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永远在路上

一、永远On the road(论文文献综述)

刘焕申[1](2021)在《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发展道路的选择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境况。1893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列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俄国的基本国情,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创造性的回答和解决了俄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走这条发展道路的问题,形成了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革命家的列宁,其俄国发展道路思想随着俄国革命实践的推进而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此,学界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上承马克思恩格斯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理论,下启中国等东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和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向多国发展,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理论和实践。由于时代因素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也有其局限性,有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之处,探究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来龙去脉,分析和厘清列宁在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中的心路历程,总结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明晰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2)概括的说,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就是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俄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动员和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农民阶级共同斗争,使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尽快摆脱沙皇专制,消除农奴制度,缩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行工农民主专政,尽可能减少俄国人民的痛苦,在此基础上努力使俄国率先走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而推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最终促使全世界成功走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探索。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所谓列宁主观想象、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依据、时代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它是俄罗斯民族立国千年来向东还是向西的阶段性表现,有其内在的历史发展基因,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历史依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纪之交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并在俄国传播的结果,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时代依据;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农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现实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为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理论依据。列宁个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俄国国民性和俄国国情的谙熟、勇于和善于联系实际等主观条件也是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推动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依次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列宁据此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列宁联系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结合俄国具体国情,对俄国未来的社会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列宁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方面,通过沙皇政府得到扶持和外资的大量涌入,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使得俄国资产阶级既有通过革命推翻专制政权,消灭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性;又有对沙皇专制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和妥协性。他们担心民主革命中工农运动的壮大和兴起会威胁到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必定会在革命的关键节点同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共同对付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不能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因此,资产阶级不能担当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组建了统一政党的无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应当而且能够承担起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坚强同盟军,通过满足农民的利益组成巩固的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重要保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走一条新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进行下一步的社会主义变革准备条件。列宁指出,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跳跃式和剧烈冲突的性质,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迫在眉睫。而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在无产阶级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策略的指导下,俄国完全可以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文以《列宁全集》60卷为依据,结合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进程,系统研究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发掘其时代价值。研究按照形成依据、形成过程、形成内容、形成意义的逻辑理路展开。论文主体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三大部分,分为六章:第一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社会背景。通过阐述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交汇东西方文明的独特文化特征和近代以来俄国统治阶级和思想界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思考探索以展示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依据;通过阐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和争夺原料产地和世界市场使列强大肆入侵落后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世界思潮,促进了源自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的俄国的广泛传播,论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时代依据;通过论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沙皇政府资产阶级改革促进了各社会力量组建政党表达政治诉求,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敢也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阐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基本国情,即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通过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及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等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厚重的理论依据。通过概述列宁个人成长学习经历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俄国国情相结合的思维特点,阐释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主观依据。第二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演进。通过阐述列宁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三个阶段论证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演进。第一阶段,1893年到1905年,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俄国经济社会实际,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第二阶段,1905年到1914年,列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剖析俄国社会各阶级,阐释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权,领导农民等小资产阶级在俄国走工农民主专政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三阶段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列宁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腐朽性和垂死性决定这一阶段必然向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革命形势要求俄国无产阶级应当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巴黎公社制的新型国家——苏维埃共和国。第三章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论证。通过分析列宁相关论着,阐释列宁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历史进步性、特殊性和落后性的思想,雄辩的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城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但俄国资本主义和农奴制同步形成同时发展的并存性和对内对外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俄国资产阶级对沙皇政权和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软弱性和滞后性,内外矛盾交织尖锐,使俄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第四章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通过分析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论着,论证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内外因思考和探索,阐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思想、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标志等思想。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无产阶级完全有条件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只有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才能取得对沙皇专制的彻底胜利,才能以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形式完成民主革命。实现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列宁认为,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之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掀开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以帮助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五章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通过研读《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论着,阐述列宁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的分析及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阐释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论断和俄国无产阶级应立即夺取政权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列宁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没落的、腐朽的、垂死的帝国主义阶段,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阶梯,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应当把握时机、抓住机遇、大胆出击,在本国无产阶级努力和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实现从民主革命想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第六章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影响和价值。通过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俄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深刻影响来论述十月革命前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俄国价值、世界价值和中国价值。首先,通过阐述这一思想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指明了俄国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这一思想论证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和策略,坚定了俄国党和人民必胜的决心和信念,引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其次,论述这一思想对十月革命后俄国巩固政权和国家建设的影响。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源头,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直接影响了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展道路探索和实践。再次,阐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探求独立解放道路的影响。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联系俄国革命的经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党建设、统一战线、革命策略等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推动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民主民族独立斗争的开展,坚定了他们开辟新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第四,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关于民主革命性质理论、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农民地位作用理论、革命发展阶段理论、革命前途理论等对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理论、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领导权理论、工农联盟理论、中国革命两步走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理论等的直接影响来说明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实践的重大理论指导作用。第五,论述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通过阐述列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全球化理论等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制和平相处理论的重大启示说明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启迪。第六,通过阐释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在时代主题认知、革命家集团培养、意识形态教育、历史机遇把握、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利弊、坚定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理论贡献,说明这一思想在决策制定、领导核心建设、人才培养、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启示。

曹丽娜[2](2021)在《小说类文本翻译中幽默语言风格的再现 ——《幸福快乐的人》(第1-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以小说《幸福快乐的人》(Straight Man)第1-3章为翻译语料进行撰写的,该文本体现了理查德·拉索(Richard Russo)一贯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在文本类型中属于表达型文本,文本的主要内容取自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件,通过对文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弱点缺点,以及生活中的巧遇和误会的揶揄和嘲弄,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作者的理想。在翻译这类文本时,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文中幽默之处的翻译至关重要,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因此,笔者针对文中的幽默翻译问题,归纳分类出语音、词汇、语篇以及综合表达手段这四个主要的幽默类型,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改译、创译、仿译以及增译、减译、词类转换等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通过该实践报告的撰写,笔者不仅对中英表达差异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使自己的翻译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也希望该研究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意义。

祁晓莹[3](2021)在《传记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 ——《人生所选之路》(第3至8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人生所选之路》一书中的第三至八章为语料。所选文本为传记类文本,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一生的选择及给年轻人的忠告,旨在探讨该如何积极向上地生活。源语文本中作者大量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不仅使文本的表达生动形象,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英文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如何再现隐喻的效果和内容是笔者面临的翻译难点。依据莱考夫、叶子南及其他学者对认知隐喻的认识,笔者从意象图式隐喻和意象隐喻两个方面来分析隐喻翻译问题,探究传记类文本中如何再现隐喻效果,总结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力求更好地呈现原文。经由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隐喻翻译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希望对日后进行隐喻翻译的笔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宋雨桐[4](2021)在《悬疑小说翻译中悬疑氛围的再现 ——《蟠木镇》(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取《蟠木镇》(Twisted Tree)第一章和第二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源语文本并展开分析。源语文本为悬疑小说,人物复杂,情节曲折,逻辑严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注意到文本中运用大量描写,尤其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推进情节的变化和发展,渲染悬疑的氛围,推动悬念内核的展开,译者翻译时需要严肃对待。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构建环境、立体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常见手段,但在悬疑小说中,描写还承载着渲染悬疑氛围的独特意义。译者要想实现为目的语读者再现源语文本中悬疑氛围的目的,就需要在翻译中正确理解、恰当处理文本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译者在小说叙述学和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并基于所选文本的翻译实践,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描写对于悬疑氛围的渲染作用,总结出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相辅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具体的描写对象选择意译和改译等翻译方法,再配合增译和转换等翻译技巧。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于悬疑小说的翻译中如何通过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处理再现悬疑氛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积累了翻译悬疑小说的经验,期待为今后悬疑小说的翻译提供新视角。

许霞[5](2021)在《翻译补偿视角下历史小说《阿育王》(节选)英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育王》是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古代印度孔雀王国最伟大的帝王阿育王的传奇一生。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该书虽然穿插了不少的虚构情节,但仍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全景。该书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成熟的描写手法,很容易引起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浓厚兴趣。由于中印两国的文化差异,书中充满了印度独特的文化词汇和表达方式。文化缺省是指为了提高交际效率,对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对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作者与其意向读者之间往往拥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文化缺省便成了常见现象。然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无异于拦路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背景,就无法在文化缺省之处进行联想,也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在文化缺省之处作出相关补偿,才能为目的语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从而实现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等效。本文将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以历史小说《阿育王》的汉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书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及翻译补偿的应用。

顾盼[6](2021)在《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布克奖作为英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自1969年创立至今,截止到2019年,已走过了51年的历程,并评选出了54部优秀小说。来自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和欧洲的获奖小说,跨越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文学审美历程,不论是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看,都反映了英国动态的、民族性的、世界性的、非单一性的文学形象和文化时刻,而布克奖对大英帝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批判,对全球化资本流通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和争议,都为其带来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上的迥异却多元的文化形态。从早期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到殖民紧缩、去殖民化和后殖民主义,英国的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对应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布克奖获奖小说的选择,不仅是英国的审美趣味的选择,也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抉择。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首先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对布克奖进行了基本介绍,并分析了英国中心论的衰微与文学浪潮的交织,以及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其次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以布克奖及其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资料综述;最后提出了本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布克奖在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中所采取的运营策略和发展模式。布克奖在英国社会引发的“布克效应”以及一步步成为当代英国文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而大英帝国的历史背景,则奠定了布克奖的帝国主题。第二章至第六章通过分析布克奖获奖小说的类型和主题,来探索布克奖对时代众多焦点的选择和兼顾,其获奖小说表现的英国式的审美意趣、美学价值和艺术精神。其中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后殖民历史重写以及小说中展现的异域文化。布克奖的后殖民小说以1981年萨曼·鲁西迪《午夜之子》的夺冠为元年,吹响了对大英帝国中心式的话语霸权的终结的号角。后殖民文学以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问题,曾经被殖民的人民重新获得权力以及民族身份,他们通过取代以往的帝国主义立场而将自己的话语赋予价值,进而恢复自己的声音。后殖民的主题由布克奖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代英国文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第三章则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个体如何在创伤记忆里对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重塑。在战争这种极端语境下,人类更加渴望文明的修葺和重建。第四章论述了新历史视域下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从“元叙事”到“小叙事”的过渡让公众话语转向个人话语,对帝国历史的戏仿和重构深刻反映了文化和个体身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第五章探讨了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女性生存和意识图景,女性作为性别概念中的“他者”,在对抗父性制的中心话语的同时,对本体性和自我意识一再重申,从而逐渐获得了对个体存在的证明和回归。第六章分析了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中自我与他者的身份认同困惑,其中的性别、种族、阶级、宗教、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等身份认同问题都呈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冲突、分裂和无序状态,自我的意志和人性的价值都需要被放置在“他者”的理论体系中被重新思考和感知。第七章论述了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问题。布克奖商业和美学理想的结合,声望经济和艺术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布克奖在文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多方因素。布克奖对人性的洞察、对新历史观和多元叙述的探索,对未来的英语小说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和文学发展的启发性意义。结语部分则回溯了本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文学文本和国家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同步关系。布克奖在推动英国的非殖民化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文化领域地位,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和经济局势中,包容且赞赏的接纳和承认非英国中心地区与国家的文化符号,打开了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性的注视目光。

张楠[7](2021)在《英汉小说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翻译补偿 ——以《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缩影,其广泛传播能够有效促进各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文学翻译活动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缺省问题很可能会给译文读者造成严重的理解障碍。因此,译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发现这些文化缺省现象并进行补偿,提升语篇的连贯性,帮助读者消除理解障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外国文学的魅力。本文以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中篇小说《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为案例,使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归纳总结文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原语文化,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李露[8](2020)在《《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任务是基于小说《汉娜·库尔特》节选部分的翻译,共计36140词。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翁汉娜一生的故事,表现出家庭、邻里关系和耕作的重要性,被视为文学视角下美国传统乡村风貌的缩影。译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为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源文本语言风格朴实,多运用修辞手法与句法手段,有大量复杂句、以及较孤僻的习语与表达。鉴于此,译者选用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在本报告中着重分析词汇、句法与修辞层面的翻译难点。在词汇层面,译者使用了释义、加注的翻译方法,以解决文化负载词、具有修辞意义词汇的翻译;在句法层面,译者运用拆分与重组、省译、以及词性转换的技巧,以应对长难句翻译;在修辞层面,译者运用增译和归化,以应对习语、比喻与拟人句的翻译。经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英汉翻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语言与文化差异与翻译活动紧密相关。译者发现,交际翻译为解决句法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点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交际翻译理论促进了源文本中文化因素在译入语中的传播。诚然,译文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为音与意的不可译性,其二为文化背景的缺乏。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仍需学习不止,不断打磨其写作能力。

刘馨乔[9](2020)在《身体叙事下的景观观看 ——大陆院线中国公路电影(2001-2018)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籍以视觉技术构建起的种种视觉景观难掩其身处可见与不可见悖论中的迷思与焦虑。当由图像所构成的媒介景观成为了现实关系的中介,当不真实成为真实本身,景观构建下身体经验及其生成意义的认识与反思则成为景观生存下人们尤为迫切的需要。而电影,也随之成为“景观”这一研究主题下被聚焦的研究对象之一。根据《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公路电影诞生于2001年,从其诞生的2001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大陆上映的公路电影总计有26部。从电影类型的视角审视下公路虽实属小众,但却以治愈人心的能量及探寻与找寻的母题,以及人“在路上”的身体叙事构建了独特的“景观”,由此在观众的心中爆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论文研究,试从梅洛·庞蒂有关身体及身体所在生命世界的观念认识出发,以身体叙事的视角,界定中国公路电影,指出中国公路电影中集中体现着“身体”与“世界”之间共生、共在的互动关系,基于此,本论文研究将中国公路电影分为“有目的地”、“无目的地”、“既有又无目的地”的三类公路电影,并分别选取此三类别下的典型个案影片,分别进行其文本内和文本外的身体叙事构建下的景观的视看与释读,籍此三类中国公路电影通过其身体叙事所分别建构出的“终有所得”的激励式景观、“失序警告”的规训式景观与“皆有所属”的和解式景观的观看到此三类中国公路电影“景观”意义的“释读”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即中国公路电影中所呈现出的景观之意义世界实则为以身体叙事为视角的社会景观下媒介权力的输出,身体经验的“可见”隐含着“不可见”,景观化悖论澄示着观者处于“他者的自己”的“景观观看”,从而致使陷于身体经验世界的观者获得某种虚假的满足,失去主体反思。

杨若铃[10](2020)在《《奇境中的困境:创新时代下的抉择》翻译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隐喻翻译》文中认为尽管概念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当前的认知语言学翻译研究集中在文学类文本上。译者希望可以借这次翻译实践,探究认知语言学对非文学文本《The Dilemmas of Wonderland:Decisions in the Age of Innovation》(《奇境中的困境:创新时代下的抉择》)的翻译指导作用。译者选择此书的第一章与第六章进行翻译,共10014字。作者从第六章中挑选出概念隐喻并将其分为主题隐喻和新奇隐喻两种,之后通过概念整合对隐喻的含义进行分析,并参考基于认知语言学观点而提出的翻译原则和隐喻翻译策略根据文本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译者希望其他译者可以在翻译隐喻时,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得出更好的译文,同时也应认识到翻译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译文质量受到译者认知水平的影响,所以,译者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以提高翻译质量。

二、永远On the roa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远On the road(论文提纲范文)

(1)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发展概念的界定
        (二)社会发展概念的界定
        (三)社会发展道路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形成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历史依据:东向还是西向的千年徘徊
        (二)时代依据:世纪之交世界历史时代的形成
        (三)现实依据: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沙皇俄国的基本国情
        (四)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俄国先进思想家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索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进步的家庭环境
        (二)接受并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熟悉了解俄国国情
        (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和初步探索时期
        (一)联系俄国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发展道路的科学方法论
        (二)论证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三)阐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力量
    二、形成和基本确立时期
        (一)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深度思考
        (二)阐明俄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道路
        (三)俄国民主革命与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发展和成熟时期
        (一)帝国主义时代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熟条件
        (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途径
        (三)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三章 列宁关于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必然性
        (一)社会分工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自然结果
        (三)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四)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
        (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的社会化
        (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三、俄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性和落后性
        (一)资本主义和农奴制的并存性
        (二)俄国资本主义对内外的依赖性
        (三)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滞后性
第四章 列宁关于俄国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
    一、无产阶级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一)俄国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具有不彻底性
        (二)俄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必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三)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四)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五)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途径和保证
    二、工农民主专政是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
        (一)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二)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可能性
        (三)工农兵代表苏维埃是工农民主专政的合适形式
    三、民主革命胜利后应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俄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后要及时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四、工农民主专政与世界革命
        (一)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要通过把革命纳入到世界革命体系
        (二)俄国的民主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
第五章 列宁关于俄国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一、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通往社会主义的阶梯
        (一)从旧资本主义到新资本主义
        (二)从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一)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策源地
        (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三、将俄国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
        (一)俄国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二)俄国已经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前提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章 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价值
    一、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遵循
        (一)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科学理论
        (二)指引俄国党和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二、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世界其他国家革命运动的理论指南
        (一)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制度的崩溃
        (二)吸引世界一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开辟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三、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论依据
        (一)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
        (二)提供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路
    四、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借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指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镜鉴
    五、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科学把握时代主题,制定正确决策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打造坚强领导核心
        (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培育合格建设者
        (四)坚持把握历史机遇,及时全面深化改革
        (五)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利弊,积极主动予以扬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小说类文本翻译中幽默语言风格的再现 ——《幸福快乐的人》(第1-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选取
        2.1.2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3 翻译工具的选取
        2.1.4 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准备
    2.2 翻译实践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语音表达手段形成的幽默
    3.2 不同词汇表达手段形成的幽默
        3.2.1 词语移用形成的幽默
        3.2.2 咬文嚼字或望文生义形成的幽默
        3.2.3 词彩变异形成的幽默
    3.3 语篇表达手段形成的幽默
        3.3.1 语篇巧构形成的幽默
        3.3.2 利用语篇构成系列辞格制造幽默
    3.4 语言手段综合运用及其他形成的幽默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总结以及结论
    4.2 译者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1 原文与译文
致谢

(3)传记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 ——《人生所选之路》(第3至8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意象图式隐喻的翻译
        3.1.1 本体隐喻
        3.1.2 结构隐喻
        3.1.3 方位隐喻
    3.2 意象隐喻的翻译
        3.2.1 直接意象隐喻
        3.2.2 间接意象隐喻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原文及译文
致谢

(4)悬疑小说翻译中悬疑氛围的再现 ——《蟠木镇》(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2.1.2 翻译计划制定
        2.1.3 相关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2.1.4 翻译理论的准备
        2.1.5 翻译策略的选择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环境描写的翻译处理
        3.1.1 自然环境描写的处理
        3.1.2 社会环境描写的处理
        3.1.3 细节环境描写的处理
    3.2 人物描写的翻译处理
        3.2.1 动作描写的处理
        3.2.2 心理描写的处理
        3.2.3 语言描写的处理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法
    4.2 翻译的不足之处
    4.3 翻译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致谢

(5)翻译补偿视角下历史小说《阿育王》(节选)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Necessity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Fiction:Ashoka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1.1 Pre-translation
    1.2 While-translation
    1.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Default and TranslationCompensation Theory
    2.1 Definition of Cultural Default
    2.2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Default in Ashoka the Great
        2.2.1 Cultural default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culture
        2.2.2 Cultural default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religious culture
        2.2.3 Cultural default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material culture
        2.2.4 Cultural defaults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social culture
    2.3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2.3.1 Studie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Abroad
        2.3.2 Studies of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 at Home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Replacement
    3.2 Transliteration Plus Amplification
    3.3 Transliteration Plus Footnotes
    3.4 Application of Existing Translation Plus Footnote
    3.5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Footnot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
APPENDIX I SOURCE TEXT
APPENDIX II TARGET TEXT

(6)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何谓布克奖
        (二)英国中心论的衰微和文学浪潮的交织
        (三)帝国变迁中的人性反思
        (四)选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以布克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二)以布克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克奖的设立及其经营模式
    一、二战后的英国文坛与布克奖
    二、布克奖的设立与运营策略
        (一)布克奖的设立
        (二)“布克效应”与运营策略
    三、布克奖的发展模式
        (一)英国出版业的转变
        (二)当代英国文学的媒介
        (三)评选模式的“钟摆运动”
        (四)布克的帝国主题
第二章 异域文化与后殖民历史重写
    一、帝国审视和后殖民意象的重写
    二、英国式的思乡病
    三、轮回与重构
    四、后殖民的话语革命
        (一)异国情调和不可靠的历史叙述
        (二)被打破的二元范式关系
        (三)叙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立
        (四)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三章 在人性深处透视战争罪恶
    一、战争扩张与非人世界
    二、苦难的英国记忆
        (一)献祭文化的永续
        (二)与创伤记忆的对话:一个愿景
    三、西方文明的塌陷
        (一)中心与边缘的失衡
        (二)“距离背后的哀伤”
        (三)权力转换的隐喻
        (四)对帝国中心的批判与篡权
    四、帝国建构的精神失落
第四章 新历史视域下的洞察与反思
    一、元叙事的终结
    二、历史的戏仿与浸入
        (一)反讽时代与自觉的文化反思
        (二)“罗曼蒂克”与后现代叙事的平衡
    三、时间和空间的消解与重构
        (一)对后现代历史叙事的反思性关注
        (二)不被定义的小说家
        (三)作者之死
        (四)历史和现实的调解与谈判
        (五)“小叙事”对元叙事的拆除
第五章 女性的生存与意识图景
    一、“他者”的再商榷和布克奖女性文学
        (一)“他者”的性别投射
        (二)女性作家的文学声音
    二、疏离的孤独流亡者
        (一 ) “乌龟”姑娘与流亡者
        (二)自我边缘化
    三、女性主体性的僭越与透视
        (一)“欲望中的暴力”
        (二)“他者”身份的漂移与回归
第六章 在自我与他者中身份认同困惑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人性危机和文化矛盾
        (一)人性的危机
        (二)文化聚合力的断裂
        (三)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人性图解
        (四)布克奖获奖小说中的文化话语
    二、裂隙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一)创伤性崇高下的身份认同重塑
        (二)性别身份中的裂痕与平衡
        (三)种族身份中的错位与和解
        (四)介入他者的叙述方式
    三、美的哀悼
        (一)阶级身份的桎梏
        (二)主体身份的追寻
    四、身份符号的隐匿与错置
        (一)文化身份的分歧与同化
        (二)宗教与信仰息争的可能性
        (三)从“他者”中读取新身份
第七章 布克奖获奖小说的文化反思
    一、布克奖的声望经济
        (一)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是对立且共存的
        (二)声望经济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
        (三)英国中心的文学场域
    二、文学领域的资格竞争
    三、语种守望与世界性文学意图之间
    四、小说与语言的权力
        (一)小说的权力和语言的力量
        (二)小说的文化身份
    五、窄意图与宽冲击的当代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1969-2019 年布克奖获奖小说名单
附录2:1969-2019 年布克奖入围小说短名单
附录3:1969-2019 年布克奖评委名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英汉小说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翻译补偿 ——以《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案例介绍
    一、项目介绍
    二、小说简介
第二章 《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一、文化缺省的定义
    二、文化缺省的表现
        (一)文学典故
        (二)人名地名
        (三)风俗习惯
        (四)物质文化
    三、文化缺省造成的理解障碍
第三章 《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中文化缺省的补偿
    一、直译加注
    二、增译
    三、释义
    四、归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1.1.1 The Author Wendell Berry
        1.1.2 The Source Text Hannah Coulter
        1.1.3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Source Text Selection and Pre-reading
        2.1.2 Schedule of Report Composition
        2.1.3 Translation Tools and Parallel Text
    2.2 While-translating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3.2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3.2.1 Paraphrase
        3.2.2 Annotation
    3.3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3.3.1 Division and Restructuring
        3.3.2 Omission
        3.3.3 Conversion
    3.4 Translation at the Rhetorical Level
        3.4.1 Amplification
        3.4.2 Domestic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Summary of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ments
Appendix

(9)身体叙事下的景观观看 ——大陆院线中国公路电影(2001-2018)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基础概念
        1.4.1 文本
        1.4.2 身体
    1.5 研究的基础理论观念
        1.5.1 “身体叙事”之电影叙事学
        1.5.2 景观
    1.6 文献综述
        1.6.1 中国公路电影研究
        1.6.2 电影与景观的研究
    1.7 研究意义
    1.8 论文结构安排
2 身体叙事下中国公路电影的界定及类别认识
    2.1 公路电影的缘起与西方界定
    2.2 身体叙事下中国公路电影的界定
    2.3 身体叙事下中国公路电影的类别认识
        2.3.1 有目的地之景观:意义世界心灵的落叶归根
        2.3.2 无目的地之景观:意义世界下自我镜像的景观搭建
        2.3.3 既有又无目的地之景观:自我意识觉醒与生命意义重释
3 身体叙事下中国公路电影景观之观看:“有目的地”的《阿拉姜色》
    3.1 文本内的身体叙事:身体破碎与重组之景观
        3.1.1 生命信仰的传递与接受
        3.1.2 矛盾处境下的身体叙事
        3.1.3 隐匿存在的身体叙事者
        3.1.4 因果模式下亲情伦理秩序世界重构
    3.2 文本外的身体叙事:仰视中追求人性美之景观
        3.2.1 现实舒缓的身体节奏
        3.2.2 广阔空间下包容的身体
        3.2.3 被净化的身体与价值判断的异质性
        3.2.4 信仰选择下的矛盾与认同
        3.2.5 将身体置于世界:对过程的观看
    3.3 有目的地:“终有所得”的激励式景观
4 身体叙事下中国公路电影景观之观看:“无目的地”的《赖小子》
    4.1 文本内的身体叙事:青春之身的另类景观建构
        4.1.1 想象时间中迷失的身体
        4.1.2 灰色空间下的身体叙事
        4.1.3 被悬置的身体叙事者
        4.1.4 反叛的青春物语
    4.2 文本外的身体叙事:俯视下青春悲剧之观看
        4.2.1 跳跃不安的身体节奏
        4.2.2 闭塞空间下游离且无知的身体
        4.2.3 批判的身体与自我区隔化
        4.2.4 现实命运下的同情与忧虑
        4.2.5 身体之于世界:对结局的观看
    4.3 无目的地:“失序警告”的规训式景观
5 身体叙事下中国公路电影之景观观看:“既有又无目的地的”的《人再囧途之泰囧》
    5.1 文本内的身体叙事:中年危机中身体的喜剧化之观看
        5.1.1 负重身体的环形回归
        5.1.2 迷途中反省的身体
        5.1.3 释放的身体叙事者
        5.1.4 相互融合的身体叙事
    5.2 文本外的身体叙事:娱乐化观看下集体狂欢的附和之景观
        5.2.1 流畅欢快的身体节奏
        5.2.2 新奇的异国空间与体验的身体
        5.2.3 改变的身体与情感补偿
        5.2.4 温情童话中的精神认同
        5.2.5 世界之于身体:对“人”的观看
    5.3 既有又无目的地:“皆有所属”的和解式景观
6 中国公路电影景观之可见:“身体”经验世界之生命意义建构
    6.1 现代公路上的身体叙事与知觉的悬置
    6.2 “世界——身体”与“公路——心灵”景观下梦的休憩
    6.3 作为“反思”空间的公路与身体-主体的人格跨越
7 中国公路电影景观之不可见:景观悖论与“他者的自己”的遮蔽
    7.1 世界肉身下中国公路电影中的景观化悖论
    7.2 主体的内在兴奋与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的暂时性虚假解体
    7.3 “作为他者的自己”的不可见性与景观认同下的客体无意识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奇境中的困境:创新时代下的抉择》翻译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隐喻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About the Book and its Author
    1.2 About the Translator
    1.3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1.5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2.2 Glossary
    2.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2.4 Translation Schedule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3.1.1 Categor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3.1.2 Five-In-One Cognitive Mechanism
        3.1.3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3.2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3.3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he Translation of Thematic Metaphors
        4.1.1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EVOLUTION Metaphor
        4.1.2 The Translation of the GLACIER Metaphor
        4.1.3 The Translation of the ROAD Metaphor
    4.2 The Translation of Novel Metaphors
        4.2.1 The Translation of the MERISTEM Metaphor
        4.2.2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AR Metaphor
        4.2.3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USIN Metaphor
CHAPTER FIVE POSSIBLE FINDINGS
    5.1 Summary of Translation Skills
    5.2 Reflection
REFERENCES
APPENDIX

四、永远On the road(论文参考文献)

  • [1]十月革命前列宁俄国发展道路思想研究[D]. 刘焕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说类文本翻译中幽默语言风格的再现 ——《幸福快乐的人》(第1-3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曹丽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传记类文本中隐喻的翻译 ——《人生所选之路》(第3至8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祁晓莹.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悬疑小说翻译中悬疑氛围的再现 ——《蟠木镇》(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宋雨桐.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翻译补偿视角下历史小说《阿育王》(节选)英汉翻译报告[D]. 许霞. 兰州大学, 2021(02)
  • [6]现实的视域与人性的聚焦 ——布克奖获奖小说研究[D]. 顾盼.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英汉小说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翻译补偿 ——以《挤奶女工的爱情冒险》为例[D]. 张楠.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04)
  • [8]《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D]. 李露. 暨南大学, 2020(04)
  • [9]身体叙事下的景观观看 ——大陆院线中国公路电影(2001-2018)研究[D]. 刘馨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10]《奇境中的困境:创新时代下的抉择》翻译报告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隐喻翻译[D]. 杨若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永远在路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