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护理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护理

一、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调护(论文文献综述)

郭甘霖[1](2021)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难治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晰,目前暂无有效根治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及西医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医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药物与非药物疗法,以及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研究及治疗现状。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纳入5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患者,予润燥饮汤剂治疗,每日1剂,日2次,以12周为一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为ESSDAI评分、ESSPRI评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中医证候评分、外分泌腺功能指标(Schirmer I试验、唾液自然流率试验、眼表综合分析、方糖试验)、炎症及免疫指标(ESR、IgA、IgG、IgM、C3、C4),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结果:(1)ESSDAI评分、ESSPRI评分:治疗一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一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77.78%,中医证候总分、中医主要症状积分、中医次要症状积分分数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外分泌腺功能:泪液分泌情况:进行Schirmer I试验的患者左眼与右眼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眼表综合分析的患者左眼泪河高度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眼泪河高度、左眼与右眼的泪膜破碎时间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唾液分泌情况:进行唾液自然流率测定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方糖试验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及免疫指标:IgG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免疫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安全性指标:患者入组前后生命体征均平稳,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润燥饮能够降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减轻患者干燥、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改善泪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调节免疫指标的水平。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条件为OB≥30%、DL≥0.18)搜集润燥饮中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及作用靶点;通过检索TTD、OMIM、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并筛选出10个关键靶点及10个重要中药成分。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筛选条件均为Pvalue<0.05)。结果:润燥饮中共有172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90个疾病基因靶点,筛选出的10个核心疾病靶点为STAT3、JUN、TNF、AKT1、MAPK1、TP53、IL6、CXCL8、MAPK8、ESR1,10个重要成分为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柚皮素、β-谷甾醇、黄芩素、刺芒柄花素、甘草查而酮A、川陈皮素、黄豆黄素;GO富集分析发现,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因靶点涉及1787个生物过程,92个分子功能以及70个细胞组分。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润燥饮可能通过调节TNF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信号通路、Th1细胞亚群信号通路、Th17细胞亚群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发现润燥饮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STAT3、JUN、TNF、AKT1、MAPK1、TP53、IL6、CXCL8、MAPK8、ESR1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基因靶点,通过TNF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信号通路、Th1细胞亚群信号通路、Th17细胞亚群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NF-κ B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来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杨建萍[2](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龙江,高宠[3](2021)在《原发性肝癌微创消融联合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背景原发性肝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18年统计,全球肝癌新发841 080例(中国占比48.4%),死亡781 631例(中国占比57.3%),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2]。目前,肝癌根治性治疗有3种:肝移植、手术切除和消融治疗。本项目创立了中西医临床协作四模式改革肝癌防治体系:治未病、治早已未病、中医扶正微创消融祛邪治已病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模式,

王晓飞[4](2021)在《人性化护理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各75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加倩[5](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张聪[6](2020)在《基于净效益回归框架的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失代偿期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

蔡媛媛[7](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耿乾时[8](2019)在《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慢性HBV感染者不同发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比较慢性HBV携带、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不同阶段患者的体质差异,探讨慢性HBV感染者体质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为临床实践中“辨体施治”和“治未病”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评估。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居住地、疾病诊断以及患者的HBeAg状态等资料。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表》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判定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输入数据库并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的712例患者中,男性416人(58.4%),女性296人(41.6%);18-40岁年龄段有370人(52.0%),41-65岁年龄段有342人(48.0%);单一体质者240人,2种体质兼夹者412人,3种体质兼夹者60人;慢性HBV携带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33.6%)和阳虚质(30.3%)最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质(53.8%)和湿热质(37.8%)最多,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以血瘀质(62.7%)和阴虚质(38.1%)最多。(2)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相比较,慢性HBV携带患者平和质和阳虚质占比均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气虚质和湿热质占比均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而阴虚质、气郁质占比也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瘀质和阴虚质占比均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气虚质、湿热质和气郁质占比也显着高于慢性HBV携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不同性别慢性HBV感染患者之间比较体质差异,慢性HBV携带阶段男性出现痰湿质32次(27.1%)、湿热质12次(10.2%)、血瘀质0次(0.0%),女性出现痰湿质14次(11.7%)、湿热质0次(0.0%)、血瘀质12次(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阶段男性出现湿热质74次(50.7%)、血瘀质4次(2.7%)、平和质0次(0.0%)、阴虚质32次(21.9%)、气虚质70次(41.9%),女性出现湿热质16次(17.4%)、血瘀质12次(13.0%)、平和质4次(4.3%)、阴虚质34次(37.0%)、气虚质58次(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男性出现痰湿质30次(19.7%)、湿热质40次(26.3%)、平和质0次(0.0%)、气郁质36次(23.7%),女性出现痰湿质4次(4.8%)、湿热质2次(2.4%)、平和质4次(4.8%)、气郁质30次(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段慢性HBV感染患者之间比较体质差异,慢性HBV携带阶段18-40岁患者出现平和质74次(38.1%)、气虚质34次(17.5%),41-65岁患者出现平和质74次(38.1%)、气虚质34次(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阶段18-40岁患者出现血瘀质4次(3.0%),41-65岁患者出现血瘀质12次(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18-40岁患者出现痰湿质12次(27.3%)、血瘀质4次(9.1%),41-65岁患者出现痰湿质22次(11.5%)、血瘀质144次(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不同HBeAg状态患者之间比较体质差异,HBeAg(-)患者出现平和质70次(18.7%)、阳虚质 82 次(21.9%)、阴虚质 84 次(22.5%)、湿热质 14 次(3.7%),HBeAg(+)患者出现平和质18次(5.3%)、阳虚质26次(7.7%)、阴虚质110次(32.5%)、湿热质130次(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在慢性HBV感染中,男性较女性更易患病并发生疾病进展;随着患者年龄增大,疾病总体呈进展趋势;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兼夹体质;慢性HBV携带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和阳虚质为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以血瘀质和阴虚质为主。(2)推断在慢性HBV携带患者中,具有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气郁质的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血瘀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和气郁质的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而具有平和质和阳虚质的患者则可能更不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具有血瘀质和阴虚质的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3)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与性别相关,总体男性湿热质、痰湿质较女性多见,女性相比男性血瘀质、平和质更多,在慢性乙型肝炎阶段女性亦多见阴虚质、气虚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女性亦多见气郁质。(4)慢性HBV感染患者体质与年龄相关,在慢性HBV携带阶段,年轻患者多见平和质,年老患者气虚质更多;在慢性乙型肝炎阶段,年老患者相对血瘀质更多;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阶段,年轻患者多见痰湿质,年老患者血瘀质更多。(5)慢性HBV感染患者体质与HBeAg状态相关,HBeAg(-)患者相对多见平和质和阳虚质,HBeAg(+)患者多见阴虚质和湿热质。

冉思邈[9](2019)在《抗癌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抗癌散结方对TACE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实体瘤大小、生化及免疫指标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中药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将符合条件的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治疗方案,对照组则单纯采用TACE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栓塞综合征、实体瘤大小、生化、免疫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评价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栓塞综合征发生情况、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指标对比中,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2)两组患者在实体瘤大小改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癌散结方联合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改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杨慧珍(Yang Huei-Chen)[10](2019)在《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文中指出黄正昌医师是一个学徒出身的中医师,担任过多个医学会理事长,是台湾知名中医师。他是少数集合中药房与中医诊所并存的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在治疗中对许多疾病有其特殊经验的诊疗方式,不少患者都是长期被病痛所困扰,在黄医师的悉心治疗下获得改善。能成为良医必然有其独特的辨证思路和治法,是值得探讨的缘由。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采取访谈及搜集资料方式,收集整理黄正昌医师诊疗经验及独到心得,并参考黄正昌医师经年累计的宝贵临床病例,从中研究病案的治疗特点及用药规律。将黄医师的学习历程、学术源流,诊疗经验,临床独到之心得等以录影及录音方式记录,并整理汇集为文后,以供中医同业作为学习中医的参考资料。本文共分六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涵盖如下:(1)黄正昌医师简介及研究缘由,(2)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3)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思维模式,(4)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5)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6)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等。黄医生的学术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架构下,包含整体观的全面思考,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标本同治观念。他重视阴阳调合,并且认为现代中医,最好是中西医的知识都要精通。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医有灵活的检查工具,中医有依证型不同相对应的药材,知道中西医的疗效极限和副作用,才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医师。他治疗疾病特色除了正规药材外,还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和虫药,因此对病人的治疗有了更宽广的帮助。黄正昌医师在治病的思维模式中,重视望诊,尤重视望目,且重视观察病人的气色盛衰。他辨证思路是以阴阳为纲,多因合病以阴阳互补方式进行。治法中他特别重视保肝平胃的思想,因为肝胆和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黄正昌医师研究肝脏多年,在肝胆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他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并以“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治疗上首重保肝利胆,不活动型肝炎采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活动型肝炎以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在遣方用药上,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时除了使用正规本草药材外,还会参考台湾名间偏方,如利用台湾本土药材叶下珠治疗肝炎,蛇胆治黄疸等。对於病毒性肝炎治疗,肝癌,肝硬化治疗,都有提出不同治法与诊疗案例,供学医者参考。另外他建议六M理论对肝藏的保健预防。论文中除列举了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案例外,还列举了保肝平胃思想为主的十个案例。例如:一、中风后遗症,二、斗鸡眼,三、油风,四、荨麻疹,五、失眠,六、重症肌无力,七、类风湿性关节炎,八、过敏性鼻炎,九、腮腺炎、十、流行性感冒等辨证治法和案例。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的临床实践则包括:一、胃痛,二、便秘,三、女子痛经,四、女子带下病等。在附录中还有黄正昌医师的个人经历和他的学术成就等珍贵照片。本研究系首次对黄正昌医师,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方法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并讨论其与各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明确黄正昌医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讨论结束将撰写相关综述及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通过本研究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以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并将其资讯整理归纳后得以永久保存,进而推广宣导,从而指导临床。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调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调护(论文提纲范文)

(1)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2.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的探讨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因
        1.1 基因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2 发病机制
        2.1 固有免疫
        2.2 适应性免疫
        3 临床表现
        3.1 腺体内表现
        3.2 腺体外表现
        4 治疗进展
        4.1 局部对症治疗
        4.2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4.3 植物药的应用
        4.4 生物制剂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人群
        1.3 治疗方案
        1.4 观测指标
        1.5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基线情况分析
        2.3 临床疗效分析
    3 结论
        3.1 疗效指标
        3.2 安全指标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润燥饮化学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1.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靶点筛选及整理
        1.3 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1.4 网络构建及可视化
        1.5 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润燥饮化学成分的筛选与靶点预测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疾病靶点的预测
        2.3 润燥饮化学成分靶点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
        2.4 PPI网络的构建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3.1 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关键靶点基因分析
        3.2 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成分分析
        3.3 润燥饮作用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重要通路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ESSDAI评分量表
附录2 ESSPRI评分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3)原发性肝癌微创消融联合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
二、筛查和诊断
    (一)高危人群的筛查
    (二)肝癌血清学标记物
    (三)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四)肝癌的临床诊断标准[12]
    (五)肝细胞癌的病理诊断
    (六)原发性肝癌分型
        1. 大体分型
        2. 病理分型
    (七)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
    (八)体力状况评分
    (九)肝功能评价
    (十)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
    (十一)原发性肝癌中医诊断及证候分型
        1. 诊断标准
        2. 证候分型
三、局部治疗
    (一)消融治疗
        1. 物理消融及分类
        2. 消融适应证和禁忌证
        3. 消融术前准备
        4. 消融操作程序
        5.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33]
        6. 消融技术成功与否评价:
    (二)TAE/TACE治疗
        1. 适应证
        2. 禁忌证
        3. 操作程序[35]
        4. 化疗药物选择
        5. 栓塞剂选择
        6. TAE/TACE并发症及处理
    (三)肝切除术
    (四)肝移植术
四、中医治疗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
        1. 围微创治疗阶段
        2. 微创治疗后的巩固治疗
    (二)中医扶正方(通用方)
    (三)常用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五、全身治疗
    (一)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抗病毒治疗[38]
        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癌
        2.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性肝癌
        3.HBV/HCV
    (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三)放射治疗[12]
        1. 外放射治疗
        2. 内放射治疗
    (四)免疫治疗
    (五)疗效评估[12]
六、全过程健康管理与调护
    (一)随访
    (二)中医辨证施护
        1. 肝郁脾虚证
        2. 气滞血瘀型
        3. 湿热蕴结证
        4. 肝肾阴虚证
七、小结

(4)人性化护理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病房护理
        1.2.2 心理护理
        1.2.3 饮食护理
        1.2.4 健康宣教
        1.2.5 运动指导
        1.2.6 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2.2 两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对比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7)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八、黄疸的治疗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三) 随机分组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时间
        (六) 观察指标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八)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一) 年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比较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一) T-BIL比较
        (二) D-BIL比较
        (三) TBA比较
        (四) AST比较
        (五) ALT比较
        (六) CG比较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第三节 讨论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评估方法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性别分布
        3.2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
        3.3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分布
        3.4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3.5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3.6 HBeAg状态与慢性HBV感染中医体质的关系
讨论
    1.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单一及兼夹体质分布规律
    2. 慢性HBV携带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
    4.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中医体质规律
    5.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差异
    6.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7.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8. HBeAg状态与慢性HBV感染患者中医体质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抗癌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原发性肝癌的西医研究进展
        1.肝癌的病理
        1.1 按照病理形态分型
        1.2 按照组织病理分型
        2.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2.1 乙型肝炎病毒
        2.2 丙型肝炎病毒
        2.3 肝硬化
        2.4 环境毒素
        2.5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2.6 吸烟、饮酒、饮食等因素
        2.7 代谢相关疾病
        2.8 遗传及其相关因素
        3.发生机制
        3.1 表皮生长因子相关机制
        3.2 信号通路机制
        4.治疗
        4.1 肝切除术
        4.2 肝移植术
        4.3 局部消融治疗
        4.4 TACE治疗
        4.5 放射治疗
        4.6 其他治疗方式
        5.小结
    文献研究二:肝癌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中医对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辨证分型
        4.中医药治疗
        4.1 辨证论治
        4.2 中药成药治疗
        4.3 药物外治
        4.4 针灸治疗
        5.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治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1.研究结果分析
        1.1 中医症候积分分析
        1.2 KPS评分分析
        1.3 实体瘤大小疗效对比
        1.4 栓塞综合征情况分析
        1.5 肝功能、凝血功能和AFP指标分析
    2.抗癌散结方组方依据
        2.1 抗癌散结方的方解
        2.2 抗癌散结方的现代药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黄正昌医师简介与研究缘由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黄正昌医师生平事略
        一、初中毕业后就到中药房当学徒
        二、高中半工半读下完成学业
        三、三十六岁考上中医执照
        四、积极进修取得博士学位
        五、勤学不怠成为名医
        六、热心讲学造福人群
        七、提携后辈给予典范
    第三节 经历和重要着作简介
        一、黄正昌医师经历
        二、担任职位
        三、黄正昌医师证照
        四、发表研究论文及文章
        五、黄正昌医师着作
第二部分 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特点
    第一节 标本同治整体观
        一、四诊合参
        二、病证结合
        三、标本同治
    第二节 重视阴阳平和
    第三节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采用西医诊断工具
        二、中医辨证思维
    第四节 既病防变是关键
    第五节 采用台湾本土药材善用虫药
        一、采用台湾本土药材
        二、善用虫药
第三部分 黄正昌医师临床治病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 重视望诊
        一、重望神望目
        二、重气色盛衰
    第二节 阴阳为纲的辨证思路
        一、肝胆病以阴阳为纲
        二、多因合病采阴阳双补
    第三节 治法中的“保肝平胃”思想
        一、保肝平胃思想
        二、常用的经方
        三、常用的单味药
第四部分 肝胆病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病毒性肝炎
        二、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三、中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第二节 以“阴阳为纲”辨证分型
        一、脾蕴湿热证
        二、肝胃不和证
        三、肝脾两虚证
        四、热毒内陷证
        五、活动型vs非活动型肝炎
    第三节 “保肝平胃解毒”基础下循证医治
        一、治法首重保肝利胆
        二、热重于湿证-泻火解毒法
        三、湿重于热证-祛浊化湿法
        四、肝胃不和证-和解法
        五、肝脾两虚证-益气健脾法
        六、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法
        七、肝郁气滞证-理气开郁法
        八、不活动型肝炎-保肝、健脾、扶正为主解毒为辅
        九、活动型肝炎-解毒为主保肝、健脾、扶正为辅
    第四节 保肝平胃治法下的遣方用药
        一、常用方剂
        二、常用的单味药
        三、常用的动物或虫类用药
        四、常用本土单方草药
    第五节 肝功能异常情形下的处理
        一、肝指数(ALT)正常时的处理
        二、肝指数(ALT)上升在300以下的处理
        三、肝指数上升在300以上的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处理
        四、胆色素(Bilirubin Total)指数的升高时的处理
        五、白蛋白(Albumim)减少时的处理
        六、防治肝昏迷处理
        七、急性肝功能衰竭(猛暴性肝炎)处理
    第六节 肝癌,肝硬化
        一、肝癌,肝硬化
        二、阴阳双补扶正兼以祛邪
        三、肝癌,肝硬化的转化与治疗
    第七节 肝胆病针灸选穴
    第八节 “六M理论”对肝保健预防
        一、排汞(Mercury detoxication)
        二、通经络(Meridian system)
        三、必需均衡营养(Main Nutrition)
        四、现代医学检查(Modern medicine)
        五、传统医学顾护元气(Natural Medicine)
        六、信仰精神支持(Mental Support)
    第九节 临床实践案例研究解析
        案例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成功阴转病例
        案例二、肝硬化案例
        案例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标本同治病例
第五部分 保肝平胃思想诊疗探讨与临床案例解析
    第一节 中风后遗症
        一、中风后遗症
        二、治验案例
    第二节 斗鸡眼(斜视)
        一、斗鸡眼(斜视)
        二、治验案例
    第三节 油风(鬼剃头)
        一、油风
        二、治验案例
    第四节 荨麻疹
        一、荨麻疹
        二、治验案例
    第五节 失眠
        一、失眠
        二、治验案例
    第六节 重症肌无力
        一、重症肌无力
        二、治验案例
    第七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治验案例
    第八节 过敏性鼻炎
        一、过敏性鼻炎
        二、治验案例
    第九节 腮腺炎
        一、腮腺炎
        二、治验案例
    第十节 流行性感冒
        一、流行性感冒
        二、治验案例
第六部分 学习黄正昌医师学术经验临床实践
    第一节 临床案例1胃痛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二节 临床案例2便秘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三节 临床案例3痛经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第四节 临床案例4女子带下病
        一、案例说明
        二、讨论
结论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照片
结语
致谢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详细摘要

四、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调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润燥饮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虚津亏证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甘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原发性肝癌微创消融联合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 龙江,高宠.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1(01)
  • [4]人性化护理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王晓飞.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2)
  • [5]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净效益回归框架的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失代偿期药物经济学评价[D]. 张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7]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慢性HBV感染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体质研究[D]. 耿乾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抗癌散结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研究[D]. 冉思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台湾医家黄正昌医师学术思想探讨及其临床经验整理[D]. 杨慧珍(Yang Huei-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