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

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

一、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肖春霞,高鑫鑫[1](2021)在《法律援助进入“国家法”时代,这些变化你知道吗?》文中研究表明法律援助是法律扶贫、扶弱、扶残,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促进司法公平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被称为法律界的“希望工程”。今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新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

周萍[2](2021)在《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和完善举措》文中指出法律援助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法律界希望工程"之一,在保证社会司法公正性的同时,维护未成年人各项基本权益。未成年人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特殊群体,关注其成长、维护其利益也是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工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建设现状并提出一些可以改革建设的措施建议,希望能够为增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方圆[3](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成就斐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媒体的介入分不开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的方法、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案剖析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图拓展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以及深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近140年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并不只是存在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就已经出现并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历史,需要将其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在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前期历史回顾中得出贯穿始终的经验和规律。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新的传媒技术进入中国社会并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开始借助于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其中《申报》就是典型;此外还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进行慈善活动,在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结合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无论是公益慈善的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原来由社会兴办的公益慈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公权力之上,新生政权直接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倾思潮不断发酵并达到高潮,对媒体的管控,尤其是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的管制愈来愈严密,进而造成了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陷入停滞。需要指出的是,要合理客观地看待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状态,这里停滞更多是媒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而非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公益慈善的整体状态。第二章是对复苏时期(1978-1994)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梳理,着重探讨公益慈善复苏的历史条件、传统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复苏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公益慈善事业走向复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救灾思想由对国外的救助由拒绝到接纳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民间帮助的转变,为公益慈善事业复苏提供了思想条件。改革开放进程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以电视、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信息的传播准备了媒体条件。媒体对公益慈善的“复苏”表现在: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理性回归;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慈善事业;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等等。第三章是对成长时期(1994-2004年)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进行梳理。首先探讨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电视媒体参与公共慈善事业;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捐的新媒介;互联网开始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其次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把公益慈善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倡导现代财富理念。再次以“希望工程”为例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的问题。最后,还就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和以1998年抗洪为例,探讨发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第四章对发展时期(2005至今)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进行梳理。这一时期,新媒体不断崛起,新旧媒体由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展现出新格局:报纸纷纷展开与新媒体的联姻,推出了网络公益频道、网络版报纸等电视媒体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创新策划,制作了 一批既有娱乐性又包含了公益因子的电视节目;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在新旧媒体的推动下兴起。随着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的等互联网媒体的陆续出现,公益慈善的信息传播方式、资金募集途径、组织动员的路径、舆论监督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对公益慈善的介入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作为互联网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典型案例——“免费午餐”充分利用依靠网络建立起一个公益慈善项目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微公益”的崭新时代,最大程度整合利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拓宽了项目的宣传渠道及传播内容、有力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类似汶川地震中正面推动,也有“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来解决。《慈善法》的颁布,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彭顺勇[4](2015)在《从公募到非公募:徐永光与他的慈善公益之路》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当代慈善公益事业虽历经坎坷曲折,但仍破浪前行。一方面,思想认识上的误解与偏见、制度上的阻碍与制约、慈善意识的薄弱和慈善法律的缺失、慈善不良事件的频发和公信力的滑坡等困绕着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2008年“全民慈善”开启,2011年“微公益”勃兴,慈善公益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现已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慈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基金会准入门槛降低;慈善体制改革被更多人关注,改革的顶层设计也蓄势待发;慈善公益行业自律性和规范性增强,优胜劣汰、平等竞争、透明公开的趋势已不可阻挡,现代管理体系建设愈显紧迫;公众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慈善、奉献爱心的意愿日益增加,而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公众全方位监督成为现实;打造慈善公益事业升级版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双重使命。徐永光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作为当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道路上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不仅富有慈善眼光,更有煌煌慈善业绩。他生长在一个“人人谈慈善色变”的敏感时代,政府排斥慈善,民众敌视慈善,社会不容慈善,而他却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慈善必将大兴。贫困的出身、坚强的意志、爱心的积淀以及贫困儿童那渴望的目光,最终促使他辞官从善,在慈善领域开创了人生全新的历史篇章。他热衷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一次次纠正世人对慈善事业的误解和偏见。他先后创办了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南都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等公益事业,在新中国复杂的制度环境与慈善土壤中探索自己的“希望”,在公募与非公募基金会的夹缝中寻求民间慈善公益的生存之道。从庙堂到民间的慈善公益人生,见证了当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60多年的沧桑巨变。可以说,他是我国公募基金会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开拓者之一,他致力求索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的康庄大道,一路走来,风光无限好。本研究分导论、正文、结论三大块。导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动态、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等。正文部分有五章:第一章,宏观分析徐永光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背景。一方面概述中国当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概况,使本研究有活水为源,有深根为本。一方面梳理徐永光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个性特色。通过对徐永光苦涩的童年、早期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共青团中央时期的成长与感悟等的分析,引出徐永光走慈善公益之路的个性特色。第二章,剖析徐永光的公募慈善之路。在对徐永光与青基会、希望工程以及中华慈善总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官办慈善的实际运作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剖析徐永光的非公募慈善之路。通过对徐永光与南都基金会以及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的分析,探讨非公募慈善事业发展的优势与空间,以及在现有体制下如何培育我国非公募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壮大。第四章,解读徐永光的慈善公益思想。对徐永光的慈善公益之路进行反思,分析他的成败得失,研究一个个体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价值;对徐永光的公益慈善思想全方位解读,探析他的慈善公益思想形成与演变的轨迹,研究他的慈善公益思想对当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慈善路上特立独行的徐永光。对徐永光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在中国当代慈善公益领域,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言行如一的人,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一个积极探索的人,一个追求卓越的人,但也受时代的局限,其慈善实践和思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解析他慈善公益人生有何特点,他的选择与坚持有什么意义,他的探索与开拓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有何影响,他的慈善公益人生的不可复制性与独特性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通过对其慈善公益之路的探析,挖掘徐永光不一样的优势或过人之处,探寻他的慈善公益之路对当代慈善事业的启示。结论部分:徐永光在官民之间游走了二十多年,从团中央到官办的慈善机构再到纯粹的民间基金会,他遵从的心的召唤、他寻求真正的突破,他思考更卓越的慈善理念,他坚持做社会需要的慈善事业,他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慈善公益之路!他对慈善事业进行顶层设计,注重行业引领;他对我国慈善公益体制改革、制度建设、民间公益、财富归属、社会创新、文化理念以及组织治理等诸方面进行着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毫无疑问,他是各类基金会普遍认可的领袖式人物,是中国当代公益慈善界重量级人物。作为中国当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用他一生的经历揭示了中国当代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当代慈善公益事业由公募慈善一枝独秀的状态走向公募与非公募慈善二者并存,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公募慈善仍将占主导地位;二是完善以“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民间运作、行业发展、制度规范、全民参与”的慈善公益机制和“法律规范、政府监管、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宣传、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生态环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三是民营化、法制化、系统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慈善公益事业终将成为主流,但当前对慈善立法要持谨慎态度。

周丽萍[5](2014)在《民革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2013年5月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在民革十二届三次中常会上提出,要把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作为民革今后工作重点之一,发挥全党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做法治中国的助梦人。民革各级组织积极响应倡议,充

李秀平,何照新[6](2014)在《周筱赟背后的法律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筱赟并不孤单,这位为推动制度进步而战的媒体人的背后站着任佳慧律师。在过去的三年间,后者作为法律人一直在支持周筱赟"推进公益制度建设"的行为。事实上,和默默地支持周筱赟的任佳慧一样,越来越多的法律人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为推动以制度变迁为标志的法治进步而努力着。他们当中,既有"2013年度十大法治人物"田文昌律师,也有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队,还有一批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份参政议政的律师。

胡子君,白璟[7](2013)在《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济或法律扶助,是指律师无偿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人民法院以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的方式提供的法律援助。从其本质来看,它是受国家保护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义务行为,是现代法制国家必须承担的一种国家责任,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程度和对人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被称作法律界的"希望工程"。当今世界,法律援助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司法制度完善的体现,更

刘文娟[8](2012)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从古代被告人没有辩护权到律师的出现,从试点萌芽到初见规模,从制度化到法制化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立法还有待完善,资金还需加大保障,专业化的公职律师队伍应加强培养,援助机构设置还需更科学高效,社会团体的活力应鼓励引导,法律诊所的资源要充分利用,相应的激励监督机制需建立健全等等。本文从两个层面对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进行研究。一、事实层面即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现状考察;二、法律层面即2012刑事诉讼法对法律援助制度的变化评析。并在肯定进步的同时也认清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和发展方向。本着立足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立场,本文对中国刑事法律援助的现状进行考察。综合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法律援助案件数、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数、刑事案件数、法律援助财政拨款、法律援助机构及人员情况和法律援助咨询数等。通过数据交叉及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发展现状及背后的问题,达到在宏观上全局把握和在微观上细节认知的目的。本着时效性、前瞻性、科学性的态度,2012刑事诉讼法通过伊始,本文就本次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法律援助修改进行了评析。在援助范围扩大、介入时间提前、援助机制变化、提起与承担者变化、对象称谓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变化情况说明、变化原因分析及相应的进步与不足的评析。以期能够全面具体的阐释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对刑事法律援助的影响,进而明确其立法原意和精神,理顺法律逻辑,从而看清我国的法律援助迈上新台阶的图景。可以乐观的预见,在思想上重视刑事法律援助在社会公平、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等方面的价值,客观认清刑事法律援助事实的基础上,伴随着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实施,并在各个方面进行发展完善,一定能进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其他权利,中国刑事法律援助必将迈出坚实步伐,产生巨大进步。

李俊燕[9](2011)在《法律援助价值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律援助是指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国家为主导、社会为补充,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帮助的一种法律制度。法律援助价值,是在构建和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时所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是法律援助制度进步和发展的理论动力依据。法律制度价值认识的残缺或者遗漏都会导致在构建法律制度的过程中价值的或缺。什么是法律援助价值目标体系,其包含哪些内容,法律援助是如何体现这些价值目标的,这是我们在研究法律援助实践活动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于此,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作了研究。第一、法律援助价值概述。本部分以法律援助涵义为切入点,在分析法律援助价值的内涵的基础上,以人权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法律援助价值体系:正义、平等、效率、自由和民主。第二、法律援助与正义。这一部分内容以正义价值为切入点,阐述了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体现的是“法治”的正义,其分配正义弥补了法律服务资源分布的不平等,进而完善了“平等原则”。法律援助的正义是自由的正义、平等的正义,是社会和谐效果的保证。第三、法律援助与平等。本部分在分析法律援助体现平等含义的基础上,首先强调了形式平等是法律援助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次着重分析了法律援助所体现的差别对待,提出实质平等是法律援助的旨归,即法律援助是一种实现社会弱势群体自由平等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第四、法律援助与效率。该部分从价值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阐述法律援助的效率结构规定性,提出了法律援助效率的实质就是通过优化有限的法律服务资源,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短程度的人们对自由、正义和平等的追求。最后,借助对法律援助进行效率分析,提出了促进法律援助效率的机制。

魏月霞[10](2011)在《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文中指出法律援助是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其要旨是通过对贫困者提供法律帮助,维护其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立法层面、实践层面和观念层面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亟需加以完善。

二、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法律援助进入“国家法”时代,这些变化你知道吗?(论文提纲范文)

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扩大
当事人能便利地获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质量有了保障
确定法律援助经费捐赠和办案补贴免税

(2)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和完善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一、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二、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现状
    (一)辩护水平不高
    (二)援助不完善
    (三)援助形式单一
三、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措施建议
    (一)创新援助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
    (三)建立专职团队
    (四)完善监管机制

(3)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问题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历史追溯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
        一、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
        二、《申报》——近代慈善事业的亲历者
        三、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募款赈灾
    第二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日趋式微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逐步陷入停滞
第二章 媒体介入复苏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78-1994)
    第一节 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历史条件
        一、公益慈善复苏的经济环境
        二、公益慈善复苏的政治环境
        三、公益慈善复苏的思想条件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复苏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传统媒体报道公益慈善的特点
    第三节 传统媒体助推公益慈善的复苏
        一、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回归理性
        二、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三、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第三章 媒体介入成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94-2005)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
        一、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
        二、电视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端
        三、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款的新媒介
        四、互联网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始
    第二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
        一、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
        四、倡导现代财富观念
    第三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
        一、公益慈善品牌的创立
        二、希望工程品牌的创建
    第四节 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
        一、媒体监督的定义和作用
        二、接受媒体的监督:他律的强制性
        三、借助媒体主动发布信息:自律的必要性
    第五节 媒体动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以'98抗洪为例
        一、报刊成为宣传报道的主阵地
        二、电视赈灾义演取得的非凡成绩
        三、邮票、彩票发行成为新型的募款渠道
        四、通过举办展览、印刷画册宣传抗洪精神
        五、余波:企业失信催生《捐赠法》出台
第四章 媒体介入发展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至今)
    第一节 新媒体的崛起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一、新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格局
        一、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兴起
    第三节 互联网: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
        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公益慈善与传统公益慈善之间的差异
        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第四节 “免费午餐”推动形成公益慈善发展的高效模式
        一、理想照进现实——“免费午餐”发起的背景及成绩
        二、媒体在“免费午餐”项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行动改变中国:“免费午餐”的特殊意义
    第五节 媒体对公益慈事业发展产生的双向作用
        一、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
    第六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法制化解决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挑战的法制化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从公募到非公募:徐永光与他的慈善公益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动态
        二、概念解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背景
    第一节 探索慈善公益之路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当代的慈善公益思想
        二、中国当代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掠影
    第二节 投身慈善公益事业的个性特色
        一、家庭情况和早年生活
        二、职业生涯与人生阅历
        三、早期的社会认知与实践
第二章 公募慈善公益之路
    第一节 创办青基会
        一、毅然辞职创办青基会
        二、内外环境推动青基会的发展
        三、创新思维筹募善款
        四、青基会的组织运转
        五、中国青基会的发展
    第二节 希望工程之曲折
        一、希望工程的诞生与发展
        二、《壹周刊》风波(1994)
        三、希望工程在风.浪尖中成长
        四、希望工程与五个温州人
        五、青基会与希望工程
    第三节 筹办中华慈善总会
        一、出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
        二、召开“中华慈善大会”
    第四节 走上公益慈善之路的动因
        一、温州务实重商文化的熏陶
        二、时代公益之光的魔力
        三、开拓慈善新事业的渴望
第三章 非公募慈善公益之路
    第一节 创办南都基金会
        一、南都基金会的酝酿与发展
        二、新公民计划——第二个“希望工程”
    第二节 筹办中国基金会中心网
        一、创立基金会中心网的时代背景
        二、创立基金会中心网的历程
        三、基金会中心网的组织运作
        四、基金会等级评价体系的诞生与运作
        五、中国基金会中心网成立的划时代意义
    第三节 走上非公募基金会之路的原因
        一、个人兴趣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慈善环境的新变化
第四章 慈善公益思想的探索与思考
    第一节 对中国式富人慈善的批评
        一、中国式富人慈善的现状
        二、中国式富人慈善的困境
    第二节 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慈善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困境
        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一、慈善观的形成与演化
        二、慈善理念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慈善路上特立独行的徐永光
    第一节 慈善公益人生的特点
        一、以善为业:辞官从善创新人生
        二、重在突破:慈善路上两弃两创
        三、追求卓越:慈善思想不断丰富
    第二节 慈善路上的选择与坚持
        一、做社会需要的慈善事业
        二、注重顶层设计行业引领
    第三节 慈善领域的探索与开拓
        一、冲破体制开拓勇进创善路
        二、鼓励创办家族慈善和投资社会企业
        三、主张慈善回归民间
    第四节 慈善实践与慈善思想的局限性
        一、慈善实践的局限性
        二、慈善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民革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溯源: 起始于1992年
现状: 蓬勃兴起日益壮大
展望: 明晰方向大有可为

(6)周筱赟背后的法律人(论文提纲范文)

任佳慧:为周筱赟做法律后盾
    抱团取法:斗法中非希望工程
    立案曙光:因12306状告原铁道部
    锲而不舍:叫板嫣然天使基金
那些推动制度变迁的人
    田文昌:两篇论文的不同命运
    王理乾:看守所的玻璃墙拆了
    律师参与立法已成寻常风景
人物简介
观点直击
    田文昌:个案推动立法应减少“代价”

(7)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概述
二、我国农村法律援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法律援助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 法律援助受援层面很窄, 大量困难群众得不到援助。
    (三) 法律援助形式简单。
    (四) 法律援助还处于律师免费义务提供法律服务为主的阶段, 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五) 法律援助经费严重缺乏
三、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措施
    (一) 加快农村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的建设, 改变过分依赖律师援助现状
    (二) 保障我国法律援助实施的经费
    (三) 拓宽法律援助服务范围
    (四) 建立农村法律援助监督考核机制

(8)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二、 概述
    (一) 概念界定
        1. 法律援助
        2. 刑事法律援助
    (二) 刑事法律援助的价值
        1、 维护司法公正
        2、 促进控辩平衡
        3、 利于人权保障
        4、 加快行业发展
三、 中国刑事法律援助现状考察
    (一) 刑事法律援助与法律援助
    (二) 刑事法律援助与刑事案件
    (三) 法律援助财政拨款
    (四) 法律援助机构
    (五) 法律援助人员
    (六) 法律援助受援人数
    (七) 法律援助咨询数
四、 2012 年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法律援助的修改评析
    (一) 法律援助案件范围扩大
    (二) 法律援助介入时间提前
    (三) 法律援助机制变化
    (四) 法律援助的提起者和承担者变化
    (五) 法律援助对象的称谓变化
    (六) 其他相关变化
五、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完善发展
    (一) 完善立法
        1. 立法缺陷
        2. 立法的完善
    (二) 加强资金保障
        1. 资金保障不到位
        2. 多渠道经费支持
    (三) 建设专业化队伍
        1. 律师专业化
        2. 设立公职律师
    (四) 改革援助机构
        1. 机构设置不科学
        2. 机构建设的完善
        3. 增强部门配合提高认识
    (五) 利用社会资源
        1. 引入社会团体
        2. 与法律诊所相结合
    (六) 健全监督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刑事法律援助法条变化对比表
附表二 本文涉及的相关法条

(9)法律援助价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立法现状
        1.2.1.2 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立法现状
        1.2.2.2 理论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一章 法律援助价值概述
    1.1 法律援助价值的含义
        1.1.1 法律援助的概念
        1.1.2 法律援助价值的内涵
        1.1.3 研究法律援助价值的必要性
    1.2 法律援助价值体系确立的依据—人权理论
        1.2.1 关于人权理论
        1.2.2 法律援助价值体系确立
    1.3 法律援助价值的体系
        1.3.1 法的价值体系
        1.3.2 法律援助价值体系
第二章 法律援助与正义
    2.1 关于法律援助的正义性的理论观点
    2.2 法律援助体现正义的含义
    2.3 法律援助注重分配正义
        2.2.1 分配正义能体现弥补社会资源的不平等
        2.3.2 法律援助有助于实现分配正义
    2.4 法律援助的正义是社会和谐的表现效果
第三章 法律援助与平等
    3.1 法律援助体现平等含义
    3.2 法律援助与形式平等
    3.3 法律援助与实质平等
        3.3.1 实质平等的核心是差别对待
        3.3.2 实质平等的差别因素意义
        3.3.3 法律援助以实质平等为旨归
第四章 法律援助与效率
    4.1 效率的价值结构及其规定性
        4.1.1 效率的价值结构
        4.1.2 法律援助效率的价值规定性
    4.2 法律援助活动的效率分析
        4.2.1 法律援助成本分析
        4.2.2 法律援助收益分析
    4.3 法律援助的效率机制
        4.3.1 效率增长的方式
        4.3.2 法律援助效率评价的两种价值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10)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 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三) 观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议
    (一) 健全法律援助法律体系
    (二) 建立国家援助为主、社会援助为补充的多元主体法律援助模式
    (三) 提高对法律援助性质的认识

四、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律援助进入“国家法”时代,这些变化你知道吗?[N]. 肖春霞,高鑫鑫. 浙江法制报, 2021
  • [2]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和完善举措[J]. 周萍. 法制博览, 2021(23)
  • [3]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 方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4]从公募到非公募:徐永光与他的慈善公益之路[D]. 彭顺勇.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5]民革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J]. 周丽萍. 团结, 2014(03)
  • [6]周筱赟背后的法律人[J]. 李秀平,何照新. 法律与生活, 2014(10)
  • [7]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现状及对策研究[J]. 胡子君,白璟. 神州, 2013(04)
  • [8]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以2012年刑事诉讼法为视角[D]. 刘文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02)
  • [9]法律援助价值论[D]. 李俊燕. 湖南科技大学, 2011(05)
  • [10]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J]. 魏月霞. 法制与社会, 2011(16)

标签:;  ;  ;  ;  ;  

法律援助:法律界的“希望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