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平片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肠气

腹部平片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肠气

一、应用腹平片结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肠道气体的定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祝敏[1](2021)在《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单花种蜂蜜是蜜蜂采集单一植物的花蜜经充分酿制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受蜜源植物化学成分的影响,单花种蜂蜜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生物活性,因而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和更高的市场价值。其中,特色植物源的单花种蜂蜜风味品质及生物活性是蜂蜜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使用低价值单花种蜂蜜冒充或掺入高价值单花种蜂蜜的花源掺假现象频发,已成为目前蜂蜜领域最普遍且最难鉴别的造假现象之一,严重阻碍蜂蜜产业的健康发展,亟需解决方法。本文以西北地区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化指标、挥发性成分、酚类成分的检测分析,确定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化学成分,建立单花种蜂蜜花源鉴别方法,为单花种蜂蜜花源掺假鉴别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紫穗槐蜜和沙枣蜜对小鼠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西北地区特色蜂蜜的营养健康功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共分为六章,作者主要贡献如下:1.分析了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理化指标和营养组成,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相关质量要求。同时,通过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得到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分别是:罗布麻蜜的总酸含量(25.85-37.94 meq/kg)和Mg元素含量(20.108-79.018 mg/kg);沙枣蜜的K元素含量(706.391-848.680 mg/kg);薰衣草蜜的Na元素含量(19.305-42.672mg/kg);枣花蜜的p H值(6.24-7.25)和游离酸含量(5.21-11.98 meq/kg);紫穗槐蜜的内酯酸含量(3.17-4.50 meq/kg)、果葡糖含量比例(Fructose to Glucose ratio,F/G)(1.35-1.70)和果糖含量(39.94-49.79 g/100g)。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三重四级杆气相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mass,HS-SPME-GC-TQ-MS)技术分析了五种单花种蜂蜜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检出包括酮类、醇类、醛类、酯类、烃类等在内的113种化合物。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分析,筛选五种单花种蜜的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主要包括:罗布麻蜜中的薄荷醇、二氢异佛尔酮和1,1,6-三甲基-2H-萘等;沙枣蜜中的壬酮、3-甲基戊酸和苯乙烯等;薰衣草蜜中的己醛、己醇、庚醛和庚醇等;枣花蜜中的辛烯醛、水杨酸甲酯、异辛醇和茴香醛;紫穗槐蜜中的茶螺烷、石竹烯、蒎烯和1-辛烯-3醇等。此外,五种蜂蜜挥发性成分气味活性值和气味贡献值分析结果表明,27种风味活性化合物(Odour-active compounds)共同作用形成了本文五种单花种蜂蜜的特征风味,其中β-大马士酮、壬醛、芳樟醇、癸醛和苯乙醛是五种蜂蜜共有的甜香和果香的主要呈香化合物。1,1,6-三甲基-2H-萘、3-甲基戊酸、4-甲氧基苯甲醛和1-辛烯-3醇分别赋予罗布麻蜜、沙枣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特殊的木香、草药香、辛香和蘑菇香,而薰衣草蜜独特的青草香气主要由庚醛和己醇形成。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or-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er,HPLC-DAD/Q-TOF-MS)技术,对罗布麻蜜、沙枣蜜、薰衣草蜜、枣花蜜和紫穗槐蜜的酚类成分进行分析,从五种单花种蜂蜜共鉴别出46种酚类成分。罗布麻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金丝桃苷;紫穗槐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刺芒柄花素和金圣草黄素;沙枣蜜中与花源植物化学成分相关的特征性酚类成分是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和异鼠李素;枣花蜜的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是阿魏酸;薰衣草蜜中的主要酚类成分是原儿茶酸和迷迭香酸,其含量占总酚含量的30%以上。4.采用化学模型和细胞模型评价了紫穗槐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紫穗槐蜜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80.94-132.81 mg/m L)、Fe3+还原能力(1.38-2.52μmol Fe SO4·7H2O/g)、Fe2+络合能力(65.51-111.47 mg Na2EDTA/kg)以及对H2O2诱导的小鼠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利用一次性灌胃酒精诱导的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研究紫穗槐蜜对急性胃溃疡的预防性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紫穗槐蜜可以有效保护小鼠胃黏膜组织结构、降低溃疡指数,抑制小鼠胃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过度累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以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PGE2)水平,同时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途径介导的炎症反应从而下调小鼠胃组织炎症因子表达,预防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损伤。5.以连续4周酒精灌胃诱导的慢性胃损伤小鼠模型为对象,研究沙枣蜜对长期酗酒造成的慢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小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表达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发现,沙枣蜜不仅对慢性酒精诱导的胃黏膜损伤有显着保护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MDA含量的升高、提高小鼠胃组织SOD、GSH、NO、PGE2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 NOS)、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基因表达,下调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此外,沙枣蜜的摄入能够调节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上,提高了厚壁菌(Firmicutes)的丰度、减少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的丰度;在科水平上,抑制了产气菌克里斯滕森菌(Christensenellaceae)的过度定殖。结果表明,沙枣蜜能够通过保护胃组织结构、干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落等多种途径,发挥对长期酗酒引发胃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童黄锦[2](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杨杰[3](2020)在《基于微流控的自动化核酸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核酸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记录了对应生物的遗传信息,同时也是该生物的身份的完全代表,核酸检测相对于抗原抗体检测具有更高的指向性与灵敏度。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凭借其微量、自动、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于生物检测中。然而现有的核酸检测芯片对样本的前处理能力依旧不足,难以实现核酸提取纯化扩增全程高效自动化。为此本文就核酸检测微流控芯片中的关键功能模块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了相应的自动化仪器。本文提出了模块化设计的芯片设计思想,将核酸检测芯片拆分为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对各个模块进行了分别设计,创建了基于3D打印模具的芯片制造与亲水改性流程。在设计过程中采用COMSOL软件对模块内的流动情况进行模拟,并探讨了形状参数对不同模块功能的影响,设计并优化了加样模块,气泡去除模块,混合模块,比例分配模块,腔室分配模块等不同功能模块。设计了遇水膨胀关闭的吸水树脂微阀,减少了芯片对主动微阀的依赖。本文探讨了微流控芯片内磁珠的聚沉情况,并提出了利用低频震动均匀分散软质芯片内磁珠的方法。针对大容量扩增芯片内各腔室灌注流量不均问题引入了遗传算法进行优化。重点研究了等温扩增芯片中温控方式与芯片内传热情况。本文最后针对微流控芯片配套仪器领域多专用少通用现状设计了通用型核酸分析仪,在一台仪器内兼容片式与碟式两种微流控芯片形式,为芯片设计人员提供了原型验证平台,加快了微流控芯片的设计过程。

田畅[4](2020)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声流体混合器及类肝组织模型构建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门涉及多学科、多交叉领域的新兴科学技术,微流控技术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微流控芯片研究平台具有样品消耗量少、操作简便、自动化与集成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短、分析灵敏度高等诸多优势。因为微流控管道的结构尺寸与各类细胞器、真核或原核细胞、细胞群的尺寸大小相似,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使用微流控技术进行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利用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在微米尺度上的时间和空间控制,进而在微流控芯片上进行从溶液到粒子、从细胞到组织各水平的基础研究。本研究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结合声流体技术以及气动阀门技术,分别构建了声流体混合芯片和集成式微流控芯片,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实现芯片内溶液的快速混合以及类肝组织模型构建。相比于其他声流体混合器件以及体外肝组织模型,该声流体混合器具有连续、稳定、可重复使用的优势,所制备的肝组织模型具有更复杂的三维组织形态以及生理特性。本研究为芯片上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以及肝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新思路。本论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微针的声流体原位混合装置。该声流体装置由两个压电换能器和一个微流控芯片组成。压电换能器能够在电信号作用下,产生声波并作用于芯片中的微针结构,使得微针结构周围产生局部涡旋流,用于管道中溶液的混合。试验中探究了微针结构、压电换能器的驱动频率、驱动电压以及管道中溶液的流速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量化计算验证了上述不同条件对溶液混合的影响,得到了具有最佳混合效果的混合条件,并实现了毫秒级快速混合。然后,利用荧光素混合试验以及荧光素猝灭试验,证明该声流体混合装置在原位混合以及化学反应应用方面具有连续(100 min连续试验)、稳定(200次重复试验、以及温度稳定)、可重复使用(22天重复使用)等优异性能。下一步,通过改进芯片结构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在线浓度控制功能的升级型声流体混合器,并对其混合效果进行了验证。最后,对管道中层流模式下酶促反应的产物生成模式进行了模拟以及验证,提出了适用于酶反应速率评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酶促反应分析,为分析化学以及生物化学进行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方便完整的微流体分析平台。2.本研究设计并制备了集成式微流控芯片,用于类肝组织结构单元构建。该集成式微流控芯片由四层组成,从上至下分别是流动层、控制层、支持层和载玻片层。利用控制层中设计的内层图案化阀门与外层图案化阀门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肝小叶结构仿生制备类肝组织结构单元。试验中探究了阀门压力对内层图案化阀门与外层图案化阀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得到了用于独立控制两组阀门的最适工作压力,且阀门之间独立运行没有影响。随后探究了芯片管道修饰在类肝组织结构单元构建以及回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利用明胶修饰的芯片管道,可以实现不同细胞的图案化分布,以及芯片上类肝组织结构单元的构建以及回收,且所制备的类肝组织结构单元细胞活力良好,从形态学和生理学角度模拟了体内肝脏的组织微结构。最后利用层层堆叠的方法对类肝组织结构单元进行立体组装,得到了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的类肝组织块。所制备的类肝组织块具有良好的细胞活力,且与体内肝组织形态相似,说明类肝组织块具有体外重构肝脏形貌与功能的潜力,为再生医学以及个性化医疗领域中,体外肝组织工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徐智强[5](2020)在《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声成像是一种基于光学激发和超声检测的新兴的混合成像模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是光声成像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通过该技术可以对活体生物组织内微血管的多种参量同时进行定量测量,进而实现对被测组织的氧代谢分析。而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异常的氧代谢状况,所以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在神经学和肿瘤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并在临床应用方面有着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因为受到成像探头体积笨重、成像扫描方式单一、成像数据计算效率低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无法进行临床推广。本文依托国际合作项目,针对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需求,开展了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与系统研究,从成像系统的硬件结构、扫描方法、数据计算和实时成像共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方法设计,通过多个仿体实验和活体动物成像实验对设计内容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性能评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针对不同的成像需求,分别对台式和手持式的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的硬件结构进行研究。在台式成像系统硬件结构研究中,利用环形超声探测器实现同轴反射探头结构和共聚焦探测方式,通过固定在光学平台上的线性位移平台实现探头的机械扫描,从而满足对生物组织大面积区域的台式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需求。在手持式成像系统硬件结构研究中,基于MEMS镜片的扫描光路和基于笼式立方体的超声耦合水槽实现手持式探头结构,利用弱聚焦超声探测器并让聚焦光斑在超声聚焦区域内进行光学扫描实现探头的共聚焦探测方式,从而满足对生物组织小面积区域的手持式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需求。通过共聚焦调节实验和分辨率测试实验对上述两套成像系统的信噪比和分辨率进行测试。(2)针对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的信号探测和扫描需求,提出光栅扫描方法和实时轮廓扫描方法。在光栅扫描方法中,利用对被测组织的表面进行逐点扫描并同时采用双波长脉冲激光密集激发实现相同分辨率下多种参量值的同时测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时轮廓扫描方法,以解决光栅扫描方法无法对表面弯曲的组织进行成像的问题。该方法通过在进行光栅扫描的同时进行被测组织表面轮廓的实时计算和成像探头高度的动态调节,从而保证所有成像区域都在探头的共聚焦范围内。在台式成像系统上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扫描方法对活体小鼠大脑皮质进行大面积成像实验,对两组实验结果进行多种处理和比较,说明光栅扫描时离焦对多个参量测量结果的影响与机理,证明实时轮廓扫描方法的有效性。(3)结合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的数据特点和计算需求,研究高速并行计算,以解决成像系统的数据计算效率低问题。针对密集采样点光声信号的相同计算过程,提出基于GPU的成像数据高速并行计算方法;针对算法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采用先计算相关系数表格再提取数据构造相关系数曲线的优化计算方法;针对成像数据的处理流程和依赖关系,采用层级结构对缓存空间和计算资源进行划分,设计包含有多个并行粒度的并行算法结构。在CUDA 9.1软件环境下采用NVIDIA GTX 1080 TI计算硬件对提出的高速并行计算方法进行实验测试,通过多种对比实验对每个计算步骤的加速比进行测试,通过多组测试数据对整体设计的性能进行评估。(4)手持式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实时成像研究。为了提高手持式探头的扫描速度,结合双轴MEMS镜片的驱动特点和多参量测量原理,提出基于数据重组的快速光栅扫描方法。在统一的开发环境中集成从成像扫描、数据传输、数据计算到结果显示的多个步骤,进行实时成像软件设计;为了实现采样数据的非阻塞式传输,提出多缓存空间轮转的数据传输方式;针对实时成像中成像数据的串行和并行计算需求,提出基于CPU-GPU协同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活体小鼠耳朵和大脑皮质微血管的成像实验,对手持式成像系统的实时成像功能进行验证。

黄如玉[6](2019)在《西宁地区泥岩吸水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膨胀性泥岩引发的一系列行车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宝兰客运专线及兰新二线铁路建设工程中,都出现过泥岩导致隧道仰拱开裂及路基上拱等工程问题。因此,泥岩吸水特性研究对岩石吸水变形崩解效应具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首先对西宁地区泥岩的分布特征、地质成因进行分析,以西宁地区新近系泥岩和白垩系泥岩为研究对象,对泥岩矿物成分、微观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宁地区泥岩进行分类,通过不同类型泥岩的不同吸水条件下的微观结构研究,揭示西宁地区泥岩吸水机理,结合吸水试验,分析不同微观结构与吸水特性之间的关系,揭示微观特征与吸水变形崩解效应之间的关系。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研究手段对西宁地区泥岩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西宁地区泥岩黏土矿物成分主要以伊利石为主;泥岩按微观结构单元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平片状叠聚体单元为主的N型泥岩,另一类是含碎屑颗粒单元较多的SN型泥岩。其中N型泥岩成岩环境稳定,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小,其黏土矿物含量较高,结构较为致密。利用Image-Pro Plus软件对西宁地区泥岩的孔隙特征的分析可知N型泥岩孔隙面积较小,孔隙直径分布范围较小。(2)通过不同吸水条件下泥岩微观结构分析可知,N型泥岩和SN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其孔隙发育特征不同,N型泥岩孔隙面积整体上呈增长趋势,饱水后其孔隙面积和数目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SN型泥岩孔隙面积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饱水后其孔隙面积和数目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但N型泥岩和SN型泥岩的圆度变化趋势是相同的,均趋近于2,这是由于随着吸水的进行,黏土矿物持续膨胀,挤压孔隙所致。(3)通过吸水试验研究可知,泥岩的吸水过程可以划分为非线性减速吸水和等速吸水2个阶段。泥岩吸水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吸水速率突增阶段、下降阶段、稳定阶段。泥岩变形过程可以划分为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泥岩变形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变形速率突增阶段、下降阶段、稳定阶段。(4)通过相关分析可知,黏土矿物含量、孔隙面积与泥岩吸水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中黏土矿物含量与泥岩吸水量、吸水速率的关联性较强,与变形量、变形速率的关联性较弱。而孔隙面积与泥岩吸水量、吸水速率、变形量、变形速率之间的关联性均较强,可以得出西宁地区泥岩吸水特性受其孔隙结构影响较大。对泥岩微观结构和崩解特性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黏土矿物含量低的、孔隙面积大的泥岩,崩解性越强的结论。

曾强[7](2019)在《影像解剖形态学及功能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胃癌术前T分期影像形态学比较研究胃癌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现胃癌发病率排第5名,排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前列腺癌后面,死亡率高居第3,仅次于肺癌及结直肠癌。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3名,占10.6%,死亡率排第2名,占13.6%。目前,胃癌治疗手段个体方案呈多样化,但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通过影像手段进行精准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可以为临床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情况,延长患者生命。近些年来,临床上常用超声胃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进行胃癌术前分期。超声胃镜检查过度依赖操作医师,计算机断层成像又有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不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近年快速成像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于胃部肿瘤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方案让每个胃癌患者全部完成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胃镜检查三项检查的报道罕见。目的:为精准治疗提供精准诊断依据,对比研究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胃镜三种方法进行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分析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胃镜检查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胃癌术前分期合理的检查方案。方法: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所有纳入研究对象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从2016年8月到2018年10月,共计126例经内镜胃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均完成超声胃镜、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三项检查,最终96名患者进入研究对象。超声胃镜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均由专业的医师或技师操作,由2位18年以上经验的腹部放射医师对工作站重建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期诊断,分期参考标准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指南、分期征象及拟定的MRI分期征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将MRI、CT、EUS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不同病理分期MRI、CT、EUS分期准确率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临床因素与MRI、CT、EUS分期准确率的关系及组内差异。结果:1纳入MRI、CT、EUS三项成像检查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对象共计96名患者,男性69名,女性27名,平均年龄达60岁;发生在胃窦34名,胃底贲门29名,胃体33名;高分化为2名,中分化为41名,低分化53名:腺癌为66名,印戒细胞癌21名,粘液腺癌8名,管状腺癌1名;病理T1期有19名,T2期有15名,T3期有10名,T4a期有46名,T4b期有6名;2三项成像手段分期的准确率及对比情况EUS总体准确率51.04%,CT总体准确率70.84%,MRI总体准确率83.33%;与病理T分期比较,Kappa值分别为0.3,0.57,0.77,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度一致性诊断价值;MRI在T1期、T2期准确率73.68%、66.67%,明显高于CT及EUS分期准确率。T4a、T4b期MRI、CT准确率分别高达89.13%、91.30%,100%、100%。3三项成像手段分期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CT分期在不同发病部位准确率有差别(p<0.05),MRI在不同组织学分型分期准确率有差别(p<0.05),CT、EUS在不同病理T分期的准确率有差异(p<0.05);MRI及CT在上部胃癌分期准确率达86.2%、89.66%,中、下部胃癌MRI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8.79%、85.29%,明显高于CT的准确率63.63%、61.76%及EUS的准确书48.48%、55.88%;分化程变越高,MRI准确率越高,中高分化达89.47%,不同分化程度组内MRI准确率高于CT及EUS准确率;T1期准确率73.70%,明显优于CT、EUS,进展期T4a和T4b的MRI准确率和CT准确率差不多高,达90%以上;MRI对于粘液腺癌分期准确率高达100%,高于对其它组织学分型分期准确率。结论:EUS对早期T1和T2的检查准确率较低,存在较明显的高估分期,到T3和T4a分期准确率有所上升;CT成像对早期T1和T2的检查准确率不高,在T3期准确率出现提升,对T4a和T4b期准确率较高,超过90%;MRI成像在早期胃癌T1期和T2期达到73.68%、66.67%,明显优于CT、EUS准确率。对于进展晚期T3期、T4a期、T4b期准确率90%、89.10%、100%;MRI成像对上、中、下部胃癌准确率明显优于CT、EUS,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6.21%、78.79%、85.29%;MRI成像在不同分化度分期准确率明显优于CT、EUS;MRI对于不同组织学分型胃癌分期敏感,粘液腺癌分期准确率高达100%,印戒细胞癌分期准确率为71.40%,均明显优于CT、EUS。第二部分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胃癌术前分期、预后定量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已有20多年,大家对它的临床价值有了共识。扩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单指数模型功能成像,能够提供总体水分子弥散信息。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是双指数模型功能成像,可以得到3个结果参数,可以更好的获得肿瘤组织水分子单纯弥散信息及灌注信息等。近几年开始应用腹部脏器的研究,但是应用胃部肿瘤的研究报道鲜见。目的:通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定量研究在胃癌术前T、N分期及分化程度中的价值,确定侵犯浆膜结构、淋巴转移及分化程度的IVIM参数的诊断阈值。定量研究IVIM参数与胃癌预后因子(HER-2、Ki67)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所有纳入研究对象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从2016年10月到2018年8月共计130名经内镜胃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并完成IVIM序列成像,最终98名患者进入研究对象。将IVIM序列数据导入软件针对肿瘤ROI区域进行后处理,生成参数f值、D值、D*值;对不同T分期、N分期的IVIM参数f、D、D*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侵犯浆膜、淋巴转移、分化程度、HER2阳性表达等二分类数据进行ROC分析、两样本t检验;IVIM参数f、D、D*值与Ki67相关性分析。结果:1.纳入MRI、CT、EUS三项成像检查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纳入研究对象为98名患者,男性65名,女性33名,平均年龄达61.9岁;中高分化有30名,低分化有68名;病理T分期中T1期有14名,T2期有14名,T3期有10名,T4a+b期有60名。病理N分期中N0期有37名,N1期有19名,N2期有18名,N3期有24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评分为0分有44名,评分为1分为19名,评分为2分为15名,评分为3分为7名。有85个病灶进行ki67免疫蛋白标志。2.IVIM参数D值在不同病理T分期胃癌病灶有统计学意义,T4期D值与T2期、T3期、T4期D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T4期均值分别为1.432× 10-3mm2/s,1.225×10-3mm2/s,1.154×10-3mm2/s,0.9468× 10-3mm2/s。T 分期越高,D 值越小。参数D值判断侵犯浆膜有统计学意义,诊断阈值1.1074×10-3mm2/s;IVIM参数f值在不同病理N分期胃癌病灶有统计学意义,IVIM的参数D值判断淋巴转移有统计学意义,诊断阈值1.1739×10-3mm2/s;3.IVIM参数D*值鉴别分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化参数D*值更高,诊断阈值0.0152mm2/s;IVIM参数D*值在HER2不同级别评分有统计学意义,评分级别越低,D*值越高;参数D值与Ki67蛋白表达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IVIM参数D值可以定量分析胃癌术前T分期等级;D值对于鉴别胃癌是否侵犯浆膜有临床价值,D值<1.1074×10-3mm2/s时,可以诊断为侵犯浆膜,准确率为85.71%;不同N分期的f值也不同。D值<1.1739×10-3mm2/s时可以诊断淋巴转移;不同分化度的D*值有差异,分化越低,D*值越高,D*>0.01516时可用于诊断低分化胃癌;HER-2不同评分级别D*值有差异,HER-2阳性的癌灶D*值更低,D*值<1.516×10-2mm2/s时可以诊断HER-2阳性;D值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IVIM参数定量分期可以成为胃癌术前分期替代方法。

殷大桢[8](2018)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图像识别空气源热泵除霜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除霜控制方案普遍采用温度-时间法,根据相关研究,在供热季运行时发生误除霜概率很高。本文为了找到精确的除霜控制点,降低误除霜现象的发生率,提出使用图像分析控制除霜过程的方法。首先,在现场以及焓差室内,分别对机组不同工况下的结霜过程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测试,通过实测分析发现,机组在春季测试期间内,89%的除霜过程都属于无霜除霜和微霜除霜;根据测试结果,将空气源热泵分区域结霜图谱进行修正;分析了三种误除霜现象(微霜除霜、有霜不除、除霜不尽结冰)所造成的能耗损失,发现误除霜能耗占总供热能耗的1134%,同时误除霜对机组的供热能力和安全性都有很大影响。在得到结霜图像后,使用阈值分析等图像处理方法分析霜层厚度;引入表面分形维数对于霜层结霜程度进行判断,用表面分形维数的变化表征霜层的生长特性;分形维数与霜层物性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建立了霜层密度与分形维数、导热系数与分形维数的关系式。通过与前人对比,验证了关系式的合理性。建立了蒸发器表面结霜过程的模型,对于霜层生长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计算过程中引入了上文得出的霜层导热系数关系式。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图像分析除霜控制法的理论逻辑。使用分形维数增长稳定点作为除霜开始点,使用分形维数无霜稳定点作为除霜终止点,并且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结霜图像所处状态。分析了除霜点的合理确定方案,以及本方法应用的可行思路。

赵欣[9](2017)在《基于模块化配置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与模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是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水平和现场处置能力的直接反映。目前,我国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体系不完善,装备零散分散,模块化程度不高,装备配置标准不统一,且缺乏科学的保障能力评估方法和模拟仿真手段,致使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在研制、配发、运用、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制约着我国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的发展。为此,本课题通过对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的模块化设计与编配,以实现传染病防控装备保障流程、保障环节及装备运用方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在模块化装备编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和模拟仿真,以实现特定传染病疫情背景下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仿真运行和保障能力评价,形成适用于不同层面疾控机构需求的现场防控装备优化编配、保障能力评估的模拟仿真平台,从而达到优化对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任务规划并辅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决策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设计和研究应用系统论原理,对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需求进行分析与分解,根据各装备的功能需求,建立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系统的各级子系统与基本模块,应用模块聚类算法对相关模块装备进行细分,从而建立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模块化体系结论进行理论验证,从数学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装备的模块分解与划分;从系统论角度分析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的任务需求,根据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特征及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本流程进一步明确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中的装备需求,再通过装备的模块化组合,实现传染病防控装备的模块化配置;针对不同传染病背景和疾控机构的职能范围和保障力量,应用现场调研与函调等方法确定传染病防控装备的种类与数量需求,进而建立适应不同任务需求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配置方案,实现对模块化设计结论的应用验证。2、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研究根据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需求,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的任务完成度和任务保障效能,对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进行评估。评估中选用了综合评价方法包括线性加权综合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估方法。通过测试数据验证可知,我国部分疾控机构在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的配置上还十分薄弱,应对疫情等级为较大以上传染病防控能力亟待加强,在传染病防控装备功能和数量的配置上还有待完善;在装备保障效能方面,当前我国部分在研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具备了较好的保障性能。在以上评估理论基础上,通过开发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软件平台,实现装备评估的智能化、数字化,从而有效简化评估形式,以期实现装备评估平台的推广应用,并为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的指挥决策及各级疾控机构的装备配置、选型以及采购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3、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仿真系统设计与开发应用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研究与保障能力评估的研究成果,对传染病现场防控过程及装备运用流程进行模拟仿真。以模拟仿真理论为基础,讨论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拟仿真系统的设计、建模及运行方式,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平台,以计算机编程技术为技术手段,开发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拟仿真软件平台。该平台能够实现典型传染病现场处置背景环境生成,相关疾控机构、防控装备及传染病基本信息查询,典型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展示,传染病应急处置力量装备配置方案生成,传染病现场防控流程模拟与装备运行仿真等功能,为进一步形成由装备配置模型、控制系统、多屏多媒体系统等构成的、可视、可控、可调及人机交互的电子集成平台提供软件基础,为传染病现场处置机构提供决策支持。综上所述,本课题针对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的勤务任务与装备需求,构建了传染病防控装备模块化体系,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不同流程及不同处置对象进行了装备模块化配置,建立了基于不同等级传染病处置力量的装备编配方案;在装备模块需求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装备保障能力评估;针对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流程,以GIS为基础平台,以计算机编程技术为技术手段,开发了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拟仿真软件平台。通过本研究,实现了传染病防控装备保障流程、保障环节及装备运用方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最优化;实现了适于不同层面疾控机构需求的现场防控装备优化编配和保障能力评估,为传染病防控装备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编配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装备模块化编配的模拟仿真平台,实现了典型疾控机构、典型事件、典型环境下防控装备的编配模拟,直观反映防控装备保障环节,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施与演练提供仿真数据与决策支持。通过本研究,对今后各类疾控机构现场防控装备科学编配和保障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1)应用系统论理论分析传染病防控工作需求,建立了传染病防控装备模块化体系,为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研发、配置提供决策参考;(2)依据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对装备的需求定位,实现了传染病防控装备模块化配置并构建了装备编配方案,为传染病防控装备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编配提供了理论基础;(3)基于装备的模块化需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装备编配方案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估,实现了对传染病防控过程装备效能评价的辅助决策;(4)设计并实现了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评估与模拟仿真系统,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实施与演练提供仿真数据与决策支持。

焦丹[10](2016)在《数字断层融合技术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脊柱结核是常见的肺外结核,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一半以上。脊柱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阶段的脊柱结核,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上均不明显,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容易导致较高的漏诊率或误诊率,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畸形和瘫痪的发生等。如果能早期准确诊断脊柱结核,早期治疗,就可以降低畸形和瘫痪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omputed tomography)、核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数字放射技术(DR,digital radiology)和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digital tomosynthesis)四种影像学方法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各自的优势,进而探讨DTS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利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联合荧光定量RT-PCR加以确证,以期提高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来我院就诊于骨科、并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组55例。仪器设备:采用GE l6排螺旋CT扫描,行椎体及其相邻椎体扫描。采用Philips 3.0T和GE 1.5T MRI成像仪,选择Fov 300进行检查。采用西门子双功能DR(Ysio),标准正侧位投照的方法进行检查。采用岛津大平板多功能数字化透视摄影系统(Sonia vision Satire II)进行DTS检查,选用的程序为该系统的TOMOS程序。记录数据后对比评价CT、MRI、DR及DTS图像质量;比较CT、MRI、DR及DTS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深入探讨DTS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另收集30例非脊柱结核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检查,进一步确证DTS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效果。结果:1.⑴脊柱正侧位CT图像的良好率为78.18%,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78.18%、63.63%、27.27%、90.90%和65.45%。⑵脊柱正侧位MRI图像的良好率为81.81%,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7.02%、72.73%、81.82%和12.73%。⑶脊柱正侧位DR图像的良好率为83.64%,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5.45%、90.91%、18.18%和36.36%。⑷脊柱正侧位DTS图像的良好率100.00%,对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及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分别69.09%、100.00%、90.91%、45.45%和63.64%。2.⑴CT与DTS相比,DTS对椎体骨质破坏和椎旁脓肿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死骨形成及钙化情况的检出率与CT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⑵MRI与DTS相比,DTS对死骨形成及钙化情况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RI,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骨质破坏和椎旁脓肿检出率与MRI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⑶DR与DTS相比,DTS对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及钙化情况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R,在椎间隙变窄或消失和椎体骨质破坏的检出率与DR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3.利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的测定结果均符合脊柱结核的诊断。结论:本研究将DTS和CT、MRI、DR三种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脊柱结核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与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与常规影像学诊断相比,DTS具有操作方便、易行、价格便宜、辐射剂量低、多层面清晰显示等特点,在死骨形成、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和椎旁脓肿显示方面具有优势,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本研究证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联合荧光定量RT-PCR作为脊柱结核检查的辅助诊断手段,是对DTS的重要补充。本研究所采用的DTS脊柱结核诊断技术在国际处于先进水平,是对常规影像学诊断手段的重要补充和突破,提高了脊柱结核诊断的准确率,降低了漏检和误诊率,方便了广大影像诊断工作人员,可以指导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为早期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应用腹平片结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肠道气体的定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腹平片结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肠道气体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单花种蜂蜜理化成分与花源鉴别
        1.1.1 花粉孢子
        1.1.2 理化指标
        1.1.3 挥发性化合物
        1.1.4 酚类化合物
    1.2 单花种蜂蜜的抗氧化及抗炎活性
        1.2.1 抗氧化性
        1.2.2 抗炎活性
        1.2.3 其他生物活性
    1.3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及现行治疗
        1.3.1 酒精性胃损伤机制
        1.3.2 现行治疗
        1.3.3 蜂蜜在酒精性胃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五种单花种蜂蜜孢粉学分析
        2.2.2 五种单花种蜂蜜理化指标分析及质量评价
        2.2.3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理化指标的鉴别
    2.3 小结
第三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五种单花种蜂蜜醛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2 五种单花种蜂蜜醇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3 五种单花种蜂蜜酮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4 五种单花种蜂蜜酯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5 五种单花种蜂蜜烷烃及其他类挥发性成分分析
        3.2.6 五种单花种蜜花源特征性挥发成分的鉴别
        3.2.7 五种单花种蜂蜜主要呈香物质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五种单花种蜂蜜酚类成分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酚酸类成分分析
        4.2.2 黄酮类成分分析
        4.2.3 五种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酚类成分的鉴别
    4.3 小结
第五章 紫穗槐蜜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2.2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5.2.3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5.2.4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炎症表达的调控
        5.2.5 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沙枣蜜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溃疡指数的影响
        6.2.2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
        6.2.3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炎症表达的调控
        6.2.4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胃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2.5 对慢性酒精性胃损伤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
    6.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4 课题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3.2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2.5 UPLC-Q/TOF-MS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6 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2.3 分子对接
        2.4 图像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ADP溶液的制备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微流控的自动化核酸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等温扩增原理
        1.2.1 环介导等温扩增
        1.2.2 重组酶扩增反应
    1.3 微流控芯片
        1.3.1 微流控芯片特征及优势
        1.3.2 核酸检测芯片
    1.4 核酸检测仪器
        1.4.1 一体化检测仪器
        1.4.2 市场化设备
        1.4.3 未来展望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微流控芯片制造
        2.2.2 微流控芯片表面处理
        2.2.3 细菌基因组核酸提取
        2.2.4 等温扩增体系配制
第3章 芯片模块化设计与仿真
    3.1 引言
    3.2 芯片制造
        3.2.1 边界参数测定
        3.2.2 封合强度测试
        3.2.3 表面亲水改性
    3.3 高分子吸水树脂微阀
        3.3.1 微阀原理
        3.3.2 膨胀速率测定
    3.4 核酸提取模块
        3.4.1 顺序加样
        3.4.2 气泡去除
        3.4.3 磁珠分散
        3.4.4 核酸洗脱
    3.5 核酸扩增模块
        3.5.1 比例分配
        3.5.2 溶液混合
        3.5.3 腔室分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通用型自动化核酸检测平台
    4.1 引言
    4.2 机械结构
        4.2.1 平面滑台
        4.2.2 离心转台
        4.2.3 多功能执行器
        4.2.4 光学系统
        4.2.5 机架结构
    4.3 系统控制
        4.3.1 控制电路
        4.3.2 温度控制
    4.4 仿真分析
        4.4.1 机架强度
        4.4.2 转台强度
        4.4.3 传热分析
    4.5 程序软件
        4.5.1 工作流程
        4.5.2 人机交互界面
        4.5.3 自定义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核酸检测分析
    5.1 引言
    5.2 核酸提取体系
        5.2.1 提取效率比对
        5.2.2 提取纯度分析
    5.3 核酸扩增体系
        5.3.1 引物设计
        5.3.2 引物特异性验证
        5.3.3 灵敏度检测
        5.3.4 冻干效率比对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声流体混合器及类肝组织模型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微流控技术溶液混合与器官芯片研究进展
        1.1 微流控溶液混合研究进展
        1.1.1 微流控混合技术分类
        1.1.2 微流控混合研究应用
        1.2 器官芯片研究进展
        1.2.1 器官芯片技术分类
        1.2.2 器官芯片研究应用
        1.3 总结与展望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一篇 基于声波的快速稳定原位混合及其应用
        第二章 声流体快速稳定原位混合器构建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芯片设计与原理
        2.2.2 混合效果优化
        2.2.3 混合时间计算
        2.2.4 混合稳定性测试
        2.2.5 两种物质混合试验
        2.2.6 荧光素猝灭试验
        2.2.7 升级型声流体装置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声流体混合器的酶促反应常数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酶常数研究
        3.2.2 反应产物标定
        3.2.3 酶促反应产物浓度测定
        3.2.4 管道中酶促反应模型校正
        3.2.5 酶促反应常数测定
        3.3 小结
    第二篇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类肝组织模型构建及分析
        第四章 集成式微流控芯片构建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芯片设计与原理
        4.2.2 气动控制阀门展示
        4.2.3 气动控制阀门操作
        4.2.4 气动控制阀门工作压力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类肝组织模型构建及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类肝组织结构单元制备
        5.2.2 类肝组织单元培养与活力鉴定
        5.2.3 类肝组织单元三维观察
        5.2.4 类肝组织单元细胞骨架与紧密连接表征
        5.2.5 类肝组织单元肝细胞极化表征
        5.2.6 类肝组织单元胆小管表征
        5.2.7 类肝组织单元的立体堆叠与类肝组织块构建
        5.2.8 类肝组织块表征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5)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
        1.3.1 光声显微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1.3.2 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研究现状
        1.3.3 多尺度光声显微成像研究现状
        1.3.4 多对比度光声显微成像研究现状
        1.3.5 手持式光声显微成像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2章 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硬件结构研究
    2.1 光声显微成像相关理论
        2.1.1 光声信号激发原理
        2.1.2 光声成像系统分类
    2.2 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硬件结构分析
        2.2.1 成像系统硬件组成
        2.2.2 成像系统探头结构
        2.2.3 成像系统扫描器件
    2.3 台式成像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2.3.1 台式成像系统硬件结构整体设计
        2.3.2 共聚焦调节和分辨率测试实验
    2.4 手持式成像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2.4.1 手持式成像系统硬件结构整体设计
        2.4.2 手持式探头中扫描光路设计与安装
        2.4.3 手持式探头中水槽结构设计与安装
        2.4.4 共聚焦调节和分辨率测试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扫描方法研究
    3.1 多参量测量和扫描原理
        3.1.1 原始成像数据定义
        3.1.2 多参量测量原理
        3.1.3 成像探头扫描方法
    3.2 光栅扫描方法研究
        3.2.1 光栅扫描方法设计
        3.2.2 光栅扫描方法实现
        3.2.3 光栅扫描方法实验验证
    3.3 实时轮廓扫描方法研究
        3.3.1 实时轮廓扫描基本原理
        3.3.2 实时轮廓扫描方法设计
        3.3.3 实时轮廓扫描方法实现
        3.3.4 实时轮廓扫描方法仿体实验验证
    3.4 小鼠大脑皮质大面积成像实验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测试
        3.4.3 离焦对最大值投影测量的影响分析
        3.4.4 离焦对血氧饱和度测量的影响分析
        3.4.5 离焦对血液流速测量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高速并行计算研究
    4.1 高速并行计算相关理论
        4.1.1 高速并行计算三种模式
        4.1.2 高速并行计算常用硬件架构
    4.2 成像系统高速并行计算方法设计
        4.2.1 基于FPGA的流水线并行计算
        4.2.2 基于GPU的数据并行计算
        4.2.3 方法比较和选择
    4.3 算法分析和并行计算结构设计
        4.3.1 成像算法分析
        4.3.2 相关系数曲线计算方法优化
        4.3.3 并行计算结构设计
    4.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4.4.1 软硬件计算平台说明
        4.4.2 GPU核函数设计和内存分配
        4.4.3 单步计算实现与基础性能测试
        4.4.4 单步计算性能优化
        4.4.5 整体性能测试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手持式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系统实时成像研究
    5.1 手持式系统实时成像功能整体设计
    5.2 快速光栅扫描方法研究
        5.2.1 快速光栅扫描基本原理
        5.2.2 快速光栅扫描方法设计和实现
        5.2.3 快速光栅扫描方法仿体实验验证
    5.3 实时成像软件设计
        5.3.1 实时成像软件开发环境
        5.3.2 采样数据非阻塞式传输设计
        5.3.3 基于CPU-GPU协同的数据计算设计
        5.3.4 基于OpenGL的实时显示设计
    5.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实验设计
        5.4.2 实验测试
        5.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西宁地区泥岩吸水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岩作用研究现状
        1.2.2 吸水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1.2.3 泥岩吸水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宁地区泥岩地质特征
    2.1 西宁地区工程地质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质构造
        2.1.3 地层岩性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西宁地区泥岩分布特征
    2.3 西宁地区泥岩岩相特征
    2.4 西宁地区泥岩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宁地区泥岩吸水特性研究方法
    3.1 泥岩矿物成分特征研究方法
    3.2 泥岩微观结构特征研究方法
        3.2.1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3.2.2 EDS能谱分析工作原理
        3.2.3 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方法
    3.3 吸水特性试验研究方法
        3.3.1 冷冻干燥技术
        3.3.2 崩解变形试验
        3.3.3 吸水试验
第4章 泥岩吸水特性试验研究
    4.1 矿物成分特征
    4.2 泥岩的微观结构特征
        4.2.1 单元体类型
        4.2.2 胶结特征
        4.2.3 孔隙特征
    4.3 黏土矿物吸水发育特征
    4.4 泥岩吸水后孔隙发育特征
        4.4.1 N型泥岩不同吸水条件下微观结构分析
        4.4.2 SN型泥岩不同吸水条件下微观结构分析
    4.5 泥岩自吸试验
        4.5.1 试验现象
        4.5.2 吸水量及吸水速率变化规律
        4.5.3 变形量及变形速率曲线
        4.5.4 泥岩吸水量与变形量的关系
    4.6 泥岩的吸水崩解变形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泥岩微观结构与吸水特性关系分析
    5.1 微观结构与泥岩吸水变形之间的关系
        5.1.1 黏土矿物含量与泥岩吸水变形之间的关系
        5.1.2 孔隙结构特征与泥岩吸水变形之间的关系
    5.2 微观结构与泥岩崩解变形之间的关系
        5.2.1 黏土矿物含量与泥岩崩解变形之间的关系
        5.2.2 孔隙结构特征与泥岩崩解变形之间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影像解剖形态学及功能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胃癌术前T分期影像解剖形态学比较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超声内镜成像检查
        2.1 超声内镜检查设备及器材
        2.2 超声内镜检查方法及步骤
        2.3 超声内镜成像诊断参考标准
        2.3.1 正常胃壁在EUS下显示五层结构
        2.3.2 胃癌超声内镜(EUS)分期征象
        3 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
        3.1 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设备及器材
        3.2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方法及步骤
        3.3 计算机断层成像(CT)设备扫描原理及图像处理
        3.4 计算机断层成像胃癌分期征象(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4 磁共振成像检查
        4.1 磁共振成像检查设备及器材
        4.2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
        4.2.1 MRI成像检查前准备
        4.2.2 MRI成像检查序列参数
        4.2.2.1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
        4.2.2.2 脂肪抑制序列(Dixon)
        4.2.2.3 弥散加权成像(DWI)
        4.2.2.4 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3D-flash,VIBE)
        4.2.2.5 动态增强方法
        4.3 磁共振成像胃癌分期征象(参考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5 病理分期诊断标准
        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2 超声内镜成像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
        3 计算机断层成像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
        4 磁共振成像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
        5 EUS、CT、MRI三种成像方法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比较结果
        5.1 三项成像检查方法一致性检验结果
        5.2 不同病理分期下三项成像检查方法比较分析结果
        6 EUS成像、CT成像及MRI成像检查方法T分期的影响因素
        7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1 EUS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结果探讨
        2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探讨
        3 磁共振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探讨
        4 MRI成像、CT成像、EUS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定量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磁共振成像检查
        2.1 磁共振成像检查设备及器材
        2.2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及步骤
        2.2.1 MRI成像检查前准备
        2.2.2 MRI成像检査方法及序列参数
        2.2.2.1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
        2.2.2.2 脂肪抑制序列(Dixon)
        2.2.2.3 弥散加权成像(DWI)
        2.2.2.4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2.2.2.5 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3D-flash,VIBE)
        2.2.2.6 3D-VIBE动态增强方法
        3 磁共振成像胃癌分期征象(参考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4 图像后处理
        5 病理诊断标准
        5.1 HER-2诊断标准
        5.2 胃癌组织KI-67结果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2 胃癌不同的T分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结果
        3 胃癌不同的N分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结果
        4 胃癌不同的病理分化程度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
        5 胃癌HER-2不同评分级别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
        6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与胃癌Ki67蛋白表达相关性
        7 MRI分期与IVIM参数D值定量分期准确性比较结果
        8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1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原理
        2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T、N分期的应用
        3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病理分级探讨
        4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预后相关研究探讨
        5 T4期的磁共振分期与IVIM参数D值定量分期准确率的探讨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致谢

(8)基于分形理论的图像识别空气源热泵除霜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霜机理研究
        1.2.2 除霜方法研究
        1.2.3 除霜控制方法研究
    1.3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空气源热泵结霜实验研究
    2.1 现场测试实验系统介绍
        2.1.1 空气源热泵系统
        2.1.2 数据采集系统
        2.1.3 环境小室温湿度控制系统
    2.2 焓差室测试实验系统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温度-时间除霜控制法的误除霜问题
        2.3.2 无霜除霜(微霜除霜)现象
        2.3.3 “有霜不除”现象
        2.3.4 “除霜不尽结冰”现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霜图像分析与分形特性研究
    3.1 结霜图像的采集与摄像头位置的确定
    3.2 霜层图像处理与厚度分析
        3.2.1 目标区域设置
        3.2.2 灰度分析
        3.2.3 图像边缘检测
        3.2.4 图像二值化
        3.2.5 结霜厚度分析
    3.3 霜层与分形维数
        3.3.1 分形理论的演化
        3.3.2 霜层与分形维数特征
        3.3.3 分形维数的计算
        3.3.4 霜层分形特性的验证
        3.3.5 分形特征图像处理方法
    3.4 霜层分形特性分析
        3.4.1 分形维数随时间的变化
        3.4.2 不同温湿度下霜层的分形维数
    3.5 霜层物性参数与分形维数
        3.5.1 孔隙率和分形维数
        3.5.2 密度和分形维数
        3.5.3 导热系数和分形维数
        3.5.4 霜层物性参数模型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蒸发器表面结霜模型研究
    4.1 蒸发器表面结霜物理模型
    4.2 蒸发器表面结霜数学模型
        4.2.1 空气侧模型
        4.2.2 霜层侧模型
        4.2.3 制冷剂侧模型
        4.2.4 空气压力损失模型
    4.3 模型参数选择及计算流程
        4.3.1 模型参数选择
        4.3.2 模型计算流程
    4.4 蒸发器结霜模型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分形图像分析的控制点研究
    5.1 除霜控制节点的确定思路
        5.1.1 除霜开始点和终止点的选择
        5.1.2 结霜状态的判定
    5.2 除霜点的能耗评价方案
    5.3 除霜控制逻辑的建立
    5.4 方案应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介绍
    6.3 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模块化配置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与模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相关概念界定及缩略词定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块化理论方面[4]
        1.2.2 保障能力评估方面
        1.2.3 模拟仿真方面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模块化设计和研究
        1.4.2 保障能力评估研究
        1.4.3 模拟仿真系统设计与开发
    1.5 研究思路
    1.6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设计
    2.1 系统论与模块化原理
        2.1.1 系统方法论
        2.1.2 模块化理论
    2.2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设计
        2.2.1 模块化分解
        2.2.2 模块化组合
        2.2.3 模块属性
    2.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结论的数学验证
    2.4 传染病现场防控模块的配置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编配方案
    3.1 传染病现场防控机构分级支援保障
    3.2 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装备需求
        3.2.1 根据传染病应急处置分队编组确定装备需求
        3.2.2 根据传染病疫情特征确定装备需求
    3.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块化编组
        3.3.1 传染病现场防控工作内容确定装备模块的种类编配
        3.3.2 传染病防控任务需求确定装备模块的数量编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
    4.1 综合评价方法与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评估
        4.1.1 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基本程序
        4.1.2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综合评价方法
    4.2 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完成度评估
        4.2.1 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与装备评估
        4.2.2 针对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完成度的装备评估
        4.2.3 针对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效能评估
    4.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软件平台开发
        4.3.1 系统需求分析
        4.3.2 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完成度平台
        4.3.3 传染病现场防控任务保障效能评估平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拟仿真
    5.1 模拟仿真系统概述
        5.1.1 模拟仿真的基本概念
        5.1.2 模拟仿真的基本步骤
    5.2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模拟仿真
        5.2.1 GIS与模拟仿真
        5.2.2 传染病现场防控仿真建模
        5.2.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仿真过程的运行
    5.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仿真系统开发
        5.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3.2 系统数据结构
        5.3.3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仿真系统实现
    5.4 基于传染病现场防控演练的仿真系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1.1 模块化设计和研究
        6.1.2 保障能力评估研究
        6.1.3 仿真模拟系统设计与开发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三级传染病现场处置机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体系表
    附录2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任务需求调查表
    附录3 传染源检测装备模块需求调查表
    附录4 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指标重要度(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5 系统实现的部分源代码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个人简历
致谢

(10)数字断层融合技术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脊柱结核概述
    1.2 分类
    1.3 发病机理和病理
    1.4 诊断
        1.4.1 影像学检查
        1.4.1.1 X线平片
        1.4.1.2 CT
        1.4.1.3 超声
        1.4.1.4 MRI
        1.4.1.5 骨骼扫描
        1.4.1.6 DR
        1.4.1.7 DTS
        1.4.2 细胞学和微生物检验
        1.4.3 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他免疫试验
        1.4.4 其他试验
    1.5 治疗
        1.5.1 抗结核治疗
        1.5.2 治疗方案
        1.5.3 支持性治疗
        1.5.4 外科手术
    1.6 研究目标与内容
    1.7 课题研究思路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检查方法
        2.3.1 CT检查
        2.3.2 MRI检查
        2.3.3 DR检查
        2.3.4 DTS检查
        2.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6 ELISPOT检查
        2.3.6.1 材料
        2.3.6.2 ELISPOT检测
        2.3.7 荧光定量RT-PCR检查
    2.4 影像学分析及质量评价
    2.5 统计学检验
第3章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3.1 病变累及范围
    3.2 CT
        3.2.1 脊柱结核主要的CT表现
        3.2.2 讨论
    3.3 MRI
        3.3.1 脊柱结核主要的MRI表现
        3.3.2 讨论
    3.4 DR
        3.4.1 脊柱结核主要的DR表现
        3.4.2 讨论
    3.5 DTS
        3.5.1 脊柱结核主要的DTS表现
        3.5.2 讨论
    3.6 CT、MRI、DR与DTS的对比研究
        3.6.1 所得图像的质量比较
        3.6.2 CT、MRI、DR与DTS对脊柱正侧位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椎间隙变窄或消失、钙化情况和椎旁脓肿检出率的比较
        3.6.3 讨论
第4章 实验室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4.1 组织病理学检查
    4.2 ELISPOT检测结果
    4.3 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
        4.3.1 荧光定量PCR反应引物特异性检查
        4.3.2 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变组织结核杆菌MPT64m RNA的CT值结果
        4.3.3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5.3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应用腹平片结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肠道气体的定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五种特色单花种蜂蜜花源特征性成分及其对酒精性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祝敏. 西北大学, 2021(12)
  • [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微流控的自动化核酸检测系统设计[D]. 杨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声流体混合器及类肝组织模型构建与分析[D]. 田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多参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与系统研究[D]. 徐智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6]西宁地区泥岩吸水特性研究[D]. 黄如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影像解剖形态学及功能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的临床应用[D]. 曾强. 厦门大学, 2019(08)
  • [8]基于分形理论的图像识别空气源热泵除霜控制方法研究[D]. 殷大桢. 天津大学, 2018(06)
  • [9]基于模块化配置的传染病现场防控装备保障能力评估与模拟仿真研究[D]. 赵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1)
  • [10]数字断层融合技术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研究[D]. 焦丹. 吉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腹部平片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定量分析肠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