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省政府召开论证会

中国工程院省政府召开论证会

一、中国工程院省政府举行论证会(论文文献综述)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1](2019)在《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文中研究表明高月明先生是中国白酒界泰斗、一代宗师,是自学成才的酒界权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品德高尚,对中国酿酒事业贡献卓着。他的辞世是中国酒业的一大损失。缅怀高月明先生。

舒雪琴[2](2019)在《某高校网站新闻英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为一篇高校网站新闻中译英实践报告。高校网站新闻作为学校网站的板块之一,反映了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外国读者了解学校最新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质量的高校网站新闻英译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获取信息,提升校园网服务水平,而且有望为学校的动态管理和分析决策带来便利,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学者等。因此总结归纳这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及翻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国内高校网站新闻的翻译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能提高这类文本的翻译质量及效率。该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作者在翻译公司实习期间所做的翻译项目,项目任务为翻译某高校网站部分新闻内容。报告重点探讨了该高校网站新闻英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翻译方法。为保障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首先阅读理解了源文本,确定源文本文体为信息型文本,并对源文本进行了抽样试译,了解了源文本的特点并总结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鉴于源文本中文化负载词、句比较丰富,那么如何灵活的翻译好这些字词句就是作者所要重点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在目的论的理论指导下,作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翻译了所选文本并反复修改译文,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本翻译报告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并结合源文本在词汇句法上的特点,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案例分析,探讨了高校网站新闻的英译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高校网站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以传递各种信息、唤起读者反应,译文应该遵循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新闻文本尤其是高校新闻常涉及到与文化内涵相关的内容,译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内容能否被处理好。那么在翻译这些内容时要以目的论三原则为指导,灵活、恰当地运用直译加注、省译、转换等方法使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在形式和意义上达到最大的统一。译者只有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与深度的总结思考,才能极大的提高翻译质量与自身翻译水平。

顾磊[3](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徐吉洪[4](2017)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是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的产物,其目的是统筹利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资源,重点支持共建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引领、辐射并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中央政府“将省部共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神的指引下,“省部共建”已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政策品质:从中西部的区域性政策到覆盖全部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全国性政策,从“单一”的政策成为一项“政策群”,“省部共建”政策的重心直接指向地方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快了“省部共建”的步伐,加大了“省部共建”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继续推进“省部共建”,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运行,并不失时机地对政策进行完善与创新。论文以G大学为案例,运用文献分析与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申报过程、运行成效及执行差距进行全面审视与考察,从而提炼和总结“省部共建”的政策内涵,提出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第二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廓清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现有研究的现状、进展及不足,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本研究的视角、方法及内容框架。在“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部分,主要从历史纵切面考察了“省部共建”制定的背景,研究了“省部共建”政策渐进变迁的过程;从现实横切面厘清了“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提炼了“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论文研究者认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省部共建”已成为一项日趋成熟的制度。第二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案例研究,即以G大学为个案,紧紧围绕教育部与省级地方政府签订的“省部共建”协议书,对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的成效与执行差距进行深入研究。“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部分,主要从G大学自身组织转型的“内部因素”与G大学所处的政策环境等“外部变量”两个维度,阐述了 G大学是如何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的。“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部分,论文从G大学“省部共建”以来在“学校身份”、“办学理念”、“学术水平”等三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显着变化,印证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同G大学进入省部共建是紧密相关的”这一观点。“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部分,论文从政府-高校、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建高校、共建高校内部治理等三个视角,从G大学“办学经费”、“对口支持与合作”、“机构设置”等三个方面入手对“省部共建”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实践进行了审视,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执行差距。第三部分,即第六章。“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了回顾与总结,从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政策成效与执行差距等三个方面提炼了“省部共建”学理内涵。为完善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中央政府要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省级政府要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地方高校要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马志伟[5](2017)在《我与青海国家公园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3年提出保护三江源生态以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到2011年形成建设国家公园的思路,再到2015年《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批,我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的建言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卢锟[6](2015)在《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环境群体性事件,凸显出地方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巨大压力。家长式的管制模式,无法满足市场主体的需求,也使得政府只能事后做出反应。化解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从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利益补偿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理性的途径应当转向制度性的治理安排,建立更为顺畅的民意沟通表达机制,通过各方主体的良性互动,产生共赢的局面。环境咨询委员会的制度设计作为推进协商民主,“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的具体探索,在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阶段建立起政府与公众理性沟通的渠道,为各方主体合法有序参与行政决策提供制度平台。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组织形式,环境咨询委员会突出独立性、常设性、协商性、公开性与程序性等特点,通过专家、环保组织、公众等第三方主体事前参与决策协商的良性互动,提升咨询质量和公信力,对政府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形成制约。从理论上看,公共选择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治理理论等经济学与政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为环境咨询委员会的法律之治提供了更深层的解释。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行政决策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导致了“政府失灵”,因而无法解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市场失灵”。协商民主论者则认为,藉由协商民主的互动过程,以理性推动共识而产生的“交往权力”,能够对行政权力形成规范和制约。这也意味着环境法的管制模式向治理模式的转向,通过构建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有助于克服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政府和市场“双重失灵”。在世界范围,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和地区大多设有不同形式的环境咨询委员会,调查审议有关环境事项,为行政决策提供建议,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沟通环境事务的桥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单项法模式,在《咨询委员会法》的统领下,由《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等单项法规定相关的环境咨询委员会;二是以日本、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环境基本法模式,即在环境基本法中明确规定设立环境咨询委员会。从早期提供单纯技术支持,到成为公众参与的平台,环境咨询委员会的变迁也体现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环境咨询委员会有利于弥补行政官员知识的有限性,增加具有专业知识经验的公民和普通公众参与决策制定的机会。但切实发挥其制度功能,使其承担起引入专业知识、促进公众参与、制约政府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任务,需要从组织架构和运行过程两个方面加以明确和规范。当前,我国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由于行政决策的失误,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仅经济代价高昂,而且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是公众日益高涨的环境和民主意识,另一方面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封闭的行政决策模式,迫切需要我们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平台,促进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相应地,我国的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法律文本直接做出规定的情况较少,类型也比较单调。实践中往往先有行政决策,后有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征求意见,决策过程缺乏规范和制约,造成已有的环境咨询委员会流于形式。真正的问题在于专业知识与民意基础背后的政府利益与部门纠葛。因此,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有效制约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一是环境咨询委员会的常设性和独立性,二是行政决策之前的介入,三是通过专业与民主的平衡产生建设性的对话。

吴登飞,刘卫斌[7](2012)在《江西农业大事记》文中提出2012年2月-3月2月1日省畜牧兽医局黄峰岩局长到省养蜂所调研指导工作。2月2日副厅长张忠平到丰城市、樟树市和新干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督导工作。2月3日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结束后,全省春季农业工作视频会在南昌召开。厅党委书记、厅长甘良淼出席并讲话,副厅长张忠平主持会议。厅纪委书记钟力民,副厅长程关怀,厅副巡视员邓建平,省畜牧兽医局局长黄峰岩,厅副

张庆[8](2010)在《江西宜春:建设千亿工程 打造亚洲锂都》文中认为宜春,目前正打造从锂矿原料→碳酸锂→锂电池材料→锂电池→锂电汽车的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条。宜春的"亚洲锂都"之梦,正沿着这样一条"路线图"全速推进。

席泽宗[9](2008)在《自叙年谱(1995—2007年)》文中认为以时间顺序,记录了席泽宗院士从出生至今的活动。自1954年始,席先生即开始从事科学史工作,参与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两个机构的筹备和建设工作,并曾担任过研究所所长8年、学会理事长10年。一生活动与科学史关系密切,所以他的活动进程也部分地反映了科学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可供科学史学史研究者参考。席先生认为对自己来说,1941年、1954年、1991年、2007年是最为重要的年份;对于科学史学科来说,1956年、1980年最为重要。

苏梅[10](2008)在《为未来布局 为发展谋篇——《辽宁省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纪实》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3月12日,正值"两会"召开的北京,柳枝吐绿,春意盎然。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会见了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一行。双方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等工作进行了会谈,并决定就共同推进辽宁省国土规划实施工作开展广泛的合作。当场,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和辽宁省政府副省长鲁昕,分别代表国土资源部和辽宁省政府,在《关于共同推进辽宁省国土规划实施工作备忘录》上签字。笔走惊涛,书卷山河。在辽宁的规划史上,将记载下这一重要的篇章,天辽地宁的时空中,也在这一刻定格。消息,几乎在同一时刻传到辽宁,传到包括诸多专家学者在内的参与《辽宁省国土规划》编制的700多名同志之中,大家深感欣慰,备受鼓舞。此时此刻,不禁让人们忆起三年以来,编制《辽宁省国土规划》中那些繁忙、充实、紧张、有序的日日夜夜。

二、中国工程院省政府举行论证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工程院省政府举行论证会(论文提纲范文)

(1)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 积极参与中国白酒行业活动
    1.1 积极参与中国白酒协会活动
        1.1.1 出席“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
        1.1.2 出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
        1.1.3 出席中国白酒工匠精神研讨会
    1.2 积极参与中国酒业协会活动
        1.2.1 参加2005年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年会
        1.2.2 参加中国凤型白酒——西凤酒高峰论坛
        1.2.3 参加酿酒大曲产业化商品化发展趋势研讨会
        1.2.4 担任“枝江杯”首届全国品酒师技能决赛咨询组工作
        1.2.5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三届一次理事会 (扩大) 会议并担任顾问
        1.2.6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三届二次理事 (扩大) 会议
        1.2.7 参加中国·陕西太白酒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1.2.8 参加首届国际蒸馏酒发展论坛
        1.2.9 参加黑龙江酒企节能减排调研
        1.2.1 0 参加“白水杜康”发展高峰论坛暨“白水杜康”酒品鉴会
        1.2.1 1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1.2.1 2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1.2.1 3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1.2.1 4 参加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
        1.2.1 5 参加2010年中国白酒创新高峰论坛暨庆祝曾祖训先生从事白酒业研究60周年和80寿诞欢庆会
        1.2.16在“中国芝麻香型白酒科学技术表彰暨芝麻香型白酒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受到表彰
        1.2.17参加2014年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 (扩大) 会议暨“中国白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
        1.2.18参加中国白酒健康研究院挂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
        1.2.19参加“2017中国低度白酒发展高峰论坛”
    1.3 积极参加其他全国性与地方协会活动
        1.3.1 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成立大会暨一届一次会议
        1.3.2 参加华北地区清香型类白酒发展战略研讨会
        1.3.3 参加苏鲁豫皖首届白酒峰会
        1.3.4 参加中国商业联合会白酒技术协作组一届二次会议
        1.3.5 参加2005年华北地区暨直辖市酒业协会联席会
        1.3.6 参加东北三省第十届重点白酒企业联席会议
        1.3.7 参加全国清香类型白酒企业高峰论坛
        1.3.8 参加东北三省白酒骨干企业联席会议
        1.3.9 参加第二届全国清香型白酒高峰论坛
        1.3.1 0 参加全国第三届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1.3.1 1 参加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二次会议
        1.3.1 2 参加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黑龙江省酒业协会交流座谈会
        1.3.1 3 参加2011年黑龙江省白酒年会
        1.3.1 4 参加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第一届三次会议
        1.3.1 5 参加全国芝麻香型白酒生产技术会议
        1.3.16参加“2013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暨金盆地生态原酒节”
        1.3.17参加第五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1.3.18参加黑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名酒收藏委员会成立大会
        1.3.19参加2016中国酒道研究专家委员会年会
        1.3.20参加中国北方品牌文化研讨会
        1.3.21参加第七届全国清香类型白酒高峰论坛
2 足迹天下, 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2.1 积极参与企业产品感官质量鉴评活动
        2.1.1 参加泸州老窖永盛烧坊新产品鉴评会
        2.1.2 参加2003酱香调味液鉴评会
        2.1.3 参加泸州东方酒厂中华酒鉴评会
        2.1.4 参加“久香”牌泸州老窖天下第一曲系列产品质量鉴评
        2.1.5 参加贵州龙酒论证会
        2.1.6 参加“云南茅粮酒专家鉴品会”
        2.1.7 参加中国赊酒国家级专家鉴评会
        2.1.8 参加贵州龙黔威酒业有限公司酱香大曲、大曲酱香原酒国家级专家鉴评会
        2.1.9 参加中国北方酱香经典北大仓酒暨珍藏版“老枪酒”鉴赏研讨会
        2.1.1 0 参加黑龙江省低度白酒专业评比
        2.1.1 1 参加中国名酒武陵酒专家鉴评会
        2.1.1 2 参加“永福酱酒”鉴评会
        2.1.1 3 参加开国酒2011年专家鉴定会
        2.1.1 4 参加西凤酒高端产品中国酒界专家品鉴会
        2.1.1 5 参加“金沙古酒感官质量专家鉴评会”
        2.1.16品鉴贵州茅台旗下新品“仁酒”
        2.1.17参加贵州湄窖全国白酒专家鉴评会
        2.1.18参加贵州林城老酒专家品鉴会
        2.1.19参加酒镇茅窖中国白酒专家品鉴会
        2.1.20参加九工坊中国白酒专家品鉴会
        2.1.21参加“酌·悦——生态原酒品鉴会”
        2.1.22参加黔威糯酱技术研讨暨产品鉴评会
        2.1.23参加洋河梦之蓝·封坛酒专家鉴评会
        2.1.24参加枝江酒业举办的柔雅新品国家级专家品鉴会
        2.1.25参加贵州迎宾酒质量专家品鉴会
        2.1.26参加“黔酒股份国家级专家品评会”
        2.1.27参加金沙古酒专家品鉴会
    2.2 为企业发展贡献智慧 (参加各类研讨会、论坛、考察及庆典等)
    2.3 培养人才, 为行业发展出力
3 积极参与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3.1 参与“道光廿五”和“酒中仙”科研成果鉴定
    3.2 参加酒鬼酒馥郁香型专家鉴定
    3.3 参加“发酵法凤兼复合型白酒生产工艺研究”项目鉴定
    3.4 参加洋河大曲酒国家标准评审会
    3.5 参加“白酒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陈酿技术”成果鉴定会
    3.6 参加“青稞原料及青稞酒特征风味成分和微生物研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
    3.7 参加“绵柔凤香型西凤酒生产工艺研究成果”鉴定
    3.8 参加三项科技成果及产品鉴定
4 关爱行业媒体, 积极撰稿, 题词, 发表论着
    4.1 在《酿酒科技》发表“关于基酒全国大流通的思考”
    4.2 为汪洋酒炭题词
    4.3 参加《白酒生产技术全书》审稿会
    4.4 在《酿酒科技》发表“怎样看待食用酒精?怎样对待传统工艺白酒的改革?”
    4.5 考察指导《酿酒科技》
    4.6 为《酿酒科技》创刊20周年和创刊30周年题词
5 结语 (祝愿高老一路走好)

(2)某高校网站新闻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University
        1.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ask
    1.2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urce Language Text
        1.2.1 Content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2.2 Function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2.3 Reasons to Choose Source Language Text
    1.3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3.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3.2 Syntactical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1.3.3 Discourse Features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Chapter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Researches on Parallel Text
        2.1.2 Reference Material Selection
        2.1.3 Sample Translation
        2.1.4 Translation Schedule
    2.2 During Translation
        2.2.1 Compreh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 Text
        2.2.2 Drafting Translation
        2.2.3 Modification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2.3.1 Rechecking to the SLT
        2.3.2 Proofreading
        2.3.3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3 Guiding Basis
    3.1 Researches on Website Translation
    3.2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3.3 Principles of Skopos Theory
        3.3.1 Principle of Skopos
        3.3.2 Principle of Coherence
        3.3.3 Principle of Fidelity
    3.4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to the Translation of Website News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Principle of Skopos
        4.1.1 Annotation
        4.1.2 Recreation
        4.1.3 Transliteration
    4.2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Principle of Coherence
        4.2.1 Transforming
        4.2.2 Omission
    4.3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Principle of Fidelity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4.3.2 Liberal Translation
Chapter 5 Difficulties and Implications of Translation
    5.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5.1.1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5.1.2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5.2.1 Major Findings of the Translation
        5.2.2 Deficiencies and suggestion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Appendix B(翻译材料原文及译文)
Appendix C(中文长摘要)

(3)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进展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1.6.1 案例地选择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2.1 理论梳理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2.1.3 尺度政治理论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2.1.6 现代性理论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注
        二、基于“省部共建”政策对我国高校发展的影响
        三、基于论文研究者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公共政策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研究
        四、教育政策运行研究
        五、文献述评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教育政策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三、省部共建
        四、政策运行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确立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政府机构改革
        二、经济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三、教育背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演进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萌生与兴起(2004-2007)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发展与探索(2008-2011)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的调整与深化(2012-至今)
    第三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主体
    第四节 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特点
        一、“省部共建”主体的多元化
        二、“省部共建”布局的区域性
        三、“省部共建”内容的全面性
        四、“省部共建”府际关系的协同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大学“省部共建”的基础与过程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办学基础
        一、G大学经历的四次组织转型
        二、G大学组织转型发生的变化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的政策环境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科教兴国与高等教育强国
        二、浙江的区域政策:科教兴省与高等教育强省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战略的确立
        一、“四校合并”:G大学“省部共建”的外生变量
        二、“抓质量,建名校”:G大学“省部共建”的内生变量
    第四节 G大学“省部共建”确立的过程
        一、G大学-浙江省政府的良性互动:G大学“省部共建”的前提
        二、教育部-浙江省的互动协商:G大学“省部共建”的关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分析
    第一节 “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身份”
        一、大学身份:内涵与意义
        二、“省部共建”:进一步巩固了G大学省属高校“排头兵”的地位
        三、“省部共建”:G大学由“地方军”走向“国家队”
    第二节 “省部共建”更新了G大学的办学理念
        一、“省部共建”进一步明确了G大学的办学定位
        二、“省部共建”实现了G大学发展主线的转移
        三、“省部共建”使G大学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方向
    第三节 “省部共建”提高了G大学的学术水平
        一、“省部共建”丰富了G大学的学术资源
        二、“省部共建”提升了G大学的学术序位
        三、“省部共建”促进了G大学核心指标的跨越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
    第一节 G大学“省部共建”办学经费政策的执行差距
        一、中央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二、浙江省政府模棱两可的“省部共建”经费支持政策
    第二节 G大学“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的执行差距
        一、“完整”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形式
        二、“权宜”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内容
        三、“打折”的“省部共建”对口支持与合作过程
    第三节 G大学“省部共建”机构设置的执行差距
        一、“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设置:非独立性与附属性
        二、“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职能:象征性与符号性
        三、“省部共建”工作机构的人员:非专业性与兼职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第一节 “省部共建”:我国地方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探索
        一、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渐进演进:均衡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制度安排
        二、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成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探索
        三、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执行差距:结果的差距与行动的偏离
    第二节 完善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加强“省部共建”的顶层设计
        二、省级政府:强化“省部共建”的主体责任
        三、地方高校:增强“省部共建”的办学自觉
参考文献
附录A: 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G大学协议书
附录B: 受访对象一览表
附录C: G大学“省部共建”政策运行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有志有力有物相之——一位山里放牛娃的博士学位论文后记

(5)我与青海国家公园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民革青海省委会助推青海国家公园建设大事记

(6)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环境咨询委员会的概念与制度架构
        一、环境咨询委员会的概念及特征
        二、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基本架构
    第二节 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演进历程
        一、咨询委员会制度溯源
        二、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功能
    第一节 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考量政府应对
        二、解决相关问题需要从行政决策入手
        三、发挥第三方主体作用,规范和制约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
    第二节 环境咨询委员会的制度功能
        一、引入专业知识
        二、促进公众参与
        三、制约政府权力
        四、实现公民自治
第三章 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环境咨询委员会
        一、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政治关系
        二、寻求公共理性的法律之治
    第二节 协商民主理论与环境咨询委员会
        一、通过协商民主优化决策过程
        二、形成社会共识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治理理论与环境咨询委员会
        一、政府管制模式的失灵与治理模式的兴起
        二、实现良性互动的治理模式
第四章 发达国家及地区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第一节 美国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概述
        二、联邦立法与实践
        三、宾夕法尼亚州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第二节 日本环境审议会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概述
        二、中央环境审议会的法律规定与实践
        三、地方条例的规定与实践
    第三节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与实践
        一、概述
        二、香港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经验
    第四节 有关国家和地区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启示
        一、组织形式
        二、人员构成
        三、职权范围
        四、运作方式
        五、所作决定之效力
第五章 构建我国的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
    第一节 现行法律框架下的环境咨询委员会评析
        一、我国现有的国家和地方环境咨询委员会
        二、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其局限
        三、地方层面的有益实践与经验
    第二节 构建我国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立法形式
        二、立法目的
        三、立法内容
        四、法律文化的培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江西宜春:建设千亿工程 打造亚洲锂都(论文提纲范文)

科学决策 组织有力
目标明确 政策保障
做大做强产业基础
新能源崛起的朝阳产业
筑巢引凤 助推产业升级
打造新能源产业 环保先行
搭建良好的科技、人才平台
“锂都”品牌效应初显

四、中国工程院省政府举行论证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缅怀一代宗师高月明先生[J].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 酿酒科技, 2019(01)
  • [2]某高校网站新闻英译实践报告[D]. 舒雪琴.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3]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4]我国地方高校“省部共建”政策运行研究 ——以G大学为例[D]. 徐吉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
  • [5]我与青海国家公园建设[J]. 马志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6]环境咨询委员会制度研究[D]. 卢锟.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7]江西农业大事记[J]. 吴登飞,刘卫斌. 江西农业, 2012(02)
  • [8]江西宜春:建设千亿工程 打造亚洲锂都[J]. 张庆. 中国有色金属, 2010(20)
  • [9]自叙年谱(1995—2007年)[J]. 席泽宗.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8(02)
  • [10]为未来布局 为发展谋篇——《辽宁省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纪实[J]. 苏梅. 国土资源, 2008(03)

标签:;  ;  ;  ;  ;  

中国工程院省政府召开论证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