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兔子》续集

《等兔子》续集

一、《守株待兔》后传(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华[1](2019)在《论中国古代作为文类概念之“寓言”》文中指出"寓言"指称具体作品,涉及先秦诸子部分作品片段,文、赋、史传、小说、戏曲中的部分具有鲜明虚构幻设性或寄寓性的作品等,实际上形成了"寓言"作品谱系,可看作一种幻设虚拟、谐谑戏拟、寓意寄托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运用传承于不同的文类文体而成。宋代,"寓言"开始作为文章内部类型概念,明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宽泛而混杂的文类概念。"寓言"文类概念特别强调所述人物与事迹的虚拟性、假托性和人物与事迹内在意蕴的寄寓性,相近相通的概念术语还有"滑稽""俳谐""游文"等。古人将"寓言"文类定位于集部之文和子部之"小说"之间。

臧阿香[2](2019)在《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学语文课堂面临最普遍的疑难杂症是:教师认真讲课,但学生总是不感兴趣。兴趣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学生如果不感兴趣,就会不认真听讲,小动作频繁。学生在课上敷衍了事、课后机械练习、考前突击复习,这些都是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课改以来,对于课上满堂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等现象都有所改变,但随着课改进一步深入,如何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令学生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与加强内在动力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值得每个教育者思考。总结经验,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便是课本剧。课本剧是将教育与戏剧有效结合的产物,既有教育特性也有戏剧特性。本文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结合初中语文实际教学,旨在研究一种高效的师生合作式教学策略——课本剧。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实际教学发现课本剧教学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出对应的有效课本剧教学策略。本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简要概括课本剧的内涵,辨析课本剧与戏剧的不同,弄清楚什么是课本剧;其次理清课本剧的发展历程,了解课本剧的前世今生;再次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话语文教学理论、观众接受心理说五方面阐释课本剧的理论依据;最后总结课本剧教学的价值,从课堂层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核心素养层面分层探究,理清课本剧对当前教学的价值,对人才培养的价值。第二章以深圳市某实验中学的一线教师、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汇总课本剧教学实际运用现状以及分析课本剧教学中遇到的主要的问题;第三章针对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即从资源开发、选文梳理、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对应的课本剧实施策略;同时,课本剧教学的有效运用研究方面加入案例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第四章理性思考应如何进行课本剧教学,不弃用、不滥用。笔者希望本次研究为更多的语文教师进行课本剧教学提供参考,利用课本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语文课堂。

陶名唱[3](2018)在《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道术描写》文中研究说明明清时期诞生的通俗小说约有千部,篇幅、题材各异,但在描写上却有一部分的相似点,即在小说中添加道术描写。关于道术这一问题,历年来学界已经在历史学、哲学、宗教学及文学等相关领域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以明清通俗小说为对象,专门研究其中的道术描写者却并不多,因此这个问题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论文将分为绪论及正文两个部分。在绪论部分,首先简述本选题的意义,在考察了近年来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文将要继续挖掘之处。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道术”一词的出处,辨析先秦时期所说的“道术”和本文谈论的“道术”之间的区别。再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明清时期民众对道术的接受情况。同时,以占星术为切入点,简单区分了道术在道教典籍和小说中的异同。第二章,按照施用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将运用在明清通俗小说中的道术描写,大致分为预测类道术、长生类道术,以及除此以外的杂术三大类,分别分析了各类道术在通俗小说中的使用情况。在分析这些道术之间的区别后,进一步考察了以上几种道术背后反映的创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心态。第三章,选取了道术的施用者道士这一群体,通过小说相关情节,首先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总结,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道士形象中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内涵。其次将小说与正史作比较,以几位重要的人物为代表,观察文学对史学的运用和改造情况。第四章,分析小说中道术描写的叙事作用和艺术价值,它能够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小说的奇幻色彩。然而道术描写也有利有弊,过度醉心于铺陈道术,会使得小说产生重复,导致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从而降低了小说的独特性与艺术性。第五章,重点研究明清小说家重视道术描写的原因。一方面,小说作者们所处明清两代,道教颇为发达,尤其是明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崇道、重道,道教对社会生活和民众思想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历代史书和各类文体的小说都给了小说家们创作的灵感,让他们在模仿和借鉴中创作创新。此外,明清小说尚奇贵幻的创作理念、小说家本人的经历等因素也成为影响小说创作的重要条件。

杨冬冬[4](2016)在《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文中指出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学通汉宋,其治《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今文三家《诗》佚文遗说的搜讨与研究上,历经两代最终成《三家诗遗说考》。陈氏父子的今文三家《诗》研究,对嘉道之际的清代辑佚学、《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学术历程始终贯穿清初诸大儒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治学取向。并把这一思想作为辑佚与研究汉代今文三家《诗》的指导思想。其治三家《诗》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古今兼采的治《诗》取向;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三家诗遗说考》所保存的历史、神话、文学等资料,不仅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整理和研究早期中国国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陈氏父子对三家《诗》的辑佚和研究,使得早已亡佚的三家《诗》重见天日,虽不能完全恢复三家《诗》的旧貌,但却可以为延续三家《诗》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完善和发展《诗经》学史的过程中更是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清代辑佚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清代复兴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一环,更成为“清代学术复古为解放”运动达到高潮的产物,并推动这一运动进一步展开。由于《三家诗遗说考》还没有标点本,因此对《三家诗遗说考》进行点校,能为学术界提供标点本《三家诗遗说考》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三家《诗》的进一步研究。

程国赋[5](2016)在《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文中指出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很多小说寓意深远,这在小说命名之中体现得尤为显着。从寓意法角度探讨明清小说命名,前人很少涉及。明清小说作者善于通过命名的形式加强宗教宣传,借助小说命名宣扬忠孝节义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表达遗民思想,以小说命名自寓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境遇,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总体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不同寓意的明清小说命名所用词语较为集中,小说命名中存在模仿前人和随意命名等现象。

刘文玉[6](2014)在《挖掘文本资源 拓宽习作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通过"仿写、续写、创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一、读文本,抓住句、段、篇进行"仿写"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欣赏,反复咀嚼品味文本中出现的优美语句、精彩语段、精巧篇章、寓意方式等,要巧妙地抓住文本表达形式的"点"来引导学生通过

杨成[7](2014)在《动画剧本创作教学中的课题式教学方式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在分析动画剧本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以课题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方式,并从教学课题设计、课题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动画剧本课程教学中的"成语故事改编"、"动画短片创作"、"动画电影长片创作"三大课题案例进行了阐述和讨论。实践证明,课题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将对学生剧本创作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董定一[8](2013)在《明清游历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游历活动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点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游历作为小说创作者喜用并善用的主题,广泛存在于明清两代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小说之中。然而长久以来,学界对此类题材的研究和探讨仍有偏颇肤浅之处,尚显不足。本文在考察中即将游历小说这种较有特色的小说类型单独列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系统的讨论它的文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在整体范围内廓清游历小说所统摄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其重做定义与解读。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明前游历小说的流变历程进行扼要的回顾。本章分别以明清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对存在于这些时期内的游历小说分别予以简略的梳理和考察,以期把握游历小说的发展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初步确定游历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的存在价值;此外,在从整体上把握游历小说的既定规范的同时,也对少数典范作品的基本特征与美学风貌进行了阐释和论证。第二章主要论述以《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明代游历小说。纵观明清游历小说发展史,以侠客或神魔作为主角的游历小说可谓独树一帜,这与《水浒传》、《西游记》的垂范作用是分不开的。《水浒传》借传奇笔法来描绘现实、借游历情节来刻画侠客,作品艺术特征鲜明,基本奠定了后世侠游小说的创作范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而《西游记》在游历结构、域外描写乃至人物、情节、视点的设定等方面更是多有超拔众作之处。应该说,它们对后世《禅真逸史》、《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游历小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与示范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清代的游历小说。清代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亦是古代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黄金期,小说之大兴也带来了清代游历小说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游历小说所辖属的类别不断增多,才子佳人小说、弹词、神魔小说以及侠义小说中均不乏以游历情节结构故事的作品出现,其中就包括《镜花缘》、《野叟曝言》这样堪与《西游》、《水浒》相颉颃的游历小说杰构;此外,在明代一度沉寂的文言游历小说也在清代迎来了自己的高峰期,产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第四章将晚清游历小说单独划出来进行讨论。晚清无疑是中国一个具备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在传统观念与启蒙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于这一时期内的游历小说既在叙事模式、主旨内容等方面深受适时社会环境与文化风气的影响,具有了显着的创新意义,又与传统游历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时期的历险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乃至意在翻新旧文的神魔小说中,存在着大量以游历来结构情节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意义者莫过于《老残游记》。受到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客观条件以及创作视野、审美情调等主观条件的共同影响,《老残游记》中的游历叙事既在某些方面摆脱了旧文体、旧思路的束缚,带有一定的现代性;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游历小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对传统游历小说的继承与解构,晚清游历小说也确立了自身在游历小说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五章借助比较文类学的视角来研究跨文化视域中的游历小说。本章重点对自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中西游历小说进行简明扼要的对照探讨,将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游历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来与明清游历小说进行类型化的对比参照,继而对颇有相似之处的西方童话《绿野仙踪》与中国小说《西游记》中的游历叙事加以单独考析,以期全面比较二者之中游历叙事艺术特征的异同;此外,出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游历小说独具的文体特征与文学意义的目的,本章还从自然环境、社会构造、文化风气、文学形态等方面入手,探幽抉微,对造成中西游历小说诸多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揣松森[9](2013)在《《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班固《汉书·艺文志》、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着录的小说为研究内容,除去重复,计有《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钘》、《天乙》、《黄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术》、《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臣寿周纪》、《虞初周说》、《百家》、《周王游行记》、《穆天子传》、《宋玉子》、《燕丹子》、《南越行纪》、《六博经》、《上林禽兽簿》、《上林草木名》、《汉武帝禁中起居注》、《汉武故事》、《方士传》、《李陵别传》、《东方朔别传》、《洞冥记》、《拾遗》、《丽娟传》、《汉武内传》、《飞燕外传》、《西王母传》、《异闻记》、《庞娥亲传》、《艺经》、《笑林》、《博经》、《讥俗书》、《着书》、’《月旦评》、《峨眉山神异记》共42部。该42部小说着录依据,按上列各志次序排列;本文所列各部小说次序,亦按所据史志原有次序排列,并编写序号,以便检阅。论文以作品为单位,对作家生平事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及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评论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务求完整、准确、恰当,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信息;同时,在每位作家每部作品资料的末尾,以按语的形式对作家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历代流传、现存版本等古今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综合评述,以表达整理者对每部作品初步研究的认识,为研究者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检索及参考之便利。

胡明宝[10](2013)在《守株待兔后传》文中研究说明宋国有一个农民在田间劳动时,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不费吹灰之力,宋人就吃上了美味的兔肉。从此,宋人不干活了,他一心一意坐在树下等待下一只倒霉的兔子。第三天,果然有一只兔子冲宋人旁边的树飞奔而来,眼看就要撞上了,兔子却来了个急刹车。兔子看着树,自言自语说:"原来这不是终点啊。这

二、《守株待兔》后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守株待兔》后传(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古代作为文类概念之“寓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寓言”指称之作品谱系
二作为文类概念之“寓言”
三“寓言”文类及相关概念之内涵
四“寓言”文类之定位和归属

(2)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0.3 关于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0.4 本题研究创新之处
    0.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1章 课本剧的内涵与发展、理论依据及价值探究
    1.1 课本剧的内涵阐释
        1.1.1 课本剧的定义
        1.1.2 课本剧与戏剧教学
    1.2 课本剧的发展历程
        1.2.1 关于戏剧
        1.2.2 关于课本剧的发展
    1.3 课本剧教学的理论依据
        1.3.1 建构主义理论
        1.3.2 语文课程标准
        1.3.3 学习共同体理论
        1.3.4 对话语文教学理论
        1.3.5 观众接受心理过程说
    1.4 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的价值探究
        1.4.1 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1.4.2 学生主动建构,实现多元发展
        1.4.3 促进教师成长,转变教师角色
        1.4.4 落实以生为本,提升核心素养
第2章 课本剧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初中语文教师应用课本剧教学现状调查
    2.2 初中学生对语文课本剧教学看法的现状调查
    2.3 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问题分析
        2.3.1 课本剧资源开发缺失,操作形式稀少
        2.3.2 课本剧选文甄选盲目,文体过于单一
        2.3.3 课本剧教学过程杂乱,目标落实不当
第3章 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的基本策略
    3.1 初中语文课本剧资源开发策略
        3.1.1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扩大课本剧教学优势
        3.1.2 优化整合校内资源,提高课本剧教学效率
    3.2 初中语文课本剧选文甄选策略
        3.2.1 课本剧选文甄选原则
        3.2.2 课本剧选文梳理——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为例
    3.3 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实施策略
        3.3.1 统筹规划,精选课文
        3.3.2 教师引导,学生建构
        3.3.3 师生合作,编演结合
        3.3.4 多元评价,多项发展
        3.3.5 动态学习,研究总结
第4章 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的理性思考
    4.1 教学忠于原着,切忌脱离文本
    4.2 展示细甄形式,切忌千篇一律
    4.3 编演辅助教学,切忌极端变剧
    4.4 教师分层指导,切忌千人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初中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二) 初中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学生版)
    (三) 学生改编《皇帝的新装》剧本展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道术描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道术”考辨
    第一节 “道术”的来源及内容
    第二节 道术文化在历史上的接受
    第三节 小说与道教典籍中的道术
第二章 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道术描写类型分析
    第一节 预测类道术
    第二节 长生类道术
    第三节 杂术
第三章 道术的施用者——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道士形象
    第一节 多元化的道士形象
    第二节 小说人物与正史的对比
    第三节 道士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第四章 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道术描写的叙事作用
    第一节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 增添小说奇幻的色彩
    第四节 道术描写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 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道术描写的成因
    第一节 现实社会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对史籍的借鉴及小说间的影响
    第三节 小说尚奇的审美要求
    第四节 小说家的崇道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4)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编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
    绪论
        一、选题的来源及学术意义
        二、三家《诗》研究综述
        (一)、宋代的三家《诗》研究——开辑佚三家《诗》之先河
        (二)、元代及明代的三家《诗》研究——三家《诗》辑佚的停滞阶段
        (三)、清代的三家《诗》研究——由勃兴走向巅峰
        三、现当代的三家《诗》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陈寿祺、陈乔枞父子生平
        第一节 陈寿祺生平
        一、启蒙受业
        二、考取功名,为官从政
        三、辞官归隐,教书育人
        四、热衷乡党事业
        第二节 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及教育思想
        一、陈寿祺教育思想的根源
        二、陈寿祺在鳌峰书院的主要活动
        三、陈寿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陈乔枞生平
    第二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辑佚缘由、辑佚资料来源、版本流传、体例及着录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成书背景
        一、时代背景
        二、学术背景
        第二节 陈寿祺辑佚《三家诗遗说考》的缘由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辑佚资料来源
        第四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流传及体例
        一、《三家诗遗说考》的版本
        二、《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
        第五节、《三家诗遗说考》的着录
    第三章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
        第一节 陈氏父子的学术思想渊源
        一、清初经世思潮的兴起
        二、考据学由学术边缘走向中心
        三、考据学的鼎盛及陈氏父子的学术归属
        第二节 陈氏父子的《诗经》学思想
        一、实事求是,今古兼采的治《诗》取向
        二、以师法、家法作为构筑《三家诗遗说考》的理论基础
        三、辨形声,核诂训,考证详密的客观求证精神
        结论
    第四章 《三家诗遗说考》的文献价值及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一节 《三家诗遗说考》对现存《诗经》文献校勘、训诂的意义
        第二节 《三家诗遗说考》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三家诗遗说考》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编《鲁诗遗说考》点校
    点校说明
        三家诗遗说考自序
        鲁诗遗说考自序
    鲁诗叙录
    鲁诗遗说考目录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鲁诗国风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鲁诗国风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鲁诗国风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鲁诗国风四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鲁诗国风五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鲁诗国风六
    鲁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四)
    鲁诗国风七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鲁诗小雅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鲁诗小雅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鲁诗小雅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鲁诗小雅四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鲁诗小雅五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鲁诗小雅六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鲁诗小雅七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一)
    鲁诗大雅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二)
    鲁诗大雅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五之三)
    鲁诗大雅三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一)
    鲁诗颂一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二)
    鲁诗颂二
    鲁诗遗说考卷第四(六之三)
    鲁诗颂三
第三编《齐诗遗说考》点校
    齐诗遗说考
    齐诗叙录
    齐诗遗说考目录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齐诗国风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齐诗国风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齐诗国风三
    齐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四)
    齐诗国风四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齐诗小雅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鲁诗小雅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齐诗小雅三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齐诗大雅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齐诗大雅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齐诗颂一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齐诗颂二
    齐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齐诗颂三
第四编《韩诗遗说考》点校
    韩诗遗说考
    韩诗叙录
    韩诗外传补逸
    韩诗遗说考目录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一)
    韩诗国风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二)
    韩诗国风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一(一之三)
    韩诗国风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一)
    韩诗国风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二)
    韩诗国风五
    韩诗遗说考卷第二(二之三)
    韩诗国风六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一)
    韩诗小雅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二)
    韩诗小雅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三)
    韩诗小雅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三(三之四)
    韩诗小雅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一)
    韩诗大雅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二)
    韩诗大雅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三)
    韩诗大雅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四(四之四)
    韩诗大雅四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一)
    韩诗颂一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二)
    韩诗颂二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三)
    韩诗颂三
    韩诗遗说考卷第五(五之四)
    韩诗颂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宣扬佛教理论
    (二)借助小说命名宣扬道教理论
    (三)宣扬宗教,同时搀入儒家伦理观念,显示儒佛道的结合

(6)挖掘文本资源 拓宽习作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读文本, 抓住句、段、篇进行“仿写”
    1. 仿句练笔。
    2. 仿段练笔。
    3. 仿篇练笔。
    4. 仿写意练笔。
二、品文本, 抓住文章情节空白“续写”
    1. 从叙述事情的空白处续写。
    2. 从描写景色的空白补写。
三、悟文本, 抓住关键处有效“创写”
    1. 围绕关键句发挥想象。
    2. 变换方式想象练笔。
    3. 拓展解读想象练笔。

(7)动画剧本创作教学中的课题式教学方式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动画剧本课程教学特点
二、动画剧本课程中的课题式教学方式
三、动画剧本创作课程中的课题式教学案例解析
    (一) 成语故事改编剧本创作课题 (共3周)
    (二) 个人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动画短片剧本创作课题 (共3周)
    (三) 美国皮克斯动画电影模仿创作课题 (共6周)
结语

(8)明清游历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前游历小说
    第一节 先秦:游历小说的萌芽期
    第二节 汉魏六朝:游历小说的发展期
    第三节 隋唐五代:游历小说的继续发展期
    第四节 宋元:游历小说的转型期
第二章 明代游历小说
    第一节 明代游历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水浒传》与明代侠游小说的演变
        2.2.1 明前水浒故事与《水浒传》中侠游叙事的形成
        2.2.2 明代中后期侠义小说与《水浒传》中侠游叙事的转型
    第三节 《西游记》中游历叙事的文本特征与价值意义
        2.3.1 绵延连贯、圆通自如的游历结构
        2.3.2 立足游赏、意在审美的游记特征
        2.3.3 化旧为新、借此言彼的异域描写
        2.3.4 自我转化、不断成长的游历人物
        2.3.5 承继前人、超越创新的冥游叙事
    第四节 以《西洋记》等《西游》仿书为代表的明代后期游历小说
        2.4.1 《西游》仿书之一:以《北游记》、《飞剑记》及《韩湘子全传》为代表的“修行历练”类游历小说
        2.4.2 《西游》仿书之二:以《西洋记》为代表的“朝圣证道”类游历小说
第三章 清代游历小说
    第一节 清代游历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男性游历者的白日梦:清代情爱小说
        3.2.1 清代前中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宦游情节
        3.2.2 清代前中期艳情小说中的艳游情节
    第三节 女性游历者的白日梦:清代女作家弹词
        3.3.1 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游历结构
        3.3.2 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游历内容
    第四节 众妙毕备、力求新变的幻想类游历小说杰构:《镜花缘》
    第五节 继《水浒传》而有所新变的侠游小说巨篇:《野叟曝言》
    第六节 “聊斋体”文言小说中的游历叙事
第四章 晚清游历小说
    第一节 晚清游历小说的新变
        4.1.1 晚清现实类游历小说的新变
        4.1.2 晚清幻想类游历小说的新变
    第二节 传统特色与现代性兼备的晚清游历小说代表作:《老残游记》
        4.2.1 《老残游记》中的叙事角度:着重限知叙事的游者视角
        4.2.2 《老残游记》中的叙事结构:着重审美情趣的游记框架
第五章 中西游历小说之比较
    第一节 类型篇之一: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之比较
        5.1.1 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形成原因
        5.1.2 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与后世影响
    第二节 类型篇之二: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之比较
        5.2.1 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形成原因
        5.2.2 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与后世影响
    第三节 个案篇:《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之比较
        5.3.1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母题与文化背景
        5.3.2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者与“顽童主题”
        5.3.3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目的与“成长仪式”
        5.3.4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阻碍者与宗教元素、文体背景
        5.3.5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本论文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与初步收获
凡例
    01.《伊尹说》
    02.《鬻子说》
    03.《周考》
    04.《青史子》
    05.《师旷》
    06.《务成子》
    07.《宋子》
    08.《天乙》
    09.《黄帝说》
    10.《封禅方说》
    11.《待诏臣饶心术》
    12.《待诏臣安成未央术》
    13.《臣寿周纪》
    14.《虞初周说》
    15.《百家》
    16.《周王游行记》
    17.《穆天子传》
    18.《宋玉子》
    19.《燕丹子》
    20. 陆贾《南越行纪》
    21. 许博昌《六博经》
    22.《上林禽兽簿》
    23.《上林草木名》
    24.《汉武帝禁中起居注》
    25.《汉武故事》
    26.《方士传》
    27.《李陵别传》
    28.《东方朔别传》
    29. 郭宪《洞冥记》、《拾遗》
    30. 郭宪《丽娟传》
    31.《汉武内传》
    32.《飞燕外传》
    33. 桓麟《西王母传》
    34. 陈寔《异闻记》
    35. 梁宽《庞娥亲传》
    36. 邯郸淳《艺经》
    37. 邯郸淳《笑林》
    38. 曹丕《博经》
    39. 王充《讥俗书》
    40. 郭林宗《着书》
    41. 许劭《月旦评》
    42. 张道陵《峨眉山神异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守株待兔》后传(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古代作为文类概念之“寓言”[J]. 王庆华. 文学评论, 2019(06)
  • [2]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策略研究[D]. 臧阿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明清长篇通俗小说中的道术描写[D]. 陶名唱.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4]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研究与整理[D]. 杨冬冬.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5]论明清小说寓意法命名的内涵与特点[J]. 程国赋. 文学评论, 2016(01)
  • [6]挖掘文本资源 拓宽习作之路[J]. 刘文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12)
  • [7]动画剧本创作教学中的课题式教学方式实践研究[J]. 杨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18)
  • [8]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 董定一. 南开大学, 2013(06)
  • [9]《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D]. 揣松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守株待兔后传[J]. 胡明宝. 读写算(小学高年级), 2013(03)

标签:;  ;  ;  ;  ;  

《等兔子》续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