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拱形隧道施工技术初探

多拱形隧道施工技术初探

一、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薛佳龙[1](2020)在《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下穿长城施工安全环保性研究》文中认为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时,隧道开挖产生的噪声、“三废”以及地层变形必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由于旅游区环境的复杂性,隧道施工往往不可避免地穿越旅游区既有建筑物,地层变形便可能会威胁到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因此,研究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及其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河北省秦皇岛市老龙头旅游区隧道下穿古长城工程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隧道施工方案优选及下穿古长城的老龙头隧道对长城稳定性影响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具体研究及成果如下:(1)针对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对周围环境影响特点,选取噪声污染、粉尘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和人文景观建筑影响5项指标,建立了旅游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并修正了传统内梅罗指数法在旅游区环境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构建了旅游区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2)为了研究科学有效的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选方法,选取支护强度、工程进度、工程造价、运营成本、地表最大沉降等7项评价指标,建立隧道施工方案优选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马氏距离和灰色关联度对逼近理想解法(TOPSIS)进行改进,构造了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选模型。(3)结合老龙头隧道下穿古长城的工程实践,提出了老龙头长城变形控制标准,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隧道施工影响下长城沉降和倾斜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老龙头隧道施工阶段,原支护方案不能保证古长城在安全变形控制标准范围内,需要增加临时仰拱支护及有效的辅助加强措施;隧道施工终态并非长城变形最大状态,不同部位的开挖对长城变形及地表沉降的影响不同,其中第4部和8部的开挖更是开挖过程中老龙头长城变形最大的关键步序,并且后行左洞沉降大于先行右洞沉降。

杨梦雪[2](2020)在《黄土岭超浅埋偏压隧道穿越古长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隧道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的历史悠久,不少地区还保留这一些古建筑、古长城等,因此在修建隧道时,这些文物的保护工作就不得不考虑。本文主要以荣乌高速黄土岭隧道下穿古长城为背景,首先研究施工时的沉降与爆破振速控制标准。在确定控制标准后,研究超前支护方案。超前支护方案确定后,再研究不同的施工方案与施工工序对古长城的影响,最终选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以此保证在隧道施工时对文物产生最小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已有的文献与研究成果,并运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对黄土岭隧道下穿古长城段进行数值模拟。以古长城的局部倾斜值作为判断是否安全的标准,对古长城的地基竖向位移进行研究,最终确定隧道下穿古长城时,沉降控制在20 mm以内最好。根据古长城的振速和应力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振速安全阈值计算模型,确定古长城的爆破振速控制在2 cm/s。2.分别建立无超前支护措施、左右洞和中导洞均采用小导管注浆、左右洞采用大管棚中导洞采用小导管注浆三种工况下的三维计算模型。根据计算结果对洞周的位移、地表沉降以及初期支护应力等数据进行分析,最终确定采用大管棚+小导管的超前支护措施对此工程最有利。3.对黄土岭隧道超浅埋偏压段施工过程运用采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程序—FLAC3D软件分别对侧壁导坑法、CRD法、CRD+CD法施工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地表沉降和洞内位移以及洞周围岩应力情况,得到在实际工程条件下,黄土岭隧道下穿古长城段的最合理施工方法为侧壁导坑法。4.在选定的施工方法基础上,模拟中导洞开挖后,侧导洞深埋侧先施工、浅埋侧先施工、两侧同时施工三种工况,再研究主洞深埋侧先行和浅埋侧先行两种工况,分别对地表沉降、中墙位移和应力等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同时施工两侧侧导洞后再优先施作浅埋侧主洞的方案。5.最后通过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和技术措施的可行性。

张文忠[3](2020)在《城市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山地地形占比较大,为了使城市和山岭地区的交通网更加完善,修建公路隧道避不可免,由于连拱隧道在桥隧接线方式、占地面积等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其在城市和山岭地区的公路隧道中应用越来越多。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路网的高速发展,地面以上交通网的发展空间受限,而地下交通发展越来越好,尤其是随着我国隧道施工技术越来越成熟,连拱隧道在城市公路隧道中备受青睐。但连拱隧道在施工经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尤其是在一些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的施工更为明显,所以有必要对特殊环境条件下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隧道工程南段主线隧道长滨路出口连拱隧道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模拟、现场监控量测等方法,对依托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旨在解决依托工程的施工困难,并为类似连拱隧道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总结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及其优缺点,对依托工程采用的开挖方法及支护措施进行分析。(2)对依托工程因施工条件限制而被迫采用非常规的“侧导洞三导洞法”及常规三导洞法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围岩应力及位移变化规律。经实践及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证明依托工程采用的“侧导洞三导洞法”施工是可行且成功的。(3)对比分析“侧导洞三导洞法”及常规三导洞法施工对隧道上方边坡的影响,得出从对边坡位移、主应力、剪应力、塑性区四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常规三导洞法优于“侧导洞三导洞法”。但从经济性和现实条件分析,“侧导洞三导洞法”施工是最优的,且该方法能够保证边坡的稳定性。(4)对隧道常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进行总结,对TRT6000超前地质预报的原理、设备及探测方法进行分析,并用TRT6000对依托工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研究。(5)对依托连拱隧道洞内及地表变形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分析变形规律和变形趋势,并把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依托工程采用非常规的“侧导洞三导洞法”施工的可行性。

廖波[4](2020)在《城市复杂条件下浅埋偏压隧道结构与支护措施研究》文中提出城市隧道进出口段经常受到浅埋偏压、周围建筑物密集、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修建的难度大,风险高。本文以“重庆市曾家岩嘉陵江大桥隧道工程南段主线进口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合理的隧道结构型式和支护措施。本文主要完成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较系统阐述深浅埋隧道界定方法及适用范围,并分析了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的结构断面类型,提出跨度和形状非对称的拱形与矩形连拱隧道断面适合半明半暗有交通量差异的偏压隧道型式,为下文选型提供依据和是对非对称结构研究的延伸。对偏压隧道理论推导和力学分析,得出地表倾角、泊松比和开挖距离对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详细分析浅埋偏压隧道常见灾害及相应支护措施作用。2.对开挖路堑和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结构分析,经过地质条件、安全、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分析,得出开挖路堑极大破坏周围环境和不利后期安全运营。以此为基础,运用MIDAS/GTS NX建立二维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模型,分析其结构力学特性,得出墙脚、拱脚及仰拱易出现应力集中,隧道在开挖回填时抗滑桩水平位移一直增大,尤其在左洞暗挖开挖时更明显。通过模拟计算不同荷载释放系数下围岩变形规律,表明支护越早衬砌受力越大,而围岩受力越小,可选择合理的支护时间和参数控制隧道薄弱部位变形。验算了浅埋偏压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结构的安全性。3.研究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荷载分布及理论计算围岩压力,建立荷载-结构模型,验算整个结构的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在相同条件下对比非对称拱形连拱、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轴力、弯矩、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得出非对称拱形连拱结构受力更好、更安全且采用拱形结构可改善结构受力。但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施工工艺更容易、断面利用率也较高,也满足规范安全性要求,因此选择矩形与拱形五车道连拱隧道结构型式。初步探讨此特殊隧道的应力、应变规律同时得出深埋侧墙脚、框架横梁右端及抗滑桩接触处受偏压影响应力集中,因此是设计和施工中薄弱部位,必须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4.在实地工程中,对拱顶、边坡、横梁及抗滑桩进行动态监控量测,得出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并通过函数回归分析,预测隧道后期发展情况。对比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好的吻合,表明本项目结构方案具有可靠性,拓展了浅埋偏压隧道非对称结构的型式,可为类似实际工程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宝贵经验。

任凯琦[5](2020)在《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与变形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发展,我国江浙沪一带正在大力建设交通行业,交通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着隧道的建设。本课题研究的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在浙江沿海地带,隧道围岩大多处于软弱破碎状态,连拱隧道浅埋偏压段较多,围岩条件较差。在施工过程中,围岩易失稳,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隧道。隧道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科研人员去探讨和解决。本文以雅屿隧道工程作为依托项目,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法、雅屿隧道浅埋偏压段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雅屿隧道施工变形规律以及监控系统优化多个方面进行研讨。研究内容如下:(1)探讨了国内外有关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围岩定义、性质以及相关力学特性和变形特征,找出偏压隧道形成的原因,理论分析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和公式,得出雅屿隧道V级围岩中连拱隧道深浅埋分界为44.8m~56m。(2)分析了连拱隧道常用的施工方法以及其优缺点。利用有限元软件对雅屿隧道浅埋偏压段进行三维全过程施工阶段模拟分析,得出三导洞法施工比中导洞法施工对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更好的结论;对比连拱隧道偏压状态下不同开挖顺序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出先开挖浅埋侧主洞较优的结论。单侧主洞掌子面向前推进时,拱顶沉降受其影响范围为掌子面后方4个施工循环(8m)。雅屿隧道Ⅴ级围岩段,应采用短台阶施工(上台阶长度控制在3m~5m左右),围岩主洞错距长度控制在4m~6m左右。(3)介绍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原则、技术和理念,提出控制不均匀沉降关键技术。釆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隧道的预支护措施进行参数化分析,给出了雅屿隧道关键支护参数的建议值。对于本文所分析的背景工程而言,雅屿隧道偏压荷载大的右洞最佳插入仰角为4°,偏压荷载小的插入仰角为3°,管棚右洞最佳直径取159mm,左洞管棚最佳直径则取108mm,管棚注浆选择水泥-水玻璃浆液。采用超前预支护对于减小围岩变形是较为通用且有效的施工措施。(4)分析了变形与开挖工序和雨水的关系。优化监控量测体系,建立灰色GM(1,1)模型预测系统,成功预测围岩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整理雅屿隧道监控数据,通过实际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用现场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的科学性,两种方法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

刘杨[6](2020)在《复杂条件下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铁路隧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新时代“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推动了我国交通事业步入发展新阶段,同时对地下空间利用形式和建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连拱隧道是在公路隧道迅速发展中为满足特殊建设需求而提出的一种大跨度隧道结构。该结构线形流畅、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在线路衔接、地形适应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传统分离式或小净距隧道所难以替代的优势。由于其开挖跨度大、左右洞施工相互影响,施工过程中围岩扰动频繁,衬砌荷载转换复杂,变形控制难度较大。厦门第二西通道双连拱隧道双线开挖跨度45.7 m、最浅埋深5.6 m,最大单洞开挖面积257.2 m2,是目前世界上开挖断面最大的双连拱隧道,也是目前国内技术难度最大、极具挑战性的公路隧道建设项目之一。本文依托该工程,综合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等方法,对复杂条件下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超前注浆加固是不良地质条件下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的前提,本文研究了复合地层横断面控域全孔一次性注浆加固技术。提出了隧道横断面控域注浆方法和全孔一次性超前注浆工艺;确定了注浆材料与浆液配比,以及注浆加固范围、注浆压力、注浆量与速率、浆液扩散距离、注浆孔布置和止浆墙厚度等注浆参数;采用分析法和钻孔检查法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形成了复合地层横断面控域全孔一次性超前帷幕注浆全套施工工艺。(2)分台阶分部开挖是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的核心,本文研究了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分台阶分部非对称开挖方案。结合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分析了“对称”和“非对称”两种开挖工序的围岩变形与结构受力,综合考虑围岩稳定性、结构安全性以及工期要求等因素,确定了双连拱隧道“非对称”分部开挖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通过三维数值模拟,从围岩变形与结构受力两方面分析了隧道进出洞施工过程中横通道的稳定性,保证了双连拱隧道进出洞口的结构安全和地表沉降满足变形控制要求。(3)合理的支护参数与支护时机是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的关键,本文研究了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初期支护参数和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机。分析总结了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原理及支护结构设计理念;基于数值模拟,根据围岩变形和结构受力情况,优化了双连拱隧道初期支护参数,确定了隧道不同施工阶段围岩应力释放的比例;通过对拱顶下沉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与回归分析,提出了双连拱隧道二衬的合理施作时机。(4)合理的分步控制标准和精细化控制措施是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量化控制的依据和保证,本文制定了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控制标准,提出了主要变形控制措施。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揭示了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围岩变形与横、纵向地表沉降规律,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地表沉降与关键施工步骤的动态关系;基于变位分配原理,将地层变形总体控制目标分配至隧道各施工阶段,制定了地表沉降分步控制标准,实现了对双连拱隧道施工扰动变形的全过程精细化控制,提出了多步骤、分阶段的围岩变形控制措施。

曹媛媛[7](2020)在《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双侧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隧道数量的日益增多,由于复杂地形条件,施工方法、施工顺序的不同产生隧道偏压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减小地形偏压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成为许多学者研究方向。本文以湖南省安乡至慈利高速公路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Midas GTS/NX,建立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模型,根据双侧导洞法施工,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讨论偏压连拱隧道力学行为,并结合现场监控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讨论双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荷载计算分析方法,对隧道深、浅埋及软弱围岩偏压条件下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数值模拟基本理论,确定数值模拟所需基本数据参数,以最大限度符合实际施工情况。(2)通过对雷家台隧道的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处理,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对支护结构进行安全性评价,为隧道施工和长期使用提供安全信息。(3)基于隧道动态施工数值模拟理论,对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的空间效应进行模拟分析,包括围岩的位移、围岩的应力、喷射混凝土应力、隧道锚杆的轴力、钢拱架轴向应力、二次衬砌应力以及中隔墙的动态受力变化现象。最后得出中隔墙、支护结构力学行为规律以及合理施工顺序。(4)设计了三种符合场地情况的穿越方案,建立了三种不同穿越方案的数值计算模型,分别对大偏压隧道超浅埋段采用按无偏压设计、按反压法设计、按大偏压设计三种穿越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分别对围岩应力、隧道周边位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张国栋[8](2019)在《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扩大,公路隧道数量急剧增长。受地形及占地等因素的影响,连拱隧道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期修建的连拱隧道大多以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为主,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暴露出严重的病害问题。随后,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逐步被应用到连拱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中。相比于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运营过程中的工作状态整体表现相对较好。由于该隧道形式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力学机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在建的金子尖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工程,基于文献查阅、现场调研、数理统计、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及受力特性进行系统研究,以期揭示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结构力学机理,并为运营阶段隧道结构病害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8座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病害检测数据,与查阅的整体式直中墙隧道和分离式隧道衬砌病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取了复合式曲中墙隧道衬砌病害的一般规律,并对其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隔墙附近复杂的围岩-支护作用关系是导致连拱隧道中隔墙一侧病害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2、基于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中隔墙及支护结构受力、位移的变化规律,并且对比分析了复合式曲中墙与整体式直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中隔墙及支护结构受力、位移变化规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偏压对复合式曲中隔墙及支护结构受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隧道产生向浅埋侧的整体位移,浅埋侧周边收敛增大,外拱腰与边墙相接的位置易产生纵向裂缝,同时偏压加剧了中隔墙向浅埋侧的偏转,墙顶和墙脚的相对位移增大,易引发病害的产生,地形偏压和施工造成的偏压使中隔墙偏压状况加剧,先开挖一侧中墙应力值大于后开挖一侧。(2)通过对复合式及整体式中墙连拱隧道的对比分析发现,复合式中墙的墙体位移更小,以墙脚为例,复合式中隔墙墙脚竖向位移为整体式的30%,横向位移为整体式的20%,复合式中墙的墙身各部分的相对位移更小。整体式中墙的墙顶和墙脚处易产生病害,这与第二章的病害调查结果一致;复合式中墙相比整体式中墙承受的应力值相对较小,中隔墙最大应力为整体式的70%,支护结构为整体式的90%,但是复合式曲中墙的墙身中部及墙顶仍然是病害的高发区。(3)基于现场监测手段对金子尖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中隔墙、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隧道上覆偏压地层显着影响隧道结构受力性能,隧道整体产生了向浅埋侧的偏移,深埋侧隧道及同一侧中隔墙压力较浅埋一侧大,围岩压力、两层支护间压力、二衬应力均呈现类似特征;中隔墙墙身中部应力值较大、且墙体存在偏压状况,得到了中隔墙附近复杂的围岩-支护作用关系是导致连拱隧道中隔墙一侧病害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吴胜忠[9](2019)在《复杂城市环境分岔隧道综合设计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发展长期沿用外延式、离心式的粗放模式,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出现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城市病”。尤其是在一些城市核心区、老城区,地面道路建设已无潜力可挖,城市地下道路系统应运而生。地下立交工程是地下道路系统的关键点,使交通流在地下空间实现“静悄悄”地转换、分流,其出入口分岔隧道设计、施工技术成为地下道路系统建设最为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重庆渝中连接隧道地下立交分岔段隧道为研究背景,结合施工现场监控量测,从分岔隧道施工力学形态、地表建筑对分岔隧道结构安全影响及分岔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的安全影响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以供类似工程参考与借鉴。首先,本文回顾当前分岔隧道、隧道近接建筑物、隧道数值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研究了非对称小净距隧道结构受地表建筑影响的规律,包含地表建筑对隧道支护荷载分布、隧道支护安全系数及隧道拱顶沉降的影响;第三,针对非对称小净距隧道、两连拱隧道、三连拱隧道等隧道断面形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不同衬砌内力随工序的变化情况,确定了最不利工序和关键工序,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第四,通过数学方法,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地表建筑物对地表沉降变形影响,提出建筑物沉降预测刚度修正方法。最后,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结合监控量测数据对分岔隧道施工洞顶建筑物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非对称小净距隧道,较大断面隧道及两隧道之间的地表建筑荷载对两洞支护荷载的影响较大,小断面隧道地表建筑荷载对两洞支护荷载的影响较小;左洞地表建筑荷载对右洞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影响大于对左洞的影响(右洞同理);两洞之间的地表建筑荷载对两洞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影响均较大;(2)对于非对称小净距隧道、非对称双连拱隧道,较大断面隧道中岩墙开挖对较小断面隧道二衬及初期支护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安全系数骤然降低;(3)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考虑地表建筑物对地表沉降变形影响的沉降预测刚度修正方法,利用该方法预测的地表沉降与数值计算结果一致。(4)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预测,结合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分岔隧道洞顶建筑物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建筑基础沉降量及倾斜量均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杨学奇[10](2019)在《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增大,连拱隧道因具有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便于线路布设等优点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一些连拱隧道,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大量山区高速公路、城市地下交通综合体等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连拱隧道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平文高速土基冲隧道工程为背景,针对无中墙的连拱隧道单洞施工工法,对其施工工序与工艺、结构设计、爆破振动控制措施及地质地形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连拱隧道的无中墙单洞施工工法,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两种不同的工序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结构安全及施工组织两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施工工序;并针对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性,提出了扩大拱间夹岩加固范围的处理措施及以索代撑替换临时仰拱的施工工艺。2.基于分离式隧道左右洞先后开挖的围岩压力计算模型及其相关假定,根据无中墙单洞法的基本特点和现有规范的荷载计算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得到的围岩滑裂模式,提出了采用无中墙单洞法施工的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模型及方法。3.基于LS-DYNA动力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爆破施工对连拱隧道的振动影响情况,明确了爆破振动监测的关键部位及应进行重点防护的范围,得出了爆破振速的纵向传播规律及后行洞掌子面与其后方新浇筑二次衬砌间的最小安全步距,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爆破振动控制技术。4.通过FLAC 3D程序对不同地质条件(围岩级别、埋深的变化),不同地形条件(偏压坡度、围岩级别、埋深的变化)的连拱隧道结构安全性与围岩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明确了无中墙单洞工法的地质、地形适用性。

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下穿长城施工安全环保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依托工程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研究
        1.3.2 隧道施工方案优选方法研究
        1.3.3 隧道施工对上部建筑物稳定性影响研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评价
    2.1 旅游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2.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1.2 评价等级的确定
        2.1.3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2.2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评价模型
        2.2.1 综合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2.2.2 传统内梅罗指数法
        2.2.3 改进内梅罗指数法
    2.3 老龙头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程度
        2.3.1 老龙头隧道评价指标量化结果
        2.3.2 综合权重值的确定
        2.3.3 内梅罗指数综合评价
        2.3.4 评价结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选方法研究
    3.1 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优选模型指标体系
        3.1.1 优选模型指标体系
        3.1.2 指标的量化
    3.2 隧道施工方案优选模型
        3.2.1 传统TOPSIS法
        3.2.2 改进TOPSIS法
    3.3 老龙头隧道施工方案优选
        3.3.1 各施工方案评价指标量化结果
        3.3.2 综合权重的确定
        3.3.3 改进TOPSIS法优选过程
    3.4 小结
第四章 老龙头隧道施工对古长城稳定性影响分析
    4.1 基于古长城安全性的变位控制标准制定
        4.1.1 基本准则
        4.1.2 工作程序
        4.1.3 控制标准的应用特点
        4.1.4 老龙头长城控制标准
    4.2 老龙头隧道施工监测
        4.2.1 现场监控量测方案
        4.2.2 监测结果与理论分析
    4.3 数值模拟预测
        4.3.1 计算参数选取
        4.3.2 模型建立
        4.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3.1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4.3.3.2 老龙头长城倾斜率分析
        4.3.3.3 拱顶复合式衬砌接触压力分析
    4.4 改进支护方案施工效果评价
        4.4.1 地表沉降
        4.4.1.1 监测点J2地表沉降分析
        4.4.1.2 监测点J14地表沉降分析
        4.4.2 老龙头长城倾斜率
        4.4.2.1 右长城倾斜率
        4.4.2.2 左长城倾斜率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黄土岭超浅埋偏压隧道穿越古长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1.2.2 隧道下穿古建筑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
        1.3.1 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
        1.3.2 水文地质条件及气象条件
        1.3.3 工程地质评价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古长城保护控制标准研究
    2.1 地表沉降控制标准探究
        2.1.1 国内外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2.1.2 国内外不同行业地表沉降控制标准
        2.1.3 数值模拟计算
    2.2 爆破振速控制标准探究
        2.2.1 数值模拟计算
        2.2.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第三章 超浅埋偏压连拱隧道超前支护比选分析
    3.1 隧道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3.2 超前支护方案优化分析
        3.2.1 计算位移分析
        3.2.2 初期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3.3 超前支护方案比选结果
第四章 超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方案比选分析
    4.1 偏压连拱隧道开挖方法确定
        4.1.1 计算模型建立
        4.1.2 隧道开挖模拟
    4.2 计算结果分析
        4.2.1 计算位移
        4.2.2 洞周围岩应力
    4.3 施工方案比选结果
第五章 超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序比选分析
    5.1 左右洞侧导洞开挖顺序比较
        5.1.1 隧道两侧侧导洞施工和数值开挖模拟
        5.1.2 计算结果分析
    5.2 左右洞主洞开挖顺序比较
        5.2.1 隧道两侧主洞施工顺序计算模型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施工工序比选结果
第六章 现场监测及控制测量
    6.1 地表和洞内监测
        6.1.1 监控量测目的
        6.1.2 监控量测主要内容
        6.1.3 监控量测注意事项
    6.2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6.2.1 隧道上方地表沉降分析
        6.2.2 隧道洞周位移分析
        6.2.3 现场监测数据与计算数据对比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城市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连拱隧道发展状况
        1.2.2 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3 连拱隧道现场监控量测与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连拱隧道开挖方法及支护措施研究
    2.1 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及优缺点
        2.1.1 中导洞法
        2.1.2 三导洞法
        2.1.3 无导洞法
    2.2 连拱隧道常用开挖方法的比选
        2.2.1 开挖方法选定原则
        2.2.2 常用开挖方法比较
    2.3 连拱隧道支护技术
        2.3.1 新奥法基本原理
        2.3.2 连拱隧道支护措施
    2.4 依托工程开挖方法
        2.4.1 工程概况
        2.4.2 复杂条件概况
        2.4.3 “侧导洞三导洞法”的施工运用
    2.5 依托工程支护措施
        2.5.1 洞口挡墙加固支护
        2.5.2 超前支护
        2.5.3 初期支护
        2.5.4 中墙防偏压支护
        2.5.5 二次衬砌支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3.2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
    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1 本构模型
        3.3.2 计算模型物理参数的选取
        3.3.3 计算模型荷载及边界条件的选取
    3.4 不同开挖方法对比分析
        3.4.1 围岩应力场分析
        3.4.2 围岩位移场分析
        3.4.3 围岩塑性区分析
    3.5 中隔墙应力场分析
    3.6 支护结构分析
        3.6.1 二次衬砌应力场分析
        3.6.2 二衬安全性分析
        3.6.3 洞口段超前大管棚应力场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施工方式对连拱隧道上方边坡的影响分析
    4.1 依托背景
    4.2 计算模型
    4.3 不同开挖方法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边坡位移变化分析
        4.3.2 边坡主应力变化分析
        4.3.3 边坡剪应力变化分析
        4.3.4 边坡塑性区分析
    4.4 结果分析及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施工现场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
    5.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的意义
    5.2 依托工程超前地质预报
        5.2.1 TRT6000 探测原理
        5.2.2 TRT6000 探测仪器
        5.2.3 TRT6000 现场探测
        5.2.4 TRT6000 数据处理
        5.2.5 TRT6000 探测结果
    5.3 现场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及内容
    5.4 监测方法与测点布置
        5.4.1 隧道拱顶下沉及水平收敛监测
        5.4.2 连拱隧道上方地表监测
        5.4.3 监测沉降、位移预警值
    5.5 隧道洞内变形监测及数据分析
    5.6 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沉降值对比分析
    5.7 隧道上方地表监测及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城市复杂条件下浅埋偏压隧道结构与支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偏压隧道结构研究现状
        1.2.2 浅埋偏压隧道支护措施研究现状
    1.3 浅埋偏压隧道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总结
    1.4 文章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线路
第二章 浅埋偏压隧道特性分析
    2.1 浅埋隧道分析
        2.1.1 深埋与浅埋界定方法
        2.1.2 浅埋隧道分界方法分析
    2.2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断面型式
        2.2.1 曲中墙连拱隧道
        2.2.2 直中墙连拱隧道
        2.2.3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
        2.2.4 非对称矩形连拱隧道
        2.2.5 非对称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
    2.3 偏压隧道力学分布特征分析
        2.3.1 偏压下地层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2.3.2 偏压地形应力分布理论分析
    2.4 常见浅埋偏压隧道灾害与支护措施
        2.4.1 洞外灾害及支护措施
        2.4.2 洞内灾害及支护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埋偏压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3.1 依托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3.1.3 地质构造及相邻主要建(构)筑物
        3.1.4 工程地质评价
    3.2 隧道结构选型
        3.2.1 明挖路堑方案
        3.2.2 棚洞的特性
    3.3 浅埋偏压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力学特性模拟计算
        3.3.1 地层-结构法原理
        3.3.2 大型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简介
        3.3.3 计算参数选取
        3.3.4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模型的建立
        3.3.5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模拟结果力学特征分析
        3.3.6 非对称拱形连拱隧道截面验算
        3.3.7 非对称拱形隧道验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结构力学特性分析
    4.1 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方案
    4.2 荷载计算
        4.2.1 结构计算模型简化
        4.2.2 矩形棚洞荷载计算
        4.2.3 连拱隧道深浅埋计算
        4.2.4 浅埋偏压矩形与拱形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
    4.3 荷载-结构法原理
    4.4 隧道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及力学特征分析
        4.4.1 本构模型的选取
        4.4.2 模型的建立
        4.4.3 矩形与拱形隧道计算结果力学特征分析
        4.4.4 隧道衬砌截面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验算
        4.4.5 横梁强度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验算
        4.4.6 抗滑桩截面安全系数及裂缝宽度验算
    4.5 非对称隧道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6 隧道方案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现场监测及数据分析
    5.1 监控量测设计
        5.1.1 现场监测的内容
        5.1.2 监控量测控制值及频率
    5.2 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5.3 隧道监测结果与回归分析
        5.3.1 拱顶沉降与水平收敛量测
        5.3.2 拱顶实测数据回归分析
    5.4 边坡及框架棚洞监测成果分析
        5.4.1 边坡监测成果分析
        5.4.2 抗滑桩监测成果分析
        5.4.3 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与变形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围岩特征及压力分析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基本条件
        2.1.2 水文地址条件
    2.2 偏压隧道产生的原因
        2.2.1 偏压隧道的特点
        2.2.2 偏压隧道的影响因素
    2.3 围岩的定义与分类
        2.3.1 围岩的定义
        2.3.2 围岩的分类
    2.4 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2.4.1 连拱隧道的浅埋判断方法
        2.4.2 偏压连拱隧道垂直压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工法研究
    3.1 连拱隧道常用施工方法比较
        3.1.1 三导洞法
        3.1.2 中导洞法
        3.1.3 施工方法综合评价
    3.2 有限元数值分析概况
        3.2.1 计算参数和本构模型选取
        3.2.2 荷载与边界条件
        3.2.3 基本假定与模型建立
    3.3 不同开挖工法施工阶段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3.1 中导洞法施工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3.2 三导洞法施工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3.3 两种施工工法对比评价
    3.4 连拱隧道偏压段主洞合理开挖顺序研究
        3.4.1 数值模拟对比方案
        3.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5 左右洞掘进面空间效应
        3.5.1 单洞掘进面空间效应
        3.5.2 后行洞施工对先行洞影响分析
    3.6 连拱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3.6.1 主洞开挖错距施工效应分析
        3.6.2 上台阶长度施工效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不均匀沉降控制措施
    4.1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原则
    4.2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4.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理念
    4.4 正洞超前预支护优化
        4.4.1 管棚布置插入仰角对隧道受力分析
        4.4.2 管棚直径选择对隧道受力分析
        4.4.3 管棚注浆参数对隧道受力分析
    4.5 雅屿隧道塌方段控制技术研究
        4.5.1 冒顶坍塌原因分析与处理措施
        4.5.2 中导洞初期支护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监测系统分析与优化
    5.1 偏压连拱隧道变形规律
        5.1.1 变形与开挖工序的关系
        5.1.2 地表沉降变形与雨水的关系
    5.2 雅屿隧道监测方案
        5.2.1 监测内容和原理简介
        5.2.2 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
    5.3 主要监测内容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5.3.1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
        5.3.2 拱顶沉降数据分析
        5.3.3 净空收敛数据分析
    5.4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变形预测
        5.4.1 灰色理论简介
        5.4.2 GM(1,1)模型的建立
        5.4.3 雅屿隧道GM(1,1)模型变形预测
        5.4.4 数值模拟与监测和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6)复杂条件下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双连拱隧道发展现状
        1.2.2 注浆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案研究现状
        1.2.4 隧道支护体系优化研究现状
    1.3 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合地层横断面控域全孔一次性超前注浆加固技术
    2.1 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2.2 注浆方案确定
    2.3 注浆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2.4 注浆参数设计
        2.4.1 注浆范围
        2.4.2 注浆压力
        2.4.3 注浆量与注浆速度
        2.4.4 浆液扩散距离
        2.4.5 注浆孔布置
        2.4.6 止浆墙厚度
    2.5 注浆施工工艺
    2.6 注浆效果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分部开挖方案比选
    3.1 隧道开挖工序方案比选
        3.1.1 隧道开挖工序初选方案
        3.1.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1.3 模拟结果分析
    3.2 隧道进出洞稳定性分析
        3.2.1 “明暗衔接”进洞稳定性分析
        3.2.2 “暗暗相连”出洞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支护参数与支护时机分析
    4.1 支护结构作用原理及设计理念
    4.2 隧道初期支护参数优化
        4.2.1 初期支护结构优化方案
        4.2.2 初期支护优化结果分析
    4.3 隧道二衬施作时机分析
        4.3.1 合理支护时机的含义
        4.3.2 支护时机实现方式
        4.3.3 基于数值模拟的衬砌施作时机分析
        4.3.4 基于现场监测的二衬施作时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控制标准及措施
    5.1 双连拱隧道施工三维数值模拟
        5.1.1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5.1.2 双连拱隧道模拟施工方案
    5.2 双连拱隧道地层变形分析
        5.2.1 地层变形云图分析
        5.2.2 地表沉降分析
    5.3 地层变形比例分配
        5.3.1 变位分配原理
        5.3.2 分步控制标准设计
    5.4 地层变形控制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双侧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工程现状
        1.2.2 相似模型试验研究及施工方法优化
        1.2.3 理论与数值模拟及其结构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计算分析理论
    2.1 连拱隧道设计荷载
        2.1.1 连拱隧道深浅埋分界值
        2.1.2 深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2.1.3 浅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2.1.4 偏压连拱隧道围岩压力
        2.1.5 本文连拱隧道围岩荷载计算方法
    2.2 连拱隧道荷载结构法有限元模拟
        2.2.1 荷载结构法的荷载分担比例
        2.2.2 中墙内力分析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概况与监控量测分析
    3.1 依托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连拱隧道主洞掘进方法
    3.2 监控量测
        3.2.1 监控量测目的
        3.2.2 隧道K112+665断面监测结果
        3.2.3 连拱隧道实时监测收敛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理论
    4.2 数值模拟
        4.2.1 Midas GTS/NX简介
        4.2.2 隧道数值模拟的原型
    4.3 三维建模空间分析
        4.3.1 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4.3.2 模拟开挖步骤
    4.4 围岩位移的变化规律
        4.4.1 随施工开挖步的位移规律
        4.4.2 空间的沉降位移变化规律
        4.4.3 围岩应力随施工步的变化规律
    4.5 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
        4.5.1 喷射混凝土应力
        4.5.2 隧道锚杆轴力
        4.5.3 隧道钢拱架轴向应力分析
        4.5.4 二次衬砌应力受力状态
        4.5.5 中隔墙受力状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偏压效应的影响
    5.1 围岩分析
    5.2 隧道支护内力分析
        5.2.1 初喷支护
        5.2.2 锚杆分析
        5.2.3 钢拱架分析
        5.2.4 二次衬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浅埋连拱隧道穿越方案设计优化
    6.1 偏压隧道浅埋段设计
        6.1.1 偏压隧道浅埋段施工原则
        6.1.2 穿越方案设计
    6.2 不同穿越方案施工力学效应比较分析
        6.2.1 不同穿越方案围岩压力特征
        6.2.2 不同穿越方案围岩位移特征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实践项目)

(8)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结构病害统计及成因分析
    2.1 连拱隧道概况
    2.2 连拱隧道现场调查概况
    2.3 衬砌病害现场调查项目及方法
    2.4 复合式曲中墙衬砌结构病害特征统计分析
        2.4.1 衬砌裂缝
        2.4.2 衬砌渗漏水
        2.4.3 衬砌背后接触状况
    2.5 整体式直中墙衬砌结构病害特征统计分析
        2.5.1 衬砌裂缝
        2.5.2 衬砌渗漏水
    2.6 两种形式连拱隧道病害特征对比分析及成因分析
        2.6.1 衬砌裂缝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2.6.2 衬砌渗漏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2.6.3 衬砌病害成因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受力特性数值分析
    3.1 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方法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参数的选取
        3.2.2 模拟施工工序
    3.3 复合式中墙连拱隧道特征断面的选取
        3.3.1 中隔墙位移分析
        3.3.2 中隔墙应力分析
        3.3.3 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3.3.4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3.4 复合式与整体式连拱隧道对比分析
        3.4.1 中隔墙位移分析
        3.4.2 中隔墙应力分析
        3.4.3 支护结构位移分析
        3.4.4 支护结构应力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现场监测的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力学特性研究
    4.1 隧道工程概况
    4.2 现场监测内容
    4.3 监测方案
        4.3.1 位移监测
        4.3.2 压力监测
        4.3.3 内力监测
    4.4 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4.4.1 位移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4.4.2 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4.4.3 中隔墙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4.4.4 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复杂城市环境分岔隧道综合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岔隧道研究现状
        1.2.2 隧道近接建筑物研究现状
        1.2.3 隧道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分岔隧道特点及依托工程概况
    2.1 分岔隧道概念及特点
        2.1.1 分岔隧道概念
        2.1.2 分岔隧道特点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项目地理位置
        2.2.2 工程概况
        2.2.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2.4 环境工程条件
        2.2.5 结构设计方案
第三章 地表建筑物对下穿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影响研究
    3.1 计算概况
        3.1.1 建筑荷载参数的选取
        3.1.2 计算模型
        3.1.3 材料参数的选取
    3.2 建筑物与下穿隧道位置关系对支护荷载分布影响
    3.3 建筑物与下穿隧道位置关系对支护结构内力影响
    3.4 建筑物与下穿隧道位置关系对隧道拱顶沉降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岔隧道施工力学形态研究
    4.1 隧道结构安全控制基准研究
        4.1.1 洞周极限位移控制基准
        4.1.2 衬砌结构强度控制基准
    4.2 非对称小净距隧道(SX型)施工力学形态
    4.3 非对称两跨连拱隧道(SL1型)施工力学形态
    4.4 三跨连拱隧道(SL2型)施工力学形态
    4.5 连拱隧道与匝道通道小净距隧道(SLX型)施工力学形态
    4.6 渝中连接隧道分岔段隧道结构及围岩安全性评价
        4.6.1 非对称小净距隧道(SX型)结构及围岩安全性评价
        4.6.2 非对称两跨连拱隧道(SL1型)结构及围岩安全性评价
        4.6.3 三跨连拱隧道(SL2型)结构及围岩安全性评价
        4.6.4 三跨连拱隧道(SLX型)结构及围岩安全性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岔隧道施工地表变形对建筑物安全性影响研究
    5.1 地表建筑物沉降安全控制基准
    5.2 施工引起的地表建筑物沉降预测
        5.2.1 建筑物对地表沉降影响机理
        5.2.2 建筑物沉降曲线
        5.2.3 建筑物沉降影响因素分析及修正
        5.2.4 建筑物沉降预测刚度修正法
        5.2.5 隧道分岔段地表建筑物沉降预测
    5.3 渝中连接隧道分岔段地表建筑沉降数值计算
        5.3.1罗汉寺街9-3#楼地表沉降
        5.3.2 消防大队演练楼及消防大队宿舍楼地表沉降
        5.3.3 消防大队行政楼及消防大队住宅楼地表沉降
        5.3.4 罗汉堂地表沉降
    5.4 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5.4.1 罗汉寺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5.4.2 消防大队施工现场监控量测分析
    5.5 隧道分岔段地表沉降变形对建筑物安全性影响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意义
        1.1.2 依托工程概况
        1.1.3 基本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1.2.2 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中墙单洞法的合理工序与工艺
    2.1 合理工序分析
        2.1.1 方案设定
        2.1.2 结果分析
        2.1.3 工序比选
    2.2 施工工艺优化
        2.2.1 拱间夹岩加固技术分析
        2.2.2 临时支撑工艺优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中墙单洞法的结构设计方法
    3.1 采用无中墙单洞法施工的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1 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超浅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2 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浅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3 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深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4 二次衬砌荷载承担比例的确定
    3.2 无中墙单洞法的荷载算例分析
        3.2.1 基于规范方法的荷载计算结果
        3.2.2 基于单洞法开挖的荷载计算结果
        3.2.3 关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中墙单洞法爆破施工振动控制技术
    4.1 后行洞爆破开挖方案及振动控制指标
    4.2 后行洞爆破施工对既有构筑物的影响分析
        4.2.1 爆破计算模型与参数
        4.2.2 爆破振动响应分析
    4.3 近距离爆破振动控制技术
        4.3.1 单响最大装药量优化
        4.3.2 预留核心土范围优化
        4.3.3 二衬隔震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中墙单洞法的地质与地形适用性
    5.1 工法的地质适用性分析
        5.1.1 双洞围岩条件逐级软化影响分析
        5.1.2 左右洞围岩条件软硬不均影响分析
    5.2 工法的地形适用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四、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区超浅埋连拱隧道下穿长城施工安全环保性研究[D]. 薛佳龙.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黄土岭超浅埋偏压隧道穿越古长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杨梦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城市复杂条件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 张文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城市复杂条件下浅埋偏压隧道结构与支护措施研究[D]. 廖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浅埋偏压连拱隧道施工技术与变形控制措施研究[D]. 任凯琦.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复杂条件下超浅埋超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刘杨. 苏州大学, 2020(02)
  • [7]软弱围岩浅埋偏压下连拱隧道双侧导洞法施工方案研究[D]. 曹媛媛.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8]复合式曲中墙连拱隧道施工阶段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 张国栋.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6)
  • [9]复杂城市环境分岔隧道综合设计施工技术研究[D]. 吴胜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10]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杨学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多拱形隧道施工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