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

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

一、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绪林[1](2021)在《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沥青路面随着使用年限的接近,逐渐出现车辙、龟裂以及坑槽等一系列病害。病害的出现对车辆的行驶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些病害需要对沥青路面进行维修及养护处理。大面积旧沥青路面的维修会造成废料的堆积,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需要一种环保的沥青施工技术,既能对受损沥青路面进行维修,又能对废旧沥青材料进行循环利用。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技术正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其实用性和环保性在路面维修工程中广受青睐,将是今后路面施工工程中的必然趋势。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参与施工的设备包括铣刨机、搅拌机、摊铺机、压路机、自卸汽车等,这些设备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泡沫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如何对施工机群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机群的配置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渝西地区的气候特点,以找出原沥青路面出现病害的原因,并为沥青冷再生技术在渝西地区顺利施工提供前提条件。从沥青冷再生技术的机理和施工技术角度,分别分析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和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特点,根据二者的施工工艺和机群配置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沥青冷再生技术作为渝西地区公路路面的施工技术。在确定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之后,分析每个施工环节的工作机理,从而研究设备的施工特点。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分析每个施工步骤混合料的粒料运动规律,以确定设备的作业参数对混合料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混合料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提出对单机作业参数配置的改进方案,为机群配置奠定基础。然后,通过建立动态规划模型,将沥青路面的施工过程分为多个子问题,对每个子问题分别求解,把最优的子系统组合起来得到最优的配套方法。在确定整个机群的配套方法之后,建立状态转移方程,将求得的每个子问题的解作为参数代入方程,求出单机之间的转移系数,利用转移系数分析整个机群配置的耦合度。为解决运距发生变化而导致设备作业参数发生的问题,提出机群的动态配套方法。最后,结合永川区S209容江路喻家口至朱沱段路面改造工程项目,用实际的工程数据验证机群配套方法的可行性。

唐建华[2](2021)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然而,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随着路面服役时间的增加,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形式将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重大影响。其中沥青路面的原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措施,从而全面提升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渭武高速公路段,通过对路面三个标段分别从原材料(沥青、集料、矿粉)、混合料配合比、路用性能及现场检测等方面,结合了数理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应用)、质量控制手段(质量动态控制图的应用)和灰关联分析方法(灰关联度的应用),对其路面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为今后甘肃省其他高速公路的路面铺筑质量积累相关经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中的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分析方法对原材料(沥青、集料和矿粉)质量的稳定状态和变异性影响最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面一标和路面二标的A级70号石油的针入度质量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相较于路面三标分布较为稳定,其老化后的性能指标也要优于路面三标;各标段六种沥青的三大指标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软化点,短期老化后的变异系数排序:延度>针入度比,因此各标段需要把沥青的延度和针入度作为关键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2.通过油石比质量动态控制图可以看出,路面二标和路面三标的质量控制较为稳定;由灰关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SBS改性沥青的粘度、混合料中2.36mm的通过率、油石比和空隙率;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集料针片状含量、油石比和软化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油石比、粘度和沥青饱和度。3.对铺筑成型后的路面质量进行了现场检测,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压实度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面层厚度、碾压温度和油石比;由灰关联分析可知对路面渗水系数具有较大的影响因素为空隙率和油石比。

丁凡[3](2020)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文中指出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复杂,施工质量问题将会影响路面服役性能。级配作为混合料施工控制的重要指标,级配变异可能导致路面混合料实际级配与设计级配出现偏差,对混合料路用性能与使用寿命产生一定影响。为保证施工质量,本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的变异分析与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于熵权法与灰度关联理论,确定了七种不同类型混合料(AC-13、AC-16、AC-20、SMA-13、SUP-13、SUP-20与SUP-25)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对综合路用性能的影响权重,利用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筛孔通过率变化对路用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各类型混合料的控制筛孔,结果表明4.75mm与0.075mm筛孔对所有混合料类型路用性能均有显着影响;2.36mm筛孔通过率对AC-13与SUP-13路用性能影响显着;大于9.5mm粒径颗粒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系密切,在现有施工对大粒径关注度较低的前提下,应对大筛孔通过率进行严格控制。其次,对集料波动性、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集料作为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率波动性不可避免,当粒径规格跨度较大时,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程度更为显着;引入波动指数对其波动性进行评价。同时基于工程项目对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施工条件下拌和过程对混合料级配影响小,运输过程中级配变异性最大,摊铺过程对离析混合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沥青混合料施工中级配变化复杂,后续施工工序不仅可能使级配变异不断增强,亦可能对前期的级配变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级配变异影响因素发现级配变异受到道路等级、混合料类型、最大公称粒径、运输路况与运输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公称最大粒径大、道路等级低、运输路况差、运输时间长的混合料级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高。再次,基于生产配合比与级配允许控制范围,提出了冷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较广。利用P-P图和K-S检验法对正常施工条件下级配概率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施工过程中各筛孔的通过率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基于施工数据验证了现有施工水平与现行规范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的匹配性,通过级配分布规律对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允许偏差范围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基于当前施工水平的高等级公路施工过程级配允许偏差范围。最后,对基于图像分块处理的级配监控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与单阈值处理效果对比发现该方法对集料颗粒的识别精度可提高约10%,可一定程度缓解自然光线条件下集料颗粒图像识别精度不足问题。通过对SPC控制图中均值-极差控制图进行修正,以修正均值控制图为基础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级配动态控制方法,提出对级配变异敏感过程中控制筛孔进行动态分析的要求以保证施工过程稳定。

李向頔[4](2020)在《UWB/SINS定位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国,每年的公路建设里程位于世界前列。路面工程直接反映了公路的外观质量和行车舒适性,沥青材料凭借其良好的路用性能成为了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路面的首选。但是,国内的沥青路面饱受一些质量通病的长期损坏。路面质量问题一部分取决于工程设计和施工设备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施工人员不够专业、承包商偷工减料等。仅让施工单位对这些人为因素进行自我监管是不够的,委托监理方对施工过程监控是保障沥青路面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从监理方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整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系统。通过研究路面质量验收主控项目和影响因素,确定了施工过程中需要监控的关键参数,包括沥青生产环节的沥青含量、集料级配、拌合温度和拌合时间,以及路面施工环节的施工机械工作参数。设计了各参数的监控响应范围和警告规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前端硬件和基于Web网页的后端软件,系统通过网页程序、SMS信息和现场警示灯对施工过程予以监控和反馈。该监控系统在麻昭高速已成功实施,与未实施系统的路段相比,部署了监控系统后的沥青混合料级配和沥青密度和在统计学意义上得到了显着改善。本文提出的监控系统能够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所分析和储存的信息也能为以后的路面养护提供决策支持。此外,针对GPS在隧道内无法有效定位施工机械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UWB(超宽带)技术的隧道内定位子系统。相比于容易受到多路径效应影响的无线载波定位技术,UWB技术的高精度和抗衰减能力使其十分适用于半封闭的复杂隧道环境。对于可简化为一维场景的长直隧道,设计了基于平差调整的UWB粗定位系统,其在视距条件下的典型定位误差在10 cm以内。针对在非视距条件下UWB定位误差增大的问题,设计了UWB/SINS二维精定位系统。通过分析UWB和SINS的噪声的来源和特性,在松组合的反馈校正型间接卡尔曼滤波的基础上,剔除极端非视距条件,采用了一种改进的简化Sage-Husa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UWB/SINS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卡尔曼滤波的组合导航系统比UWB单独定位系统降低了25.43%的定位误差,自适应滤波比标准卡尔曼滤波又能降低11.39%的误差,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自适应滤波的优越性。此外,在隧道现场进行了多次定位实验,定位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辅助隧道内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

孙学楷[5](2020)在《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文中提出全国每年因养护及改扩建产生的SBS改性RAP总量超过3200万吨,且以一定的速率持续增长。应用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技术回收利用SBS改性RAP,环保效益与经济价值显着。现行再生技术规范中虽明确了SBS改性RAP可以再生利用,但对如何更好地利用SBS改性RAP并筑成高品质的沥青路面未提出针对性的条款。为更好、更高效地循环利用大体量的SBS改性RAP,研究依托山东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改性沥青混合料绿色循环热再生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针对厂拌热再生SBS改性RAP时的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展开研究。RAP预处理是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具有代表性的RAP预处理工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反击-转子离心多级联合筛分工艺的RAP分离效率达70%以上,为提高回收料掺量及加强再生混合料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推荐在破碎设备组合中添加转子离心式破碎机,应用多级联合筛分作业以改进SBS改性RAP的预处理效果。应用性能指标预估方程,以针入度、粘度、软化点、延度为新沥青筛选与定制的关键指标,可以精准再生旧SBS改性沥青。定制沥青再生旧沥青的关键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要求,推荐将粘韧性作为评价再生改性沥青粘弹特性的关键指标。室内路用性能研究表明,与使用全新集料的混合料相比,改性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动态压缩模量提高,承载能力与高温抗变形能力提高,低温性能满足规范要求,抗疲劳性能有所减弱。推荐使用冲击韧性评价再生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作为混合料设计阶段材料优选、级配优化的评价指标。应用施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水平。推荐使用无核密度仪等无损检测技术评估再生沥青路面的施工均匀性,依据评估结果制定后续施工质量的改进措施。现场评估结果表明首件工程的六种路面组合结构的路面平整性、水稳定性、抗滑性及结构强度合格。使用现场生产混合料成型的马歇尔试件与抽取的路面试件进行室内评估,结果表明,与使用全新集料的混合料层相比,再生沥青混合料层的高温稳定性显着提高,低温性能满足规范要求。

洪增辉[6](2020)在《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维修的里程数日渐增多,铣刨回收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基数不断增大,势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RAP的循环利用既能满足公路养护原材料的需求,减少维修成本,又可降低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当下对于公路再生技术越发重视。但是现今许多再生搅拌站因不满足国家环保生产、绿色交通的战略目标,面临关、停的局面。对此提出再生沥青混合料绿色化、工厂化生产的转型理念。依托实体工程对再生工厂生产技术指标进行质量效果验证,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旧料掺量低、取样不规范、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首先,本论文在研究当下厂拌热再生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沥青搅拌站生产方式、环保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引入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的概念,提出利用工厂化技术进行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绿色生产方式,并阐述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对铣刨回收的RAP料性能变异参数进行研究,提出在RAP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柔性破碎、分档筛分、基准料合成的质量控制方法。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确定基准料0-7mm、7-13mm两档掺量,通过室内实验论证基准料合成技术对于降低级配变异具有的可行性,为再生工厂预处理过程中RAP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然后,对合成后的基准料确定掺量为0%、30%、35%、40%,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制备马歇尔试件,通过再生试验检测其路用性能,寻求提高掺配率的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质量的可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运用基准料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最佳掺量为30%时最为符合再生路面性能要求。最后,采用工厂化的再生质量控制技术对配置系统、取样方法、加热温度等生产工艺控制指标提出建议,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质量效果验证,为再生工厂生产运行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杨磊[7](2020)在《TLA改性沥青中面层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立尼达湖沥青(Trinidad Lake Asphalt,简称TLA或湖沥青)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天然沥青,常作为改性剂生产TLA改性沥青使用。TLA改性沥青成型的混合料路用性能优异,能较好的抵抗车辙、水损坏等病害,目前已在桥面铺装、机场等重载路段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结合佛(山)江(门)高速和顺至陈村段中面层工程,对TLA改性沥青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TLA改性沥青的常规性能、TLA改性沥青在高温多雨地区的适用性、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内容,以期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成功铺筑TLA改性沥青路面。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室内配制TLA改性沥青时,应提前将湖沥青加热至融合,延度、老化后的质量损失比不宜作为评价TLA改性沥青性能的指标。在TMA-30的针入度等级要求下,根据针入度预估公式,确定了湖沥青加入70#基质沥青的适宜掺量为21.6%~53.4%。在考虑TLA改性沥青生产质量波动的情况下,对不同湖沥青掺量(35%、40%、45%)下的TLA改性沥青进行了PG分级评价,40%TLA改性沥青高温、低温临界温度符合高温多雨地区的要求。(2)采用正交马歇尔试验对TLA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配合比的范围进行了优化研究,分析了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油石比等因素对马歇尔物理-力学指标的影响,并确定了较为合适的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推荐范围。同时,结合配合比推荐范围,进行了配合比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研究发现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表现优异,在相同目标级配下,随着油石比的增长,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水稳定性有所增强,其高温性能有所削弱,当油石比为4.6%时,混合料的弯拉应变勉强符合技术要求,因此,在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流程中应严格控制油石比的用量。(3)湖沥青中灰分的存在使得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配合比发生了改变,抽提试验结果表明实测级配略细,0.6mm筛孔及以下筛孔的细料偏多,由湖沥青的组成成分,提出TLA改性沥青与纯沥青存在1.22倍的转化关系。在实测配合比与生产配合比对比的过程中,应将实测级配、实测油石比进行修正。(4)结合试验路的铺筑,对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现场施工等工序进行了全程跟踪控制,同时加强了原材料、混合料的质量的控制,从路面各个指标检测结果来看,铺筑的TLA改性沥青中面层质量较佳,路面施工工艺及参数设计较为合理。

朱瑞峰[8](2020)在《低温条件下薄SBS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层施工温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进程的推进,现阶段公路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气候差异性显着的欠发达地区。为满足这些地区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需求,往往需要使用高性能改性沥青,而SBS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良好,在这些地区泛用性强。由于这些地区允许施工的季节区间短,SBS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低温施工工况,同时低温施工条件会严重影响路面施工质量。低温条件下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不当通常会造成沥青老化、温度离析、压实不足以及层间粘结性能差等情况,从而导致路面在早期出现块状裂缝、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车辙、波浪拥包、坑槽与松散等病害。部分病害如车辙与纵、横向裂缝等,往往在正常施工路面通车3~5年后才会大量出现。为了控制低温施工路面质量,本文确定了竣工验收阶段的低温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指标。指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为路面压实度代表值及压实度合格率;二级指标为温度离析程度、层间抗剪强度、压密型车辙深度指数和施工缝处横向裂缝等效面积。通过对低温条件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的拌和、摊铺及成型温度范围,能够有效提高低温条件下路面施工质量。1.拌和温度。通过和易性试验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暂定拌和温度。由于低温施工条件对施工温度的控制要求很高,合理的拌和温度在起到让胶结料与矿料充分结合的同时,也为后续的摊铺压实环节提供温度保障,所以需要对拌和温度范围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低温施工工况。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与运输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180℃为拌和温度的安全上限,170℃为拌和温度下限。2.成型温度。和易性试验所确定的狭窄成型温度范围不利于指导施工。通过在低温条件下进行控制初压温度的马歇尔成型试验与轮碾成型试验,分析混合料体积参数、高低温性能与力学性能等指标与温度的关系,从而确定低温条件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合理的初压温度范围,并确定最低容许成型后表面温度,再通过旋转压实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初压温度范围为150℃~170℃,成型后表面温度应大于115℃。3.摊铺温度。为应对低温施工工况影响,本文将摊铺温度分为下卧层温度与摊铺时混合料温度来进行讨论,通过层间粘结性能确定合理的下卧层温度为(40±10)℃,基于ANSYS Fluent瞬态仿真摊铺温度衰减模型,确定低温条件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为170℃。

王浩臣[9](2019)在《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路面是否会出现早期破坏现象。结合工程实践来看,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需要通过多项检验指标进行反映,各项指标都会给路面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想要实现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路面施工中质量变异性展开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手段进行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基于这种认识,论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情况,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沥青原料、集料和混合料质量控制问题展开了分析,发现工程采用的沥青原料针入度、软化点的变异系数相对略大,主要是受到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和试验精度的影响;集料存在单粒级级配变异系数大的情况,沥青层面用集料变异系数范围在0.48-2.09之间,与工程采用的集料存在单粒级级配不规格问题和集料二级破碎方式有关;而工程采用的沥青混合料会受到沥青含量、混合料级配、出场温度、摊铺离析情况和碾压压实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各个施工阶段离析、温度等因素的有效控制。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动态控制时,需要明确不同施工过程的控制因素,通过加强监控管理实现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动态控制需求角度可以完成施工前和施工中质量动态控制指标体系建立。论文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收集,然后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完成判断矩阵的建立,最终对体系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从而为动态控制系统关键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对筛选的指标进行数理统计,提出科学的动态控制方法,可以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功能开发指明方向。结合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需求,论文提出了利用质量控制图实现对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施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以确定施工过程是否稳定,继而实现对施工质量变异性的控制。但考虑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包含大量检验指标,无法全部实现动态控制。结合指标选择的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则,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上选择了沥青用量、级配、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五项关键性指标。从沥青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的动态控制上来看,可以通过指标数据分析加强施工质量变异性控制。考虑到工程施工各种混合料需要经过换筛和重新调整生产配合比,实践工作中较难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提出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利用系统构建的数据库实现对控制图数据的及时刷新,并采用“移动质控线”法将μ±2σ作为施工质量控制图的上、下限。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进行数据库构建,并采用VC++实现系统各项功能设计,完成了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动态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以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系统能够用于实现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关键指标的有效动态控制。

鹿传建,王瑞春[10](2019)在《沥青混合料拌合站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各地均存在大量沥青混合料生产企业,但在管理及生产、监控上均存在很多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沥青混合料质量难以控制。提出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用于沥青混合料拌合站对混合料质量进行控制,也可以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的依据及建设单位采购沥青混合料的依据。

二、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路路面沥青冷再生技术的选择
    2.1 气候对沥青路面及施工过程的影响
        2.1.1 气候对沥青路面的影响
        2.1.2 气候对路面施工的影响
    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特点
        2.2.1 沥青乳化机理分析
        2.2.2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
    2.3 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特点
        2.3.1 沥青发泡机理分析
        2.3.2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
        2.3.3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特点
    2.4 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2.4.1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2.4.2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工艺
    2.5 沥青冷再生施工机群的特点
        2.5.1 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机群的特点
        2.5.2 泡沫沥青冷再生施工机群的特点
    2.6 沥青冷再生技术的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泡沫沥青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3.1 铣刨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3.1.1 铣刨过程的机理分析
        3.1.2 铣削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
        3.1.3 铣削速度对旧料的质量影响
    3.2 搅拌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3.2.1 搅拌过程的机理分析
        3.2.2 搅拌过程混合料质量分析
        3.2.3 搅拌机卸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
    3.3 自卸汽车运料和卸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3.3.1 自卸汽车运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及质量分析
        3.3.2 自卸汽车卸料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及质量分析
    3.4 摊铺过程混合料粒料运动分析与质量分析
        3.4.1 摊铺过程的机理分析
        3.4.2 摊铺过程混合料质量分析
        3.4.3 摊铺机螺旋布料器上的粒料运动分析
    3.5 压实过程路面受力分析与质量分析
        3.5.1 压实过程的机理分析
        3.5.2 压实过程泡沫沥青路面质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配置研究
    4.1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配置原理
    4.2 动态规划原理
        4.2.1 动态规划理论
        4.2.2 动态规划模型中的子问题
    4.3 机群配置中的动态规划原理
        4.3.1 动态规划模型中的重叠子问题
        4.3.2 动态规划模型中的最优子结构
    4.4 建立动态规划模型
    4.5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的静态配套方法
        4.5.1 铣刨机静态参数的确定
        4.5.2 拌和站静态参数的确定
        4.5.3 摊铺机静态参数的确定
        4.5.4 压路机静态参数的确定
    4.6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机群的动态配套方法
        4.6.1 RAP预处理机群的动态配置分析
        4.6.2 原沥青路面材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确定
        4.6.3 泡沫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机群的动态配置分析
        4.6.4 泡沫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确定
    4.7 机群配置的状态转移方程
        4.7.1 RAP预处理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4.7.2 泡沫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过程的状态转移方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依托工程整体概况
    5.2 施工准备
        5.2.1 技术准备
        5.2.2 设备准备
        5.2.3 材料准备
    5.3 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计算
        5.3.1 铣刨机静态参数的配置
        5.3.2 原沥青路面材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配置
        5.3.3 搅拌站静态参数的配置
        5.3.4 泡沫沥青混合料运输过程自卸汽车数量的配置
        5.3.5 摊铺机静态参数的配置
        5.3.6 压路机静态参数的配置
        5.3.7 机群配置的状态转移方程求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理统计与灰关联分析方法
    2.1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1.1 数学期望值
        2.1.2 方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2.1.3 其他数据分布特征数
        2.1.4 统计质量控制原理
        2.1.5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2.1.6 质量控制图及基本原理
    2.2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1 灰关联分析方法
        2.2.2 灰关联决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质量对比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工程特点
    3.2 沥青质量分析
        3.2.1 沥青质量对比分析
        3.2.2 沥青质量变异性分析
        3.2.3 沥青质量控制措施
    3.3 集料与矿粉质量分析
        3.3.1 集料质量分析
        3.3.2 矿粉质量分析
        3.3.3 集料质量控制措施
        3.3.4 矿粉质量控制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质量控制分析
    4.1 LM2 标SMA-13 上面层配合比设计
        4.1.1 SMA-13 目标配合比设计
        4.1.2 SMA-1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1.3 SMA-13 配合比验证
    4.2 LM2 标SUP-20 中面层配合比设计
        4.2.1 SUP-20 目标配合比设计
        4.2.2 SUP-20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3 SUP-20 配合比验证
    4.3 LM2 标ATB-25 下面层配合比设计
        4.3.1 ATB-25 目标配合比设计
        4.3.2 ATB-25 生产配合比设计
        4.3.3 ATB-25 配合比验证
    4.4 沥青混合料室内试验指标质量控制
        4.4.1 各标段混合料油石比质量控制
        4.4.2 各标段混合料级配质量控制
        4.4.3 各标段混合料体积指标质量控制对比
    4.5 各标段沥青混合料性路用性能指标对比
        4.5.1 高温稳定性指标对比
        4.5.2 低温抗裂性指标对比
        4.5.3 水稳定性指标对比
    4.6 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7 影响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灰关联分析
    4.8 影响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灰关联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路面成型质量对比分析与评价
    5.1 各标段压实度对比分析
        5.1.1 影响路面压实度的灰关联分析
        5.1.2 各标段压实度变异性对比
    5.2 各标段渗水系数对比
        5.2.1 影响路面渗水系数的灰关联分析
        5.2.2 渗水系数变异性对比
    5.3 各标段面层厚度对比分析
        5.3.1 面层厚度变异性对比
    5.4 各标段平整度对比分析
        5.4.1 平整度变异性对比
    5.5 路面检测指标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1 压实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2 渗水系数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5.3 平整度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过程级配变异
        1.2.2 施工过程级配控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熵权法与灰度关联理论的沥青混合料控制筛孔研究
    2.1 概述
    2.2 基于熵权法的路用性能权重分析
        2.2.1 熵权法
        2.2.2 路用性能权重分析
    2.3 基于灰度关联理论的控制筛孔分析
        2.3.1 灰度关联理论
        2.3.2 AC型沥青混合料
        2.3.3 SMA型沥青混合料
        2.3.4 SUP型沥青混合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述
    3.2 冷集料通过率波动性分析
        3.2.1 通过率波动程度
        3.2.2 变异系数
        3.2.3 波动指数
        3.2.4 集料通过率波动影响因素
    3.3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
        3.3.1 级配变异敏感过程分析
        3.3.2 连续施工过程级配变化研究
        3.3.3 施工过程级配变异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控制范围研究
    4.1 施工过程冷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
    4.2 基于施工水平的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研究
        4.2.1 筛孔通过率概率分布研究
        4.2.2 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的确定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控制研究
    5.1 基于数字图像分块处理的级配监控方法
        5.1.1 理论介绍
        5.1.2 级配监控技术的工程应用
    5.2 级配动态控制方法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UWB/SINS定位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沥青路面质量问题
        1.1.2 隧道施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1.2.2 隧道内定位技术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2.1 施工检查验收
        2.1.1 压实度
        2.1.2 平整度
        2.1.3 厚度
    2.2 施工质量监控
        2.2.1 沥青拌合环节
        2.2.2 路面施工环节
    2.3 本章小结
3 GPS/UWB/SINS定位技术研究
    3.1 GPS定位技术
    3.2 UWB定位技术
        3.2.1 工作原理
        3.2.2 定位算法
        3.2.3 不确定性分析
        3.2.4 基于平差调整的UWB一维定位
    3.3 惯性导航技术
        3.3.1 基本原理
        3.3.2 姿态解算
        3.3.3 导航推算
        3.3.4 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UWB/SINS隧道内联合定位系统设计
    4.1 反馈校正型间接卡尔曼滤波
    4.2 松组合
    4.3 噪声自适应
        4.3.1 噪声协方差矩阵
        4.3.2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4.4 极端视距条件判别
    4.5 实验室实验与仿真
        4.5.1 评价指标选取
        4.5.2 实验室实验与噪声初值灵敏度分析
        4.5.3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仿真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基于物联网的施工质量监控系统设计
        5.1.1 总体架构
        5.1.2 硬件组成
        5.1.3 软件设计
    5.2 系统实施与分析
    5.3 隧道现场定位实验
        5.3.1 UWB一维定位实验
        5.3.2 UWB/SINS定位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RAP变异性及预处理研究现状
        1.2.3 SBS改性沥青再生规律研究现状
        1.2.4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5 沥青路面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
    1.3 研究内容、技术难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BS改性RAP预处理工艺改进
    2.1 破碎设备与筛分方法
        2.1.1 破碎设备
        2.1.2 筛分方法
    2.2 预处理工艺对比
        2.2.1 预处理工艺调查
        2.2.2 预处理效果评价
    2.3 预处理工艺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沥青筛选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1 新沥青材料筛选
        3.1.1 筛选流程
        3.1.2 旧沥青性能
        3.1.3 性能预估方程
        3.1.4 新沥青性能
        3.1.5 再生沥青性能
    3.2 配合比设计
        3.2.1 原材料
        3.2.2 配合比与最佳新沥青用量
    3.3 混合料路用性能
        3.3.1 高温性能
        3.3.2 水稳定性
        3.3.3 低温性能
        3.3.4 疲劳性能
        3.3.5 动态模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首件工程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4.1 RAP预处理
    4.2 新沥青筛选与定制
    4.3 生产配合比设计
    4.4 首件工程路面结构
    4.5 混合料级配与沥青用量控制
        4.5.1 下面层混合料
        4.5.2 上面层混合料
    4.6 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
        4.6.1 出料温度
        4.6.2 摊铺温度
        4.6.3 碾压温度
    4.7 施工质量智能控制系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首件工程后评估
    5.1 现场评估
        5.1.1 施工均匀性
        5.1.2 路面平整性
        5.1.3 路面抗水损性
        5.1.4 路面抗滑性
        5.1.5 路面承载能力
    5.2 室内评估
        5.2.1 试件制备
        5.2.2 路面高温稳定性
        5.2.3 路面低温抗裂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质量改进
    6.1 RAP预处理
    6.2 新沥青筛选与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3 施工质量控制
    6.4 质量后评估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沥青搅拌站与再生工厂差异性分析
    2.1 绿色再生工厂概述
    2.2 工作原理对比分析
        2.2.1 传统沥青搅拌站工作原理
        2.2.2 绿色再生工厂工作原理
    2.3 工艺特点对比分析
        2.3.1 绿色指标
        2.3.2 传统沥青搅拌站环保问题分析
        2.3.3 再生工厂绿色措施
    2.4 再生工厂功能区划分
        2.4.1 RAP材料堆放车间
        2.4.2 RAP材料预处理车间
        2.4.3 新集料存储配料车间
        2.4.4 成品料生产加工车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及处治措施
    3.1 RAP变异参数
    3.2 RAP材料的变异性影响因素
        3.2.1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的必要性
        3.2.2 RAP材料旧沥青三大指标变异性分析
        3.2.3 RAP材料矿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3.2.4 RAP材料沥青性含量变异性分析
        3.2.5 RAP材料的含水率
        3.2.6 RAP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3.3 RAP材料的处治
        3.3.1 RAP材料的回收
        3.3.2 不同回收方式回收料对比
        3.3.3 RAP材料的柔性破碎
        3.3.4 RAP材料的筛分与分档
        3.3.5 RAP材料的堆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工厂预处理质量控制研究
    4.1 基准料的提出
        4.1.1 基准料的概念与加工工艺
        4.1.2 基准料的分档
        4.1.3 基准料合成分档变异分析
    4.2 基准料的合成与质量控制
        4.2.1 基准料合成的必要性
        4.2.2 基准料的合成方法
        4.2.3 基准料合成实例
    4.3 基准料的合成质量效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5.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马歇尔试件指标的测定
        5.3.1 各档材料用量的确定
        5.3.2 马歇尔试件制备
        5.3.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确定油石比
    5.4 再生混合料性能
        5.4.1 高温稳定性
        5.4.2 水稳定性
        5.4.3 低温抗裂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
    6.1 再生工厂生产设备的配置
        6.1.1 再生设备的选择
        6.1.2 再生处理系统的配置
        6.1.3 再生工厂设备参数改造
    6.2 再生生产过程取样方法优化研究
        6.2.1 取样方法的选择
        6.2.2 RAP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6.2.3 再生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6.2.4 取样方法研究分析
        6.2.5 特殊时间段再生混合料取样分析
    6.3 生产搅拌工艺的研究
        6.3.1 基准料加热温度
        6.3.2 搅拌充盈率
        6.3.3 不同拌和工艺的比较
    6.4 再生阶段生产质量控制
        6.4.1 计量精度的控制
        6.4.2 新沥青添加质量控制
        6.4.3 再生混合料热拌质量控制
        6.4.4 再生料出料温度及卸料质量控制
    6.5 生产质量控制效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TLA改性沥青中面层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应用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应用概况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TLA改性沥青技术特性研究
    2.1 TLA改性沥青原材料及技术指标
        2.1.1 基质沥青
        2.1.2 湖沥青
        2.1.3 TLA改性沥青技术指标
    2.2 TLA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2.2.1 TLA改性沥青室内制备工艺
        2.2.2 TLA改性沥青常规性能研究
        2.2.3 TMA-30 时湖沥青的适宜掺量
        2.2.4 TLA改性沥青PG分级评价
    2.3 小结
第三章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路用性能研究
    3.1 矿质材料性能
        3.1.1 粗集料
        3.1.2 细集料
        3.1.3 填料
    3.2 AC-20C中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
        3.2.1 AC-20C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研究
        3.2.2 AC-20C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的确定
        3.2.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3.3 路用性能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及试验路铺筑
    4.1 试验路概况
    4.2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4.2.1 生产配合比设计
        4.2.2 性能验证
        4.2.3 拌和楼的试调
    4.3 试验路铺筑
        4.3.1 施工顺序
        4.3.2 沥青混合料拌和
        4.3.3 沥青混合料运输
        4.3.4 沥青混合料摊铺
        4.3.5 沥青混合料碾压
        4.3.6 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4.4 TLA改性沥青材料质量控制
        4.4.1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要求
        4.4.2 集料质量控制
        4.4.3 TLA改性沥青质量控制
        4.4.4 TLA改性沥青混合料质量抽检
    4.5 TLA改性沥青路面质量检测
        4.5.1 平整度检测
        4.5.2 压实度检测
        4.5.3 路面渗水系数检测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低温条件下薄SBS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层施工温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拌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研究现状
        1.2.2 沥青路面低温工况应对措施研究现状
        1.2.3 热拌改性沥青路面低温施工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温工况下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2.1 路面病害产生机理分析
        2.1.1 变形类病害成因分析
        2.1.2 裂缝类病害成因分析
        2.1.3 表面缺损类病害成因分析
    2.2 确定低温工况下施工路面常见病害类型
        2.2.1 低温施工工况对于混合料的影响
        2.2.2 低温施工工况易导致的病害类型
    2.3 确定合理的低温工况下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2.3.1 确定低温工况下路面施工质量一级指标
        2.3.2 确定低温工况下路面施工质量二级指标
        2.3.3 建立调查低温工况下路面施工质量评价指标汇总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工况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的确定
    3.1 试验仪器与材料
        3.1.1 试验仪器
        3.1.2 试验材料
    3.2 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暂定拌合温度
        3.2.1 SBS改性沥青以及基质沥青粘度测试
        3.2.2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基质沥青混合料和易性试验
        3.2.3 回归分析确定暂定拌和温度
    3.3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修正
        3.3.1 SBS改性沥青模拟施工老化试验
        3.3.2 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上限
        3.3.3 混合料运输过程温度逸散仿真模型的建立
        3.3.4 温度逸散模型仿真结果
        3.3.5 SBS改性沥青混合的拌和温度下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条件下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范围研究
    4.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原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2 低温条件下马歇尔成型试验
        4.2.1 体积指标与温度的关系
        4.2.2 稳定度与温度的关系
        4.2.3 流值与温度的关系
    4.3 低温条件下轮碾成型试验
        4.3.1 体积指标与温度的关系
        4.3.2 车辙试验结果与温度的关系
        4.3.3 弯曲试验结果与温度的关系
    4.4 确定SBS改性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范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条件下薄SBS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层摊铺温度研究
    5.1 低温施工工况下沥青路面下卧层温度研究
        5.1.1 层间剪切试验
        5.1.2 层间拉伸试验
        5.1.3 低温条件下合理的下卧层温度
    5.2 低温摊铺时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研究
        5.2.1 摊铺热衰减模型建模及参数值确定
        5.2.2 摊铺热衰减模型仿真结果
        5.2.3 摊铺时混合料温度的确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1.3.1 国外研究情况
        1.3.2 国内研究情况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
    2.1 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2.2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
        2.2.1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要求
        2.2.2 沥青原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2.2.3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方法
    2.3 集料质量控制
        2.3.1 集料质量控制要求
        2.3.2 集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2.3.3 集料质量控制方法
    2.4 混合料质量控制
        2.4.1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要求
        2.4.2 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2.4.3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3.1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3.2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3.2.1 指标筛选方法
        3.2.2 指标赋权方法
    3.3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
        3.3.1 体系控制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质量动态控制
    4.1 动态控制技术原理
        4.1.1 质量控制图原理
        4.1.2 质量控制图的判异
    4.2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
        4.2.1 关键质控指标的选取原则
        4.2.2 关键质控指标的选取结果
        4.2.3 关键指标的控制分析
    4.3 路面压实度控制
    4.4 路面平整度控制
    4.5 路面厚度控制
    4.6 本章小结
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设计
    5.1 系统设计需求
    5.2 系统工作原理
    5.3 系统总体结构
    5.4 系统功能实现
        5.4.1 系统软件开发
        5.4.2 系统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沥青混合料拌合站质量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沥青混合料生产企业特点
    1.1 准入难度小, 数量多。
    1.2 规模小, 以中小企业为主
    1.3 重设备, 轻管理, 弱人员
2 沥青混合料生产企业质量评价体系
    2.1 基础设施
    2.2 企业管理体系
    2.3 原材料管理
    2.4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
3 沥青混合料生产企业质量评价指标
    3.1 基础设施
    3.2 企业管理体系
    3.3 原材料管理
    3.4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
4 某市沥青混合料生产企业现状调研
    4.1 基础设施
    4.2 企业管理体系
    4.3 原材料管理
    4.4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
5 结论

四、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渝西地区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施工中机群配置研究[D]. 张绪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以渭武高速公路为例[D]. 唐建华.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D]. 丁凡. 东南大学, 2020(01)
  • [4]UWB/SINS定位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 李向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厂拌改性热再生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改进研究[D]. 孙学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D]. 洪增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TLA改性沥青中面层在高温多雨地区的应用研究[D]. 杨磊.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低温条件下薄SBS改性沥青路面结构层施工温度研究[D]. 朱瑞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王浩臣.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10]沥青混合料拌合站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 鹿传建,王瑞春.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9(06)

标签:;  ;  ;  ;  ;  

沥青混合料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