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带的研究及其制备

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带的研究及其制备

一、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分带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燕,龚志云,蒋甲福,周宝良,娄群峰,曹清河,席梦利,陈佩度,顾铭洪,张天真,陈发棣,陈劲枫,李宗芸,王秀娥[1](2021)在《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技术手段。原位杂交技术与基因组、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植物的起源、进化、驯化等基础研究和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应用研究。通过形象地展示DNA、RNA、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实际位置,揭示DNA序列之间的实际位置和顺序、亲缘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结构重排、基因组拼接序列的质量、转录水平RNA和翻译水平蛋白质的位置和数量变化等。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淮地区农科院等自20世纪中期开展细胞遗传学理论技术研究,伴随学科发展不断创新,建立了较完善的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开展植物系统进化、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组学等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将主要综述江苏省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陈紫莹[2](2014)在《大黄鱼与黄姑鱼细胞遗传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优化了鱼类头肾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并应用多种染色体荧光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对其核型、带型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结果如下:1、按每克鱼体重于胸鳍基部注射8 mg党参的煎汁液/20μg BSA混合液,三针法注射,暂养在25℃水中,按0.5μg/g(鱼体重)的浓度注射秋水仙素,低渗40min,滴片前将固定液换成甲醇/乙酸=2:1的卡诺氏固定液和空气干燥法滴片能让染色体伸展得更长。2、大黄鱼染色体荧光带型分析结果显示:PI着色均匀;DPI染色在NOR区域呈现强荧光,分布于10号染色体(sm/m)的短臂端;DAPI染色呈现明暗交替的带型;DDAPI染色,近着丝粒区域呈现强荧光,其他部分荧光不均匀,但未见重复性好的带纹。雌雄个体中期染色体比较结果初步显示,雄性个体2条10号染色体异形。黄姑鱼染色体荧光带型分析结果显示:PI着色均匀;DPI染色在NOR区域呈现强荧光,分布于1号染色体长臂,距着丝粒1/3臂处;DAPI染色在NOR所在位置呈现阴性带,其余部分着色较均匀;DDAPI染色在各条染色体着丝粒部位及1号染色体的长臂部位NOR区域呈强阳信号。3、大黄鱼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结果显示:18S rDNA定位10号染色体(sm/m)的短臂端;端粒序列(TTAGGG)n定位于染色体的端部,在一对染色体上观察到臂间着丝粒;H-P3K克隆定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粒及短臂区域;大黄鱼总DNA为探针作GISH,在着丝粒区域及部分端粒呈强阳性信号;黄姑鱼总DNA为探针作GISH,在着丝粒和端粒区域呈现强阳信号。黄姑鱼染色体FISH结果显示:18S rDNA定位1号染色体长臂间,距着丝粒1/3臂长处,具一强一弱的特点;端粒序列(TTAGGG)n定位于染色体的端部;H-P3K克隆定位于1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大黄鱼总DNA为探针作GISH,在着丝粒和段端粒区域呈强阳性信号,其中1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呈现超强阳性信号;黄姑鱼总DNA为探针作GISH,在着丝粒区域和部分染色体臂间呈现强阳信号,1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呈现超强阳性信号,NOR位置呈现亚强阳性信号。4、利用IPP 6.0显示了大黄鱼DAPI荧光强度二维分布与中轴强度谱,以及黄姑鱼GISH荧光强度二维分布与中轴强度谱,基于这些资料排列了大黄鱼和黄姑鱼核型,测量了核型数据。其中,大黄鱼核型公式为2n=2sm+4st+42t;黄姑鱼的核型公式为2n=48t。本研究在大黄鱼和黄姑鱼两物种中得到丰富的染色体形态标志和参数。基于这些数据并结合图像分析技术,首次实现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准确识别与配对,为深入开展这两种鱼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必要基础。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大黄鱼和黄姑鱼染色体结构部分特征,包括主要rDNA簇的分布、着丝粒序列、异染色质分布、AT/GC富集的分布等;并显示大黄鱼和黄姑鱼间在这几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结构差异,为分析两物种杂交后代染色体组成奠定了基础,也为研究石首鱼科鱼类染色体进化提供了线索。

高猛[3](2011)在《向日葵染色体C-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内葵杂3号三交种为材料,在已有的核型分析基础上,利用Giemsa C-分带技术建立了染色体C-带带型;采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5SrDNA、18SrDNA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将5SrDNA、18SrDNA和45SrDNA定位在染色体上。本研究为向日葵染色体识别及种间亲缘关系和染色体进化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特异性分子标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HKG(HCl-KOH-Giemsa) C-分带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了C-带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组共有62条带纹,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带纹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为强带,16条为弱带;每条染色体都表现出明显的带纹特征,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C-带揭示了染色体上的异染色质区域。2.以内葵杂3号三交种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的方法扩增了18SrDNA和5SrDNA部分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easy上,测得片段长度分别为1808bp和515bp。经BLAST分析,1808bp序列与GeneBank中公布的向日葵18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登录号AF107577);515bp序列与公布的向日葵5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4%(登录号DQ865267)。除此之外,2个序列分别与多种植物的18SrRNA和5S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有很高的相似性,相似性分别达98-99%和91-99%,进一步证明了18S和5S核糖体基因在物种间高度保守。2个序列已提交NCBI并注册,登录号分别为HM638219,HM638217。3.以45SrDNA、18SrDNA和5SrDNA为探针,分别与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表明:45SrDNA和18SrDNA均得到3对杂交信号且位点分布相同,分别位于第3对和第10对染色体及第2对随体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其中18SrDNA在第3对和第10对染色体上的信号较强,在第2对染色体上的信号较弱;45SrDNA的3对杂交信号强弱基本一致;5SrDNA的信号位点共有2对,分布在第7对和第10对染色体短臂端部,其中第7对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较强,第10对染色体上杂交信号较弱。

郭红梅,朱伟伟,陈福龙,陈芳,陈远良,高剑峰[4](2010)在《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文中提出利用黄瓜新泰密刺种子根尖为材料,制作黄瓜中期染色体C显带制片,得到清晰稳定的染色体C显带带纹,在采用常规压片和去壁低渗的制片方法的基础上,对植物染色体显带的制片方法进行了改进。结果显示,利用改良后的方法得到了较多的且清晰稳定的黄瓜中期染色体C显带带纹,其单倍染色体带纹总数为30。结论:染色体制片中的解离、压片、干燥等多个步骤对染色体显带有显着的影响。

郭红梅[5](2010)在《黄瓜芽黄突变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新泰密刺黄瓜种子根尖作为材料,得到清晰稳定的黄瓜根尖中期染色体C显带和G显带,为更好的区分黄瓜染色体提供准确的依据,进而把与芽黄突变相关的基因初步定位到染色体上方法:(1)采用改良的中期染色体C显带方法和ASG法G显带制作方法,制作黄瓜中期染色体C显带和G显带。(2)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HemA1基因片段在芽黄和正常黄瓜叶片中的差异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对HemA1基因片段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1)常规压片法和去壁低渗法得到的染色体浓缩程度较大,显示染色体带纹较少,单倍染色体带纹总数都为12条,而利用改良后的方法得到的染色体浓缩程度较小,显示的染色体条纹数也多,其单倍染色体条纹总数为30条,每条染色体都显示了明显的着丝粒带、中间带和末端带。将用ASG法得到的清晰、稳定的黄瓜中期G显带染色体通过显微观察、照片测量,对染色体进行了配对,并对带纹特征进行了分析。除了第一对染色体相对臂比大于1.70,属于sm型,其余六对都属于m型。单倍染色体具有G显带条纹数22条。(2)HemA1基因在黄瓜正常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1.00×103,在芽黄突变体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38×103。HemA1基因在芽黄突变体的表达下调。(3)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HemA1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杂交信号较弱,背景颜色较深,染色体定位不准确。结论:(1)染色体显带的多少和带纹特征与染色体的浓缩程度有关,浓缩程度越大,显示条纹数越少。使用不同的药品对材料进行预处理,会使染色体停留在不同的时期,也就会使制片中染色体的浓缩程度也不同。另外,染色体的C显带和G显带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因为染色体制片、显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对染色体显带都很关键,每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化都会使染色体显示不同的带纹,所以只要处理条件适合,可以得到染色体C带和G带的中间带。(2)HemAl基因在正常黄瓜叶片和芽黄突变体叶片中的表达量有明显差异,且表达量下调,说明HemA1基因与黄瓜的芽黄突变有很大关系。(3)荧光原位杂交过程中的制片的酶解、固定、脱水、探针的长度及标记以及染色等多个因素会严重影响杂交结果。

李娟娟[6](2009)在《黄瓜芽黄突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1)以六个正常黄瓜品种和一个芽黄突变体黄瓜为研究对象,对黄瓜染色体进行了细胞染色体计数,并对其进行核型分析。为与芽黄突变相关基因的定位提供参考依据。(2)探讨芽黄突变体叶片组织与其野生型叶片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1)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黄瓜根尖进行处理、压片、镜检,分析结果。(2)取芽黄突变体叶片组织与其野生型叶片组织,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正、反向消减杂交文库。对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的克隆进行酶切鉴定,将酶切片段位于200~900bp之间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经过软件Sequence Scanner V1.0去除酶切位点,再经BlaxtX和GenBank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与结论:(1)根据正常黄瓜品种与突变体黄瓜染色体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正常黄瓜与芽黄突变体黄瓜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4,属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7。核型类型均为1A型,属于对称核型。对不同黄瓜品种间染色体长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P>0.05。说明在染色体水平上芽黄突变体与正常的黄瓜几乎没有区别。(2)共鉴定出阳性克隆240个,其中正向消减文库阳性克隆152个,反向消减文库阳性克隆88个。测序成功的序列有206条。经过比对分析,对159条序列进行格式转化并提交至GenBank,并获得序列号:GH270133—GH270291。

陆井元[7](2009)在《运用FISH技术进行黄瓜核型分析和物理图谱的构建与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在染色体、间期核和DNA纤维上定位特定DNA序列的一种有效而精确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在植物基因组分析中,FISH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DNA序列的物理定位,并为染色体的识别提供有效的标记;将相同DNA序列在不同物种间进行物理定位与比较分析,探讨植物基因组的进化;构建植物基因组的物理图谱;对相同DNA序列进行比较物理定位,探讨植物基因组的进化;构建植物基因组的物理图谱;揭示特定染色体区域的DNA分子组织;分析间期核中染色质的组织和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鉴定植物转基因等方面。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世界上十种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保护地生产的第一大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20年来,黄瓜遗传图谱构建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国内外各个实验室已各自构建了基于不同遗传背景的多张黄瓜遗传连锁图谱。目前的黄瓜分子遗传图谱已经发展到图谱整合阶段。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黄瓜细胞遗传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最终进行黄瓜遗传图谱的整合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打好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运用FISH技术研究了黄瓜近交系9930,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并以Typel,Type3串联重复序列为探针,绘制了一张完整的黄瓜核型分析图。2.选取多个SSR标志为探针,构建了上述黄瓜品种的2号和5号染色体物理遗传图谱。3.用三种典型的串联重复序列(Type1,Type3,45S)和转座子(T7,T10,T11)为探针分别在分析了其在9930,“西双版纳”黄瓜与野生黄瓜,三种黄瓜近缘种中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亲缘关系。

刘海学[8](2007)在《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向日葵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生物能源材料,在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中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向日葵是公认的难转化作物,其转化频率不高,并且重复性差,其主要原因是从转化的细胞或组织分化再生植株困难。因此,本研究主要内容之一是探讨向日葵离体培养再生难的问题,以促进向日葵植株再生技术日臻完善,不断提高植株再生频率。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不同基因型外植体在含适宜IAA、6-BA等激素的培养基中均较易形成愈伤组织;但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能力则较困难;不同基因型向日葵外植体的不定芽诱导率依次为子叶节>下胚轴>子叶>真叶;诱导子叶节不定芽分化的适宜6-BA浓度为1.2mg/L,下胚轴为1.8mg/L,子叶为0.6mg/L,真叶却未见到诱导出不定芽;幼胚大小为≤2mm时,体细胞胚发生频率较高(45.5%);体细胞胚胎发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4mg/L 2,4-D+120g/L蔗糖。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基因定位、细胞分类学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对向日葵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这将为向日葵的细胞学分类、选择杂交亲本组合、培育新品种及转基因向日葵的细胞学检测等方面提供细胞学依据。结果表明,8个基因型向日葵的染色体数均为2n =2x = 34,除了RHA266之外,都为中部着丝粒或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8个基因型向日葵具有2种核型:1B和2B,这表明不同基因型间染色体核型确实存在差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设想是在21世纪里,向日葵的基因工程将从单基因性状向多基因发展。也就是说把抗虫、抗病、高产等多种基因都组合在一起,得到更好的向日葵品种。同时还想利用转基因工程,把有益健康的基因转移到向日葵中去,以改良向日葵的品质,使向日葵生产的食品成为健康食品、功能食品、营养食品。另外,通过向日葵转基因工程,人们还想尽快培育出抗旱、抗碱、抗土地贫瘠、抗重金属污染的向日葵。由此看来,对转基因向日葵的研究和开发其前景是非常远大的。关于对类胡萝卜素合成的有关酶基因转化向日葵的研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用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关键酶PSY和LycB基因转化向日葵,以期获得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优质油用向日葵,达到改善向日葵品质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化受体筛选剂Hyg使用浓度为8mg/L较适宜;共培养时间3d为宜;侵染时间8min为宜;重悬液浓度OD600以0.6为佳;以干燥处理4h的子叶节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子叶节抗性芽率较不处理有明显的提高;柱头滴加法和子房注射法导入目的基因较适宜的时间为授粉后4-6h;柱头滴加法的抗性植株率低于子房注射法;PCR、Dot blot及Southern的分子检测证明,目的基因PSY和LycB已整合进向日葵基因组中。

钱春桃[9](2006)在《黄瓜异源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形成机制及其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瓜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但是现有黄瓜资源对其抗性的种内变异严重不足。异源易位系与受体黄瓜亲本杂交亲和,可以直接用来转导外源有用性状,是重要的基因资源。全文从发掘黄瓜枯萎病抗性基因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本实验室合成的种间杂交材料Cucumis属双二倍体新种C.×hytivus Chen & Kirkbride、异源三倍体、黄瓜异源易位系AT-04、以及AT-04与黄瓜感病品种CC2所构建的联合世代群体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AT-04的农艺学和细胞学特点以及形成机制;在分离比较黄瓜和C.hystrix Chakr.枯萎病病原菌、评价各种抗性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AT-04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点和抗性基因组成的异质性。1黄瓜异源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形成机制和特性为了提高黄瓜异源易位系染色体的分析精度,采用放线菌酮进行非离体预处理,研究黄瓜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前期行为、中期核型和前中期C-分带。结果表明:前期染色体多成同心圆分布;前中期染色体长3~8μm,单套前期染色体具有21条C-带,包括12条末端带、7条着丝点带、1条中间带和1条随体带;中期染色体长1.56~2.30μm,核型公式是2n=14=12m(2SAT)+2sm,随体在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为了揭示黄瓜异源易位系形成的机制,分析了双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特点,结果表明:在双二倍体中,52%花粉母细胞中存在多价体,染色体构型公式为38=0.56Ⅰ+17.36Ⅱ+0.35Ⅲ+0.26Ⅳ+0.046Ⅴ+0.056Ⅵ。在前期Ⅰ到中期Ⅰ两个染色体组之间存在分离,末期Ⅰ约1%的花粉母细胞中有7条1染色体分到一极的现象。在异源三倍体中,在终变期和前期Ⅰ分别有0.22%~0.24%的三价体;在后期Ⅰ和末期Ⅱ出现7条1染色体分到一极的现象。双二倍体、异源三倍体与黄瓜的回交1代杂种中有染色体数为2n=14的植株,表明双二倍体和异源三倍体中的7条1染色体分到一极的分离方式,能形成具有活力的n=7型配子。在双二倍体与黄瓜的回交自交后代HH1-8-1-2中检测到来自C.hystrix的外源DNA片段,证明其是异源易位系。通过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以及随后的染色体组分离是黄瓜异源易位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黄瓜异源易位系AT-04具有小叶、短果、棕色瘤刺、多分枝的特点,形态上偏向C.hystrix,育性与栽培黄瓜相近。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AT-04在有丝分裂的中后期至少有1对染色体的姊妹染色单体分离明显滞后。在减数分裂终变期,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有0.2个四价体、0.05个六价体和0.05个八价体,约30%的花粉母细胞中存在拉十字的染色体。在中期Ⅰ,7个二价体出现分组分布现象,主要以3+2+2形式存在,表明其至少经历了4次染色体易位。前中期C-分带分析发现:AT-04的自交一代(AT-04S1)的4号和5号染色体的带型发生了变化。田间调查表明,易位植株AT-04及其自交一代AT-04S1对枯萎病都具有较高抗性。2黄瓜异源易位系抗枯萎病的遗传特性为了为黄瓜抗枯萎病育种提供具有致病性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研究从黄瓜枯萎病发病植株上分离出3种镰刀菌属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茄病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尖孢子镰刀菌是黄瓜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其菌株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上能够形成3种不同菌落,大孢子镰刀型,主要有3个隔膜,小孢子为椭圆型,没有隔,产孢细胞为短瓶颈状,单出。分离获得对黄瓜具有致病力的尖孢镰刀菌菌株Foc-W01。为了从病原物角度来考察野生种C.hystrix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比较来自C.hystrix和黄瓜的枯萎病病原物的形态、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以及致病性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病原物的PSA培养特性差异明显,POD酶谱的谱带数目不同,来自C.hysrix的尖孢镰刀菌强侵染黄瓜幼苗,尖孢镰刀黄瓜专化型病菌轻微侵染C.hystrix。以黄瓜品种长春密刺、津研4号(CC4)、二早子(CC2)、种间杂交后代HH1-8-1-2、以及部分F2(HH1-8-1-2×CC2)植株为材料,分析评价种子萌发抑制、胚根接种、蘸根接种、灌根接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等鉴定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采用毒素粗滤液进行种子萌发抑制的方法只能部分反应黄瓜材料的抗性差异;胚根接种鉴定观察出土幼苗发病情况的评价方法在理论上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蘸根和灌根接种鉴定的方法可以准确区分材料的抗性,但发病潜育期较长;过氧化物同工酶(POD)是比较快速有效的前期辅助鉴定方法。为了探索黄瓜异源易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以异源易位系AT-04和高感枯萎病黄瓜品种二早子(CC2)为亲本,构建联合世代群体。结果表明:当以抗性亲本AT-04为母本时,F1、F2、BC1P1、BC1P2的抗性分布适用于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当以感病亲本CC2为母本时,抗性分布严重偏离1对显性基因的模式,F1,BC1P1,BC1P2和F2群体的抗性总体都比各自正交方向的低。在正反两个方向的杂交世代中,BC1世代的抗性总体上都比各自的F1世代强。同工酶分析表明:酶带的深浅与植株对枯萎病的抗性强弱成负相关,利用同工酶带的深浅可以区分同一个群体中单株抗性的相对强弱。采用RAPD、SSR和AFLP等技术,评价AT-04对枯萎病抗性的异质性。研究表明:在抗感基因池中,利用报道的与枯萎病抗性相关的RAPD引物不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产物。SSR(CSWCT06A)引物和根据抗性基因同源序列设计的5对简并引物,在抗感基因池中没有扩增出预期的与抗性相关的DNA片段。AFLP(E25/M70)引物在抗病亲本AT-04、C.hystrix、正反杂交F1等抗性群体的基因池中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但是为显性标记。同时,试验发现RAPD引物AI-5在正交F1的基因池中扩增出一条约1600bp的多态性条带,其在C.hystrix、AT-04、AT-04×CC2中都存在,在CC2×AT-04中不存在。初步认为异源易位系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与已报道的抗性异质。

曹清河[10](2006)在《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选育、相关基础研究及育种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黄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Berk.& Curt.)Rostov]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黄瓜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由于黄瓜遗传基础狭窄,霜霉病抗性资源有限,至今国内外育种者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黄瓜霜霉病抗性问题。本文以含有霜霉病抗性基因酸黄瓜整套染色体组的远缘杂交双二倍体新种Cucumis hytivus为材料,与栽培黄瓜回交、自交,通过抗性筛选、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综合鉴定,选育出了黄瓜抗霜霉病原初异源易位系CT-01,对其高代自交系进行跟踪鉴定,分析了其遗传稳定性。利用AFLP标记对易位系的系统演化进行了研究。设计特异引物,分离出了抗霜霉病相关基因cpc-1。以高代易位系CT01R为亲本配制组合,选育出了加工专用型新品种‘宁佳3号’。 1.黄瓜异源易位系选育的相关技术和机理研究 研究了普通黄瓜根尖、组培芽体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通过采用合适的预处理药剂,获得了较长的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在预处理方法上以低温(0℃)结合0.002mol·L-1 8-羟基喹啉处理4-4.5h,和以2.5%混合酶液于25℃下解离4-4.5h可获得较好的组胚芽染色体制片。 用改良的染色方法和染色体制片技术对普通黄瓜花粉母细胞(PMCs)减数分裂过程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黄瓜减数分裂属于同时型胞质分裂,双线期染色体具有明显的交叉节并呈现出较易识别的棒状或环状形态,在末期Ⅰ和末期Ⅱ有多核仁和核仁融合现象;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两核居中期的特殊现象,在核居中期小孢子只有一层壁,而在核靠边期小孢子出现了两层壁;黄瓜的成熟花粉粒属于两核花粉粒。 在黄瓜高代自交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首次观察到了微核仁现象。微核仁在PMCs中数目变化范围在1.7之间。从细线期到四分孢子期都可观察到微核仁,其数量和大小在分裂的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期内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微核仁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正常,并没有发现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桥等现象。微核仁的发生不受季节和栽培环境的影响。 利用上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制片技术,对远缘杂交原初二倍体杂种F1和经体细胞染色体自然加倍的双二倍体新种Cucumis hytivus的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间杂种F1的PMCs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有较多的二价体和多价

二、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分带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分带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1.1 小麦及近缘物种染色体鉴定技术
    1.2 小麦–远缘新种质创制与利用
2 水稻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2.1 水稻染色体鉴定技术
    2.2 水稻染色体生物学
    2.3 稻属远缘新种质创制
3 甜瓜属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3.1 甜瓜属染色体鉴定技术
    3.2 甜瓜属物种起源与进化
    3.3 甜瓜属物种种质创新
4 棉花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4.1 棉花染色体鉴定技术
    4.2 棉花染色体生物学
    4.3 棉花远缘杂交与新种质创制
5 菊花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5.1 菊属染色体鉴定技术
    5.2 菊属起源与演化
    5.3 菊属远缘杂交与种质创新
6 杨树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6.1 杨树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6.2 杨树性染色体的分子细胞遗传学
7 甘薯分子细胞遗传学及其应用
    7.1 甘薯染色体鉴定技术
    7.2 甘薯起源与进化
    7.3 甘薯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
8 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展望
说明

(2)大黄鱼与黄姑鱼细胞遗传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染色体分析技术及其在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1.1.1 染色体带型分析
        1.1.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1.2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研究进展
        1.2.1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的目的及意义
        1.2.2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的方法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3 石首鱼科鱼类染色体研究概况
    1.4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鱼类头肾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取材
        2.1.2 促细胞分裂素
        2.1.3 秋水仙素剂量
        2.1.4 促细胞分裂素和秋水仙素的注射方式
        2.1.5 低渗时间对染色体质量的影响
        2.1.6 滴片方式
        2.1.7 卡诺氏固定液中甲醇与乙酸比例
        2.1.8 优化条件在大黄鱼与黄姑鱼上的应用
    2.2 实验结果
        2.2.1 促淋巴细胞分裂素
        2.2.2 秋水仙素注射剂量
        2.2.3 注射方式
        2.2.4 低渗时间
        2.2.5 滴片方式
        2.2.6 卡诺氏固定液中甲醇与乙酸比例
        2.2.7 综合优化条件在黄姑鱼与大黄鱼上的应用
    2.3 讨论
第3章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荧光带型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取材
        3.1.2 染色体制备
        3.1.3 PI染色
        3.1.4 DAPI染色
        3.1.5 DPI显带
        3.1.6 DDAPI显带
        3.1.7 观察
    3.2 实验结果
        3.2.1 PI带型
        3.2.2 DAPI带型
        3.2.3 DPI带型
        3.2.4 DDAPI带型
    3.3 讨论
        3.3.1 荧光显带与染色体组结构
        3.3.2 染色体识别
        3.3.3 大黄鱼的性染色体
        3.3.4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的差异
第4章 大黄鱼与黄姑鱼中期染色体的FISH
    4.1 18S rDNA和端粒序列在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上的FISH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实验结果
        4.1.3 讨论
    4.2 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ZOO-FISH初步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2.3 讨论
    4.3 H-P3K克隆在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上的FISH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3.3 讨论
第5章 计算机辅助核型分析初步应用
    5.1 计算机辅助大黄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1.3 讨论
    5.2 计算机辅助黄姑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2.3 讨论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向日葵染色体C-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染色体分带
        1.1.1 植物染色体Giemsa C-分带
        1.1.2 Giemsa C-分带和荧光显带研究的发展
        1.1.3 Giemsa C-分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2 荧光原位杂交
        1.2.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
        1.2.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本原理
        1.2.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中的探针
        1.2.4 靶的类型
        1.2.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
        1.2.6 核糖体rDNA 重复序列及其荧光原位杂交研究进展
    1.3 向日葵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3.1 向日葵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1.3.2 向日葵DNA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1.3.3 向日葵功能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1.3.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向日葵染色体Giemsa C-分带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影响染色体C-分带的因素
        2.2.2 染色体C-分带分析
    2.3 讨论
3 向日葵5SrDNA 与18SrDNA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组DNA 提取
        3.2.2 目的片段的PCR 扩增
        3.2.3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转化
        3.2.4 重组质粒检测
        3.2.5 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
        3.2.6 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
    3.3 讨论
4 向日葵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影响FISH 的因素
        4.2.2 FISH 的结果
    4.3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常规压片法
        1) 制片:
        2) 分带:
        1.2.2 去壁低渗法
        1.2.3 改良后的方法
        1) 制片:
        2) 分带: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5)黄瓜芽黄突变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叶色突变概述、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概述
        1.1.2 叶绿素合成的机制
        1.1.3 研究背景和现状
    1.2 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基因表达分析方法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1.3 基因染色体定位的研究背景、原理及操作程序
        1.3.1 研究进展
        1.3.2 染色体带型及显带技术
        1.3.3 荧光原位杂交的研究背景、原理及方法
    1.4 本实验的研究内容、实验目的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瓜中期染色体C显带
    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黄瓜中期染色体G显带
    3.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HEMA1基因片段在正常黄瓜及其突变体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HemA1基因EST片段序列与基因库中的全cDNA序列比对结果
        4.3.2 RNA提取结果
        4.3.3 重组质粒检测结果
        4.3.4 RT-PCR结果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HEMA1基因在黄瓜染色体中的FISH定位分析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黄瓜染色体制片
        5.2.2 探针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6)黄瓜芽黄突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绪论
    1.1 芽黄现象及研究现状
    1.2 核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1.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原理
    1.4 EST 技术及其应用
    1.5 生物信息学在EST 研究中的应用
2 六个正常黄瓜品种和一个芽黄突变体的核型分析
    2.1 材料及试剂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黄瓜芽黄突变体抑制消减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序列的比对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EST 序列提交格式
附录二 GenBank 登录的序列
作者简介
致谢(Acknowledgements)
导师评阅表

(7)运用FISH技术进行黄瓜核型分析和物理图谱的构建与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黄瓜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1.1.1 研究现状
        1.1.2 前景与展望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进展
        1.2.1 研究现状
        1.2.2 前景与展望
2.运用FISH技术进行黄瓜核型分析和物理图谱的构建与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方法
        2.1.3.1 黄瓜中期染色体制片
        2.1.3.2 FISH
        2.1.3.3 细胞学测量和分析
    2.2 黄瓜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
        2.2.1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2.2.2 讨论
    2.3 黄瓜染色体精细分子物理图谱的构建
        2.3.1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2.3.2 讨论
    2.4 几种串联重复序列及转座子在黄瓜近缘种之间的比较分析
        2.4.1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2.4.2 讨论
3.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缩略词表
致谢
作者简历

(8)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植物染色体核型研究的方法及应用
    第二章 向日葵组织培养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基因工程的研究
    第四章 外源 DNA 导入花粉管通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向日葵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及核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向日葵不同外植体组织培养及其再生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PSY 导入向日葵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向日葵花粉管通道技术转化类胡萝卜素合成酶(LYCB)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9)黄瓜异源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形成机制及其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基于远缘杂交的黄瓜种质资源的创制研究
        1 特异染色体材料的合成和鉴定研究
        1.1 二倍体种间杂种
        1.2 双二倍体种间杂种
        1.3 异源三倍体
        1.4 单体异附加系
        2 利用异源易位系转导外源有用性状
        3 展望
    第二章 黄瓜染色体分析及其在渐渗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1 染色体分析
        1.1 有丝分裂染色体鉴别
        1.2 减数分裂观察
        2 染色体分析在黄瓜渐渗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2.1 种间杂种F_1和双二倍体
        2.2 异源三倍体
        2.3 单体异附加系
        2.4 异源易位系
        3 展望
    第三章 黄瓜枯萎病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1 黄瓜枯萎病病原物的研究
        1.1 枯萎病病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1.2 营养体亲和群(VCG)
        1.3 同工酶和DNA
        1.4 致病性
        2 黄瓜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2.1 生产应用的接种鉴定方法
        2.2 试验研究阶段的接种鉴定方法
        3 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
        4 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规律
        5 黄瓜枯萎病抗性基因标记
        6 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
    第一章 黄瓜异源易位系的形成机制和特性研究
        第一节 放线菌酮预处理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分带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染色体制备
        1.3 染色体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期染色体的行为
        2.2 前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C-分带
        2.3 中期染色体的核型
        2.4 前中期C-分带制备的关键因素
        3 讨论
        第二节 黄瓜异源易位系形成机制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重组交换
        2.2 外源DNA片段筛选
        3 讨论
        第三节 黄瓜异源易位系AT-04的鉴定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农艺性状
        1.3 细胞学分析
        1.4 枯萎病抗性的田间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艺性状
        2.2 染色体观察
        2.3 前中期C-分带
        3 讨论
    第二章 黄瓜异源易位系抗枯萎病的遗传特性研究
        第一节 黄瓜枯萎病病菌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培养基
        1.3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
        1.4 尖孢镰刀菌的确定
        1.5 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检测
        1.6 尖孢镰刀菌的保存
        2 结果分析
        2.1 枯萎病病原物分离
        2.2 尖孢镰刀菌形态学特征
        2.3 野生型菌株Foc-W01的POD酶谱特征
        2.4 野生型菌株Foc~W01粗滤液的致病性
        2.5 尖孢镰刀菌病原物的保存
        3 讨论
        第二节 来自Cucumis hystrix和黄瓜的枯萎病病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物形态比较
        2.2 2种病原物POD酶谱差异
        2.3 病原物的致病性
        3 讨论
        第三节 对几种黄瓜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萌发抑制鉴定
        2.2 常规的胚根接种鉴定
        2.3 蘸根和灌根接种鉴定法
        2.4 过氧化物同工酶鉴定
        3 讨论
        第四节 黄瓜异源易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世代群体的抗性遗传特点
        2.2 不同世代的POD同工酶特性
        3 讨论
        第五节 黄瓜异源易位系枯萎病抗性基因的异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
        2.2 AFLP
        2.3 SSR
        2.4 简并引物
        3 讨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选育、相关基础研究及育种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作物异源易位系的研究进展
        1.作物异源易位系的定义和利用
        2.作物异源易位系选育方法及发生途径
        2.1 用常规回交选育的方法培育异源易位系
        2.2 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导易位
        2.3 利用单价体的错分裂
        2.4 用细胞、组织培养诱导染色体易位
        2.5 诱导同源染色体配对产生易位
        2.6 Ph隐性突变体和抑制基因的利用
        3 异源易位系的鉴定方法
        3.1 形态学鉴定
        3.2 细胞学鉴定
        3.3 分子原位杂交鉴定
        3.4 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鉴定
    第二章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分离、克隆的研究进展
        1 图位克隆法
        2 转座子标签法
        3 差异表达基因克隆
        3.1 mRNA差异显示(DDRT-PCR)
        3.2 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RDA)
        3.3 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SSH)
        4 同源序列候选基因克隆
        5 小结
    第三章 黄瓜霜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1 黄瓜霜霉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1.1 黄瓜霜霉菌在真菌中分类地位
        1.2 霜霉菌的小种分化研究
        1.3 病原菌的保存
        1.4 病害侵染来源及侵染循环
        1.5 黄瓜霜霉病的流行规律
        2 黄瓜霜霉病抗性鉴定方法
        2.1 接种浓度的研究
        2.2 接种方法
        2.3 不同抗性鉴定分级标准
        2.4 不同抗性水平划分标准
        2.5 综合评价
        3 黄瓜霜霉病抗性与叶片生理生化物质含量关系的研究进展
        4 黄瓜霜霉病抗性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下篇 研究内容
    第四章 黄瓜异源易位系选育相关技术和机理研究
        第一节 黄瓜根尖细胞改良染色体制片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phidicolin预处理的最佳时间
        2.2 两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2.3 酸黄瓜的核型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用组培芽鉴定组培材料染色体数目的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染色体制片主要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3种预处理方法的比较
        2.2 不同预处理时间、固定药剂和解离方法的比较
        2.3 组培芽制片方法的应用
        3 讨论
        第三节 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观察结果
        2.1 第一次减数分裂
        2.2 第二次减数分裂
        2.3 雄配子体发育
        3 讨论
        3.1 染色体构型分析较理想的时期
        3.2 核仁的数目与NOR的数目
        3.3 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的多核现象
        第四节 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核仁现象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核仁的发生频率
        2.2 微核仁的周期变化特征
        2.3 环境和染色体行为与微核仁的发生
        2.4 花粉粒育性的测定
        3 讨论
        3.1 微核仁的产生
        3.2 微核仁与花粉粒育性的关系
        第五节 黄瓜-酸黄瓜异源易位系发生机理的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间杂种的细胞学观察
        2.2 双二倍体新种的细胞学观察
        3 讨论
    第五章 黄瓜-酸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的选育与鉴定
        第一节 黄瓜抗霜霉病原初异源易位系CT-01的筛选与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源易位系的筛选及抗病性鉴定
        2.2 异源易位系的形态学观测
        2.3 异源易位系的细胞学分析
        2.4 异源易位系的RAPD分子标记鉴定
        3 讨论
        第二节 黄瓜-酸黄瓜原初易位系的自交后代及其它渐渗系霜霉病抗性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黄瓜-酸黄瓜异源易位系CT-01高代自交系的细胞学和分子标记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CT-01自交株系5211s的细胞学观察
        2.2 高代易位系5211s的AFLP分子标记鉴定
        3 结论
    第六章 利用AFLP技术研究易位系的系统演化和分类地位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FLP分子标记结果
        2.2 聚类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黄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的分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材料总RNA的提取
        2.2 不同引物组合的PCR扩增
        2.2.1 引物对1的PCR扩增结果
        2.2.2 引物对2的PCR扩增结果
        2.3 目的条带回收、测序及序列分析
        2.3.1 目的条带回收、测序
        2.3.2序列网上同源性分析
        2.3.3 半定量RT-PCR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利用异源易位系培育黄瓜加工型新品种‘宁佳3号’
        1 选育过程
        2 品种比较试验
        2.1 产量
        2.2 果实性状及抗病性
        2.3 果实营养品质
        3 ‘宁佳3号’的特征特性
        4 栽培技术要点说明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分带及其制备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 王海燕,龚志云,蒋甲福,周宝良,娄群峰,曹清河,席梦利,陈佩度,顾铭洪,张天真,陈发棣,陈劲枫,李宗芸,王秀娥. 遗传, 2021(05)
  • [2]大黄鱼与黄姑鱼细胞遗传学初步研究[D]. 陈紫莹. 集美大学, 2014(06)
  • [3]向日葵染色体C-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研究[D]. 高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4]植物染色体C-带带型制作技术的改良[J]. 郭红梅,朱伟伟,陈福龙,陈芳,陈远良,高剑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5]黄瓜芽黄突变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D]. 郭红梅. 石河子大学, 2010(02)
  • [6]黄瓜芽黄突变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D]. 李娟娟. 石河子大学, 2009(02)
  • [7]运用FISH技术进行黄瓜核型分析和物理图谱的构建与比较研究[D]. 陆井元.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8]向日葵染色体核型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D]. 刘海学. 吉林大学, 2007(03)
  • [9]黄瓜异源易位系的细胞遗传学形成机制及其对枯萎病的抗性遗传特点[D]. 钱春桃.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10]黄瓜抗霜霉病异源易位系选育、相关基础研究及育种应用[D]. 曹清河.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黄瓜前中期染色体C带的研究及其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