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窥探(论文文献综述)

丁紫钺[1](2020)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同时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在不断深化。本文研究在这一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高等教育教育形式、课程建设与规划、课堂教学形式、师生关系、班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与变革;探讨人工智能从国家战略规划走向高等教育实践的过程;寻求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和社会变迁相适应的改革路径。本文运用引文空间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对已有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选取在宁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相对领先的高校(筛选标准: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查、现场观察、文献收集整理等方法,研究这些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高校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调研发现,高校回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表现为人才培养领域更加重视学生的数理基础、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但即使是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先进场域,教育管理手段仍然存在碎片化、缺少有机联系的问题,即使是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高校课堂,仍然存在教育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千人一面的现象。本文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改变焦点做出研判:新型的师生关系、突破学校围墙,班级边界的组织形式、新型的启发式课程与个性化课堂、有机联系的学校管理等等。未来改革方向主要是: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常态管理智能化,班级以混班制和智慧教室为主;数字课堂中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加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启用人工智能教师或助教;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定制专属课程,利用人工智能发现学习盲点与薄弱点进行专项强化;课程体系走向定制化与个性化,研发和使用各种形态的智慧云课堂。

珠丽德孜[2](2020)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要切实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权,要构建出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灵活性的终身学习服务,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育形式,是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互联网络性和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言,远程开放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辅导教师的素养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辅导教师不仅要参与学员学习计划的设计,还需要认真完整地解答学员提出的课程相关问题,还需要在学员出现退缩性心理的时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能够随时为学员提供教学信息资料等。可以这样说,辅导教师的素养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由此可见,辅导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所承担的职责是极为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然后,从微观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在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个案研究,进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釆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心路历程、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同时对研究对象的成长进行探索,力图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呈现研究对象作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成长历程,从而更好地诠释出辅导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班级管理理念,探索了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最后,从辅导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了关于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启示和建议,以期能充实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理论和实践。

马晶[3](2020)在《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京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语文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微课、慕课等优秀教学资源进入课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以微课为媒介,学生们在课前通过微课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上汇报学习成果,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自主学习,符合教育改革关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戏剧与诗歌、散文、小说共同构成文学的四大体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戏剧文本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考查学生对舞台表演过程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建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进一步彰显戏剧文本的艺术性,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具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将翻转课堂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相结合,探究当前翻转课堂应用于戏剧教学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教学设计,进而开展教学实践,验证翻转课堂应用于戏剧教学的教学效果,最后提出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改进策略,旨在丰富戏剧教学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从翻转课堂和戏剧教学两方面总结和概括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对个案学校翻转课堂应用于语文戏剧教学的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搜集相关研究数据,分析得出当前翻转课堂和戏剧教学现状;第三部分选取《雷雨》作为授课内容,进行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教学实践;第四部分根据问卷、访谈以及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并根据呈现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北京市S中学改善翻转课堂、提升戏剧教学效果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开发戏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评价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北京S中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当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戏剧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其现存问题,并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通过有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戏剧教学,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教学案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课前微课学习和课上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戏剧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艺术特色,发展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更好地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强大魅力,热爱祖国文化。

张肖梦[4](2020)在《媒介场景理论视阈下在线学习社交化研究 ——以学习App Timing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交成为了最容易与其他活动融合的附加行为。运动、学习、音乐等活动都开始与“虚拟化的社交”相连,形成了虚拟空间社交化运动、社交化学习等复合多模态活动。“社交+”使参与者收获了活动的原始功效与人际交往功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App成为线上活动的主要载体。这其中,众多学习软件融入社交化元素,既加强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也增强了用户对软件的使用粘度,从而达到双赢的状态。人类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如今,一直在不断的演变与进化中。从人类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到自我的学习能动性再到终身化学习社会的形成:学习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单向化走向多元化。学习活动毫无疑问成为人类发展浪潮中最重要的活动。当学习活动不断进化,摆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时,新时期网络空间上的线上学习就会逐渐成为一股热潮。如今,众多线上学习的开发方看到了社交化学习带来的“双赢”状态,在线上学习的载体中也纷纷设置了带有社交元素的功能区。曾经学习者习惯于扮演受方的角色,只是被动的听课,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而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在学习社交化的时代。学习对人们不再仅仅是一种单向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被学习者掌控的活动。本研究从互联网环境下的在线学习社交化现象出发,以中国最具社交化表现的在线学习平台——Timing App为研究对象。透视在线学习社交型应用中的用户社交图景。探究用户使用社交型学习软件的动因以及学习效果。本研究总体上结合梅洛维茨的“媒介场景理论”,从学习社交中的自我呈现到群体中的动力互促等方面展开。试图寻找到Timing App这种“新媒介”与线上虚拟学习这种“新场景”与人们在学习中社交的“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互联网+学习+社交的新学习场景中,学习者出于不同的动因,出现了使用社交型学习软件学习的新行为。并且根据行为深度的不同,取得了不同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动因方面,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出于三个原因接触学习社交化,使用社交型学习软件。即:1.学习者主动寻求同侪压力,以压力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2.学习者认为在学习软件中进行自我展示、加入群组能获得一定的社会支持,传递人际温暖。3.学习者单纯出于独特的中介化学习交往模式选择社交化学习软件。尤其是K12群体,线上虚拟的社交化学习软件弥补了线下传统班级的不足。在学习效果方面,本研究发现,学习者接触社交化程度的深浅决定了学习效果。有的学习者适当社交,主攻学习,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有的学习者沉溺于自我展现、群组交友,过于修饰自己的景观,被社交所反噬,形成了过剩的自我景观化。违背了学习的初衷,对学习产生了负面效果。本研究最后对学习社交化的现象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进行了反思,软件方在对软件进行交互设计时应注意减少繁琐的社交功能,不能过于执着将社交元素堆砌成山,引导用户社交。这样终究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致使学习者离弃软件。学习者也应该以学习为本,适度社交。在对在线学习社交化的展望中,笔者预测,在未来学习软件以及整个学习活动都会结合社交化继续发展。

韦倩倩[5](2020)在《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初以来,STEM教育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方面的功效愈发凸显,为积极解决全球科技创新问题,世界各国将矛头聚焦于幼儿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投资幼儿早期教育的回报显着,拥有一个优质的早期教育对幼儿当下和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家庭乃至社会有极大帮助。与此同时,各国均通过发展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国民创新力。其中,幼儿期是学习的关键阶段,对后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将STEM教育引入幼儿阶段并承担着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任务是澳大利亚在教育上的重要抉择。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发展,在目标原则、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且取得不菲成绩,通过总结积极经验,可为我国提供参考,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着眼于澳大利亚的幼儿园STEM教育,除绪论部分外,正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梳理了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主要从国际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澳大利亚STEM教育的现实挑战、幼儿教育变革的实际需要和相关学科研究的理论推动四个方面剖析其发展动因。首先为应对科技创新竞争的压力,各国开始注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在学校等场所创造各种条件以促进STEM教育的实践发展。另外澳大利亚STEM技能短缺,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下降并且缺乏合格的STEM教师,急需采取措施提高澳大利亚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加之国内幼儿教育弊端显现,促使相关学科领域不断对幼儿早期教育展开研究,因此澳大利亚开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幼儿STEM早期教育实践举措。第二部分就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目标与原则进行具体阐述。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在《国家STEM学校教育战略2016—2026》的指导下,聚焦在幼儿教育领域则以激发幼儿STEM学习的好奇心与参与感、增强幼儿STEM的学习体验和提高幼儿STEM学习的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同时在具体实施时遵循平等关系原则、伙伴关系原则、公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反思性原则,为澳大利亚幼儿园开展STEM教育提供适切指导。第三部分阐述了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为顺利开展幼儿园STEM早期教育,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团队、技术开发人员和社会机构都采取诸多实践举措。主要实施策略有重视幼儿园STEM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发幼儿园STEM教育的应用程序、凸显幼儿园STEM教育对象的全纳性和强化幼儿园STEM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第四部分对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五个保障措施进行阐述。澳大利亚将STEM教育纳入自身教育体制,特别在幼儿教育阶段,在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主要从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教育理念的方向引领、现代技术的互动融合、教育主体的多元参与和研究机构的全力支持剖析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保障机制。第五部分总结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经验借鉴。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主要经验有强调幼儿园STEM教育的跨学科性和启蒙性、注重幼儿园STEM教育的实景性和活动性、重视幼儿园STEM教育的互助性和调控性、突出幼儿园STEM教育的设计性和趣味性四个方面。虽然在实施中获得一定经验,但也暴露出对幼儿园STEM教育的认识不统一、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现状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构建幼儿园STEM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强调幼儿园STEM教育的全纳性、建立幼儿园STEM教育的技术平台和重视幼儿园STEM教育的教师培训。

张一丹[6](2019)在《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计算机网络、通讯设施和教育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完善,使远程高等教育对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远程研究生教育作为远程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载着培养具备高层次和专业水准的专业人才的重任。长期以来,远程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提供“补偿教育”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段,为错失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教育机会。但问题是远程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还尚未真正实施开展起来。随着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深入实践,开展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呼声也越来越高。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界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已然向世界证明了自己提供的是有质量的教育。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讨论,笔者兼顾历史和现实的统一性,实际考虑国内国际各种因素,以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为研究问题,主要采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首先描述了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之后从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结构、招生政策、教师队伍、现代远程课程、教学和教育质量评估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远程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再进一步提炼出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比分析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和我国远程研究生教育进展缓慢的原因,总结出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初步探索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陈伟[7](2019)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理论研究正不断涌现,教育实践研究也在逐渐增多。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目前仍比较少,尚处于初级阶段。高中地理学科涉及大量学生未曾造访的地理区域、不曾目睹的地理景观,且较多地理区域、地理景观由于时空距离远、安全风险高、考察难度大,难以亲临实地、亲身体验。为此,只得用一些图片、视频或者动画进行呈现,这些平面媒体难以将地理事物的全景概貌、地理环境的沉浸特征展现出来,难以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触手可及的地理学习体验。为此,研究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模式,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地理景观、营造地理环境、构建地理时空,并藉此引导学生一睹地理真相、一览地理美景、一探地理究竟,让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真与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奥妙的情与趣,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与行,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有地理科学知识、富有地理文化底蕴、拥有地理实践精神、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随后,研究选择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作为虚拟现实地理教学的实践案例,以此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并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素养目标维度,测评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地理教学应用效果,以得出科学、客观、可靠的研究结论。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整体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应用效果和优势,尤其在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效果最为显着。而在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虽然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效果相较于区域认知这一维度而言,并不十分显着。此外,从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来看,学生对虚拟现实技术地理教学整体比较满意,尤其是趣味感体验、立体感体验、愉悦感体验和新奇感体验。

杨鑫[8](2019)在《智慧课堂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慧是学习实践的不懈追求,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具有革命性影响。随着智慧教育理念的兴起、面向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颁布及“课堂革命”号角吹响,关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映照课堂的产物——智慧课堂,探讨如何通过打造智慧课堂,切实促进学生智慧及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系统论视阈下,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智慧课堂模型,探究、揭示、刻画智慧课堂系统的关键要素及内在结构,以求为构建智慧课堂,开展智慧教学实践提供参照。扎根课堂教学现实境脉,着眼智慧及智慧教育理念的实践内涵,本研究在总结实践及文本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综合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向度”视角,构建并验证了智慧课堂模型。首先,本研究挖掘、归纳了生活实践场景中智慧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智慧课堂研究的理论源流及基础;以其为基础,着眼“向度”视角,在理论层面提出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的理论框架;为验证模型,依据模型框架,设计开发了数据获取工具,并用以收集验证数据;然后,基于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计算智慧课堂模型各要素间的定量关系,在微观“量”的层面,分析、验证并确定了智慧课堂环境对学生智慧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及路径,进而确立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最后,依据模型要素及其之间的逻辑理路,提出了构建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并针对多个学科,分别设计了智慧课堂教学案例。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提出了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基于实践文本的分析,提出了“智慧是学习实践的根本追求,发展学生智慧,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工具思维、价值思维及意义思维”的观点。澄明智慧课堂理念旨在“秉持智慧作为教育目的对课堂变革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革命性作用”。进而,提出了智慧课堂的概念:智慧课堂是教师通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要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组织、支撑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开展,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工具、价值及意义思维协调发展的教学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课堂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问题解决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意义分析理论、课堂环境理论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理论等,为认识智慧课堂的内在逻辑及构建智慧课堂模型提供依据。二、构建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的理论框架为刻画智慧课堂系统的内在结构及关键逻辑,本研究从“向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收集了课堂系统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课堂时空观,进而对要素进行分层归置;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意义分析理论、课堂环境理论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理论等,开发了课堂要素的提取工具,进而提取了智慧课堂的关键要素;在探讨、分析智慧课堂环境要素与智慧要素发展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在理论上初步构建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详言之,智慧课堂向度模型可以划分为物理层、活动层、目的层三个层级;物理层由技术支持要素构成,活动层由问题创设、情境创设、启发评价三个要素构成,目的层则由工具思维、价值思维、意义思维三个要素构成;就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一般存在两种关系,即生成关系及促进关系。三、验证、确立并阐述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为验证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的科学性,实证模型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进一步探索其定量关系,本研究依据智慧课堂关键要素的内涵,编制了用于验证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的数据收集工具;以初中学段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收集验证数据,对问卷数据进行预分析及处理,并修正问卷,以保证问卷及数据的有效性;基于所收集的、经过预处理的验证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各要素的测量指标及各要素之间的回归关系进行了分析及验证,最终确定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各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确立了智慧课堂向度模型。具体而言,问题创设、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工具思维的生成发展;情境创设直接影响价值思维的生成发展;启发评价、问题创设直接影响意义思维的生成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正向优化调节活动要素对智慧要素的影响作用,如有助于优化问题创设对工具思维的影响,优化情境创设对工具思维、价值思维的影响,优化启发评价对意义思维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直接影响价值思维、意义思维的发展,但可以直接影响工具思维的发展。四、阐述了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并设计了具体案例为充分发挥智慧课堂向度模型对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根据智慧课堂向度模型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提出了构建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包括智慧课堂构建的整体原则及具体方法两部分。具体而言,文章阐述了构建智慧课堂所应把握的课堂目标多元高阶化、学习活动任务化、学习过程多维动态化、教学指导个性化、技术支持丰富化、智能化等原则;并分别阐述了指向发展学生工具思维、价值思维、意义思维的课堂要素构建的具体方法;最后,依据智慧课堂向度模型及构建策略等理论成果,针对“文、理、艺”等典型学科,分别设计了智慧课堂教学方案,以求为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切实的方法支撑及案例参照。综上而言,本研究着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模型构建,主要探讨了当今教育改革实践所面临的两个重要的时代主题,即“教育目的定位走向”及“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目的实现”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以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撬动学校教育改革,深入课堂境脉,实现课堂变革,必定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途径。

李瑞[9](2019)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效能研究 ——以四川省凉山州、广安市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教育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而乡村教育振兴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核心在教师专业发展。当下促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为各种培训或研修,目前已开展培训形式众多,效果却不令人满意,这无疑促使教育研究者们继续探寻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有效性虽已取得一些理论和实践进步,但实效性却令人质疑,因此探索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或模式,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基于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实施现状进行调研,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方式进行研究,尝试探寻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需要的路径,充分发挥各路径效能,更好地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质。本研究通过梳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理论知识,形成三个层次十二项路径分类,从乡村教师人口学变量信息和教师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维度进行问卷设计,形成自编问卷“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调查”,选取四川省广安市、凉山州两个地区部分乡村学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明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实施现状。首先,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总体效能不高,各路径功能发挥有所侧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影响程度不一。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不同性别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偏好不一、不同年龄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目标定位不一、不同教龄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具体内容需求不一、不同职称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功能需求不一、不同学校类型的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选择不一。其次,针对上述现状分析进行归因如下:路径效能影响因素众多,但作用不一;路径效能不同,各路径的效能有明显差异;主观影响重大,不同乡村教师的认识不一;教师知识储备和经历各异,影响路径效能判定;引领者众多,各种引领的组织与作用不一;非教学外任务繁重,严重降低路径的效能;资源及管理存在问题,降低了路径的效能;职称紧箍咒,构成了阻碍路径效能的瓶颈;考核评价不健全,政策上限制了路径效能。最后,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评判及归因分析,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基础:完善专业支持体系,创设良好专业发展环境。包括国家社会从制度、监管、物质和评聘四大方面进行分析,为专业发展路径提供政策支持、有效保障供给;学校群体提出重视科学化职业指导、构建立体化路径课程、建立专业化教师团队、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等策略,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环境、确保路径效能的发挥;专家学者从做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的导师、引导辨析各种路径效能的优劣项目,提供科学咨询,指导有效利用;教师个人加强理论学习、善于实践反思,提高认知水平、有效利用各路径。二是策略:立足教师个人需求,有效利用专业发展路径。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职称、不同学校类型的乡村教师给出了适切地专业发展路径选择建议,同时提出以融合思维提升各路径效能的思考等策略,指导乡村教师们高效利用各路径。以上建议不仅尽可能地给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了方向上的引领,还提出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的未来专业发展。

马天琛[10](2019)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文中提出以95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堪称网络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其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探究网络舆论、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道德等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已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因此,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引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这不仅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青年一代的成长和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为研究目标,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起点,从理论上研究聚焦于信息化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研究,即通过学生在高校校园的思想行为分析,把握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征、新规律,从实践上对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与好经验进行提炼与总结,为探究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新路径和新策略提供依据与指导。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板块:问题提出与意义、关键概念内涵与研究主题、教育对象现状与实证分析、归因与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国外高校网络思想与行为的分析与比较、教育引导的新目标、新理念与新原则、网络引导与个性化教育分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时代背景、意义和问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及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主要阐明与讲述了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总的指导思想,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同时也阐述了本研究借鉴的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第三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内涵。主要阐述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对策为关键词的界定和内涵,研究聚焦“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和“引导对策”。“思想行为”反映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选择状况,选择使用的评估指标主要包含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选择等。“引导对策”反映的是针对实证分析呈现的问题,从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的角度,创新大学生教育引导的理念、原则和对策。第四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与归因分析。基于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分析,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分析对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政治观、伦理道德、情感认同、践行能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反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文化观等五个层面的现状和问题。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新特征和新规律,并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问题进行还原论分析,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理清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第五章国外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比较。介绍、分析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运用网络提升大学生包括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教育经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创新和科学化水平。第六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内容。提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原则。新目标包括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等等;新理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总体理念和融合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理念;新原则包括网络价值渗透与互动平衡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促进、理想信念与实践教育相协调、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共引导原则等。其内容包括在线开放课程、网络文化活动、网上实践活动等。第七章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平台、队伍和机制建设。通过数据实证性分析和行为预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数据挖掘,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不同需求和特征,从内容体系建设、平台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层面提出具体的创新引导策略并提出优秀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积极构建课程、平台、管理、科研、社会等诸多要素共同形成的网络联动机制等则是具体的创新路径。第八章结束语。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述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不断发展与其未来趋势。

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窥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窥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历史缘起与现实所需:“智能”成为新时代特征
        1.1.2 政策支持与国家计划:“智能教育”影响凸显
        1.1.3 时代呼唤与机械革命:“智慧学习”诞生与变革
    1.2 研究综述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变革缘起
    2.1 “人工智能+教育”构想
        2.1.1 人工智能发展过程简述
        2.1.2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
    2.2 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理论基础
        2.2.1 数据科学理论
        2.2.2 教育变革理论
        2.2.3 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2.3 “智慧教育”形成过程解读
第三章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3.1 研究设计陈述
        3.1.1 研究背景交代
        3.1.2 研究方法说明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智能教学设备
        3.2.2 智慧教育产品
        3.2.3 利用人工智能变革高等教育的期望
    3.3 研究讨论思辨
        3.3.1 归因分析
        3.3.2 效度与伦理
第四章 人工智能促进高等教育变革
    4.1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基本组织变革:学校与班级
        4.1.1 未来学校的基本特点之变
        4.1.2 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之变
        4.1.3 未来学校的教育环境之变
        4.1.4 未来学校的常态管理之变
        4.1.5 未来班级的结构要素之变
        4.1.6 未来班级的形态模式之变
    4.2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基本角色变革:教师与学生
        4.2.1 智能时代的教师类型之变
        4.2.2 智能时代的教师发展之变
        4.2.3 智能时代的教师素养之变
        4.2.4 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之变
        4.2.5 智能时代的学生思维之变
        4.2.6 智能时代的学生能力之变
        4.2.7 智能时代的学生素质之变
        4.2.8 智能时代的学习模式之变
    4.3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的基本活动变革:课程与课堂
        4.3.1 人工智能对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
        4.3.2 智能时代对课程体系的新要求
        4.3.3 人工智能促进课堂教学空间组合自由化
        4.3.4 智慧云课堂的实践前景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和方法
    5.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2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1.误打误撞学了师范
    2.不想去中学教书,摸不透青少年的心理
    3.珠丽老师好!小班主任好!与学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4.是刻板的师生关系,还是良师亦友?
    5.电大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又该如何提升?
    6.从班主任到班主任管理岗,我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截
    7.他人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7.1 同事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7.2 学员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8.电大人认为电大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什么?
        8.1 电大教职工眼中的班主任素质和能力
        8.2 电大学员心目中的理想班主任是什么样的?
第3章 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问题与现状
    2.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2.1 辅导教师个人层面
        2.2 学校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3)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京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核心概念
    五、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概述
    六、戏剧教学相关研究概述
    七、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个案学校概况
        一、教学信息化水平颇高
        二、课程资源开发稳步推进
        三、学校课外活动丰富
    第二节 个案学校语文戏剧教学翻转课堂应用现状
        一、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使用翻转课堂适应性分析
        二、教师对戏剧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认知度
第二章 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践
    第一节 课前准备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对象
        三、教学目标
        四、微课设计
        五、自主学习任务单
        六、课前教学步骤
    第二节 课上: 翻转课堂在戏剧教学中的实践
        一、激趣导入,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课后: 进行教学评价
        一、教学总结
        二、翻转课堂在戏剧教学中实施效果分析
第三章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创设戏剧教学情境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二、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实现课堂实时互动
    第二节 开发戏剧课程资源
        一、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创设校园戏剧文化环境
        二、推进课本剧编写
    第三节 创新戏剧教学形式
        一、加强体验式教学
        二、注重鉴赏式阅读
    第四节 注重戏剧教学的多元评价
        一、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二、深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媒介场景理论视阈下在线学习社交化研究 ——以学习App Timin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及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一、媒介场景理论
        二、在线学习社交化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互联网民族志参与式观察法
        三、深度访谈法
第一章 新模式:互联网+学习+社交
    第一节 科技发展促使学习媒介介质多样化
    第二节 中国“教与学”活动的发展
        一、中国“教”活动的发展
        二、中国“学”活动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在线学习平台社交化现状
        一、在线学习综合类平台
        二、在线学习K12类平台
        三、虚拟同侪激励类平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场景:社交化在Timing中的体现
    第一节 强社交性——道友与学习群
        一、道友——消弭孤独感的虚拟学伴
        二、学习群——协作学习凝聚群体动力
    第二节 高涉入性——动态展示与学习连麦直播
        一、动态展示——共景监狱式凝视
        二、学习连麦直播——深后区前置的学习景观
    第三节 涌现性—Timing信息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行为:学习者使用Timing行为分析
    第一节 自我施压:主动寻求同侪压力
        一、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二、学习者主动寻压转化动力
    第二节 情感能量:各类社会支持传递人际温暖
        一、群聊场域——桥接型社会支持
        二、点赞互动——凝聚型社会支持
    第三节 进退场自如:在个体性与集体性间流动
        一、虚拟社群的“自由感”
        二、特殊观察—K12群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影响:社交化学习模式利弊共存
    第一节 场域迁移:学习者社交需求旺盛
        一、Timing功能有待优化
        二、社交需求转移其他场域
    第二节 学习者的“自我景观化”
        一、合理的自我景观化
        二、过剩的自我景观化
    第三节 在线学习社交化发展前景展望
        一、学习软件的发展前景
        二、在线学习社交化发展前景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
    (一)全球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二)澳大利亚STEM教育的现实挑战
    (三)幼儿教育变革的实际需要
    (四)相关学科研究的理论推动
二、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基本目标
    (二)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指导原则
三、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幼儿园STEM教育的理论研究
    (二)开发幼儿园STEM教育的应用程序
    (三)凸显幼儿园STEM教育对象的全纳性
    (四)强化幼儿园STEM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四、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
    (二)教育理念的方向引领
    (三)现代技术的互动融合
    (四)教育主体的多元参与
    (五)研究机构的全力支持
五、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经验借鉴
    (一)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基本经验
    (二)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主要问题
    (三)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的启示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硕士期间成果

(6)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概念界定
        3.1 远程教育
        3.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
    4.国内外文献综述
        4.1 国内研究现状
        4.2 国外研究现状
    5.研究方法
        5.1 比较法
        5.2 因素分析法
        5.3 内容分析法
    6.研究内容
第1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
    1.1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萌芽期(1970-1985 年)
    1.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期(1985-2000 年)
    1.3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成熟期(2000 年以来)
第2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2.1 组织结构
        2.1.1 双轨模式的传统大学
        2.1.2 单轨模式远程教学大学
        2.1.3 虚拟大学系统
    2.2 招生政策
        2.2.1 入学条件
        2.2.2 申请流程
        2.2.3 学分转换
    2.3 教师队伍
        2.3.1 教师人员构成
        2.3.2 专业发展培训
    2.4 现代远程课程
        2.4.1 课程计划
        2.4.2 课程开发
        2.4.3 课程评估
    2.5 教学
        2.5.1 教学目标
        2.5.2 教学内容
        2.5.3 教学形式
        2.5.4 教学方法
        2.5.5 教学手段
    2.6 教育质量评估
        2.6.1 “五大评估标准”
        2.6.2 “在线质量: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的成功基准”
第3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问题及特点
    3.1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的原因
        3.1.1 文化原因
        3.1.2 技术原因
        3.1.3 政府支持
    3.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
        3.2.1 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容易造成学生流失
        3.2.2 教师专业培训不成规模,小机构教师角色转变不成功
        3.2.3 远程研究生教育质量成谜,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3.3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3.3.1 自主性:教育分权与独立自主办学
        3.3.2 灵活性:动态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环境
        3.3.3 有效性:及时的教师反馈
        3.3.4 服务性: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第4章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4.1 我国现代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概况及原因分析
        4.1.1 我国现代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概况
        4.1.2 我国现代远程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4.2 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4.2.1 改革远程研究生教育组织机构的结构
        4.2.2 完善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4.2.3 开发匹配远程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远程课程体系
        4.2.4 不断更新远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新时代为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1.1.2 教育新课程为地理教学制定了新标准
        1.1.3 教育新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新支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虚拟现实技术
        2.1.2 三维虚拟学习环境
        2.1.3 虚拟地理环境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情境学习理论
        2.2.3 模拟学习理论
        2.2.4 认知负荷理论
第3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3.1 创设VR地理教学真实情境
        3.1.1 通过VR开展直观化教学,促进学生地理要素观察
        3.1.2 通过VR开展情境化教学,促进学生地理情景感知
    3.2 增强VR地理课堂审美体验
        3.2.1 以VR呈现地理景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以VR展现地理环境之美,唤醒学生的生态意识
        3.2.3 以VR开展地理美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3 开展VR地理学习探究活动
        3.3.1 借助VR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
        3.3.2 借助VR引导学生探究地理任务
        3.3.3 借助VR引导学生探究地理游戏
        3.3.4 借助VR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实验
第4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实践案例
    4.1 教学案例简介
        4.1.1 教学内容
        4.1.2 教学对象
        4.1.3 教学目标
        4.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4.1.5 教学方法
        4.1.6 教学条件
    4.2 VR地理游戏软件的选用
    4.3 VR地理游戏活动的设计
    4.4 VR地理探究任务的设计
    4.5 教学实施过程解读
    4.6 本案例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5章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效果测评
    5.1 实验设计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方法
        5.1.3 测评维度
        5.1.4 测评问卷编制
        5.1.5 无效样本剔除
        5.1.6 测评表设计
    5.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整体效果评析
        5.2.2 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达成效果评析
        5.2.3 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达成效果评析
        5.2.4 学生地理人地协调观达成效果评析
        5.2.5 学生地理实践力达成效果评析
        5.2.6 学生VR地理学习体验满意度评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智慧课堂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本体研究
        (一)智慧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二)智慧课堂变革与发展研究
        (三)智慧课堂相关研究述评
    二、相关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变革意义研究
        (二)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研究
        (三)个性化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五)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
        (六)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相关研究
        (七)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之间关系的研究
第三章 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智慧
        (二)课堂
        (三)智慧课堂
    二、理论基础
        (一)问题解决学习理论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三)意义分析理论
        (四)课堂环境理论
        (五)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理论
        (六)高阶思维教学理论
第四章 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的理论构建
    一、智慧课堂模型理论构建的基本思想
        (一)课堂模型与向度模型
        (二)智慧课堂向度模型构建的目的取向
        (三)智慧课堂向度模型构建的基本假设
        (四)智慧课堂向度模型构建的方法
    二、课堂要素的提炼与分类
        (一)课堂要素的提炼
        (二)课堂时空观视野下的要素分野
    三、智慧课堂关键要素的提取
        (一)智慧课堂教学目的关键要素提取
        (二)智慧课堂环境关键要素提取的理论工具
        (三)智慧课堂环境的关键要素提取
    四、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理论框架阐述
        (一)智慧课堂目的层关键要素阐述
        (二)智慧课堂环境物理层及活动层关键要素阐述
        (三)智慧课堂层级及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阐释
第五章 智慧课堂向度模型验证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一、智慧课堂关键要素测量指标的确定
    二、验证数据收集工具开发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调查的对象
        (三)问卷设计
    三、验证数据的收集及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第六章 智慧课堂向度模型的验证及确立
    一、智慧课堂向度模型验证方法
        (一)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概述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二、面向SEM检验的智慧课堂关键要素关系假设的提出
        (一)假设模型变量的确定
        (二)变量间关系假设的提出
    三、测量模型的检验
        (一)测量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二)测量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评估
    四、结构模型的检验
        (一)模型识别
        (二)模型适配度检验
        (三)模型修正
        (四)路径检验
    五、技术支持要素的调节效应检验
        (一)调节变量检验的方法
        (二)调节效应交互项的构建
        (三)调节效应的检验
        (四)调节效应的解释量
    六、模型确立及阐释
        (一)智慧课堂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工具思维生成
        (二)智慧课堂中的情境创设直接影响价值思维生成
        (三)智慧课堂中的启发评价、问题创设直接影响意义思维生成
        (四)信息技术促进、调节学生智慧的生成发展
第七章 智慧课堂构建策略的提出
    一、智慧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目标多元高阶化
        (二)学习活动任务化
        (三)学习过程多维动态化
        (四)教学指导个性化
        (五)技术支持丰富智能化
    二、智慧课堂要素的构建方法
        (一)指向工具思维发展的智慧课堂要素创设方法
        (二)指向价值思维发展的智慧课堂要素创设方法
        (三)指向意义思维发展的智慧课堂要素创设方法
第八章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一、语文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二、数学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三、物理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四、美术学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及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效能研究 ——以四川省凉山州、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理论之需
        2.现实之缺
        3.个人积淀
    (二)概念界定
        1.乡村与乡村教师
        2.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3.路径与专业发展路径
        4.专业发展路径效能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2.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3.关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研究
        4.关于教育效能的相关研究
        5.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
        4.研究思路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效能的基本理论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概述
        1.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涵义
        2.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分类
        3.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内容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理解
    (三)分析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理论
        1.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教师学习理论
        3.有效教学理论
        4.教育评价理论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现状
    (一)调查的工具
        1.问卷的结构、内容
        2.问卷的发放、回收
        3.问卷的信度分析
        4.问卷的效度分析
    (二)调查对象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调查对象的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1.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整体概况
        2.专业素质之于专业发展路径的效能分析
        3.乡村教师人口学变量之于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差异分析
        4.乡村教师工作变量之于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差异分析
        5.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实施现状总结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评判及问题与归因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评判及问题
        1.所有路径总体效能不高,不同层面存在差异
        2.各种路径的功能有所侧重,但效果不一
        3.显着差异变量之于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判断
        4.细微差异变量之于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辨析
    (二)专业发展路径效能的归因分析
        1.影响因素众多,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
        2.各路径效能作用不同,效能发挥有所差别
        3.主观影响较大,不同乡村教师的认识不一
        4.知识储备和经历各异,影响路径效能判定
        5.引领者众多,各种引领组织与作用不一
        6.非教学外任务繁重,严重降低路径的效能
        7.资源及管理存在问题,降低了路径的效能
        8.职称紧箍咒,构成了阻碍路径效能的瓶颈
        9.考核评价不健全,政策上限制了路径效能
        10.其他的影响因素
四、乡村教师有效利用专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一)基础:完善专业支持体系,创设良好专业发展环境
        1.国家社会:提供政策支持、有效保障供给
        2.学校群体:创造良好环境、有效发挥效能
        3.专家学者:提供科学咨询、指导有效利用
        4.教师个人:加强理论学习、善于实践反思
    (二)策略:立足教师个人需求,有效利用专业发展路径
        1.不同性别教师使用专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2.不同年龄教师使用专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3.不同教龄教师使用专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4.不同职称教师使用专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5.不同学校教师使用专业发展路径的建议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与现状
        1.1.1 研究缘由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视角
        1.2.1 研究的多维性
        1.2.2 研究的多科性
    1.3 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1.3.1 理论价值
        1.3.2 实践价值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
        2.1.2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观点
        2.1.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研究的知识借鉴
        2.2.1 对社会学的知识借鉴
        2.2.2 对政治学的知识借鉴
        2.2.3 对心理学的知识借鉴
        2.2.4 对教育学的知识借鉴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内涵
    3.1 核心概念
        3.1.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基本含义
        3.1.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特点
        3.1.3 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策略的基本含义
    3.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策略研究主题
        3.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规律性特征的研究
        3.2.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教育引导研究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现状与归因分析
    4.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现状的背景分析
        4.1.1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变革
        4.1.2 高校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新特征
        4.1.3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
        4.1.4 高校大学生第二、第三课堂网络化现状
    4.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与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4.2.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现状的调查分析
        4.2.2 高校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4.3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客观归因
        4.3.1 社会环境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3.2 学校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3.3 家庭教育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3.4 传统文化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影响
    4.4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主观影响因素
        4.4.1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与认知薄弱
        4.4.2 大学生内在理想与信念生成不足
        4.4.3 大学生消费观念偏离的消极影响
        4.4.4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影响
    4.5 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其他相关问题分析
        4.5.1 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4.5.2 社会热点问题的影响
        4.5.3 人际交往作用的影响
第五章 国外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的分析与比较
    5.1 美国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学的现状与引导借鉴
        5.1.1 美国网络教育规划与政策实施
        5.1.2 美国高校价值教育的网络化实践与运用
    5.2 欧洲国家开展网络价值教育的现状与引导借鉴
        5.2.1 欧洲国家网络教育规划与政策实施
        5.2.2 欧洲高校价值教育的网络化实践与运用
    5.3 国外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5.3.1 美国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5.3.2 欧洲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借鉴
        5.3.3 国外高校运用网络开展价值教育的反思
第六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目标、理念、原则和内容
    6.1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目标
        6.1.1 培养目标
        6.1.2 学习目标
        6.1.3 发展目标
        6.1.4 价值目标
    6.2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理念和新思维
        6.2.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6.2.2 坚持融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思维
    6.3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新原则
        6.3.1 网络价值渗透与互动平衡结合原则
        6.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促进原则
        6.3.3 理想信念与实践教育有机协调原则
        6.3.4 继承传统与个性创新共同引导原则
    6.4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内容建设
        6.4.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6.4.2 网络文化活动建设
        6.4.3 网上实践活动建设
第七章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引导的平台、队伍和机制建设
    7.1 平台体系建设
        7.1.1 网络物理平台建设
        7.1.2 评价检测平台体系建设
    7.2 队伍建设
        7.2.1 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7.2.2 辅导员队伍建设
        7.2.3 网络技术队伍建设
        7.2.4 舆论舆情队伍建设
    7.3 网络运营管理机制建设
        7.3.1 网络产品生产机制建设
        7.3.2 管理服务机制建设
        7.3.3 网络监管机制建设
        7.3.4 网络反馈机制建设
    7.4 网络联动机制建设
        7.4.1 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建设
        7.4.2 校园网与社会网络联动机制建设
第八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窥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研究[D]. 丁紫钺.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D]. 珠丽德孜. 西南大学, 2020(05)
  • [3]翻转课堂在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的应用 ——以北京S中学为例[D]. 马晶.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4]媒介场景理论视阈下在线学习社交化研究 ——以学习App Timing为例[D]. 张肖梦.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澳大利亚幼儿园STEM教育研究[D]. 韦倩倩. 西南大学, 2020(01)
  • [6]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研究[D]. 张一丹. 河北大学, 2019(08)
  • [7]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研究[D]. 陈伟. 湖北大学, 2019(05)
  • [8]智慧课堂模型构建研究[D]. 杨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 [9]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效能研究 ——以四川省凉山州、广安市为例[D]. 李瑞. 西南大学, 2019(12)
  • [10]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行为分析与引导研究[D]. 马天琛.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