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出土天佑通宝小平币

越南出土天佑通宝小平币

一、出土于越南境内的天佑通宝小平钱(论文文献综述)

王显国[1](2019)在《清末铜元研究》文中提出铜元是中国传统铜钱迈向现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铜元是货币史和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历史课题。本论文以清末铜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第一历史档案馆、地方志等清代文献的收集与梳理,深入系统地分析铜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产生、兴盛及衰落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实验检测与文献考据的方法重点对铜元的合金成分、制作技术、铜料的来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为弥补市场流通中铜钱的不足,广东省率先于1900年成功发行铜元,各省相继仿造。十余年间,19省先后设立29个铜元局,制造铜元数量高达200亿枚,并获得造币利润白银2,559万余两。不过,铜元本质上与传统咸丰大钱无异,清政府过度追求利润,不可避免地造成铜元的贬值与没落。检测结果显示,铜元主要成分为铜、锌、锡,及少量的杂质铅,不同省份及同一省份不同时期铜元的合金成分有明显差异。总体上看,多数铜元成色较好,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和提高,反映了清政府铜元政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铜元的制作设备主要购自英、美、德等国,大量机器的进口促使了铜元的兴盛。引进西方造币工艺,按熔铜、辗片、舂饼、光边、烘洗、印花等六个主要步骤制造铜元,提高了铜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使中国的造币技术迈向现代化。此外,洋铜的进口是发行铜元必要前提和基础。从日本、澳洲、美国等国进口铜料9万余吨,占铜元所需原料的93%,为铜元的大量发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总之,铜元是中国传统货币制度与西方造币技术相融合的产物,是中西货币文化交流的结果。

白丽群[2](2018)在《两广地区宋代钱监设置因素考证——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宋时期,宋王朝在今两广地区设置了梧州元丰监、贺州钱监、浔州钱监、韶州永通监、惠州阜民监等钱监,其兴衰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军事需要诸因素紧密相关。发达的水路网、丰富的森林和矿产资源,为钱监的设置提供了物质基础;南疆地区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区位和物产优势带来的贸易便利,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戍兵的增多导致军费支出的增加,使货币需求加大。换言之,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两广地区宋代钱监的设置和铸钱业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徐世康[3](2018)在《中华文化圈视野下的契丹王朝》文中提出“中华文化圈”,或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通常出现在研究当前世界如朝鲜、越南、韩国、新加坡等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国家的论着中,但从历史上看,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研究现在看来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之中的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政权。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量,以契丹王朝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儒家“天下秩序”观念以及丧葬制度四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在契丹这一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所发挥的影响。本文第一章是关于中华语言、文字在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契丹族与奚族的族源,通过文献学以及考古学、人类学的证据,对契丹族族出鲜卑的结论予以了肯定。接着就契丹族语言、文字与突厥语、鲜卑语、汉语、女真语、室韦语等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述,并就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的创制及其对女真族文字的影响作了讨论。第二节分析了契丹王朝宫廷(宫帐)、祭祀、军事、外交、丧葬与其余场合中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基本确定汉语、汉字是契丹王朝使用的主要语言、文字,同时契丹本族的语言与文字在某些场合如军事、祭祀活动中占有主要地位。第三节介绍了契丹王朝时期的“双语者”,即同时通晓汉语与契丹语两种语言的人员情况,从实际看,在整个契丹王朝存在的约两百年中,契丹王朝方面的“双语者”人数要远远多于中原政权中的“双语者”。本文第二章是关于中华儒家各方面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首先概要性地通过分析儒家典籍在契丹的传播来介绍契丹王朝成立前后儒家思想对契丹人的影响,可以确认在契丹政权成立前,儒家思想虽然已传播至契丹人中,但影响很小,且主要限制在上层人物与一些“归化”的契丹人中。而在契丹政权成立后,契丹人得以大量接触儒家思想,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典籍也得以广泛流行于契丹王朝境内,但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则因不同原因而各不相同。第二节具体介绍儒家政治、经济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政治思想方面的任贤、行仁、敬天等观念都被契丹统治者接受并宣扬,而经济方面的重农思想也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契丹统治者甚至在一些不太利于农业发展的地区推广农业,以彰显其“重农”的态度。第三节介绍儒家社会、宗教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与政治、经济思想类似,儒家社会思想中关于孝道、忠诚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政局稳定的内容也都得到了契丹朝廷的有力支持,而宗教思想方面,因契丹王朝崇尚佛教,故除其中涉及禁止左道邪术传播的内容外,对于儒家宗教思想并未有过多关注。本文第三章是关于中华儒家“天下秩序”观念对于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介绍契丹王朝“中国观”与“正统观”的演变,与通常的认识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契丹人的这两种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反复的过程,而二者之间的发展也并不同步。第二节介绍宋与契丹对峙时期双方的外交博弈,双方之间的整体关系经历了由“战”到“和”的变化,而在外交领域这一“软实力”的较量中,并没有任何一方完全处于劣势。第三节介绍了契丹王朝的朝贡体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契丹王朝成立,契丹人实现了由朝贡者向被朝贡者的转变。在契丹人的朝贡国中,高丽与西夏二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中原王朝往往通过“虚爵制”来实现理想化的“天下秩序”不同的是,作为北族王朝的契丹王朝更多考虑实用性,通过不同而非一些固化的“模式”来控制不同的属国、属部。本文第四章是关于中华丧葬制度对于契丹王朝的影响。第一节介绍契丹人丧葬方式的转变。早期的契丹人死后并没有土葬的习俗,此后约至唐代,逐步在下葬时使用石室或利用棺木下葬,而在辽帝国建立后,开始大量吸收汉人的丧葬制度。第二节介绍中古丧葬礼仪对于契丹帝后及贵族的影响。就契丹帝后丧葬方面,其葬礼在圣宗以后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唐代帝王去世后所经历的诸多环节在契丹人的帝后丧葬中也基本可见,只是经过了一定的简化。而就契丹贵族方面,同时期汉人丧葬中的卜葬观念以及停殡待葬时间较长等情况在其墓志中也有体现。第三节介绍中古墓志铭义例对契丹王朝的影响,唐代以后逐步形成的墓志铭“十三事”在各个时期的辽墓中同样有反映。契丹人还根据自身游牧部族出身的传统,对其中诸如“乡邑”等项进行了变通。同时,契丹墓志铭继续发扬光大了自唐代开始兴起的、对于志主的各种细致描写。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林勃[4](2017)在《金国货币浅谈》文中研究表明金国为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同时金国也发行了自己的钱币,自成一体,在中国钱币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金国货币做一梳理,以期对其他学人研究金国经济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程嘉静[5](2015)在《辽代商业研究》文中提出辽起于松漠间,907年,建立了统一的政权,916年建元神册,926年灭渤海,占据了东北地区。938年后唐大将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献于辽太宗耶律德光,包括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以及山西大部都归属契丹。辽腹地广大的草原地区是牛羊的乐园,因而传统的畜牧经济是其立国之本,而渤海的降附及燕云地区的归属则为其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使得辽朝的商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对于辽代商业的研究,以前的研究者仅就商业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比如辽代境内的商业、辽代的市场、辽宋间的贸易等,没有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者,本文试图充分运用文献资料、石刻资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并结合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研究方法对辽代的商业进行全面论述。本文除绪论部分,共包括五章的内容:一、辽代商业的基础。辽代商业的基础包括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以及交通等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为辽代商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便成为商品,因而三者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而辽代交通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发达,既有辽宋驿路、辽夏直道、辽与五国部的“鹰路”,更有草原丝绸之路和水路,为辽代商业提供了交通保障;二、辽代的货币。辽代的货币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本国铸币少,而唐币、宋币多,它们一起构成了辽代的货币体系。其中在这些唐币和宋币中,有一部分是辽朝政府或私人仿铸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辽代的货币运行,只是在辽末出现了短暂的通货膨胀现象。同时辽代的窖藏钱币很多,私人毁钱铸铜器也时有发生,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辽代商业的发展;三、辽代的境内外商业。辽代的境内商业覆盖了五京及其州县,同时在斡鲁朵、部族、头下军州、驿路旁都有商贸活动,可谓商业网点遍布。使得各族与各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方便了民众的生活。辽代的商人作为一个群体,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普通官员,也有云为户和寺院上层僧众。在辽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辽代商人,尤其是官员被限制经商。但商人仍然在为争取政治权力不懈努力。辽代的境外贸易最初是辽和五代十国的贸易,这一时期的商贸往来,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更多的是政府间的交聘贸易。而北宋建立后,尤其是澶渊之盟缔结之后,辽宋的商贸往来除了交聘贸易外,榷场贸易蓬勃发展,不仅给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便于其对宋军事上的防御。辽宋间的民间贸易也发展到一个高度,走私贸易盛行,包括马匹、粮食、盐、书籍、人口等等,为辽代民众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辽代连接本土和北部诸族、西北诸族以及西域的草原丝绸之路,在辽代得以重新打通。辽为了控制这条贸易之路,对其进行了有力的控制和经营,使得这条丝路上的商业非常繁盛,对当时的世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辽代的商业政策及商业机构不断健全。其征商之法开始于太祖时,辽圣宗时期对于辽代商业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征商范围逐步扩大,而且加强了关税的治理,还在稳定市场方面做出了贡献,因而辽圣宗时期是辽朝商业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辽代的商业机构包括商税院、诸征榷机构及货币机构。包括食盐、酒、瓷器等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进行征榷,设置相应的机构,本文大量结合石刻资料,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五、辽代商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日常生活及文化诸多方面,对辽代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辽代商业在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并且通过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契丹王朝前所未有的置身于世界性背景之中。不仅对当时的世界,乃至辽以后的金元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志鹏[6](2013)在《北宋“钱荒”与西夏之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利·类最繁杂的朝代,但是频繁出现钱荒。学界对此多有关注,将其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销钱为器;官私蓄藏;外流它国;劣币驱除良币等。其中外流它国,均以契丹、日本、朝鲜及南亚诸地为例,很少或完全忽略了西夏的影响。近年来,北宋铜钱在各地西夏钱币窖藏中大量发现。学界研究得知,西夏境内主要流通北宋铜钱。除了流通需要之外,西夏亦将大批铜钱销毁、熔化,用以铸造兵器或各种器物。由于宋夏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加之北宋又实行严格的反“阑出”政策,禁止铜钱流入西夏。因此西夏对北宋铜钱相当器重,刻意保护,为了防止境内铜钱外流,西夏仿照北宋设置铁钱区之法,在其边境地区设有铁钱区,对外流通铁钱,并且于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年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加强对货币流通的管理,进而使得宋钱在西夏境内形成了“有进无出”的局面。可见北宋钱荒的发生和西夏关系密切,大量北宋铜钱在西夏境内的流通和使用客观上加剧了北宋钱荒的形成。

张荣军[7](2013)在《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广西位于五岭以南,宋代属广南西路。当时随着水、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内、对外商品贸易经济欣欣向荣。这就使得流通中需要大量的钱币来与之相适应。解放后几十年来,在广西出土了不少宋代钱币:范围遍及广西很多地区,出土量最大的一次在平乐县,有1600多斤。宋代在广西也设钱监铸造钱币:梧州元丰监年铸钱量最低是十五万缗(一缗相当于1000枚小平钱),多时达十八万缗或十九万缗;贺州钱监也铸造了大量铁钱,还有浔州钱监等铸造铁钱。这些出土的宋代钱币和宋代钱监遗址是宋代广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缩影。本文以广西出土的宋代钱币、梧州元丰监遗址、贺州钱监遗址及浔州钱监为研究对象。梧州元丰监遗址和贺州钱监遗址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浔州钱监遗址在《宋史》上有记载,但遗址到现在为止并不是特别明确,也未进行过考古发掘。本文通过对出土的宋代钱币按所属市县进行归类,按广西几大区域来进行出土量的对比,并进而分析出了造成其分布不均的原因是宋代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本文对广西出土的宋代钱币进行了分类,分为:年号钱、非年号钱、纪年钱、记号钱、三体书钱、对钱及合背钱等。并从以下几方面对梧州元丰监和贺州钱监进行了研究:对遗物和遗迹情况的研究,对设置及发展的原因分析:一是经济发展和军事开支的需要,二是原料和燃料的来源有保障,三是交通便利,四是技术条件的成熟。从社会的动荡及原料的减少、官府对坑冶户收税的贪婪及夹锡钱的危害等方面来论述了梧州元丰监和贺州钱监停铸的原因。对广西宋代钱监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钱监生产促进了当时广西采矿业的发展,钱监的设置直接增加了当时广西地方财政的收入,也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广西宋代钱监铸造的钱一般在两广地区流通使用,以及广西非钱监所在地也有广西宋代钱监铸币出土这两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论述,得出的结论是:广西出土的属于从北宋熙宁年间到南宋绍兴年间的那些钱币,有一部分是当时广西几个钱监铸造的。将广西宋代钱监与广西唐代、明代钱监进行对比,突出了前者铸造量大及版式多的特点,说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广西宋代钱监所处的地位是不低的。广西地处岭南,将广西宋代钱监与其他地方宋代钱监进行对比,突出了其在岭南是有着特殊地位的。

查迪玛(A.Chandima)[8](2011)在《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 ——兼谈古代中斯贸易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至迟到汉代便有了来往,此后一直到殖民时期以前,中斯两国在政治、贸易、宗教及文化等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古代中国地大物博,其出产的丝绸及瓷器闻名于世,斯里兰卡也以其珍贵的宝石、珍珠、象牙等吸引着各国商人前来。此外,斯里兰卡位于东西方海路航线的中间位置,是由中国前往波斯、罗马、阿拉伯、北非以至于欧洲等地的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及货物集散地。中国、斯里兰卡以及希腊、波斯等国的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古代中斯贸易往来的记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斯里兰卡陆续出土了大量中国古代钱币及瓷器,则是古代中斯贸易往来的实证。这些钱币及瓷器在斯里兰卡内陆及沿海地区均有发现,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中国文物,如郑和下西洋时立于栋德拉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铜镜、铜铃以及近年发现的汉代所制丝绸残片等。通过研究斯里兰卡遗留下来的中国文物,主要是钱币和瓷器,断定它们所属的年代,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为古代中斯贸易往来的研究提供依据。本文第一章为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缘起、前辈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简要介绍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历史。第三章介绍中国文献、斯里兰卡文献以及其它国家如波斯、希腊、阿拉伯等国的文献中有关古代中斯两国交往的记载。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即对斯里兰卡发现的中国文物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了中国钱币及瓷器的年代和真伪,介绍了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的发现、碑文及相关问题等。第五章也是本文重要研究成果,介绍了斯里兰卡作为东西方海上贸易中的货物集散地的地位以及古代中斯两国贸易的时代背景。最后为结论。

张宇[9](2008)在《《阮庵笔记五种》校注》文中指出况周颐(1861—1926),清广西临桂人,字夔笙,号阮庵、蕙风,光绪五年(1879)举人。清末任内阁中书,后漂泊扬州、武昌、南京等地,担任两江总督端方等人的幕僚。入民国后,流寓上海,以遗老自居,鬻文为生。工词,为晚清四大词人之一。所着《蕙风词话》在词学史上影响巨大。《阮庵笔记五种》为况周颐笔记作品代表作,内容丰富。文学方面,笔记中保留了况周颐的大量词论,抄录了许多名家诗文,记叙了一些文坛逸闻。史学方面,笔记中记录了清代中后期的许多人物史事和典章制度。金石学方面,笔记中着录了众多的金石器物,并总结了一些金石学经验。笔记中还收录了不少关于文字、训诂等学术考据方面的内容。此外,笔记中对四川、广西两省以及扬州、常州、南京等城市的风土人情也有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既有助于对文学尤其是况周颐词学思想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历史人物与事实的原貌的探寻,同时有助于对金石器物的鉴别与研究。本校注以况周颐晚年亲自编订的《蕙风丛书》所收《阮庵笔记五种》为底本,以第一生修梅花馆抄本、清光绪丁未(1907)刻本为参校本。在校注的基础上,再对原作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力图发掘其学术研究价值。

张光海[10](2007)在《千题万题源于母题——中考历史母题探秘》文中研究指明 "母题"这一概念是当代儿童文学研究者刘绪源①提出的。这里所说"母题"是指符合命题原则、含有考试重点难点的原型题,其主要分布在我们使用的课本中。具体地说它出现在(仅以八年级历史为例):1.课本的引言中。如八年级上册第1课引言中有这样的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第6课的"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第9课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再如,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二、出土于越南境内的天佑通宝小平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土于越南境内的天佑通宝小平钱(论文提纲范文)

(1)清末铜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清代金属货币及流通情况
    2.2 清末铜元的研究现状
        2.2.1 关于铜元的史学研究
        2.2.2 铜钱与铜元合金成分研究
        2.2.3 铜钱与铜元铸造技术研究
    2.3 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2.3.1 选题的意义和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选题的创新性
3 清末铜元产生、兴盛与衰落
    3.1 铜元产生的背景
        3.1.1 咸丰大钱的铸造与失败
        3.1.2 传统制钱的“规复”与停铸
        3.1.3 自铸银元的兴起
    3.2 机制制钱的试制与铜元的出现
        3.2.1 机制制钱的试造及失败
        3.2.2 铜元政策的提出
        3.2.3 铜元产生的历史渊源
    3.3 铜元的兴盛、贬值及造币利润的分配
        3.3.1 清政府对铜元的认可与推广
        3.3.2 各省铜元局的设立与铜元产量估计
        3.3.3 铜元价格与贬值
        3.3.4 铜元余利及分配情况
    3.4 铜元的没落及清政府应对措施
        3.4.1 人们对铜元态度的转变
        3.4.2 铜元的销售与流通受阻
        3.4.3 铜元贬值的影响及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3.5 清末铜元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3.6 小结
4 铜元合金成分分析与讨论
    4.1 清代铜钱与铜元合金成分的沿革
    4.2 铜元样品合金成分分析
        4.2.1 铜元样品的选取
        4.2.2 铜元样品的分析方法
        4.2.3 各省铜元检测分析结果
    4.3 各省铜元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铜元中铜、锌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4.3.2 光绪元宝与大清铜币铜、锌含量的差异
        4.3.3 关于铜元中的铅、锡
    4.4 铜元合金成分的选择
        4.4.1 咸丰大钱合金成分规定
        4.4.2 机制制钱与铜元合金成分的确定
        4.4.3 铜元合金成分的影响因素
    4.5 铜元重量的确定及变化情况
        4.5.1 铜元重量的选择与影响因素
        4.5.2 各省铜元重量及特点
    4.6 小结
5 铜元机器引进与制作工艺研究
    5.1 中国铜钱铸造技术沿革
        5.1.1 传统铜钱铸造技术的发展
        5.1.2 早期锻压币的出现
    5.2 西方造币技术的发展及西方机制法的引进
        5.2.1 西方造币技术的发展概况
        5.2.2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西方机制法的引进
    5.3 清末铜元机器的引进与仿制
        5.3.1 铜元机器的种类与数量
        5.3.2 铜元机器的进口与购买方式
        5.3.3 国产造币机器的出现
    5.4 铜元的制作工艺与管理
        5.4.1 铜元制作工艺流程概述
        5.4.2 铜元钢模的制作
        5.4.3 铜元合金成分与制作工艺讨论
        5.4.4 铜元局人员分工与管理
    5.5 清末铜元的私铸
        5.5.1 私铸铜元概况
        5.5.2 私铸铜元技术及币材
        5.5.3 私铸人员的组成
        5.5.4 清政府对私铸的管理
    5.6 铜元造币技术机械化及影响
        5.6.1 机制法与母钱翻砂法的较量
        5.6.2 西方机制法的影响
        5.6.3 造币技术引进的问题及现实意义
    5.7 小结
6 清末铜料的需求与供给
    6.1 清中前期铜料的供给情况
        6.1.1 国产铜料的供给
        6.1.2 日本铜的进口
    6.2 清末国内铜产量及需求
        6.2.1 清末矿业政策的变化
        6.2.2 云南铜矿的开发与使用情况
        6.2.3 其他省份铜矿的开发
        6.2.4 清末铜元对铜料的需求
    6.3 清末进口洋铜的数量与来源
        6.3.1 清末世界铜产量概况
        6.3.2 紫铜进口数量
        6.3.3 铜饼的进口与限制
        6.3.4 进口洋铜的来源
    6.4 洋铜的购买方式与价格
        6.4.1 洋铜的购买方式与管理
        6.4.2 洋铜进口价格
    6.5 清末铜料供给对铜元的影响及存在问题
    6.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两广地区宋代钱监设置因素考证——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经济社会发展与钱监的设置
二、两广地区的宋代钱监及遗址概况
三、两广地区宋代钱监设置的地理因素
    (一) 自然地理因素:水路网、森林和矿产资源提供物质基础
    (三) 政治地理因素:南疆区域政治环境比较宽松, 助推贸易繁荣
    (四) 军事地理因素:攘外安内, 增加戍兵, 加剧军费开支
结语

(3)中华文化圈视野下的契丹王朝(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与学术史回顾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概念说明、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契丹王朝“汉化”方面的研究着作
        二、关于汉语、汉字以及其他语言文字在契丹王朝使用方面的研究着作
        三、关于儒家思想在契丹王朝的影响方面的着作
        四、关于儒家“天下秩序”观念在契丹王朝的影响方面的着作
        五、关于中国中古丧葬制度在契丹王朝的影响方面的着作
        六、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中华语言、文字在契丹王朝的影响
    第一节 契丹王朝时期的民族、语言、文字大背景
        (一) 契丹族与奚族的族源
        (二) 契丹族与奚族的语言、文字
    第二节 契丹王朝时期各种场合下语言、文字的使用
        (一) 宫廷(宫账) 中语言、文字的使用
        (二) 祭祀中语言、文字的使用
        (三) 军事中语言、文字的使用
        (四) 外交场合中语言、文字的使用
        (五) 丧葬场合中语言、文字的使用
        (六) 其他场合中语言、文字的使用
    第三节 契丹王朝时期的通事群体与双语者
        (一) 五代、宋与契丹对峙时期的通事群体
        (二) 契丹语与汉语的双语群体
第二章 中华儒家文化对契丹王朝的影响(上) ——儒家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第一节 契丹王朝成立前后儒家典籍的传播
        (一) 契丹王朝成立前儒家思想对契丹人的影响
        (二) 契丹王朝时期儒家经典的传播
    第二节 儒家政治、经济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一) 儒家政治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二) 儒家经济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第三节 儒家社会、宗教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一) 儒家社会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二) 儒家宗教思想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第三章 中华儒家文化对契丹王朝的影响(下) ——儒家“天下秩序”观念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第一节 契丹王朝“中国观”与“正统观”的演变
        (一) 契丹王朝的“中国观”
        (二) 契丹王朝的“正统观”
    第二节 “复数”天下——宋王朝与契丹王朝间的外交博弈
        (一) 从“澶渊之盟”到“划地交涉”
        (二) 宋、契丹王朝双方基于“盟誓”内容的博弈
        (三) 宋、契丹王朝双方基于“盟誓”礼仪的博弈
    第三节 契丹王朝朝贡体系的构建
        (一) 属国、属部的朝贡义务
        (二) 属国、属部的助军义务与其它义务
        (三) 契丹王朝对于属国、属部的册封
第四章 中华中古丧葬制度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中古丧葬礼仪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一) 契丹族丧葬形式的转变
        (二) 中国中古丧葬礼仪对契丹王朝帝后的影响
        (三) 中国中古丧葬礼仪对契丹王朝贵族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中古墓志铭义例对契丹王朝的影响
        (一) 契丹王朝时期墓志铭“十三事”分析
        (二) 契丹王朝时期墓志铭写人进程分析
第五章 总结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一、古籍资料
    二、考古资料(包含考释文献)
        (一) 着作
        (二) 论文
    三、今人着作
        (一) 着作
        (二) 硕士、博士论文
    四、今人论文
后记

(5)辽代商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辽代商业的缘起及意义、范围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辽代商业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辽代的农业和畜牧业
        一、 辽代的农业
        二、 辽代的畜牧业
    第二节 辽代的手工业
        一、 辽代冶铸业
        二、 辽代盐业
        三、 辽代纺织业
        四、 辽代陶瓷业
        五、 辽代手工业对商业的影响
    第三节 辽代的交通
        一、 辽宋间的驿路
        二、 辽和东北女真、五国部的鹰路及辽夏间的直道
        三、 草原丝绸之路
        四、 水路
第二章 辽代商业的媒介——货币
    第一节 辽代的通货
        一、 辽代的实物货币
        二、 辽代的铜、铁铸币
    第二节 辽代铸币的流通
        一、 辽代铸币在境内的流通
        二、 辽代钱币向外流通
        三、 辽代窖藏钱币及销毁钱币对货币流通之影响
第三章 辽代的境内外商业
    第一节 辽代境内的商业
        一、 五京及其州县的商业
        二、 其他各地的商业
        三、 辽朝境内的商人
        四、 辽代的借贷和典质
    第二节 辽与诸族、诸国的商贸往来
        一、 概念的界定
        二、 辽与五代、十国诸政权的商贸活动
        三、 辽和北宋的贸易往来
        四、 辽和东北诸部、东部诸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五、 辽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
第四章 辽代的商业政策及管理机构
    第一节 辽代的商业政策及管理机构
        一、 辽代的商业政策
        二、 辽代商业的管理机构及职官设置
    第二节 辽代的征榷及管理
        一、 榷盐及管理
        二、 榷曲、榷酒及机构设置
        三、 辽对陶瓷的征榷
    第三节 辽代货币的管理及机构设置
        一、 辽代的货币管理
        二、 辽代的货币管理机构
第五章 辽代商业的影响及评价
    第一节 辽代商业的影响
        一、 辽代商业对政治的影响
        二、 辽代商业对军事的影响
        三、 辽代商业对经济的影响
        四、 辽代商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 辽代商业对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辽代商业的特点及总体评价
        一、 辽代商业的特点
        二、 总体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北宋“钱荒”与西夏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参考资料
第一章 北宋钱荒
    第一节 钱荒的出现
    第二节 钱荒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章 北宋铜钱之流入西夏
    第一节 西夏辖境窖藏所见北宋铜钱
    第二节 北宋铜钱外流西夏之途径
    第三节 宋钱流入夏境之成因
    第四节 西夏境内宋钱的流通
第三章 宋钱在夏境的“有进无出”
    第一节 铁钱区的设立及其效用
    第二节 西夏对宋钱的“有进无出”政策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四) 研究方法
一、广西宋代钱币的出土情况与分类
    (一) 广西宋代钱币出土的情况
        1. 出土情况
        2. 广西出土宋代钱币的地域分布特点
        3. 广西出土宋代钱币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原因
    (二) 广西出土宋代钱币的分类
        1. 年号钱和非年号钱
        2. 纪年钱和记号钱
        3. 三体书钱、对钱及合背钱
二、广西宋代钱监遗址的考古发现
    (一) 梧州元丰监的考古发现
        1. 遗物情况
        2. 遗迹情况
    (二) 贺州钱监的考古发现
        1. 遗物情况
        2. 遗迹情况
    (三) 浔州钱监
三、广西宋代钱监的发展及作用
    (一) 设置及发展的原因
    (二) 停铸原因
    (三) 历史作用
        1. 钱监生产促进了广西采矿业的发展
        2. 钱监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 钱监与出土钱币的关系
        1. 广西宋代钱监铸造的钱一般在两广地区流通
        2. 非钱监所在地也有广西宋代钱监铸币出土
四、广西宋代钱监与其他朝广西钱监的比较及其在岭南的地位
    (一) 广西宋代钱监与广西唐代钱监的比较
    (二) 广西宋代钱监与广西明代钱监的比较
    (三) 广西宋代钱监在岭南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8)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 ——兼谈古代中斯贸易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社会及对外贸易概况
    第一节 汉以前的中国和斯里兰卡
        一、汉以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及对外贸易
        二、汉以前斯里兰卡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第二节 汉代的中国和斯里兰卡
        一、汉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二、汉代斯里兰卡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和斯里兰卡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斯里兰卡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和斯里兰卡
        一、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二、隋唐五代时期斯里兰卡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中国和斯里兰卡
        一、两宋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二、两宋时期斯里兰卡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第六节 元明时期的中国和斯里兰卡
        一、元明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二、元明时期斯里兰卡的社会状况和对外贸易
第三章 文献记载中的中斯史实
    第一节 中国文献中的斯里兰卡
        一、汉代文献中始见的斯里兰卡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斯里兰卡
        三、隋唐时期的斯里兰卡
        四、宋辽时期的斯里兰卡
        五、元明时期的斯里兰卡
    第二节 斯里兰卡文献中的中国
        一、斯里兰卡古书
        二、考古资料
        三、其它
    第三节 其它国家文献中的中国与斯里兰卡
        一、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二、《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
        三、希腊科斯马斯《基督教世界风土记》
        四、阿拉伯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
        五、阿拉伯埃德里奇《诸国风土记》
        六、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七、英国亨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
        八、摩洛哥伊本·巴图塔《伊本·巴图塔游记》
第四章 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
    第一节 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钱币研究
        一、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钱币概况
        二、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钱币研究
        三、别鲁瓦拉发现中国钱币研究
    第二节 斯里兰卡藏中国瓷器研究
        一、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瓷器概况
        二、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瓷器样本研究
        三、无畏山寺出土彩釉瓦片研究
    第三节 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研究
        一、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介绍
        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相关问题的考证
    第四节 斯里兰卡发现其它中国古代文物研究
        一、丝绸
        二、铜铃
        三、佛教法器
        四、铜镜
第五章 古代中斯贸易往来的时代背景
    第-节 国际贸易概说
    第二节 海上贸易的货物集散地——斯里兰卡
        一、海上贸易的货物集散地——斯里兰卡
        二、古代斯里兰卡的主要港口
    第三节 古代中斯贸易的时代背景
        一、古代中斯贸易的商品
        二、古代中斯贸易往来的时代背景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阮庵笔记五种》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况周颐简介
    1.1 况周颐生平
    1.2 况周颐的词及词话
    1.3 况周颐的着述
第二章、《阮庵笔记五种》概述
    2.1 概述
    2.2 创作背景
        2.2.1 五个地方与五种笔记
        2.2.2 创作心态
第三章、《阮庵笔记五种》的内容
    3.1 文学品藻
        3.1.1 词话
        3.1.2 诗文抄录
        3.1.3 文坛逸闻
    3.2 人物掌故
    3.3 历史典章
    3.4 金石碑版
    3.5 学术考据
    3.6 风土人情
第四章、《阮庵笔记五种》的价值
    4.1 文学
        4.1.1 与《蕙风词话》的比较
        4.1.1.1 增删
        4.1.1.2 短缺
        4.1.1.3 未收
        4.1.2 其他文学研究价值
    4.2 史料
        4.2.1 人物史事
        4.2.2 典章制度
    4.3 金石
        4.3.1 搜集和研究金石器物
        4.3.2 利用金石文献治学
        4.3.3 总结金石学经验
    4.4 考据
    4.5 思想
        4.5.1 爱国但保守
        4.5.2 家国身世之感
第五章、《阮庵笔记五种》的艺术特色
    5.1 体例:兼容两类,设置附录
    5.2 风格:生动与厚重
第六章、《阮庵笔记五种》的版本
    6.1 四种版本
        6.1.1 光绪丁未刻本
        6.1.2 《蕙风丛书》本
        6.1.3 第一生修梅花馆抄本
        6.1.4 未见之稿本
    6.2 《西底丛谈》与《卤底丛谈》辨证
    6.3 校勘
        6.3.1 底本
        6.3.2 参校本
附录一、《阮庵笔记五种》中所记之金石
附录二、《阮庵笔记五种》各版本目次比较
《阮庵笔记五种》校注
    凡例
    选巷从谈卷第一 凡三十六则
        第一、文选巷
        第二、小牛录巷住宅
        第三、砖文"杨州"
        第四、旧城砖
        第五、砖文"镇江前军"
        第六、砖文"大使府烧造"
        第七、砖文"殿"
        第八、苏亭
        第九、刘玉(?)
        第十、扬州金石家言
        第十一、文选楼藏石汉画像
        第十二、阮氏家庙藏器
        第十三、寰盘拓本
        第十四、阮氏铜器拓本七种
        第十五、汉汤金铜器
        第十六、真子飞霜镜
        第十七、唐石轩藏石
        第十八、让翁艺事
        第十九、宋井铭
        第二十、甘泉山古井寺井栏
        第二十一、汤柏龢
        第二十二、砖文"吴惟造"
        第二十三、杨花萝卜
        第二十四、竹坨之"坨"
        第二十五、姓名小考
        第二十六、李福黄梅花词
        第二十七、《林姑曲》
        第二十八、元广盈库碣
        第二十九、日本重修孔子庙碑拓本
        第三十、扬州城三绝
        第三十一、元铜权文
        第三十二、"子将"与"案"之考据
        第三十三、王渔洋冶春虹桥词
        第三十四、对偶之佳者
        第三十五、拘小
        第三十六、桃花鵽
    选巷丛谈卷第二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五十七则,附录两则
        第一、怀半唐词
        第二、宋刻东坡象残石
        第三、高士奇砚
        第四、陈铎词
        第五、邓世昌书
        第六、访碑使
        第七、文选楼
        第八、梅蕴生
        第九、周稚圭系孙孟文诗
        第十、徐穆词
        第十一、严廷中《扬州好》词
        第十二、阮元宴高材生
        第十三、阮元戏臧镛堂
        第十四、阮元重建暴书亭
        第十五、暴书亭之再修
        第十六、二老堂
        第十七、阮元受礼
        第十八、阮元致富
        第十九、刘毓崧
        第二十、《国朝汉学师承记》
        第二十一、罗士琳
        第二十二、吴让之
        第二十三、朱铨甫
        第二十四、汉厉王铃
        第二十五、子刃鼎
        第二十六、汪砚山着录之金石
        第二十七、刘冰衫
        第二十八、幢写作"憧"
        第二十九、奉华堂澄泥砚
        第三十、闺人考史成书
        第三十一、郡志金石志之失
        第三十二、阮元教子
        第三十三、金正喜
        第三十四、魏源别业
        第三十五、龚自珍剧谈飞靴
        第三十六、阮元推重龚自珍
        第三十七、龚自珍赠魏源联
        第三十八、龚自珍逸事
        第三十九、李笙鱼所藏金石价目
        第四十、要离墓残碣
        第四十一、唐闻喜县令杨君夫人裴氏墓志
        第四十二、伏生之女传《尚书》
        第四十三、竹溪上人
        第四十四、离六堂诗
        第四十五、福州龟山智真禅师诗偈
        第四十六、琅嬛仙馆花瑞
        第四十七、琼花
        第四十八、冯小青
        第四十九、辛汉清记瘦西湖
        第五十、七撮星
        第五十一、小苎萝村
        第五十二、"焦山书藏"题额
        第五十三、阮元藏宋椠《金石录》
        第五十四、治痘
        第五十五、芮枣
        第五十六、奶姆
        第五十七、高粹曾赠联
        第五十八、灵隐书藏
        第五十九、阮元集坡诗
        附录
        第一、仙女
        第二、红莲
    西底丛谈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三十则
        第一、范泰衡辨敌
        第二、马定国之死
        第三、碛
        第四、《集古堂记》
        第五、觉公纪德碑
        第六、曜公道行碑
        第七、"七月"作"漆月"
        第八、曹济之题名
        第九、岑公洞摩崖杨一鸣诗
        第十、万县西南山摩崖
        第十一、天生城石刻
        第十二、天生城在当县故城
        第十三、武陵场
        第十四、涪州石鱼题名
        第十五、白鹤梁朱昂诗摩崖
        第十六、蹇材望
        第十七、不可识之字
        第十八、名字禁忌
        第十九、梁时万县沿革
        第二十、蜀中海棠有香
        第二十一、梅仙
        第二十二、花州
        第二十三、巫峡十二峰
        第二十四、司马光幼时在蜀
        第二十五、土戴石
        第二十六、沈靖卿
        第二十七、樊敏碑
        第二十八、香草
        第二十九、"离"即古"雅"字
        第三十、主腰
    兰云菱梦楼笔记 临桂况周仪虁生记 凡四十六则
        第一、兰云菱梦楼
        第二、吴中行玉杯
        第三、南兰
        第四、毘陵
        第五、卷施阁
        第六、晏公庙
        第七、《玉尘集》所述云溪
        第八、黄仲则题《机声灯影图》
        第九、瓯北故宅
        第十、缪荃荪谈万县西南山石刻
        第十一、碑帖藏家
        第十二、毘陵某氏藏石
        第十三、《玉台名翰》及朱淑真书
        第十四、蹇嫒书
        第十五、"玉台大小徐"
        第十六、簪花阁帖
        第十七、闺秀书石
        第十八、《武阳艺文志》有关金石者
        第十九、《西北域记》
        第二十、陈聂恒词
        第二十一、《武阳金石志》体例
        第二十二、吴季子墓碑
        第二十三、宋高宗御书《孝经》石刻
        第二十四、虢季子白盘
        第二十五、披裘公
        第二十六、《表忠录》题词
        第二十七、陈圆圆词
        第二十八、兰陵美酒郁金香
        第二十九、方言"底雅"
        第三十、方言"老"
        第三十一、方言"七簇星"
        第三十二、稻
        第三十三、《黄庭经》刻石
        第三十四、祝陵
        第三十五、《玉梅后词·玲珑四犯》
        第三十六、重晤半唐
        第三十七、新丰酒
        第三十八、半唐谏驻跸颐和园事
        第三十九、挽半唐联
        第四十、冯永年词
        第四十一、黄体正词
        第四十二、太清春词
        第四十三、吴镇词
        第四十四、蔡秉衡词
        第四十五、陈铎《草堂馀意》
        第四十六、顾祺卿笔
    蕙风簃随笔卷第一 凡六十二则
        序
        第一、"饴"之古文
        第二、四皓
        第三、金石学术语
        第四、"辫"字释意
        第五、"寺"辨
        第六、"泥中"、"中露"考
        第七、登州石刻
        第八、"内人"辨
        第九、陶隐居书《瘗鹤铭》之确证
        第十、李易安词袭梅宛陵诗
        第十一、"盘查"辨
        第十二、阮葵生词
        第十三、梁元帝徐妃
        第十四、刘伶妇
        第十五、史事杂识
        第十六、近人用典
        第十七、颜真卿子侄
        第十八、欧阳通
        第十九、燕子矶石刻
        第二十、张从申书
        第二十一、术数
        第二十二、巴县摩崖
        第二十三、董武钟
        第二十四、汉代碑拓鉴定
        第二十五、隋唐碑拓鉴定
        第二十六、贺方回题名
        第二十七、鄂垣高冠山题刻
        第二十八、唐李颉墓志
        第二十九、尊胜陀罗尼经石刻鉴定
        第三十、青乌之术
        第三十一、顾、成交谊
        第三十二、大冯三兄救吴汉槎
        第三十三、杭世骏
        第三十四、朱淑真《菊花诗》
        第三十五、屈大均《潇湘神》词
        第三十六、"倚声"之出处
        第三十七、《兵要望江南词》
        第三十八、左誉词
        第三十九、《敬斋古今黈》
        第四十、词名《六么令》
        第四十一、《泉布统志》
        第四十二、厌胜钱
        第四十三、"四王五恽"
        第四十四、华夷王霸局量识见之异
        第四十五、品衔之罕见者
        第四十六、金石着作
        第四十七、《善权寺古今录》
        第四十八、韦瓘
        第四十九、晋刘韬墓志
        第五十、"汉斯叜邑长"'玉印
        第五十一、小底
        第五十二、南宫铁狮子
        第五十三、《说文》之名所本
        第五十四、梅目
        第五十五、宋儒用汉诂
        第五十六、破题
        第五十七、巧用硼砂
        第五十八、婴香
        第五十九、《瀛洲道古录》
        第六十、名字不适宜
        第六十一、直躬
        第六十二、《大雅堂集》
    蕙风簃随笔卷第二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九十九则
        第一、候充文渊阁检阅
        第二、内阁掌故
        第三、汉侍读直房
        第四、内阁大门外坡陀
        第五、内阁大堂泥砚
        第六、大学士到阁履新
        第七、内阁票拟
        第八、票签署名
        第九、覃恩诰轴
        第十、黄鲁直字号
        第十一、互、(?)、牙三字传讹
        第十二、果报与前定
        第十三、菜玉
        第十四、高丽权贵妃词
        第十五、"手民"辨
        第十六、文字杂辨
        第十七、"去"辨
        第十八、议民
        第十九、比部
        第二十、"小生"源起
        第二十一、以远祖字为名
        第二十二、"装幖"辨
        第二十三、收藏家藏石滥觞
        第二十四、苏书贵瘦
        第二十五、三郎非年少
        第二十六、陶、季两家往还
        第二十七、陶、左二公交谊
        第二十八、毕沅爱才
        第二十九、毕沅待士优异
        第三十、龚芝麓轶事
        第三十一、《我战录》
        第三十二、"汧"辨
        第三十三、"绕梁"辨
        第三十四、童乌
        第三十五、《董西厢》多金时方言
        第三十六、"叩"辨
        第三十七、涪翁有二
        第三十八、西狭颂之五瑞图
        第三十九、魏司马绍墓志
        第四十、旧藏《己亥杂诗》
        第四十一、龚、魏齐名之始
        第四十二、龚自珍闱作
        第四十三、龚自珍藏"婕妤妾赵"玉印
        第四十四、《无量寿经》
        第四十五、戢武阁
        第四十六、《玉海》有二
        第四十七、方言有适合正音者
        第四十八、奇字可入诗者
        第四十九、处洋人死刑
        第五十、松筠之门生
        第五十一、翁心存评汉学与宋学
        第五十二、五女归一姓
        第五十三、杨慧林
        第五十四、况雄
        第五十五、况湟通用
        第五十六、况钟改文
        第五十七、况钟衣冠墓
        第五十八、江朝宗师况素桐
        第五十九、屈原有二女
        第六十、"眽眽不得语"辨
        第六十一、"(卝)"辨
        第六十二、妲己
        第六十三、龚自珍藏赵飞燕印异说
        第六十四、青冢
        第六十五、汉太官壶铭
        第六十六、陶隐居墓志
        第六十七、"酢"与"醋"辨
        第六十八、"检点"字宋人作"点检"
        第六十九、易安居士三十一岁照
        第七十、易安照初临本
        第七十一、容若词名所本
        第七十二、梁汾词名所本
        第七十三、取名用佛语
        第七十四、校宋本《五灯会元》札记
        第七十五、神光立雪
        第七十六、凫茈
        第七十七、舍利一作"设利"
        第七十八、有于见存之僧而得其舍利者
        第七十九、"院长"与"山长"
        第八十、三教同理
        第八十一、《吹网录》命名所本
        第八十二、寐语
        第八十三、吴藻词名所本
        第八十四、"青乌"不作"青鸟"之证
        第八十五、"孔乙己"之出处
        第八十六、东坡与玉泉皓斗机锋芒
        第八十七、对牛弹琴
        第八十八、以绮语说禅
        第八十九、韩愈与大颠交游
        第九十、支那
        第九十一、"五角六张"与"八凹九凸"
        第九十二、禅门举唱亦喜用"书云日"
        第九十三、唐宋人以"某甲"自称
        第九十四、"厍"辨
        第九十五、杓卜遗法
        第九十六、"滑头"
        第九十七、以词为偈子
        第九十八、"可中"辨
        第九十九、"峭"字活用
    蕙风簃二笔卷第一 临桂况周仪阮庵记 凡八十三则
        第一、金陵书局肇始
        第二、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
        第三、刘禹锡红笙诗
        第四、西藏灯具
        第五、古石刻纪年之异者
        第六、"大中天圣"年号
        第七、姓"夫容"
        第八、女人男名
        第九、天然对偶
        第十、只游
        第十一、黄、米二公篆书
        第十二、赵孟吁书
        第十三、《湖楼请业图》
        第十四、"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第十五、"风"与"分"
        第十六、荣禄逸事
        第十七、考选南斋翰林
        第十八、内阁公事
        第十九、画诺
        第二十、内阁缮写签支
        第二十一、"茅"、"弟"、"弚"辨
        第二十二、"枭"、"娇"辨
        第二十三、"孟尝君"非谥号
        第二十四、历日建除之名
        第二十五、客星
        第二十六、以地名名船
        第二十七、复姓单举下一字
        第二十八、《张允碑》之"左丘"
        第二十九、察战巷
        第三十、天下十三省皆有号
        第三十一、鼻烟壶
        第三十二、荀卿之名、字
        第三十三、直庐壁画
        第三十四、萱草、关雎皆不雅
        第三十五、古以猥亵语入史者
        第三十六、古人沿袭盛名
        第三十七、唐人联句
        第三十八、苍头
        第三十九、丁连然君阙
        第四十、菊轩先生诗
        第四十一、王质词
        第四十二、古名媛有节为才掩者
        第四十三、扬州顾生遇陈提督元勋事
        第四十四、福康安上奏章费万金
        第四十五、周晋《清平乐》词
        第四十六、别状
        第四十七、钟馗、角黍不止端午用
        第四十八、唐人以"执事"为不恭之称
        第四十九、音内言外
        第五十、"音内言外"再解
        第五十一、《镜花缘》之所本
        第五十二、不可识之字
        第五十三、不可解之义
        第五十四、《验方新编》
        第五十五、奉圣夫人德政碑
        第五十六、采石矶"太白脱靴"、"山谷返棹"两图
        第五十七、东坡避讳
        第五十八、避端慧太子讳
        第五十九、为花蕊夫人辨诬
        第六十、花蕊夫人之死异说
        第六十一、"两"辨
        第六十二、宋人不讳再嫁
        第六十三、《六经阁记》
        第六十四、唐宋人诗词中方言
        第六十五、八股文之兴废
        第六十六、古时妇人封号
        第六十七、元以词曲取士
        第六十八、唐人金石话
        第六十九、琥珀
        第七十、相士亦称待诏
        第七十一、名词杂解
        第七十二、阎苍舒原名安中
        第七十三、邓世昌之死
        第七十四、《高丽近世史》
        第七十五、"廉"辨
        第七十六、"镏"辨
        第七十七、镏姓
        第七十八、浯溪石刻"溪园"
        第七十九、特旨中书
        第八十、姓名省字
        第八十一、渔洋冶春虹桥
        第八十二、毛西河夫人绝犷悍
        第八十三、十八学士有三
    蕙风簃二笔卷第二 桂屑 凡五十九则
        第一、张鸣凤
        第二、处士严毖
        第三、瓦氏
        第四、李壮士
        第五、《佟敬堂墓表》
        第六、麻维绪
        第七、西事西了
        第八、平乐三贤祠
        第九、孔有德不杀瞿式耜后人
        第十、三御史
        第十一、潘(?)
        第十二、陈宏谋节俭
        第十三、陈宏谋箴言
        第十四、陈宏谋谦退
        第十五、陈宏谋避讳改名
        第十六、陈宏谋妙解"迂阔"
        第十七、陈宏谋赞闺秀
        第十八、韦铁髯
        第十九、韩国赵侯辛君
        第二十、古铜戈矛
        第二十一、味易岩
        第二十二、紫霞翁题名
        第二十三、续谈紫霞翁题名
        第二十四、《谢志》误收之石刻
        第二十五、博白将军洞题名
        第二十六、《西山功德记》拓本
        第二十七、马平仙奕山立鱼石室题刻
        第二十八、朱、张两先生
        第二十九、杨妃有生于粤西之说
        第三十、杨妃生于粤西之证据
        第三十一、《宋诗纪事》无时代人
        第三十二、彭昱尧《大梁秋兴八首》
        第三十三、李蓉舲《关中杂咏》八首录二
        第三十四、唐月山《采莲曲》
        第三十五、左丽笙《采桑词》
        第三十六、陈继昌题《陈其年填词图》诗
        第三十七、桂林临川李氏
        第三十八、《韦庐八家吟侣》
        第三十九、张忠烈公墓
        第四十、桂林有桂之证据
        第四十一、《韶音洞》诗
        第四十二、《杂体诗钞》
        第四十三、《心日斋十六家词录》
        第四十四、四印斋所刻词
        第四十五、开元寺唐《舍利函记》
        第四十六、"桂林无杂木"
        第四十七、临桂方言有甚雅而近古者
        第四十八、试山羊血、独脚莲法
        第四十九、康熙时典试不必皆用进士
        第五十、康熙时随宦子弟准与所在省试
        第五十一、粤人居官专补有瘴缺
        第五十二、稀姓
        第五十三、陈元寿寄子诗
        第五十四、"道光宇宙"
        第五十五、果报
        第五十六、梁省吾义举
        第五十七、《碧萝吟馆随笔》
        第五十八、阮元眷恋阳朔
        第五十九、《桂胜》与《桂故》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论文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出土于越南境内的天佑通宝小平钱(论文参考文献)

  • [1]清末铜元研究[D]. 王显国.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2]两广地区宋代钱监设置因素考证——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J]. 白丽群. 区域金融研究, 2018(05)
  • [3]中华文化圈视野下的契丹王朝[D]. 徐世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金国货币浅谈[J]. 林勃. 艺术品鉴, 2017(07)
  • [5]辽代商业研究[D]. 程嘉静. 吉林大学, 2015(08)
  • [6]北宋“钱荒”与西夏之关系[D]. 李志鹏.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 [7]广西宋代钱币及钱监初探[D]. 张荣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8]斯里兰卡藏中国古代文物研究 ——兼谈古代中斯贸易关系[D]. 查迪玛(A.Chandima). 山东大学, 2011(12)
  • [9]《阮庵笔记五种》校注[D]. 张宇. 广西大学, 2008(01)
  • [10]千题万题源于母题——中考历史母题探秘[J]. 张光海. 试题与研究, 2007(14)

标签:;  ;  ;  ;  ;  

越南出土天佑通宝小平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