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致富 石壁镇

特色经济致富 石壁镇

一、特色经济致富石鼻镇(论文文献综述)

宋心怡[1](2021)在《城乡融合理念下沣西乡村绿道驿站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与城乡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党章,乡村发展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沣西乡村绿道作为联系城乡的绿色廊道,其服务驿站同时具备生态、经济、游憩、交通等复合功能,是促进城乡融合的新方向。目前沣西乡村绿道驿站多存在“样板式”规划、布点混乱、内部空间破碎、乡村特性缺失等现状,导致绿道的生态及经济价值难以有效彰显,成为沣西乡村绿道在生态保护和功能服务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沣西绿道驿站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梳理现状问题,从生态保护和城乡融合的诉求出发,对影响绿道驿站的相关因素和条件进行分析与归纳,构建一套适用于沣西的绿道驿站规划方法。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结合沣西乡村绿道驿站的现状特点,按照“理论分析-方法构建-设计实践”的逻辑展开。具体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理论分析部分,分析本文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首先梳理了乡村绿道及驿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认清驿站研究的现状和局限范围;之后通过基本概念、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工具的分析与研究,归纳出现状乡村绿道驿站规划模式并分析其优势、提炼借鉴之处;之后明确规划原则、目标、策略和研究流程,搭建规划研究框架。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是方法构建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沣西乡村绿道驿站的现状问题,从“规划布点”和“空间布局”两个层面上进行分解,探索沣西绿道驿站规划设计方法。第三部分(第六章)是设计实践部分,根据前文提出的驿站设计方法对沣西绿道驿站进行设计实践,检验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三点:(1)构建沣西绿道驿站规划方法研究框架;(2)基于城乡融合理念提出沣西绿道驿站规划布点方法;(3)基于沣西绿道乡土特征及人群需求提出沣西绿道驿站空间设计方法。论文从驿站功能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解决沣西乡村绿道现阶段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推动我国乡村绿道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晶[2](2021)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盘活集体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三农”工作新时代的总抓手。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为我国乡村未来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而田园综合体就是在乡村振兴的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融合了现代农业、文创旅游和田园社区等有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形式,是针对我国当前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途径。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时向田园综合体布局。本文从理论基础入手,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背景及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对国内国外田园综合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文献引证法、案例分析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对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国内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其经验。产业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又是田园综合体的最主要核心。强化产业发展及融合对田园综合体的施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为例进行了总体规划与设计。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出发,对项目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到其规划定位及建设目标,对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进行分区规划,对凤凰谷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并做了总体定位和布局,将整个项目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五区”,并将核心区规划为9个功能区,重点对六大支撑体系中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以及生态体系进行了规划设计。完善生产体系规划,对园内生产道路建设、土地整理、梯田整理及生产加工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完善产业体系规划,对涉农产业、旅游观光设施及衍生产业进行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完善生态体系规划,从农业废弃物处理和景观绿化两方面进行规划,来提升景观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实现产业链的相加和价值链的相乘,发挥“新六产”的会聚效能,成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多种新业态融合模式,打造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重要平台项目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康勇卫[3](2020)在《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文中提出传统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保护传统民居、传承地域文化是区域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域文化景观有机更新的重要主题。江西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和较为稳定的政区地理单元,区域民居发展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明显,近年已受到学术界较多的关注。江西传统民居的既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民居类型、民居文化等方面,而对于区域民居发展的源头及其过程,民居大样本下的地域特征,区域民居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其成因等问题尚未有系统的探索;另外,基于形态类型的江西民居文化分区,也未能形成广泛共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地下考古发掘、地上留存实例以及文献记载材料,采取“过程—格局—机理”的研究范式,力争对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以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江西传统民居较为完整的印象。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基于考古发掘(秦汉及秦汉以前)、文献记载资料(秦汉以来),对明代以前江西民居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提出江西民居“双源(缘)头”之说,即“远源”在先秦时期,在民居建材、形制、支撑架构以及营建技艺方面均形成了一定的规范;“近缘”在宋元时期,官方营造法式的总结规范延伸到乡村民居,由此形成一定程度的城乡互动局面,从而为民居后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两源头间的民居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期间有承接、融会,也有创新、变革。(2)依据现存传统民居实例及相关文献记载,对明清以来江西民居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明清民国时期,在商业扩散、人口迁移、社会动乱以及外域渗透的复杂过程中,江西民居地域分异格局初步形成。宋元以来,江西民居营造技艺总结多,创新少。明清以来,江西民居基本沿着水系及其流域呈对称状分布。江西民居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的空间分异有一定的相关性。(3)利用集中性指数、离散度、核密度等方法对江西现存传统民居做了空间分布的探索,研究结果显示,在营建时间上,明代民居留存较少,清代、民国民居较多。最邻近距离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江西传统民居群(村落)在县域尺度呈现集中性特点;其地理集中性指数分析结果则呈现出集中性趋势;其基尼系数的分析结果显示,市域层面的传统民居群(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趋势。采用核密度方法对传统民居的空间聚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县域层面,金溪、吉州区、青云谱区、湘东区、珠山区的分布密度较高;地市层面,抚州、景德镇分布密度较高。运用Geoda软件对江西传统民居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江西传统民居空间分布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4)在时空分布格局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民居”内容,选择江西部分县域的传统民居作进一步梳理。以重点县域传统民居的复原结果为基础,将江西传统民居类型总结为三大主要类型和若干次要类型。主要类型具有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是江西民居与周边民居对话的主要载体。次要类型有区域小气候特征,进一步丰富了江西民居的地域特色。各地市的民居类型呈现出交叉分布的状况,主要有同一民居类型在不同地市分布以及同一地市有多种类型分布两种情况。(5)基于县域传统民居的梳理以及地市传统民居类型的总结,遵循定性的初步判断和量化的自然生成原则,从传统民居的影响要素及自身特征标准对传统民居材料、形制、技艺进行初步分类分区探讨,形成技艺地域分区结果、材料及形制方面的分区思路。在单要素分类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区划方面构建了8大要素指标以及对应的12项二级指标,从要素的重要性以及要素可能的组合方面来确定要素权重系数,并进行栅格图层叠合处理。基于县域层面区划指标体系,完成了高于县域、低于省域的区域两级分层分区。区划过程兼有自上而下的划分路径,又有自下而上的归并途径。通过两种路径在地市层面进行对接,完成了不同空间尺度的传导聚合,从而形成6大传统民居文化区,即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区、庐陵天井院民居文化区、抚临天井民居文化区、赣西大屋民居文化区、广信徽式民居文化区、环鄱阳湖类官商民居文化区以及12大亚区。区划结果能够反映江西传统民居文化时空演进规律及其内在联系。(6)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区的形成是基于多种影响因素及要素间多种组合的驱动而完成的。影响因素来自地理环境的约束、历史过程的积累、人口迁移与分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科学技术特别是营造技艺的发展水平、区域政策的推动、居民安全的需要、居民文化观念和不断积累的生活习惯等。诸多要素的不同组合状态及其所代表的驱动力,在不同文化区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地理环境、历史基础是动力源,居民的营建期待为外在推动力,外来冲击力是直接动力。在驱动模型中,动力系统来自支撑力系统和推动力系统,两大系统的九大驱动力在四个空间格局中全驱发力,形成了多尺度的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区。传统民居文化空间演化动力系统模型对驱动模型做了量化表达,以此构建了具有预测功能的传统民居非线性连续时间马尔科夫动力学模型。以上关于江西传统民居的6方面研究,一定程度拓展了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时空观,完成了传统民居研究从静态到动态、时段到过程、分异格局到成因机理、单体到聚落的新尝试。为江西文化区划以及民居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基础,也可为当前江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某些参考。

陈国琛[4](2020)在《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评价与促进策略研究 ——以江西安义古村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产业因其具备的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和为贫困地区造血的能力而成为实现乡村脱贫致富、拓展农民就业渠道、缓解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优质抓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确立了由乡村旅游内生发展、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社区关系、文化建设等五个基本维度潜变量及与之相对应的二十三项观测变量构成的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结构方程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调查问卷,构建了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结构关系模型。利用SPSS和Amos等工具软件对问卷调查获取的研究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对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过程中多元复杂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强度进行测度,从而揭示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旅游开发因素对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影响最大;社区关系因素对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影响次之;文化建设因素对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影响最小;生态环境因素对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影响不显着;所有观测变量与其对应的潜变量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所筛选的观测变量对潜变量的解释效果良好。通过进一步对比其关系路径的系数值大小,还可以发现观测变量对其对应潜变量的影响机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从乡村旅游内生发展模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社区关系和文化建设相关的促进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策略:即打造精品品牌,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明确环保责任,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保障村民话语权,构建和谐旅游社区关系;激发村民自主意识,强化内心归属感。

张震方[5](2020)在《基于旅游发展的云南特色小镇民族文化应用研究 ——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空间载体,是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小城镇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有一种特色小镇是依托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申报创建的,文化展示和旅游产业是其两大核心内容,类型上属于旅游服务型特色小镇,简称旅游特色小镇,现阶段旅游特色小镇是我国特色小镇的主要类型。云南作为我国旅游与民族文化大省,一方面云南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包括15个独有民族在内的25个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云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成为云南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重要支撑,2018年云南旅游总收入达到8991亿元,占云南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6.51%上升50.26%。截止2019年9月,云南共有1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和21个省级特色小镇,旅游产业是1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全部省级特色小镇的重点产业。民族文化特点鲜明国家级特色小镇有2个,省级特色小镇有11个,因此探究云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民族文化应用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求。本论文从地理学的综合观出发,以大理白族地区的旅游特色小镇---喜洲古镇为研究空间载体,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紧扣云南及喜洲古镇的旅游与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设计构建调查问卷体系,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IPA模型分析等为主的方法体系,分析喜洲古镇的民族文化特征,评价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应用及其游客体验,探讨喜洲古镇民族文化运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和区域实践案例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简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论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并阐明相关概念及理论。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主要梳理国内外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理论研究,阐明特色小镇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为大理喜洲古镇的环境和民族文化特征及保护现状。在分析喜洲古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础上,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角度梳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类型,探究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特征价值及保护现状。第四章为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特征。从物质文化应用和非物质文化应用两个角度,围绕喜洲古镇建筑景观、街道格局、宗教建筑等物质文化的应用情况及在民居开发使用中,居民日常生活中、节日活动中非物质文化的展现等方面探究喜洲古镇的民族文化应用特征。第五章为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游客体验特征。紧扣云南及喜洲古镇的旅游与民族文化地域特征,设计构建调查问卷系,运用田野调查法、数理统计法、IPA模型分析等为主的方法,评价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的游客体验特征。第六章为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在探究喜洲古镇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应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研究结论,指出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领域。通过分析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特征及民族文化游客体验,发现喜洲古镇存在村貌街道保护力度不足;音乐文化传承力度不够;节日文化宣传力度欠佳;商帮文化展示内容不全;教育文化宣传力度较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充分发扬‘显性’文化,提升古镇知名度;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多方传承音乐景点;加强宣传‘隐性’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警惕民族文化资源陷阱”四个方面提出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建议,为云南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段丽萍[6](2020)在《安义古村群的乡村博物馆考察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中拥有古朴的建筑风貌、传统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宝贵财产,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义不容辞。乡村博物馆则是守护乡村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是乡土文化的展示平台,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记忆留存,其存在也填补了博物馆事业的缺口,推动了乡村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建设乡村博物馆顺应了时代需求。本文对“乡村博物馆”及与其相近的相关概念进行溯源,比较这些概念之间的异同,并与宗族祠堂相联系,分析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对本文中的“乡村博物馆”进行界定,并指出乡村博物馆发挥的作用。同时,笔者在对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现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实地调研考察了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建设情况,并对古村群保护现状有了明确的认知。首先笔者分析了安义古村群建设乡村博物馆的必要性,认为安义古村群存在丰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政策,档案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也加入其行列。但通过调研发现安义古村群在已有保护措施下仍存在祠堂记忆功能衰弱、村民保护意识淡薄、旅游开发严重、古村生活空间被置换等问题。继而笔者回溯了我国已建设乡村博物馆的实践活动,并整理分析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建设调查情况,对安义古村群所建的乡村博物馆概况进行详细梳理,总结出其主要内容与分布状况。其次,根据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的发展实践与分析,概括了其所呈现出的特征,并认为有可持续利用与文创产品开发的经济价值,有教育价值,古村群的历史风貌及优秀文化具有承载记忆的重要价值。最后,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我国乡村博物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乡村博物馆更深入的研究与利用可为古村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夏宇,史慧芳[7](2020)在《因地制宜兴产业 盘活资源创新路——记南昌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贫困难题,实现稳定脱贫,就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扶贫,使产业兴旺起来。近年来,南昌市高度重视产业扶贫,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紧扣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结合当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了民宿经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种植养殖等产业扶贫的

徐敏杰[8](2019)在《新时期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在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到2020年仅剩不到2年时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我国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然后迈入小康社会的意义重大。尽管全国减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2018年底的1660万人,累计减贫82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也降至1.7%,但如何才能在新时期继续推进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和政策,完成剩下的贫困对象脱贫退出,只有进行创新性的管理探索,才能有效解决剩余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而项目管理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各类组织活动中,也被实践反复证明为最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也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工程、活动领域和政府工作中。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分析,从南昌市精准扶贫工作发展历程的实践出发,运用项目管理中的时间进度管理、质量成效管理、范围控制管理、绩效考核管理、风险防范管理和人才管理,深入分析研究新时期精准扶贫目前项目化管理的现状,梳理了精准扶贫项目管理存在的时间进度管理需要优化、质量管理缺乏量化标准、边缘户监测和防返贫机制不够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容易受主观影响、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强、与贫困人口沟通管理还有提升空间、精准扶贫队伍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并就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分析研究,同时借鉴国内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机制理念,通过目标管理结合实际、明确统一范围管理、实现项目分解分包、加强后续管理、适时优化绩效考核管理、注重扶贫人力资源管理等路径,实现工作项目化管理;通过严格落实责任管理、优化监督督导管理、建立返贫户和边缘户动态监测机制以及建立扶志反向约束机制来强化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保障体系,形成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对策建议。

邓全生,汤鹏彦[9](2019)在《“旅游+扶贫”让村民生活富起来》文中研究指明走进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所见之处皆是美景:波斯菊、蝶恋花、格桑花竞相绽放,游客们漫步在花海里,拍下一个个"丛中笑"的镜头,古老的村落再现青春的活力。该村在南昌市教育局的帮扶下,通过"旅游+扶贫"项目,2018年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顺利脱贫摘帽。老宅变民宿罗田村距镇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辖7个自然村22个小组,全村人口1065户36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3人,以农业生产为主。村内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古建

欧阳春根[10](2019)在《南昌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随着行业建设面的不断拓展,整体经济水平不断得到了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人们对旅游消费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许多城市居民由于日常工作的压力,希望寻找一个能够缓解自身压力的娱乐休闲场所,乡村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成为中国旅游发展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南昌乡村旅游发展逐渐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周边乡村开发了新的旅游项目,尽管乡村旅游景点数量得到了增加,但其中还存在许多景点发展的问题,其中包括项目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乡村旅游设施的规范性、产品的设计、效益分配等问题,需要引起相关旅游建设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笔者对南昌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演绎法、横向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农村建设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基础理论,提出南昌周边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本文在进行发展问题研究时,借鉴了国内外先进乡村发展旅游案例,通过对比国内外发展状况发现,影响南昌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因素包括政府、人文环境、地理位置、旅游建设方向、市场状况等,因此,南昌周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需要结合南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与旅游业有关的直系因素,以改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实现南昌周边乡村旅游建设目标。

二、特色经济致富石鼻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色经济致富石鼻镇(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融合理念下沣西乡村绿道驿站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政策背景
        1.1.2 沣西绿道驿站现状问题
        1.1.3 学科问题拆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4.1 乡村绿道研究进展
        1.4.2 绿道驿站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逻辑框架
2 基础理论研究及研究框架搭建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绿道
        2.1.2 乡村绿道驿站
        2.1.3 城乡融合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系统论
        2.2.2 结构功能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4 “田园城市”理论
        2.2.5 “海绵城市”理论
        2.2.6 其他基础理论与方法
    2.3 相关导则及实践案例研究
        2.3.1 相关导则规范梳理
        2.3.2 增城绿道驿站规划研究
        2.3.3 贵州铜仁绿道驿站规划研究
    2.4 沣西乡村绿道驿站规划方法研究框架搭建
        2.4.1 规划目标
        2.4.2 规划原则
        2.4.3 规划策略
        2.4.4 研究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沣西绿道驿站现状分析
    3.1 沣西绿道驿站调查背景分析
        3.1.1 沣西新城概况
        3.1.2 周边资源分析
        3.1.3 调研范围选取
    3.2 沣西绿道驿站现状分析
        3.2.1 沣西绿道现状研究
        3.2.2 调研范围内沣西绿道驿站现状研究
    3.3 沣西绿道驿站现状问题总结
        3.3.1 驿站乡村属性缺失
        3.3.2 驿站布点规划系统混乱
        3.3.3 驿站功能空间肌理破碎
        3.3.4 驿站服务功能人性化设计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沣西绿道驿站规划布点方法研究
    4.1 植入乡村特性的驿站分级方法
        4.1.1 影响要素选取
        4.1.2 影响要素分析与限定
        4.1.3 驿站级别划分方法
    4.2 功能导向下的驿站分类方法
        4.2.1 影响因素选取
        4.2.2 驿站分类方法构建
    4.3 基于公交布点模型的驿站间距计算方法
        4.3.1 影响因素选取
        4.3.2 最优间距计算方法研究
    4.4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驿站选址模型搭建
        4.4.1 影响因素选取
        4.4.2 驿站选址模型搭建
    4.5 综合需求导向下的驿站设施配置方法
        4.5.1 驿站模式划分方法
        4.5.2 功能设施类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沣西绿道驿站空间设计方法研究
    5.1 “道外”+“道内”综合交通接驳空间设计方法
        5.1.1 “道外”交通接驳模式分析
        5.1.2 “道内”交通接驳模式分析
    5.2 驿站与绿道线路组合模式分析
        5.2.1 驿站及绿道空间构成元素拆解
        5.2.2 驿站与绿道线路组合模型
    5.3 基于空间结构论的沣西绿道驿站空间布局方法
        5.3.1 “节点-面”空间布局模型构建
        5.3.2 “等级-扩散”功能布局模型构建
        5.3.3 “作用-网络”流线组织方法构建
    5.4 本章小结
6 城乡融合理念下的沣西绿道驿站规划设计实践
    6.1 沣西绿道驿站规划布点
        6.1.1 驿站级别划分
        6.1.2 驿站类别划分
        6.1.3 驿站间距确定
        6.1.4 驿站选址布点
        6.1.5 沣西绿道驿站功能服务配置
    6.2 沣西绿道驿站空间布局设计
        6.2.1 驿站接驳与换乘设计
        6.2.2 驿站空间布局设计
        6.2.3 驿站建筑风格导引
        6.2.4 驿站景观设计导引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片目录
附录Ⅱ 表格目录
附录Ⅲ 调查问卷

(2)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1.3.1 国外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3.2 国内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梳理
        2.1.1 田园综合体
        2.1.2 产业融合
        2.1.3 乡村振兴
        2.1.4 乡村景观
    2.2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建体系
    2.3 “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2.3.1 产业+科技
        2.3.2 产业+旅游
        2.3.3 产业+市场
        2.3.4 产业+品牌
    2.4 案例借鉴分析
        2.4.1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2.4.2 浙江绍兴“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
        2.4.3 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
3 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3.1 项目区位分析
    3.2 自然条件分析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地貌
    3.3 自然资源分析
        3.3.1 土地资源
        3.3.2 矿产资源
        3.3.3 水资源
        3.3.4 生物资源
        3.3.5 基础设施概况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Strength)
        3.4.2 劣势(Weakness)
        3.4.3 机遇(Opportunity)
        3.4.4 挑战(Threat)
    3.5 政策分析、上位规划及发展历史分析
        3.5.1 政策分析
        3.5.2 上位规划分析
        3.5.3 发展历史分析
    3.6 规划总则
        3.6.1 规划目标
        3.6.2 规划原则
        3.6.3 规划定位
        3.6.4 规划策略
        3.6.5 规划布局
    3.7 分区规划
        3.7.1 核心区布局
        3.7.2 核心区分区建设
    3.8 完善生产体系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3.8.1 园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8.1.1 生产道路归整
        3.8.1.2 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
        3.8.1.3 园区电力及照明系统
        3.8.2 土地整理
        3.8.3 梯田整理
        3.8.4 水肥一体化
        3.8.5 生产加工设施建设
        3.8.6 服务设施建设
    3.9 产业体系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9.1 涉农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3.9.1.1 葡萄标准化生产区规划
        3.9.1.2 葡萄采摘区防腐木长廊规划
        3.9.1.3 园林苗木培育基地规划
        3.9.1.4 花卉产业基地规划
        3.9.2 旅游观光设施规划
        3.9.2.1 农旅拓展设施规划
        3.9.2.2 农旅综合服务设施规划
        3.9.2.3 乡村旅游资源改造规划
        3.9.3 衍生产业发展规划
    3.10 生态体系规划,提升景观化
        3.10.1 农业废弃物处理
        3.10.1.1 沼气池规划建设
        3.10.1.2 生态堆肥场规划建设
        3.10.2 景观化提升
        3.10.2.1 道路两侧及园区入口绿化规划建设
        3.10.2.2 民宿及周边绿化规划建设
        3.10.2.3 设施大棚周边景观绿化
        3.10.2.4 办公及生活区周边绿化
        3.10.2.5 山溪花谷造景绿化
        3.10.2.6 田园绿化规划
        3.10.2.7 园区景观规划
        3.10.2.8 特色村舍及非遗文化的保护规划建设
4 讨论
    4.1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设计路径
        4.1.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雷同发展
        4.1.2 发展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4.2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2.1 江西民居历史研究
        1.2.2 江西民居地理研究
        1.2.3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研究
        1.2.4 江西传统民居保护研究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小结
2 江西民居发展的历史过程
    2.1 江西民居的渊源
        2.1.1 远古先民的居住遗址
        2.1.2 秦汉时期的江西民居
        2.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西民居
        2.1.4 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西民居
        2.1.5 宋元时期的江西民居
    2.2 明清民国时期江西民居的继续发展
        2.2.1 明代的江西民居
        2.2.2 清代的江西民居
        2.2.3 民国时期的江西民居
    2.3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规律
        2.3.1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脉络特征
        2.3.2 江西民居发展演变的阶段性规律
    2.4 小结
3 江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及地域特征
    3.1 江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分布
        3.1.1 空间分布的均衡性
        3.1.2 空间分布密度
        3.1.3 空间分布相关性
    3.2 江西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及类型
        3.2.1 县域传统民居概述
        3.2.2 传统民居的类型及地域特征
4 江西传统民居的地理区划
    4.1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原则和方法
        4.1.1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原则
        4.1.2 江西传统民居区划方法
    4.2 江西传统民居要素区划
        4.2.1 江西传统民居分区的环境基础
        4.2.2 江西传统民居形制分区
        4.2.3 江西传统民居材料分区
        4.2.4 江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分区
    4.3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
        4.3.1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方案
        4.3.2 江西传统民居综合区划的生成
    4.4 小结
5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时空分异成因及其机理
    5.1 影响江西传统民居文化分区的因素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历史基础
        5.1.3 人口空间分布
        5.1.4 经济发展与营建水平
        5.1.5 防御形势与政治制度
        5.1.6 文化观念与生活习惯
    5.2 江西传统民居文化空间分异的驱动机理
        5.2.1 驱动力系统
        5.2.2 驱动模型及机理
    5.3 区域传统民居文化时空格局预测模型
        5.3.1 模型构建的条件
        5.3.2 空间演化动力学模型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评价与促进策略研究 ——以江西安义古村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乡村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研究
    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3 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研究
    2.4 乡村旅游的治理机制研究
    2.5 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研究
    2.6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内涵
    3.2 内生发展与外生式发展内涵辨析
    3.3 结构方程模型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机制与特点
    4.2 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模型构建
    4.3 乡村旅游内生发展问卷设计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安义古村群概述
        5.1.1 安义古村群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5.1.2 安义古村群发展中的内生发展因素
    5.2 江西安义古村群乡村旅游内生发展实证分析
        5.2.1 问卷发放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5.2.4 模型拟合度检验
        5.2.5 假设检验
        5.2.6 实证研究结论
第6章 促进乡村旅游内生发展的策略
    6.1 打造精品品牌,发挥旅游产业联动作用
    6.2 明确环保责任,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6.3 保障村民话语权,构建和谐旅游社区关系
    6.4 激发村民自主意识,强化内心归属感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旅游发展的云南特色小镇民族文化应用研究 ——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特色小镇
        1.4.2 旅游特色小镇
        1.4.3 民族文化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评价
    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评价
第3章 大理喜洲古镇环境和民族文化特征
    3.1 喜洲古镇环境特征
        3.1.1 自然环境特征
        3.1.2 人文环境特征
    3.2 喜洲古镇民族文化特征
        3.2.1 物质文化特征
        3.2.2 非物质文化特征
    3.3 喜洲古镇民族文化价值及保护
        3.3.1 民族文化主要价值
        3.3.2 民族文化保护现状
第4章 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用特征
    4.1 旅游开发中物质文化应用特征
        4.1.1 建筑景观的应用
        4.1.2 街道格局的应用
        4.1.3 宗教建筑的应用
    4.2 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应用特征
        4.2.1 民居开发中的展现
        4.2.2 日常生活中的展现
        4.2.3 节日活动中的展现
第5章 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游客体验特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5.1.1 问卷的设计思路
        5.1.2 问卷的发放过程
    5.2 调查问卷分析
        5.2.1 调查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2.2 调查问卷样本信息分析
        5.2.3 民族文化游客体验分析
    5.3 民族文化体验重要性与满意度分析
        5.3.1 民族文化体验配对样本相关性检验
        5.3.2 民族文化体验配对样本T检验
        5.3.3 民族文化体验IPA分析
第6章 大理喜洲古镇民族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6.1 喜洲古镇民族文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6.1.1 村貌街道的保护力度不足
        6.1.2 音乐文化的传承力度不够
        6.1.3 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欠佳
        6.1.4 商帮文化的展示内容不全
        6.1.5 教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较弱
    6.2 喜洲古镇民族文化应用的对策建议
        6.2.1 充分发扬“显性”文化,提升古镇知名度
        6.2.2 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多方传承音乐经典
        6.2.3 加强宣传“隐性”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
        6.2.4 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警惕民族文化资源陷阱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喜洲古镇民族文化游客体验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安义古村群的乡村博物馆考察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乡村博物馆相关概念界定
    2.1 乡村博物馆的定义
    2.2 乡村博物馆的作用
3 安义古村群的文化遗产特色及保护现状
    3.1 安义古村群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要求
    3.2 安义古村群保护现状
4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分析
    4.1 我国乡村博物馆建设实践
    4.2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建设概况
    4.3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统计
5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特征和价值
    5.1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特征
    5.2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价值
6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问题与建议
    6.1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问题
    6.2 安义古村群乡村博物馆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因地制宜兴产业 盘活资源创新路——记南昌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论文提纲范文)

先行做好产业扶贫规划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
推进龙头企业带动
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
搭建电商平台售产品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8)新时期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研究背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精准扶贫和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2.1 精准扶贫基本理论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精准扶贫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2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2.2.1 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2.2.2 项目管理的方法
        2.2.3 项目管理的意义
第3章 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现状
    3.1 南昌市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3.1.1 贫困现状
        3.1.2 贫困特点
        3.1.3 取得的成效
    3.2 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3.2.1 进度管理
        3.2.2 质量管理
        3.2.3 范围管理
        3.2.4 绩效考核管理
        3.2.5 风险管理
        3.2.6 人才管理
    3.3 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3.1 时间进度管理需要优化
        3.3.2 质量管理缺乏量化标准
        3.3.3 边缘户监测和防返贫机制不够健全
        3.3.4 绩效考核管理容易受主观影响
        3.3.5 风险管理意识不够强
        3.3.6 与贫困人口沟通管理还有提升空间
        3.3.7 精准扶贫队伍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
第4章 国内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典型经验做法
        4.1.1 贵州铜仁的“四定一包”责任管理
        4.1.2 赣州的产业扶贫增收项目管理
        4.1.3 贵州精准扶贫云信息化管理
    4.2 借鉴与启发
        4.2.1 责任管理至关重要
        4.2.2 产业管理是脱贫根本所在
        4.2.3 信息化手段不可或缺
        4.2.4 沟通必不可少
第5章 新时期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新时期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实施路径
        5.1.1 目标进度管理结合实际
        5.1.2 明确统一范围管理
        5.1.3 实现项目分解分包
        5.1.4 加强后续管理
        5.1.5 适时优化绩效考核管理
        5.1.6 注重扶贫人力资源管理
    5.2 新时期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的保障路径
        5.2.1 严格落实责任管理
        5.2.2 优化监督督导管理
        5.2.3 建立返贫户和边缘户动态监测机制
        5.2.4 建立扶志反向约束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旅游+扶贫”让村民生活富起来(论文提纲范文)

老宅变民宿
闲地变宝地
景区变赛区
农民变职员

(10)南昌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1 国外现状分析
        1.3.2 国内现状分析
    1.4 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情况介绍
        1.4.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4.1.1 法国
        1.4.1.2 英国
        1.4.1.3 美国
        1.4.2 国外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1.4.3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4.3.1 成都
        1.4.3.2 杭州
        1.4.4 国内乡村旅游先进地区的启发
    1.5 研究方法
        1.5.1 归纳演绎法
        1.5.2 横向比较法
        1.5.3 综合分析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2.1.2 乡村旅游的特点
        2.1.3 乡村旅游的类型
    2.2 相关的理论研究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新农村建设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第3章 南昌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南昌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1 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3.1.2 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3.1.3 乡村旅游设施布局
        3.1.4 乡村旅游产品设计
        3.1.5 乡村旅游市场情况
        3.1.6 乡村旅游效益情况
    3.2 南昌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旅游规划不合理
        3.2.2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3.2.3 旅游产品档次低
        3.2.4 旅游竞争力度不够
        3.2.5 旅游收益不均衡
        3.2.6 旅游服务质量差、管理水平低
第4章 南昌周边乡村旅游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
    4.2 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4.3 缺乏资源的优势整合
    4.4 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4.5 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4.6 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第5章 改进南昌周边乡村旅游的对策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政府规划指导作用
    5.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5.3 深度打造旅游产品质量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5.4 强化乡村旅游品牌营销促进乡村旅游市场规模
    5.5 实现“企业+农民”的股份制利益分配体系推动和谐建设
    5.6 拓展优质人才的引入渠道加强专业培训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特色经济致富石鼻镇(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融合理念下沣西乡村绿道驿站规划方法研究[D]. 宋心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D]. 张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江西传统民居地理研究[D]. 康勇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乡村旅游内生发展评价与促进策略研究 ——以江西安义古村群为例[D]. 陈国琛. 南昌大学, 2020(01)
  • [5]基于旅游发展的云南特色小镇民族文化应用研究 ——以大理喜洲古镇为例[D]. 张震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安义古村群的乡村博物馆考察和研究[D]. 段丽萍.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因地制宜兴产业 盘活资源创新路——记南昌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J]. 夏宇,史慧芳. 老区建设, 2020(05)
  • [8]新时期南昌市精准扶贫项目管理研究[D]. 徐敏杰. 南昌大学, 2019(01)
  • [9]“旅游+扶贫”让村民生活富起来[J]. 邓全生,汤鹏彦. 老区建设, 2019(17)
  • [10]南昌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欧阳春根.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特色经济致富 石壁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