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的圣诞节

斯特拉斯堡的圣诞节

一、在斯特拉斯堡过圣诞节(论文文献综述)

阿日娜[1](2021)在《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欧文·潘诺夫斯基,陈研[2](2021)在《丢勒的学徒期和早期游学年代,1484—1495(上)》文中认为丢勒成长的第一个阶段——确切来说是一个预备阶段——始于在他父亲手下做学徒。在这一短暂时间里,只有三幅作品见证了他的活动,而它们的题材和媒介迥然不同。这几件珍贵的文献,首先是一幅描绘一位年轻的驯鹰女子[Lady Falconer]的粉笔素描(图1),它与那个世纪80年代南日耳曼画派的典型画法没有太大区别,但因对于活泼的动态和少女优雅精致而热切的感受力而出类拔萃。

朱美姝[3](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4](2021)在《魔鬼藏身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35年,捷克。刚刚由荣格博士训练出师的精神病医生维克多·科萨雷克来到臭名昭着的奥卢城堡。这座中世纪城堡位于布拉格城外的山顶,关押着东欧最可怕的精神病犯人,号称"六大魔王":"小丑""食草动物""玻璃收藏家""伐木工""通灵师""鬼畜"。这些病人的罪行太过严重,必须与其他人隔离。城堡内设备先进,但据说埋藏着绵延几代的黑暗秘密。维克多希望采用全新的医疗技术来证明这些病人身上存在一种奇怪的共性,即他所谓的"心魔假说"。在了解这五个男病人和一个女病人的过去时,维克多必须面对的是,这六人身上也许另有一层不为人知的真相。与此同时,恐惧正笼罩着布拉格整座城市,一个隐形连环杀手出没在黑暗的街头巷尾。刑事科的卢卡斯·斯莫莱克队长急于揪出这个在报道里被称为"皮围裙"的真凶,他慢慢意识到,这个杀手是在模仿一个世纪前最恶劣的连环杀手:伦敦的"开膛手杰克"。斯莫莱克向奥卢城堡深谙精神病犯罪心理的专家求助,尽管他担心"皮围裙"也许正和城堡内关押的六个犯人有关……

兰斓[5](2020)在《《伊丽莎白王太后》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报告基于笔者对威廉·肖克罗斯所着的《伊丽莎白王太后》第二章汉译实践而写。原着共二十四个章节,第二章约2.4万字,详细介绍了1914年-1918年伊丽莎白王太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学习、成长及救助伤员的人生经历。原文体裁属于传记文学类,此类文学体裁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金堤等效论能有效指导此类文本翻译,笔者分别从词汇、句子、文体的层面对翻译中使用的方法进行举例说明。词汇翻译层面上,笔者采用了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音译的翻译方法。句子翻译层面上,为更好地实现等效翻译,笔者讨论了被动句、定语从句、长难句的多种翻译方法:一、将英语被动句译为汉语主动句,并加以增词法,主语转换法进行处理;二、对定语从句的汉译采用前置法和后置法;三、对长难句的汉译处理则采用顺译、逆译、分译和合译的方法。文体翻译层面上,笔者讨论了诗歌翻译,采用金堤“信”、“达”、“神韵”的策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对诗歌翻译在要求达意的情况下要做到保持它的神韵。通过以上翻译实践得出结论:在翻译中遵循金堤的等效原则能将传记文本的真实性和文学性特点较好地表现出来。本翻译实践报告结合笔者自身的翻译尝试,探讨了传记文本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有关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唐秋香[6](2019)在《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约从5世纪30年代起,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等日耳曼部族大批移居不列颠,并在6世纪末左右建立了王国。经过不断的征战和抵御维京人入侵的战争,到诺曼征服前夕,英格兰初步实现了统一。在宗教信仰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起初都是异教徒,但在6世纪90年代之后的3、4代人后,他们都皈依了基督教。惠特比会议结束后,基督教在英格兰获得了迅速发展,修道社团在各地涌现。而且,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英格兰在诺曼征服前已建立了 17个主教管区和数以千计的乡村教堂。当罗马传教团在6世纪末抵达英格兰时,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刚从部落军事首领转化而来,微弱且不稳定。改信基督教不仅有助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迈入文明开化的门槛,他们的统治者也能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对外扩张的政治野心。另外,在王国治理方面,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离不开教会,因为神职人员有丰富的教务管理经验,而且,当时只有教会拥有受过教育、能读会写的成员。正因为如此,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积极推动基督教在其王国的传播和发展,如带领臣民自上而下地受洗,利用各种有利机会向其他王国输出基督教,通过带头献身宗教、捐建修道社团等支持修道主义的兴起等。另外,在幸存的盎格鲁-撒克逊早期法典中,异教崇拜被严厉禁止,基督教及其神职人员则获得保护。除了捐建主教教堂等这些直接服务于宗教目的的教会建筑,为教会的存在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基础,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是教会财产的最大赞助人。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主教、修道院院长等是王廷和地方治理中的关键人物,为了确保他们的忠诚,这些高级教士的任免常被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掌控,他们多是国王忠顺的臣属或王族成员。盎格鲁-撒克逊国王也经常召开宗教会议,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教会内部事务受到世俗王权越来越多的干预,无法独立发展。得益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的庇护和慷慨捐赠,基督教迅速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扎根,并很快就积聚了大量财产。作为报答,教会竭力帮助盎格鲁-撒克逊国王构筑一种受“神命”王权支配的统治秩序,例如,将国王等王族成员尊奉为圣徒,帮助找到一种新的激发其民众忠诚的替代品;在国王的登基典礼中引入涂油礼,向世人证明国王统治的合法性,并使盎格鲁-撒克逊王权披上“君权神授”的外衣等。与此同时,教会也为盎格鲁-撒克逊国王输送了诸多有用人才,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等活跃于王国的政治舞台,除了经常受邀参加贤人会议,与国王和其他世俗贵族共商内政、外交等重要事务,他们还与郡长一起承担维护地方秩序的重任。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教会不仅为王国的和平提供真诚的祈祷,一些高级教士甚至亲自领军同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异教徒入侵者作战。此外,作为一种共同的信仰,基督教也在英格兰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纽带作用。尽管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彼此利用,并相互为对方的需要和利益服务,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日耳曼人旧有的世界观存在着对立。从7世纪后期开始,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出现了“二元对立”的态势,如约克主教威尔弗里德与数位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坎特伯雷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间的激烈冲突等。不过,总体来看,由于共同的目标和需要比实际或潜在的冲突和混乱更巨大、更强烈,和谐的合作是诺曼征服前英格兰教俗关系的主要特征。特别是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在维京人的劫掠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教权和王权间的联盟变得更加紧密,尽管教会在此过程中逐渐沦为了世俗王权的附庸。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常被称为罗马教会的“女儿”。大格雷戈里、维塔利安等教皇对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继承人也努力通过授予盎格鲁-撒克逊大主教披肩等方式维系同它的联系。盎格鲁-撒克逊人对罗马教廷表现出了很大的忠诚——主动向罗马教廷寻求关于英格兰教会的一些紧要事宜的意见和支持,并致力于教皇的传教事业等。尽管如此,由于罗马教会此时自身力量尚弱,再加上距离相对较远,教皇与盎格鲁-撒克逊世俗王权和教会的联系不多,英格兰的教会事务较少受罗马教廷的干预。不仅如此,盎格鲁-撒克逊教会从很早起就表现出了较大的独立意识,拒绝执行罗马教廷就“威尔弗里德事件”做出的判决。另外,在任用高级教士和婚姻领域,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经常违反相关的教会法规,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

曾庆颖[7](2019)在《《阿尔贝特·施韦泽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复杂句的翻译》文中指出传记文学是文学的分支,而文学翻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素材是传记文学作品《阿尔贝特·施韦泽传》,作者是尼尔斯·奥尔·欧尔曼。该作品讲述了阿尔贝特·施韦泽的生活经历以及一生为和平作出的贡献。基于交际翻译理论,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研究文本中带有多重修饰语复杂句的翻译策略。交际翻译理论注重的是目标语读者的感受,主张译者可以不受原文形式的约束,不必忠实地把原文逐字逐句得翻译,以增加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笔者通过对文本中带有多重修饰语的复杂句进行分析,发现文本中复杂句的修饰语类型较多,同时逻辑关系复杂。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笔者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分析文本中复杂句的翻译策略,让译文流畅自然。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尽量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采用了拆分、语序调整、增译以及变词为句四种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徐之凯[8](2018)在《法占区军政府德国雇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的德国被盟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进行分区占领。在盟国管制委员会(ACC)的宏观管控下,德国人民必须服从盟国占领者的指令,四大盟国也竭尽所能在各自占区推行自己的占领政策。出于外交及地缘政治上的原因,法国占领区当局维持着一个相对于其他占区更为独立自主的地位,以追求法国的地缘安全,供战后重建之用的经济赔偿并确保德国在政治上的去中央集权化。于是,法方军政府(GMF)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当地的德国人力资源,为占区行政及法国在德利益的实现而服务。在法国这一利用德国人员的典型模式之中,出现了三种标志性的特殊德国雇员群体,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为军政府服务,帮助法国占领者有效地实现其对德占领的目标:直接从属于军政府的德国雇员、德国地方政府公务员以及外籍军团中的德国士兵。随着盟国间多项重要决议的出台,以及战后初期诸多重大事件及民众运动(比如非纳粹化,民主化,再教育及非军事化等)在德国的发生,这些特殊群体在占领期间往往面对不同的社会情况。他们的命运直观而深刻地反映了战后法国对德占领政策的演变以及法国人民对于德意志民族态度的转化。

王帅[9](2017)在《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文中研究指明“德国问题”可谓东西方欧洲冷战场上最重大、最核心的议题。二战之后它基本上经历了 1941—1949年两个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9—1963年围绕德国问题展开的斗争、以及1963—1985年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从这段历史中德国人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德国问题的所谓的自主权仅仅存在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之下。不过,“缓和”时期种下的合作、协商等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以后处理德国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路径。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思想并进一步根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沉疴旧病、调整苏联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避免核战争带来的全盘皆输的风险,提出了对苏联从内政到外交实施全面改革的“改革与新思维”。“改革与新思维”在外交上的表现便是鼓励东欧等社会主义卫星国效仿苏联推进自由化改革并默认其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波兰与匈牙利的民主化改革加上联邦德国对“东方政策”的背离诱使了民主德国危机的全面爆发。德国问题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再次回归国际政治舞台。以“克服欧洲分裂”为目标的美国谨慎支持德国的重新统一;惧怕“德意志民族侵略性性格”的英国首相撒切尔不顾英国外交部的反对坚持公开反对统一;法国的立场则是矛盾的,私下里反统一因担心统一破坏既有的欧洲一体化建设,公开对统一的友好因担心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可能破坏法德互信。苏联仍然抱守传统的两德分裂政策,但戈尔巴乔夫无差别地鼓励东欧改革连同苏联自身无力帮助东德走出危机,使得苏联难再胜任“保持两德统一大门关闭”的守门人的角色。联邦总理科尔在极度微妙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旨在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他凭借该计划树立了国内权威、进一步稀释了民主德国的主动权与稳定性、有力抵制了欧洲邻国的迟疑和反对、为联邦德国的进一步行动塑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十点计划”遭到了欧洲的联合抵制,美国坚定地站在联邦德国一边一面安抚苏联,一面对英法施压。德美协作构建了德国统一之路坚实的外部基础。科尔通过对波德边界的公开承诺以及对欧洲建设法国式路径的允诺最终得到了密特朗在统一问题上的中立。撒切尔拉拢密特朗组建英法反统一协约因此失败。与此同时,苏联面对科尔一步步将东德推向深渊的“大步子政策”,不论是在内政上还是在外交上都显得无能为力。1990年1月底四大国相继承认统一不可避免后,各方启动了对协商框架的研判。美国国务院主张的“2+4”框架无意中贴合了法、苏私下里的想法。与英国方面的接触使国务院坚定推行“2+4”框架路线而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的“1+1”事实统一路线。贝克对联邦德国推广这一框架时德国外交部仅仅表现出了兴趣但并未给出承诺。英、法迫于两德内部事实统一进程的推进迅速接受了六方框架并加入到了美国劝说德国接受六方框架的努力中,这又迫使德国总理府表示并不反对“2+4”框架。贝克的莫斯科之行顺利取得了戈尔巴乔夫对框架的支持。美国国务院及贝克在框架的形成中扮演了倡导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四大国随后一方面对“2+4”框架进行筹备,另一方面谋划统一后德国的安全身份、地理版图、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地区机制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2+4”框架的议程之争中,在德美协作以及两德事实统一的压力下,英法逐步倒向德美。联邦德国对苏联经济与政治要求的迎合促使莫斯科做出了谨小慎微的妥协,“2+4”谈判的四大议程(边界、政治军事、柏林、终结四大国权利与责任)问题得以确立。安全议题上,虽然美国内部的不同立场给了联邦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政策空间,但德美戴维营再协调推翻了德国外交部的“图青构想”(北约不能东扩)。东德大选的结果挤压了莫斯科的政治空间、华沙条约凝聚力的式微、国内的分离主义运动分散了精力、国内各派在安全议题上的分歧巨大使得苏联难以再出台统筹性立场等。联邦德国与美国分别从经济、政治、北约改制等方面促动苏联接受德美路线并最终在苏德高加索峰会取得了成功。边界议题上,出于国内选举政治考量的科尔不愿公开惹恼国内的保守派,并且确认波兰德国间的奥德-尼斯边界与德国统一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在国际舞台上发起的外交战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国内执政联盟的持续压力最终迫使科尔答应邀请波兰进入“2+4”谈判。边界问题上的争执实际上是波德两个民族实现历史和解的重要内涵。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约束德国问题上,苏联的泛欧主义构想遭到了西方盟国的一致孤立。法美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激烈竞争以法国的不彻底让步告终。这种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答应美国召开北约峰会以共同就大西洋联盟的未来进行磋商;另一方面与德国一道加速欧共体进程建设并凸显欧共体的主要地位。这又为1991年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以及欧共体转型成为欧洲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争论也促使美国急切地推动北约转型,并冠之以说服苏联接受德国北约身份这一理由。受制于国内保守派的苏联在“2+4”层面虽然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不妥协,但盟国先后展开的多轮游说充分显现出盟国对苏的极大诚意以及盟国之间的牢不可破。德国主导的对苏经济援助以及美国主导的北约改制这双轨策略帮助戈尔巴乔夫与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八大上战胜莫斯科的保守派并巩固了最高权威,科尔的访苏之行为两德的最终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四大国与两个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总的来说,“2+4”谈判的成功离不开柏林四国协调一致的立场,也离不开盟国对苏联利益的关切。

李尚乘[10](2016)在《斯堡小记》文中研究说明被飞机里的提示音吵醒,一缕晨光投射在我满是睡意的脸颊上。美丽的空姐悉心地为我送上一小杯咖啡和一小块糕点,温和地提醒我快要到了。这时,是当地时间早上10点35分,斯特拉斯堡(这就是我题目中称呼的"斯堡"了)的上午。飞机缓缓降落,宁静的古城如童话般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有点迷糊的我瞬间被眼前的小城景色吸引,不禁心中暗喜:嘿,期待已久的斯堡,我来了。

二、在斯特拉斯堡过圣诞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斯特拉斯堡过圣诞节(论文提纲范文)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一、国内研究简介
        二、国外研究简介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的方法
        二、历史文献方法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第五节 逻辑框架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缘起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一、他的童年
        二、他的家庭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严厉的母亲
        二、友好的父亲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二、向西部拓殖
        三、富饶与浪费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三、士气大增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一、穿越大平原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第二节 幸运之神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结语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二、把根扎进土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魔鬼藏身处(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部分魔鬼受缚之处
第二部分“小丑”与“食草动物”
第三部分“玻璃收藏家”与“伐木工”
第四部分“通灵师”与藏骨堂
第五部分蝴蝶和石太阳
第六部分霍布斯先生
后记

(5)《伊丽莎白王太后》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
        2.1.1 Text Analysis
        2.1.2 Reference to Parallel Texts and Other Materials
    2.2 Translating
        2.2.1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2.2.2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3 Proofreading
        2.3.1 Proofreading by the Author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Chapter3 Translation Theory
    3.1 An Overview of Jin Di’s Equivalent Effect Theory
    3.2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Jin Di’s Equivalent Effect Theory on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Equivalent Effect in Words
        4.1.1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
        4.1.2 Translation of Military Related Words
    4.2 Equivalent Effect in Sentences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
        4.2.3 Translation of Long and Complicated Sentences
        4.2.4 Translation of Quotations
    4.3 Equivalent Effect in Style
        4.3.1 Translation of Patriotic Poem
        4.3.2 Translation of Farewell Poem
Chapter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Reflec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1 Translation
Appendix2 List of Military Related Words
Acknowledgements

(6)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既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史料基础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的背景
    第一节 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
        一、政治简史
        二、社会治理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教会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皈依
        二、惠特比会议
        三、教会组织结构
第二章 王权对教会的庇护和干预
    第一节 庇护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
        一、推动基督教的传播
        二、支持修道主义
        三、保护教会及其神职人员
    第二节 帮助教会积聚财富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财产概况
        二、捐献土地等
        三、协助教会征税
    第三节 干预教会事务
        一、任免高级教士
        二、掌控宗教会议
第三章 教会对王权的协助和制约
    第一节 圣化王权
        一、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圣王权观
        二、尊奉王族人员为圣徒
        三、引入国王圣化礼
    第二节 襄助世俗事务
        一、担任王室信使
        二、出席贤人会议
        三、参与地方治理
        四、协助抵御入侵
    第三节 促进统一
        一、英格兰的统一
        二、教会的精神纽带作用
    第四节 制约王权
        一、裁判国王的道德品行
        二、国王圣化礼的潜在制约
第四章 教会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第一节 “威尔弗里德事件”
        一、威尔弗里德其人
        二、威尔弗里德与诺森伯里亚国王的争执
    第二节 坎特伯雷大主教与王权的冲突和调适
        一、大主教与麦西亚王权的冲突
        二、大主教与威塞克斯王权的联盟
第五章 罗马教廷与盎格鲁-撒克逊政教关系
    第一节 罗马教会与盎格鲁-撒克逊教会及其王权
        一、盎格鲁-撒克逊教会:罗马教会的“女儿”
        二、盎格鲁-撒克逊王权对罗马的尊崇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忠诚”
        一、主动与教廷商讨教会事务
        二、致力于罗马教皇的传教事业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叛逆”
        一、拒服罗马教廷的裁决
        二、违规任用高级教职
        三、婚姻领域的挑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阿尔贝特·施韦泽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复杂句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Abstract in Chinese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Choice of the Text
    1.3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ext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ng
    2.2 Translating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3 Case Analysis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1.2 Reasons of Choosing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3.2 Features of Complex Sentences with Multiple Modifiers
        3.2.1 Multiple Types of Modifiers
        3.2.2 Complicated Logical Relationship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3.3.1 Division
        3.3.2 Sequence Adjustment
        3.3.3 Addition
        3.3.4 Turning Phrases into Clauses
    3.4 Implications
4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8)法占区军政府德国雇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学术史回顾
    1.1 研究综述
    1.2 原始档案与官方文件
第二章:法占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环境
    2.1 理想化而又艰难的理念:盟国占领机制
        2.1.1 欧洲咨询委员会与盟国占领理念的形成
        2.1.2 欧洲咨询委员会与德国投降
        2.1.3 从欧洲咨询委员会到盟国管制委员会
        2.1.4 盟国管制委员会的基本原则
        2.1.5 盟国管制委员会的行政构架
    2.2 为何是法占区?一套特立独行的占领政策
        2.2.1 “德国的命运是世界的中心问题”
        2.2.2 “不合作”态度
        2.2.3 “袖珍占领区”
        2.2.4 法方军政府的建立
        2.2.5 法占区的权力结构:“三驾马车”模式
        2.2.6 右翼的基地:巴登巴登的“小维希”
        2.2.7 法方军政府的占领策略:“在此地树立起法兰西的大旗”与“让德国人付出代价”
        2.2.8 法方军政府的终结
    2.3 “德国鬼子”还是“欧洲弟兄”?法国人对于德国人的印象
        2.3.1 从“鬼子”到“变色龙”
        2.3.2 从“邻居”到“弟兄”
第三章:“善于服务者”:“德国雇员”的概念与法方军政府对德国人的直接任用
    3.1 “德国雇员”的社会学定义与历史源起
        3.1.1 “德国雇员”:一个社会学上的的概念
        3.1.2 “德国雇员”的历史源起
    3.2 直接受法方军政府任用的德国人:从“仆役人员”到“政府干员”
        3.2.1 “被征用的仆人”:法方占领之初对德征调下的“德国雇员”(1945-1946)
        3.2.2 “被雇佣的人员”:法方军政府直属德国员工地位的逐渐正常化(1947)
        3.2.3 法方军政府直属德国雇员地位待遇的提升(1948-1949)
    3.3 小结
第四章:“宝贵的德国人”:法方军政府所间接任用的德国公务员
    4.1 德国公务员:德国行政“去中央集权化”的开端与“清洗”运动的组织方式
        4.1.1 “应急之举”:在法占区行政管理中任用德国公务员的起因
        4.1.2 法占区公务员清洗运动的发端
    4.2 “变”而治之:清洗运动中的德国公务员与法占区的政策转变(1946年)
        4.2.1 “改头换面”的公务员:1946年对德国公务员的清洗
        4.2.2 “去政治化”的公务员:1946年法方军政府向德方当局让渡权力之际的德国公务员政治状况
        4.2.3 德国“新公务员”的培养与法占区行政学校的创立
    4.3 从1947到1949,法方军政府对德国公务员管控的弱化
        4.3.1 法占区德方当局权力的增长与德国公务员章程
        4.3.2 法占区非纳粹化的结束
        4.3.3 法方行政学校建设规划的最终成果
    4.4 小结
第五章:法方军政府占领时期的外籍军团德国兵员雇佣问题
    5.1 德国退伍军人的战后境遇与法国方面征召军团战士的决策
    5.2 从占领区到军团军营:一套高效而神秘的征兵程序
        5.2.1 高效的征兵程序:法方军政府占领时期在德征兵机构的发展
        5.2.2 神秘的征兵过程:法方军政府占领时期“合法”而具有欺骗性的征兵手段
    5.3 盟国与德国方面的抵制,法方军政府时期建立的征兵机制的终结
        5.3.1 盟国管制委员会时期盟国支持下反外籍军团在德征兵的媒体抗议活动
        5.3.2 东西德建立后德方对于外籍军团征兵的抵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德国问题历程回溯
    第一节 德国问题的产生(1941-1949)
    第二节 东西方围绕德国问题的斗争(1949-1963)
    第三节 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1963-198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回归国际政治议程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下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东欧剧变与民主德国危机
    第三节 四大国的初步反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走向公认的“不可避免”
    第一节 “十点计划”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德、美协作的开启与推进
    第三节 欧洲阻止统一的努力
    第四节 作为突破口的法国: 对欧洲一体化及边界问题的承诺
    第五节 争取苏联: 加速民德衰亡与统一进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统一框架
    第一节 谈判框架的多边孕育
    第二节 从贝克访苏到开放天空会议: “2+4”框架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谋划德国未来的大国博弈
    第一节 “2+4”议程之争
    第二节 安全议题: 华盛顿-波恩-莫斯科的三角互动
    第三节 确立版图: 设定奥德-尼斯边界问题的解决路径
    第四节 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 新欧洲秩序的设想与竞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斯堡小记(论文提纲范文)

从罗马军营到世界文化遗产
公共交通主导的人性化小城
    有轨电车的复兴
    法国自行车第一城
    徜徉在斯堡

四、在斯特拉斯堡过圣诞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十九世纪瑞典文学家斯特林堡的汉学研究[D]. 阿日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丢勒的学徒期和早期游学年代,1484—1495(上)[J]. 欧文·潘诺夫斯基,陈研. 新美术, 2021(03)
  •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4]魔鬼藏身处[J]. 克雷格·拉塞尔,周建川. 译林, 2021(03)
  • [5]《伊丽莎白王太后》第二章汉译实践报告[D]. 兰斓.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盎格鲁-撒克逊王权与教会关系研究[D]. 唐秋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7]《阿尔贝特·施韦泽传》(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传记类文本中复杂句的翻译[D]. 曾庆颖.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8]法占区军政府德国雇员问题研究[D]. 徐之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9]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D]. 王帅. 南京大学, 2017(04)
  • [10]斯堡小记[J]. 李尚乘. 人类居住, 2016(03)

标签:;  ;  ;  ;  ;  

斯特拉斯堡的圣诞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