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届“台商招待日”

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届“台商招待日”

一、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次“台商接待日”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乾坤[1](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指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唐杏湘[2](2018)在《我国警察执法的公民监督制度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在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今后推进的政治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十九大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由此可见,从十八大到十九大,国家一直都着重关注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特别强调完善人民监督权力的途径和方式,要求通过完善的人民监督制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因此,加强公民监督制度的研究正是符合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的精神要求。警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治安、监狱管理和刑事侦查等许多职能,故其手中掌握众多公权力。一旦出现滥用公权力的现象,直接受害者必然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避免和减少警察机关滥用公权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出现,需要强化警察执法的各类监督制度,特别来自于外部的公民监督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与警察直接接触的频率高,警察执法对象往往也是公民个人。如果出现警察执法失当现象,公民首当其冲,由其对警察执法的监督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十九大会议精神,需要加强公民监督警察执法的相关制度研究。因为,只有建立健全的公民监督制度,才能与其他形式的警察监督制度紧密的结合,形成监督合力,将警察执法行为置于强大的内外监督网之内,有利于提高警察正当执法的自觉性。本文的研究视野就是围绕我国公民对警察的执法监督如何向制度化方向发展而开展的研究。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作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首先,本文对我国警察执法权异化的具体表现和成因进行研究。对警察执法权异化的表现和成因分析,既能清楚认识现实中警察执法权异化的各种形式,同时又有助于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完善性对策。因此,本文围绕警察行政执法权和监狱执法权异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警察行政执法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执法失当、滥用自由裁量权、超越职权范围行使权力和行政不作为。监狱执法异化的表现为滥用判刑、假释权和滥用监狱许可权。职权滥用的原因在于,内部监督的不力,执法的透明度不高以及外部监督制度的不健全。而外部监督制度中,又以公民监督最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可见,强化公民监督的制度化研究,是加强警察不正当执法的有力措施。其次,由于制度的设计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在对公民监督的具体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前,先对构建公民监督的人民主权理论、权力制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善治理论等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明确看到,公民监督实质上是人民主权理论的实践表现形式,人民通过各种监督权利的行使,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纠正,从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权力制约理论指出公民监督的必要性,即公民监督对权力制约的重要性,从而为一系列公民监督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委托代理理论指明了公民监督权利的来源,即公民监督存在的合理性,并进而指明要建立阳光政府是实行公民有效监督的基础,为警务公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善治理论则指明要建立回应型政府则是公民监督要求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有政府有回应,公民监督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对政府产生影响,监督实效才会显现。这四个理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人民主权理论是其它三个理论的基础,权力制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善治理论则是人民主权理论的分支和延伸。再次,本文针对公民监督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进行了研究。基本原则是公民开展监督活动的思想基础,可为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避免因滥用监督权利而使公民自身陷入不必要的困境中。因此,本文主张,公民在行使监督权利的过程,应当遵守两个基本原则:即法治原则和实事求是原则。法治原则实质上就是强调公民要做到依法监督,只有依法监督,才能保证公民监督行为的合法性,从而为公民的监督活动提供法律上的保护。而实事求是原则是要求公民不滥用监督权利,避免因滥用监督权利而伤害警察的执法热情,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最后,本文针对我国实践运行的具体公民监督制度进行了深度剖析。这些具体的公民监督制度主要包括警务特邀监督员巡视制度、公安信访制度、警务举报投诉制度和警务公开制度。在这些制度里,相对来说,关于公安信访活动和警务公开活动的制度化研究还是比较多,而警务特邀监督员巡视制度的研究则非常少。因此,本文对警务特邀监督员巡视制度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该制度设立的宗旨是加强公安机关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作用。特邀监督员来自社会民众,对民众来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民众更愿意将意见和建议向其倾诉。而且特邀监督员因其拥有专门监督的身份,公安机关对其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检举、控告,基本上总是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使民众的意见、建议和投诉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实现。因此说,完善的警务特邀监督员制度是公民行使建议权和批评权的一个良好平台。但是现行的是警务特邀监督员巡视活动因在人员选任模式和工作机制上没能形成制度化,导致特邀监督员巡视活动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通过对其选任模式和工作机制进行制度化的改革。此外,警务投诉制度是公民检举权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制度。警务投诉处理结果是否公正,会直接影响公民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警务投诉处理工作的公正性,有必要加强对警务投诉工作的透明化和规范化研究,构建在社会公众监督之下的投诉处理机制,保证投诉处理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因此,本文提出,可构建由普通公民组成的公民投诉调查委员会,赋予其独立调查权,全程参与警务投诉的处理工作,将警务投诉工作全程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既可避免公安机关的“暗箱操作”,又提升了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心。

周定财[3](2017)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的深入推进,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市场机制转换、社会快速转型的大变革之中。在这一变革洪流中,社会不断地由单向度向多向度、价值由一元向多元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官僚制日趋式微,社会日益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经济与社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和管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为先导,西方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涌现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等指导政府改革的理论。他们试图以上述理论为指导,以政府再造为手段来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中国也拉开了政府改革的大幕,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由此而推动我国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公民社会的崛起、公共空间的拓展以及公共事务复杂性的增强,一方面是政府单一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显得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包括公民、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主体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引导社会管理由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转变,以此来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问题。于是,协同治理应运而生。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战略任务,并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16字”的社会管理格局,并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从而在制度建设层面上规范化地推进协同治理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在原有“16字”社会管理格局基础上,重视“法治保障”建设,从而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实现为研究目标,以后工业社会为研究背景,以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践形态、协同困境、生成机理、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协同路径为叙事脉络,通过规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多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论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的阐释。在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和“协同治理”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两者的相关性问题及协同治理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解释力。同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四大理论基础,即系统论和协同论、治理理论、“巧匠”理论、整体性政府和无缝隙政府理论。其次,阐述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形态。府际协同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的“方向盘”和“发动机”,属于政府治理的内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基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治理能力,透过治理过程的协同加强沟通、提高信任并发展更为多样优质的备选治理工具。基层政府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协同是基层政府治理在体制内有效协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外向性拓展,属于跨域协同,是对府际协同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很好地解决当下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社会公共问题。再次,阐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及生成机理。从主体地位不等、协同动力不足、权责关系不明、拥有权力不均四个方面分析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面临的困境,并分析了上述困境的产生原因,其中协同惰性是困境生成的客观因素,信任阙如是困境生成的主观因素,机制缺失是困境生成的动态因素,制度滞后是困境生成的静态因素。最后,阐述域外协同治理的经验启示及我国加强基层协同治理的具体路径。英国、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协同治理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制、机制、制度乃至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借鉴域外协同治理经验,可以从协同平台、协同主体、协同机制、协同方式和协同环境五个方面来推进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治理。

周志,田君,赵毅平,徐璐[4](2016)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文中认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已历六十载风雨,与清华大学合并亦已度过了十七个年头。这些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等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师生获奖更是不计其数。鉴于本刊曾在十年前的院庆五十周年之际推出过纪念增刊,较为全面地回顾、梳理了前五十年学院的光辉历程。因此,值此六十周年院庆之际,本刊推出近十年来的学院要闻回顾,希望能全面、严谨地记录下这十年来学院的重要信息材料。本文的资料整理主要来自学院十年来的年鉴,并参考以其他信息资料来源。虽然意在求全,但因时间仓促、水平不足,难免挂一漏万,希望读者谅解。

北京市人民政府[5](2011)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政发[2011]6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京政发[2011]63号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二○一一年十一月目录第一篇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第一章过去五年建设成就一、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着进展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四、社会广泛参与赢得世人瞩目

钱玉英[6](2010)在《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曾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而在当下,正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新一轮发展能否再获“奇迹”,关键在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对于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政府。发展需要良好的政府及其治理体系的支持。良好政府治理的前提是良好的决策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地方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的决策空间逐步扩大,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愈益增强。从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区域发展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目标出发,必须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以促进良好的地方政府及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有效运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政治体制和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发生了一系列以科学化民主化为取向的变革,但是,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透明度不高、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的作用发挥不够、监控和防错纠错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在于制度的不健全和既有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有效的制度建设是实现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本路径。江苏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典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之路。江苏也是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和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的一个典型。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问题,以江苏为例,可以分析发展与地方政府作用及地方政府治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良好的地方治理与政府决策机制优化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因此,本文首先考察江苏这个典型地区比较成功的地方政府决策实践,揭示其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径,转而阐明为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意义,以及制度供给状况、既有制度的实际运行及存在问题,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对策建议。本文的这些研究是分六章逐步展开的。第1章“导论”,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背景、意义、基本思路和方法。第2章“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重点对政府决策机制、政府决策体制、政府决策制度和政府决策模式等核心概念进行辨析,并阐明作为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之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应用价值。第3章“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以江苏为个案,考察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现实运行状况及存在问题,为优化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提供实际依据,并进一步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第4章“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础”,阐明促进和“强制”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制度很重要,制度建设是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前提、基础和核心任务。改革和完善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机制优化目标,必须设计和建立促进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公众参与制度、专家咨询和专家论证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等。第5章“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的现实供给”,系统梳理和考察地方政府决策制度供给的现状与运行绩效。主要从理论、法律和实践三个层面分析重大决策程序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的供给状况及其运行绩效。第6章“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发展”,探讨在既有制度的基础上持续、渐进地改革和完善决策制度,以推进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不断优化。推进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所需要的制度发展,包括完善政府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发展这些制度,需要克服制度惯性和相互依赖性。经验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制度是基础,制度建设和制度发展是关键。建立制度,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制度,是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事实上,制度是有的,而且在某些时期和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多的。包括江苏在内的许多地方,为了促进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都在不断地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关的制度。但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仍然存在问题的现实表明,.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优化,仅有必要的制度安排是不够的,必须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营造尊重制度、以制度作为最高行动准则的文化氛围,发展制度精神,提高制度执行力。以制度精神的发展,制度执行的强化,而不仅仅是制度的完备,保障民主科学的政府决策机制有效地运行,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决策质量的提升,促进地方治理走向“善治”,是中国发展再获“奇迹”的必然要求。在让正式的制度安排充分完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之外,究竟如何培育与可以“强制”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那些制度相适应的、保障这些制度有效运行的制度精神,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蔡国雄[7](2009)在《发挥对台特色优势 做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文中研究表明今年是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也是台盟北京市委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回顾六十来的风雨历程,却是用几代台盟盟员的心血和智慧谱写

邓一飞[8](2007)在《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两岸关系和沪台两地交流交往的不断发展,在沪台胞已成为上海社会外来人口中一个特殊群体。台湾同胞在沪工作、学习、生活、居住,其子女就读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台胞子女就读问题,上海市政府在大陆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框架下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这其中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政策角度解读在沪台胞子女就读问题,运用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回顾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现行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内容、政策效应、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就近入学和设立台胞子女学校是贯穿大陆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两条主线,而上海市有关台胞子女就读的政策则集中体现在三份指导性文件中。在政策的合理引导下,上海本地的教育资源在解决台胞子女就读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偏差,具体表现为就近入学存在偏差、身份认定存在困惑、升学管道存在障碍。导致这些矛盾和偏差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原因、政策执行者的原因以及政策资源投入不足等方面。在借鉴大陆其他省市有关台胞子女就读问题的政策措施、调查在沪台胞子女就读现状及政策需求的基础上,对在沪台胞子女就读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探讨。其中,户籍制度的限制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就读需求有效供给的滞后是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是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最后,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角度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提出对策建议。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协调各方利益需求,对现行政策作适当调整;重视政策制定的过程,推动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从体制建设入手,为政策制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政策执行方面,建议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充分认识政策问题的特殊性;完善政策执行的逻辑顺序,规范政策的执行过程;加大政策资源投入,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

刘炳伸[9](2006)在《中小型大陆台商融资问题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小型台商投资大陆之资金来源与融资需求并对台商在融资策略提出建议。台湾自1987年颁布「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准许台商可透过第三地间接投资中国大陆以来,两岸经贸交流日趋密切。随着台湾投资环境的恶化,如劳工成本增加、环保意识抬头、土地成本高涨及中国大陆广大的市场十三亿的人力资源的吸引下,台湾企业投资中国大陆已是挡不住的风潮。 台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起初由传统劳力密集之出口加工制造业,逐渐转变为近年来高科技如电子、半导体产业。随着投资型态质量的变化,中国大陆台商之资金来源与融资需求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 大陆投资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故资金来源的问题也就相对显的非常重要,大型企业因挟其高知名度及良好的债信,融资管道相当多元,除了自有资金外,尚可透过两岸三地间股票上市来筹资,透过银行在海外办理联贷,或是在欧美等海外地区发行可转换公司债(ECB)及存托凭证(DR)等来筹资,但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其资金来源相对受限,本研究即希望能够透过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研究出可行的融资管道,并对融资的相关法规、限制、风险等议题作一探讨,以作为中小企业台商在大陆投资,在面对现阶段及未来融资问题时的参考。

田英[10](2003)在《彰显政策服务台商——记北京市第十三次“市长接待台商日”》文中提出 “市长接待台商日”是为加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在京台商的联系而建立的,迄今已坚持8年。通过举办“接待日”活动,市政府领导面对面地听取台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为他们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许多区县也已建立了类似的制度。“台商接待日”制度是政府关心、支持在京台资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架起了市政府与台资企业的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二、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次“台商接待日”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次“台商接待日”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我国警察执法的公民监督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理由
        (二) 现实意义
        (三) 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公民监督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公民监督的概念
        一、监督的概念
        二、公民的内涵
        三、公民监督的内涵
        四、公民监督的实现方式
    第二节 我国公民监督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建立到1957年初:起步阶段
        二、1957年到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前:挫折时期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到至今:蓬勃发展
        四、我国公民监督的发展趋势:法制化、透明化、大众化
    第三节 建立公民监督制度的意义
        一、设立公民监督制度有利于补强国家监督体系
        二、设立公民监督制度有利于规范公民的监督行为
        三、设立公民监督制度有利于帮助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端正心态
第二章 我国警察执法权的异化分析
    第一节 我国警察行政执法权的异化分析
        一、警察行政执法权的概念
        二、警察行政执法权的种类
        三、我国警察行政执法权异化的具体表现
        四、异化原因:体制外监督缺乏制度化
    第二节 我国狱警执法权的异化分析
        一、监狱执法权的概念
        二、监狱警察执法权的种类
        三、狱警执法权的异化形式
        四、异化成因:内外监督的失控
    第三节 公民监督对警察执法权异化的抑制作用
        一、可限制警察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可消除警察粗暴执法行为
        二、可减少警察越权执法行为
第三章 公民监督警察执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民主权理论
        一、人民主权理论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主权思想
        三、公民监督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逻辑延伸
    第二节 权力制约理论
        一、权力制约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制约思想
        三、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制约思想指明了监督的重要性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
        二、委托代理理论指明了公民监督权利的来源
    第四节 善治理论
        一、善治理论的内涵
        二、善治理论指明回应型政府是公民监督要求实现的重要保证
第四章 公民监督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法治原则
        一、法治原则的形成
        二、遵守法治原则有利于保证公民监督活动的合法性
    第二节 实事求是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的内涵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可制约公民监督权利的滥用
第五章 我国公民监督警察执法的具体制度分析
    第一节 我国警务特邀监督员制度的实践考察
        一、我国警务特邀监督员制度的形成
        二、警务特邀监督员警察执法活动的影响
        三、警务特邀监督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我国警(狱)务公开制度之实践分析
        一、警(狱)务公开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二、警(狱)务公开制度的发展现状
        三、警(狱)务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公安信访制度的现状探究
        一、我国公安信访制度的建立
        二、公安信访制度的发展现状
        三、公安信访制度化存在的“瓶颈”
    第四节 我国警务举报投诉制度的现实运作分析
        一、强化警务举报投诉制度的必要性
        二、我国警务举报投诉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
        三、我国警务举报投诉制度的发展现状
        四、我国警务举报投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六章 域外公民对警察执法的监督机制考察
    第一节 不断拓宽社区公众与警察的沟通渠道
        一、建立社区公众监督交流制度
        二、重视社区公众对警察工作的考核意见
        三、推动公民警察学校的建设
    第二节 强化公民团体的监督作用
        一、组织公民团体随同警察巡逻执法
        二、公民团体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监督服务工作
    第三节 设立警务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一、瑞典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规定
        二、美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规定
        三、英国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规定
        四、启示
    第四节 建构专门性公民组织监督警务投诉处理活动
        一、美国的公民投诉审查委员会
        二、英国设立投诉警察独立监察委员会
        三、启示
    第五节 实行普通民众巡视监狱制度
        一、荷兰的公民羁押巡视制度
        二、英国监狱的平民羁押探访机制
        三、启示
第七章 完善我国公民监督制度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规范警务特邀监督员巡视制度的思考
        一、改革现行的警务特邀监督员选任模式
        二、建立警务特邀监督员信息公开制度
        三、实行警务特邀监督员的工作报告制度
        四、强化特邀监督员巡视活动的独立性
        五、推行特邀监督员业务学习机制
    第二节 健全警(狱)务公开制度的反思
        一、扩大警(狱)务公开内容的范围
        二、强化警(狱)务公开工作的群众评议作用
    第三节 强化我国公安信访制度的思索
        一、细化公安信访听证程序的规定
        二、强化公安信访工作的网络联动机制
        三、赋予公安信访机构督办权和处置权
    第四节 完善警务举报投诉制度的思考
        一、建构警务投诉处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二、健全投诉回访制度
        三、完善实名举报的保障措施
        四、从法律层面规范恶意投诉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3)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关于主题的审视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由来
        二、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协同治理研究回眸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审视
        三、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点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
    小结
第一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与协同治理的相关性…_
    第一节 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一、核心概念之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二、核心概念之二:协同治理
        三、协同治理模式对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解释力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一、基层社会管理出现的新形势
        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协同治理的必然性
    第三节 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多元治理主体
        二、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三、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协同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阐释
    第一节 系统论与协同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论
    第二节 治理理论
        一、治理的一般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网络治理理论
    第三节 “巧匠”理论
        一、“巧匠”理论的提出及其阐释
        二、“巧匠理论”中的跨部门合作思想
    第四节 无缝隙政府和整体性政府理论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
        二、整体性治理与整体性政府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政政互助:府际协同治理
        一、府际协同治理述要
        二、府际间纵向协同、横向协同与斜向协同
        三、“金寨驻吴江工作站”的协同机制及其借鉴
    第二节 政社互动:政府与社区的协同治理
        一、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政府与社区
        二、基层协同治理中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塑
        三、苏州青剑湖社区治理中“政社互动”的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政企互通: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治理
        一、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其演进
        二、政府与企业协同治理的现实根源与方式选择
        三、昆山政府与台商合作的策略及其成效
    第四节 政会互融: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必然性及其方式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阻滞与关系重塑
        三、张家港市“新市民共进协会”的实践及其启示
    第五节 政民互连:政府与公民的协同治理
        一、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定位
        二、政府与公民协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关系重塑
        三、苏州市“警民恳谈”的措施及其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第一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困境解析
        一、主体地位不等动摇协同结构
        二、协同动力不足制约协同行为
        三、权责关系不明扰乱协同秩序
        四、拥有权力不均影响协同效果
    第二节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困境的生成机理
        一、协同惰性:困境生成的客观因素
        二、信度阙如:困境生成的主观因素
        三、机制缺失:困境生成的动态因素
        四、制度滞后:困境生成的静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域外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二、英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二、美国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二、日本社会协同治理的启示
    第四节 台湾地区社会协同治理的经验及启示
        一、台湾地区协同治理的基本经验
        二、台湾地区协同治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路径思考
    第一节 构建协同治理的基础平台
        一、网络整合:信息监测中心和办公平台的建立
        二、组织架构:基层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机构的建设
        三、制度建设: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行为的规范化平台
    第二节 培育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
        一、树立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理念
        二、改变基层政府的管理方式
        三、提升协同主体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节 完善协同治理的相关机制
        一、重视协同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建立各方治理主体间的信任机制
        三、建立相关主体协同治理的激励机制
        四、健全治理主体间协同的监督机制
    第四节 创新协同治理的工作方式
        一、完善公民参与,实现工作方式的民主化创新
        二、变革工作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综合运用治理工具,推进协同方式的完善和创新
    第五节 改善协同治理的外部环境
        一、营造跨部门协同和跨组织协同的文化氛围
        二、改善基层协同治理的法治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协同治理的有效性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论文提纲范文)

2006.11——2007.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08.1——2008.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与奥运相关的设计项目
        2.其他重要科研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09.1——2009.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0.1——2010.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1.1——2011.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2.1——2012.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3.1——2013.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4.1——2014.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为APEC设计
        2.其他设计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5.1——2015.12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1.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
        2.其他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2016.1——2016.10
    人才培养与基础建设
    科研成果与重大项目
    获奖荣誉
    展览与学术活动
    国际交流

(6)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的意义
        1. 区域发展与政府治理:经验及观点
        2. 政府治理与政府决策
        3. 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的意义
    二、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 有关中国政府决策的研究
        2. 有关中国政府决策机制的研究
        3. 有关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研究
        4. 目前的问题
    三、样本选择:为什么主要是江苏
        1. 江苏:率先发展的基本情况
        2. 研究江苏经验的意义和方法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本文的结构
        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3.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政府决策机制的概念
        2. 政府决策机制与决策体制、决策制度的区别
        3. 政府决策模式:概念及理论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2. 公共选择理论
        3. 制度变迁的国家理论
        4. 治理理论
        5. 社会资本理论
第三章 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现状与问题——基于江苏实践的考察
    一、地方政府决策主体及其权力配置
        1. 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委员会:处于核心地位的决策主体
        2.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作用不断增强的决策主体
        3. 地方人民政府:直接决策者
        4. 政协的地方委员会:直接的参与和影响作用
        5. 民主党派组织:参政议政、影响决策
        6. 人民团体和各种社团:对决策的间接影响
        7. 公众: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和影响决策
    二、地方政府决策的制定程序和方式
        1. 决策问题的提出
        2. 调查研究和信息收集
        3. 意见综合、方案拟订和评估
        4. 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三、地方政府的决策实施
        1. 决策实施机构
        2. 决策实施中的分工负责制
        3. 决策实施中的信息反馈
    四、地方政府决策的监控机制
        1. 决策监控的功能
        2. 监控主体及其作用的内容和方式
        3. 决策监控的范围
    五、江苏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特征与问题
        1. 江苏地方政府决策机制的基本特征
        2. 江苏地方政府决策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基础
    一、制度建设何以重要?
        1. 制度的构成
        2. 制度的地位
        3. 制度的功能
    二、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目标取向
        1. 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目标
        2. 科学民主的政府决策机制的本质内涵
    三、促进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设计
        1. 作为政府决策民主化内在要求的公众参与制度
        2. 作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基本条件的专家咨询和专家论证制度
        3. 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
        4. 作为政府决策民主化保障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章 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的现实供给
    一、地方政府决策制度需求
        1. 政府决策质量提高的诉求
        2. 转型期社会决策机制变迁的呼唤
    二、地方政府决策制度供给的法律渊源
        1. 宪法和法律
        2. 行政法规和决定、命令
        3. 部门规章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5. 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地方政府决策制度供给的内容与绩效
        1. 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2.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3. 听证制度
        4. 信息公开制度
        5. 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6. 决策责任制度
第六章 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发展
    一、政府决策制度发展的价值维度
        1. 正义
        2. 效率
    二、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 制定全国性的政府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2. 引入协商民主决策制度
        3.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4.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5. 完善专家咨询和论证制度
        6. 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三、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制度发展的路径
        1. 塑造制度精神:政府决策制度发展的文化基础
        2. 培育公民社会:政府决策制度发展的组织基础
        3. 提高公民能力:政府决策制度发展的实践基础
结论
附录 中国地方政府决策的主要制度文本
    Ⅰ、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1. 《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2. 《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Ⅱ、地方政府决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 《天津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规则》
        2. 《苏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
        3. 《杭州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事项实施开放式决策程序规定》
        4. 《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实施办法(试行)》
        5. 《鞍山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论证程序规定》
        6. 《汕头市人民政府行政决策法律审查规定》
        7. 《深圳市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和完成的课题
后记

(7)发挥对台特色优势 做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建真言 献良策调查研究突出涉台特色
拓渠道 勇创新 社会服务引入台资企业

(8)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问题的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课题的界定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演变分析
    第一节 大陆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历史回顾
        一、中央政府关于台胞子女就读的政策法规的两条主线
        二、大陆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法律保障
    第二节 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一、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演变过程
        二、现行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政策效应
    第三节 上海与其他省市台胞子女就读政策之比较
        一、其他省市的台胞子女就读政策
        二、沪京闽粤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比较
第三章 在沪台胞子女就读现状及政策需求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方案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
    第二节 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二、家长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第三节 个别访谈及其分析
        一、家长访谈及其分析
        二、学校访谈及其分析
第四章 完善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对策与思考
    第一节 在沪台胞子女就读问题的根源探讨
    第二节 完善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政策制定的对策思考
        二、关于政策执行的对策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小型大陆台商融资问题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2 文献探讨
3 台商在大陆投资经营及其资金需求分析
    3.1 台商在大陆投资经营现况
    3.2 台商企业的经营方式及投资环境的分析
    3.3 台商大陆投资经营的资金需求分析
4 中小型台商在大陆融资的法律环境及其它相关问题分析
    4.1 法规环境:两岸经贸投资往来与融资的相关法规
    4.2 中国大陆金融体系与银行授信程序
    4.3 大陆宏观调控对台商融资之影响
    4.4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暂行办法对台商之影响
    4.5 两岸银行业对大陆台商提供的融资服务
    4.6 台湾 OBU及其融资、节税等功能分析
5 中小型台商融资困难及其存在的问题
    5.1 台商在大陆当地融资困难重重
    5.2 台商向台湾银行负债融资难度日趋提升
    5.3 现金预算不足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量,使融资困难更为严重
6 大陆中小型台商之融资策略与建议
    6.1 融资币别之选择:美元借款
    6.2 扩大向台资银行OBU或香港分行的融资规模
    6.3 根据不同的融资环境和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对策略
    6.4 台商在中国大陆有效融资的某些具体建议
    6.5 对其他相关方面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7 基本结论和研究之限制性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限制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四、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次“台商接待日”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我国警察执法的公民监督制度研究[D]. 唐杏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3]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协同治理研究[D]. 周定财. 苏州大学, 2017(06)
  • [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十年要闻回顾(2006-2016)[J]. 周志,田君,赵毅平,徐璐. 装饰, 2016(10)
  • [5]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1(27)
  • [6]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 钱玉英. 苏州大学, 2010(06)
  • [7]发挥对台特色优势 做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J]. 蔡国雄. 北京观察, 2009(Z1)
  • [8]在沪台胞子女就读政策研究[D]. 邓一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
  • [9]中小型大陆台商融资问题之研究[D]. 刘炳伸. 暨南大学, 2006(06)
  • [10]彰显政策服务台商——记北京市第十三次“市长接待台商日”[J]. 田英. 两岸关系, 2003(12)

标签:;  ;  ;  ;  ;  

北京市政府举办第十一届“台商招待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