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的影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的影响

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园[1](2021)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情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etery stenting,CAS)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情感的改善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收集60例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70%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心脑血管病院,且排除大卒中(NIHSS≥4分,m RS3-5分),恶性肿瘤,重大肝、肾疾病,服用抗抑郁药及会影响认知的药物,其他颅外血管及颅内血管狭窄>50%,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狭窄(如血管炎),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进入CAS联合药物治疗组(29例)及单纯的内科药物治疗组(31例)。其中试验组1例术后发生血管再狭窄,剔出试验组,故CAS联合药物治疗组最终纳入28例。收集所有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吸烟史,受教育年限,并使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对患者干预前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对患者干预前情感状况进行评估,经SPSS22.0分析,CAS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见表2-1。CAS联合药物治疗组给予CAS及常规药物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组则给予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收集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月、3月及6月的MMSE、Mo CA、HAMA、HAMD评分情况。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59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试验组(CAS联合药物治疗组)28例,对照组(单纯药物组)31例,干预前检测患者的基本资料及MMSE、Mo CA、HAMA、HAMD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见表2-1。2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分析:CAS联合药物治疗组术后各监测点(1,3,6月)MMSE、Mo CA评分均较术前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优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优于术后3个月,以术后6个月改善最为显着。单纯药物治疗组各监测点(1,3,6月)MMSE、Mo CA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CAS联合药物治疗组各监测点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评分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表2-3。3两组患者情感状况分析:CAS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术后各监测点(1,3,6月)HAMA、HAMD评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各监测点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表2-5。结论:1 CAS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且随试验观测时间延长,认知功能改善倾向于更好。2 CAS联合药物治疗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情感症状无明显改善。3 单纯药物治疗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情感症状无明显改善。

何云[2](2020)在《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0月本医院收治的60例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单纯药物组(行亚急性期脑梗死常规用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成形术),每组患者3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分以及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并记录手术成功率、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PWI指标(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以及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血管内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纯药物组患者长(P<0.05);2、血管内治疗组患者血管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6.7%和93.3%;单纯药物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症状改善率分别为16.7%、56.7%,血管内治疗组均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血管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单纯药物组(P<0.01),好转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组(P<0.001),血管再狭窄率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3、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1),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NIHSS评分平均改善(3.44±2.15)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m RS评分平均改善(1.63±0.68)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药物组患者(P<0.05);4、单纯药物组患者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患侧大脑半球CBF、CBV、MTT和TTP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NIHSS评分平均改善(2.40±1.71)分,患者治疗后m RS评分平均改善(1.26±0.28)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PWI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评分血管内治疗组患者CBF和CBV高于单纯药物组,而MTT和TTP较单纯药物组降低(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m RS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30、60、90、180天NIHSS评分和m RS评分改变程度均优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实现病变血管再通,与单纯药物治疗组相比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蒋建平[3](2020)在《冠心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大多数研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很少有研究将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层后研究冠心病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关系。本研究拟探讨经皮冠脉造影患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以便在冠脉造影病人中筛查出可能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为及早防治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医学科就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532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冠脉造影结果作SYNTAX积分评估,并按国际通用方法分为:低危组(≤22分)、中危组(23分32分)、高危组(≥33分);另外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并按TOAST分型:1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型(心源性栓塞型)、3型(小动脉病变型)、4型(病因明确型)、5型(不明病因型)。先对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基线资料、伴随病史、SYNTAX积分、既往服药史等进行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得出的P<0.2的变量、常规病史等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SYNTAX积分按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分析不同SYNTAX积分组中不同病因型(TOAST分型)脑梗死患病率的差异。以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做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年龄、BMI、舒张压、Hcy、HDLC、CKD、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CKD、既往卒中病史、SYNTAX积分及其分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SYNTAX积分的OR值分别为1.072、1.159,年龄每增加1岁,患脑梗死的风险增加7.2%(P<0.001);SYNTAX积分每增加1分脑梗死发生危险增加15.9%。年龄及SYNTAX积分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2.对年龄分层后显示,无论年龄是否大于等于65岁,脑梗死组患者SYNTAX积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且随着SYNTAX积分增高,脑梗死患者占比逐渐增大(P<0.001);对性别分层后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脑梗死组SYNTAX积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01),且随着SYNTAX积分增高,脑梗死患者占比逐渐升高。3.1、2、3、4&5型脑梗死患者中,各型脑梗死之间SYNTAX积分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8);1型脑梗死以SYNTAX积分高危组占比更大,2型脑梗死以低危及高危为主,3型脑梗死以低危占比最大(P<0.001)。4.SYNTAX积分与脑梗死呈显着正相关(r=0.613,P<0.001),SYNTAX积分越高,脑梗死发生风险越高。SYNTAX积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最佳截点为11.50分,ROC曲线下面积0.863(95%CI 0.831-0.895,P<0.001),预测脑梗死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89.2%。结论:1.脑梗死组SYNTAX积分高于非脑梗死组,年龄、SYNTAX积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SYNTAX积分低危组患者发生3型脑梗死可能性大,中危组发生1型和3型脑梗死可能性大,而高危组患者发生1型脑梗死可能性大;冠心病患者随SYNTAX积分增高发生脑梗死可能性增加。3.SYNTAX积分与脑梗死呈正相关,对脑梗死有预测作用。

张萌[4](2016)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及斑块稳定性的分子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和长期随访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CEA手术并发症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5年7月在聊城市脑科医院行CEA治疗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合并慢性病、吸烟史等,主要临床症状,影像学上病变血管部位、侧别、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程度。观察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再狭窄情况。1.手术安全性的探讨:统计CEA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的具体情况。并发症情况分为主要的并发症和次要的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心肌梗死、死亡,次要的并发症包括切口血肿、切口愈合不良、神经损伤、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HS)、肺部感染。使用单因素分析,评估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手术处理和术后主要并发症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等哪几项是导致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按开展手术时间分为初期经验组(2008年2011年)和近期经验组(2012年2015年),并分析不同时间段内患者出现各项并发症的趋势。2.手术疗效的探讨: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12个月的随访,平均18.9个月,长期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1.430例CEA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狭窄解除后即可行经颅多普勒(TCD)测定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SPV)、搏动指数(P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发生主要的并发症共有12例(2.7%),死亡1例(0.2%),脑出血1例(0.2%),脑梗死6例(1.3%),心肌梗死4例(0.9%);次要的并发症70例(16.3%),其中切口血肿形成6例(1.3%)、切口愈合不良4例(0.9%)、神经损伤18例(4.2%)、CHS38例(8.8%)、肺部感染4例(0.9%)。单因素分析示:年龄≥70岁、改良Rankin评分(m Rs)≥3分、不稳定斑块、既往心脏病病史的患者术后30天内主要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m Rs≥3分两个因素是术后30天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初期经验组共184例,发生主要的并发症有10例,其中死亡1例,脑出血1例,脑梗死5例,心肌梗死3例,次要的并发症52例,其中切口血肿形成4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神经损伤12例、CHS 29例、肺部感染3例;近期经验组共246例,发生主要并发症有2例,其中死亡0例,脑出血0例,脑梗死1例,心肌梗死1例;次要并发症18例,其中切口血肿形成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6例、CHS 9例、肺部感染1例。3.长期随访过程中,剔除死亡病例,有5例患者术后1年左右经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术后再狭窄,其中3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余424例患者术后1周、6个月、1年复查颈动脉彩超(CDUS)示最狭窄处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6个月、1年复查TCD示MSPV和P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共43例患者术后1年左右复查CT灌注示术前缺血区脑血流(CBF)增加、脑血容量(CBV)减少、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减少(p<0.05);424例患者术后1年左右复查DSA或CTA示狭窄解除,血流通畅。392例(92.2%)患者术后脑缺血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CEA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可有效解除颈动脉管腔的狭窄、改善脑血流、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术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行CEA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增加。随着CEA手术量不断增加,不断总结手术教训,加强显微操作训练,重视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的基础上,CEA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第二部分P4Hα1、MMP-9、Ⅰ型胶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目的通过对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斑块这个因素是术后30天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探讨不稳定斑块如何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产生影响,本研究监测P4Hα1、MMP-9、Ⅰ型胶原在颈动脉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中的表达,探讨P4Hαl、MMP-9、Ⅰ型胶原表达的相关性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机制。方法选取CEA切除的颈动脉斑块30例做为实验组,根据术前颈动脉彩超检查及术中所见,将实验组分为两组,一组为稳定斑块,一组为不稳定斑块。取16例正常肠系膜动脉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肠系膜动脉取自普外科病人,所有病人排除了患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三组标本中P4Hα1、MMP-9、Ⅰ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P4Hα1、MMP-9、Ⅰ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P4Hα1、Ⅰ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型胶原参与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维持斑块的稳定性。P4Hα1在胶原的合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胶原的降解主要是由MMP-9参与的。斑块中P4Hα1、MMP-9、Ⅰ型胶原含量高低可以反映斑块是否稳定。

Kernan Walter N.;Ovbiagele Bruce;Black Henry R.;Bravata Dawn M.;Chimowitz Marc I.;Ezekowitz Michael D.;Fang Margaret C.;Fisher Marc;Furie Karen L.;Heck Donald V.;Johnston S. Claiborne (Clay);Kasner Scott E.;Kittner Steven J.;Mitchell Pamela H.;Rich Michael W.;Richardson DeJuran;Schwamm Lee H.;Wilson John A.;[5](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更新版指南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为上述患者提供二级预防的临床医生。这些循证推荐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还对各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意见,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妊娠。此外,还有专门的章节对颅内出血后抗栓和抗凝治疗的应用以及指南的实施进行了讨论。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6](2014)在《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文中研究说明此更新指南的目的是为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幸存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和循证的建议。该指南适合所有参与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循证的推荐包括危险因素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推荐还针对特定情况的卒中复发预防,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等。有专门的章节介绍脑出血后的抗栓和抗凝治疗以及对指南的应用。

祝磊[7](2013)在《CEA在治疗阻塞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临床疗效的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对颈动脉狭窄造成的阻塞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术后相关临床症状影响,探讨CEA对颈动脉狭窄造成的阻塞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为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找到一条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已确诊的20例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缺血引起的头晕、眼花、面部针扎感、上肢沉重感等相关症状进行评分,评分以0-10分记数,0分代表无症状,分数逐渐增加代表严重程度依次加重,10分则代表症状严重,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颈部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术后的上述三时间点再次对患者头晕、眼花、面部针扎感及上肢沉重感进行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三时间点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评分、颈部血管收缩期峰值及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的变化,综合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1)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CEA术后10天、3个月、6个月患者的头晕、眼花、面部针扎感、上肢沉重感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颈动脉血流改善情况: CEA术前患者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为(206.7±25.8)cm/s,CEA术后10天为(110.0±7.5) cm/s,术后3个月为(96.5±3.8) cm/s,术后6个月为(89.6±3.3) cm/s,CEA术后10天、3个月、6个月的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较术前显着显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大脑中动脉血流峰值改善情况:CEA术前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为(51.5±9.6) cm/s,术后10天为(147.2±16.8)cm/s,术后3个月为(134.1±12.6) cm/s,术后6个月为(118.1±10.3)cm/s,CEA术后10天、3个月、6个月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较术前组显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早期(6个月内)能够明显地改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情况,并能够减轻颅外段梗阻性脑缺血患者头晕、眼花等相关症状。2)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能显着改善颅外梗阻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供血情况,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发生的有效方法。3)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的治疗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安全、有效,可达到改善脑缺血症状的目的,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成晓江[8](2013)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并且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2)探讨CT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技术优势。(3)通过30例脑保护装置下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随访观察研究来探讨该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1)收集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200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颈部彩超、头颈部CTA或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同时选择同期在我神经内、外科住院的非颅外颈动脉狭窄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2)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既往史,包括民族(汉、维)、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等,患者于住院第二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查血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TC)、高密度脂蛋白(HDL-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3)组间比较,单因素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14个变量指标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调整控制混杂因素,结合专业判断,再将所有14个变量纳入方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法筛选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外科的5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做过头颈CTA且在两周内做过脑DSA,CTA和DSA图像分别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阅片,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确定狭窄的部位、程度;以DSA狭窄率的平均值为金标准,中、重度狭窄(狭窄率为30%、70%)为界,评价CTA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粗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指数、Kappa系数、Youden指数以及其95%的可信区间;(5)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住于我院神经内、外科共30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颈CTA和脑DSA检查,确诊为中、重度颅外颈动脉狭窄,均符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入选标准,术前均经CTA检查来明确斑块的性质且均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IHSS),在CAS过程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术后疗效观察:①再次观察造影复查DSA片,测量判断血管扩张程度及残余血管狭窄率;②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的变化;③观察不同类型斑块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其保护伞中组织碎片的检出率。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中一般资料通过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可以得出,两组间民族、性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病史、吸烟史以及饮酒史6个观察指标中,只有高血压病病史和糖尿病病史这两个观察指标的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变量赋值后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在这14个自变量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GLU、LDL、HDL、CRP、HCY、HbA1c这9个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其余5个自变量无统计学意义。(3)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TG、LDL、HCY、HbA1c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50例患者100条颈动脉DSA诊断结果为无狭窄占31%(31/100)、完全闭塞占1.0%(1/100)、轻度狭窄占18.0%(18/100)、中度狭窄占25%(25/100)、重度狭窄占(25/100)。CTA检查与DSA完全符合的为86支,占86%。与金标准DSA相比较,狭窄率≥30%时,CTA的灵敏度为88.2%,其95%的可信区间为0.794-0.970;其特异度为10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11.8%,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89.1%,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03-0.979;符合率为94.0%,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94-0.987;诊断指数为188.2%,正确指数(Youden’sindex)为0.882,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03-1.015;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0(Kappa≥0.75即表示一致性极好)。与金标准DSA相比较,狭窄率≥70%时,CTA的灵敏度为92.3%,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51-0.995;特异度为98.6%,其95%的可信区间为0.960-1.012;假阳性率为1.4%,假阴性率为7.7%,阳性预测为96.0%,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84-1.036;阴性预测值97.3%,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71-1.075;符合率为97.0%,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64-1.003;诊断指数为190.9%,正确指数(Youden’sindex)为0.909,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03-1.015;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21(Kappa≥0.75即表示一致性极好)。(5)术前、术后狭窄率差值d的配对t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得出硬斑、软斑以及混合斑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保护伞中组织碎片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软斑最高达90%,其次是混合斑和硬斑。(7)术前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值为4.47分、术后1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为3.27分以及术后半年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为1.30分,采用Friedman M秩和检验,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前到术后1月再到术后半年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越来越好。(7)在回收的30个保护伞中,通过肉眼观察有18个伞中有组织碎片,有20例患者在球囊扩张过程中出现心率下降(<60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给予阿托品、多巴胺治疗1周内均恢复。结论:(1)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TG、LDL、HCY、HbA1c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相比,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常规作为颈部血管狭窄筛选和诊断的检查方法;(3)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具有创伤小且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术后缺血性卒中及死亡率的发生率较低,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4)术前通过头颈CTA的检查来确定斑块的性质,这对选择术中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及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韩冰,曹月敏,吕柏南[9](2004)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改变的影响。方法将 37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 2 9例 ,无症状组 8例。手术前、术中及术后 5d行经颅多普勒 (TCD)检查 ,系统观察脑内循环改变情况。结果术前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 3种侧支循环类型。有症状组中前交通动脉型占 4 4 8% ,无症状组中前交通动脉型占 87 5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 (P <0 0 5 )。有症状组狭窄或闭塞侧大脑中动脉 (MCA)平均血流速度 (Vm)为 (4 8± 7)cm /s,无症状组狭窄或闭塞侧MCAVm为 (6 0± 8)cm /s ,与对侧比较均显着减低 (P <0 0 1) ,且频谱低平呈波浪状 ,波峰变钝。术后 5d行TCD检查 ,两组的侧支循环消失 ,狭窄或闭塞侧的MCAVm与对侧的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 (P >0 0 5 ) ,且频谱恢复正常收缩峰特征。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确能改善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部血供 ,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李德萍,陈兴洲,李宏建,陆兵勋[10](2000)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理》文中提出美国心脏协会曾于 1994年发表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的处理准则 ,1999年发表了对这一准则的补充件 ,内容涉及对TIA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 ,以及对TIA处理的建议

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情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流重建术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定义及诊断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评估使用工具
        2.2.5 研究伦理问题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
        3.1.1 一般资料比较
        3.1.2 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
        3.1.3 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3.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3.2.2 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3.2.3 并发症比较
        3.2.4 转归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疗效评估
        3.3.1 患者近期疗效评估
        3.3.2 远期疗效评估
4 讨论
    4.1 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4.1.1 治疗依据及时机选择
        4.1.2 血管再通及再狭窄
        4.1.3 并发症及预后
    4.2 治疗疗效评估
        4.2.1 血管狭窄程度改善
        4.2.2 动脉血流改善
        4.2.3 神经功能改善与恢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颈动脉闭塞诊疗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3)冠心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SYNTAX积分比较
        2.3 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危险因素
        2.4 将年龄、性别分层后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SYNTAX积分的比较
        2.4.1 按年龄分层后两组SYNTAX积分的比较
        2.4.2 按性别分层后两组SYNTAX积分的比较
        2.5 不同病因型脑梗死患者SYNTAX积分比较
        2.5.1 不同病因型脑梗死组SYNTAX积分分类资料的比较
        2.5.2 不同病因型脑梗死病例低、中、高危SYNTAX积分的比较
        2.6 SYNTAX积分与脑梗死相关性及预测作用的探索
    3 讨论
        3.1 讨论研究结果
        3.2 本研究优点及缺点
        3.3 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及斑块稳定性的分子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P4Hα1、MMP-9、Ⅰ型胶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CEA在治疗阻塞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临床疗效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资料
        1.2 一般资料
        1.3 入选手术标准
        1.4 排除手术标准
    2. 方法与内容
        2.1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方法及判断狭窄标准
        2.2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及指标
        2.3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2.4 颈动脉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
        2.4.1 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2.4.2 手术时机
        2.4.3 CEA 手术步骤
        2.4.3.1 麻醉方式
        2.4.3.2 手术方式
    3. 质量控制
    4. 技术路线图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前与术后临床症状比较结果
    2. MCA 值术前与术后血流速度分析
    3. 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术前与术后血流速度分析
讨论
    1. CEA 适合的患者人群
    2. 颈动脉狭窄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3. 颈动脉彩超及 TCD 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4. CEA 手术的时机选择
    5. 颈动脉剥脱术的麻醉选择
    6. 颈动脉术中监测脑缺血的相关方法
    7. 颈动脉剥脱术的术后并发症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导师评阅表

(8)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头颈部 3D-CTA 与 3D-DSA 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脑保护装置下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随访观察性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干预危险因素
2 TIA的内科治疗
    2.1 抗血小板药
    2.2 TIA后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最适剂量
    2.3 其他抗血小板药
        2.3.1 噻氯匹啶
        2.3.2 氯吡格雷 (clopidogrel)
        2.3.3 潘生丁与阿司匹林
    2.4 抗凝药
        2.4.1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
        2.4.2 最适抗凝强度
        2.4.3 动脉粥样化血栓性卒中的抗凝治疗
3 外科治疗
    3.1 颈动脉疾病
    3.2 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结果
    3.3 血管成形术并支架置入术
    3.4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
    3.5 椎基底血管病的外科手术
4 建议
    4.1 危险因素的处理
    4.2 内科治疗 (表1)
        4.2.1 动脉粥样化血栓性TIA
        4.2.2 心源性栓塞性TIA
    4.3 外科治疗
        4.3.1 颅外颈动脉疾病
        4.3.2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
        4.3.3 椎基底动脉缺血的治疗

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情感的影响[D]. 李梦园. 延安大学, 2021(11)
  • [2]颈内动脉次全闭塞型脑梗死亚急性期血管开通的临床研究[D]. 何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冠心病SYNTAX积分与脑梗死TOAST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蒋建平.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4]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及斑块稳定性的分子学研究[D]. 张萌.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5]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J]. Kernan Walter N.;Ovbiagele Bruce;Black Henry R.;Bravata Dawn M.;Chimowitz Marc I.;Ezekowitz Michael D.;Fang Margaret C.;Fisher Marc;Furie Karen L.;Heck Donald V.;Johnston S. Claiborne (Clay);Kasner Scott E.;Kittner Steven J.;Mitchell Pamela H.;Rich Michael W.;Richardson DeJuran;Schwamm Lee H.;Wilson John A.;.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4(11)
  • [6]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指南[J]. 孙亚蒙,陈莺,林岩,潘元美,俞羚,曹雯炜,董荃,杨立刚,王飞,李焰生.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4(02)
  • [7]CEA在治疗阻塞性缺血性脑病中早期临床疗效的评价[D]. 祝磊.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8]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D]. 成晓江.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9]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内循环的影响[J]. 韩冰,曹月敏,吕柏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01)
  • [1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处理[J]. 李德萍,陈兴洲,李宏建,陆兵勋.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0(04)

标签:;  ;  ;  ;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颅外阻塞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