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深入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方法:1.通过深度访谈、跟诊迟华基教授,收集、归纳迟华基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讲稿等文献资料完成对老师学术源流以及辨治脾胃病学术思想的总结。2.收集迟华基教授2017年1月-2020年7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中鲁医院、青岛颐生健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门诊接诊病人中符合胃痛、痞满、泛酸、泄泻诊断标准的病案资料,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探析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遣方用药经验。结果:1.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及思想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导源于其苦心钻研《黄帝内经》《脾胃论》《丹溪心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经典古籍。具体而论,宗法《黄帝内经》中对脾胃二者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发病特点、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认识,筑脾胃理论之基础;体悟《脾胃论》中重天人相应、气机升降浮沉,以胃气为本、用药轻巧灵动,重气机升发、强调肝胆疏达,依脾胃病机、酌情药味增减的特点,立脾胃病证治之范式;修习《丹溪心法》,知脾病多痰之要义,确立以化痰为主的基本治疗法则;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推崇精简效佳的诸多良方,立调理脾胃之方略。基于上述经典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迟华基教授形成了系统的有关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注重太阴阳明相辅相成,土居中央以奉周身的两大生理特征;立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指出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情志不畅仍是引发脾胃病的三大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出脾胃病变以脾胃虚弱为本,痰食内阻为标,木土不和、气机不畅贯彻始终的基本病机特征,同时强调因体质或邪气性质的不同可发生病机的演化。依据治未病思想,迟华基教授认为生活督导是脾胃病变治疗的首要原则,善于从饮食宜忌、情志疏导、生活起居三个方面入手来指导患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迟华基教授根据脾胃病的生理病理特征确定了治疗脾胃病常用的五个方略,如补中益气法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来建立中气、补益脾胃,气虚较重升发无力者则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消积导滞法以保和丸为基础方消积和胃、疏通气机;祛湿化痰法以陈平汤为基础方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抑木扶土法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肝脾同调、胆胃同治;辛开苦降法以半夏泻心汤或左金丸为基础方辛开苦降、寒热同调;临证主张析病因、握病机、定大法、用小方,不求新颖,善于运用药食两用的药物顾护胃气,故可于平淡之中显佳效。2.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其内置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探析迟华基教授治疗胃痛、痞满、泛酸、泄泻4种常见脾胃病的临床遣方用药经验。(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胃痛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对筛选出的118例胃痛病案进行分析发现,迟华基教授将其辨证的分为痰湿蕴脾、肝气犯胃、食积胃肠、湿热中阻、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血瘀内阻7种类型,临床以痰湿蕴脾最为常见;对用药频次统计得出高于10次的药物有46味,使用频次靠前的10味中药分别为是:白及、炒麦芽、鸡内金、黄连、陈皮、白芷、吴茱萸、茯苓、炒神曲、炒山楂,同时进一步统计出7种证型中的高频药物。经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共59个,出现频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连、白及;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共65个,置信度为1的药物组合26个,如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炒麦芽;厚朴->炒苍术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药物组合24个,进一步提炼出候选新处方12个,如煅龙骨、柿蒂、乌贼骨、煅瓦楞、白果;竹叶、生甘草、白芷、牛蒡子、桔梗、蝉蜕;生甘草、生地黄、莲子心、白芷;麦冬、沙参、石斛、半夏曲;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薤白;白及、陈皮、厚朴、黄芩、炒苍术;炒川楝子、郁金、夏枯草、炒乌药;炒麦芽、炒山楂、焦麦芽、炒神曲;炒山楂、陈曲、炒谷芽、炒神曲;炙远志、丁香、丹参、炒川楝子、苏梗、郁金;煅龙骨、吴茱萸、黄连、乌贼骨、白及、龙胆草;炒麦芽、炒山楂、炒谷芽、鸡内金、炒神曲。(2)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痞满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对筛选出的106例痞满病案进行分析发现,迟华基教授将其辨证的分为脾胃虚弱、食积胃肠、肝气犯胃、痰湿蕴脾、胃阴不足5种类型,临床以脾胃虚弱型最为常见;对用药频次统计得出高于10次的药物有44味,使用频次靠前的10味中药分别为是:炒麦芽、鸡内金、炒神曲、炒山楂、木香、白及、砂仁、炒白术、黄芩、茯苓,同时进一步统计出5种证型中的高频药物。经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共46个,出现频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炒麦芽、炒神曲;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共47个,置信度为1的药物组合27个,如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炒麦芽;炒白术,炒山楂->炒麦芽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药物组合26个,进一步提炼出候选新处方13个,如升麻、生黄芪、桔梗、牛蒡子、金果榄;黄芩、醋柴胡、白及、柴胡;木香、五味子、夏枯草、鱼腥草;竹叶、元参、佩兰、陈皮、炒白术;法半夏、醋香附、炙甘草、麦芽;升麻、生黄芪、桔梗、牛蒡子、金果榄;黄芩、醋柴胡、白及、柴胡;生黄芪、知母、焦山楂、防风、炒栀子、银柴胡;醋柴胡、炒枳壳、炒乌药、炒谷芽、枸杞子;青皮、石菖蒲、龙齿、陈皮、炒苍术、炒白术;炒山楂、陈曲、炒谷芽、炒神曲;炙远志、石菖蒲、桂圆肉、龙齿;白芷、石斛、麦冬、鱼腥草、大腹皮。(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泛酸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对筛选出的77例泛酸病案进行分析发现,迟华基教授将其辨证的分为肝胃郁热、痰湿蕴脾、食积胃肠、胃阴不足、湿热中阻5种类型,临床以肝胃郁热型最为常见;对用药频次统计得出高于10次的药物有32味,使用频次靠前的10味中药分别为是:黄连、吴茱萸、茯苓、陈皮、白及、厚朴、乌贼骨、黄芩、煅龙骨、煅牡蛎,同时进一步统计出5种证型中的高频药物。经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共55个,出现频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连、吴茱萸;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共81个,置信度为1的药物组合37个,如白芷->黄连;白芷->吴茱萸;黄连,厚朴->吴茱萸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4个,进一步提炼出候选新处方7个,如煅龙骨、生甘草、法半夏、煅牡蛎;麦冬、苏梗、浙贝母、炒川楝子、半夏曲;生白术、焦槟榔、蒲公英、天麻;砂仁、炒麦芽、炒山楂、陈曲、炒谷芽;甘草、白及、鸡内金、干姜、桂枝;佩兰、醋柴胡、炒黄芩、白头翁;黄芩、柴胡、厚朴、天花粉、陈皮。(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泄泻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对筛选出的124例泄泻病案进行分析发现,迟华基教授将其辨证的分为食积胃肠、脾虚湿盛、湿热中阻、寒热错杂、肾阳亏虚6种类型,临床以肝气乘脾型最为常见;对用药频次统计得出高于10次的药物有39味,使用频次靠前的10味中药分别为是:茯苓、陈皮、炙甘草、葛根、泽泻、炒白术、防风、吴茱萸、炒麦芽、炒山楂,同时进一步统计出6种证型中的高频药物。经关联分析得到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共57个,出现频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陈皮、茯苓;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共60个,置信度为1的药物组合19个,如白芍->炒白术;白芍->防风;白芍->泽泻等。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分析得到药物组合12个,进一步提炼出候选新处方6个,如炒麦芽、炒神曲、干姜、鸡内金;川椒、炮姜、茯苓、补骨脂;藿香、白芷、紫苏、姜半夏、紫苏子;炒山楂、炒神曲、干姜、鸡内金;泽泻、炒白术、白术、防风、炒枳实、炒乌梅、葛根、五味子;生甘草、茵陈、炙甘草、滑石、金钱草。结论:经过研读迟华基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结合专题访谈及跟师侍诊,且在其本人的悉心指导下,梳理总结了迟华基教授学术源流以及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整理分析其治疗胃痛、痞满、泛酸、泄泻等常见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数据挖掘的结果与对迟华基教授学术思想总结的结论基本一致,与迟华基教授汇报后,其也认为基本符合本人的组方用药经验,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陈金旭[2](2021)在《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古代医籍中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出其主要治法,浅析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并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以此为现代临床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 1.在查阅调研古代医籍中记载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相关文献基础上,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图书为资料来源,广泛收集清末(1911年)以前历代名家关于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着作,同时参阅大型文献类书《医案类聚》,选取以“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相关症状为主症的经方医案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文献整理方法,研读古代医案资料,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评议,归纳总结其治法特色及经方应用特点。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处方作数据规范化处理,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系统,建立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经方处方数据库,运用该软件集成的频次统计法、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等,借助数据挖掘的结果来分析探讨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及选方思路。结果 1.古代医籍中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治法可归纳为调和法、温补法、消导法、通下法、补益法、清宣法等六种。医家在辨证选方及运用经方配伍时各有其特点。2.符合纳入标准的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有323则,处方360首,涉及192味中药。3.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数据库中,排名前七的药物均超过100次,分别是甘草、茯苓、人参、半夏、桂枝、干姜、白术。按药物功效分类,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温里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4.药物四气为温热为主,少用寒凉。五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与肺关系密切。5.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是甘草-人参,12味核心药物中能组成理中丸、桂枝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经方和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时方。结论 历代名家运用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治法多样,选方多用理中丸、半夏泻心汤、桂枝汤、五苓散等,用药各有特点,有保留原方使用,亦有化裁加减。同时,古代名家在治疗胃脘部和腹部的疼痛胀满症状时,治法用药选方有一些区别,值得现代临床学习借鉴。

蒋颖[3](2021)在《“三粉愈疡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三粉愈疡散”(白及粉、三七粉、珍珠粉)治疗瘀血阻络型PU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三粉愈疡散”对瘀血阻络型PU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内镜下PU改善情况、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Hp根除率、药物安全性、远期疗效等指标。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PU且Hp检测阳性的患者,纳入133例瘀血阻络型PU患者,研究期间剔除3例,脱落8例,中止2例,有效病例120例。将病例分为两组,活动期A1组,活动期A2组,其中每组均包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均30例患者。因所有受试者Hp均为阳性,故给予所有患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连续治疗14天后,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三粉愈疡散”治疗6周,共治疗8周为一疗程。根除Hp后,需对患者进行4-6周后的远期随访。观察活动A1期、A2期PU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主、次症状积分、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结果:1.活动期A1期观察组PU患者的有效治愈率为56.67%,高于A1期对照组33.33%,活动期A2的治愈率为60%,高于A2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活动A1、A2期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主、次症状积分均低于两期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主、次症状积分,内镜下溃疡改善情况也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A1期观察组4-6周患者Hp根除率是93.33%,对照组Hp根除率是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期观察组Hp根除率是96.67%,对照组Hp根除率是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粉愈疡散可有效提高瘀血阻络型PU患者的溃疡的有效治愈率,提高患者溃疡的愈合质量,有效缓解PU患者的腹痛的程度、临床症状、伴随症状、中医证候,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有利于黏膜组织的修复,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改善内镜下溃疡的愈合情况,且能有效升高Hp根除率。

王效红[4](2021)在《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公开发表的文献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为载体,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采用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等形式,对医家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学术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总结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学术参考。方法:1.收集2000年至2020年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医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中医家治疗本病的医案,根据病案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医案资料并进行整理清洗,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形式对症状、病机、治法、方药进行挖掘,归纳总结医家治疗本病的共性经验。2.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对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证经验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金实教授从病名、症状、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对本病的认识。3.对数据挖掘的医家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机、治法、方药与金实教授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完善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结果:数据挖掘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91例,其中男性患者88例,女性患者103例,总共365诊次,男性164诊次,女性201诊次,比例为1.23:1。年龄方面,40-49岁比例最高(32.98%),其次,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30-39岁(27.23%)、50-59岁(19.37%)、60-69岁(14.14%),共涉及179诊次,占总诊次94%。2.临床表现:数据挖掘显示所纳入365诊次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中,清洗后共出现254种症状表述,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症状分别是:口苦(44.93%)、胃脘痞满(33.15%)、纳差(32.05%)、嗳气(31.23%)、泛酸(30.96%)、口干(26.85%)、夜寐欠安(22.47%)、大便干结(20.27%)、便溏(19.18%)。症状集内关联发现,口苦、口干、嗳气、泛酸最易互相关联出现。常见舌象描述共31种,舌质红出现频率最高(36.44%),舌质淡红亦比较常见(20.27%),舌苔以苔薄黄最常见,占18.36%,腻苔比较常见,共占比25.75%。脉象描述共12种,弦脉最常见,占54.25%,其他常见脉象为细脉、滑脉、数脉,分别占33.97%,15.89%,12.05%。3.病机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见病机共28种,最常见的为肝胃不和,占23.01%。除此之外,频率大于5%的病机有5项,分别为胃失和降(16.44%)、脾胃虚弱(9.04%)、肝胃郁热(7.95%)、胆胃不和(6.58%)、肝胆郁热(5.21%),以上病机共占比63.02%。病位在肝(53.43%)、胃(90.42%)、胆(20.01%)、脾(18.35%)。病理因素有气滞(54.52%)、郁热(25.77%)、气虚(18.35%)、湿热(10.14%)、阴虚(9.32%)。4.治法分布:数据挖掘结果显示BRG常用治法共30种。频率在27%以上、频次在100次以上的治法有四种,分别为和胃(72.6%)、疏肝(50.14%)、降逆(34.52%)、健脾(27.67%)。频率在5%以上,频次在20次以上的治法有清热(24.66%)、利胆(18.90%)、养阴(8.49%)、化痰(7.67%)、益气(7.40%)、清肝(7.12%)、清胆(6.58%)、活血(6.03%)、化湿(5.75%)等。5.药物分布:药物种类共涉及252种,其中半夏频率最高,占比62.47%。频次在100次以上,频率在25%以上者有10种,分别为甘草(56.99%)、柴胡(53.70%)、白芍(50.68%)、黄连(44.66%)、白术(43.56%)、陈皮(40.55%)、枳壳(38.90%)、黄芩(36.99%)、茯苓(36.44%)、延胡索(28.22%)。药物之间半夏与陈皮高关联、柴胡与半夏高关联、半夏与白术高关联。6.核心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金实教授访谈结果: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人群以女性居多,男性略低于女性。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2.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呃逆、烧心、泛酸、嗳气、胃痛、胃胀等,舌象以红舌居多,多为薄黄苔、薄腻苔,脉象多以弦脉为主。3.病机分布:基本病机为肝胃失和,胃失和降。分虚实两端,实证以气滞、郁热、痰湿、痰热、瘀血为主,虚证包括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病位主要在肝、胃,涉及脾。4.治法分布:基本治法是调肝和胃。实证分别采用疏肝解郁、清热、和中、化痰、化湿、化瘀等法,虚证治当健脾益气和胃、养阴和胃、益气养阴。5.核心药物组合: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结论:1.一般情况: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2.临床表现: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见口苦、泛酸、嗳气、胃痛、胃脘痞满等症状。舌质红为主,苔薄黄或薄腻,脉象多为弦脉。3.主要病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肝胃郁热。4.主要治法:和胃法、疏肝法、健脾法、清热法。5.药物组合:(1)仙鹤草、半夏、太子参、白术;(2)半夏、延胡索、柴胡、白芍;(3)枳壳、柴胡、浙贝母、海螵蛸、白及、白术、白芍、黄芩(4)苏梗、黄连、厚朴、乌贼骨、甘草。

赵超[5](2020)在《新止痛促愈膏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论文探讨新止痛促愈膏制成药膏纱条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换药,通过观察混合痔术后患者创面疼痛、渗出、肉芽生长及愈合率情况,观察新止痛促愈膏在混合痔术后对创面愈合及减轻并发症的效果。本院玉红膏制备的玉红纱条在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新止痛促愈膏对比对象,现将两药作以对比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选取自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就诊并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新止痛促愈膏组和玉红纱条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术后给予新止痛促愈膏纱条填塞创面换药,对照组给予玉红纱条填塞换药,分别记录术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用药后患者创面疼痛程度、创面分泌物的多少、肉芽生长情况、创口愈合率等指标进行记录评分。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创面总有效率上未能显现出明显统计学差异,经软件数据分析:有效率上X2=1.178,P=O.555,(P>0.05),数据说明新止痛促愈膏及玉红膏对术后创面都有疗效,但总体差异不大。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过敏反应,两组药物安全性可靠。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都起到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但在具体的观察中,两药各自特点明显,新止痛促愈膏能有效减轻术后创面疼痛,相比玉红膏具有优势,同时肉芽形态也好于玉红膏,但是创面渗液较多。通过本次术后用药观察,证实新止痛促愈膏能有效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及改善术后并发症,药物安全有效,药物特点为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肉芽生长等效果。结论:新止痛促愈膏能有效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及改善术后并发症,药物安全有效,具有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愈合、促进肉芽生长等特点,可用于临床推广。

温培培[6](2020)在《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与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对比,客观评价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及门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72例(含脱落病例)。均辩证为脾虚湿热型。分为两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口服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灌肠液为院内中药制剂五味消澼液;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都为两个月。仔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连续服药8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并将相关观测指标利用统计软件SPSS22.0来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客观评价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1)。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在里急后重、腹胀、纳差食少、肛门灼痛、腹痛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分别比较,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疗效优于美沙拉秦肠溶片,安全性好。

慕云霞[7](2019)在《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全面整理历代主要医籍、本草中含草乌的方剂,并对“草乌类方”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草乌配伍用药及药物类别规律,同时就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法进行相关探讨,为临床遣药组方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与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选取有关草乌配伍和中毒解救的“草乌类”375首方剂及中华医典数据库中209条古籍条目文献纳入研究,建立各历史时期含草乌方剂的数据库,进而探索草乌各时代的组方配伍规律、毒性因素及中医解毒方法。结果: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功效类别主要为活血化瘀药(12.70%),解表药(11.12%),祛风湿药(7.66%),化痰止咳平喘药(6.63%),补虚药(6.55%),并且各时期祛风湿药和补虚药的配伍频次逐渐上升,祛风湿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5.78%,明清时期7.77%,近现代14.74%;补虚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2.89%,明清时期6.45%,近现代6.92%。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有祛风湿药川乌、独活,解表药白芷、防风、细辛、羌活,活血化瘀药乳香、川芎、没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天南星、半夏、皂荚,补虚药当归、甘草。配伍频次依次为川乌(158)、白芷(116)、当归(85)、乳香(84)、天南星(83)、防风(77)、川芎(74)、细辛(69)、没药(69)、羌活(55)、甘草(54)。研究还发现“草乌类方”中外用类方剂比例逐渐升高,依次为宋金元以前28.70%,明清时期43.48%,近现代50.00%。草乌与“十八反”药物的配伍广泛存在,配伍药物有化痰药半夏、川贝母或浙贝母,收敛止血药白及和清热解毒药白蔹,且各时期与半夏配伍均较多,未见与瓜蒌、天花粉配伍。乌头类药物中毒原因主要为误服、服用过量及服用热食,解毒方法有服用黑大豆、绿豆、饴糖、远志肉、防风、甘草等单味药;多味药同用,如黄连、甘草、犀角配伍,入萝卜汁煎服,或甘草、人参、干姜配伍;炮制解毒,可用童便浸炒去毒,油炸存心等。结论:随着医学知识持续更新,对草乌等毒性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更注重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配伍药物及类别也开始有所变化;外用方剂逐渐增多;草乌与“十八反”药物诸如半夏、白及、贝母等的配伍,历代皆有出现,值得深思与深入探索;同时对于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式的研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王斯韬[8](2018)在《白及的质量分析与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又名连及草、甘根。主要生长在山野川谷等潮湿处,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我国前期研究表明白及具备收敛止血、清热利湿、消肿生肌、抗菌、防癌和抗肿瘤的功效。此外,白及多糖还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疾病,疗效显着。中药配方颗粒是经水提、浓缩、干燥、制粒等步骤将传统中药饮片按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粉状或颗粒状产品。中药配方颗粒是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饮片使用形式,具有免煎易服、-安全卫生、便于携带等优点,本课题通过对白及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建立了其工艺生产和质量评价体系,并初步考察了白及颗粒剂的稳定性-,为单味颗粒临床应用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白及的质量分析;对白及配方颗粒的成型及制备工艺研究;对白及提取物与原药材的量-效关系关联评价;深入研究白及配方颗粒的关键制备技术几方面对白及的质量进行分析和对白及的配方颗粒进行制备工艺研究。得出的结论有:1.不同加工方式-的白及的浸出物、灰分、多糖、蛋白质、粗纤维、淀粉、脂肪含量存在显着的差异,随着工艺的不同,白及各组指标呈现着明显的差别,-中国药典2015-规定白及的总灰分不应超过5%,以上所有处理方式下的白及的总灰分均不超过5%,且均低于规定值1.2-1.5倍。白及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白及多糖,-蒸制和煮制方式对于白及多糖含量的平均影响并不大,而干燥温度的影响较大,-白及多糖含量较高的组别均存在与煮制条件下40℃-50℃与蒸制条件下40℃-50℃之间,白及多糖含量、淀粉含量以及浸出物含量最高的组别为蒸制-45℃,其他检测条件的含量差别较小,可以看出最优的白及前处理-为清洗白及后使用蒸制的方法处理白及后,再使用45℃将白及烘干。2.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得到的白及成分提取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2h、颗粒目数40目,且浓缩温度同60℃时白及多糖含量最高。3.将SOD、MDA、NO测得的数值使用归一法进行处理,将各个值计算到[0-1]的范围内再进行权重处理得出结论,可以看出60目白及配方颗粒传统煎煮条件下处理2 h后的白及各项综合评价指标最高,为最优提取方式。由不同提取方式分析可以看出回流提取方式下的综合评价指标值最高;由不同颗粒目数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40目提取液的综合评价指标最高;由不同时间进行提取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提取时间为3 h的提取评价最高。4.白及提取物制粒方法为制粒:按浸膏粉、甘露醇和聚维酮质量比1:1.5:0.5,加入90%乙醇制成软材,过20目筛。45℃干燥1 h,所得颗粒用一号筛和五号筛分别分取,得白及配方颗粒,置干燥器中保存。本课题建立了白及的质量分析方法,确定了白及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初步质量研究,为白及药材的质量控制及白及配方颗粒的工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鲁光耀[9](2015)在《白及新型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挑选优质白及的种子为材料,建立白及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和白及直播体系,并用秋水仙素诱导形成白及多倍体。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走访生产基地等方式,筛选白及最佳种源。2)以白及叶片、茎段、根尖和种子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对愈伤组织的褐化现象以及再分化进行研究。3)以白及组培苗为材料,对其驯化和种植进行研究,考察白及驯化最佳条件。4)以白及种子为外植体,采用液体培养的方式,考察白及种子在液体中萌发最佳条件。5)将萌发后的白及种子播种到不同基质中,探索白及直播最佳条件。6)用秋水仙素处理白及种子,诱导白及形成多倍体,并对其进行倍性鉴定。7)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二倍体白及和多倍体白及的多糖含量。结果1)确定安徽振扬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的白及为优质种源。2)种子是诱导白及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诱导白及愈伤组织最佳的培养基是MS+1.5mg/L2,4-D+1.0mg/L6-BA。在此基础上添加15mg/L的抗坏血酸,能够有效的抑制愈伤组织褐化。在MS+0.1mg/LNAA+0.5mg/L 6-BA培养基中白及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在MS+0.8mg/LNAA+1.0mg/L6-BA上白及无根苗生根率最高。在培养基中添加有机物,能够促进白及假鳞茎生长。3)白及组培苗在营养土中长势较好,根尖增长率最高,营养土是白及驯化最佳基质,经过套种大豆并覆盖稻草处理,白及产量明显提高。4)白及种子萌发最佳液体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佳光照时长为12h/d,最佳pH为 5.8-6.5。5)白及种子直播最佳基质为泥炭土:蛭石(1:1)混合,施加叶面肥能够促进白及生长。6)白及多倍体诱导最佳秋水仙素浓度为0.1%,处理最佳时间为7d。7)白及多倍体多糖含量要比二倍体白及多糖含量显着增多,初步判定多倍体具有比二倍体白及更好的品质。结论以优质白及种子为材料,建立了白及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和白及种子直播体系,通过这两个体系可以大量快速繁殖白及;并且通过秋水仙素诱导白及多倍体成功,得到具有更好品质的白及新品种。本研究对白及的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左霞,常明泉,陶平德,王刚[10](2015)在《白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白及及其提取物用于肝癌栓塞的治疗,化疗的呕吐治疗,食管肿瘤的支架植入、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均取得了显着疗效。白及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前景广阔,值得深入研究、发掘与推广,具有可观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二、白及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及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及思想
    1 迟华基教授简介
    2 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
        2.1 宗法《黄帝内经》,筑脾胃理论之基础
        2.2 体悟《脾胃论》,立脾胃病证治之范式
        2.3 修习《丹溪心法》,知脾病多痰之要义
        2.4 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立调理脾胃之方略
    3 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3.1 注重脾胃生理的两个基本特征
        3.2 分析脾胃疾病的三大致病因素
        3.3 梳理脾胃病变的四个基本病机
        3.4 倡导脾胃病变调养的首要原则
        3.5 归纳脾胃疾病治疗的五个方略
第二部分 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 病案来源
        1.3 病案规范
        1.4 分析软件
        1.5 数据录入与核对
        1.6 数据分析
    2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胃痛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结果
        2.4 讨论
    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痞满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结果
        3.4 讨论
    4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泛酸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结果
        4.4 讨论
    5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迟华基教授治疗泄泻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结果
        5.4 讨论
    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名老中医脾胃病辨治规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2)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及特点分析
    (一) 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治法举要
        1. 调和法
        2. 温补法
        3. 消导法
        4. 通下法
        5. 补益法
        6. 清宣法
    (二) 古代医籍经方治疗痛胀类脾胃病的特点
        1. 胃脘痛
        2. 痞满
        3. 腹痛
        4. 腹胀
二、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用药规律研究
    (一) 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方药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1. 数据来源
        2. 数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二) 处方用药数据统计结果
        1. 高频药物统计结果
        2. 高频药物类别频数统计
        3. 药物四气分布
        4. 药物五味分布
        5. 药物归经分布
        6. 基于关联规则的处方组方规律分析
    (三) 数据分析
        1. 胃脘痛、痞满、腹痛、腹胀高频药物分析
        2. 痛胀类脾胃病高频药物分析
        3. 43味高频药物属性和功效分类及其体现治法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结果探讨
        5. 用药模式及关联规则分析
        6. 核心药物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三粉愈疡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1章 现代医学对PU的认识
        1. 发病机制
        2. 现代医学诊断
        3. 现代医学治疗
        4. PU病的复发和预防
    第2章 中医对PU的认识
        1. 历史沿革
        2. 中医病因病机
        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
        4. 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止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内容、评价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2.6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内镜下疗效比较
        3.3 A1、A2期中医证候比较
        3.4 A1、A2期Hp根除率比较
    4. 不良及安全性评价
    5. 随访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方药分析
    3. 研究结果说明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
        1.3 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概念及流行病学
        2.2 发病原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标准
        2.5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 分医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筛查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医案数据预处理
        2.3 数据清洗
        2.4 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3. 研究结果
        3.1 医案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1. 一般情况
    2. 临床表现
        2.1 症状分析
        2.2 舌象分析
        2.3 脉象分析
        2.4 小结
    3. 病机探讨
    4. 治法分析
    5. 用药规律
        5.1 频数统计
        5.2 集内关联
        5.3 集外关联
        5.4 聚类规则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学术经验探讨
        5.1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病名认识
        5.2 金实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机治法认识
        5.3 金实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遣方用药经验
        5.4 附医案医话一则
第五部分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问题与不足
    3. 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2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中英文对照表
    附表4 纳入文献附表
    附表5 纳入图书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新止痛促愈膏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临床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4 安全性观察结果
讨论与体会
    1.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创面愈合的认识
    1.3 外用膏剂
    1.4 药物组成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 研究结果分析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1 病例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病例标准
        3.5 脱落病例处理
    4 临床试验方法
    5 技术路线
    6 观察指标
        6.1 安全指标
        6.2 临床疗效计分法
        6.2.1 主要症状指标
        6.2.2 次要症状指标
        6.3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一、古籍研究概述
        (一)草乌名称历史考证概述
        (二)草乌药性、主治及功效概述
    二、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一)草乌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二)草乌毒性研究概况
        (三)草乌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二部分 草乌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文献范围
        (二)研究中所涉及的医籍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含草乌方剂数据库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二)草乌配伍规律研究
        1.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2.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三)草乌配伍药物的功效类别研究
第三部分 草乌毒性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关于乌头类毒性文献数据库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
        (二)乌头类药物中毒的解毒方式研究
第四部分 某三甲中医院草乌临床用药研究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研究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一)草乌配伍及常用药对研究分析
        (二)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分析
    二、乌头类药物毒性分析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分析
        (二)乌头类药物解毒方式的研究分析
    三、草乌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配伍,减毒增效
        (二)规范煎煮,存效降毒
        (三)科学炮制,扬效抑毒
        (四)剂量适度,中病即止
第六部分 结论
    一、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特点
    二、草乌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三、草乌主要应用范围
    四、本研究中相反药的配伍禁忌
    五、草乌的主要致毒原因及解毒方式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白及的质量分析与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白及的研究现状
        1.1.1 概述
        1.1.2 白及的应用价值
        1.1.3 白及的资源利用现状
        1.1.4 白及的主要化学成分
        1.1.5 白及药理作用
        1.1.5.1 白及抗菌作用
        1.1.5.2 白及的活血止血作用
        1.1.5.3 白及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1.1.5.4 白及促进胃肠道黏膜创面的修复作用
        1.1.5.5 白及抗肿瘤作用
        1.1.6 白及的药用材料方面应用
        1.1.7 白及的临床应用
        1.1.8 白及的加工工艺现状
    1.2 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中药配方颗粒的特点
        1.2.3 中药配方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1.2.4 中药配方颗粒的辅料选择
        1.2.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5.1 研究背景
        1.2.5.2 研究目的
        1.2.5.3 研究内容
        1.2.6 研究路线
    1.3 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白及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试剂
    2.5 方法
        2.5.1 白及加工方式
        2.5.2 白及总灰分的测定
        2.5.3 白及浸出物测定
        2.5.4 白及淀粉的测定
        2.5.5 白及粗纤维的测定
        2.5.6 白及蛋白质的测定
        2.5.7 白及脂肪的测定
        2.5.8 白及的吸水率
        2.5.9 出膏率的测定
    2.6 白及多糖含量测定
        2.6.1 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6.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3 6 %苯酚溶液制备
        2.6.4 标准曲线的制作
    2.7 联苄类含量测定
        2.7.1 对照品溶液制备
        2.7.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7.3 检测波长的确定
        2.7.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8 方法学考察
        2.8.1 精密度试验
        2.8.2 稳定性试验
        2.8.3 重复性试验
        2.8.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8.5 提取温度、时间、颗粒目数对白及多糖提率影响的试验
    2.9 结果与分析
        2.9.1 浸泡时间对白及吸水率的影响
        2.9.2 不同前加工方式对白及药材品质的影响
        2.9.3 提取温度、时间、颗粒目数对白及成分提率的影响
        2.9.4 不同浓缩温度对白及多糖产率的影响
    2.10 小结
第三章 白及配方颗粒成型制备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白及配方颗粒干燥工艺研究
        3.2.2.2 白及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研究
        3.2.2.3 白及配方颗粒物理性质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白及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3.3.2 白及配方颗粒的物理性质
        3.3.3 白及多糖含量
    3.4 小结
第四章 白及配方颗粒防潮辅料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一辅料与药物配伍吸湿率的测定结果
        4.3.2 中药提取物吸湿时间曲线
        4.3.3 乙醇浓度对配方颗粒成型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白及的功效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关联性研究
    5.1 前言
    5.2 仪器与试剂
    5.3 方法
        5.3.1 白及多糖含量测定
        5.3.1.1 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3.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1.3 6%苯酚溶液制备
        5.3.1.4 标准曲线的制作
        5.3.1.5 血清采集
        5.3.2 SOD、MDA、NO检测方法
        5.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3.4 数据处理
        5.3.5 试验设计
        5.3.6 统计学处理
    5.4 结果
        5.4.1 SOD、MDA、NO 测定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录A 白及质量标准草案
附录B 白及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9)白及新型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优质白及种源选择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试剂
        3 实验主要仪器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各产地白及种植基地及周边山区的走访
        2 各产地白及形态学比较
        3 各产地白及种子活力测定
    三、实验结果
        1 各产地白及种植基地及周边山区的走访结果
        2 各产地白及形态学比较结果
        3 各产地白及种子活力测定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白及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体系建立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试剂
        3 实验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1 培养基配制
        2 消毒与灭菌
        3 愈伤组织诱导
        4 愈伤组织抗褐化及增殖研究
        5 愈伤组织再分化研究
        6 丛生芽生根研究
        7 有机添加物对白及组培苗球茎生长影响的研究
        8 驯化炼苗基质的研究
        9 不同处理对白及种植影响的研究
        10 测量统计方法
    三、实验结果
        1 愈伤组织诱导结果
        2 愈伤组织抗褐化及增殖结果
        3 愈伤组织再分化结果
        4 丛生芽生根结果
        5 有机添加物影响结果
        6 驯化炼苗结果
        7 不同处理对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白及种子直播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试剂
        3 实验主要仪器
    二、实验方法
        1 基本培养基配制
        2 白及种子萌发液体培养
        3 白及直播
    三、实验结果
        1 白及种子萌发液体培养结果
        2 白及直播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白及多倍体诱导及鉴定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试剂
        3 实验主要仪器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实验方法
        1 白及多倍体诱导
        2 白及多倍体鉴定
    三、实验结果
        1 白及多倍体诱导结果
        2 白及多倍体鉴定结果
        3 白及多倍体多糖含量检测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白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肝癌栓塞的治疗
2 用于化疗呕吐的治疗
3 用于食管肿瘤的支架植入
4 用于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
5 用于子宫肌瘤栓塞的治疗
6 结语

四、白及临床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迟华基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D]. 李梦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古代医籍痛胀类脾胃病经方医案的发掘研究[D]. 陈金旭.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三粉愈疡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D]. 蒋颖. 扬州大学, 2021(02)
  • [4]基于临床医案的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辨治规律研究[D]. 王效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新止痛促愈膏对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D]. 赵超.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升阳益胃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型)的疗效观察[D]. 温培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D]. 慕云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8]白及的质量分析与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D]. 王斯韬.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白及新型快速繁殖技术研究[D]. 鲁光耀.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10]白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左霞,常明泉,陶平德,王刚. 中南药学, 2015(01)

标签:;  ;  ;  ;  ;  

白芨临床应用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