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贵霜帝国硬币

神秘的贵霜帝国硬币

一、神秘的贵霜帝国钱币(论文文献综述)

龙沛[1](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指出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董莉莉[2](2021)在《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文中研究指明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它将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了起来,无论对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丝绸之路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兴盛的关系作系统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更为宏大的世界图景进入了汉王朝的视野,促使汉王朝改变了其在边疆地区的战略布局,并致力于开拓丝绸之路。其一,对匈奴方面的策略,汉王朝由最初的击退匈奴、解除边疆威胁向消除匈奴在西北边疆以及西域的势力转变。其二,对于西域,汉王朝开始开拓与经营西域,使其“威德遍于四海”,造就“四夷来献”的政治盛景,构建更为广大的“天下秩序”。基于此,汉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军事战争、边疆建设。其结果是,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的同时,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映照出了汉王朝的崛起。其次,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汉王朝经济的繁荣。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中原地区种植的葡萄树、胡桃树、胡麻、胡葱等皆由这一时期引进。这些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还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效价值而促进了内地医药学的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异域诸国对国内丝绸、漆器等的需求是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丝织业为例,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内地丝织品的生产数量是开通之前的数百倍,其中原因除了国内本身的需求外,异域诸国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再次,丝绸之路的存续促进了汉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异域文明的不断输入为汉王朝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百戏就是在吸收中国古代各类艺术的前提下,融入异域元素而形成的。社会上兴起了胡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另外,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代的既有信仰。最后,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在这部新的世界史中,汉王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展现出其国际影响力。其一,汉王朝对中亚、西亚尤其是帕提亚帝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帕提亚帝国政局的变动与遥远的汉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匈奴西迁,在欧洲引起了民族大迁徙以及罗马帝国的消亡,是汉王朝的西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二,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畅销商品来自汉王朝,彰显了汉王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西交往中,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郑丽颖[3](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研究指明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武军[4](2020)在《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只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为钱币与罗巴塔克铭文;研究范式包括宗教归类、行星体系、数量增减、频率主次、希腊影响及音序排列六种;研究方法主要为语言文字比较法和宗教图像比堪法。在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只图像的希腊起源、独立性及帝王开放的宗教态度等方面,学界观点渐趋一致;在个别神只的比定上,学界分歧较大。在语言比堪、图像比堪、神只系统(横向)、历史演变(纵向)等方面,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只研究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张宇轩[5](2020)在《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文中认为密特拉崇拜起源于古代雅利安部落,随着部落的迁徙,密特拉崇拜传入中亚和西亚。早期的密特拉崇拜没有具体的图像,但在古代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密特拉崇拜的证据。后来随着战争,欧亚大陆的文明开始碰撞和建立联系,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密特拉图像在该区域初现端倪。此时,密特拉图像开始以伊朗世界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扩张:图像向西传入罗马后,脱离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开始独自发展;而图像向东,为粟特人所继承,并借助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进一步向中古中国的边境推进。本研究的工作目的,在于厘清图像的起源和传播路径,总结密特拉式图像发展的规律,为文博研究工作者鉴定该图像提供参考依据。因密特拉研究之复杂性,本文将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密特拉式图像进行考察。在文献研究方面,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文献载体主要分为两类,即:文本文献和图像文献。对于文本类文献,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归纳分类文献的研究主题,严选与本研究相关文字段落为本文所用,借以佐证本研究之观点。对于图像文献,本研究将采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惯用方法:图像分析法,即:归纳分类所收集到的图像文献,比较分析密特拉式图像之不同;在理论研究的部分,本研究将综合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沃尔夫林的形式与风格学、贡布里希的预成图示理论、类型学、个案分析以及符号学等理论,分层次分析密特拉式图像内容和形式,比较该图像流变过程所发生的变异,结合各时期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像符号的文化内涵。密特拉式图像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太阳拟人化的想象。研究粟特地区和中国西域所出现的密特拉式图像,不可避免的需要厘清密特拉式图像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传播路径。

张立民,李文娟,曹源[6](2018)在《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研究了丝绸之路钱币诞生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唐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得出丝绸之路钱币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张小贵,毛宝艳[7](2018)在《米罗:贵霜钱币所见的密特拉》文中研究说明密特拉神(Mithra)是古代雅利安(Indo-Aryan)宗教史上比较重要的神只,其跨越不同时空,影响深远。该神名最早见于米旦尼(Mitanni)与赫梯(Hittie)国王Suppiluliunas所订立的盟约,该盟约提到了五位神,分别是密特拉(Mitra)、伐罗拿(Vanina)、因陀罗(Indra)与双子神(Nāsatyas)。米旦尼王国在今叙利亚北部,由胡里特人(Hunian)建立,他们原是印度一伊朗语民族(Indo-Iranian)中的一支,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由中亚北部南下到达伊朗高原。在已知

胡宇蒙[8](2018)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研究(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文中提出本文旨在用历史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展开研究,揭示丝路沿线文化的分布、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形与时段特征,尝试分析促进或干扰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因素,以明确丝路畅通对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以及这一时段在丝路文化交流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阐明选题缘由并界定研究的时空范围,就选题研究时段内与丝绸之路及丝路沿线地区的相关成果、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现状整理回顾,指出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并简要介绍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与民族政权。二、选取希腊文化作为沿丝路东渐的文化之代表,按照文化传播扩散的层级顺序论述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东传以及希腊传统遗产的余波和渗透,指出在此背景下丝路西段贵霜、帕提亚的文化流变。通过对秦汉文化里西来因素的分析强调希腊文化与秦汉文化接触的间接性,并进一步探讨西亚、中亚和欧洲文化东渐的方式、渠道及与丝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前2世纪至2世纪丝路文化东传的特点。三、分析丝路开通初期汉文化的西传进程。指出匈奴在西域未通之前于汉文化西传的意义,剖析通西域后汉文化如何作用于西域文化的形成,同时点出游牧部落、民族迁徙对汉文化西传的贡献。通过对丝路西段贸易的分析,认为贵霜和帕提亚因其中转贸易而成为传播汉文化的重要存在,并指出该时段汉文化西传的特征。四、综合考虑划分文化区的各种要素并参考已有成果,总体上把丝路沿线文化区初步划分成为丝路东段文化区和丝路西段文化区,并对丝路东段文化区和西段文化区进行进一步细分。考察在文化边缘区的中亚、新疆两个文化交汇地,分析其文化内涵以及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地的原因。五、总结影响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路沿线文化交流的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阐明文化的交流格局。最后点明丝路畅通于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本文所研究的时段在丝路文化交流发展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毛宝艳[9](2017)在《古波斯密特拉神东渐考》文中指出从公元前14世纪起,密特拉信仰就已广泛存在于印欧大陆,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其横跨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到中国,西达不列颠岛,南至非洲,都可见其影响。从《阿维斯陀经》(尤其是《密特拉颂》)的记载可知,密特拉司职众多,但尚未见其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古伊朗的密特拉信仰并不实行偶像崇拜。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带来的希腊化影响,中亚和西亚地区深受“洗礼”,一方面,出现了具体的密特拉形象;另一方面,他“借用”了希腊的太阳神特征。除考古发现所见图像外,在粟特文书和汉文载籍中亦可见有关密特拉的记载。本文即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密特拉神的东渐过程,及其形象演变,借以窥见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张健波[10](2017)在《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在于阗的兴盛发展有近千年的历史。作为古代西域大乘佛教的中心,于阗佛教艺术深远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西藏佛教艺术造型样式的参照系。佛教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成熟阶段。在于阗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中,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和秣菟罗造像样式对于阗佛教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佛教艺术沿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两汉时期于阗佛教题材的木雕、陶雕、壁画与早期犍陀罗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简朴粗犷的造型手法反映出于阗早期的艺术面貌,形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和田艺术模式”。汉至魏晋时期欧亚大陆(Eumsia)的北部文化板块从小亚细亚、中亚及黑海地区延伸至漠北草原地带(Eurasian steppes),形成为装饰性与程式化的草原艺术;从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两河地区延伸至塔里木盆地的艺术类型是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绘画和雕塑,这种佛教艺术经过围绕塔里木盆地的两条绿洲链即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融合了希腊、印度和波斯等地的艺术样式形成为独特的面貌。尼雅“丰收女神”(堤喀,Tyche)棉布佛画图案中体现的图像程序与造型手法,反映出这一时期丝路南道早期佛教艺术的特点,米兰壁画所具有的独特绘画形式和造型手法与于阗佛教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对其整体风格的形成与文脉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热瓦克(Rawak)佛寺的立佛塑像与秣菟罗造像在风格源流上有着一脉相通之处,其列龛立像的形式则是来源于大夏艺术,这种在壁面上以壁画或贴壁浮雕绘塑列佛像的做法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时期是于阗佛教美术发展的成熟阶段,佛教对这一时期于阗的建筑、绘画、雕塑等领域产生了全面的影响。6世纪左右,泥坯塑像在中亚两河地区的佛教造像中开始出现,至7世纪这种泥塑佛像从犍陀罗样式逐渐转变为西域地方类型并传播至塔里木盆地。达玛沟遗址的唐代雕塑壁画从题材内容、塑造手法和绘画样式等方面均呈现出了新的面貌,该时期的于阗壁画加强了二维平面和装饰化的造型风格,同时强化了具有本土艺术元素的画面特征。于阗绘画在吸取外来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将“铁线描”和“凹凸法”的造型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于阗画派”。于阗画派流行于唐代画坛,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它与敦煌、中原及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体系的营构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神秘的贵霜帝国钱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秘的贵霜帝国钱币(论文提纲范文)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史料
    三、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及构架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变迁
    第一节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汉王朝形势
        一、汉王朝国力的提升
        二、汉王朝的边疆形势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一、早期丝绸之路
        二、张骞“凿空”与汉王朝新局面的打开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拓展
        一、丝绸之路的经营与维护
        二、丝绸之路对河西和西域地区的连通
        三、丝绸之路对欧亚大陆诸文明的连通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西北边疆的构建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经略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对匈奴战略的转变
        二、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政治经营
        三、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开发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拓展
        一、张骞“凿空”与汉王朝西域战略的转变
        二、从军事开拓到西域诸国的“东向”
        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构建
        四、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屯田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作物的引进对汉王朝经济的促进
        一、西部世界经济作物的输入
        二、西方“善马”的引入
    第二节 外来生产技术的传入对汉王朝经济的影响
        一、西方毛纺织技术的东传
        二、两汉医药学中的异域因素
        三、西方铠甲具装技术的引进
        四、西方建筑技术的引进
    第三节 丝绸之路开通后外向需求对内地生产的影响
        一、官方贸易的需求
        二、民间贸易的需求
        三、外向需求影响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思想与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 异域文化艺术的传入对汉王朝文化的影响
        一、异域乐器、乐舞及杂技的传入
        二、绘画以及雕刻风格的变化
    第二节 佛教传入对汉代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方僧人的东来
        二、佛教在东汉王朝的传播
        三、佛教对汉王朝既有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胡风”传入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汉代“胡风”的盛行
        二、“胡风”与汉代社会新风尚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节 丝绸之路对中亚、西亚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对帕提亚帝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丝绸之路开拓的递进影响
        一、匈奴西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贵霜帝国南下印度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汉王朝国际贸易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长安、洛阳国际商贸中心地位的确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旨趣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一、时代背景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小结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小结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一、探险目的
        二、探险经费来源
        三、非法入境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五、结语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五、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四、小结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小结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四、小结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五、结语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五、未完待续工作
    小结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五、影响
        六、小结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四、结论
    小结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4)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霜历史与宗教
    (一)贵霜历史
    (二)贵霜宗教及相关方面
二回顾与总结
    (一)原始资料来源
    (二)研究范式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观点的趋同与分歧
三研究展望

(5)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与创新点
        1.4.1 难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密特拉崇拜:文本传统到具体图像
    2.1 密特拉崇拜的起源
        2.1.1 密特拉的文本和图像起源
        2.1.2 伊朗语世界的密特拉崇拜
    2.2 东伊朗密特拉式图像
        2.2.1 东伊朗图式的鉴定与判断
        2.2.2 多元文化语境的米罗图像
    2.3 西伊朗密特拉式图像
        2.3.1 琐罗亚斯德教的传统图式
        2.3.2 希腊化影响下的图式创作
第3章 密特拉图像:传播路径与内涵嬗变
    3.1 密特拉图像西传至罗马
        3.1.1 密特拉斯屠牛图像
        3.1.2 复合密特拉式图像
    3.2 密特拉图像东传至粟特
        3.2.1 粟特祆教的伊朗渊源
        3.2.2 粟特佛教中的密特拉
    3.3 粟特与罗马密特拉式图像之比较
第4章 粟特与西域:密特拉图像东渐之终
    4.1 密特拉与中古中国
        4.1.1 唐朝控制下的粟特地区
        4.1.2 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密特拉
    4.2 西域佛教遗迹中的日天造像
        4.2.1 龟兹克孜尔石窟
        4.2.2 敦煌莫高窟
    4.3 粟特、西域与伊朗世界的密特拉式图像之比较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附录 A:图版来源

(6)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丝绸之路钱币诞生前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 马、骆驼的驯化和饲养为中西方商贸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 西汉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遗存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钱币的主要特点是分段流通和多元化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丝绸之路钱币逐渐有了“国际化”的趋势
唐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 唐代开元通宝在丝绸贸易中应用广泛、影响深远
    (二)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盛行使宋钱外流
    (三) 元代纸币对中亚、西亚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 明清丝绸之路钱币文化交流归于历史
丝绸之路钱币是中西方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相互交融的产物,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8)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研究(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时空范围的界定
    二、已有研究成果和选题的研究方向
        (一) 理论概念
        (二) 对前2世纪至2世纪丝绸之路及丝路沿线地区的相关研究
        (三) 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原则
    四、前2世纪至2世纪丝路沿线的国家和民族政权
        (一) 秦汉与西域诸国
        (二) 希腊化时代的国家和希腊化的国家和地区
        (三) 亚洲北部的游牧民族和政权
第一章 文明东渐:沿丝路东传的希腊文化
    一、希腊文化在亚洲的最初火种——希腊式城市
        (一) 希腊化时代的建城活动
        (二) 希腊式城市的复原
        (三) 希腊式城市与希腊文化的传播
        (四) 希腊化时代文化交流的整体格局
    二、希腊传统遗产的长远影响
        (一) 希腊—巴克特里亚:希腊文化在亚洲的“次中心”
        (二) 希腊文化的继承者——贵霜帝国
        (三) “爱希腊”的帕提亚帝国
    三、秦汉文化里的西来因素
        (一) 希腊文化对秦汉中国的间接影响
        (二) 中亚、西亚和欧洲文化的东渐
    四、前2世纪至2世纪丝路文化东传的特点
第二章 丝路开通初期文化的西向流动
    一、贡纳体系下的汉地文化西传
        (一) 匈奴在汉地文化西传中的角色
        (二) 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往来
        (三) 游牧部落、民族迁徙与中原文化传播
    二、中转贸易对汉文化传播的赞助
        (一) 贵霜帝国的中转贸易
        (二) 丝路西段的垄断中转商:帕提亚
    三、前2世纪至2世纪汉文化西传的特征
第三章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丝路沿线文化的交流格局
    一、丝路沿线的文化区
        (一) 丝路东段文化区
        (二) 丝路西段文化区
    二、丝路沿线文化的交汇地
        (一) 中亚贵霜帝国的多元文化
        (二) 西域的东西文明碰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古波斯密特拉神东渐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研究难点
        (4)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古波斯密特拉神形象考
    第一节 《阿维斯陀经》所记密特拉概说
    第二节 密特拉的神职与形象
    第三节 密特拉与诸神的关系
    小结
第二章 米罗:贵霜钱币所见的密特拉
    第一节 前贵霜时期的中亚密特拉信仰
    第二节 贵霜钱币所见的密特拉
    第三节 贵霜与伊朗密特拉的比较
    小结
第三章 从粟特到中国:密特拉东传及其变异
    第一节 粟特考古所见的密特拉
    第二节 粟特文献所见密特拉
    第三节 密特拉神东渐考
    小结
结语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密特拉颂》译文(本颂译文是基于伊利亚·盖许维奇的译本)
附录二:图版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范围、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于阗佛教遗址概况
    四、研究状况
第二章 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第一节 于阗的原初居民
    第二节 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一、于阗建国的传说及史实
        二、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
        三、佛教传入于阗的三条路线
    第三节 中亚贵霜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与传播
        一、大夏、大月氏及贵霜文化源流诠索
        二、佛 像初创时期的美术流派及其造像样式
        1. 大夏 — — 巴克特里亚美术流派
        2. 犍陀罗造像样式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于阗木雕
        一、古代和田艺术模式
        二、佛塔陶雕、佛像壁画与木雕天人像
    第二节“丰收女神”(Tyche) 棉布佛画
        一、“丰收女神”形象考释
        二、棉布佛画的题材特征
        三、棉布佛画的图像程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热瓦克佛寺
        一、热瓦克佛寺的建筑形制
        二、热瓦克佛寺的雕塑
        (一) 列龛立像形式
        (二) 图像特征
        1、通肩右皱样式和U字 形样式
        2、秣菟罗造像因素与磨光式发髻造型
        3、年代及风格问题
    第二节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一、佛寺的建筑形态及营造法式
        二、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出土主尊雕塑的年代及风格考析
        1. 托普鲁克墩1号佛塔正殿的主尊塑像
        2. 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的泥塑佛像
        3. 托普鲁克墩佛寺雕塑的本土化造型样式
    第三节 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
        一、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题材与内容
        二、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的画面形式与风格特征
        1. 人物的发式造型及交脚坐姿
        2. 佛典语境下的色彩因素
        3. 壁画风格中的异域特点
    第四节 达玛沟唐代佛教壁画
        一、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二、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三、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壁画的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
        四、壁画的文化因素与画面色调
        1. 吐蕃文化因素
        2. 突厥文化因素
        3.三十二相的壁画图式
        4.石绿、白色与红色相间的暖基调
    第五节“于阗画派”艺术手法在达玛沟佛教壁画中的体现
        一、“于阗画派”渊源考释
        二、达玛沟壁画中“于阗画派”的风格样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外文类
    (三)期刊类
致谢

四、神秘的贵霜帝国钱币(论文参考文献)

  • [1]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2]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D]. 董莉莉. 山东大学, 2021(11)
  • [3]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4]贵霜琐罗亚斯德教神只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孙武军. 西北民族论丛, 2020(02)
  • [5]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D]. 张宇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丝绸之路钱币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J]. 张立民,李文娟,曹源. 甘肃金融, 2018(06)
  • [7]米罗:贵霜钱币所见的密特拉[J]. 张小贵,毛宝艳.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8(00)
  • [8]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研究(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D]. 胡宇蒙.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古波斯密特拉神东渐考[D]. 毛宝艳. 暨南大学, 2017(04)
  • [10]于阗佛教艺术研究 ——以绘画雕塑为中心[D]. 张健波. 西安美术学院, 2017(10)

标签:;  ;  ;  ;  ;  

神秘的贵霜帝国硬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