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1年后10_(μg)免疫效果观察

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1年后10_(μg)免疫效果观察

一、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增种10_(μg)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武媛婷,姚添,石璟,王建民,刘广明,王富珍,冯永亮,王素萍[1](2021)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 μg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年抗-HBs情况,探讨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年随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程接种后1年时,20 μg组和60 μg组各有125例和124例完成抗-HBs检测,60 μg组抗-HBs阳性率(77.42%,96/124)明显高于20 μg组(65.60%,82/125)(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60 μg组抗-HBs阳性的概率是20 μg组的1.925倍(95%CI:1.068~3.468);透析年限≥5年(OR=0.523,95%CI:0.293~0.935)和合并糖尿病(OR=0.376,95%CI:0.173~0.818)的患者抗-HBs阳性的概率较低;且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高剂量(60 μg)乙肝疫苗接种1年免疫持久性优于20 μg,接种剂量、透析年限和合并糖尿病是免疫持久性的影响因素,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2](2021)在《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乙肝疫苗于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是目前预防乙肝最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但在人群中仍会出现无(弱应答现象,并且乙肝疫苗的效用时期并非永久。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文章就目前关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探讨提高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策略和措施,进而发掘新的研究方向,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以期为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王睿君[3](2021)在《乙肝疫苗免疫对隐匿性HBV感染持久保护性的人群分析及HBV早期暴露影响乙肝疫苗抗原特异性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群中的研究已证明:在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慢性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流行率已显着下降,HBV感染所导致的青少年人群的肝细胞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降低。但疫苗免疫后10-15年,由乙肝疫苗免疫所诱导产生的抗乙肝表面抗原的保护性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Bs)消失。尽管国内外学者在人群中已开展了多项乙肝疫苗的试验性加强免疫测试,结果发现在anti-HBs阴性的乙肝疫苗接种者中,加强免疫能促进anti-HBs产生,但这仅表示机体存在针对HBsAg的回忆性抗体应答,而非抗病毒免疫力存在的直接证据。与很多肿瘤一样,肝细胞癌通常高发于成人,多种因素可促进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生,已有分析发现,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者中也显着增加。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发现:疫苗接种人群中存在OBI状态。部分出生于HBsAg(+)母亲的儿童,在新生儿期已接种乙肝疫苗且在儿童期获得完全保护后,在成年后出现HBV感染状态,包括OBI状态。因此,有必要分析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所诱导的保护作用的持久性,及影响保护性抗体生成的可能原因。本研究工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对隐匿性HBV感染保护作用持久性的人群分析(论着已发表)背景与目的:乙肝病毒核心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anti-HBc)阳性状态提示既往可能接触过HBV,但在anti-HBc(+)者的外周血中可检测到HBV DNA片段,提示存在可能的OBI状态。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发现,在乙肝疫苗免疫者HBsAg(-)/anti-HBc(+)体内能检测到HBVDNA,表明部分疫苗免疫者可能有OBI的发生。由于OBI与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包括肝细胞肝癌相关,因此,确定新生儿乙肝疫苗对成年人群的OBI预防效果至关重要。江苏启东县曾是我国HBV高流行地区,为研究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对HBV相关的肝脏疾病及肝癌的保护作用,本团队于1983-1990年在启东县开展了启东乙肝干预研究,当时我国农村地区尚无乙肝疫苗的供应。该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农村公社为基础单位,用单纯随机法将入组人群分为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组(简称疫苗组)和新生儿未免疫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其中疫苗组共纳入41 182名儿童,有40 211(97.64%)在出生后24h内、1月龄、6月龄注射了 3剂血源性乙肝疫苗(5μg/剂)。对照组共纳入41 730名儿童,在10岁前未接种乙肝疫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0年对该地区1986年后出生者进行了乙肝疫苗补种,已确认其中的23 368名对照组参与者按0-1-6程序补种了 3针10μg的重组乙肝疫苗。本团队于2008-2012年(研究对象到达19-28岁时)对启东乙肝干预研究的参加者进行了血清学和疾病发生结局随访。本次分析于2018年(研究对象到达28-35岁)开展,是在2008-2012年血清学随访基础上进行,以确定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对隐匿性HBV感染保护作用的持久性。方法与结果:1.研究对象。从2008-2012年随访队列中抽取约10%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及感染性HBV的基因组,即不完全双链松弛环状DNA(relaxedcircular DNA,rcDNA),分析该人群的OBI状态。本研究共收集到6 715例血样,其中疫苗组3 615例,对照组3 100例。2.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能诱导有效的抵抗HBV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在成年期(28-35 岁),疫苗组的 HBsAg 阳性率为 1.58%(57/3 615),HBsAg(-)/anti-HBc(+)阳性率为 4.70%(170/3 615),均低于对照组的 7.45%(231/3 100)和 19.48%,(604/3100)(p 均<0.001)。3.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者的HBsAg(-)/anti-HBc(+)阳性率,未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趋势。疫苗组HBsAg(-)/anti-HBc(+)阳性率在28-29岁时为 4.31%(55/1 276),30-31 岁时为 4.66%(59/1 266),32-33 岁时为 5.74%(49/853),但在34-35岁为4.29%(7/163),未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增高趋势(P for trend=0.261)。但在对照组,该阳性率由28-29时的17.16%稳定升高到34-35岁的25.67%,具有统计学意义(P for trend<0.001)。4.出生于母亲HBsAg(+)的疫苗接种者HBV感染风险增加。在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组中,出生于HBsAg(+)母亲的成年人HBsAg阳性率为8.5%(32/378),HBsAg(-)/anti-HBc(+)阳性率为10%(38/378);而出生于HBsAg(-)母亲的成年人HBsAg 阳性率仅为 0.8%(25/3 237),HBsAg(-)/anti-HBc(+)的阳性率为 4.1%(132/3237)。5.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的成年人群中存在OBI状态。在HBsAg(-)/anti-HBc(+)者中,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组的HBV DNA阳性率13.08%(17/130),对照组阳性率4.18%(12/287)。通过检测感染性HBV的基因组(HBV rcDNA)存在状态,在29例HBsAg(-)/anti-HBc(+)/HBVDNA(+)者中检测到 26 例(90%)血浆中存在 HBV rcDNA,由此确认了 HBV的隐匿性感染状态。6.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未增加疫苗中和抗体作用位点的HBV S区突变频率。对HBV PreS-S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分析该区的突变情况,发现在疫苗组所分离到的HBV中,中和抗体作用位点的S区基因“a”决定簇的氨基酸突变频率的并未增加,但Pre S2区R48K存在高频突变,与该地区的OBI感染者的突变情况一致。小结: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所诱导的保护作用可持续到至少三十年;但部分疫苗接种的成年人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状态;出生于母亲HBsAg(+)携带者成年后HBV感染风险增加。第二部分:胚胎期HBV暴露对乙肝疫苗抗原滤泡辅助性T细胞产生及抗体应答的影响背景与目的:乙肝疫苗的抗原成分是HBV的包膜蛋白HBsAg,其诱导产生保护性抗体anti-HBs依赖于CD4+T淋巴细胞的辅助。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 cells)是一类持续表达CXCR5的CD4+T淋巴细胞,其自分泌的白介素21(Interleukin,IL21)能促进自身发育分化。除Tfh细胞外,NKT也是IL-21的重要来源。而发育成熟的Tfh细胞可通过IL21-IL21R,ICOS-ICOSL,CD40L-CD40等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浆细胞和记忆性B淋巴细胞形成。过去已有的研究已证实,母体内的HBsAg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到胎儿羊水和脐带血中,出生于HBV(+)母亲者对多种微生物产物的免疫应答不同于出生于HBV(-)母亲者。因此,我们推测胚胎期暴露于母亲HBsAg,有可能通过影响子代体内针对HBsAg的Tfh细胞的分化产生,进而影响其辅助抗HBs的抗体应答,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与结果:1.母亲HBsAg(+)携带状态阻碍新生儿针对HBsAg应答的特异性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y),IL4和IL21产生型T淋巴细胞的形成。共收集到11例出生于HBV不同状态母亲的新生儿脐带血,根据分娩前2周孕妇外周血的HBV DNA和HBV血清学标志物,将其分为HBsAg(+)/HBV DNA>105 IU/mL组(n=2),HBsAg(+)/HBV DNA≤105 IU/mL 组(n=5),和 HBsAg(-)/HBV DNA(-)组(n=4)。分别分离3组脐带血淋巴细胞后,采用5μg/mL的HBsAg刺激培养5天,利用ELISPOT检测HBsAg特性的细胞因子产生型细胞数量。发现出生于HBsAg(+)母亲的新生儿脐带血中HBsAg特异性IFNγ、IL4和IL21产生型T淋巴细胞数目均低于出生于HBsAg(-)母亲者。在母亲HBV DNA>105 IU/mL时,新生儿脐带血中难以检测到IL21产生型T淋巴细胞。2.建立胚胎期暴露于HBsAg的小鼠模型。我们选择与C57BL/6J遗传背景相同,并能持续表达并分泌HBsAg的HBV转基因雌鼠(HBV-mother,HBV-M),与C57BL/6J野生雄鼠交配。待孕期19-20天时,分离胎肝,收集胎血及羊水并检测HBsAg含量。来自HBV-M的所有F1代(HBV-M/F1)胎鼠的羊水中均可检测到HBsAg,提示该模型在某种程度上可模拟人的胚胎期暴露于HBsAg状态。将从胎肝、胎血及羊水中均检测到HBsAg的F1代小鼠命名为HBV-M/F1+,其HBsAg编码基因片段整合在肝细胞内;将仅在羊水中检测到HBsAg的F1代小鼠命名为HBV-M/F1-,其肝细胞不存在HBV片段,仅在胚胎期的羊水中暴露于HBsAg。3.胚胎期暴露于HBsAg阻碍F1代小鼠Tfh细胞的形成。在HBV-M/F1+和HBV-M/F1-及C57BL/6J野生小鼠4周龄时,每只注射5μg重组乙肝疫苗,通过流式细胞染色分析发现,所有HBV-M/F1代小鼠,特别是HBV-M/F1+的HBsAg特异性CD4+CXCR5+PD-1+Tfh细胞数目以及HBsAg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分泌的IL21均低于C57BL/6J野生小鼠(p<0.05)。分离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过程中,在加入IL21后,HBV-M F1-小鼠的HBsAg特异性CD4+CXCR5+PD-1+Tfh细胞比例升高,但HBV-M/F1+小鼠的Tfh细胞无明显改变。4.胚胎期暴露于HBsAg能降低F1代小鼠分泌anti-HBs的浆细胞数目。注射一剂5μg乙肝疫苗后,HBV-M/F1组小鼠体内CD4+T淋巴细胞辅助的anti-HBs分泌细胞数目明显低于C57BL/6J组(p<0.01)。然而,分离HBV-M F1-小鼠和HBV-M/F1+小鼠的T细胞和B淋巴细胞与C57BL/6J野生的小鼠的B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别进行共培养,在加入IL21后,来自HBV-M/F1-小鼠的CD4+CXCR5+Tfh细胞可促进野生小鼠的B细胞形成CD138+IgD-浆细胞,而来自HBV-M/F1+小鼠的Tfh细胞对野生小鼠CD138+IgD-形成无明显改变。5.乙肝疫苗的加强免疫增强了 HBV-M/F1-小鼠的anti-HBs应答。每间隔2周对HBV-M/F1小鼠进行乙肝疫苗免疫,以观察加强免疫对小鼠抗体应答影响,尽管在HBV-M/F1+小鼠中检测不到anti-HBs的产生,但HBV-M/F1-小鼠体内anti-HBs 阳性率从第二次免疫后58%(7/12)增加到第三次免疫后92%(11/12),与C57BL/6J组小鼠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58%和100%,但是,HBV-M/F1-小鼠的IgG2a/IgG1比值明显低于C57BL/6J野生小鼠(p<0.01)。小结:胚胎期暴露于HBsAg可阻碍HBsAg特异性的Tfh产生,降低Tfh细胞分泌的IL21而影响浆细胞产生anti-HBs的能力。然而,加强免疫通过一定方式增加IL-21产生,从而改善B细胞针对HBsAg的抗体产生能力,由此增强胚胎期暴露于母亲HBsAg但未感染HBV者的anti-HBs应答。

万咏梅[4](2020)在《成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和接种意愿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20-49岁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乙肝疫苗,HepB)不同免疫策略接种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阳转率和抗体浓度,比较不同免疫策略的免疫效果;了解成人乙型肝炎(乙肝)知识知晓情况、HepB接种现状、未接种者的未接种原因、无或不详接种史者的接种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成人HepB健康教育,制定成人HepB免疫策略,提高HepB接种意愿和接种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中“成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究”的课题数据,选取初筛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Anti-HBs、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20-49岁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HepB免疫策略接种后免疫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北京、黑龙江、甘肃省3省选取18-59岁成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成人乙肝知识知晓情况、HepB接种现状、未接种原因、无或不详接种史者的接种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按不同免疫程序接种 HepB,10μg HepB-HPY 组 0-1-2m、0-1-3m、0-1-6m、0-1-12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71.57%、97.37%、100%、9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9,P<0.001),GMC(mIU/mL)为 116.70、381.27、915.36、91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1,P<0.001);10μg HepB-CHO 组 0-1-3m、0-1-6m、0-1-12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3.65%、88.55%、8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8,P=0.034),GMC(mIU/mL)为 144.94、328.37、29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6.42,P<0.001);10μg HepB-SCY 组 0-1-2m、0-1-3m、0-1-6m、0-1-12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1.33%、85.19%、87.07%、7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P=0.035),GMC(mIU/mL)为 114.41、170.65、329.21、47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1.97,P<0.001);20μg HepB-SCY 组0-1-2m、0-1-3m、0-1-6m 程序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3.02%、100%、9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MC(mIU/mL)为 167.03、949.83、168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1,P<0.001)。不同种类HepB接种,0-1-2m程序组10μg HepB-HPY、10μg HepB-SCY接种,Anti-HBs阳转率为71.57%、8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3,P=0.127),GMC(mIU/mL)为 116.70、1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14,P=0.077);0-1-3m程序组 10μg HepB-HPY、10μg HepB-CHO、1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97.37%、83.65%、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7,<0.001),GMC(mIU/mL)为 381.27、144.94、1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22,P<0.001);0-1-6m 程序组 10μg HepB-HPY、10μg HepB-CHO、1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100%、88.55%、8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85,P<0.001),GMC(mIU/mL)为 915.36、328.37、32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82,P<0.001);0-1-12m 程序组 10μg HepB-HPY、1Oμg HepB-CHO、10μg HepB-SCY接种,Anti-HBs阳转率为91.58%、88.17%、7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02),GMC(mIU/mL)为 918.23、296.14、47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07,P<0.001)。不同剂量 HepB 接种,0-1-2m 程序组 10μg HepB-SCY、2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1.34%、8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789),GMC(mIU/mL)为 114.41、16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42);0-1-3m程序组 10μg HepB-SCY、20μg HepB-SCY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5.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P<0.001),GMC(mIU/mL)为 170.65、94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01);0-1-6m 程序组 10μg HepB-SCY、20μg HepB-SCY 接种,Anti-HBs 阳转率为 87.07%、96.46%(χ2=8.20,P=0.004),GMC(mIU/mL)为 329.21、168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7,P<0.001)。3省调查对象平均乙肝知识得分为8.07±2.64,“共用注射器可能感染HBV”(88.51%)、“母亲感染HBV可能传播给孩子”(85.48%)、“HBV可能经血或血液制品传播”(84.53%)3题回答正确率较高,“与HBV感染者一起进餐可能被感染”(41.29%)、“感染HBV一定会慢性化并且终生携带病毒”(12.82%)两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地点、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无保险、周围人群HBV感染情况是乙肝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HepB接种率为48.61%,全程接种率为28.85%,地点、年龄、居住地类型、文化程度、职业、周围人群HBV感染情况、乙肝知识得分是HepB接种率影响因素,HepB全程接种率影响因素有地点、年龄、保险、周围人群HBV感染情况、乙肝知识得分。HepB未接种原因主要为“我感染乙肝的风险不大”(45.13%)、“我身体很健康,不需要接种”(35.06%)、“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接种”(31.82%)。无或不详接种史者HepB意愿接种率为72.48%,地点、性别、有无保险是HepB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免疫程序HepB接种,0-1-3m、0-1-6m、0-1-12m程序接种Anti-HBs阳转率相当,0-1-6m和0-1-12m程序高应答率高于0-1-3m,考虑成人接种后免疫应答率和接种便利因素,0-1-6m应为首选免疫程序;不同种类HepB接种,HepB-HPY免疫效果高于HepB-SCY和HepB-CHO;成人接种HepB不同剂量,20μg剂量组免疫效果高于10μg,20μg应为接种首选剂量。成人HepB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乙肝知识水平和乙肝防控意识可以增加人群接种率,性别和有无保险是影响HepB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

万咏梅,王富珍,郑徽,张国民,张卫,姚军,崔富强[5](2020)在《20-49岁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成人三种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汉逊酵母HepB (HepB-HP)、CHO细胞HepB(HepB-CHO)和酿酒酵母HepB(HepB-BC)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方法在北京市和浙江省招募20-49岁成人,分为10μgHepB-HP、10μgHepB-CHO、10μgHepB-BC、20μgHepB-BC四个接种组,每组按HepB不同基础免疫程序接种,检测接种后1-2月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比较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结果四个组分别纳入研究对象430名、1 513名、1 350名、256名。10μgHepB-HP组0-1-2月(month,m)、0-1-3m、0-1-6m、0-1-12m程序HBsAb阳性率分别为71.57%、97.37%、100%、91.58%(x2=65.89,P<0.001),GMC(mIU/mL)分别为116.70、381.27、915.36、918.23(F=32.01,P<0.001);10μgHepB-CHO组0-1-3m、0-1-6m、0-1-12m程序HBsAb阳性率分别为83.65%、88.55%、88.17%(x2=6.78,P=0.034),GMC(mIU/mL)分别为144.94、328.37、296.14(H=56.42,P<0.001);10μg HepB-BC组0-1-2m、0-1-3m、0-1-6m、0-1-12m程序HBsAb阳性率分别为81.34%、85.19%、87.07%、79.54%(x2=8.63,P=0.035),GMC(mIU/mL)分别为114.41、170.65、329.21、475.13(H=71.97,P<0.001);20μgHepB-BC组0-1-2m、0-1-3m、0-1-6m程序HBsAb阳性率分别为83.02%、100%、96.46%(x2=20.95,P<0.001),GMC(mIU/mL)分别为167.03、949.83、1688.67(F=27.01,P<0.001)。结论 20-49岁成人接种HepB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以0-1-6m、0-1-12m程序较好。

康爽[6](2019)在《HB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的有效性及免疫应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HIV感染者中HBV保护性抗体的阳性率。研究HB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HBV疫苗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方法:从全国多中心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中筛选出18-25岁的HIV感染者,横断面调查该人群中HBsAg、HBcAb、HBsAb阳性率,与健康人群相比较,探讨HIV感染对幼年接种HBV疫苗后所产生的长期保护有无影响。进一步从北京协和医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门诊选取确证HIV病毒感染,并且在HAART治疗下病毒长期抑制(病毒载量<50copies/mL,持续6个月以上)、CD4+细胞计数>350/μL的感染者,从中筛选出乙肝五项及HCV抗体均阴性的感染者,分别在第0、1、6个月接种20μg重组HBV疫苗。在接种前、第3个月(第2次接种后2个月)、第9个月(第3次接种后3个月)三个时间点检测HBsAb,并留取外周血标本。从外周血标本分离提取PBMC,利用流式细胞染色分析比较各时间点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同时利用ELISpot技术检测针对HBsAg的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分泌,探讨疫苗后产生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结果:1.横断面研究共筛选出171名18-25岁受试者,均出生于我国开展新生儿HBV疫苗接种政策以后。平均HBsAg、HBcAb阳性率分别为4.1%(95%CI:1-7.1%)、14.6%(95%CI:9.3-20.0%),与健康人群相当。171 名受试者中 59 名 HBsAb阳性(阳性率34.5%,95%CI:27.3-41.7%),与文献报道的同年龄层健康人群中的保护性抗体阳性率无显着差异。2.i)截至2019年5月共14名受试者完成2次接种,并留取标本。8名受试者(57.1%)接种疫苗后HBsAb≥10mIU/mL,为应答组,其中6名为高水平应答(HBsAb>100mIU/mL)。分析表明,受试者年龄及免疫激活水平与HBsAb转阳呈负相关(年龄:r=-0.700,p=0.005;CD38+CD8+/CD8+:r=-0.609,p=0.021)。所有受试者接种疫苗后均未出现病毒反弹、CD4+细胞计数下降等HIV疾病状态的进展。ii)接种HBV疫苗后,应答组CD4+细胞纯真比例下降,TEM比例上升,提示产生HBV特异性的细胞免疫记忆;CD8+细胞亚群也出现相同变化。而无应答组虽有相同变化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此外两组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激活亚群在接种疫苗后都显着降低。在rHBsAg(5μg/mL)刺激24h后,应答组TCM比例上升,TEM比例下降,进一步验证了 HBV特异性免疫记忆的存在。iii)接种疫苗后,两组受试者的HBsAg特异性IFN-γ及TNF-α分泌水平较前均未见明显上升。结论:1.平均感染时间约1年的HIV人群中,既往接种的HBV疫苗的长期效果与健康人群相当。2.对于长期病毒抑制、免疫重建良好的HIV感染者,分别在0、1、6个月接种20μg重组HBV疫苗的方案应答率约为60%,且安全可行。

马田莉[7](2019)在《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基因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因素;2评价血清学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核心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Anti-HBc)和乙肝表面抗体(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Anti-HBs)全阴的人群加强一针乙肝疫苗后的表面抗体阳转率及水平,分析Anti-HBs无应答的影响因素。3综合以上分析和研究,探讨成人全程基础免疫后是否需要加强免疫。方法以正定县里双店乡、南岗乡、永安乡、吴兴乡、权城乡、南牛乡、诸福屯乡1997~1999年出生且完成CHO乙肝疫苗全程基础免疫者作为目标人群,将可以随访到的且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47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HBsAg、Anti-HBc和Anti-HBs。对上述实验室检测三项均为阴性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种市售的基因重组乙肝CHO疫苗20μg和酿酒酵母疫苗20μg,接种30天后进行血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Anti-HBs。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础免疫效果研究:人群HBsAg阳性率为0.45%,免疫时长17~20年HBsAg阳性率分别为0.35%、0、0.84%和0.94%。人群Anti-HBc阳性率为1.34%,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05%、0.63%、2.32%和0.94%。人群Anti-HBs阳性率为74.61%,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阳性率分别为75.87%、75.63%、74.11%和68.87%。不同免疫时长人群、性别Anti-HBs滴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HBs阳性者,免疫时长17~20年Anti-HBs GMC分别为151.36、177.01、162.56和164.44 m IU/m L。本次调查共检出5种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组合模式。其中,以Anti-HBs单阳性检出率(73.79%)最高,三项全阴模式次之(2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长期共同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成员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02,OR=7.494)。2加强免疫效果研究:随访率为73.13%(245/335)。人群总Anti-HBs阳转率为93.47%(229/245)。女性阳转率(96.30%)高于男性(90.00%)(P=0.047);1997、1998、1999组阳转率分别为90.91%、96.15%、9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CHO疫苗人群阳转率(97.62%)高于酵母组(89.08%)(P=0.007)。性别、出生年份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种类之间Anti-HBs滴度等级分布有差异,以CHO组较高(P=0.001)。Anti-HBs阳性者GMC为367.28 m IU/m L(95%CI:313.33,429.54)。其中男性Anti-HBs GMC为345.14 m IU/m L,女性为384.59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97、1998、1999组Anti-HBs GMC分别为376.70、340.41、385.48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O组AntiHBs GMC为420.73 m IU/m L,酵母组为313.33 m IU/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接种后Anti-HBs无应答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疫苗种类、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Anti-HBs无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前抗体滴度lg值是Anti-HBs无应答的保护因素,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 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P=0.000,OR=0.044);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P=0.015,OR=6.416);BMI是Anti-HBs无应答的危险因素,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P=0.023,OR=2.704)。结论1乙肝CHO疫苗基础免疫17~20年后免疫保护效果良好。2基础免疫HBsAg、Anti-HBc和Anti-HBs阴性者复种1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20μg CHO疫苗可获得更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前抗体滴度越接近10m IU/m L,Anti-HBs无应答率越低;接种CHO疫苗的人群Anti-HBs无应答率低于酵母组;随着BMI增加,Anti-HBs无应答率有上升趋势。3基于本次研究结果,成人在全程基础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图2幅;表20个;参144篇。

冯超[8](2019)在《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和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调查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部队制定乙肝健康教育措施及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在入伍新兵中的免疫效果,探索更适合入伍新兵实际情况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方法 以某军队院校2017年9月入伍新兵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筛选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和乙肝表面抗原均阴性者,共359人。采用改良的乙肝知识调查问卷,以自愿填写为原则,对326名入伍新兵进行一般信息调查和乙肝基本知识调查。根据乙肝疫苗接种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新兵338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将入选对象分入四组。传统组(n=71):分别在0、1、6个月接种疫苗20μg;加速组(n=99):分别在0、1、2个月接种疫苗20μg;传统加强组(n=77):分别在0、1、6个月接种疫苗40μg;加速加强组(n=91):分别在0、1、2个月接种疫苗40μg。每次接种后第30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2ml,用ELISA定性方法检测血清抗-HBs滴度。比较四种方案抗-HBs阳转率、时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入伍新兵乙肝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4.25%;不同地区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不同,城市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高于农村入伍新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9,P<0.001);不同学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不同,大学及以上学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高于高中及以下学历入伍新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31);网络为入伍新兵了解乙肝知识最主要途径(88.04%)。传统组、加速组、传统加强组和加速加强组外周血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0.14%、90.91%、98.70%和98.90%。在接种剂量相同情况下,0、1、2个月方案与0、1、6个月方案的阳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接种周期明显缩短。在接种时间点相同的情况下,每次接种40μg较20μg的阳转率显着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P=0.744)。结论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不同,对于来自农村较低学历的入伍新兵,应特别加强乙肝知识宣教工作。适当增加接种剂量可显着提高入伍新兵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且安全性良好。乙肝疫苗加速加强法接种周期短且成功率高,适宜在入伍新兵中推广应用。

孟艳,杨军勇,蔺桂银,张建军,杨霄星,陈黎黎,武庆锐,武晶,李若曦,张卫[9](2018)在《北京市丰台区7~12月龄儿童10μg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随访》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队列随访的方法,探讨新生儿按照"0-1-6"免疫程序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应答水平以及5年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儿童乙肝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2009年抽取丰台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44名完成"0-1-6"乙肝疫苗接种程序的7~12月龄儿童进行调查问卷和采血检测,5年后对随访到的调查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静脉采血。结果2009年调查的344名儿童中乙肝表面抗体阳转344人(100. 00%),2014年随访调查的80名儿童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66人(82. 50%)。2009年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GMC)中位数为1547. 5IU/L,2014年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GMC)中位数为43. 5IU/L,衰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北京市丰台区新生儿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较高,5年后,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唐玥[10](2018)在《军队20μg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中高流行区,依据卫生部2006年全国人口血清调查报告,HBsAg携带率高达7.18%,全国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约9300万人,其中转归为慢性乙肝者2800万,几乎占全国人口的7%,每年因乙肝导致的相关死亡病例高达33万。面对威胁,合理地预防接种仍然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控制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军队作为一支肩负重要使命的特殊群体,其预防接种工作尤其重要。虽然我军自2006年起对新兵(学员)开展0-1-6程序的1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但近10年军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数,在全军报告传染病的发病序位中,一直高居前3位,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其中占比最高的疾病成为严重威胁军队人群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计划接种范围的开展,新兵(新学员)普遍是国家计划免疫的受众者,大量新入伍人员在入伍前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否需要全程重复接种值得关注。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我军的免疫规划工作,成为我军后勤卫生保障工作的关注要点。本研究从实际调查研究着手,以真实有效的实验数据为支撑,全面分析入伍新兵(学员)的在国家乙肝计划免疫下的免疫背景并做相关血清抗体的本底水平检测,以明确军队乙肝疫苗防控工作重点;在军中首次开展先筛检抗-HBs,再分类接种20μg/ml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从免疫学水平完善军队传染病的免疫策略;最后通过卫生经济学分析,为综合探索更优的乙肝免疫策略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进而达到有效控制军队传染病流行的目的。方法1.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基层部队及军校10个单位2013年新入伍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填写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个案调查表》,获取新入伍人员的基本资料、既往接种史、传染病史、过敏史等信息。2.抽取新入伍人员体格复检血液标本,作为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免疫前血清乙肝抗-HBs本底水平调查对象;用ELISA初筛和CLIA复检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免疫前调查对象抗-HBs水平。3.按照免疫前抗-HBs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阳性、抗-HBs弱阳性、抗-HBs阴性三类人群;对免疫前抗-HBs弱阳性和阴性研究对象,按照0-1-6程序接种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并分别在3针接种后28天,抽取静脉血3ml,用ELISA初筛和CLIA复检相结合的方法,检测3针免疫后的乙肝表面抗体阳转情况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变化情况,并比较接种不同针次后的两者变化水平,阴性观察对象还需检测高应答反应情况。同时通过疫苗接种后的访视计划,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用TreeAge Pro V2011软件,建立全员接种方法和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决策树模型和乙肝病毒感染后转归概率树模型。再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分别计算两种免疫方法的净效益和效益-成本比;在筛检成本和接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将变量接种人数和年报告发病率取不同数值,做敏感性分析,比较其在两种接种方法下数值差异,并做远期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1.调查问卷分析:根据4974份有效《乙肝疫苗免疫情况个案调查表》的数据显示,新兵(学员)年龄分布在1625岁,平均为19.26岁,有明确乙肝接种史者2914人,占58.58%;无接种史者963人,占19.36%;接种情况不详者1097人,占22.06%。2.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前,用ELISA法血清学初筛和CLIA法复检血清标本抗-HBs水平,测得新兵(学员)乙肝抗体本底水平为:共有5761名抗-HBs阳性者,占总血清检测人数的57.03%;1090名抗-HBs弱阳性者,占总检测人数的10.79%;3251名抗-HBs阴性者,占32.18%。3.新兵(学员)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分析:免疫前弱阳性观察对象1090人,接受3针20μg乙肝疫苗免疫,并分别在乙肝疫苗1、2、3针免疫后采血,抗-HBs阳转率依次为90.24%、97.82%、99.52%,1、2针后测GMT为1575.92mIU/ml和2144.59mIU/ml;2针接种阳转率统计学上明显优于1针接种(=25.65,P<0.01),3针免疫后与2针免疫后阳转率无统计学差异(=4.66,P>0.01),2针免疫后GMT值与1针接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Z=-2.372,P<0.01)。免疫前抗-HBs阴性研究对象3251人次,接受3针20μg乙肝疫苗免疫,并分别在乙肝疫苗1、2、3针免疫后采血,抗-HBs阳转依次为78.18%、86.13%和98.72%,3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118.50,P<0.01),2针免疫后的阳转率明显优于1针免疫后的阳转率(=158.09,P<0.01),1、2、3针高应答反应率分别36.96%、56.43%和87.53%,3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明显优于2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231.07,P<0.01),2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优于1针免疫后的高应答反应率(=142.81,P<0.01)。乙肝疫苗13针免疫后的GMT值分别为101.35mIU/ml、155.81 m IU/ml和747.31 mIU/ml,统计分析显示:乙肝疫苗第3针免疫后GMT水平与第2针免疫后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23.042,P<0.01),第2针免疫后GMT水平与第1针免疫后GMT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Z=-3.099,P<0.01),其中,第3针接种后GMT数据分布更集中于高值区间,表明其群体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第2针接种和第1针接种。本次试验期间,疫苗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7%(95%CI:1.17%2.89%),未收到三级(含)及以上不良反应报告。4.通过建立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及乙肝病毒感染后转归概率模型,分别对全员接种方法和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假设每年招收新入伍人员20万人,全员接种方法的年成本为:312.00万元,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的成本为235.73万元。效益:查阅大量包括直接、间接、无形经济负担的文献,综合考虑乙肝相关疾病年经济负担数据,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失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肝细胞癌、重型肝炎的年经济负担分别为4.63万元、7.99万元、12.54万元、9.65万元、19.28万元和11.98万元。结合乙肝病毒感染后各种疾病转归概率计算两种免疫方法的年经济效益为547.85万元和641.04万元。成本效益分析:按照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多级决策树模型上显示的概率计算,全员接种方法一年内预计减少发病人数106.75人,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减少发病人数124.91人。两种方法的净效益分别为228.98万元和393.51万元,效益-成本比分别为1.76和2.72。结论1.通过调查问卷和免疫前的抗-HBs检测,都能说明有半数以上的新入伍人员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入伍后不需再重复接种乙肝疫苗。2.新兵(学员)有必要在免疫前先筛检血清抗-HBs水平,再进行分类科学接种,免疫前血清抗-HBs弱阳性对象选用0-1两针接种程序,血清抗-HBs阴性对象选用0-1-6三针接种程序。接种20μg剂型的HepB-SCY可激发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抗-HBs,并可有效提高群体的阳转率和高应答反应率。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接种20μg剂型的乙型肝炎疫苗,部队官兵可以获得更加高效和持久的免疫保护。3.筛检后分类接种方法比全员接种方法在卫生经济学上更具优势。因此,依据目标人群抗-HBs水平的筛检结果,分类实施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将显着提高军队卫生防疫经费的使用效益和乙型肝炎的精准防控水平。

二、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增种10_(μg)免疫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增种10_(μg)免疫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乙肝免疫效果无(低)应答原因
    1.1 疫苗因素
    1.2 接种过程因素
    1.3 机体个体差异因素
        1.3.1 遗传因素
        1.3.2 年龄
        1.3.3 性别
        1.3.4 体重
        1.3.5 不良习惯
        1.3.6 其他疾病
    1.4 其他因素
        1.4.1 病毒变异
        1.4.2 潜在低水平感染
        1.4.3 药物影响
        1.4.4 检测方法及试剂的影响
2 提高免疫的可行方法
    2.1 严格执行接种程序
    2.2 改变接种途径或改用其他疫苗
    2.3 加强免疫或增加接种剂量
    2.4 联合使用佐剂
    2.5 其他方法
3 结束语

(3)乙肝疫苗免疫对隐匿性HBV感染持久保护性的人群分析及HBV早期暴露影响乙肝疫苗抗原特异性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与注解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后对隐匿性HBV感染保护作用持久性的人群分析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二部分: 胚胎期HBV暴露对乙肝疫苗抗原滤泡辅助性T细胞产生及抗体应答的影响
    (一) 前言
    (二) 材料与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综述 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其与B淋巴细胞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情况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4)成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和接种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现场调查与血标本采集、检测
    3.3 指标定义
    3.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5 伦理审查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不同免疫程序HepB接种免疫效果比较
    5.2 不同种类HepB接种免疫效果比较
    5.3 不同剂量HepB接种免疫效果比较
6. 讨论
    6.1 不同免疫程序HepB接种免疫效果
    6.2 不同种类HepB接种免疫效果
    6.3 不同剂量HepB-SCY接种免疫效果
7. 研究局限性
8. 结论和建议 第二部分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意愿调查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材料和方法
    3.1 调查现场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计算
    3.4 调查方法与内容
    3.5 指标定义
    3.6 统计分析
    3.7 质量控制
    3.8 伦理审查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5.2 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5.3 HepB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5.4 HepB全程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5.5 HepB未接种原因
    5.6 HepB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乙肝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6.2 HepB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6.3 HepB全程接种率及影响因素
    6.4 HepB未接种原因
    6.5 HepB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7. 局限性
8.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成人乙型肝炎感染风险和疾病负担
文献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意愿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5)20-49岁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现场调查与血标本采集、检测
    3数据整理与分析
    4伦理审查
结果
    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2 HBsAb阳性率和GMC
        2.1 1 0μg H e p B-H P组
        2.2 10μg HepB-CHO组
        2.3 10μg HepB-BC组0-1-2m、0-1-3m、0-1-6 m、
        2.4 2 0μg H e p B-B C组
    3 HBsAb应答水平
    4不同年龄组HBsAb应答
讨论

(6)HB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的有效性及免疫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横断面调查
        2.1.2. 前瞻性研究
    2.2 研究流程
    2.3 实验步骤
        2.3.1. 分离及冻存血浆和PBMC
        2.3.2. 细胞表面分子染色
        2.3.3. HBsAg特异性的胞内因子分泌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HIV感染者中HBsAg、HBcAb、HBsAb阳性率调查
    3.2 HB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的有效性及免疫应答
        3.2.1. 受试者基本资料
        3.2.2. HBsAb阳转率
        3.2.3.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3.2.4. 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4 讨论
    4.1 HIV感染状态对HBV疫苗长期效果的影响
    4.2 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4.3 应答失败的原因
    4.4 细胞免疫应答
    4.5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前言
    流行病学
    HIV-HBV共感染自然病史
    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的指南建议
    如何提高HIV感染者对HBV疫苗的应答
    HIV感染者体内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
    HIV感染者接种HBV疫苗后的细胞免疫应答
    国内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统计分析
        1.1.5 相关定义
        1.1.6 伦理问题
    1.2 结果
        1.2.1 人口学分布特征
        1.2.2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2.3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乙肝血清学免疫效果研究
        1.3.2 HB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分析
        2.1.5 相关定义
        2.1.6 伦理问题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加强后Anti-HBs阳转率和滴度等级分布
        2.2.3 加强后Anti-HBs几何平均滴度(GMC)比较
        2.2.4 加强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加强免疫效果研究
        2.3.2 加强免疫后Anti-HBs无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不同人群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进展
    3.1 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1.1 单用疫苗
        3.1.2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
    3.2 HBsAg阴性母亲所产新生儿
    3.3 儿童、青少年
    3.4 成年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问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和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入伍新兵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
    实验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国自然课题批复文件
伦理审查申请表
伦理委员会评审意见
乙肝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
乙肝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样本量计算公式

(9)北京市丰台区7~12月龄儿童10μg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基线资料收集
        1.2.2 随访资料收集
        1.2.3 实验指标的检测方法及判断标准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乙肝疫苗接种后儿童HBsAg、抗-HBs、抗-HBc情况及应答水平分析
        2.2.1 2009年和2014年儿童HBsAg、抗-HBs、抗-HBc情况描述
        2.2.2 2009年和2014年儿童抗-HBs应答水平分级情况描述
    2.3 乙肝疫苗接种后儿童抗-HBs滴度水平分析
3 讨论

(10)军队20μg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乙型肝炎的主要危害
    3. 国内外现状
        3.1 乙型肝炎的流行概况
        3.2 乙肝疫苗的免疫概况
        3.3 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概况
        3.4 军队乙肝的流行概况
    4. 立题依据
    5. 研究问题的提出
    6.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内容
        6.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新兵(学员)乙肝血清抗体本底水平调查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和抽样设计
        1.2.2 研究方法
    1.3 结果
        1.3.1 新兵(新学员)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3.2 新兵(新学员)入伍前乙肝抗-HBs血清检测情况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新兵(学员)接种 20μg乙肝疫苗的效果观察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主要技术路线
    2.3 结果
        2.3.1 乙肝疫苗免疫后研究对象阳转率
        2.3.2 乙肝疫苗免疫后研究对象抗-HBs滴度
        2.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新兵(学员)接种 20μg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资料来源
        3.2.3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模型建立
        3.3.2 成本分析
        3.3.3 效益分析
        3.3.4 成本(C)-效益(B)分析
        3.3.5 敏感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发现
    4.2 研究创新点
    4.3 研究中的不足
    4.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个案调查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四、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1年后增种10_(μg)免疫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 μg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及影响因素[J]. 武媛婷,姚添,石璟,王建民,刘广明,王富珍,冯永亮,王素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9)
  • [2]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进展[J]. 陆玉英,梁才峰,林建培,陆慧,王慧娜,李海. 大众科技, 2021(08)
  • [3]乙肝疫苗免疫对隐匿性HBV感染持久保护性的人群分析及HBV早期暴露影响乙肝疫苗抗原特异性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产生的作用研究[D]. 王睿君.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成人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比较和接种意愿调查[D]. 万咏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5]20-49岁成人乙型肝炎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原性比较[J]. 万咏梅,王富珍,郑徽,张国民,张卫,姚军,崔富强.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0(01)
  • [6]HBV疫苗在HIV感染者中的有效性及免疫应答研究[D]. 康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基因重组CHO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7~20年免疫效果观察和复种效果评价[D]. 马田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入伍新兵乙肝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调查和乙肝疫苗不同接种方案免疫效果评价[D]. 冯超.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9]北京市丰台区7~12月龄儿童10μg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随访[J]. 孟艳,杨军勇,蔺桂银,张建军,杨霄星,陈黎黎,武庆锐,武晶,李若曦,张卫.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8(05)
  • [10]军队20μg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效果评价和研究[D]. 唐玥. 军事科学院, 2018(01)

标签:;  ;  ;  ;  ;  

乙肝疫苗0、1、6方案接种1年后10_(μg)免疫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