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下降,案件上升

案件下降,案件上升

一、发案下降 破案上升(论文文献综述)

贺志云[1](2021)在《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和稳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一些治安违法犯罪事件也随之增多。农村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治安阵地,应积极思考新时代农村社会治安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真正做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意在强调要依托现代化手段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治安可视化。“雪亮工程”作为农村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是新形势下农村治安防控工作作出的重大创新,是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查漏补缺的有效举措,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极大的降低了犯罪频次,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本文以农村社区中“雪亮工程”的建设和运用为例,分析临泽县在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较“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情况,结合治理理论和环境预防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详细了解“雪亮工程”建设运行情况,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包括思想认识不清、宣传不到位、基础保障工作跟不上、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滞后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临泽县农村社会治安中“雪亮工程”运用优化方案设计,要强化认识,准确把握“雪亮工程”建设实质;强化基础保障,激发基层活力;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营造群防群治氛围;整合资源,强化视频监控联网应用等对策建议,为新形势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雪亮工程”的有效实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新时代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刘立亿[2](2020)在《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历经长期的社会治安防控实践探索后,舟山市的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社会治安形势和治安防控体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治安防控体系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舟山市作为我国第一大群岛,具有海岛防控资源分散、海上治安防控规律特殊等不同于内陆城市的客观情况,但国内针对群岛地区的治安防控体系研究较少,使得这类地区的治安防控体系往往是参照了内陆城市的方式方法,而忽略其特殊性,这种情况下建立的治安防控体系并不完全适合群岛地区。因此,根据舟山市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于舟山市的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对护航地方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关于犯罪预防控制、警务模式、警务评价等与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相关的经验,为研究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奠定基础。运用社会控制理论、犯罪预防理论、无增长改善理论、公共管理理论对当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实践进行分析,为如何优化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出了解决路径。在回顾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践,分析当前舟山城乡的治安状况后,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决策信息不全面、过程监督不规范、结果导向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以效果评价为基础工具研究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对策的解决途径,为该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建立适用于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评价模型后,经有效性分析,该模型能为舟山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精确、量化的效果评价,可为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参考。最后,以整个舟山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的社会治安防控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是当前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整体上是有效的;二是各项防控措施中社区警务与防范工作相对于其他措施更为重要,但当前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此,笔者从社区警务与防范入手提出了优化舟山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六大实践措施。

吴乐[3](2020)在《流动的犯罪形态:机会结构下违法犯罪类型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犯罪行为是社会结构折射下,个体生活无以化解的紧张。社会结构是影响违法犯罪行为变化的基础性因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给社会带来最显着的影响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转型的加速。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不创造犯罪,也不消灭犯罪,只是改变了犯罪的形式。中国社会因经济改革而引发了社会整体性变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样也因社会转型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出现了犯罪类型的变化。犯罪的存在与演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犯罪人口的变化都是一种社会事实,是被超越于个体之上的社会力量所制约的社会事实。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违法犯罪的变化情况,刑事犯罪行为的数量一度呈现出阶位上升的趋势,但已经开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表现为冲高回落的特征。治安违法案件数则大涨大落,在连续上升数年之后开始有持续性的下降,与刑事案件数量的走向趋势基本一致。与此同时,作为犯罪结构的犯罪类型也随之有相应变化,暴力犯罪显着下降,侵犯财产犯罪增加,特别是诈骗犯罪增长速度较为迅速。就目前来讲,六种传统犯罪(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盗窃、诈骗)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但总体上有所下降,而新的犯罪类型的比重不断提高。不同时期违法犯罪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差异化发展趋势。机会结构是一个宏观的、历时的、综合性的解释框架,本研究将社会结构视为犯罪现象演变的基础,并考察不同时期的结构变化对犯罪类型的影响。机会结构强调的是结构所能提供的激励和制约的资源,并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因机会各异而使得行为选择出现了差异。本研究将调整后的机会结构理论作为分析犯罪类型变迁的理论工具,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四个维度来分析结构的改变如何提供了犯罪机会,从而导致了犯罪类型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因素对违法犯罪现象动态变化具有方向性的功能,政治结构要素代表的是国家力量在犯罪运行状态中给违法犯罪活动带来的控制,表现为对其进行打击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从政治因素对社会控制来看,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消解了社会惩处功能、制度壁垒造成融合困难、政治权威式微削弱犯罪成本。这些情形为各类犯罪活动的实施创造了机会,导致了我国社会违法犯罪率长期以来都处于较为高发的态势。从国家治理的理念来看,从社会管制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服务的变化,则强调的是对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关注的转变,出现了对政治类犯罪、市场经济类犯罪、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的规制差异。作为对违法犯罪进行法律控制的刑事司法体系也在不断的变化,从而也影响违法犯罪类型的演变。刑事立法通过结构型犯罪化和构成型犯罪化两种方式实现了犯罪罪名的增减和构成要件的变化,立法反应决定了犯罪可能形式和规模。在司法方面,作为国家强制力代表的警察力量的消长会导致对违法犯罪打击能力的差异,影响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概率,进而导致了犯罪类型因执法差异而相应转变。这主要在于法治化进程导致警察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缩,出现决断力降低、警务效能不彰的状况,而警察的破案率下降又导致惩罚确定性降低。违法犯罪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透过文化看违法犯罪现象才能多角度把握其变迁态势。改革开放之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强烈的冲击,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诱发了不同类型的犯罪。长期持续的暴力文化在当前仍是诱发暴力犯罪的重要文化因素,而畸形的消费文化则将个体主义发展到极致,将财富奉为圭臬,财产犯罪在财富的获取受阻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究其原因,在于文化结构的变动引发不同形式的文化冲突,进而成为违法犯罪类型变化的文化基础。伦理本位强调礼与教化,法理本位强调规则与契约;集体主义强调集体效益的满足来实现个体利益,个体主义强调的是个体利益的合理与放大;乡土同质性强调的是共享价值与协调,城市异质性强调的是多元与差异。在文化的张力中产生了心理的扭曲与异变,引发了社会冲突,进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强大诱因。此外,文化理念是影响实施具体行为的价值,具有导向性的作用。道德伦理的变迁生成了对事物新的认知,犯罪的圈定与伦理道德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对犯罪的评断首先是一个文化上的理解。多元的价值取向使得社会具有更大的包容,提高了对犯罪行为的容忍度。而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稀释了羞耻感的内在控制能力,减轻了犯罪者的内心罪恶感。经济的发展又强化了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追求,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促使大众转向利益诉求。当个体不能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得到权利救济时,违法犯罪行为便是一种选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的社会变迁缘于经济的变革,经济结构转变为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提供了重要机会。因经济因素对社会影响的强化而引发了犯罪类型的相应转变。在市场经济活动丰富和市场关系复杂的背景下,满足市场需求变得有利可图。因此,在商品经济的各个环节渗透了各种不法行为,经济犯罪大肆兴起。而在拜金主义的引导之下,对财富的追求不可避免的增加侵财类犯罪。此外,市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交流平台,极大的活跃了社会活动空间,经济发展又改变了财产获取的方式和可能,使得暴力手段获取财产的成本大大上升,因此财产性暴力犯罪数量大大减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结构的调整,不同的阶层犯罪差异明显,不同的利益主体犯罪类型不一,进一步延展了犯罪类型。经济影响犯罪类型转变的逻辑一方面在于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犯罪情境的变化,创造了更多机会。经济体制的变迁使得一些经济行为去犯罪化,也使得另一些行为成为犯罪,导致了犯罪圈的伸缩。经济发展的起伏也会影响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特别是经济危机时则会加剧犯罪发生风险。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犯罪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实施的犯罪类型更多,犯罪成功率更高。而物质的繁荣带来的是可供选择的犯罪对象增加,犯罪目标获取机会变多。第二,经济结构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得犯罪类型在不同地域出现分化情况。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导致不同的环境,从而使得违法犯罪行为的类型而呈现出相应的差异,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犯罪高发。此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迁移和调整导致了人口的流动和资源的转移,一方面是违法犯罪在东南沿海的猖獗,流动人口犯罪严重。另一方面是违法犯罪随着人口的回流也显现出犯罪挤压的效果,违法犯罪行为随着产业迁移而同步转移。第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了社会流动,加剧了个体之间的不平等,从而导致了相应的犯罪类型的产生。流动主体的增多伴随着潜在犯罪主体的增加,以流动作案为特征的抢劫、盗窃、诈骗等犯罪相应增长。此外,流动人口受二元劳动结构等不平等环境的限制,易形成强烈的剥夺感。而新老流动人口的利益诉求也出现转变,犯罪者犯罪目的表现为从生存到发展的资源和策略的差异,引发了流动人口犯罪类型的演变。中国改革开放与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处于同一时期,科技发展对违法犯罪类型的异变影响深刻。科技的发展提升了犯罪成本,蚕食了线下违法犯罪的空间。这主要缘于科技在犯罪治理过程中能够增加了线下犯罪被发现、被惩罚的概率;对潜在犯罪人形成心理威慑;提升民众积极参与犯罪斗争的能力。与此同时,科技所构建的网络空间释放了大量机会,线上犯罪大量增加。但随着技术对生活影响的推进,线上犯罪类型也相应变化。网络犯罪侵害的对象由技术向秩序转变,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和新型犯罪形态不断出现。首先,网络空间犯罪增长的原因在于技术门槛的降低、脱域环境下的犯罪成本低、被害案数的刺激、心理罪恶感低等造就了潜在的犯罪人。第二,日益增长的网民数量以及使用网络深度的增加使得网络被害人增多,网络使用安全意识不高使得被害概率增加。第三,针对网络的立法较为滞后且处罚概率低,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制不足;网络犯罪治理的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对网络空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管控较为薄弱。第四,网络传播所具备的犯罪学习与传染加剧了这种形态的存在,使得网络空间的违法犯罪行为增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运用,犯罪机会将进一步增加。可以预测网络犯罪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会衍生出新的变化,互联网+犯罪会带来犯罪的升级,但整体增长的趋势是不变的,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及场域。违法犯罪类型演变是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是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要素的影响在于社会控制的强弱,经济要素的影响在于经济理性的强化,文化要素的影响在于价值观的重塑,科技要素的影响在于犯罪场的衍生与技术控制。综合起来看,这些要素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为犯罪类型转变提供的机会大小。影响要素随着结构变化而产生动态调整,从而使得机会空间变化。因此,要对犯罪类型转变规律的认知和治理犯罪则必须要回到社会,回应现代化。而流动性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实现对当前社会的双重流动性的有效控制,科学有效地进行协同治理。

陈涛,潘宇[4](2019)在《我国命案犯罪分析与侦查问题研究——以B市为研究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在各级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下,我国命案呈现出低发高破的态势。通过对B市命案发案情况研究,从中管窥全国命案发展规律:一是命案发案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二是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类命案始终占据主流,三是各类矛盾纠纷成为主要诱发因素,四是熟人作案是命案最明显的特征,五是犯罪嫌疑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六是经济发展情况对命案的发生有正向影响作用。虽然我国命案侦查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挑战,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提高了命案侦查证明标准;电子数据取证难、证明难等技术性难题成为命案侦查新挑战;现行法律对审讯和供述的限制性规定为命案侦查提出新要求;传统侦查基础和侦查能力弱化;部分侦查员敏感性较差,侦查主动性有待提升。为此要以命案审判标准规范命案侦查中的取证、证明工作;加强培训,提升侦查员电子数据技术分析取证能力;推动修法完善细化特殊情况下间接证据证明标准规范;传承与发展并重,提升综合侦查能力;提升侦查意识,充分用好并完善现有命案侦查机制。

刘艳[5](2019)在《“小案”侦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严重刑事犯罪得到初步控制、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趋于稳定,影响人民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主要问题就是频频高发的刑事“小案”。就目前各地侦查实践来看,“小案”打击方式暴露出“小案”侦查工作重专项斗争、轻长效建设以及公安基础工作不扎实等问题。鉴于此,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必须贯彻落实公安部打击犯罪新机制的内容,创新办案方式方法,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小案”的侦查效率与办案水平,以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本文行文脉络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案”概述,主要是为了引出和介绍本文研究对象——“小案”,第一节是“小案”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学理、实务讨论,第二节总结“小案”的主要特点——犯罪成本低、犯罪数量多、犯罪团伙化和犯罪的流窜性和反复性,并对各个特点进行一一分析。第二部分提出了当前“小案”侦查中存在的现场勘验率低、追赃力度不高、取证方法落后和打击方式不长效的问题,对问题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是针对“小案”侦查问题的对策部分,阐述了完善“小案”侦查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加强队伍管理、丰富侦查方法以及整合侦查资源。具体而言,加强队伍建设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考评关系体系的健全以及强化公安内部监督制约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侦查方法的运用上,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小案”高危人群进行分析研判,同时注重二手交易市场中赃物控制以及涉案资金端的快速联动;在整合侦查资源角度,通过多层次的警务协作机制发挥整体作战优势,并在数据技术发展背景下运用信息化情报库打破犯罪行为地域、时空的限制,也要在管理上推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激发出基层警务活力。概而言之,本文从实践、学理两个视角界定“小案”概念并提炼“小案”的主要特点,同时指出目前“小案”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内外两个角度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在参考了许多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完善“小案”侦查机制的一己之见,希望能为“小案”侦查效益的提高,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郝宏奎[6](2018)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积极推进小案全面侦查——以江干、晋江、西安小案全面侦查实践为范本》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犯罪侦查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新时代我国犯罪侦查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需要和犯罪侦查

张应立[7](2018)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盗抢犯罪防控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文中指出盗抢犯罪是最为常见的侵财犯罪,也是对人民群众人身及财产安全影响最广泛的犯罪。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我们防控盗抢犯罪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路径,有助于提升盗抢犯罪防控的效率。然而当前运用大数据技术防控盗抢等犯罪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技术在盗抢犯罪防控中的作用,既是大数据时代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犯罪防控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郝宏奎[8](2018)在《迈向案件全侦查的路径选择——晋江公安分类推进案件全面侦查创破案率奇迹》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犯罪侦查治理领域,这一矛盾集中体现为:一方面人民在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特别是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犯罪侦查治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当突出。进入21世纪,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水平空前提升,但侦查工作仍存在结构性缺陷,接触性犯罪小案破案率

李莹[9](2017)在《阵地控制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为研究视角》文中指出多发性侵财案件因其犯罪成本低、收益高、打击破案难,近年来不断呈现高发态势,已成为拉动刑事案件总量上升的主要因素。随着技侦、网安、视频侦查、DNA等先进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侦查破案,此类案件破案率及嫌疑人抓获率显着提升。然而,破案率的提升并没有赢得广大群众的满意及认同,赃款赃物的及时退回才是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破案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赃款赃物是多发性侵财案件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随着作案人反侦查意识的提高,审讯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的“由人到物”、“由案到物”的侦查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要求,需要侦查人员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思路,从控制赃物入手反向开展侦查工作。阵地控制是侦查部门的一项刑侦基础性业务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依托大数据技术及信息化、网络化管控手段,阵地控制能够破除以往收集情报线索效率低、管控难度大的局限性,在控制销赃、查缉犯罪嫌疑人、收集案件线索等方面重新发挥重要价值,能够降低多发性侵财案件的发案率,提高破案率和退赃率。本文采取小角度切入的方法,立足山东省临沂市具体工作实际,对当地多发性侵财案件发案规律及公安机关阵地控制角度开展的侦查防范工作进行了证实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而从理顺体制、创新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信息化、动态化管控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全面重构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文章最后在借鉴各地公安机关阵地控制工作的有益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先进工作技战法并结合案例展开分析,以期指导临沂市当地具体工作实践的同时,对全国各地阵地控制工作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陈如超[10](2016)在《侦破能力、小案管控及其常态化》文中指出随着新世纪中国犯罪结构的变迁,以及国家整体侦破能力的提升,公安系统近年来自上而下推动了各种"小案管控"运动,以回应民众对秩序与安全的强烈需求,进而提升国家绩效合法性与公安执法公信力。然而,各地公安机关的小案管控机制,却因为面临基层公安的资源瓶颈、小案的侦破难题等刚性约束,而被迫采取"运动型治理"方式。然而,运动型的小案管控,却带来了诸多政治法律困境。因此,国家必须矢志不移地加强公安机关基础建设,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常态化侦查模式,从而有效控制刑事小案的高发状态。

二、发案下降 破案上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案下降 破案上升(论文提纲范文)

(1)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国外研究综述
        1.2.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国内研究综述
        1.2.3 雪亮工程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雪亮工程”
        2.1.2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1.3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评价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环境预防理论
        2.2.3 社会控制理论
第三章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临泽县基本情况及“雪亮工程”建设现状
        3.1.1 临泽县基本情况
        3.1.2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建设现状
    3.2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概述
        3.2.1 治安案件情况概述
        3.2.2 盗窃案情况概述
        3.2.3 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排查调处情况概述
        3.2.4 视频监控资源覆盖情况概述
        3.2.5 公众的感知情况概述
    3.3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中存在的问题
        3.3.1 “雪亮工程”认识不清
        3.3.2 群众宣传不到位
        3.3.3 基础保障工作不足
        3.3.4 视频监控联网应用滞后
第四章 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评价方法、原则和指标
    4.1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评价方法
    4.2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评价原则
    4.3 “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设计
第五章 临泽县鸭暖镇“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案例分析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5.2 调查结果分析
        5.2.1 基本情况分析
        5.2.2 农村社区治安及满意度分析
        5.2.3 临泽县鸭暖镇“雪亮工程”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分析
    5.3 问卷调查结论
    5.4 临泽县鸭暖镇“雪亮工程”执行效果评价
第六章 优化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6.1 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建设实质
    6.2 强化基础保障,激发基层活力
    6.3 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
    6.4 整合视频资源,强化监控联网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临泽县鸭暖镇农村社会治安中“雪亮工程”执行效果与存在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2)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国家层面的背景和意义
        1.1.2 舟山层面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综述
        1.2.1 国外研究及实践综述
        1.2.2 国内研究及实践综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概念
        2.1.1 社会治安
        2.1.2 治安防控
        2.1.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1.4 社会治安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关系
    2.2 相关理论
        2.2.1 社会控制理论
        2.2.2 犯罪预防理论
        2.2.3 无增长改善理论
        2.2.4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舟山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践回顾
    3.1 以“巡逻警务”为重点—从静态防控到动态防控的实践
    3.2 以“大桥时代”为关键词—从被动防控到主动防控的实践
    3.3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从粗放防控到精确防控的实践
第四章 舟山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现状分析
    4.1 当前舟山城乡的社会治安状况
        4.1.1 舟山市城乡行政区划及社会发展情况
        4.1.2 舟山城乡的社会治安情况
    4.2 舟山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4.2.1 决策信息不全面
        4.2.2 过程监督不规范
        4.2.3 结果导向机制不完善
    4.3 解决问题的出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对策
    5.1 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评价模型构建
        5.1.1 计算方法
        5.1.2 确定指标集并建立评价模型
        5.1.3 确定各指标权重
        5.1.4 各指标评价标准的描述
        5.1.5 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论证
        5.1.6 舟山市城乡治安防控体系效果评价
    5.2 完善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的实践措施
        5.2.1 “人防”为本,夯实社区警务基础
        5.2.2 “心防”为先,助力降警情控发案
        5.2.3 “技防”支撑,提增社区警务质效
        5.2.4 因地制宜,组织“无案岛村”创建
        5.2.5 问题导向,精准防控重点要素
        5.2.6 警民共建,全力化解矛盾纠纷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流动的犯罪形态:机会结构下违法犯罪类型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一章 机会结构变迁:解释违法犯罪类型演变的新视角
    第一节 机会结构理论的起源及内涵
        一、机会结构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二、机会结构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违法犯罪类型变迁的分析框架
        一、整体性分析框架
        二、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及解读
    第三节 机会结构分析视角的理论优势
        一、探索违法犯罪类型演变的因果机制
        二、促进违法犯罪类型演变过程的分析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违法犯罪类型的基本概况
    第一节 主要刑事犯罪类型变迁
        一、侵财类刑事犯罪
        二、暴力类刑事犯罪
    第二节 主要治安违法类型变迁
        一、侵财类治安案件
        二、暴力类治安案件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犯罪类型的特征与趋势
        一、新旧体制过渡时期的犯罪类型特征
        二、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犯罪类型特征
        三、智能时代的犯罪类型特征
第三章 政治改革与违法犯罪类型重塑
    第一节 社会控制力弱化催生不同犯罪类型增长
        一、社会管理体制变革消解社会惩处功能
        二、城乡区隔的制度壁垒增加犯罪机会
        三、政治权威式微削弱犯罪成本
    第二节 刑事法治转型影响犯罪类型变化
        一、刑事法律体系重构犯罪圈
        二、刑事司法政策调整催化犯罪类型转变
    第三节 警察管控与犯罪类型变动
        一、警察权的限缩导致决断力衰弱
        二、警务效能下降导致惩罚确定性走低
第四章 文化变迁与违法犯罪类型的嬗变
    第一节 亚文化对不同犯罪的诱发
        一、暴力文化与暴力犯罪变化
        二、畸形消费文化与财产犯罪变化
    第二节 文化冲突建构违法犯罪心理
        一、伦理本位与法理本位的冲突
        二、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冲突
        三、乡土同质性与城市异质性的冲突
    第三节 文化理念转变诱发犯罪
        一、伦理道德观念转变重建犯罪观
        二、价值多元提高犯罪容忍度
        三、羞耻感丧失稀释犯罪罪恶感
        四、自我权利意识觉醒中和犯罪不正当性
第五章 经济转型与违法犯罪类型的演变
    第一节 市场要素转化犯罪类型
        一、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增加经济犯罪
        二、拜金主义引发侵财类犯罪显着增加
        三、市场经济活跃性转化犯罪类型
        四、利益结构分化延展犯罪类型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推动犯罪情境变化
        一、犯罪标定伸缩
        二、犯罪动机激发
        三、犯罪能力提升
        四、犯罪机会增多
    第三节 区域不平衡分化犯罪类型
        一、城市各类犯罪聚集
        二、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犯罪类型变化
    第四节 不平等流动漂移犯罪类型
        一、流动诱发多样犯罪
        二、代际差异影响犯罪类型改变
第六章 科技发展与违法犯罪类型的变异
    第一节 科技对现实空间违法犯罪的蚕食
        一、技术治理的全域覆盖
        二、及时高效性增加刑罚确定率
        三、全景监视增强对潜在犯罪人的心理威慑
        四、便捷匿名性赋能民众参与犯罪斗争
    第二节 网络空间的犯罪类型转移
        一、技术到秩序:网络犯罪对象的转变
        二、线下到线上:传统犯罪网络化趋势明显
        三、直击要害到积羽成舟:新型网络犯罪形态增多
    第三节 网络空间违法犯罪的聚集
        一、脱嵌:潜在犯罪人的增加
        二、日常活动:网络空间聚集合适的犯罪受害人
        三、失控:网络空间监管制度尚未完善
        四、辐射:网络传播强化犯罪传染
结论:让犯罪回到社会
    一、犯罪类型演进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
    二、社会结构影响犯罪类型变迁在于机会大小
    三、理解犯罪类型变迁和治理犯罪需回应社会流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小案”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小案”概述
    第一节 “小案”的概念
        一、“小案”的内涵
        二、“小案”的外延
    第二节 “小案”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成本低
        二、犯罪数量多
        三、犯罪团伙化
        四、犯罪流窜性与反复性
第二章 “小案”侦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小案”侦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场勘验率不高
        二、追赃力度有待提高
        三、调查取证方法落后
        四、犯罪打击方式不长效
    第二节 “小案”侦查问题的成因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三章 “小案”侦查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加强队伍管理
        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健全考评管理体系
        三、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第二节 丰富侦查方法
        一、高危人群分析研判
        二、二手交易市场的赃物控制
        三、涉案资金端的快速联动
    第三节 整合侦查资源
        一、多层次的侦查协作
        二、信息化的情报建设
        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积极推进小案全面侦查——以江干、晋江、西安小案全面侦查实践为范本(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代犯罪侦查治理面临的主要矛盾
全面决胜犯罪侦查治理的战略步骤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进小案全面侦查
小案侦查工作目标发展变化经历的四个阶段
当前推进小案全面侦查的三种模式
西安市公安局推进小案全面侦查的实践探索
西安市公安局推进小案全面侦查的理性升华
以实现小案全面侦查全面决胜接触性犯罪侦查治理

(7)大数据背景下的盗抢犯罪防控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盗抢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 盗抢犯罪始终是影响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 发案率高、占总发案数的比例大, 但占比下降也较为明显
    (二) 城区、农村及商业场所的盗抢犯罪及居民区入室盗窃发案较为突出
    (三) 盗抢犯罪以务农或务工、无业的男性青壮年流动人口为主
    (四) 盗抢犯罪的作案方式以单独作案居多
二、大数据技术在盗抢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一) 发现盗抢犯罪规律特征, 实现对盗抢犯罪的预测预警
    (二) 通过案件串并发现嫌疑人, 实现对盗抢犯罪的精准打击
    (三) 查漏补缺, 实现对盗抢犯罪防控的科学指导
三、当前盗抢犯罪防控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 数据资源不足
    (二) 数据利用滞后
    (三) 技术设备跟不上信息化发展
    (四) 警务机制滞后
四、进一步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盗抢犯罪防控中作用的对策
    (一) 强化教育宣传, 夯实应用大数据技术防控盗抢等犯罪的思想基础
    (二) 重视人才培养, 奠定应用大数据技术防控盗抢等犯罪的人力基础
    (三) 打破数据壁垒, 为切实发挥大数据技术在盗抢等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奠定数据基础
    (四) 加大技术设施建设, 提升盗抢犯罪防控中大数据技术的硬件设施水平
    (五) 健全完善机制, 进一步发挥大数据在盗抢等犯罪防控中的指导作用

(8)迈向案件全侦查的路径选择——晋江公安分类推进案件全面侦查创破案率奇迹(论文提纲范文)

迈向案件全侦查的三种路径
破案率提升的晋江模式:类案扩展模式
助推晋江市公安局破案率提升的侦查理念与运行机制
    “三即十快”理念引领破案率提升
    “三维破案目标”驱动破案率提升
    “三个合成”侦查格局协力促成破案率提升
    “三个同步”侦查机制助推破案率提升
    “三支侦查队伍”合力推进破案率提升
    “三大支撑”有效保障破案率提升

(9)阵地控制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为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2 多发性侵财案件与阵地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2.1 多发性侵财案件
        2.1.1 概念
        2.1.2 特征
    2.2 阵地控制
        2.2.1 概念
        2.2.2 范围
        2.2.3 方法
3 临沂市公安局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及阵地控制工作现状
    3.1 临沂市多发性侵财犯罪发案情况
        3.1.1 总体发案情况分析
        3.1.2 发案空间分析
        3.1.3 发案时间分析
        3.1.4 作案人分析
        3.1.5 销赃渠道分析
    3.2 临沂市公安局阵地控制现状及问题
        3.2.1 理解存在偏差,与治安部门的场所管理混为一谈
        3.2.2 对阵地控制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3.2.3 阵地控制方式、手段陈旧
        3.2.4 相关行业行政审批取消,公安机关管控手段被削弱
        3.2.5 阵控对象范围广,管控难度大
        3.2.6 对网络信息化管控手段有探索但存在局限
4 新形势下阵地控制工作的重构
    4.1 重构必要性分析
        4.1.1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背景下应对新侦查环境的需要
        4.1.2 阵地控制工作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重大价值
    4.2 重构阵地控制工作的基本思路
        4.2.1 加强重视,发挥阵地控制效能与作用
        4.2.2 理顺体制,解决归口问题
        4.2.3 创新机制,研究科学方法
        4.2.4 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管控依据
        4.2.5 加强队伍建设,调动工作积极性
        4.2.6 结合地方特点,开展动态管控
        4.2.7 实现信息化管控,提高工作效率
        4.2.8 实战应用案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侦破能力、小案管控及其常态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案管控的勃兴
二、犯罪结构变迁与小案管控
三、侦破能力提升与小案管控
    ( 一) 警力增长
    ( 二) 经费提高
    ( 三) 犯罪侦控技术化
    ( 四) 侦查模式升级
四、小案管控的实践运作难题
    ( 一) 小案与小案侦破
    ( 二) 尴尬的基层公安
    ( 三) 失衡的激励机制
五、小案管控的常态化
    ( 一) 小案管控的运动化及其困境
    ( 二) 小案管控的常态化机制
六、结语

四、发案下降 破案上升(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泽县农村社区“雪亮工程”执行效果研究[D]. 贺志云. 兰州大学, 2021(12)
  • [2]舟山市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对策研究[D]. 刘立亿.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3]流动的犯罪形态:机会结构下违法犯罪类型变化研究[D]. 吴乐.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4]我国命案犯罪分析与侦查问题研究——以B市为研究视角[J]. 陈涛,潘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5]“小案”侦查研究[D]. 刘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积极推进小案全面侦查——以江干、晋江、西安小案全面侦查实践为范本[J]. 郝宏奎. 中国刑事警察, 2018(06)
  • [7]大数据背景下的盗抢犯罪防控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张应立.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8(04)
  • [8]迈向案件全侦查的路径选择——晋江公安分类推进案件全面侦查创破案率奇迹[J]. 郝宏奎. 中国刑事警察, 2018(02)
  • [9]阵地控制在侦查多发性侵财案件中的运用与发展 ——以临沂市阵地控制工作为研究视角[D]. 李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3)
  • [10]侦破能力、小案管控及其常态化[J]. 陈如超.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6(01)

标签:;  ;  ;  ;  ;  

案件下降,案件上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