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和衰减估计

耗散和衰减估计

一、Dissipation and Decay Estimates(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远[1](2021)在《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及其非线性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阻尼是混凝土材料或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能量耗散的一种重要机制。阻尼作为结构三大动力特性之一,对结构的动力响应有重要影响,它是标识混凝土材料或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能量耗散的一个指标。但相比于聚合物、沥青混合料等阻尼材料,混凝土作为一种具有复杂成分的弱粘弹性材料,其阻尼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另一方面,随着天然砂石等自然资源不断消耗和大量建筑固体废弃物不断产生的背景下,再生混凝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粗骨料的掺入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材料组分的复杂程度。考虑到混凝土材料阻尼问题的复杂性,针对再生粗骨料掺入对混凝土材料阻尼的影响问题目前仍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采用试验及理论分析方法,首先对再生混凝土阻尼变异性开展研究,其次针对再生混凝土阻尼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较为系统的分析,如:再生粗骨料材料以及荷载条件对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的影响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扫频激励试验开展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材料基频和阻尼等动力特性变异性研究。通过经典统计学方法和贝叶斯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混凝土的动力特性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基于贝叶斯广义线性模型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广义刚度、基频、阻尼的概率预测模型,得到的概率模型能够较好地考虑阻尼的变异性。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的掺入将改变混凝土材料基频和阻尼比的最优分布。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的变异系数服从正态分布,其95%置信水平的的置信区间为(0.107,0.119),高于普通混凝土。(2)通过轴压循环荷载试验及强度试验,对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非线性材料阻尼开展研究。分析了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再生粗骨料粒径、取代率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相关非线性材料阻尼模型。针对不同的应用情景,综合考虑强度和阻尼的协调关系,对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调控。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材料阻尼特性与再生粗骨料和循环荷载有明显的非线性关系。混凝土材料静力力学性能与阻尼性能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同的荷载指标下,会导致不同的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性能及优化结果(3)基于阻尼、徐变均展现出的粘弹性特征,通过开展再生混凝土梁徐变试验、持荷后自由振动试验及文献数据调研,对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率相关性开展研究。基于粘弹性材料函数在时域、Laplace域及频域之间的互变关系探究了阻尼与徐变的联系。基于粘弹性理论建立了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率相关模型并进行验证,并分析了不同持荷等级下的混凝土材料剩余弹性及依时性对阻尼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特性有着明显的荷载率相关性及荷载等级相关性。混凝土的剩余弹性与材料的存储应变能相关,在计算混凝土阻尼时需要对材料的剩余弹性进行估算;且再生混凝土阻尼有着较为明显的依时性。(4)通过开展3种持荷等级、4种持荷时长下的再生混凝土梁徐变及徐变恢复试验,探究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性能随持荷历史的演变规律。基于分数导数三参数粘弹性模型对各种工况下的徐变及徐变恢复过程的粘弹性参数进行了识别,分析持荷历史对再生混凝土粘弹性参数的影响。以徐变—阻尼互变方法为基础,分析持荷等级、持荷时长、以及是否持荷对两种混凝土材料阻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持荷历史对混凝土阻尼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持荷等级而言,增加荷载不但意味着弹性与粘性成份的改变,其塑性及损伤引起的不可恢复变形同样会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发展,并通过改变混凝土的剩余弹性进而改变其阻尼性能。对于持荷时长而言,则是主要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化反应的进行改变了混凝土的粘性,同时其不可恢复变形也有一定的发展。(5)基于介尺度科学中的不同主导机制在耗能过程中竞争协调原理与最小耗能原理,对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在耗能过程中的塑性损伤耗能及粘弹性耗能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损伤—塑性变形耦合的塑性损伤本构导出了两种混凝土塑性损伤耗能机制的耗能率表达式。同时基于粘弹性理论导出了两种混凝土基于粘弹性耗能机制的耗能率表达式。基于EMMS(Energy-minimization multi-scale)原理的主导机制在竞争中的协调思想对两种耗能机制的临界点进行了识别,并对两种耗能机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耗能构成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粘弹性耗能成分高于普通混凝土,但两者差距并不大。再生粗骨料的掺入虽然提高了混凝土的耗能能力,但是对于耗能机制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有着相似的耗能机理,但总耗能量仍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韩琦悦[2](2021)在《一类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解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五十多年来,非线性科学已逐步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非线性科学在各个领域里面都有所涉猎,对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在各个领域和学科的研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在科学理论里亦或现实应用中,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都有其应用于实际的重要意义,它通常被用来研究力学、工程技术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流行病学等领域方面的问题.而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里,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模型,在各个科学领域里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运用调和分析等数学工具,研究了如下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的初值问题(?)上述方程在非线性光学、等离子体物理和流体力学等各个领域中都具有重要应用.在p不同的取值范围下分析整体解的存在性、解的时间衰减估计及其渐近行为对量子力学、光学等学科有具体的使用价值.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简述了与本文相关的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概述了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了本文所用到的基本符号、基本概念和一些常用不等式.在第三部分中,我们研究了上述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初值问题的低正则性.我们证明了此大初值问题整体解的存在性和解的时间衰减估计,并且讨论了解的渐近行为.在第四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当μ(t)=a/(1+t)(p-1)万时上述初值问题解的时间衰减估计.本节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初值v0∈H0,θ(R)时,应用调和分析法以及因式分解法研究了初值问题整体解的存在性及其L∞时间衰减估计;2.运用能量分析法研究了当初值v0∈H0,1(R)∩H1(R)时初值问题解的整体存在性,应用调和分析法并且借助Young不等式得到了解的L2时间衰减估计.

马国林[3](2021)在《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大规模风电场内流场的精确评估对于风电场的开发非常重要。在风力机尾流研究的诸多方法中,致动盘模型结合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方法由于占用计算资源少,计算结果相对准确,有着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致动盘模型对风力机做了诸多简化,两方程湍流模型也无法准确的重现真实风力机尾流的演化,所以这种方法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对风力机尾流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研究了湍流动能衰减规律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基于标准k-ε模型研究了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试图通过改进湍流模型、风轮体积力分布、机舱和塔筒的简化处理方式等提高致动盘模型在风力机尾流预测方面的精度,为研究风电场内流场及机组布局提供参考。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1)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两方程湍流模型(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在计算均匀流、剪切流和中性大气时的湍流动能衰减规律。从湍流模型封闭系数的确定过程、输运方程扩散项的影响因素、入口湍流变量和计算域网格尺度等方面分析了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在计算均匀来流时湍流动能的衰减规律及其本质物理区别;分析了在剪切流中湍流模型、入口湍流强度和湍流粘性比、来流速度梯度和输运方程扩散项对湍流变量衰减的影响规律,并与均匀流中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中性大气条件下不同顶部边界条件对湍流动能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三种来流条件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湍流动能衰减现象,且与以上因素有关,但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入口湍流变量和顶部边界条件降低下游的湍动能衰减程度。(2)研究了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的五种控制方法。提出了四种通过在两方程湍流模型输运方程右侧添加源项以控制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的方法,并研究了湍流模型封闭系数的两种确定过程对湍流动能衰减的影响。四种添加的源项分别是在标准k-ε模型、标准k-ω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的k方程和ε(ω)方程右侧添加可调节的保持项、可调节的自适应保持项、可调节的耗散项调整项和可调节的耗散项修正补充项。湍流模型封闭系数确定的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湍动能的生成与耗散的守恒关系及大气边界层中的实验值确定,第二种方法是通过自由剪切流扩散速率的经验值确定。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整相应源项系数或者湍流模型封闭系数实现对下游位置湍流动能衰减水平的有效控制。(3)讨论了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个问题。首先对文中用到的网格进行了无关性验证,然后采用基础致动盘模型结合标准k-ε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个问题:致动盘的厚度或者盘内的网格层数对数值模拟结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网格辨识的修正方法,包括修正体积力源项、优化网格划分方法和两者结合的方法;风轮体积力源项的添加方式的影响,在前人的基础上推导了7种体积力添加方法,最终确定了3种较为合适的;粗糙度高度、粗糙度长度、粗糙度系数、壁面函数和壁面首层网格高度等在致动盘模型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对比分析了三种入口湍流参数计算方法在致动盘模型预测风力机尾流方面的影响;研究了5种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及其相应组合方式的效果,分析了其对风力机尾流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问题的研究可以提高致动盘模型计算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4)从机舱和塔筒的简化处理、风轮体积力分布和湍流模型改进三个方面研究了致动盘模型的改进方法及其效果。研究了机舱和塔筒及其形状、机舱和塔筒的体积力添加方法、机舱和塔筒的体积力分布方式对致动盘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轴向诱导因子和周向诱导因子的考虑旋转的风轮体积力分布方式,并与其它体积力分布函数进行了对比;结合湍流动能衰减控制方法、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湍动能的耗散源项和生成源项研究了均匀来流和剪切来流下与致动盘模型结合的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改进方法。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风轮和机舱体积力的分布方式可以提高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将湍流动能衰减控制方法和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改善方法与其他湍流模型改进方法结合后,可以提高致动盘模型对尾流预测的准确性。

李青艳[4](2021)在《两类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组解的整体适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体动力学的数学模型通常由流体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热力学基本定律来描述.它在水动力学,大气和海洋科学以及石油化工等众多领域的理论和科学计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avier-Stokes方程组是描述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模型,对于该模型及其与其它方程的耦合模型的研究一直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的前沿热点课题.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两类流体力学方程组解的适定性.主要结论简介如下:1.在二维和三维有界区域上研究了粘性和热传导系数依赖于温度的完全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初边值问题.利用加权能量估计和先验假设得到一致先验估计,再结合连续性技巧,得到了小性假设下该问题强解的全局存在唯一性及其长时间行为,并给出了衰减估计.2.研究了粘性、热传导系数和磁耗散系数均依赖于温度的不可压热传导MHD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通过时间加权能量估计和先验假设得到一致先验估计,再结合连续性技巧,将局部解延拓至全局解,得到了小性假设下该问题强解的适定性,并研究了其长时间行为,给出了衰减估计.

陆恒星[5](2021)在《东海台风涌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衰减率估计》文中研究表明涌浪是海面极为重要的波浪形式,产生于源区风浪,离开风的作用区域后继续传播、变形并发生能量耗散。涌浪在时空上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其重要性得到了强调,备受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涌浪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且在大部分时间占主导作用,影响海气间能量和通量的交换形式。涌浪的空间尺度较大,因其传播距离远,持续作用时间长,往往蕴含巨大的能量。东海是我国三大边缘海之一,西接中国大陆,东边至琉球群岛,濒临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由于涌浪的传播速度较快,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谚语“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即在台风未到之前,其激发生成的涌浪先行到达。台风激发生成的涌浪更具有破坏力,对沿海设施及航行船只造成潜在威胁。西北太平洋台风期间,东海的涌浪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涌浪由台风激发生成,通过琉球群岛从西北太平洋传播进入东海,从源地向外传播过程中能量不断耗散。其中,衰减率是定量化描述涌浪传播过程中能量耗散的一个重要指标。不同于开阔大洋,东海有其特殊地形,与西北太平洋之间隔以琉球群岛,涌浪的传播受到限制。其相关研究较少,亟待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基于WAVEWATCⅢ(WW3)海浪模式,系统性的分析了 1978~2018近40年台风期间,不同强度、大小、速度和路径的台风激发生成的涌浪从西北太平洋通过琉球群岛传播进入东海形成浪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涌浪入射深度与台风要素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借助大量的卫星高度计数据集,以琉球群岛的宫古海峡为窗口,利用涌浪沿地球大圆弧传播原理,提出一种适于估计东海涌浪衰减率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利用WW3海浪模式制备了高精度的再分析浪场,结合1978~2018年台风历史资料和CFSR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三种路径台风激发的有效波高2 m及以上的涌浪进入东海形成浪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涌浪入射深度与台风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适当角度的台风外围涌浪主要通过与那国海峡、宫古海峡、边户岬-与路岛水道、奄美-吐噶喇海峡传入东海,其余受到岛屿阻挡。从1053个台风过程筛选得到的40个单独台风案例中,宫古海峡入射次数最多为33次,其次是边户岬-与路岛水道和奄美-吐噶喇海峡均为17次,与那国海峡为11次。奄美-吐噶喇海峡,宫古海峡、边户岬-与路岛水道和与那国海峡的涌浪入射深度达到最大时分别约为570 km、480 km、380 km和234 km。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型台风和西进型台风10级风半径、台风平均移动速度、入射角度对涌浪入射深度的影响较大,存在最优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为Yl=-0.43Sj—9.18Sd+1.94|Jd|+266.39和Yl=6.31Sj—12.58Sd+3.27|Jd|—229.26。单独台风要素与涌浪入射深度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基于上述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激发生成的涌浪以台风中心为源区向外近似扇形散开,沿地球大圆弧传播,一部分被岛屿阻挡,另一部分角度适当的涌浪通过琉球群岛的海峡传播进东海并逐渐衰减,使得传播进东海的涌浪成分相对单一,这为研究东海涌浪衰减率打开了窗口。涌浪衰减率的研究需要基于耗散机制的物理解释,目前涌浪衰减机制尚未有统一的认识。随着卫星观测的积累,借助海浪数值模式推动了涌浪耗散机制和衰减率的研究。本文研究距离台风源地600~1500km 的近场涌浪,基于 1992~2018 年 TOPEX/Poseidon 和 Jason-1/2/3 庞大的卫星高度计数据集,巧妙利用琉球群岛的特殊地形,以宫古海峡为窗口,利用涌浪沿地球大圆弧传播原理,筛选了 4条与涌浪传播方向一致的高度计轨道来估计涌浪衰减率。基于涌浪衰减的物理机制是与湍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得到无量纲涌浪衰减因子b1分别为1.4×10-3、1.1×10-3、1.3×10-3和1.5×10-3,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取4条轨道的衰减因子平均值b1=1.3×10-3做衰减曲线,与高度计观测有效波高拟合结果较好,说明该方法可以用来估计东海涌浪衰减率。

佘端[6](2021)在《相对论磁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温度大于1012K的早期宇宙中,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普通物质被溶解成夸克和胶子组成的等离子体。这种原始物质状态被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可以通过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研究QGP的理论基础是强相互作用的色SU(3)规范理论,即量子色动力学(QCD)。为了使QCD预言和实验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必须开发一套描述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产生的热致密物质时空演化的一般框架。相对论流体力学辅以合适的初始条件是已知的这样一个框架。近年来,理论上和实验上都认识到了在假设完美QGP流体之外考虑耗散效应的重要性。我们首先介绍热力学基本定律和推导将在本论文后面用到的热力学关系。接着,简要回顾了相对论理想流体力学并推导理想流体守恒流的一般形式和其运动方程。利用流体力学四维速度的定义,给出了协变热力学关系。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出Navier-Stokes理论的协变版本。本文讨论了相对论Navier-Stokes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即理论的因果性和不稳定性。我们也回顾了 Israel-Stewart理论,并展示如何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因果流体力学方程。非对心重离子碰撞会产生极强的磁场和巨大的轨道角动量。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RHIC能量下,对撞产生的磁场预计高达1018高斯,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能量下,磁场将高达1019高斯。这种瞬变电磁场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流体力学描述中可能产生各种新的效应。在强磁场背景下,需要引入流体和磁场的耦合方程以及磁场的演化方程,于是流体力学模型将会扩展成相对论磁流体力学(MHD)。首先介绍了相对论磁流体和相对论理想磁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然后,介绍了1+1维相对论理想磁流体力学中Bjorken流解析解的工作,该工作也是我们第一个工作的理论基础。中间快度区域束流方向膨胀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可以用1+1维Bjorken流较好的描述。这导致末态粒子谱平坦的快度分布,但与RHIC和LHC的观测结果不一致。而且,实际情况下,中间快度的能量密度比Bjorken流下降得更快。虽然Bjorken解被广泛使用,但流体力学的纵向膨胀动力学似乎能够为初始能量密度的估计和末态的描述提供更真实地估计。因此,我们研究了均匀横向磁场下1+1维相对论磁流体力学的纵向加速度效应,并且给出了特殊状态方程下能量密度的解析解和一般状态方程下能量密度的数值解。结果表明纵向加速度参数、磁场衰减参数、初始磁化参数和状态方程参数对系统能量密度演化有不寻常的效应。最后,也介绍了含磁化效应的均匀横向磁场背景下1+1维相对论磁流体力学中Bjorken流解析解的工作,该工作也是我们第一个工作的理论基础。此外也介绍了相对论耗散磁流体力学的工作,这个工作对我们第三个工作有一定启发意义。接着介绍了反常流体最早期的工作,通过热力学关系可以确定一些输运系数,而且这块内容是目前的新动向。接着我们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第二个工作,由含纵向加速度的1+1维相对论电阻磁流体力学模型给出了电磁场解析解和能量密度分布的数值解。该研究表明,由于电磁场的存在,流体能量密度比Bjorken流下降得更快,即能量流到大快度区域。受到自旋流体力学有关工作的启发,基于粘滞流体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其推广到角动量粘滞流体的初期理论领域,基于理想流体引入一阶耗散量来描述粘滞流体,其中用到匹配条件、耗散量张量分解、速度场的定义等标准粘滞流体推导技巧,并通过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出角动量粘滞一阶流体理论,希望提供一种能解释Λ超子极化效应的流体力学模型。

黄佳习[7](2020)在《几何色散型方程的适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几何色散方程及其应用.色散方程来自于物理和工程的波传播现象,例如水波、光学、激光、铁磁、粒子物理、广义相对论等等.Schrodinger映射流和波映射方程是几何色散方程中两个典型的模型,其中Schrodinger映射流刻画了铁磁链的运动,而波映射方程则是物理中熟知的非线性σ-模型,与Einstein引力方程的某些特殊情形有关.其它的几何色散模型还包括 Maxwell-Klein-Gordon 方程、双曲 Yang-Mills 方程、Maxwell-Dirac 方程、Landau-Lifshitz流等模型.同时几何色散方程在流体中也广泛存在,如双曲液晶、斜平均曲率流等.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底流形和目标流形的几何如何影响几何流的长时间行为.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工作,如Tataru、Tao、Kenig、Merle、Klainerman等都在此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它已经成为色散方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论文,我们将考虑H2→S2的等变Schrodinger映射流和三维双曲Ericksen-Leslie液晶方程,并证明小初值整体适定性.首先,我们考虑从H2到S2的Schrodinger流,并证明其局部适定性和等变条件下的小初值整体适定性.这里我们利用McGahagan[64]中介绍的逼近迭代格式和平行移动方法证明此Schrodinger映射流的大初值局部适定性.接着,我们在Coulomb标架下将对等变的Schrodinger流的研究转化成对一个带位势的耦合Schrodinger方程的研究.对此方程,通过Strichartz估计和扰动方法可以得到其小初值整体适定性.从而由此方程的解构造出Schrodinger流的解并最终给出Schrodinger流的整体存在性.其次,双曲Ericksen-Leslie液晶方程是Navier-Stokes方程耦合映到S2的波映射的系统,是由Ericksen-Leslie推导出的,它既有不可压模型也有可压模型.尽管抛物型液晶模型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双曲型液晶的研究仍方兴未艾.这里我们分别对不带运动传输项的不可压液晶模型和最简化的可压液晶模型证明了小初值整体正则性.由于此方程是一个拟线性方程,我们的论证结合了向量场方法和Fourier分析.此论证过程主要依赖于高阶能量估计和衰减估计的相互作用,这是基于时空共振方法的思想.时空共振方法是经Germain-Masmoudi-Shatah[21-23]发展成熟并在Schrodinger方程、Euler-Maxwell方程、水波等方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不可压液晶方程,衰减估计主要通过耗散性得到,而对于可压液晶方程,由于低频部分和高频部分分别主要展现了波传播和耗散的特性,因此衰减估计需要通过分别考虑高频和低频部分,再利用耗散性得到.为了得到能量估计,尽管时间共振集没有相匹配的零结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空间共振集是空集以及耗散效应证明能量是缓慢增长的.从而由上面两部分得到小初值整体适定性.

吴龙梁[8](2020)在《基于能量耗散的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实现了填筑工程全面的、实时的、连续的质量控制,采用该技术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的提高施工水平和管理效率,研究和推广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促进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该技术在深圳地区的适用性,本文以路基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能量模型和DMV指标,研究了碾压参数对振动测值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碾压参数与振动测值的联系,并总结形成了适用性较强的连续压实控制质量评估方法。最后,针对深圳机场T4航站区扩建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本文研究成果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工作可较好的改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适用性,从而为该技术在深圳地区的成功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能量模型和DMV指标,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可反映填筑层压实状态的能量控制方程和指标,有效的解决了力学模型面临的接触失耦和滞后角取值的难题。通过能量模型直接建立了控制指标与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联系,给出了采用振动测值评价压实质量的理论解释。(2)推导了非线性振动的能量耗散率计算公式,为振动荷载下动力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从能量的角度探讨填料内部的振动规律,较好的揭示填筑体内部的能量衰减和空间分布规律,可为振动压实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3)系统的研究了碾压参数对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影响规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振动测值的影响因素。以花岗岩残积土填料为例,通过开展室内试验和现场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包括填料含水量在内的碾压参数对振动测值以及相关性校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克里金插值方法建立了碾压参数与振动测值的联系,为改善该技术的适用性提供了较好的途径。(4)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应用经验,总结形成了适用性良好的连续压实质量评估方法,为该技术的精细化应用和管理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建议。

谷传伟[9](2020)在《具部分耗散的二维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研究》文中认为磁微极流体方程组描述了导电微极流体在磁场中的运动现象.当二维不可压缩磁微极流体方程组中速度场,微旋转场和磁场都具有完全耗散时,容易得到经典解的整体存在性和唯一性.而对于无粘性情况,该方程组解的整体正则性仍然是公开问题.所以,我们研究中间情形,即部分耗散情形.本文对两类具有部分耗散的二维磁微极流体方程的整体适定性和解的长时间行为进行了研究.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仅具有速度耗散和部分磁扩散的二维不可压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通过构造新的组合量以及利用能量方法和一维热核算子的极大正则性,克服了部分磁扩散带来的困难,得到了该方程组经典解的存在唯一性.在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仅具有微旋转速度耗散和磁扩散的二维不可压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和解的衰减估计.首先,利用能量估计和交换子估计等方法,得到了小初值整体光滑解的存在唯一性;然后,通过充分利用该方程组的特殊结构,并结合能量方法和热核算子的极大正则性,克服了部分耗散带来的困难,得到了该方程组解的衰减估计.

李丹[10](2020)在《具有部分的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解的适定性》文中研究表明流体力学是偏微分方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的主要问题来源于地球物理、电磁学、海洋流体和大气科学。Boussinesq方程组是描述海洋中的流体和大气层中的流体遇到湍流现象的物理模型,在天气预报等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自Alfven首次讨论了无磁扩散时背景磁场的线性稳定性以来,在平衡态附近扰动后解的稳定性和大时间行为就吸引了很多数学工作者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具有部分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适定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以后,还介绍了研究需要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文章致力于研究具有部分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在平衡态附近的稳定性以及大时间行为问题;还讨论具有分数阶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组弱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具有部分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解的适定性研究意义以及分别对不同种类型的Boussinesq方程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我们分别对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内容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和对本文的记号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总结了文章需用到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的不等式估计,泛函空间,傅里叶变换,Boussinesq方程的分类。第三章讨论了具有部分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在平衡态附近扰动后的方程,通过用各向异性估计、靴带原理以及常微分中的定性理论方法分别证明了方程在H1和H2空间解的稳定性,我们利用任意两个解之差的范数证明解的唯一性。在第四章中,我们首先求出扰动后方程组的线性部分,利用Plancherel不等式、以及能量方法计算出线性部分的衰减速率。第五章将建立初值(?)在α和β的最大可能范围内解的局部存在性和唯一性。我们主要利用逐步逼近的方法证明弱解的存在性;我们用任意两个弱解之差的范数来证明了弱解的唯一性。最后对本文总结以及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些展望。

二、Dissipation and Decay Estimat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issipation and Decay Estimates(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及其非线性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再生混凝土阻尼研究现状
        1.2.1 再生粗骨料及其预处理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1.2.2 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性能测试方法
        1.2.3 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非线性
        1.2.4 再生混凝土粘弹性特性及其在耗能分析的应用
        1.2.5 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异性研究
    1.3 研究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基于贝叶斯统计的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变异性
    2.1 试验方案与准备
        2.1.1 材料物理性能
        2.1.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3 试件设计
        2.1.4 试验设备及加载
    2.2 再生混凝土动力特性变异性试验结果
        2.2.1 再生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2.2.2 再生混凝土基频及阻尼试验结果及统计参数
    2.3 基于样本统计的再生混凝土静动力性能概率分布
        2.3.1 描述混凝土静动力特性的常用分布
        2.3.2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分布参数确定
        2.3.3 再生混凝土静动力特性先验分布检验
    2.4 基于贝叶斯统计的再生混凝土静动力特性分布模型
        2.4.1 贝叶斯统计推断
        2.4.2 基于模糊先验信息的贝叶斯概率模型
        2.4.3 再生混凝土动力特性变异系数概率模型
        2.4.4 再生混凝土贝叶斯静动力概率模型的后验预测检验
    2.5 基于贝叶斯广义线性模型的再生混凝土动力特性推断
    2.6 本章小结
3 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相关非线性材料阻尼
    3.1 试验方案
        3.1.1 材料物理性能
        3.1.2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与试件设计
        3.1.3 试验设备及加载方案
    3.2 再生混凝土材料轴压循环荷载试验结果
        3.2.1 强度及弹性模量
        3.2.2 荷载指标
        3.2.3 动态模量
        3.2.4 滞回耗能
    3.3 再生混凝土非线性材料阻尼模型
        3.3.1 再生混凝土材料滞回耗能的计算
        3.3.2 再生混凝土材料非线性强度与动态模量
        3.3.3 再生混凝土非线性材料阻尼模型
    3.4 基于静动力性能的再生粗骨料粒径及取代率优化
        3.4.1 静力力学性能与阻尼特性的关系
        3.4.2 再生粗骨料粒径与取代率优化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粘弹性理论的再生混凝土率相关材料阻尼
    4.1 基于粘弹性理论的混凝土材料阻尼性能
        4.1.1 时域下粘弹性材料函数
        4.1.2 拉氏域下粘弹性材料函数
        4.1.3 频域下粘弹性材料函数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材料与试件设计
        4.2.2 试验设备及加载方案
    4.3 再生混凝土材料粘弹性能试验结果
        4.3.1 再生混凝土材料静力力学性能的依时性
        4.3.2 再生混凝土梁徐变变形
        4.3.3 再生混凝土梁加卸载变形
        4.3.4 再生混凝土时变阻尼特征
    4.4 再生混凝土率相关材料阻尼特性
        4.4.1 再生混凝土材料徐变柔量
        4.4.2 再生混凝土率相关材料阻尼特性及验证
        4.4.3 再生混凝土材料粘弹性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持荷历史对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性能演变的影响
    5.1 试验方案
        5.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5.1.2 加载方案
    5.2 不同持荷历史下试验结果
        5.2.1 不同持荷等级下的试验梁变形发展及卸载后变形恢复
        5.2.2 不同持荷时长下的试验梁变形发展及卸载后变形恢复
        5.2.3 加卸载模量
        5.2.4 不同持荷时长下的时变阻尼特征
    5.3 不同持荷历史的再生混凝土材料粘弹性参数识别
        5.3.1 持荷等级对分数导数粘弹性参数的影响
        5.3.2 持荷时间对分数导数粘弹性模型参数的影响
    5.4 不同持荷历史过程下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演变过程
        5.4.1 不同持荷阶段的材料阻尼计算
        5.4.2 持荷等级及加卸载对材料阻尼变化的影响
        5.4.3 持荷时长及对应加卸载对材料阻尼变化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竞争协调原理的再生混凝土材料耗能构成
    6.1 能量最小多尺度与最小耗能原理
        6.1.1 能量最小多尺度原理
        6.1.2 最小耗能原理
    6.2 基于最小耗能原理的再生混凝土材料塑性损伤耗能
        6.2.1 基于能量的再生混凝土受压塑性损伤演变
        6.2.2 基于最小耗能率的塑性损伤耗能
    6.3 基于最小耗能原理的再生混凝土材料粘弹性耗能
        6.3.1 再生混凝土材料持荷下粘弹性变形
        6.3.2 基于最小耗能率的粘弹性耗能
    6.4 再生混凝土材料在持荷下阻尼构成演变规律
        6.4.1 混凝土材料耗能的构成
        6.4.2 不同变形分配条件下的总体耗能量变化规律
        6.4.3 再生混凝土塑性损伤耗能与粘弹性耗能的能耗分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一类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基本记号
    2.2 基本概念
    2.3 基本性质
    2.4 主要结论
第三章 一类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解的渐近性质
    3.1 解的整体存在性
    3.2 解的渐近行为
    3.3 例子
第四章 一类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解的时间衰减估计
    4.1 解的L~∞时间衰减估计
    4.2 解的L~2时间衰减估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致谢

(3)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
        1.4.2 致动盘模型改进方法研究
        1.4.3 湍流动能衰减规律及其控制方法研究
        1.4.4 平衡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性改善方法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湍流动能衰减
        2.1.1 两方程湍流模型
        2.1.2 湍流动能衰减概念
        2.1.3 湍流动能衰减理论分析
    2.2 致动盘模型
    2.3 平衡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性改善方法
        2.3.1 平衡大气边界层概念
        2.3.2 常用的入流条件
        2.3.3 平衡大气边界层自保持性改善方法
    2.4 验证风力机介绍
        2.4.1 GH风洞风力机
        2.4.2 TNO风洞风力机
        2.4.3 Nibe B风力机
        2.4.4 Sexbierum风力机
        2.4.5 Dawin180 k W风力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湍流动能衰减规律研究
    3.1 湍流动能衰减理论分析
        3.1.1 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分析
        3.1.2 剪切流中湍流动能衰减分析
        3.1.3 中性大气条件下湍流动能衰减分析
    3.2 湍流动能衰减数值模拟
        3.2.1 计算域和网格
        3.2.2 数值方法
        3.2.3 边界条件
    3.3 湍流动能衰减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3.1 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规律验证
        3.3.2 剪切流中湍流动能衰减规律验证
        3.3.3 中性大气条件下湍流动能衰减规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两方程湍流模型的均匀流中湍流动能衰减控制方法研究
    4.1 其他学者关于湍流动能衰减控制的模型
        4.1.1 SST-sust模型
        4.1.2 SST-Csust模型
        4.1.3 SST-Dsust模型
    4.2 添加源项法
        4.2.1 IASIM?模型
        4.2.2 IASIM∥模型
        4.2.3 IACM模型
        4.2.4 DTCM模型
    4.3 封闭系数调整法
    4.4 数值模拟
        4.4.1 计算域和网格
        4.4.2 数值方法
        4.4.3 边界条件
    4.5 结果与分析
        4.5.1 IASIM?模型
        4.5.2 IASIM∥模型
        4.5.3 IACM模型
        4.5.4 DTCM模型
        4.5.5 ICCAM?模型和ICCAM∥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点讨论
    5.1 数值计算方法
        5.1.1 计算域和网格
        5.1.2 数值方法
        5.1.3 边界条件
        5.1.4 网格无关性验证
    5.2 致动盘模型改进前的几点讨论
        5.2.1 致动盘厚度的影响
        5.2.2 网格辨识的影响
        5.2.3 来流风速的处理
        5.2.4 壁面条件的处理
        5.2.5 入口湍流参数的计算
        5.2.6 平衡大气边界层保持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
    6.1 机舱和塔筒处理方式的改进
        6.1.1 其他学者的工作
        6.1.2 本文工作
    6.2 风轮体积力分布方式的改进
        6.2.1 其他学者的工作
        6.2.2 本文工作
    6.3 湍流模型的改进
        6.3.1 其他学者的工作
        6.3.2 本文工作
        6.3.3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两类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组解的整体适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Navier-Stokes方程组的适定性
        1.1.2 MHD方程组的适定性
    1.2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符号和约定
    2.2 几个常用不等式
    2.3 两个重要引理
第三章 Navier-Stokes方程组的全局适定性
    3.1 引言
    3.2 先验估计
        3.2.1 热传导系数依赖于温度的情形
        3.2.2 热传导系数为常数的情形
    3.3 主要结论的证明
        3.3.1 长时间行为
        3.3.2 全局适定性
第四章 MHD方程组的全局适定性
    4.1 引言
    4.2 先验估计
        4.2.1 热传导系数依赖于温度的情形
        4.2.2 热传导系数为常数的情形
    4.3 主要结论的证明
        4.3.1 长时间行为
        4.3.2 全局适定性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致谢

(5)东海台风涌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衰减率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台风涌浪的传播特征研究现状
        1.2.2 涌浪耗散的物理机制研究现状
        1.2.3 涌浪衰减率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及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数据
    2.3 卫星高度计的观测
3 WAVETACHⅢ模式数据
    3.1 模型介绍
        3.1.1 模式控制方程
        3.1.2 模式参数化方案
    3.2 模型设置及验证
        3.2.1 模式设置
        3.2.2 模式验证
4 东海台风涌浪的空间分布特征
    4.1 台风筛选方法及案例分析
        4.1.1 台风筛选方法
        4.1.2 台风9710 号案例分析
    4.2 台风涌浪的入射深度及传播特征
        4.2.1 登陆型台风案例分析
        4.2.2 西进型台风案例分析
        4.2.3 转向型台风案例分析
    4.3 涌浪入射深度影响因素分析
        4.3.1 涌浪与台风要素的相互关系
        4.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4 小结
5 东海台风涌浪的衰减率估计
    5.1 研究方法介绍
        5.1.1 涌浪衰减率估计方法
        5.1.2 高度计轨道筛选方法
    5.2 涌浪衰减模型介绍
    5.3 筛选结果与案例分析
        5.3.1 高度计轨道筛选结果
        5.3.2 台风0302 号案例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高度计轨道筛选结果
        5.4.2 涌浪衰减曲线拟合
    5.5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相对论磁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简介
    1.2 相对论流体力学
    1.3 相对论耗散流体力学的问题
    1.4 约定和符号
    1.5 本文提纲
第二章 热力学和相对论流体力学
    2.1 热力学
    2.2 相对论理想流体力学
    2.3 协变热力学
    2.4 相对论耗散流体力学
        2.4.1 匹配条件
        2.4.2 耗散量的张量分解
        2.4.3 速度场的定义
        2.4.4 相对论Navier-Stokes理论
        2.4.5 Israel-Stewart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对论理想磁流体力学
    3.1 洛伦兹变换
    3.2 相对论气体动力学和能动量张量
    3.3 电磁场张量和麦克斯韦方程
    3.4 相对论理想磁流体力学
    3.5 1+1维相对论磁流体力学中的解析Bjorken流
    3.6 含纵向加速度的1+1维相对论磁流体力学
    3.7 含磁化效应的1+1维相对论磁流体力学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对论电阻磁流体力学
    4.1 相对论耗散磁流体力学
    4.2 反常磁流体力学
    4.3 含纵向加速度的1+1维相对论电阻磁流体力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角动量粘滞流体力学
    5.1 角动量理想流体力学
        5.1.1 热力学
        5.1.2 角动量理想流体力学
        5.1.3 协变热力学
    5.2 角动量粘滞流体
        5.2.1 匹配条件
        5.2.2 耗散量的张量分解
        5.2.3 速度场的定义
        5.2.4 一阶角动量粘滞流体力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录A 附录
    A.1 坐标变换
        A.1.1 Minkowski时空
        A.1.2 光锥坐标
        A.1.3 Milne坐标
    A.2 电磁场变换规则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几何色散型方程的适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
        1.1.1 Schrodinger映射流
        1.1.2 Ericksen-Leslie双曲液晶
    1.2 主要结果及证明思路
        1.2.1 双曲空间H~2到球面S~2上的Schrodinger流
        1.2.2 Ericksen-Leslie双曲液晶方程
    1.3 论文的布局
    1.4 一些记号
第2章 预备知识
    2.1 双曲空间及相关的函数空间和不等式
    2.2 Fourier变换
    2.3 基本的线性衰减估计和不等式
第3章 双曲空间上的Schrodinger流
    3.1 Schrodinger流的局部适定性
    3.2 等变Schrodinger流在Coulomb标架下的表示
        3.2.1 Coulomb标架
        3.2.2 Coulomb标架下的Schrodinger流:ψ~±-统
        3.2.3 从微分场ψ~+恢复映射u
    3.3 Cauchy问题
        3.3.1 Strichartz估计
        3.3.2 Cauchy理论
第4章 不可压双曲液晶的小初值整体正则性
    4.1 主要的命题
    4.2 v和Φ的衰减估计
        4.2.1 Φ的衰减估计
        4.2.2 速度场v的衰减估计
    4.3 能量估计
        4.3.1 能量估计: v和Φ的Sobolev-范数估计
        4.3.2 加权能量估计: v~((a))和Φ~((a))的加权范数估计
    4.4 关于Ψ的估计: L~2-加权范数
第5章 可压双曲液晶的小初值整体正则性
    5.1 主要的命题
    5.2 (?),u和Φ的衰减估计
        5.2.1 基本的线性衰减估计
        5.2.2 Φ的衰减估计
        5.2.3 (?)和u的衰减估计
        5.2.4 ▽(?)~((a))和▽u~((a))对于|a|≤N_1的衰减估计
    5.3 能量估计,Ⅰ:Sobolev空间
        5.3.1 (?)和u的能量估计
        5.3.2 Φ的基本能量估计
    5.4 能量估计,Ⅱ:加权空间
        5.4.1 Z~a(?)和Z~au对于1≤|a|≤N_1的估计
        5.4.2 Z~aΦ对于1≤|a|≤N_1的估计
    5.5 Ψ的估计:加权L~2空间
附录A 将不可压液晶系统对角化
    A.1 从(1.11)推导系统(1.24)和(1.27)
    A.2 推导系统(4.1)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能量耗散的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识别模型和质量评估指标
        1.2.2 压实工艺和填料特性试验研究
        1.2.3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现场应用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章节安排
        1.3.4 主要创新点
        1.3.5 技术路线
2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能量模型及指标
    2.1 能量模型的建立
        2.1.1 振动系统的总能量
        2.1.2 机械非线性振动耗散的能量
        2.1.3 填筑体耗散的能量
    2.2 能量指标的提出和计算
        2.2.1 DMV指标的提出
        2.2.2 DMV指标的计算
    2.3 能量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2.3.1 可重复性分析
        2.3.2 敏感性分析
        2.3.3 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花岗岩残积土的压实特性
    3.1 概述
    3.2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性质
        3.2.1 颗粒成分
        3.2.2 物理力学性质
        3.2.3 压实特性
    3.3 含水量对振动压实的影响
        3.3.1 试验方案及实施
        3.3.2 含水量对振动测值的影响
        3.3.3 含水量对相关性校验的影响
        3.3.4 含水量对填料内部振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现场模拟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填筑体内部的振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案及实施
        4.2.2 路基内部的空间动态响应规律
        4.2.3 基于能量耗散率的振动规律
    4.3 碾压工艺对振动测值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
        4.3.2 行进速度和激振力的影响
        4.3.3 碾压遍数的影响
        4.3.4 下卧层刚度的影响
        4.3.5 激振力对相关性校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连续压实多元回归模型
    5.1 连续压实监控模型
        5.1.1 多元回归模型
        5.1.2 质量评估模型
    5.2 模型的试验验证
        5.2.1 试验方案和实施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工程实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目标值的确定
        5.3.3 质量验收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连续压实控制工艺流程及质量评价方法
    6.1 连续压实监测指标的确定
    6.2 关键工艺流程研究
        6.2.1 碾压质量控制工艺流程
        6.2.2 目标值率定的流程
        6.2.3 碾压过程控制要求
    6.3 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6.3.1 压实质量评价内容
        6.3.2 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
    7.1 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压实
        7.1.1 工程概况
        7.1.2 工程特点及碾压设计要求
        7.1.3 连续压实监测的实施
    7.2 连续压实的质量评价
        7.2.1 目标值的率定
        7.2.2 基于目标值校准法的质量评价
        7.2.3 基于薄弱区识别法的质量评价
    7.3 基于能量原理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初步应用
        7.3.1 目标值的率定
        7.3.2 碾压质量的评估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具部分耗散的二维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发展概况
    1.2 文章结构和主要研究结果
2 预备知识
    2.1 函数空间
        2.1.1 L~p空间
        2.1.2 齐次Sobolev空间
        2.1.3 非齐次Sobolev空间
    2.2 常用不等式及引理
3 仅具有速度场耗散和部分磁扩散的二维不可压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
    3.1 引言
    3.2 定理 3.1.1 的证明
4 仅具有微旋转速度耗散和磁扩散的二维不可压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整体适定性和解的长时间行为
    4.1 引言
    4.2 定理 4.1.1 的证明
    4.3 定理 4.1.2 的证明
    4.4 定理 4.1.3 的证明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与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具有部分的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解的适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Boussinesq方程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记号说明
    1.5 小结
第2章 主要理论基础
    2.1 不等式定理
    2.2 泛函空间
    2.3 傅里叶变换
    2.4 Boussinesq方程分类
        2.4.1 标准的Boussinesq方程组:
        2.4.2 分数阶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组
        2.4.3 各项异性耗散的Boussinesq的方程组
        2.4.4 扩散依赖于θ的Boussinesq方程组
    2.5 小结
第3章 部分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解的稳定性
    3.1 引言
    3.2 H~1-稳定性
    3.3 H~2-稳定性
    3.4 唯一性
    3.5 小结
第4章 具有部分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的衰减估计
    4.1 引言
    4.2 衰减估计证明
    4.3 小结
第5章 分数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弱解存在唯一性
    5.1 引言
    5.2 准备工作
        5.2.1 Besov空间
        5.2.2 Bernstein 不等式
        5.2.3 引理
    5.3 弱解的局部存在性
    5.4 弱解的唯一性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Dissipation and Decay Estimates(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混凝土材料阻尼及其非线性特性研究[D]. 张鹏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一类具有次临界非线性项的薛定谔方程解的研究[D]. 韩琦悦. 延边大学, 2021(02)
  • [3]基于改进致动盘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特性研究[D]. 马国林.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4]两类不可压流体力学方程组解的整体适定性研究[D]. 李青艳. 西北大学, 2021(10)
  • [5]东海台风涌浪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衰减率估计[D]. 陆恒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相对论磁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D]. 佘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几何色散型方程的适定性[D]. 黄佳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基于能量耗散的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D]. 吴龙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9]具部分耗散的二维磁微极流体方程组的研究[D]. 谷传伟.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具有部分的耗散的Boussinesq方程解的适定性[D]. 李丹.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耗散和衰减估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