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能讨价还价

时间不能讨价还价

一、时间无法讨价还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朴伟,孙秋鹏[1](2021)在《土地征收中农民群体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与治理研究——基于讨价还价理论》文中研究说明构建农民群体和地方政府之间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可以发现:农民群体与地方政府争夺的土地转用增值收益只是一定时期内本地块与未征收土地中增值最高地块之间土地转用增值的差额;农民群体获得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与相对讨价还价能力、次优选择的收益水平正相关,与相对风险厌恶程度、地方政府的强势程度和惩罚强度负相关;地方政府采取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策略可以获得全部土地转用增值收益;在讨价还价博弈中,地方政府拥有的优先出价权和交易终止权使其能够获得更多收益;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削弱农民群体的耐心,使得农民群体在土地征收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使土地征收对双方都有利,也会存在谈判失败的可能。要改变农民在征地拆迁中利益受剥夺的境况,公共治理领域不仅要改革现有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还要改革征地程序和限制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滥用。

李佩佩[2](2021)在《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BGP邻居信任机制》文中认为互联网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有力工具之一。边界网关路由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互联网事实上的域间路由协议。组成互联网的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通过BGP实现网络的连通。但是BGP不提供安全保障,BGP的安全受到威胁,导致受害AS的数据得不到保护甚至会造成互联网的动荡。近几十年来,大多数研究人员通过验证路由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来保护AS,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均没有在互联网上实施,BGP安全问题仍急需解决。根据BGP的运行模式,AS的数据必须依赖于邻居的转发才能到达目的网络。如果AS和恶意/不作为的AS建立了邻居关系,将会受到恶意/不作为邻居的攻击。因此,如何在BGP中建立信任的邻居关系,是BGP安全研究中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BGP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本文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理论构建符合BGP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将模型应用于BGP邻居建立的第一阶段,对带宽、丢包率、时延、抖动和价格等属性进行博弈,允许AS主动防御不可信邻居。当邻居开始工作——转发数据,借鉴灰色关联分析评价邻居的行为,检测邻居的异常行为。设计“人性化”的惩罚机制引导邻居进行友好转发,并且根据邻居在惩罚期的行为来检测恶意/不作为邻居。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理论,提出一种BGP邻居信任建立机制,允许AS与邻接AS建立信任的邻居关系。(2)在维护信任邻居关系的过程中,借鉴灰色关联分析有效的计算邻居的行为信任度,检测异常行为,并设计“人性化”的惩罚机制检测恶意/不作为邻居。本文工作的优点如下:通过讨价还价博弈理论,AS可以根据自身的安全需求建立信任的邻居关系;构建关于带宽、丢包率、时延、抖动和价格的报价策略函数和效用函数,可以保障AS数据的网络服务质量;设计惩罚机制可以检测恶意/不作为邻居。

胡豪[3](2021)在《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收益分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缺水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量的治水实践经验表明,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合同节水管理(Water Saving Management Contract,WSMC)是一种由节水服务公司(Water Saving Company,WSCO)提供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节水收益由参与方依据合同共享的新型节水模式。WSMC模式的推行能够有效减少水资源损耗,提高用水效率。然而,目前收益分配方案的缺乏已经严重阻碍了WSMC的发展和推广,本文将基于讨价还价理论解决分享型WSMC模式下用户与WSCO之间的收益分配问题。由于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中先出价者具有明显的先动优势,基于此,本文对用户和WSCO先后出价分别进行讨论,建立了克服先动优势的讨价还价收益分配模型。首先,谈判双方均以自身先出价时的均衡出价作为收益分配额,并以总的节水收益为参照,建立了初始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其次,为了使分配结果更为完善,本文引入分配差额与消耗因子,并进一步建立了差额分摊博弈模型;最后,结合利益分配博弈和差额分摊博弈模型求得分享型WSMC项目的收益分配方案。将所建模型应用于河北GC大学WSMC项目中,结果表明,参与人的最终分配额与贴现因子、消耗因子和固定成本有关。此外,考虑到破裂风险时刻影响着谈判的进程及其均衡结果,本文以市场竞争为主要的外部因素,建立了具有破裂风险的讨价还价收益分配模型。首先,本文确定了影响节水收益的关键变量,并依据经验给出了相应变量的分布类型;其次,本文以净现值为衡量指标,基于蒙特卡洛模拟预估了分享型WSMC项目的节水收益,确定了讨价还价“蛋糕”大小;最后,在破裂风险的主观信念的假设条件下,本文以市场竞争为主要外部因素,基于Muthoo讨价还价模型求解了WSCO与用户间的收益分配方案。将所建模型应用于河北GC大学WSMC项目中。结果表明,相比于贴现因素,外部竞争因素对于均衡收益分配结果的影响更大。同时,参与者潜在的合作方数量越多,其在收益分配谈判中越具有优势。本文所建的两个模型解决了分享型WSMC的收益分配问题,补充了WSMC收益分配的方法论,为用户和WSCO开展分享型WSMC项目提供了合同决策的依据。

管舒涵[4](2021)在《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共享劳动力平台焕发出蓬勃生机,利用共享劳动力平台来创业和盈利的企业或个人大量涌现。不少企业更是在政府的号召和政策支持下,主动开拓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共享劳动力平台在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共享劳动力平台发展迅速,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当前市场下大多数共享劳动力平台的运作结构是相同的,但对于该类平台,并没有明确的主导定价策略。有的平台采用劳动力定价策略,有的平台采用讨价还价定价策略。除此之外,在同一种定价策略下,平台也有着不同的盈利模式。本研究考虑了一个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模型,并考虑了在不同定价策略之间的权衡,以决定其定价策略。同时,本文针对讨价还价定价策略,研究了平台的不同盈利方式。共享劳动力平台连接买家和劳动者。买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估值来决定是否在平台上购买不同的服务。劳动者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并决定是否在平台上销售。在考虑购买者异质性的基础上,本文分别构建了共享劳动力平台在劳动者定价策略和讨价还价定价策略的利润函数,通过对利润函数的对比研究了市场上劳动力的情况对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均衡定价策略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考虑了共享劳动力平台的一种特殊的交易模式,竞标模式。在该模式下,平台仍然有两种定价策略,买方定价策略和劳动者定价策略。本文从劳动者服务能力异质性的角度对竞价模式下的两种定价策略进行建模分析比较,探讨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表明,劳动者定价策略下平台认证犯错误的概率对平台均衡佣金的影响是非单调的,而在讨价还价定价策略下,平台均衡佣金对购买者与不同劳动者的议价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还发现,市场中劳动力的构成和服务质量会影响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策略。具体来说,劳动者定价策略的效果并不总是很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共享劳动力平台在实践中采用讨价还价定价策略。此外,在竞标模式下,劳动者对任务的匹配度以及买方对任务的满意程度均会影响平台的定价策略选择。

周苏[5](2021)在《政府双边担保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日益加剧的水污染问题使得污水排放标准日渐严苛,污水处理需求也日趋迫切。批准示范性PPP项目的开展有效缓解了我国污水处理问题,根据PPP项目库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末,污水处理项目共计3000个,其中投资金额10亿以上的达770个、3-10亿的达1053个、1-3亿的达841个,可见污水处理PPP项目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但污水处理PPP项目仍然存在周期长,市场环境变化大及收益不稳定的风险,为了降低投资者所担风险及提高对投资者吸引力的同时保证投资方“盈利而不暴利”,政府一般会通过双边担保的方式达到分担项目需求风险及利益共享的目的。因此研究政府双边担保具有的期权价值,站在客观角度合理评估污水处理PPP项目价值从而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基本依据。本文站在社会资本方角度考虑,分析污水处理PPP项目特点,发现在需求量不稳定的项目中,政府一般提供双边担保的方式分担需求风险,分配超额收益。同时,与传统项目价值评价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更适用于评估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价值,因此本文将传统评价方式与实物期权相结合,以期对项目投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首先对政府双边担保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其有看跌期权与看涨期权的性质。而后运用实物期权定价方法计算污水处理最低需求量与超额需求量担保期权价值。接着,引入三阶段讨价还价博弈对污水处理量担保上下限期权价值模型进行优化,计算考虑双方风险偏好下政府双边担保期权下投资方所获得的项目投资价值,最后,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PPP项目验证模型可操作及合理性。论文研究表明:实物期权法可有效弥补传统投资评价方法不足,同时考虑政府双方担保与双方风险偏好的情况下也能更加客观合理对PPP项目投资价值进行评估。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上下限担保期权价值研究及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做参考。

石佳楠[6](2021)在《汇率变动视角下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分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人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的双重推动作用,加上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出现,使得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仍要面临诸如产品变质、市场供需不平衡等一系列难题,必然会产生损失,而如何将损失公平合理的进行分摊对供应链联盟的长期稳定合作有重要意义。由于供应商和零售商位于不同的国家,使用的货币不同,因此汇率变动必然会对供应链损失产生影响。本文以二级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为研究主体,利用讨价还价理论和公平熵理论,在汇率变动的条件下,对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分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分摊与汇率波动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汇率、讨价还价理论和公平熵理论的相关概念,为构建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分摊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分析了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各种损失的基础上,将汇率作为自变量,建立了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函数,并研究了当汇率发生变动时,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随之产生的变化。最后,对讨价还价理论进行了修改,使其适用于解决损失分摊问题,并利用修改后的讨价还价理论和公平熵理论求解得到了最公平的损失分摊比例,结合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函数,就能够得到供应商和零售商分别应分摊的具体损失数值。并通过代入具体数值对该研究进行了算例分析,利用Matlab和Mathematica软件进行分析,直观的表示出了汇率变化时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的变化和供应商、零售商应分摊的损失额。为从事生鲜农产品跨境贸易的企业在面对汇率变化时,如何快速响应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借鉴意义。

郑凯明[7](2021)在《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文中提出经典合同理论将自利理性作为分析的基础,但是大量研究表明以自利理性为基础的合同理论未能很好的解释和预测现实中人们的真实决策,例如Lim和Ho(2007)[1]以及Ho和Zhang(2008)[2]的研究表明了几种不同的合同(如两部定价合同、数量折扣合同等)在实验中未能达成理论预测的供应链协调结果。特别地,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不仅会考虑其自身经济利益,也会考虑他人的利益。这些行为与理论预测相背离的现象被解释为人们在决策时受到互惠、公平、利他等社会偏好的影响。直观上看,社会偏好也必然会对合同中参与各方的行为及合同的设计带来影响,但将这些社会偏好纳入合同设计的考虑因素,并检验这些因素相关影响的研究仍然十分匮乏。针对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将社会偏好因素纳入到合同设计的考察范围,研究了社会偏好信息如何影响合同设计以及合同参与者行为。本文选取了经典合同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隐藏行动问题、隐藏信息问题和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三个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社会偏好对上述几类合同的可能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假设。随后,本文使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在实验室中构建可控的微观经济环境,获得了实验数据,基于实验数据用统计学和计量方法在统计显着性意义上检验了相应的假设。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首先,本文考察了在隐藏行动问题框架下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文建立并求解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其中,委托人通过固定工资和计件工资激励代理人努力,且委托人可以使用高于代理人固定工资触发代理人正向的互惠偏好。模型均衡表明,当代理人的互惠偏好水平较高时,委托人会以高的固定工资触发代理人的互惠偏好。在实验方面,本文使用了一个两阶段的实验来检验理论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委托人确实会在个人水平互惠信息可获取时进行工资合同的定制,有相当部分的委托人都提供了较高的固定工资。但是,理论模型的另一个预测,即委托人可以从合同的定制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未能在实验结果中得到支持。进一步,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背后的原因,本文对理论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在个人信息组中的代理人相对社会信息组中的代理人有着更高的固定工资水平期望,因此代理人的互惠水平触发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委托人获得的个人互惠水平信息与代理人的工资期望显着负相关,而与互惠强度水平不相关。其次,本文考察了在隐藏信息问题框架下的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代理人社会偏好的甄别模型,委托人在提供合同时可以获得各个代理人在横向和纵向对其它人收益的关心程度信息。模型结果表明,社会偏好会使委托人的收益水平降低,以补偿代理人对其收益水平的关心引起的效用损失。在实验方面,本文设计了两组实验,分别对应了委托人可以观察到代理人的社会偏好相关信息和无法观察到信息两种情形。实验结果表明,委托人倾向于提供菜单合同而不是单一合同。当社会偏好相关的信息可获取时,代理人的劣势规避偏好相关信息确实会对委托人的合约设计产生影响。然而当委托人对合约进行制定时,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未能从中获得更高的收益。最后,本文考察了在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下的社会偏好信息的影响。在理论方面,本文对一个典型的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进行分析,从模型均衡角度阐述了在自利理性假设下的资产专用性投资不足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说明了投资激励可能的来源。在实验方面,本文使用实验设计分解了一个典型的敲竹杠博弈。实验包括一个无信息的基准组和两个信息组。一个信息组是由一个最后通牒博弈和敲竹杠博弈组成,另一个信息组是一个信任博弈与敲竹杠博弈组。在信息组中,通过向投资者提供被投资者在上一阶段不同博弈中的分配行为,研究了这些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资者确实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从中获益。两个信息组中,互惠偏好使得被投资者提高了转移支付水平,事后的否决权对于提高转移支付的作用有限。此外,即使在投资者可以获得这些信息时,投资者也存在大量的投资错误。基于对被投资者效用函数的估计,本文提出了不同信息下的正确使用这些信息的方式。本文有如下的创新性贡献:(1)在隐藏行动问题中,委托人可以使用高于代理人期望工资的方式触发代理人的互惠偏好,但在工资定制情形下代理人期望工资水平变得更高,从而代理人的正向互惠偏好更难被触发。进一步,委托人也就无法在工资定制的情形下获得更高水平的收益。(2)在隐藏信息问题中,本文研究了在代理人存在社会偏好时的代理人生产能力甄别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偏好可以被理解为委托人甄别代理人类型的一种成本,尽管委托人此时可以甄别有社会偏好的代理人生产能力,但委托人的收益难以提高。(3)在敲竹杠问题中,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投资者在事后的否决权,投资者在事前期望的互惠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投资者投资激励。这些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基于社会偏好信息进行合同设计研究文献,也为实践中将社会偏好对合同的影响纳入决策考虑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开阳[8](2021)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互联网平台连接了海量的用户,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服务,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用户使用社交网络产生的数据因为和个人生活关系密切,往往包含敏感信息。令人不安的是存在不可信的社交网络服务商,他们会将这些用户的敏感数据售卖给第三方以换取收益。更糟糕的是即使服务商在发布数据之前对数据做了添加噪声等扰动处理,攻击者依然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发布的社交网络数据发动隐私攻击。因此对社交网络中的敏感信息进行隐藏,以保护用户的隐私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并不完善,总的来说其缺陷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在隐私风险评估方面,过去的工作忽略了用户之间的交互;第二,在隐私攻击方面,过去的工作未能充分利用全局信息发动隐私攻击;第三,在隐私保护方面,过去的工作缺乏对社交网络表征的隐私保护机制。本文围绕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问题,针对过去工作的不足,以隐私安全风险分析、隐私攻击方法研究、隐私保护机制设计为路线提出一系列模型和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社交网络用户敏感数据交易建模。针对在数据交易建模中忽略了用户之间交互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考虑到社交网络用户交互的社交网络敏感数据交易模型。该模型基于个体为本技术对用户面对隐私泄露的决策和用户交互行为进行建模,然后将用户群体行为的宏观统计结果整合进了由用户群、社交网络服务商、攻击者够成的三方博弈框,最后本文基于纳什讨价还价解理论,对社交网络服务商和攻击者在社交网络敏感数据交易中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求解出了不同情况下最终交易的敏感数据的质量和价格。此外,本文还通过实验对隐私数据交易结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并利用分析的结果对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的设计提出了建议。(2)无种子社交网络用户去匿名化攻击技术。针对隐私攻击算法设计中未充分利用全局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抗网络在全局上匹配两个社交网络隐表征以实现无种子社交网络去匿名化的技术。该技术首先使用图嵌入模型学习了匿名图和辅助图的隐表征,然后利用对抗学习将匿名图的隐表征整体迁移到辅助图隐表征所在的空间,并通过隐空间中嵌入向量的相似程度找到锚点对,最后利用找到的锚点对在图数据上进行传播去匿名化。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利用全局特征的无种子社交网络用户去匿名化方法显着优于基于局部特征的无种子方法,并与先前最先进的基于种子的方法效果相当。(3)防御推理攻击的社交网络图嵌入技术。针对在隐私保护机制设计中未考虑社交网络隐表征隐私保护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隐表征面临的隐私攻击威胁,并提出了分别保护属性隐私和连接隐私的两种反推理攻击社交网络图嵌入技术。首先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隐表征面临的隐私攻击风险。然后本文基与对抗学习设计了隐私解耦和隐私清除机制,这两种机制都可以独立地在社交网络嵌入过程中将属性敏感信息从隐表征中移除,随后本文将这两种机制整合到一个端到端的模型中,提出了一个保护属性隐私的图嵌入模型,最后本文沿袭隐私解耦机制的思路,针对社交网络连接隐私,设计了一种连接隐私保护图嵌入模型。在真实世界数据集上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两个模型所学习到的社交网络隐表征在保存了用户的效用信息的同时,也较好的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信息。

张国印[9](2020)在《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作为提升企业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然而在传统的产品创新中,产品创新失败率极高。其原因是,消费者拥有私有的偏好信息,而企业拥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当两者沟通不畅时,就容易导致企业的创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不匹配,从而产品创新面临失败。因此,企业将消费者引入到产品创新过程中来,希望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来获取消费者私有的需求偏好信息,以消费者的视角解决消费者的需求问题,提高产品创新成功率。由于消费者参与的产品创新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产品创新方式,从而引起了研究者对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现象(即产品共同创新)的关注。现阶段,关于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并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策略互动;另一方面,则基于特定的样本下给出了消费者参与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质性地影响着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然而,对作为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与企业业绩之间关键性的偏好信息交流问题,理论研究者几乎忽视了“偏好通常是消费者的私人信息”这一基本观察,从而未将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之中,因此也没有回答“产品共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如何通过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来获取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从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这一问题。基于此,本文在考虑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研究如下几个问题。(1)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即产品概念设计与筛选阶段)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即消费者的评论、产品建议或独特创意等)情形下,企业能否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来获取消费者真实偏好信息从而决定企业的生产决策和产品定价决策?(2)问题(1)的结论能否扩展到其他运作情形下(如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时消费者产品创新后端(即产品测试阶段)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消费者实施努力行为作为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以及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时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参与并向企业传递直接偏好信号的情形)?(3)在什么条件下,企业愿意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通过分析以上三个主要问题,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有以下三点。第一,在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下,企业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来获取其真实偏好信息。在消费者前端参与产品创新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高,则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在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且产品创新后端参与情形下,当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较低且参与净效用充分高时,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实现这一偏好信息传递方式的消费者参与净效用阈值随着讨价还价能力增强而减小;在考虑消费者具有讨价还价能力且产品创新前端参与的情形下,对于任意的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如果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高,则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其偏好信息,企业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其偏好匹配的产品,但是,实现这一偏好信息传递方式的消费者参与净效用阈值随着讨价还价能力增强而增大。当消费者声誉成本充分小时,对于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消费者都会发送与其真实偏好相反的直接偏好信号来传递偏好信息,企业依然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准确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并生产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产品。第二,只要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充分高,则对于任意给定创新程度的新产品样品,不同偏好类型的消费者实施不同程度的努力水平体验并改进新产品样品,企业可以依据消费者的努力水平准确揭示其真实偏好类型,从而企业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决定其生产决策: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较低时,在生产决策阶段,企业生产原有产品而不会生产新产品;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中等大小时,企业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生产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产品,从而实现创新产品属性与消费者偏好的一致匹配;当给定企业展示的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较高时,企业最终将生产新产品并依据消费者偏好类型进行产品定价,通过价格歧视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三,对于任意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企业预计到消费者采用与其偏好一致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其真实偏好信息,当消费者参与净效用充分大时,企业一定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前端引入消费者参与;当消费者参与净效用不充分大时,则存在一关于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的临界先验概率,使得当先验概率低于该临界值时,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如果企业预计到消费者采用与其偏好相反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其真实偏好信息,则存在另一个关于消费者偏好新产品的临界先验概率,使得当先验概率低于该临界值时,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总的来说,本论文有如下三点主要的创新性贡献。(1)本文在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基于不同的共同创新运作情形研究了企业依据消费者的直接偏好信号准确推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的内部机理,弥补了现有共同创新理论研究缺乏关注消费者偏好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缺陷。(2)探讨了企业依据消费者的努力行为作为间接偏好信号来揭示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的可行性,丰富了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同创新中的偏好信息分享机制和方法,也为现实中企业在产品共同创新中判断消费者真实偏好类型提供了一个新的信号工具。(3)分析了企业关于构建共同创新平台并(产品创新前端)引入消费者参与的决策及相应决策条件,这不仅为实践中企业依据不同的经济环境选择是否构建共创平台并引入消费者参与提供了决策参考,同样也有助于回答现有研究关于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争议。

张建军[10](2020)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众多零售企业优先通过线上渠道开展零售业务,而物流服务是影响线上渠道销售量和消费体验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子商务削弱了流通渠道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B2C电商环境下物流需求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这种“化整为零”的物流需求为B2C物流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单个物流企业难以凭借自身有限的物流资源来应对,迫切需要具备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物流服务集成商(LSI)通过整合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来更好满足零售商线上渠道的物流需求,由此形成了两级物流服务商(LSI和FLSP)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产品供应链(PSC),也存在由LSI与FLSP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鉴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内企业之间业务联动及竞合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如何实现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PSC与LSSC中的每个企业都是彼此独立的决策主体,均会采取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决策主体之间必然存在多方博弈与利益冲突;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个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内也面临产品质量与物流服务质量控制的挑战和问题;此外,整个供应链系统也存在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定、欠深入的问题,这将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的质量及其协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整个供应链系统存在围绕决策优化、利益协调、质量控制以及合作关系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为系统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整个供应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与贡献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对比分析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明确了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分析价格外生性及相关敏感系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发现局部合作决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是局部合作决策模式下的占优战略,均衡策略为双方采取Nash博弈。分散决策模式中,产品批发价格外生性可提高各决策主体的利润,而物流服务销售价格外生性降低LSI的利润;以上两个变量的外生性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润结构优化。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的混合契约,基于合作博弈理论设计两种利润分配满意度协调机制,发现基于平衡满意度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实现不同决策主体利润分配满意度的相对均衡、而基于联盟满意度最大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在考虑各决策主体重要程度的同时实现联盟满意度的最大化。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和过渡协调模型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2)围绕线上线下服务水平竞争以及消费者搭便车两种竞争情形,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发现两种竞争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与单渠道供应链一致,PSC集中决策可提高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线上和线下产品需求量;而LSSC集中决策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线上产品需求量,降低线下产品需求量。服务水平竞争下,线上、线下产品零售价格敏感系数的相对大小对FLSP的利润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搭便车下的决策优于服务水平竞争下的最优决策,且随搭便车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跨越收益共享契约、二部制契约和基于三种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发现基于Nash谈判模型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更具优势。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的特点,设计考虑风险态度及讨价还价能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收益共享契约和成本共担契约,发现成本共担契约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但无法实现单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而收益共享契约既可实现单渠道也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3)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结合供应链质量的特殊性及不同供应链渠道的需求规模,既设计了单阶段的静态质量激励机制,也设计了多阶段的动态质量激励机制。在静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个体单独质量激励和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同时分析了考虑代理企业质量收益以及互惠性偏好对质量激励的影响,发现零售商对制造商以及LSI的团队激励并未使得制造商与LSI提高质量努力水平,因此,零售商缺乏提供团队激励的积极性。在动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以及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发现相比静态激励而言,动态激励可提高制造商、LSI的质量努力水平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零售商可通过改变激励强度调节系数来激发声誉效应、弱化棘轮效应,从而平衡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与整个供应链系统质量努力水平最大化的目标。(4)围绕合作关系稳定性以及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等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机制;结合交易成本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等创造性的提出了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决策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更有利于各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员之间的活动量既可直接也可间接通过友谊信任程度来影响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将经历由低级的“弱”合作关系、“点”合作关系、“线”合作关系、“面”合作关系,再到高级的“网”合作关系和“生态”合作关系的递进发展过程,其中“生态”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实现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论文共有图78幅,表18个,参考文献287篇。

二、时间无法讨价还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间无法讨价还价(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征收中农民群体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与治理研究——基于讨价还价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述评
二、主要假设与争夺的土地增值
    (一)主要假设
        1.地方政府。
        2.农民群体。
    (二)争夺的土地增值收益
三、讨价还价过程分析
    (一)无出价顺序的讨价还价
    (二)政府强弱与惩罚力度
    (三)一期讨价还价
    (四)大于一期的有限期讨价还价
    (五)无限期讨价还价
    (六)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体耐心对比
    (七)谈判破裂
四、结论与治理制度安排

(2)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BGP邻居信任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BGP安全扩展
        1.2.2 安全监测
        1.2.3 域间信任技术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BGP与讨价还价博弈的相关知识
    2.1 BGP概述
    2.2 BGP邻居建立
    2.3 BGP路径属性
    2.4 BGP路由策略
    2.5 BGP的安全问题
    2.6 讨价还价博弈理论
        2.6.1 讨价还价博弈理论研究
        2.6.2 讨价还价博弈分类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BGP邻居信任建立
    3.1 问题描述
    3.2 AS的特点
    3.3 设计目标
    3.4 基于BGP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假设与定义
        3.4.1 相关定义
        3.4.2 基于BGP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3.4.3 讨价还价博弈算法流程
    3.5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BGP邻居信任建立流程
    3.6 报价策略函数和还价判断运算的具体实现
    3.7 纳什均衡分析
    3.8 仿真实验
        3.8.1 存储增量
        3.8.2 路由收敛时间
    3.9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恶意/不作为邻居的检测机制
    4.1 问题描述
    4.2 邻居行为检测
    4.3 行为信任度算法流程
    4.4 基于惩罚机制的恶意/不作为邻居的检测
    4.5 惩罚机制的有效性
    4.6 实验
        4.6.1 有效性
        4.6.2 异常行为对惩罚期的影响
        4.6.3 存储分析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合同节水管理研究现状
        1.2.2 合同节水管理收益分配研究现状
        1.2.3 讨价还价理论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
        2.1.1 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2.1.2 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的收益分配过程
    2.2 蒙特卡洛模拟
    2.3 讨价还价理论
        2.3.1 古典讨价还价理论
        2.3.2 Nash讨价还价理论
        2.3.3 Rubinstein讨价还价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克服先动优势的讨价还价收益分配模型及应用
    3.1 讨价还价区间的确定
        3.1.1 预估节水收益额
        3.1.2 确定有效讨价还价区间
    3.2 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3.2.1 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
        3.2.2 模型的假设与基本要素
        3.2.3 利益分配博弈过程
        3.2.4 差额分摊博弈过程
    3.3 模型分析
    3.4 案例分析
        3.4.1 项目概况及参数设定
        3.4.2 分配方案求解
        3.4.3 应用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破裂风险的讨价还价收益分配模型及应用
    4.1 节水收益分配额的确定
        4.1.1 确定影响节水收益的主要因素
        4.1.2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节水收益
    4.2 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4.2.1 Muthoo讨价还价模型
        4.2.2 模型的假设与基本要素
        4.2.3 具有破裂风险的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4.3 模型分析
    4.4 案例分析
        4.4.1 项目概况
        4.4.2 参数设定及分配方案求解
        4.4.3 应用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双边市场理论
    2.2 共享平台的相关研究
    2.3 平台定价策略的研究
        2.3.1 影响平台定价的因素
        2.3.2 平台的定价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策略分析
    3.1 引言
    3.2 基本假设和模型刻画
    3.3 提供不完美认证服务下的共享劳动力平台定价策略模型分析
        3.3.1 劳动者定价策略模型分析
        3.3.2 讨价还价定价策略模型分析
        3.3.3 两种定价策略的比较
    3.4 平台的会员制盈利模式
        3.4.1 会员制盈利模式模型分析
        3.4.2 盈利模式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标模式下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策略分析
    4.1 引言
    4.2 竞标模式下的共享劳动力平台定价策略模型分析
        4.2.1 买方定价策略模型分析
        4.2.2 劳动者定价策略模型分析
    4.3 两种定价策略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政府双边担保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PPP模式概述
        2.1.1 PPP模式定义
        2.1.2 PPP模式特征
        2.1.3 PPP项目付费机制
    2.2 污水处理PPP项目特点
        2.2.1 污水处理PPP项目属性
        2.2.2 污水处理项目特点
        2.2.3 污水处理PPP项目一般结构
        2.2.4 污水处理PPP项目回报机制
    2.3 PPP项目投资决策方法
        2.3.1 净现值法
        2.3.2 实物期权方法
    2.4 传统投资决策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对比分析
        2.4.1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实物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分析
    3.1 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特点分析
    3.2 污水处理PPP项目实物期权分析
        3.2.1 影响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因素
        3.2.2 污水处理PPP项目实物期权的识别与选择
    3.3 基于实物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评估设计
        3.3.1 净现值法模型构建
        3.3.2 传统净现值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结合
    3.4 本章小结
4 政府污水处理量上下限担保期权价值研究
    4.1 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分析
        4.1.1 政府担保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4.1.2 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分析
        4.1.3 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模型假设条件
    4.2 最低污水处理量实物期权价值研究
        4.2.1 最低污水处理量期权特性分析
    4.3 超额污水处理量实物期权价值研究
        4.3.1 PPP超额收益分配行为合理性分析
        4.3.2 超额污水处理量期权特性分析
    4.4 B-S定价公式参数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政府双边担保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5.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及适用性分析
        5.1.1 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5.1.2 讨价还价模型适用性分析
    5.2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模型的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5.2.1 政府与社会资本方讨价还价模型构建
    5.3 基于讨价还价的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5.4 社会资本方获得的项目价值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实例分析
    6.1 项目基本情况
    6.2 项目原始相关数据
        6.2.1 污水处理量
        6.2.2 污水处理价格
        6.2.3 项目主要成本构成
        6.2.4 项目主要收入测算
        6.2.5 项目净现金流量值
    6.3 项目实物期权价值分析
    6.4 考虑风险偏好的双边担保期权价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A:S县污水处理厂投资估算表
附表B: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附表C:设备修理估算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汇率变动视角下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分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相关概念
        2.1.1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定义
        2.1.2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特点
        2.1.3 影响生鲜农产品跨境贸易发展的因素
    2.2 汇率的相关概念
        2.2.1 汇率的定义
        2.2.2 汇率的影响因素
        2.2.3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2.3 相关理论方法
        2.3.1 讨价还价的原则
        2.3.2 讨价还价理论的内容
        2.3.3 公平熵理论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的确定
    3.1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结构
    3.2 符号说明及模型假设
    3.3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函数的构建
        3.3.1 生鲜农产品售价和批发价格的确定
        3.3.2 供应链风险来源和损失函数的确定
        3.3.3 汇率对供应链损失函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的分摊
    4.1 损失分摊的原则
    4.2 损失分摊谈判过程的分析
        4.2.1 损失分摊的谈判过程
        4.2.2 对讨价还价能力的分析
    4.3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分摊比例的确定
        4.3.1 供应商和零售商重要性权重的确定
        4.3.2 公平熵函数的构建
        4.3.3 损失分摊比例的求解
    4.4 损失分摊比例的影响因素
        4.4.1 供应商和零售商投入的成本对损失分摊比例的影响
        4.4.2 供应商和零售商的重要性权重对损失分摊比例的影响
        4.4.3 成本和重要性权重对损失分摊比例的共同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应用
    5.1 J公司的运营情况
    5.2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基本数据
    5.3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函数的建立
        5.3.1 生鲜农产品批发价和售价的确定
        5.3.2 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损失的计算
    5.4 对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进行分摊
        5.4.1 供应商和零售商重要性权重的确定
        5.4.2 公平熵函数的建立
        5.4.3 损失分摊比例的求解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7)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偏好的概念、测度和揭示方式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社会偏好的测度
        2.1.3 社会偏好信息的揭示方式
    2.2 隐藏行动问题
    2.3 隐藏信息问题
    2.4 资产专有性投资问题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隐藏行动问题框架下基于社会偏好信息的合同定制
    3.1 理论模型
        3.1.1 模型描述
        3.1.2 均衡
        3.1.3 风险规避的代理人
    3.2 实验设计
    3.3 理论预测
    3.4 实验结果
        3.4.1 描述性结果与回归分析
        3.4.2 结构估计
    3.5 小结
第四章 隐藏信息问题框架下基于社会偏好信息的合同定制
    4.1 理论模型
        4.1.1 模型描述
        4.1.2 均衡
    4.2 实验设计
    4.3 理论预测
    4.4 实验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委托人行为
        4.4.3 代理人行为
    4.5 小结
第五章 资产专用性投资问题下社会偏好信息对投资激励的影响
    5.1 理论模型
    5.2 实验设计
    5.3 理论预测
    5.4 实验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互惠和否决权对被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5.4.3 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5.4.4 信息使用的最优策略
    5.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1 第三章实验说明
    A.2 第四章实验说明
    A.3 第五章实验说明
    A.4 知情同意书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社交网络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敏感数据交易研究现状
        1.2.2 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攻击研究现状
        1.2.3 社交网络用户隐私保护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讨价还价博弈理论
        2.1.1 讨价还价问题
        2.1.2 纳什讨价还价解
    2.2 对抗学习技术
        2.2.1 生成对抗网络
        2.2.2 对抗自编码器
    2.3 图嵌入技术
        2.3.1 图自编码器
        2.3.2 对抗正则图自编码器
        2.3.3 PyTorch-BigGraph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交网络用户敏感信息交易行为建模
    3.1 引言
    3.2 数据交易三方博弈建模
        3.2.1 系统结构
        3.2.2 用户建模
        3.2.3 服务商建模
        3.2.4 攻击者建模
    3.3 用户对隐私泄露的响应
        3.3.1 信息传播模型
        3.3.2 仿真设置
        3.3.3 仿真结果
    3.4 基于纳什讨价还价解的博弈分析
        3.4.1 基于纳什讨价还价解的博弈分析
        3.4.2 博弈结果的数值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种子的社交网络用户去匿名化攻击技术
    4.1 引言
    4.2 问题定义
    4.3 对抗无种子图去匿名化技术
        4.3.1 对抗图对齐
        4.3.2 传播去匿名化
    4.4 实验分析
        4.4.1 实验数据集
        4.4.2 对比算法与实验设置
        4.4.3 实验结果
        4.4.3.1 图去匿名化实验
        4.4.3.2 锚点对的识别实验
        4.4.3.3 传播阶段的有效性分析
        4.4.3.4 候选集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4.4.3.5 超参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御推理攻击的社交网络图嵌入技术
    5.1 相关背景介绍
    5.2 属性隐私保护社交网络图嵌入技术
        5.2.1 本节引言
        5.2.2 问题定义
        5.2.3 属性隐私保护图嵌入机制与模型
        5.2.3.1 对抗隐私解耦机制
        5.2.3.2 对抗隐私清除机制
        5.2.3.3 属性隐私保护图嵌入模型
    5.3 连接隐私保护图嵌入技术
        5.3.1 本节引言
        5.3.2 问题定义
        5.3.3 基于对抗学习的连接隐私保护图嵌入模型
        5.3.3.1 预处理
        5.3.3.2 模型结构
        5.3.3.3 训练算法
    5.4 实验分析
        5.4.1 属性隐私保护图嵌入模型性能评估
        5.4.1.1 数据集与对比算法
        5.4.1.2 实验设置
        5.4.1.3 隐私保护与效用保存的评估
        5.4.1.4 超参数的影响
        5.4.1.5 抵御攻击模型的鲁棒性分析
        5.4.1.6 扩展层的效用分析
        5.4.2 连接隐私保护图嵌入模型性能评估
        5.4.2.1 数据集与实验设置
        5.4.2.2 连接预测任务
        5.4.2.3 节点分类任务
        5.4.2.4 隐私和效用的权衡评估
        5.4.2.5 图的可视化评估
        5.4.2.6 敏感连接的自定义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创新能力、产品创新性与产品创新绩效
    2.2 消费者参与的概念
        2.2.1 消费者参与的定义
        2.2.2 消费者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2.3 消费者参与动机
    2.4 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
    2.5 消费者偏好信息收集相关文献
    2.6 消费者参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费者产品创新前端参与的直接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3.1 模型描述
    3.2 模型均衡
        3.2.1 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一致的信号”的分离均衡(SE1)
        3.2.2 消费者“发送与其真实偏好相反的信号”的分离均衡(SE2)
    3.3 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后端参与、讨价还价与消费者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消费者参与时机
    4.1 模型描述
    4.2 产品创新后端引入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结果
        4.2.1 消费者发送与自身真实偏好相一致信号的分离均衡(SE1)
        4.2.2 消费者发送与自身真实偏好相反信号的分离均衡(SE2)
    4.3 讨论:企业引入消费者参与时机决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者努力行为、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企业新产品样品创新性决策
    5.1 模型描述
    5.2 均衡结果
        5.2.1 创新程度决策后的后续博弈均衡
        5.2.2 新产品样品创新程度决策分析
    5.3 比较静态分析
    5.4 数值分析
    5.5 讨论:企业间基于创新能力的联盟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前端参与、讨价还价与消费者直接偏好信号传递及企业共创平台构建决策
    6.1 模型描述
    6.2 后续博弈的策略互动结果
        6.2.1 传统创新博弈中的策略互动
        6.2.2 共创博弈中的策略互动
    6.3 企业的产品共创平台构建策略
        6.3.1 企业构建产品共创平台的基本动机
        6.3.2 企业的产品共创平台构建决策
    6.4 比较静态分析
        6.4.1 消费者参与净效用R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6.4.2 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λ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6.4.3 消费者声誉成本ε对新产品与消费者偏好匹配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管理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2 产品服务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3 双渠道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4 供应链质量控制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1.2.5 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竞合关系及演化的研究
        1.2.6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产品供应链(PSC)
        2.1.2 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
        2.1.3 供应链系统
        2.1.4 协调演化机制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组织间关系理论
        2.2.3 博弈与演化博弈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协调发展问题
    3.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
        3.1.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的产生
        3.1.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特点
    3.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3.2.1 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内在逻辑关系
        3.2.2 决策优化问题
        3.2.3 利益协调问题
        3.2.4 质量控制问题
        3.2.5 合作关系演化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4.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1.3 研究假设
    4.2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对比分析
        4.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4.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4.2.3 局部合作决策模式
        4.2.4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4.3 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1 产品批发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2 物流服务销售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单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4.1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4.2 基于Nash博弈的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5 数值分析
        4.5.1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及利润模拟分析
        4.5.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下不同权利结构最优决策对比
        4.5.3 价格内生与外生对最优决策影响的对比分析
        4.5.4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分析
        4.5.5 敏感系数对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5.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1.3 研究假设
    5.2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2.7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3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3.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3.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3.7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 两种竞争情形下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3 分散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5 两种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1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2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3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
    6.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概念模型
        6.1.2 研究假设
    6.2 单阶段静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2.1 个体单独激励下的质量激励契约
        6.2.2 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契约
    6.3 多阶段动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3.1 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机制
        6.3.2 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模型
        6.3.3 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机制
        6.3.4 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
    7.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1.1 PSC与 LSSC合作关系演化博弈模型
        7.1.2 PSC与 LSSC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机理
        7.2.1 合作关系的Homans-Simon模型构建
        7.2.2 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
    7.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路径
        7.3.1 PSC分散/LSSC分散的“弱”合作关系
        7.3.2 PSC集中/LSSC集中的“点”合作关系
        7.3.3 PSC集中/LSSC集中的“线”合作关系
        7.3.4 PSC集中/LSSC集中的“面”合作关系
        7.3.5 PSC集中/LSSC集中的“网”合作关系
        7.3.6 PSC集中/LSSC集中的“生态”合作关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时间无法讨价还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征收中农民群体与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与治理研究——基于讨价还价理论[J]. 杨朴伟,孙秋鹏. 公共治理研究, 2021(06)
  • [2]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BGP邻居信任机制[D]. 李佩佩. 广西大学, 2021(12)
  • [3]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收益分配研究[D]. 胡豪.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共享劳动力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D]. 管舒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政府双边担保期权的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价值研究[D]. 周苏. 西华大学, 2021(02)
  • [6]汇率变动视角下生鲜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的损失分摊研究[D]. 石佳楠. 燕山大学, 2021(01)
  • [7]社会偏好信息对合同设计的影响 ——基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D]. 郑凯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社交网络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李开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消费者参与产品创新的偏好信号传递机理 ——一个基于信号博弈的分析[D]. 张国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10]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D]. 张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时间不能讨价还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