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拼音字母发音的质疑

对拼音字母发音的质疑

一、拼音字母读音献疑(论文文献综述)

朱孟玉[1](2021)在《基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语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初中生通过学习成语及其相关知识可以扩大词汇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增强自身语文素养。这既符合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也有助于初中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其中就包括写作能力。从提高写作能力角度出发,提升成语教学水平也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改革课题。初中成语教学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重视成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欲、提高语言简洁性、增强文章表现力;重视作文中使用成语也能够促进初中生对成语的理解。基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应该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是让初中学生掌握数量尽可能多的基本成语、一定数量的拓展成语、必要的提升成语;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把成语的产生源流作为教学基本内容、把成语的意义理解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把成语的应用作为教学目的。目前初中成语教学与写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三点,一是没有处理好成语教学与写作应用的关系;二是对形音、含义复杂深刻的成语教学及应用有畏难情绪;三是忽视成语教学与写作应用中的自主学习资源。基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是在成语教学中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指向写作能力提高的多种成语趣味活动和重视使用自主学习资源,比如合理利用《现代成语词典》和《成语故事》等书籍。《咏雪》这篇课文是实施成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案例,包括《咏雪》成语教学解读、对相关成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成语教学反思。

徐宜良[2](2017)在《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学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表里值”理论,从词汇、短语、句子、语篇以及超语言单位组合等五个层面对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方言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进行探讨,并结合“古”角与“外”角同层面中形式与语义悖反语言事实验证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与广泛性,分析产生这些悖反语言现象的理据以及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留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现代汉语形式、语义以及悖反的内涵,国内外关于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的现状,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点,研究价值以及文章的总体结构。第二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词汇层面反义同体词现象,并利用“古”角和“外”角中的语言事实对它们进行简单的验证,分析产生现代汉语反义同体词的六个原因和现代汉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五大应用价值。第三章主要论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中短语层面肯定的语表形式表示否定语义,否定的语表形式(含隐性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语义的现象,并利用“古”角和“外”角中的语言事实进行简单的验证,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六个原因和现代汉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四大应用价值。第四章主要针对现代汉语句子层面中句类的语用语义与其固有的句法功能语义悖反,句子的自然语义与其语用语义悖反,句子的自然语义与科学知识、人类百科知识悖反,句子的自然组合、搭配形式与句子的组合、搭配规律悖反等四种语言现象进行论述,并利用“古”角和“外”角中的语言事实进行简单的验证,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五个原因和现代汉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四大应用价值。第五章主要针对现代汉语语篇的自然语义与科学知识、百科常识相悖,语篇的自然语义与其语用语义相悖以及语篇的搭配、组合语义与事物间的逻辑规律、客观规律、组合规律相悖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利用“古”角和“外”角中的语言现象进行简单的验证,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两个原因和现代汉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三大应用价值。第六章主要针对现代汉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相悖,文字的使用及语用语义与文字的使用规范及自然语义相悖,非文字符号的使用意与其约定俗成义相悖,以及语篇的特殊造型所示意与其固有的结构和造型义相悖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利用“古”角和“外”角中的语言事实进行简单的验证,分析产生此类现象的两个原因和现代汉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三大应用价值。第七章主要阐述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产生的理据,论述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是语言使用者意欲和认知上高度主观化、语义选择时语境的制约、现代汉语表意的整体性所规约、现代汉语语义变化发展以及语言经济原则影响等五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八章主要阐述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在充实、完善现代汉语语义学、现代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字典词典编纂和汉外教材编写、商业陷阱的识别以及文字游戏等六个方面留给我们的启示。第九章阐明本文的主要观点、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梁超妮[3](2016)在《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植物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三)》文中认为本文在汉英中型语文性词典的视角下,运用语料库技术对“棉”、“梨”、“莲”、“麦”、“桃”等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了重新描写。在此基础上对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6》)中的释义进行了献疑,最后将它们的研究结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现汉6》中的这五个词的再次修订提供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为留学生学习以上五个词时提供参考意见。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分析了汉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对相同所指的释义相似度和英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对相同所指释义相似度1,并发现:汉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对同一个词的释义相似度比较高,这说明了对同一个词的释义,汉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之间的释义是相互沿袭的,它们的释义创新性比较小;而英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对相同所指释义相似度比较低,这说明了英语类中型语文性词典对同一个词的释义借鉴的少,它们有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词的释义会更加注重规律性和系统性,所以,本文建议,我国的词典编纂工作者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立足国内,加快计算机语料库在编纂中的建设和应用。第二部为第一章至第五章。各章的研究对象分别为“棉”、“梨”、“莲”、“麦”、“桃”。其中,“棉”字在语料库中有24926条语料,我们从中分类下载12859条语料,约1,132,014字,经逐条标注分析后,在《现汉6》已有义项的基础上,建议修改1个释义,删除1个义项,增加1个义项;“梨”字共抽取14653条语料,约898,847字,经逐条标注分析后,建议修改一个释义,增加1个义项,删除1个义项;“莲”字共取14320条语料,约1,381,880字,经逐条标注分析后,我们建议增加1个新义项,删除1个义项;“麦”字在语料库中共有46564条语料,我们抽取其中的16181条语料,约1,553,798字,经逐条标注分析后,建议增加1个义项;最后,我们共抽取“桃”字语料13317条,约1,316,302字,经逐条标注分析后,我们建议删除1个义项,修改1个释义并增加1个义项。第三部为结语,我们总结了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并对文章中五个研究对象的义项分布情况以及新义项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规律性的总结。

李旭[4](2016)在《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语言学成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大昕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一代儒宗”,学问渊博,着述丰富。《十驾斋养新录》是钱大昕积累多年的学术札记,我们从学术背景、文字、音韵、训诂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从而尽可能地反映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语言学成就。第一章从钱大昕的生平入手,分析社会和个人成长的环境对钱大昕学术研究的影响,从史学、金石、语言文字、天文等方面总结了钱大昕的学术着作。第二章主要讨论了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文字研究,分别从“总结《说文》体例”、“利用《说文》解读文献”、“指出前人对《说文》研究的不足”、“对俗字的研究”四个方面考察了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文字研究的成就。钱大昕通过例证,运用类推的方法说明《说文》体例中“举一反三”、“连篆读”的特点,并且根据《说文》所引用的异文,指出在典籍传授过程中“文字无不互异”的现象。钱大昕能够利用《说文》解读文献,指出典籍中的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等。他还通过考证、校勘,指出前人对《说文》研究的不足,为还原许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十驾斋养新录》中,钱大昕对唐宋时的俗体字也有所研究,他考察了某些字的古今词义变化,并指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俗借为它用”。第三章主要是对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音韵的研究,主要分声、韵、调和反切四部分进行论述,除了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古人多舌音等我们所熟悉的论断,还对影喻晓匣不甚区别、双声叠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钱大昕通过比较《广韵》和《集韵》的韵部,分析唐、宋韵的差别。他认为平水韵的作者是王文郁。对于《诗经》中的用韵问题,他提出了“诗句中有韵”、“双声亦韵”两种新观点。此外,钱大昕在声调和反切方面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四声、反切的起源,利用古注反切研究上古音等方面。第四章主要从因声求义、考辨俗语词、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论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训诂研究。钱大昕在训诂方面的主要成就就是“明声音,破假借”,他利用古音探求词义,贯通异形词,纠正流俗之误。他还注意考订俗语词,研究俗语词的始见年代、词义演变等。此外,钱大昕还利用古代姓氏、避讳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了古书中的一些问题,为我们研究古书也提供了帮助。

陈宇[5](2014)在《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人体上肢动作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技术快速发展,进而成为现代辞书编纂的重要资源支持和技术手段。充分运用语料库资源,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促进辞书释义的精准性。论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拿”、“拉”、“挖”、“扔”、“拔”五个人体上肢动作义场代表词的义项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其释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性建议。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词典体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分别探讨了汉语中型语文性词典和英语中型语文性词典在编纂体例上的特点,以此为基础,我们从条目安排方面、释义方面、词汇扩展方面、词频标注方面总结了英语语文词典的编纂体例对汉语语文词典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以“拿”、“拉”、“挖”、“扔”、“拔”为研究对象。其中“拿”字共抽取30153条语料,约2,563,282字,经逐条分析后,在《现汉》已有义项的基础上,建议删除1个义项,增加8个义项;“拉”字共抽取32402条语料,约1,687,214字,经逐条分析后,建议更改1条释义,增加4个义项;“挖”字共取13855条语料,约724,221字,经逐条分析后,建议增加3个义项;“扔”字共取7858条语料,约654,995字,经逐条分析后,建议增加2个义项;“拔”字共取18859条语料,约1,572,194字,经逐条分析后,建议增加3个义项。第三部分为结语,回顾了文章的创新和不足,并对文章中五个研究对象的义项分布情况进行规律性总结。

姚红卫[6](2014)在《《玄应音义》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玄应撰写的《众经音义》又称《一切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是最早的一部佛经音羲,问世以来版本较多。关於《玄应音义》的研究,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好的版本,才能开展《玄应音义》的文献、汉梵语言、文化、辞书编纂等关目的探索。其次,主要是利用《玄应音义》所引古书进行辑佚和校勘。再次,封於词目、音韵、文字等的语言学研究。本文《<玄应音义>词汇研究》属於综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和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历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内证与外证相结合、描写分析和归纳相结合。取得的主要成果:其一,《玄应音羲》是属於训释佛经疑难词语音义类的注释书。注疏语料,在祠汇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封於版本等方面的研究来说,封於《玄应音义》的注释语言本体研究的输着还做得很不够,成果也不多。但这也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在应该随着版本研究的继续开展的同时齐头并进展开释语语言的研究。对此领域,本文有尃章研究,全部列出了《玄应音义》注释语言里的复音词,着重穷尽考释了叠音词、联绵词。作为词表附录於後,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是本论文最大的创新处。其二,《玄应音义》的注释语言研究。着重分析注释语言多音词的面貌、横成、结构、新词新义、佛语词等相关的词汇现象并着手相关词语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考释等等工作,以便确立《玄应音义》注释语言在词汇史上的地位:传承前代上古中古词语、唐代出现的新词语、封现代汉语的影响等等。揭示其有利於词典编纂价值:补充词典某些词条的唐代用例、祠或词义义项书证提前、增设新词或新义项、封於词典缺乏书证的词条补充书证等等。其三,《玄应音义》丽藏本的用字调查。比较而言,《玄应音义》丽藏本用字不很规范,包括错别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现象。其四,分析《玄应音义》的训诂实践(注音、正字、释义等方面的特点)。其五,词目“挑”的“挖”义探究,以“X然”尾词和“不X”结构等作为个案探讨《玄虑音义》词目的词汇学价值。其六,运用最新的训诂学、词汇学理输,延伸考释了《玄应音义》一些疑词语(如“钲”、“可意音”、“五旬”、“瞻卜”、“鸠留”、“虎魄”、“蒲桃”等),提出了新见解,指出《汉语大词典》、《汉藉大字典》、《玄应音义》等工具害存在的失误。最後,《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是现代意义上的校勘整理本,代表了当今国内外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最高水准。只有佛学、小学造指高深的学者方能胜任如此煌煌巨着的校勘工作。但校勘工作如同扫落叶,捅完了又有落菜,扫的次数越多,点校质量也就越好。校注本在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有遗漏、误用、体例不一等现象,《修订版》比起校注本有很大改进但仍有一些瑕疵。本人反反复复阅读《一切经音羲三种校本合刊·玄应音义》几遍之後,不揣浅陋,从正文、补文、引文中摘出有疑问(文理不通、词条立目不清、误解外来语等等)的若干条,以古文标点实践成果为指导,考订《玄应音义》校注本、《修订版》句读得失,就句读问题(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误用、体例不一等情形)提出商榷,以就教於方家。

刘京[7](2014)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课程的内容包括课文学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承载这些教育内容的是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种文学样式就是文言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释是对文章内容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为了更好的呈现文言文的内涵与深度,教材中还添加了文言文注释,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字词、理解文意。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获得的对古代字词、句子的了解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注释,合理利用注释能帮助文言文教学更快更好的完成。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准确可靠的,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存在误差,如果教师与学生过分信赖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会使那些不准确的甚至不正确的注释被当作正确的注释来理解。因此,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考察了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内容、要求、作用和特点之后,在查阅古注与辞书的基础上,总结出文言文注释有三方面的问题:字词注释问题;译文问题;其他注释问题。其中,字词注释问题主要有:字词注释意义有误、字词漏注、先无注而后有注、多次重复作注、通假字和古今字注释有误;译文问题主要有:译文添义、译文减义和译文不准确;其他注释问题主要有:首条注释不统一、语法结构注释不准确。针对注释中存在的问题,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解决策略:在教学上的解决策略和在教材编写上的解决策略。

黄萍[8](2012)在《《汉语大字典》引用《广韵》切语抽样调查报告》文中提出《汉语大字典》是一部水平较高的语文工具书。其注音独具特色,采用上古、中古、现代三段式注音法,而中古音主要是采用代表中古音系的《广韵》一书的反切来进行标注。自1986年出版以来,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汉语大字典》进行了研究,但其中从语音角度进行的研究则相讨较少。本文试图对《大字典》引用《广韵》切语的情况进行一番抽样调查。本文依据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统计法、比较法、分析法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如下两个方面:其一,调查《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的准确性,即调查《大字典》是否全面、准确引用《广韵》反切,是否存在所引反切与《广韵》原书不一致之现象。其二,调查《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情况。分析合并的必要性与合并的原则,并通过分析符合合并原则的现象与例外现象,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合理性。具体说来,第一部分,调查《汉语大字典》使用《广韵》反切的准确性。首先,分析《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与原书相合的现象。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大字典》使用《广韵》反切的准确性,并重点通过分析《大字典》使用《广韵》补正反切的现象,说明《大字典》在注音时进行了一番严格的审音工作。此外举例指出《大字典》使用《广韵》反切时,存在一种情况,即对《广韵》的错误反切不加分析鉴别地直接引用。其次,分析《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与原书不合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汉语大字典》所引《广韵》反切与《广韵》原书不合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漏收《广韵》原书的反切;第二种,与《广韵》原书用字不同;第三种,错收《广韵》原书的反切;第四种,对《广韵》反切处理不当。进而分别对四种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缺讹原因。通过前三画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大字典》前三画引用《广韵》反切准确性相当高,与原书失合率仅占2.5%0第二部分,对《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现象加以调查。首先运用《广韵》“一字多音”的特点和语音演变的规律,说明《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必要性。其次,对《大字典》前三画例字的合并《广韵》反切的现象加晒统计,对统计出的现象加U归类,得出《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两大类型,并对这两类合并形式分别进行研究:一、《大字典》以“○○○……”形式合并《广韵》的反切。通过调查,得出这种以序号形式合并的反切遵循“释义不同”的原则,随後运用合并原则对这种合并类型进行深入分析。二、《大字典》以“又音”形式合并《广韵》的反切。通过调查,得出《大字典》以“又音”形式合并《广韵》的反切“遵循释义相同”的原则和“语音相接近的作为主切”的原则。接着运用合并原则对合并现象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例外情况。研究得出,例外情况有两类:第一,将释义不同的反切作为“又音”合并;第二,合并的主副切位置颠倒。通过前三画的抽样调查,得出结论:第一种,以“○○”形式合并《广韵》反切,不符合合并原则的例外情况占此合并类型12.8%。第二种,以“又音”形式合并《广韵》反切,不符合合并原则的例外情况仅占此合并类型3.7%.通过对《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字典》的纶者在使用《广韵》反切标注中古音时,是进行了一番严谨的审音工作的,而且注意到了现代音与中古音配合的问题。总之,本文试图对《大字典》在古音标注中引用《广韵》反切进行调查,晓便为《大字典》的修订和汉语字书的编写提供一些借鉴。

王楠[9](2012)在《从文化传播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文中研究表明汉字与汉民族文化关系密切。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最显着的特点。在汉字教学中应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渗透。通过字理识字法剖析汉字可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于教学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汉字教学应建立在汉语学习者的兴趣之上,将汉字的理据性融入其中。本文第一章从汉语热角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复兴,阐释语言输出即是文化输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第二章通过论述汉字本身的特点和汉民族的独特文化进而探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生活中诸多现象与汉字的特点有关,这是汉字的本源也是汉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第三章阐述从文化角度讲解汉字,即分析汉字的理据和汉字文化的教学方法。

金锡永[10](2011)在《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最快、最直接地反映社会变化的语言成分,其中外来词,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反映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外来词的产生以社会或文化的接触为前提,因地区不同而会有不同的收容方式,在同一个社会内部也会有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引起的不同态度或使用倾向。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配对变法(matched guise technique)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外来词类型的地域差异、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同义异形外来词的使用情况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开始以来,外来词范围的界定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词汇是语言符号,由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两部分构成,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将符号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都有借用成分的词语看做外来词,还将汉语的借词系统分为显性借词和隐性借词的两个次范畴。全音译词和半音译词属于显性借词,即外来词,仿译词和域外汉字词属于隐性借词。为了考察借词的地域差异和时代变化,本研究以16本词典和专着为材料,建立了“汉语借词词库”和“华语各地借词词库”。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借词类型的分布比率因地而异。“汉语借词词库”中的音译词比率超过60%,不过在两个常用词表中的借词类型中,音译词比率很低,域外汉字词的比率很高,意味着,音译是外来词收容方式中最常用的方式,但音译词在汉语中的生命力很低,被其他译名代替的可能性很高。本研究通过配对变法实验,考察北京、上海、香港、四川(成都除外)四个地区960个居民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结果发现,人们对男性说话者使用音译词的说话方式、女性说话者使用意译词的说话方式给予高评价,还发现,男受试者对意译词的评价高,女受试者对音译词的评价高,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在30岁以上的年龄段较显着,20-29岁最模糊,呈现出一个年龄级差的变化。职业方面,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意译词的评价高,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音译词的评价高。这些结果都说明,外来词(音译词)在汉语使用者的意识中,代表开放性、时尚性等价值的象征。汉语借词中有不少同义异形词,有些由不同译法所产生,也有一些由不同引进途径所产生。本文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考察了人们对同义异形外来词的认识率和使用率,对字母形式和汉字形式、港台形式和大陆形式的认识率,也呈年龄级差的变化。此外,各地区使用率高的词语,在报刊上的出现率也高,说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香港人的字母形式使用率明显地高,其他三地居民的汉字形式使用率高于字母形式,其差异最大的是四川,上海则没有显着差异。性别方面,女性对字母词的相对使用率高于男性,年龄方面,20~29岁人群对字母词的相对使用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二、拼音字母读音献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拼音字母读音献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初中语文成语教学的研究
        (二)关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三)关于初中成语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文本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调查研究法
第一章 初中成语教学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辩证关系
    一、重视成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成语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表达欲
        (二)初中成语教学有利于学生锤炼字词,提高语言简洁性
        (三)初中成语教学有利于学生雕琢语句,增强文章表现力
    二、重视作文中使用成语能够促进初中生对成语的理解
        (一)有利于准确掌握成语的含义
        (二)有利于迅速把握成语的用法
        (三)有利于实现成语的活学活用
第二章 基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原则
    一、初中成语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基本成语
        (二)掌握拓展成语
        (三)掌握提升成语
    二、初中成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把成语的产生源流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把成语的意义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三)把成语的应用作为教学目的
第三章 初中成语教学与写作应用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没有处理好成语教学与写作应用的关系
        (二)对形音、含义复杂深刻的成语教学及写作应用有畏难情绪
        (三)忽视成语教学与写作应用中的自主学习资源
第四章 基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策略
    一、在成语教学中讲解写作技巧
        (一)不同文体写作中的成语教学
        (二)创新性写作中的成语教学
    二、开展指向写作能力提高的多种成语趣味活动
        (一)开展成语读书会
        (二)划分班级讨论组
        (三)举行成语积累比赛
        (四)进行成语故事表演
    三、重视使用自主学习资源
        (一)《现代成语词典》的合理运用
        (二)发挥《成语故事》等课外读物的优势
第五章 成语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究——以《咏雪》为例
    一、《咏雪》成语教学解读
        (一)课文与成语介绍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
        (六)课前准备
        (七)教学课时
    二、对相关成语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
        (一)导入
        (二)成语梳理
        (三)小组合作,讨论成语源流及意义
        (四)合作探究,探讨成语具体用法
        (五)阅读成语在相关文学作品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四、《咏雪》成语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二)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由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价值
    1.6 总体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
    2.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2.2 现代汉语方言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2.3 古代近代汉语、现代英语中形式与语义悖反的语言事实验证
        2.3.1 古代近代汉语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2.3.2 现代英语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2.4 现代汉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产生的原因
    2.5 现代汉语词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应用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汉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
    3.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3.2 现代汉语方言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3.3 古代近代汉语、现代英语中形式与语义悖反的语言事实验证
        3.3.1 古代近代汉语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3.3.2 现代英语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3.4 现代汉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产生的原因
    3.5 现代汉语短语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应用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
    4.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4.1.1 句类的语用语义与其固有的句法功能语义相悖
        4.1.2 句子的自然语义与其语用语义相悖
        4.1.3 句子的自然语义与科学知识、人类百科知识相悖
        4.1.4 句子的自然组合、搭配形式与句子的组合、搭配规律相悖
    4.2 现代汉语方言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4.3 古代近代汉语、现代英语中形式与语义悖反的语言事实验证
        4.3.1 古代近代汉语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4.3.2 现代英语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4.4 现代汉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产生的原因
    4.5 现代汉语句子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应用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
    5.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5.1.1 现代汉语语篇的自然语义与科学知识、百科常识等相悖
        5.1.2 现代汉语语篇的自然语义与其语用语义相悖
        5.1.3 现代汉语语篇语词的搭配、组合语义与逻辑规律、语言组合规律等相悖
    5.2 现代汉语方言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5.3 古代近代汉语、现代英语中形式与语义悖反的语言事实验证
        5.3.1 古代近代汉语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5.3.2 现代英语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5.4 现代汉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产生的原因
    5.5 现代汉语语篇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应用价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
    6.1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6.1.1 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相悖
        6.1.2 文字的使用及语用语义与文字的使用规范及自然语义相悖
        6.1.3 非文字符号的使用意与其约定俗成义相悖
        6.1.4 语篇的特殊造型所示意与其固有的结构和造型义相悖
    6.2 现代汉语方言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
    6.3 古代近代汉语、现代英语中形式与语义悖反的语言事实验证
        6.3.1 古代近代汉语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6.3.2 现代英语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验证
    6.4 现代汉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产生的原因
    6.5 现代汉语超语言单位组合层面形式与语义悖反的应用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产生的理据分析
    7.1 语言使用者的意欲和认知上的高度主观化
    7.2 语境对语义选择的制约
    7.3 现代汉语表意的整体性
    7.4 语义的变化发展
    7.5 语言经济原则的制约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的启示
    8.1 现代汉语语义学
    8.2 教学
    8.3 跨文化交际
    8.4 字典辞典的编纂和汉外教材的编写
    8.5 商业陷阱的识别
    8.6 文字游戏等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主要观点
    9.2 不足之处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植物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来源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目的和意义
    0.5 研究内容
    0.6 语料来源
    0.7 术语说明
第一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棉”字义项分布研究
    1.1 引言
    1.2 下载语料建立“棉”字数据库并进行义项标注
    1.3 现代汉语中“棉”字义项分布情况描写
    1.4 《现汉6》“棉”字释义献疑
    1.5 “棉”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1.6 小结
第二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梨”字义项分布研究
    2.1 引言
    2.2 下载语料建立“梨”字数据库并进行义项标注
    2.3 现代汉语中“梨”字义项分布情况描写
    2.4 《现汉6》“梨”字释义献疑
    2.5 “梨”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2.6 小结
第三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莲”字义项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下载语料建立“莲”数据库并进行义项标注
    3.3 现代汉语中“莲”字义项分布情况描写
    3.4 《现汉6》“莲”字释义献疑
    3.5 “莲”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3.6 小结
第四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麦”字义项分布研究
    4.1 引言
    4.2 下载语料建立“麦”数据库并进行义项标注
    4.3 现代汉语中“麦”字义项分布情况描写
    4.4 《现汉6》“麦”字释义献疑
    4.5 “麦”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4.6 小结
第五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桃”字义项分布研究
    5.1 引言
    5.2 下载语料建立“桃”数据库并进行义项标注
    5.3 现代汉语中“桃”字义项分布情况描写
    5.4 《现汉6》“桃”字释义献疑
    5.5 “桃”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5.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语言学成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钱大昕的生平、学术背景及着作
    一、生平
    二、学术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个人成长环境
    三、着作
第二章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文字研究
    一、总结《说文》体例
        (一)《说文》举一反三之例
        (二)《说文》连上篆字为句
    二、利用《说文》解读文献
        (一)《说文》引经异文
        (二)利用《说文》具体解读典籍文献
    三、指出前人对《说文》研究的不足
        (一)二徐私改谐声字
        (二)唐人引《说文》不可皆信
    四、对俗字的研究
        (一)唐宋俗体字
        (二)《说文》本字俗借为它用
第三章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音韵研究
    一、声母研究
        (一)古无轻唇
        (二)古无舌上音
        (三)古人多舌音
        (四)古音影喻晓匣不甚区别
        (五)双声
        (六)三十六字母渊源
        (七)字母诸家不同
    二、韵母研究
        (一)《声类》、《韵集》
        (二)唐宋韵同用独用不同
        (三)平水韵
        (四)《诗经》中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
    三、声调研究
        (一)四声始于齐梁
        (二)具体诗词平仄的确定
    四、反切研究
        (一)反切起源
        (二)反切注音的古今变化
        (三)古注反切的利用
第四章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的训诂研究
    一、因声求义
        (一)内容
        (二)方法
    二、考释俗语词
        (一)考订始见时代
        (二)研究词义演变
        (三)记录古今名称
        (四)纠正错误解释
        (五)利用方言俗语词考证词义
    三、文化研究
        (一)姓氏研究
        (二)避讳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人体上肢动作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0.3 研究的方法
    0.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0.5 术语说明
第一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拿”字义项分布研究
    1.1 引言
    1.2 按比例下载语料
    1.3 建立“拿”字数据库并对“拿”的义项进行标注
    1.4 现代汉语“拿”字义项分布描写
    1.5 《现汉》核心词“拿”释义献疑
    1.6 小结
第二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拉”字义项分布研究
    2.1 引言
    2.2 按比例下载语料
    2.3 建立“拉”字数据库并对“拉”的义项进行标注
    2.4 现代汉语“拉”字义项分布描写
    2.5 《现汉》核心词“拉”释义献疑
    2.6 小结
第三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挖”字义项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建立“挖”字数据库并对“挖”的义项进行标注
    3.3 现代汉语“挖”字义项分布描写
    3.4 《现汉》核心词“挖”释义献疑
    3.5 小结
第四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扔”字义项分布研究
    4.1 引言
    4.2 建立“扔”字数据库并对“扔”的义项进行标注
    4.3 现代汉语“扔”字义项分布描写
    4.4 《现汉》核心词“扔”释义献疑
    4.5 小结
第五章 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拔”字义项分布研究
    5.1 引言
    5.2 建立“拔”字数据库并对“拔”的义项进行标注
    5.3 现代汉语“拔”字义项分布描写
    5.4 《现汉》核心词“拔”释义献疑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玄应音义》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版本相关研究
        1.1.2 释捂捂言研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傅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和先进数字化技衍相结合
        1.4.2 屋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
        1.4.3 内证与外证相结合
        1.4.4 描窝分析和归纳相结合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玄应音羲》训诂实践
    2.1 注音
    2.2 正字
    2.3 释义
第三章 《玄应音义》词目研究
    3.1 概述
    3.2 《玄应音义》实语素词目考察
        3.2.1 《玄应音义》词目“挑”羲考察
        3.2.2 《玄应音义》实语素词目双音词例释
    3.3 《玄应音义》虚语素词目双音词例释
        3.3.1 X然
        3.3.2 X师/X家
        3.3.3 X子/X儿
        3.3.4 X者
    3.4 《玄应音义》“不X”双音词目分析
        3.4.1 双音词立目
        3.4.2 提供新出复音词成词缐索
        3.4.3 作为工具书释义书证
        3.4.4 补充工具书义项
第四章 《玄应音义》释语词语研究
    4.1 概述
        4.1.1 《玄应音义》释语之唐代新词语
        4.1.2 《玄应音义》释语之专名
    4.2 《玄应音义》释语普通词语横词分析
        4.2.1 联合式
        4.2.2 偏正式
        4.2.3 附加式
        4.2.4 支配式
        4.2.5 补充式
        4.2.6 表述式
        4.2.7 综合式
        4.2.8 语音构词
    4.3 《玄应音义》释语词语词汇史价值
        4.3.1 承用上古汉语
        4.3.2 承用中古汉语
        4.3.3 近代汉语共用
        4.3.4 现代汉语沿用
    4.4 《玄应音义》释语词语与辞书编纂
        4.4.1 为後世大型工具书采用
        4.4.2 作为新增条目补充《汉语大词典》
        4.4.3 作为书证补充《汉语大词典》
        4.4.4 为《汉语大词典》词语提前书证时间
        4.4.5 为《汉语大词典》词语义项提前书证时间
    4.5 《玄应音义》释语单音词例释
    4.6 《玄应音义》释语复音词例释
        4.6.1 《玄应音义》释语叠音词例释
        4.6.2 《玄应音义》释语联绵例释
        4.6.3 《玄应音义》释语外来词例释
        4.6.4 《玄应音义》释语复音词新词新义例释
第五章 《玄应音义》文字形式
    5.1 《玄应音义》用字研究概况
    5.2 字形关系
    5.3 字形个案研究:“愽、博、簿、薄”延伸的思考
        5.3.1 注音、音译用字
        5.3.2 书名、经目用字
        5.3.3 假借用字
        5.3.4 “博”字的使用
    5.4 《玄应音义》用字讹误例考辨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玄应音义》句读问题
    1.1 句读失误
    1.2 句读体例不一
    1.3 句读商榷
        1.3.1 补文方面
        1.3.2 引文方面
        1.3.3 正文方面
附录二 普通词表
附录三 尊名词表
附录四 佛教语词表
附录五 音译词表
附录六 意译词表
附录七 半音译半意译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会签名页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现状
        一、 对五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研究
        二、 对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篇课文的研究
        三、 对高中语文某一册课本的文言文注释的研究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注释概况
    第一节 文言文注释概况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注释概况
        一、 高中文言文注释的要求
        二、 高中文言文注释的作用
        三、 高中文言文注释的内容
        四、 高中文言文注释的特点
第二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字词注释问题
        一、 字词注释意义不准确
        二、 字词漏注
        三、 先无注而后有注
        四、 多次重复作注
        五、 通假字和古今字注释有误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译文注释问题
        一、 译文添义
        二、 译文减义
        三、 译文不准确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其他注释问题
        一、 首条注释不统一
        二、 语法结构注释不准确
第三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在教学上的解决策略
        一、 教师在课前应加强文言文教学备课
        二、 在翻译文言文时尽量直译并探求语源
        三、 点破文化难点,解决疑难问题
        四、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五、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第二节 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在教材编写上的解决策略
        一、 准确注音
        二、 准确释词
        三、 形成统一的标准
        四、 注释要有开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汉语大字典》引用《广韵》切语抽样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汉语大字典》简介
        1.1.2 《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概述
    1.2 研究概况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方法与步骤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的词查
    2.1 《大字典》注音体例
    2.2 《大字典》引用《广韵》版本考
    2.3 《大字典》引用《广韵》切语考
        2.3.1 《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与原书相合的情况
        2.3.2 《大字典》引用《广韵》反切与原书不合的情况
第3章 《大字典》合饼《广韵》反切的调查
    3.1 《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情况概述
        3.1.1 《广韵》“一字多音”现象
        3.1.2 《大字典》合并《广韵》反切的现象
    3.2 《大字典》合并《广韵》切语考
        3.2.1 《大字典》以“○○…”形式合并《广韵》反切考
        3.2.2 《大字典》以“又切”形式合并《广韵》反切考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从文化传播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汉语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
    第一节 汉语热角度重新审视中国文化
        一、“孔子学院”的全球化设立
        二、汉字走向世界
    第二节 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统一性
        二、汉语教学与汉民族文化传播的关键点—汉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字与汉民族文化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的形体特点
        二、汉字的字音特点
        三、汉字的字义特点
    第二节 与汉字相关的汉民族文化
        一、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二、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观念
        三、汉字与翻译
        四、汉字的艺术—对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
    第一节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节 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特点
    第三节 汉字文化与汉字教学
        一、字形文化
        二、字形文化与教学技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社会变化、语言接触与外来词
        1.1.1 社会变化与外来词
        1.1.2 言语社区与外来词
        1.1.3 关于术语
    1.2 汉语外来词研究概况
        1.2.1 文化研究
        1.2.2 词源研究
        1.2.3 类型研究
        1.2.4 统计分析
        1.2.5 地区差异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来词范围的界定类型及借词系统
    2.1 外来词的界定标准
        2.1.1 外来词的定义
        2.1.2 词语借用的判断标准
        2.1.3 形音义不是语言三要素
    2.2 对争论中的几类词语的探讨
        2.2.1 纯意译词和描写词
        2.2.2 仿译词
        2.2.3 域外汉字词
        2.2.4 字母词
第三章 外来词类型与借词系统
    3.1 借词范畴内部的不均等性
        3.1.1 对不均等性的描写
        3.1.2 对连续集合的范畴划分
    3.2 音译词的范围和种类
        3.2.1 字母形式的音译词
        3.2.2 全音译词的种类
        3.2.3 半音译词的种类
    3.3 借词系统和外来词
第四章 地域差异与时代变化
    4.1 现代汉语借词的地域差异
        4.1.1 语料库数据
        4.1.2 全音译词
        4.1.3 半音译词
        4.1.4 仿译词与汉字词
        4.1.5 来源语种分布
    4.2 现代汉语借词的时代变化
        4.2.1 近代借词和新时期借词
        4.2.2 借词类型的生存率
第五章 对外来词的语言态度
    5.1 调查方法及实验设计
        5.1.1 关于语言态度
        5.1.2 测量方法及研究目的
        5.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5.1.4 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法
    5.2 数据结果与分析
        5.2.1 调查样本的基础统计
        5.2.2 数据结果
        5.2.3 分析标准及其适用
        5.2.4 分析模式
    5.3 各地区调查结果
        5.3.1 上海和四川
        5.3.2 北京和香港
    5.4 性别与语言态度
        5.4.1 性别与语言
        5.4.2 说话者性别与语言态度
        5.4.3 听话者性别与语言态度
    5.5 年龄、职业与语言态度
        5.5.1 年龄与语言态度
        5.5.2 职业与语言态度
第六章 同义异形外来词的使用情况调查
    6.1 研究目的及问卷设计
        6.1.1 研究目的
        6.1.2 问卷设计及结果分析
    6.2 外来词类型与认识率
        6.2.1 结果数据
        6.2.2 性别与年龄
        6.2.3 地区与职业
    6.3 各类同义异形外来词使用率的调查结果
        6.3.1 认识率和使用率的相关性
        6.3.2 年龄、性别与使用率
        6.3.3 与报刊使用情况的比较
    6.4 不同形式的使用率比较
        6.4.1 字母形式和汉字形式的使用率
        6.4.2 性别与字母形式使用率
        6.4.3 年龄与字母形式使用率
        6.4.4 港台形式和大陆形式的使用率
第七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拼音字母读音献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写作能力提高的初中成语教学研究[D]. 朱孟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现代汉语形式与语义悖反现象研究[D]. 徐宜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3]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植物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三)[D]. 梁超妮. 广西大学, 2016(02)
  • [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语言学成就研究[D]. 李旭.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5]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人体上肢动作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研究[D]. 陈宇. 广西大学, 2014(03)
  • [6]《玄应音义》词汇研究[D]. 姚红卫. 上海师范大学, 2014(12)
  •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 刘京. 青海师范大学, 2014(02)
  • [8]《汉语大字典》引用《广韵》切语抽样调查报告[D]. 黄萍.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9]从文化传播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D]. 王楠. 黑龙江大学, 2012(10)
  • [10]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金锡永.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对拼音字母发音的质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