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视频首次用于我国证券市场

IP视频首次用于我国证券市场

一、IP视频首次应用于我国证券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周阔[1](2020)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文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资本市场都出现了新股发行价格普遍低于IPO上市首日收盘价格的“异象”,被称为IPO抑价现象(IPO Underpricing)。长期以来,中国IPO抑价率只增不减,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成熟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这使得投资者承受较大的后市流通性风险,同时加剧了投资者“炒新”等非理性投机行为,进一步加大了股票价格偏离内在价值即虚高泡沫化所致的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IPO发行是资本市场吐故纳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新股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融资效率以及资本市场运行效率。在此背景下,围绕中国IPO抑价问题展开学理研究,对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披露质量是资本市场的生命线。由于拟上市公司没有交易历史,投资者能够获取的公开信息较为有限,因此,招股说明书作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制作的规范性披露材料,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信息渠道。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向潜在投资者提供了有关发行概况、公司经营、发展定位、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因素等大量重要信息,是拟上市公司向公众展示公司发展态势及管理者管理能力的“成绩单”,其披露的信息可以分为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和结构化数据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信息披露中的文本类定性“软信息”对于资产价格变动的影响,并不逊色于数据类定量“硬信息”,有时对于投资者而言,文本信息甚至比财务数据信息所具有的信息含量更为丰富。那么,招股说明书所含文字陈述部分的“软信息”会不会影响IPO抑价,这一问题目前未有定论。随着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上述问题的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技术可得以实现。本文梳理了 IPO抑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总结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信息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国内外鲜有文献研究招股说明书文本特征如何影响IPO抑价。为此,本文从文本相似度、文本可读性以及文本语调这三个维度,对招股说明书全文文本特征进行立体刻画,进而探究上述文本特征是否会对IPO抑价产生影响。同时,本文进一步下沉文本层次,聚焦招股说明书第四节“风险因素”这一具体文本对象,考察了风险因素的文本规模、文本语调和风险类别条目在新股市场中的作用。本文力图从文本“软信息”和新股市场角度,给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如何影响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答案。首先,文本相似度是衡量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含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本相似度越高,特质性价值信息越少,本文分析了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创新性地使用文本相似度指标来衡量中文招股说明书文本质量,克服了现有中文文本研究通过定性分析或指标评分来判断文本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观缺点。在理论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香农信息传递理论对招股说明书信息质量与IPO抑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实证方面,以上市时间在2014-2017年A股招股说明书为文本分析对象,考察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越高,IPO抑价程度越高,这一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此外,不同市场的投资者对于文本信息含量的敏感度并不相同,上述结论在中小板及创业板样本组内更为显着。因此,发行人降低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提高文本信息特质性,会使得发行人与投资者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得以缓解,表现为IPO公司自身的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中会进一步下降。其次,文本可读性影响投资者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重构招股说明书中所披露的文字信息,本文探讨了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从语义复杂性和词义陌生性两个维度,创建了中文金融文本可读性指标,以此更加准确地测度投资者对于招股说明书所含信息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进一步发展了金融文本可读性研究。在理论上,基于印象管理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同时,实证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可读性越低,IPO抑价程度越高,该结论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同时,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会受到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以及产权性质的影响,在机构投资者高持股比例样本组内,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与IPO抑价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招股说明书可读性与IPO抑价负相关仅在非国有企业成立,上述关系国有企业内不存在。同时发现,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越低,上市首日换手率越高;招股说明书可读性较强的公司,上市后公司业绩越好。再次,管理层语调作为文本增量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考察了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基于中文语言和金融信息披露词汇特点,本文创建中文招股说明书情绪词汇列表。在理论上,以投资者非理性为研究视角,厘清了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管理层净正面语调提高了 IPO抑价程度,管理层所用正面词汇越多,IPO抑价程度越高,并未发现负面词汇对IPO抑价的显着影响;上述结论会受到信息透明度、文本可读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以及市场情绪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理层语调是IPO新股长期市场表现的弱信号,并不具备持续效应;当管理层在招股说明书文本中使用了更多的正面词汇时,IPO业绩变脸的可能性更大;支付更高承销费用的拟上市公司在对外信息传递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更少的负面描述。最后,风险因素是指对发行人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持续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于IPO价值的判断,本文研究了招股说明书风险信息披露文本与IPO抑价的潜在关系。从文本规模和文本语调两个维度来刻画中文招股说明书风险披露的文本特征,并试图深入考察风险信息披露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理。同时,在拓展性分析中,本文利用L-LDA模型从风险因素文本中完成了风险主题抽取,为实现自动化风险文本分类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研究发现,招股说明书风险信息披露文本规模和积极文本语调显着提高了 IPO抑价水平,上述结论在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合理、公司规模较大的样本组内更为显着。同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具体风险条目总数量越多,在IPO市场上实际首日收益率越高。具体来说,财务风险条目数量与技术风险条目数量均与IPO抑价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经营风险条目数量、其他风险条目数量能够起到降低IPO抑价的作用。以上结论说明,虽然中国中小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但风险投资意识和价值投资理念仍较为薄弱,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文拓宽了 IPO抑价理论的研究边界。本文尝试探讨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对IPO抑价现象的影响机理,从信息披露角度进一步拓展了 IPO抑价问题的相关研究,对该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第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测度新方法,具体包括:基于余弦相似度提出了招股说明书文本信息相似度计算的新方法;从语义复杂性和词义陌生性两个维度创建了中文金融文本可读性指标;构建了中文金融文本情感词典以测度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采用监督机器学习L-LDA模型提取了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中具体风险条目。第三,提供了文本信息如何影响资产价格的中国证据。本文以招股说明书文本为独特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为定性信息能够影响资产价格提供了有效证据。综上所述,本文对招股说明书文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中文金融文本特点,提出了金融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度量的新方法。实证发现,IPO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文本可读性、文本语调以及风险文本特征均与IPO抑价存在显着关系。本研究工作拓宽了中文金融文本分析的研究范畴,从信息披露角度进一步丰富了IPO抑价问题的相关研究,同时为监管当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新思路。

申琳[2](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帅奕男[3](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彭秀珍[4](2020)在《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视频是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互联网应用,但是国内视频网站自成立起大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盈利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视频网站的发展瓶颈,而这背后则隐藏着有关盈利模式的问题,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已成为视频网站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的盈利模式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参与观察、定性分析等规范方法,研究了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的盈利模式。首先,对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以内容为核心,开拓多元化利润点,以广告和会员付费为营收主力,其他多样化收入作为辅助的盈利模式。其次,结合相关数据以及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国内视频网站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观点。再次,重点对我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文选取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网站——爱奇艺、Hulu和Netflix进行案例研究,根据三家视频网站盈利模式运营得出的经验,结合我国视频网站盈利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最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现有盈利模式的启示建议。在微观层面,平台应该加强品牌定位差异化建设及宣传,建设优质内容体系,加大自制内容投入,创新付费服务和广告业务,加强合作推动增值服务发展,加大技术投入和培养全球化意识;在宏观层面,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版权保护法律法规,在普法教育中宣传付费理念,提升公民付费意识,加强对视频网站的资金支持,规范行业的版权内容交易模式,推动内容质量提升。

杨奇菲洪[5](2020)在《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影视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策影视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在影视行业中最能得到体现。各类资本陆续进入影视行业,电影票房实现爆发性增长,影视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气象。各类相关文化产业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其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影视公司吸引了各界投资者的目光,成为大家争相投资的对象,这使影视产业聚集了大量的资金。但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定风波与争议,企业自身和投资人在重视企业经营规模与发展前景的同时更需要认清其内在价值。在金融行业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价值评估变得尤为重要。由于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开始较晚,成长时间较短,市场要素相互作用的调节能力还不成熟,因此目前我国股票市场还存在较大的泡沫。站在投资者角度,为了通过合理的投资决策来获取期望的收益,必须深入地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真实价值。站在企业管理层自身角度,为了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需要准确了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可实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实施对策去完成。综上而言,企业价值切实可行的衡量和评估非常重要。影视企业系文化传媒产业,它和传统业务公司有许多不同点。影视企业的企业资产多以无形资产为主,而实物资产较少,具有高风险、高成长性、管理柔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盈利模式,这使在评估方法的运用时面临新的要求。在本文学习研究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相关文献中发现,在模型对股价解释力方面,比起股利折现模型和现金流折现模型,剩余收益模型的优势更大,并且在对企业内在价值的评估上较主流模型的准确程度更高。根据影视企业特点,在本研究的影视企业价值评估中,运用了融入杜邦分析体系和市净率的剩余收益模型,这种评估方式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模型中参数的预测使用了企业的会计信息,且期末市净率的引入,优化了模型原先存在缺陷的企业经营无限期假设,使无限变为有限。这两点大大加强了价值预测的准确性。学习了理论之后,模型是否适用与合理还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证明。因此,本文运用剩余收益模型对国内影视企业的典型代表——华策影视进行了企业价值的详细评估分析。之后将预测的财务数据指标等相关参数代入剩余收益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估算。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期末市净率P/B和营业收入S这两个参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方法下的评估结果对比分析,找出了具体影响华策影视企业价值的因素,得出华策影视的企业内在价值小于其市场价值,即华策影视很大程度上存在市场价值被高估的现象。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和研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采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和斯皮尔曼相关性检验,同时,选取了行业中16家影视企业作为样本,通过检验证明了模型也适用于影视行业。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一是目前来看,影视企业当前仍然在经历调整期,影视板块整体业绩的边际改善仍然需要等待,投资者需要冷静谨慎地投资。二是根据华策影视企业价值存在的问题,具体从加速影视剧周转、加强影视作品应收账款管理水平、降低影视剧制作成本及发行费用和合理制定发展战略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企业价值的建议。三是剩余收益模型实用价值较高,通过本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模型十分适用于影视行业的价值评估,不仅对华策企业价值的预测更为准确,对股票市值的解释力也较好;其次就模型而言,它很好地契合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投资者、企业管理人员及相关利益方可以尝试运用剩余收益模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更准确地了解企业内在价值,有助于更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此外,提出了有关建议使剩余收益模型在今后可以更好地运用于影视企业价值评估中。

赵家俊[6](2020)在《电影制作公司票房证券化产品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ABS)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有电影院线作为发行人的票房证券化产品,但是至今还未有电影制作公司作为发起人的票房证券化产品。近年来,电影制作公司融资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而未来票房收益证券化能够帮助电影制作公司提前变现版权价值,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使电影制作公司获得更多融资。因此,本文设计了电影制作公司作为发起人的票房证券化产品来缓解其融资困难的情况。本文首先对电影票房证券化的参与主体进行了分类讨论,辨析了不同发起人、基础资产的差异;其次,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电影票房证券化的行业和政策背景,验证了票房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本文对证券化产品设计中的基础资产进行估值。考虑到电影上映前和上映后存在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建立两阶段票房预测模型,得到票房的预测结果;最后,以H公司为例,通过预测未来票房现金流、静态现金流折现定价、交易结构设计、信用增级、风险分析、推广上市,完成了完整的制片方作为发起人的电影票房证券化产品设计。本文从制片方作为发起人的角度设计票房证券化产品,为电影制作公司融资困难的现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丰富了我国票房证券化的相关研究。对拓宽我国票房证券化市场,深化传媒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窦凯[7](2020)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开始由量变发生质变,作为“文化创意+信息通信技术”的碰撞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新引擎。近年来,由于“网络中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整体上呈现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数字影音、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内容等领域增长迅速且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已经成为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大国。然而与美欧日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整体水平上仍然处于竞争弱势,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正确评价、合理分析当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明确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进而针对性制定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政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研究背景,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灰色关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分类体系,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围绕全球及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判断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在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包含1个目标、4大系统、14项要素、50项指标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选择G20国家为样本考察对象,选定2010-2017年8年作为考察阶段,完成了对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综合测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增强的发展趋势,但较之于美国、英国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中国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阶层,中国在G20国家中位列第7名,整体处于第三梯度。同时通过与美英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劣势指标的数量远大于优势指标,尤其是在产品竞争实力、企业战略、关联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等方面劣势明显,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实证结果为参考,在借鉴美、英、日、韩四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政府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宏观规划者,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数字内容企业与国家的中介,要发挥行业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要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经营的微观主体,要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要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陈希[8](2020)在《融合时代广电集团的平台化战略研究 ——以东方明珠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在与移动端的竞争中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用户急速流失的现状,传媒产业格局被打破。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及电信产业面临一定程度的发展瓶颈乃至生存困境,隐隐有处于产业融合中互联网企业供应商的被动地位的趋势。为了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的生产与价值循环系统,找到新的利润区,实现价值模式的创新,在数字网络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竞争力,广电集团首先要做的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选取东方明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即广电集团的平台是什么及其平台化战略的实践。在目前互联网络、数字技术、移动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始终求变的“三网融合”、“智慧广电”等政策导向下,多渠道多终端多场景传媒产品的市场需求下,广电行业借助技术、资本、合作等方式实现转型是趋势所向。广电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与架构优化,在经济运行上从单向的产业链逐渐向价值网络转变,逐渐呈现出构建内在共享、外在开放的平台加服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东方明珠为切入点,探寻广电集团融合转型下的平台化发展,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数据进行分析,并借助调查分析法,阐释了东方明珠的平台依据与运作,展示了东方明珠作为上海文广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与统一的产业资本平台,通过资本布局、技术驱动、体制创新等运作方式,构建了多方共同参与的交换多元信息、提供多种服务的生态系统,并进一步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为广电集团的融合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孙悦[10](2020)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创作及其传播的主流形势,其广泛的渗透能力、高效的传播方式令当代社会文化艺术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度的变革。在动画艺术领域,信息数据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的持续性介入,由此而形成新的工具、方法和认知,对原创动画艺术行为发生的全过程都产生了全面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效快捷的传播与流通方式,不可避免的缩短了单一动画作品的生命周期。然而,我们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媒介,从科学构建文化循环的视角,通过加强动画艺术全过程的运作与挖掘能力,在达到商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塑造其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对于我国原创动画艺术的发展,乃至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数字媒介为切入点,以推动和挖掘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厘清原创动画艺术、传播媒介和受众回馈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的构建适宜当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本文拟在宏观的视野下着重研究其中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受众回馈等文化过程中的整体运作范式;重点聚焦在数字媒介的影响下,这四大文化过程中分子系统的环节、要素、措施及其相互关联性,借助于相关案例研究,分析总结其操作规律和要点力图将其构建为适宜中国原创动画发展的完整文化循环系统。本文属于搭建复杂系统的基础研究类论文,其目的是为后续本课题在各分子系统上深入研究、构建框架打下基础。因此本文更多是以产业发展的视角,研究内容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数字媒介影响下的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系统构建。围绕文化循环理论体系的缘起与解读,探讨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理论及其实践的不同特征。再结合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进而研究其文化循环范式的系统构建。从分级系统的角度,分析其环节、要素、措施以及其中的关联作用。二是在文化循环的整体构架下,对“原创”这一命题有至关影响的设计创作、媒介管理、传播运行和受众回馈范式的研究。在设计创作范式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在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从“题材选取”到“脚本理念”,从“角色设计”到“视听语言”等方面的范式和方法研究,尤其是对近年来中国原创动画题材脚本方面的案例与趋势,做了大量归纳总结性研究;在媒介管理和传播运行范式方面,主要是从动画产业发展的视角,探讨管理与传播的范式与路径。重点研究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与流通管理”“品牌经营”“传播网络结构”“传播运行机制”等核心问题,其中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内容也是在笔者硕士阶段关于动画商业化运营研究基础上,结合数字媒介影响深化探讨的结论;在受众回馈范式方面,主要从数字媒介传播和文化属性的角度,探讨“媒体消费”“受众认同”和“受众反馈”的特征和侧重点,以及其对于媒介管理和设计创作等文化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在以上关于中国原创动画文化循环范式的研究中,本文同时侧重于四个文化过程及其分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性和影响要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文化过程在如何不断的构建和流通中形成循环的综合作用,从而提升原创动画作品本身的意义建构,形成促进其传播扩张的巨大能量。为此,本文最终也探讨了数字媒介下文化循环的规律,并提出推动中国原创动画传播扩张的创新策略与建议。

二、IP视频首次应用于我国证券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视频首次应用于我国证券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文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IPO抑价的理论基础
        2.1.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2.1.2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公司印象管理理论
    2.3 投资者有限理性
第3章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分析文献综述
    3.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相似度研究
    3.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可读性研究
    3.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情感研究
    3.4 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文本研究
第4章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
    4.1 文本相似度测度方法简介
        4.1.1 基于WordNet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
        4.1.2 基于word2vector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4.2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4.3 招股说明书文本相似度对IPO抑价的实证检验
        4.3.1 研究设计
        4.3.2 基准回归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异质性分析
    4.5 本章结论
第5章 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
    5.1 可读性制度背景及测度方法
        5.1.1 “简明英语”的制度背景
        5.1.2 已有金融文本可读性测度方法
    5.2 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招股说明书可读性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5.3 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对IPO抑价影响的实证检验
        5.3.1 研究设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关于招股说明书文本可读性的进一步讨论
        5.4.1 招股说明书可读性与上市首日换手率
        5.4.2 招股说明书可读性与上市后财务表现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
    6.1 文本情感分析方法简述
        6.1.1 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方法
        6.1.2 基于词袋的情感分析方法
    6.2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6.3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的短期效应: 基于新股上市初期IPO抑价视角
        6.3.1 研究设计
        6.3.2 管理层语调对IPO抑价影响的基本实证检验
        6.3.3 异质性分析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关于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的进一步讨论
        6.4.1 考虑投资者情绪的可能性影响
        6.4.2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的中长期效应: 基于新股上市后市场表现视角
        6.4.3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与业绩变脸
        6.4.4 招股说明书管理层语调与承销商费用
    6.5 招股说明书文本特征的综合讨论
    6.6 本章结论
第7章 招股说明书风险信息披露文本对IPO抑价的影响
    7.1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分析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机制
    7.2 实证检验
        7.2.1 研究设计
        7.2.2 实证结果分析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异质性分析
        7.3.1 两职合一的影响
        7.3.2 公司规模的影响
    7.4 拓展性分析: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文本信息含量与IPO市场反应
        7.4.1 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提取特点与相关研究
        7.4.2 基于L-LDA的风险文本信息含量提取
        7.4.3 实证分析讨论
    7.5 本章结论
第8章 主要结论、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实践启示
        8.2.1 构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体系
        8.2.2 提高投资者理性投资的意识和能力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2)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1.1.1 泛娱乐与IP
        1.1.2 社交媒体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1.1.4 社群
        1.1.5 二次元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意义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学方法
        1.6.2 数据分析法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7.1 研究创新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框架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2.1.1 IP的内涵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2.1.3 优秀IP的特质
    2.2 儿童IP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4.2 动画电影IP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5.4.4 迪士尼消费品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学术创新之处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2 斯莱沃斯基盈利模式理论
3 国内在线视频平台发展概况
    3.1 发展阶段
    3.2 竞争格局
4 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分析
    4.1 在线视频行业价值链
    4.2 盈利模式五要素分析
    4.3 盈利模式归纳
    4.4 盈利模式发展趋势
    4.5 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5 案例研究
    5.1 爱奇艺
    5.2 Hulu
    5.3 Netflix
    5.4 案例小结
6 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优化建议
    6.1 寻求定位差异化,加强品牌建设及宣传
    6.2 丰富优质内容库,加强自制内容建设
    6.3 增加会员附加效用,提升付费服务空间
    6.4 改善广告投放模式,创新广告形式
    6.5 加强合作,推动增值服务收入增长
    6.6 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用户体验
    6.7 培养全球化意识,逐步升级“出海”模式
    6.8 完善版权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影视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策影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
        1.3.2 关于剩余收益模型的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价值评估基础理论
    2.1 企业价值概念界定
    2.2 企业价值评估经典理论
        2.2.1 有效市场理论
        2.2.2 资本价值理论
        2.2.3 MM理论
        2.2.4 实物期权理论
    2.3 剩余收益模型基本理论
        2.3.1 模型基本原理
        2.3.2 模型基本假设
        2.3.3 模型优化
第3章 影视企业特征分析及评估方法模型选择
    3.1 影视企业发展及特点
        3.1.1 影视企业概念及发展状况分析
        3.1.2 影视企业特点
    3.2 影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2.1 我国影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现状
        3.2.2 影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运用存在问题分析
    3.3 剩余收益模型在影视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分析
        3.3.1 剩余收益模型的优势
        3.3.2 不同评估方法在影视企业的应用性对比分析
第4章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华策影视企业价值评估
    4.1 华策影视基本情况分析
        4.1.1 案例公司的选择
        4.1.2 华策影视公司简介
        4.1.3 华策影视经营情况分析
    4.2 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参数变量预测
        4.2.1 营业收入预测
        4.2.2 销售净利率预测
        4.2.3 总资产周转率预测
        4.2.4 权益乘数预测
        4.2.5 权益资本成本预测
        4.2.6 期末市净率预测
    4.3 估算股权价值
        4.3.1 华策影视各期的剩余收益
        4.3.2 明确预测期末的现值
        4.3.3 华策影视的企业价值
第5章 华策影视企业价值评估结果分析与评价
    5.1 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5.1.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5.2 评估结果分析与检验
        5.2.1 不同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5.2.2 华策影视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3 评估有效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关于剩余收益模型在影视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中的建议
        6.2.2 关于华策影视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电影制作公司票房证券化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知识产权证券化
        1.2.2 电影版权证券化
        1.2.3 电影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选择
        1.2.4 电影证券化的价值评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第二章 电影票房证券化概念
    2.1 电影票房证券化发起人
        2.1.1 发起人——院线方
        2.1.2 发起人——发行方
        2.1.3 发起人——制片方
    2.2 电影票房证券化基础资产
        2.2.1 未上映电影融资
        2.2.2 已上映电影融资
    2.3 电影票房证券化的参与主体
    2.4 电影票房证券化的实践过程
    2.5 电影票房证券化的优越性
第三章 我国电影票房证券化的综合分析
    3.1 电影票房证券化案例
        3.1.1 国内电影票房证券化案例
        3.1.2 美国电影票房证券化案例
    3.2 我国电影票房证券化的必要性
    3.3 我国电影票房证券化的可行性
        3.3.1 政策支持
        3.3.2 证券化市场规范发展
        3.3.3 标的资产可行性
第四章 电影收益分析和预测
    4.1 电影收益分析
        4.1.1 电影产业链概述
        4.1.2 我国电影收益渠道现状
    4.2 电影票房收益的影响因素
        4.2.1 电影票房收益影响因素概述
        4.2.2 影视票房收益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两阶段电影票房收益预测模型
        4.3.1 数据说明
        4.3.2 变量说明
        4.3.3 上映前排片率预测
        4.3.4 上映后票房预测
    4.4 上映前排片率预测结果
    4.5 上映后票房预测结果
        4.5.1 首日票房预测
        4.5.2 票房生命周期预测结果
第五章 H公司电影版权证券化设计方案
    5.1 H公司融资背景
        5.1.1 H公司的融资需求
        5.1.2 H公司证券化的可行性
    5.2 H公司H计划票房数据
        5.2.1 H公司H计划概述
        5.2.2 H公司H计划票房预测
    5.3 基础资产情况及现金流预测分析
        5.3.1 基础资产构成情况
        5.3.2 基础资产现金流预测
        5.3.3 资产组合分析
    5.4 交易定价
    5.5 主要交易结构设计
        5.5.1 SPV结构设计
        5.5.2 交易结构及相关方简介
        5.5.3 交易结构概述
    5.6 信用增级
        5.6.1 优先/次级划分
        5.6.2 偿债准备金
        5.6.3 差额支付承诺
        5.6.4 票房收入转付机制
        5.6.5 触发顺序说明
第六章 H公司电影版权证券化产品风险分析
    6.1 与借款人相关的风险
    6.2 与产品相关的风险
    6.3 其他风险
第七章 产品推广
    7.1 推广安排
    7.2 推广费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创新
        1.4.2 研究方式创新
        1.4.3 机制路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梳理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字内容产业概念界定
        2.1.2 数字内容产业分类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2.2.2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2.2.3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述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基本理论梳理
        2.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来源探讨
        2.3.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前提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3.1.2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2.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3.2.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3.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
    3.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3.3.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3.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3.4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判断识别
        3.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3.4.2 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形态与特征
        3.4.3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4.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4.1.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组成要素
        4.1.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衍生路径
    4.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路径
        4.2.1 确立评价目标
        4.2.2 明确评价原则
        4.2.3 理清评价思路
        4.2.4 设计评价流程
        4.2.5 选择评价方法
    4.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评价框架
        4.3.2 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4.3.3 指标体系初步选取
        4.3.4 指标体系修正筛选
        4.3.5 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4.4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4.1 基于AHP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
    5.1 横向层面基于国际比较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测评
        5.1.1 横向比较样本国家选择
        5.1.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来源
        5.1.3 G20国家数据导入测度
    5.2 基于横向测评结果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5.2.1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演变状况
        5.2.2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5.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国际比较分析
    5.3 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综合比较
        5.3.1 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2 基础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3 环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3.4 现实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5.4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总结
        5.4.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统计分析
        5.4.2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分析
    5.5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5.5.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5.5.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1.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1.2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2.1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2.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3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3.1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3.2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4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4.1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6.4.2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7.1 政府宏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1.1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7.1.2 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7.1.3 加强产业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7.1.4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
        7.1.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
        7.1.6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2 行业中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2.1 发挥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7.2.2 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
        7.2.3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7.2.4 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
    7.3 企业微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7.3.1 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
        7.3.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7.3.3 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7.3.4 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未来展望
附录A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初始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附录B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附录C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融合时代广电集团的平台化战略研究 ——以东方明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经济学视角
        (二)媒介融合视角
        (三)经营管理视角
        (四)生态视角
    三 相关理论概述
        (一)平台理论
        (二)价值链与价值网
        (三)商业生态系统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方明珠平台化战略概述
    第一节 广电集团的平台化内涵及特征
        一 广电集团的平台化内涵
        二 广电集团的平台化特征
    第二节 广电集团的平台化动因
        一 消费新态势
        二 传媒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三 传媒政策的引导与助力
    第三节 东方明珠的平台化战略
        一 平台化战略的实施
        二 平台化战略下的组织架构
    第四节 东方明珠的价值链分析
        一 东方明珠价值链分析
        二 东方明珠价值活动创新:价值网
        三 合伙人制度下的外部资源整合
        四 平台生态系统初步形成
第二章 东方明珠平台化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东方明珠的资本运作
        一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二 战略控股与生态布局
    第二节 东方明珠的技术创新
        一 研发投入
        二 技术驱动业务转型
    第三节 东方明珠的体制创新
        一 股权激励增强凝聚力
        二 灵活运作激发活力
        三 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第三章 东方明珠平台化效果分析
    第一节 经济效益
        一 市场占有率
        二 主营业务及收支
        三 盈利多元化探索
        四 资源整合实现规模效益
    第二节 社会效益
        一 推进多元化的公益行动
        二 促进社会福利增加
        三 助力社会影响力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我国由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战略需求
        1.1.2 数字媒介日益成为当下艺术传达的主要途径
        1.1.3 文化循环模式在艺术传播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1.4 中国原创动画需要探索适宜的文化循环模式
    1.2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1.2.1 中国原创动画
        1.2.2 数字媒介语境
        1.2.3 文化循环范式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1.4.1 在艺术的数字媒介传播方面
        1.4.2 在中国原创动画的研究方面
        1.4.3 在艺术的“文化循环”研究方面
        1.4.4 研究现状综述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媒介演化及其对中国原创动画的影响分析
    2.1 大众媒体艺术的媒介演化背景
        2.1.1 大众媒介的出现与大众社会理论
        2.1.2 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理论
        2.1.3 数字媒介的出现与媒体融合理论
    2.2 媒介演化对原创动画的影响
        2.2.1 对原创机制的影响
        2.2.2 对制作技术的影响
        2.2.3 对受众体验的影响
        2.2.4 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2.3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现状
        2.3.1 中国原创动画中数字媒介应用现状
        2.3.2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发展SWOT分析
        2.3.3 数字媒介的影响要素总结
        2.3.4 中外原创动画发展路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1 数字媒介下原创动画的文化属性
        3.1.1 原创动画的互媒性
        3.1.2 原创动画的扩张性
        3.1.3 原创动画的参与性
    3.2 艺术传播领域的文化循环理论研究
        3.2.1 关于文化循环理论的解读
        3.2.2 传统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2.3 数字媒介下的文化循环解析
    3.3 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构建
        3.3.1 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适用性
        3.3.2 一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3 次级文化过程的构建与接合
        3.3.4 文化螺旋与第三重接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设计创作范式
    4.1 中国原创动画的题材选取范式
        4.1.1 网络文学的选取路径
        4.1.2 现实题材的戏剧演绎
        4.1.3 数据信息的素材提取
        4.1.4 特色文化的类型挖掘
    4.2 中国原创动画的故事脚本理念
        4.2.1 系列化的故事网络
        4.2.2 贯通式的故事线索
        4.2.3 断点式的故事链条
    4.3 中国原创动画的角色设计方法
        4.3.1 原型构思与造型设定
        4.3.2 特征定位与特性塑造
    4.4 中国原创动画的视听语言构建
        4.4.1 数字媒介下的镜头语言
        4.4.2 数字媒介下的画面特征
        4.4.3 数字媒介下的听觉语言
    4.5 本章小结
        4.5.1 文化循环中的设计创作范式总结
        4.5.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五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介管理范式
    5.1 中国原创动画的版权管理
        5.1.1 原创动画的版权建立
        5.1.2 原创动画的版权控制
        5.1.3 数字媒介的媒体转型
    5.2 中国原创动画的流通管理
        5.2.1 媒介管理中的网络化
        5.2.2 动画流通的发行手段
        5.2.3 动画流通的营销策略
    5.3 中国原创动画的品牌经营
        5.3.1 品牌授权模式
        5.3.2 品牌维护延伸
        5.3.3 品牌创意推广
    5.4 本章小结
        5.4.1 文化循环中的媒介管理范式总结
        5.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六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运行范式
    6.1 中国原创动画的扩张类型
        6.1.1 网络文学与动画的双向循环模式
        6.1.2 “动游联动”跨界协作模式
        6.1.3 动画IP的跨媒介应用模式
        6.1.4 从虚拟到现实的沉浸体验模式
    6.2 中国原创动画的传播体系: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结构
        6.2.1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转译过程
        6.2.2 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构建
    6.3 中国原创动画的运行策略:数字媒介的传播网络运行机制
        6.3.1 组织系统创新
        6.3.2 动力机制创新
        6.3.3 调控机制创新
    6.4 本章小结
        6.4.1 文化循环中的传播运行范式总结
        6.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七章 文化循环中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回馈范式
    7.1 中国原创动画的媒体消费
        7.1.1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需求
        7.1.2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空间
        7.1.3 媒体消费中的文化素养
    7.2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认同
        7.2.1 受众认同的个体身份
        7.2.2 受众认同的社群身份
    7.3 中国原创动画的受众反馈
        7.3.1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类型
        7.3.2 媒介消费中受众反馈现存的问题
        7.3.3 媒介消费中受众回馈的评价机制构建
    7.4 本章小结
        7.4.1 文化循环中的受众回馈范式总结
        7.4.2 文化循环中的关联性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文化循环范式:中国原创动画数字化运营的理想路径
        8.1.2 数字媒介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运行机理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2009-2019年115 部中国原创动画作品名录
    附录 B:2013-2019 年主要实践作品简介

四、IP视频首次应用于我国证券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本特征对IPO抑价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文招股说明书的经验证据[D]. 周阔. 吉林大学, 2020(02)
  • [2]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3]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4]国内在线视频平台盈利模式研究[D]. 彭秀珍. 暨南大学, 2020(04)
  • [5]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影视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策影视为例[D]. 杨奇菲洪.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6]电影制作公司票房证券化产品设计[D]. 赵家俊. 广西大学, 2020(07)
  • [7]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窦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8]融合时代广电集团的平台化战略研究 ——以东方明珠为例[D]. 陈希.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原创动画的文化循环范式研究[D]. 孙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IP视频首次用于我国证券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