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及其防治对策

四川省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及其防治对策

一、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响应及其防治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晁骏[1](2020)在《不同生草种植对芒果经济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林地果园通过种植生草的方式生态调控果园病虫害受到了广泛关注。为评价于海南芒果经济林地种植的生草对果园林地保护及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018-2019年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芒果林地系统研究了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 cv.Reyan)、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Sw.)P.Beauv.]、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绿叶山蚂蝗[Desmodium intortum(Mill.)Urb.]4种不同生草在芒果林地种植的生长情况和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评价并明确了适宜芒果经济林地种植的生草种类。通过将不同生草的幼苗移栽于芒果林地后其生长情况观测得知,平托花生、大叶油草、柱花草可于芒果园正常生长,但生长量、覆盖效果及管理难度有差异。其中大叶油草于移栽后90 d的时间完成封行,封行后株高、茎长分别维持在35 cm、40 cm上下。柱花草所需封行时间约3个月,随后株高、茎长无显着变化。平托花生需要约120d时间完成封行,封行后继续保持匍匐生长,株高保持在14 cm上下。绿叶山蚂蝗在移栽30 d后株高、茎长无显着增加,盖度最大值仅为22.50%,无法继续正常生长。综合表明,平托花生、大叶油草和柱花草适宜于林地种植。而绿叶山蚂蝗无法在芒果园生境正常生长。2、明确了大叶油草、平托花生、柱花草等不同生草种植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叶油草、平托花生、柱花草生境下芒果园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均约为清耕生境的2倍,个体数量三种生草生境分别为清耕生境的3倍、4倍、8倍,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稳定性均高于清耕生境,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在天敌亚群落方面也表现出相似结果。而害虫亚群落方面,个体数量均低于清耕生境。三种生草的种植有效地提高了蜘蛛、草蛉的种群数量,丰富了蜘蛛群落的多样性,且抑制了蓟马的爆发。三种生草生境天敌亚群落相似度上,平托花生与大叶油草之间相似程度最高,其次为同属豆科的柱花草与平托花生生境,清耕生境与三种生草生境天敌群落相似度均为最低值,表明三种生草生境对天敌保护的作用方式具有相似性。而在花期传粉节肢动物群落中,三种生草生境下传粉昆虫物种数量与清耕生境相近,但在个体数量上三种生草生境均约为清耕生境的2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也高于清耕生境,而在优势集中性指数上表现出相反趋势,综合表明三种生草生境可有效地提高芒果园花期传粉昆虫的个体数量,帮助花期的传粉。结合以上综合分析表明,芒果园种植大叶油草、平托花生、柱花草有利于增强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利用改变生境的方式减少芒果园害虫的种群数量,是一种有效的有害生物生态防治措施。

刘娅婧[2](2020)在《理县河谷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更好的实现国家关于“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岷江上游河谷地区的理县为例,针对聚落空间布局现状,结合自然、生态、社会等相关因素,应用聚落生态位的理论,在GIS技术支撑下建立理县乡村聚落空间数据库,并分析聚落的空间布局适宜性,能够为优化聚落空间布局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独特的河谷环境使理县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边缘低缓地带。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并以河流为中心呈线性分布。(2)理县乡村聚落在规模空间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低密度大规模与高密度小规模共存”的结构规模特征。其中,人口总体呈现“东南集聚西北稀疏,与聚落密度同步”的分布特点;聚落呈现“数量庞大而规模较小”的特征。(3)在乡村聚落影响因素中,分析发现理县聚落主要分布在高程1500~2500m之间、0°~15°的缓坡地带;距离河流500m以内的聚落分布受河流因素影响明显;国道1000m范围涵盖了大约全县聚落总数的50%。(4)将聚落生态位的理论运用于适宜性评价中,构建理县乡村聚落适宜性评价模型。得出理县乡村聚落用地的总体适宜性不高,适宜性等级以中度适宜为主,适宜面积约占48.36%;低适宜度次之,面积占40.00%;高度适宜区域最少,面积仅为11.64%。此现象与理县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地质环境相吻合。(5)综合考虑聚落点空间布局模式,提出了优先发展型、维持现状型、限制发展型及异地搬迁型四种居民点布局调整模式并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措施建议。总之,通过对理县乡村聚落实地调查研究并分析其空间特征,从适宜性角度探索乡村聚落与各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尝试提出未来聚落发展的优化建议,为理县聚落找寻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也可为相似地区的乡村聚落规划提供参考。

吴渊[3](2019)在《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防止过度放牧,遏制草地退化,我国于2011年开始在主要牧区施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因黄河源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保护与牧民生计改善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对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全国生态安全的影响更为重大。评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发现政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关键举措。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将经济与生态结合以及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通过减畜手段达到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目标”政策逻辑的系统性评价。因此,本研究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政策逻辑,首先根据牧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政策的减畜效果;其次估算了理论补奖标准和最小养殖规模,从而厘清了减畜效果的产生原因;紧接着根据草地遥感数据从绿度变化率(GRC)、综合植被盖度(CVC)、净初级生产力(NPP)3个指标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情况;最后分离出了气候和政策两个因素对政策实施前后草原生态变化的贡献。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总体减畜效果有限,草畜平衡和禁牧的减畜效果存在差异。政策变量补奖金总额的估计系数为0.0034,未通过显着性检验,政策未显着降低牧户牲畜年末存栏量,其总体减畜效果有限。在草畜平衡区,其他条件不变下,补奖总金额每增加1000元,牧户的牲畜年末存栏量增加4.42%,在1%显着性水平上显着;在禁牧区,政策虽然减少了牧户的牲畜年末存栏量,但在统计上并不显着。(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减畜效果有限的直接原因为现有补奖标准偏低,根本原因为政策规定的生态养殖规模无法维持牧户长期生计。在禁牧区,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现有禁牧补助标准比理论禁牧补助标准分别低38.74元/亩、22.65元/亩、55.79元/亩、8.82元/亩;最小养殖规模分别高出其生态养殖规模304.1羊单位、294.3羊单位、103羊单位、300.7羊单位。在草畜平衡区,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现有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比理论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分别低117.15元/亩、40.33元/亩、54.54元/亩、10.97元/亩;最小养殖规模分别高出其生态养殖规模190.2羊单位、237.2羊单位、33.4羊单位、35.5羊单位。严格执行政策后,短期来看,现有补奖标准无法弥补牧户减畜的机会成本;长期来看,政策规定的生态养殖规模无法维持牧户生计。(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生态效应有限,未能改变黄河源区草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的总体恶化趋势,但却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关键措施。气候因素导致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草地NPP比政策实施前平均分别降低了11.73%、16.11%、15.56%、19.62%;政策实施导致泽库、甘德、达日、称多的草地NPP平均分别增加了10.95%、10.98%、11.06%、16.82%。然而,政策的实施仍未能遏制住草地NPP总体降低的趋势,泽库、甘德、达日、称多草地NPP平均分别降低了0.78%、5.13%、4.5%、2.8%,这主要是由当前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力度不大所致。另外,气候对草地NPP的影响基本一致,人类活动对草地NPP的影响差异较大,证明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为进一步完善黄河源区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高其实施效果,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标准,弥补牧户减畜损失。因不同地区间牧户减畜的机会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在制定新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时,应综合考虑地区草地生产力、牲畜价格、畜群结构、自然灾害、气候条件等因素。(2)加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监管。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弱监管也是制约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改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弱监管,一要制定出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提高牧户的违约成本;二要提高草原监管人员的工资报酬,扩大草原监管队伍;三要创新监管手段,将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和无线监测设备等技术应用到草原监管上来。

罗承[4](2019)在《北川县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山区泥石流灾害高发且严重,而防治又相对薄弱。位于北川县的杨家沟每年雨季均有不同程度大小的山洪、泥石流爆发,一方面直接对沿沟居民的生命、生活、生产构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泥石流冲入主河道都坝河,形成链式反应,堵塞河道、抬高河床,对沿岸造成次生灾害,影响巨大。本文以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杨家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搜集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运用Arcgis和CAD等软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对杨家沟泥石流流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形成条件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选取针对性参数进行危险性评价并和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根据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实地详细地调查了杨家沟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出杨家沟泥石流高频易发的原因在于:(1)地形条件方面,研究区属侵蚀溶蚀低中山地貌,相对高差超过1km,陡峭深切的沟谷提供了充足的动能;25.0km2的流域面积极具强大的汇水能力。(2)物源方面,魏家山滑坡和沟道松散堆积物在泥石流启动时有大量固体物质直接参与活动。(3)水源方面,本不高的泥石流激发雨强震后变得更低,杨家沟每年雨季集中且降雨丰沛,暴雨和持续强降雨时有发生。(2)通过对杨家沟泥石流运动特征的参数计算,结合三大要素条件,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组合赋权后,对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出结果为极度危险。最后对比分析刘希林模型和实际调查结果,认为组合赋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优于传统模型,评价结果更吻合实际。(3)杨家沟纵坡降较大,深切下蚀严重造成两侧坡体坡度较陡,沟道时宽时窄,泥石流物源主要为魏家山特大型滑坡和沟道松散物提供。结合具体情况和评价结果,通过两种方案优选,拟采用“以固床为主,拦挡为辅助,兼顾沟道清理”的防治方案。

冉永红[5](2019)在《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石流是易发于山区的严重自然灾害,而我国山区面积较大,泥石流灾害频发,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为减轻泥石流灾害,学者们展开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研究以泥石流起动条件、运动机理、堆积原理以及泥石流浆体和大块石冲击力等内容为主,然而以提高结构抗冲击能力为目标进行新型拦挡结构体系开发的研究很少。本文针对含巨石的水石流和稀性泥石流,提出了钢-混凝土格栅坝体系,并对该新型体系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性能展开研究。本研究首先针对结构主受力构件的冲击动力响应展开分析,提出悬臂构件的冲击动力响应分析方法;然后针对结构的冲击动力响应展开研究,提出相应的固体冲击试验方法;最后将新型体系应用于实际工程,并对该工程进行监测。本文基于上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引入折算质量,基于能量法推导得到悬臂构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表达式,求解得到构件的折算质量、动荷系数、冲击力和位移。同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得到构件的冲击力、位移以及能量转换关系,总结构件的响应模式,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构件的响应模式可以概括为冲击点处轻微损伤、冲击点处凹陷变形、构件弯曲变形、构件约束端破坏;空心钢管桩和钢管混凝土桩都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两者的能量吸收率分别达66.8%和50.0%以上;钢管混凝土桩的位移显着小于空心钢管桩,最大减幅为38.0%;钢管混凝土桩的冲击力显着大于空心钢管桩,最大增幅为14.5%。(2)针对钢-混凝土悬臂构件的冲击动力性能,利用自主设计的固体冲击加载架进行试验研究,监测构件的应变、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同时对试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能量法求解构件的位移,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的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说明将能量法用于求解悬臂构件的冲击动力响应是可行的,同时研究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是可靠的。(3)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钢-混凝土格栅坝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和冲击力响应特点,总结结构的响应模式以及能量转换关系,同时对结构进行参数分析,研究桩管套箍系数、撑管径厚比、桩撑刚度比、冲击物质量、冲击速度和冲击高度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的响应模式可以概括为构件轻微损伤、构件弯曲破坏、节点连接破坏、整体结构破坏;桩管套箍系数、撑管径厚比和桩撑刚度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受桩管和撑管的外径、壁厚等单因素变化的制约;空心钢管格栅坝和钢管混凝土格栅坝都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两者能量吸收率分别达61.9%和60.5%以上;钢管混凝土格栅坝承载能力比空心钢管格栅坝提高95.4%。(4)针对钢-混凝土格栅坝的冲击动力性能,利用自主设计的固体冲击加载架进行试验研究,监测构件的应变、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同时对试验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桩管受冲击时结构能发挥良好的整体耗能作用,而撑管受冲击时结构整体耗能作用不明显;空心钢管格栅坝和钢管混凝土格栅坝都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5)根据甘肃省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需要,将本文所提出的钢-混凝土格栅坝投入实际应用,建设示范工程,以验证该新型结构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效果,同时针对结构关键部位设计合理的监测系统,对实际工程进行监测。

刘业森,杨振山,黄耀欢,刘昌军[6](2019)在《建国以来中国山洪灾害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揭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山洪灾害时空演变格局,探测了影响历史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采用6万多个山洪灾害历史记录数据,利用重心对比方法,从重心地理位置、聚集程度、移动趋势3个方面揭示了1951~2015年中国山洪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初步分析了降雨、人口与山洪灾害之间时空演变的关系.进一步选取2000~2015年间相关数据,基于自然流域单元,构建了降雨、人类活动、地表环境相关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测影响历史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建国以来,中国历史山洪灾害空间分布转移与降雨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2000~2015年间山洪灾害空间分布呈现出区域分异特征,降雨因子的驱动大于人类活动因子和地表环境因子,地表环境和人类活动在成灾环境中具有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山洪灾害驱动因子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中国山洪高风险区包括川渝生态区、华南生态区、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风险度区包括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生态区.研究结果有助于科学理解山洪成灾环境、山洪灾害风险度分区,也为进一步做好治灾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阳[7](2018)在《四川省泸定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泸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大渡河流域中段,县内地貌切割较深,地质构造发育,地震时有发生,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县域内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人类活动集中且强度较大,人地矛盾突出。县内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高,受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难度极大。开展泸定县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有利于保护县域的生态地质环境稳定性,预防生态问题发生。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遥感数据,集成生态地质环境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选取14个影响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的因子,构建评价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计算各层指标权重,通过分析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三个目标层的空间分异特征,遵循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完成泸定县生态功能区划与评价。通过研究得到以下方面的认识:(1)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尤其是受地形切割、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要素影响,县域生态地质环境存在着显着的空间分异特征。高程因素决定了立体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地质构造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对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分区形成重大影响;人类活动聚集导致了大渡河河谷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变高,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2)通过对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因子进行研究得知:(1)泸定县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大渡河流域两岸中山地区,这些地区受地质构造影响较大,地貌切割较深,水土侵蚀敏感性较高。(2)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集中分布在大渡河中山地貌和西侧高山和极高山区,因降雨较为丰富,植被覆盖度高,水源留存作用明显,因此具有较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3)县域内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聚集区包括泸定县城、冷碛镇、兴隆镇、磨西镇、新兴镇、得妥乡,河谷地带水热组合条件较好,建设用地与耕地质量较高;但因人类活动强度过大,对自然环境扰动较大,造成自然生物资源留存少,河谷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亟待修复。(3)结合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三个目标层因子,将泸定县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大区:(1)主要生态调节功能区,面积1380km2,占泸定县总面积的63.71%,主要分布于大渡河河谷西侧,应以保证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实行限制或禁止开发策略;(2)生态产业聚集区,面积34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6.06%,分布于大渡河河谷,为泸定县主要产业聚集区,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应实行优化开发策略;(3)次要生态调节功能区,面积438km2,占总面积的20.2%,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东侧,在保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实行保护开发策略。

刘业森[8](2017)在《中国山洪灾害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异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洪突发性强、预防预测难度大,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山洪灾害已成为威胁广大山丘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自然灾种。通过2013-2016年进行的全国山洪灾害调查,收集了建国以来的山洪灾害数据,查清了广大山丘区人口分布、下垫面特征、社会经济形势等自然和社会信息,为科学防御山洪灾害奠定了很好基础。但是,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由数百家单位、上万人参与完成,数据质量和区域一致性难以保证,同时,海量调查评价成果需要深入挖掘分析以研究山洪灾害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支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本文针对当前实际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针对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质量审核难题,基于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模型和Moran I等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一种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质量控制方法(DM-Moran),实现大数据量、多批次、多尺度调查评价数据的高效审核,维护调查数据区域一致性。通过利用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进行检验,确认该方法满足数据质量控制精度和效率要求。第二,山洪灾害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评价。利用降雨、地表环境、人类活动等数据从年代变化、年际变化、日变化、空间分布变化等多时空维度,分析了1951-2015年发生的6万多次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洪灾害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其驱动力存在时空异质性。第三,山洪灾害驱动力时空异质性评价。利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等分析方法,以10-50km2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为分析单元,综合多源时空数据,定量评价了11个山洪灾害风险区山洪灾害空间分布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山洪灾害空间分布驱动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驱动因子解释力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在降雨、地表环境、人类活动等诸因子中,各风险区主要驱动因子为强降雨或地貌分区;驱动因子交互后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子解释力。选择四川省为典型区域,通过1995-2004年、2005-2014年两时段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降雨因子是造成四川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山洪灾害空间格局的影响在2005-2014年有所增加。第四,研制全国山洪灾害风险分布图。在山洪灾害时空驱动力异质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驱动力分析结果进行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设置和数值转换,利用综合分析法对全国山丘区进行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分布图。通过与已有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成果和风险分区方案进行对比,并利用历史山洪灾害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本文风险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山洪灾害实际发生情况。第五,研发了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山洪灾害数据分析服务系统。设计了山洪灾害时空数据模型(FFSTDM)和山洪灾害时空数据多维立方体,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研发了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山洪灾害数据分析服务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等时空数据处理与挖掘分析模型,实现了5个主要功能模块:调查数据质量审核、多源时空数据分析与挖掘、多维海量数据在线统计汇总、业务数据共享服务、三维智慧流域支撑下的山洪灾害时空数据集成。该系统已应用于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决策。

张鹏[9](2017)在《清原县大苏河长沙村黄代沟特大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泥石流自然灾害在山区时常发生,它是固体和液体产生运动而呈现的泥沙大规模搬运的结果。该现象是受到了地理与地质环境、气象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发生的,尤其是在汛期,由于在水动力的作用下,山区大量泥土松动,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和停积等环节上具有严重的灾害性。清原县是辽宁省内的地质灾害发生严重地区之一,主要面临的灾害类型为泥石流。只要是在降雨量迅猛的阶段,泥石流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就很高,并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对民众的生命以及生存环境带来威胁,除此以外,还会将该公路冲毁、堵塞隧道口等,影响居民的交通出行。特别是2013年8月16日,清原县西部和南部地区发生的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在南口前镇和大苏河乡等地,灾害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农田冲毁,粗略估算直接经济损失1460万元。由此可见,泥石流是一种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威胁极大的灾种,必须要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范。论文以清原县大苏河乡长沙村黄代沟特大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黄代沟流域内物源的分布和储存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泥石流规模、空间分布特征、泥石流的物质组成、泥石流的类型、泥石流的成因的分析,研究表明,泥石流沟物源松散堆积物储量丰富,发生泥石流的物源充足;在降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各条泥石流沟将爆发泥石流,其发生的规模大小与降雨直接相关。加之,研究区可供泥石流安全堆积的停淤范围较小,其毁坏力与降水量大小、降水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一旦泥石流灾害发生,将造成极大危害。为此,论文开展了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为该特大型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张正军[10](2017)在《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与自然要素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藏区城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其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近几十年来由于政策的倾斜及内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四川藏区城镇发展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由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缺乏对自身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考虑,导致四川藏区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退化、城市特色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根据四川藏区的资源环境及生态区位状况,本文认为四川藏区未来的发展,应该以保护人文空间及其自然环境为主,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四川藏区城镇为研究对象,特别是早期形成的聚落空间,探讨研究城镇人文空间形成及发展的人文因素。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等研究方法,借助ArcGIS、PHOENICS、Excel等相关模拟分析软件,对四川藏区城镇自然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人文因素在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的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些人文因素背后却有着对自然要素条件的适应与选择。全文分为6章,第1章为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思路,介绍了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机遇,认为以生态旅游业及特色文化产业等服务型产业是四川藏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而人文要素及自然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第2章为相关概念及概念的解释。本文中的人文空间是具有地方性的、居民进行生产生活并与之经常性产生联系的居民认同的空间场所,自然要素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建设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因素。第3章为四川藏区城镇的发展状况及案例城镇发展建设的人文要素分析。第4章为四川藏区案例城镇的自然要素的分析。第5章为人文空间的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即在城镇建设中,人文要素是对更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要素做出的选择。第6章为文章的总结与展望。

二、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响应及其防治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响应及其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生草种植对芒果经济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芒果经济林种植现状
    1.2 生境与生物多样性
        1.2.1 生境的概念
        1.2.2 生境的类型
        1.2.3 生物多样性
        1.2.4 生物多样性测度
        1.2.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3 果园生境与害虫控制关系
        1.3.1 果园生境植被多样性的作用
        1.3.2 果园生境同时兼具持久性和不稳定性
        1.3.3 诱集植物对害虫群落的影响
    1.4 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1.4.1 芒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1.4.2 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5 芒果园害虫的生态控制
        1.5.1 害虫的生态控制
        1.5.2 果园害虫生态治理与生境调节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果园生草的田间生长观察试验设置
        2.3.3 芒果园生草生境的建立
        2.3.4 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
    2.4 标本鉴定
    2.5 数据处理
        2.5.1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5.2 群落相似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草芒果园生长情况
    3.2 芒果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特征
        3.2.1 平托花生与大叶油草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特征
        3.2.2 柱花草的节肢动物总群落特征
        3.2.3 总群落结构特征时间动态
    3.3 芒果园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特征
        3.3.1 亚群落的分类
        3.3.2 平托花生和大叶油草亚群落结构特征
        3.3.3 柱花草亚群落结构特征
        3.3.4 亚群落结构特征的时间动态
    3.4 主要天敌和害虫动态
        3.4.1 蜘蛛群落结构
        3.4.2 大草蛉种群动态
        3.4.3 茶黄蓟马种群动态
    3.5 天敌群落相似性分析
    3.6 芒果花期传粉昆虫群落多样性
4 讨论
    4.1 适宜作为果园套种生草特性的思考
    4.2 树上生境与地面生境的联系
    4.3 生境调节的稳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4.4 多样性指数与稳定性的关系
    4.5 生境调节对果园天敌和害虫多样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生草在芒果园生境生长评价
    5.2 不同生草覆盖芒果园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特征
        5.2.1 大叶油草与平托花生节肢动物总群落的结构特征
        5.2.2 柱花草总群落的结构特征
    5.3 亚群落结构特征
        5.3.1 大叶油草与平托花生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特征与时间动态
        5.3.2 柱花草节肢动物亚群落结构特征与时间动态
    5.4 主要天敌和害虫的群落结构
    5.5 不同生境天敌相似性
    5.6 不同生草对芒果花期传粉昆虫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项目资金来源与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理县河谷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聚落空间分布研究现状
        1.3.2 河谷型聚落研究现状
        1.3.3 乡村聚落适宜性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地理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土地资源
    2.3 生态地质环境
        2.3.1 河流水文
        2.3.2 气候环境
        2.3.3 地质灾害
    2.4 人文社会条件
        2.4.1 人口民族分布
        2.4.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4.3 区位交通
        2.4.4 聚落基本情况
    2.5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2.5.1 数据来源
        2.5.2 技术路线
第3章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概况
        3.1.1 空间分布密度分析
        3.1.2 空间分布类型分析
        3.1.3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2 乡村聚落规模结构分析
        3.2.1 聚落人口规模分析
        3.2.2 聚落用地规模分析
        3.2.3 聚落规模的空间差异
    3.3 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3.1 空间形态与聚落分布
        3.3.2 河谷型谷底聚落形态分析
        3.3.3 河谷型半山聚落形态分析
        3.3.4 河谷型高山聚落形态分析
第4章 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分布
        4.1.1 高程因子分析
        4.1.2 坡度因子分析
        4.1.3 坡向因子分析
        4.1.4 地质灾害影响分析
    4.2 生态环境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分布
        4.2.1 水源条件影响分析
        4.2.2 气候条件影响分析
        4.2.3 土地利用因素分析
    4.3 人文社会影响下的聚落空间分布
        4.3.1 社会经济对聚落的影响
        4.3.2 地域文化对聚落的影响
        4.3.3 道路交通对聚落的影响
第5章 理县乡村聚落适宜性评价及分析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总体思路
        5.1.2 评价指标的遴选
        5.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 评价指标的分级量化处理
        5.2.1 指标处理依据
        5.2.2 指标处理结果
        5.2.3 聚落适宜性评价结果
    5.3 乡村聚落适宜性评价及优化建议
        5.3.1 聚落适宜性分区评价
        5.3.2 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5.3.3 聚落点布局调整优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A
附表B

(3)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概述
        1.2.2 国外生态补偿政策评价研究
        1.2.3 国内生态补偿政策评价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2.5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样本县概况
    2.2 数据来源
        2.2.1 微观牧户生计数据
        2.2.2 宏观草地遥感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减畜效果评价方法
        2.3.2 生态效应评价方法
第三章 黄河源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减畜效果评价
    3.1 黄河源区样本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情况
        3.1.1 补奖面积与补奖标准
        3.1.2 草原生态补奖金与牧户收入
        3.1.3 牧户牲畜养殖变化
    3.2 政策减畜效果分析
    3.3 政策减畜效果的原因
        3.3.1 理论补奖标准估算
        3.3.2 最小养殖规模估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源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生态效应评价
    4.1 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
        4.1.1 绿度变化率特征
        4.1.2 综合植被盖度特征
        4.1.3 净初级生产力特征
    4.2 政策实施前后草地生态变化的成因
        4.2.1 政策实施前后气候NPP特征
        4.2.2 政策实施前后人类活动NPP特征
        4.2.3 气候与政策对草地NPP变化的贡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创新点
    5.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北川县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研究历程
        1.2.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
        1.2.3 泥石流防治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位置与交通
    2.2 气象与水文
        2.2.1 气象
        2.2.2 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工程地质条件
    2.8 人类工程活动
3 杨家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3.1 地形条件
        3.1.1 清水区地形地貌条件
        3.1.2 形成--流通区地形地貌条件
        3.1.3 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
    3.2 物源条件
        3.2.1 崩滑堆积物源
        3.2.2 沟道堆积物源
        3.2.3 坡面侵蚀物源
        3.2.4 弃渣物源
    3.3 水源条件
        3.3.1 降雨条件
        3.3.2 魏家山堰塞湖
4 杨家沟泥石流动力特征
    4.1 泥石流流体重度
    4.2 泥石流暴雨洪水峰值流量
    4.3 一次泥石流总量
    4.4 泥石流流速
    4.5 泥石流冲击力
    4.6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4.7 泥石流冲刷深度
5 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指标权重赋值
        5.2.1 层次分析法赋权
        5.2.2 熵权法赋权
        5.2.3 组合赋权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危险性评价
        5.3.1 确定隶属度
        5.3.2 综合评判
    5.4 刘希林评价模型
    5.5 评价对比分析
6 杨家沟泥石流防治方案
    6.1 防治原则
    6.2 防治工程设计依据
        6.2.1 设计标准
        6.2.2 设计参数
    6.3 设计方案比选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防治研究
        1.2.2 冲击相关研究
    1.3 研究现状小结及新结构的提出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冲击动力学基本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
    2.1 引言
    2.2 冲击动力学基本理论
        2.2.1 材料动态本构关系
        2.2.2 材料力学性能
        2.2.3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3 冲击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
        2.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2.3.2 LS-DYNA的算法和求解
        2.3.3 LS-DYNA的动态接触算法
        2.3.4 LS-DYNA的沙漏控制
        2.3.5 数值模拟中的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悬臂构件动力响应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能量法的动力响应解析计算
        3.2.1 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及求解过程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钢-混凝土悬臂构件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
        3.3.1 有限元建模
        3.3.2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混凝土悬臂构件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件尺寸及材料性能
        4.2.3 试验设备
        4.2.4 加载工况及测点布置
    4.3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4.3.1 试验现象
        4.3.2 时程响应
        4.3.3 动态应变分析及对比
        4.3.4 动态位移分析及对比
        4.3.5 加速度分析及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响应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建模
    5.3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5.3.1 响应模式
        5.3.2 冲击力分析及对比
        5.3.3 位移分析及对比
        5.3.4 能量分析及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概况
        6.2.1 试验目的
        6.2.2 模型尺寸及材料性能
        6.2.3 试验设备
        6.2.4 加载工况及测点布置
    6.3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6.3.1 试验现象
        6.3.2 时程响应
        6.3.3 动态应变分析及对比
        6.3.4 动态位移分析及对比
        6.3.5 加速度分析及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钢-混凝土格栅坝工程示范与监测
    7.1 引言
    7.2 工程概况
    7.3 工程设计
        7.3.1 坝体高度
        7.3.2 格栅尺寸
        7.3.3 桩管位移
        7.3.4 荷载组合
        7.3.5 坝体稳定性验算
        7.3.6 地基承载力验算
        7.3.7 坝体约束端承载力验算
        7.3.8 工程设计结果
    7.4 工程监测
        7.4.1 监测内容及目的
        7.4.2 监测仪器及测点布置
        7.4.3 施工现场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四川省泸定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进展
        1.2.2 国内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质环境数据
        2.2.1 DEM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数据
        2.2.3 地震数据
        2.2.4 地质灾害数据
    2.3 生态环境数据
    2.4 社会经济数据
第3章 生态地质环境主要因子特征
    3.1 主要因子选取
    3.2 地质环境因子特征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质构造
        3.2.3 地层岩性
        3.2.4 地震动加速度
        3.2.5 地质灾害密度
    3.3 生态环境因子特征
        3.3.1 气象因子
        3.3.2 归一化植被指数
        3.3.3 植被类型
    3.4 社会经济环境因子特征
        3.4.1 土地利用分布
        3.4.2 路网分布
        3.4.3 人口密度分布
        3.4.4 国内生产总值
        3.4.5 产业分布概况
第4章 泸定县生态功能区划
    4.1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4.2 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 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
        4.3.1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4.3.2 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4.3.3 植物保护等级划分
        4.3.4 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
    4.4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4.4.1 生物种群丰富程度评价
        4.4.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4.4.3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4.5 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评价
    4.6 生态功能区划格局
第5章 泸定县生态功能分区评价
    5.1 主要生态调节功能区评价
        5.1.1 海螺沟国家地质公园和燕子沟景区(A1、A2)
        5.1.2 西部高海拔水土保持区(A3)
        5.1.3 西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资源保护区(A4)
        5.1.4 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资源保护区(A5)
    5.2 生态产业聚集区评价
        5.2.1 县城生态农业产业聚集区(B1)
        5.2.2 冷碛镇、兴隆镇矿业农业产区(B2)
        5.2.3 北部河谷生态农业区(B3)
        5.2.4 南部河谷生态农业区(B4)
    5.3 次要生态调节功能区评价
        5.3.1 东北部生态资源保护与水源涵养区(C1)
        5.3.2 东南部生态资源保护与水源涵养区(C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中国山洪灾害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异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1.2.2 山洪灾害时空格局研究进展
        1.2.3 时空异质性研究进展
        1.2.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5 多源时空数据组织管理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山洪灾害相关多源时空数据及分析方法
    2.1 山洪灾害相关多源时空数据
    2.2 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2.2.1 空间分布模式分析方法
        2.2.2 多源异构数据空间化综合方法
        2.2.3 数据相关性分析方法
        2.2.4 空间分布驱动力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
第三章 山洪灾害调查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设计与应用
    3.1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概况
    3.2 数据存在问题
    3.3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DM-Moran)
        3.3.1 逻辑性质量检查
        3.3.2 异常值(模式)检测
        3.3.3 多尺度数据质量控制流程
    3.4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质量控制
        3.4.1 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3.4.2 逻辑性质量检查及精度评价
        3.4.3 异常值(模式)检测及精度评价
        3.4.4 在线综合与人工判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51-2015年山洪灾害时空格局及驱动力评价
    4.1 山洪灾害总体时空格局
        4.1.1 空间分布格局
        4.1.2 重心时空演变
    4.2 多时间尺度分布格局
        4.2.1 山洪灾害年变化格局
        4.2.2 山洪灾害日变化格局
        4.2.3 多时间尺度格局与降雨关系分析
    4.3 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
        4.3.1 分析时段(2000-2015)
        4.3.2 驱动力分析方法
        4.3.3 空间分布格局
        4.3.4 驱动力分析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洪灾害驱动力时空异质性评价
    5.1 指标筛选及分析流程
        5.1.1 山洪灾害风险分区方案
        5.1.2 空间分析单元
        5.1.3 驱动因子
        5.1.4 分析流程
    5.2 驱动力空间异质性总体评价
        5.2.1 各风险区基本特征统计
        5.2.2 驱动力分析
        5.2.3 驱动力交互探测
        5.2.4 驱动力空间异质性总体评价
    5.3 各风险区驱动力评估
        5.3.1 西北干旱风险区
        5.3.2 青藏高原风险区
        5.3.3 内蒙古高原风险区
        5.3.4 东北风险区
        5.3.5 黄土高原风险区
        5.3.6 华北风险区
        5.3.7 横断山区风险区
        5.3.8 川渝风险区
        5.3.9 长江中下游风险区
        5.3.10 云贵高原风险区
        5.3.11 华南风险区
    5.4 典型区域(四川省)驱动力时空异质性分析
        5.4.1 山洪灾害及驱动因子分布特征
        5.4.2 空间格局驱动力
        5.4.3 时空变化格局驱动力
        5.4.4 驱动力时空异质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全国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6.1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主要思路
    6.2 风险评价指标
        6.2.1 指标选择与处理
        6.2.2 指标权重设定
        6.2.3 指标取值
    6.3 风险评价方法与流程
        6.3.1 基于小流域单元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6.3.2 风险评价分析流程
    6.4 风险评价结果
    6.5 风险评价结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时空数据模型的山洪灾害数据分析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
    7.1 系统总体设计
        7.1.1 系统架构
        7.1.2 技术架构
        7.1.3 功能架构
    7.2 多源时空数据组织关键技术
        7.2.1 山洪灾害时空数据模型(FFSPDM)
        7.2.2 山洪灾害时空数据多维立方体
    7.3 主要功能模块
        7.3.1 调查数据质量审核
        7.3.2 多源时空数据分析与挖掘
        7.3.3 多维海量数据在线统计汇总
        7.3.4 业务数据共享服务
        7.3.5 三维智慧流域支撑下的山洪灾害时空数据集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清原县大苏河长沙村黄代沟特大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泥石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代沟泥石流的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2.5 地下水
第三章 黄代沟泥石流发育特征
    3.1 泥石流空间分布特征
    3.2 物源条件
    3.3 水源条件
    3.4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3.5 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及规模、类型
第四章 黄代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黄代沟泥石流易发程度评价
    4.2 黄代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第五章 黄代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设计
    5.1 防治设计的基本思路
    5.2 防治工程安全等级标准与设计标准
    5.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计算
    5.4 泥石流灾害治理工程主要技术措施
    5.5 小苏河滑塌区治理
    5.6 监测工程
    5.7 工程管护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与自然要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四川藏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1.1.2 四川藏区文化发展状况
        1.1.3 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1.4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状况
    1.2 研究现状与动态
        1.2.1 国内外有关自然要素与人文空间的研究综述
        1.2.2 四川藏区城镇研究综述
        1.2.3 研究方法与目标
        1.2.4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内容解析
    2.1 自然要素相关概念解析与概念界定
        2.1.1 自然要素相关概念解析
        2.1.2 自然要素概念
    2.2 人文空间相关概念解析与概念界定
        2.2.1 人文空间相关概念解析
        2.2.2 人文空间的概念
    2.3 自然要素与人文关系
        2.3.1 自然是人文产生的根源
        2.3.2 人文空间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第3章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状况及案例研究
    3.1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状况
        3.1.1 文化发展历程
        3.1.2 四川藏区城镇的形成概况
        3.1.3 四川藏区城镇发展沿革
        3.1.4 现代四川藏区城镇的发展
        3.1.5 四川藏区城镇案例研究选取
    3.2 马尔康镇人文空间案例研究
        3.2.1 城镇选址的人文要素
        3.2.2 城镇空间结构的人文要素
        3.2.3 城镇空间节点的人文要素
        3.2.4 小结
    3.3 甘孜人文空间案例研究
        3.3.1 城镇选址的人文要素
        3.3.2 城镇空间结构的人文要素
        3.3.3 城镇空间节点的人文要素
        3.3.4 小结
    3.4 更庆镇人文空间案例研究
        3.4.1 城镇选址的人文要素
        3.4.2 城镇空间结构的人文要素
        3.4.3 城镇空间节点的人文要素
    3.5 甲居藏寨人文空间案例研究
        3.5.1 城镇选址的人文要素
        3.5.2 城镇空间结构的人文要素
        3.5.3 城镇空间节点的人文要素
第4章 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的自然要素背景
    4.1 自然要素数据获取及分析方法(整合为引言)
        4.1.1 地形
        4.1.2 气候
        4.1.3 水文
    4.2 马尔康镇人文空间的自然要素背景
        4.2.1 地形分析
        4.2.2 气候条件
        4.2.3 水文条件
        4.2.4 本节小节
    4.3 甘孜镇城镇人文空间的自然要素背景
        4.3.1 地形分析
        4.3.2 气候条件
        4.3.3 水文条件
        4.3.4 本节小节
    4.4 更庆镇人文空间的自然要素背景
        4.4.1 地形分析
        4.4.2 气候条件
        4.4.3 水文条件
        4.4.4 本节小结
    4.5 甲居藏寨人文空间的自然要素背景
        4.5.1 地形分析
        4.5.2 气候条件分析
        4.5.3 水文条件
        4.5.4 本节小结
第5章 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5.1 四川藏区人文空间对自然要素的选择
        5.1.1 马尔康人文空间对自然条件的选择
        5.1.2 甘孜镇人文空间对自然条件的选择
        5.1.3 更庆镇人文空间对自然条件的选择
        5.1.4 甲居藏寨人文空间对自然条件的选择
    5.2 四川藏区自然要素对人文空间的限制
        5.2.1 地形要素对人文空间的限制
        5.2.2 气候要素对人文空间的限制
        5.2.3 水文要素对人文空间的限制
    5.3 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建议与展望
        建议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四、四川省水土流失的人类活动响应及其防治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生草种植对芒果经济林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D]. 晁骏. 海南大学, 2020
  • [2]理县河谷型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适宜性研究[D]. 刘娅婧.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3]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D]. 吴渊. 兰州大学, 2019(08)
  • [4]北川县杨家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防治研究[D]. 罗承.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5]冲击荷载下钢-混凝土格栅坝动力性能分析及试验研究[D]. 冉永红. 兰州理工大学, 2019
  • [6]建国以来中国山洪灾害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J]. 刘业森,杨振山,黄耀欢,刘昌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2)
  • [7]四川省泸定县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 赵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6)
  • [8]中国山洪灾害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异质性评价研究[D]. 刘业森. 天津大学, 2017(10)
  • [9]清原县大苏河长沙村黄代沟特大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防治研究[D]. 张鹏. 吉林大学, 2017(04)
  • [10]四川藏区城镇人文空间与自然要素关系研究[D]. 张正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四川省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响应及其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