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脑组织及脑肿瘤周围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测定

水肿脑组织及脑肿瘤周围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测定

一、脑肿瘤周围水肿脑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陈萍[1](2021)在《Th1/Th2/Th17细胞因子表达和尿液CD80排泄在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的价值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Th1/Th2/Th17细胞因子表达在成人微小病变肾病患者中的意义[目的]微小病变肾病(MCD)是一种与T细胞相关的免疫性疾病。T细胞功能失调可释放出循环因子,进而导致足细胞损伤及MCD的发生。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找到具体的循环因子。我们通过观察成人MCD患者淋巴亚群的表达,检测MCD患者Th1/Th2/Th17细胞因子的表达,并探讨其在成人MCD患者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4.1岁,年龄范围:18-56岁。其中包括成人MCD复发患者10例,成人MCD缓解患者9例,健康对照者9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包括 CD3+T 细胞,CD3+CD4+T 细胞,CD3+CD8+T 细胞,CD3-CD19+B细胞和CD3-CD16/CD56+NK细胞。用细胞因子芯片检测MCD复发组(n=6)、MCD缓解组(n=3)及健康对照组(n=3)血清中Th1/Th2/Th17的3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CD3+T细胞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75.74±2.36%,72.59±2.15%和 70.98±2.85%,P=0.445)。CD3+CD4+T细胞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3 5.07±2.02%,37.45±1.94%和 35.23±2.4%,P=0.802)。MCD 复发组 CD3+CD8+T细胞比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高(42.7±2.29%vs 27.42±1.51%,P=0.008和42.7±2.29%vs 27.97±2.34%,P<0.001)。MCD 复发组 CD4+/CD8+比 MCD 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低(0.84±0.09 vs 1.45±0.14,P=0.014 和 0.84±0.09 vs 1.4±0.12,P=0.005)。CD3-CD16/CD56+NK细胞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44±1.54%,14.44±1.4%和11.52±1.7%,P=0.199)。CD3-CD19+B细胞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85±1.14%,15.10±2.56%和12.05±1.12%,P=0.445)。蛋白质芯片技术研究发现34种Th1/Th2/Th17细胞因子中,GM-CSF和TRNACE在MCD复发组比MCD缓解组升高大于1.5倍。MCD复发组GM-CSF、il-10、il-22 和 TNF beta 比健康对照组高。[结论]Th1/Th2/Th17细胞功能失调导致淋巴细胞因子GM-CSF和TRNACE在MCD复发患者升高,可能在成人MCD患者疾病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部分:CD80表达在成人微小病变肾病患者中的价值[目的]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成分,它参与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微小病变肾病(MCD)被认为是一种足细胞病,而CD80在足细胞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CD80在成人MCD中作用机制不明。本研究通过检测CD80在成人MCD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成人MCD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2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4.1岁,年龄范围:18-56岁。包括成人MCD复发患者10例,成人MCD缓解患者9例,健康对照组9例。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尿液中的CD80和CLTA-4浓度。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对MCD复发患者肾组织CD80和WT-1、synaptopodin进行双套染色。[结果]MCD复发组尿液CD80比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598.4±115.8 vs 81.78±7.04 ng/g creatinine;P<0.001 和 598.4±115.8 vs 67.44±8.94 ng/g creatinine;P<0.001);MCD缓解组尿液CD80与健康对照组尿液CD80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1.78±7.04 vs 67.44±8.94 ng/g creatinine;P=0.269);血清CD80表达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379.9±32.3,287.6±19.48,342.4±28.43,pg/ml,P=0.081)。MCD 复发组尿液CD80与尿蛋白无相关性(r=-0.32,P=0.366)。尿液中CTLA-4的表达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73.7±8.73,155.0±8.54 和 160.0±10.85,ng/g creatinine;P=0.098)。血清中 CTLA-4 的表达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49±9.9,143±11.7,和 148±12.3 pg/ml;P=0.949)。与 MCD 缓解组相比较,MCD 复发组尿CD80/CTLA-4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8±0.71 vs 0.53±0.03,p=0.004);血清CD80/CTLA-4在MCD复发组、MCD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61±0.24,2.10±0.16和2.52±0.25,P=0.278)。通过对MCD复发患者肾组织切片的免疫荧光套染,我们发现CD80与足细胞特异性的标志物WT-1、synaptopodin有共同染色的地方。[结论]成人MCD复发患者尿液中CD80表达升高,且CD80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上,这表明尿液中CD80来源于足细胞,提示其可能与MCD的疾病复发、诊断及预后有关。

陈玲[2](2020)在《自发性脑出血后外周血黏膜相关不变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占所有出血性卒中的70%,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研究表明sICH后出血部位及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了广泛的炎症反应,可加重局部脑组织损伤及神经功能恶化。同时受损伤的大脑也会重塑外周免疫并将外周免疫由激活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以及二级淋巴器官的萎缩。这种外周免疫抑制可能是造成卒中后感染并发症的关键因素,而卒中后感染与预后不良有关。粘膜相关不变 T 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MAIT cells)是一种先天样的淋巴细胞,功能介于先天性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之间,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A及少量的IL-2和IL-22。最初的研究发现该细胞在肠道的粘膜固有层中含量丰富,因此将该细胞命名为粘膜相关不变T细胞,其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已经表明MAIT细胞可参与多种疾病的致病机制。目前MAI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的较为广泛,且大部分研究表明MAI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普遍发挥保护作用,缺乏MAIT细胞的小鼠易于感染,并且可导致感染加重;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则表现为外周血频率降低及功能先兆激活。另外有研究表明该细胞可能是在充分诱导机体的适应性免疫之前发挥保护作用。目的探讨sICH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外周血MAIT细胞的频率与sICH后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住院的63例急性sICH患者,40名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对照组采集一次EDTA抗凝外周血10ml,于发病第1天及第3天收集sICH患者EDTA抗凝血外周血10ml,其中第1天63例,第3天32例(因行血肿清除术或出院及转院而排除一部分患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CH组及对照组外周血MAIT(CD3+CD8a+CD161highTCRVα7.2+)细胞占 CD3+T 淋巴细胞的比率(MAIT/CD3+T,%),使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17A的水平。收集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检验资料、头颅CT等。在发病第3天评定患者是否感染,电话随访患者3个月mRS(modified Rankin Scale,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ICH组第1天(P<0.01)及第3天(P<0.05)外周血MAIT细胞的频率均显着降低。细胞因子TNF-α、IFN-γ以及IL-17A在sICH后第1天及第3天均显着升高(P<0.001),未发现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与TNF-α、IFN-γ以及IL-17A的相关性。2.通过比较发现,sICH后第3天感染组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而第1天感染组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与非感染组比较未发现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在非感染组中第3天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明显高于第1天(P<0.01);相反的是,在感染组中第3天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明显低于第1天(P<0.01)。3.感染组的3个月后mRS评分高于非感染组(P<0.05);4.sICH发病第3天血清中的IFN-γ水平升高与3个月预后良好有关(-0.399,P<0.05)。结论sICH后急性期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下降,MAIT细胞的持续降低与sICH后感染的发生有关,提示MAIT细胞的降低可能参与卒中后免疫抑制。

李军[3](2019)在《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组通过观察扶肺固肾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大鼠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水平的影响,探讨扶肺固肾饮对COPD的作用机制。为今后扶肺固肾饮防治COPD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医药防治COPD提供思路借鉴。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周龄,体重(200±20g),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采用烟熏联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气道内滴入进行造模。造模期间死亡2只大鼠,造模第28天后,将造模组、空白对照组分别随机处死2只大鼠,取全肺组织送病理科做病理学检测以确认造模是否成功。确认造模成功后,再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扶肺固肾饮高剂量组、扶肺固肾饮中剂量组、扶肺固肾饮低剂量组4组,每组9只。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以1.02g中药配方颗粒/100g/天、0.51g中药配方颗粒/100g/天、0.26g中药配方颗粒/100g/天的浓度灌胃。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予以蒸馏水灌胃,1ml/100g/天,每天分两次灌胃,每次灌胃3ml。灌药第28天后,所有大鼠全部处死,迅速提取右肺上叶放置于10ml的离心管中,于液氮中冻存,转而放置于-80℃冰箱中待处理。余下右肺叶用4%组织细胞固定液固定12h,石蜡包埋、切片,以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取材后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中GR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GRmRNA表达水平。结果:(1)肺组织切片HE染色的病理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肺脏可见支气管壁结构基本完整,无明显的破坏,仅见有少许炎性细胞的浸润,黏膜未见充血水肿,肺泡腔结构完整,未见明显破坏融合扩大。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可见肌层上皮纤毛黏连甚至脱落,支气管壁破坏严重,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由气管逐渐浸润到肺泡,气管壁增厚,肺泡壁结构损坏严重甚至变薄断裂,进而多个肺泡融合导致肺大泡形成,符合COPD病理特征。经扶肺固肾饮灌胃治疗28天后,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支气管壁变薄、炎症细胞侵润和充血水肿等病理情况明显改善,肺泡腔破坏扩大融合有所缩小。扶肺固肾饮中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2)免疫组化检测扶肺固肾饮对各组大鼠肺组织GR表达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GR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1);与模型组比较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组肺组织中的GR表达显着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1);与扶肺固肾饮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相比较,扶肺固肾饮中剂量组肺组织中GR表达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5);扶肺固肾饮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之间比较肺组织中GR表达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3)RT-PCR检测扶肺固肾饮对各组大鼠肺组织中GRmRNA表达水平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中GR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1);与模型组比较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组肺组织中GR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1);与扶肺固肾饮高剂量组、低剂量相组比较,扶肺固肾饮中剂量组肺组织中GR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0.05);扶肺固肾饮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之间比较肺组织中GRm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结论:(1)COPD大鼠肺组织GR水平明显下降。(2)扶肺固肾饮可上调COPD大鼠肺组织GR水平。(3)扶肺固肾饮高、中、低剂量比较,尤以中剂量上调COPD大鼠肺组织GR水平最为明显。

晋乐飞[4](2019)在《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和代谢谱的变化及代谢机制,为重症HFMD的早期识别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2构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重症HFMD乳鼠模型和人清道夫受体B2(Homo sapiens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member 2,hSCARB2)基因敲入(knock in,KI)小鼠模型,为重症HFMD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模型支持。3揭示局部器官免疫在EV71感染诱发重症过程中的作用,为重症HFMD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3至2017年4月9月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HFMD病例,将病例分为轻症组(n=178)和重症组(n=178),采用巢式序列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变化,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重症HFMD潜在的预测因子。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健康对照和2017年采集的EV71阳性病例血清,健康对照血清来自于郑州市中心医院检查的5岁以下健康儿童。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中的VIP值,结合t检验(两组间)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和两两组别间倍性变化≥1.5或≤0.667的标准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通过代谢物的生物功能分析,寻找与重症HFMD发生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差异代谢产物。2基于VP1保守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EV71毒株的型别。应用MTT、流式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EV71毒株的体外毒力。通过腹腔、颅内和肌肉注射等三种途径感染3日龄BALB/c乳鼠(2×106 pfu/小鼠),记录临床评分和生存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各组织器官的病毒载量采用VP1免疫组化分析和TCID50测定。线粒体损伤和超微病理采用JC-1荧光探针和透射电镜进行分析。通过感染不同日龄BALB/c乳鼠研究EV71病毒的年龄易感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肺部病变的关系。同时,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hSCARB2 KI小鼠模型,并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的鉴定。5日龄和1周龄KI小鼠和WT小鼠分别经颅内注射感染EV71(2×106 pfu/小鼠),并记录小鼠感染后的症状和临床评分。3 3日龄BALB/c乳鼠经腹腔注射感染EV71病毒(2×106 pfu/小鼠),感染后第7天(7 days post infection,7 dpi)计算肺组织的脏器系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肺组织免疫细胞表型。应用Mouse Inflammation Array I试剂盒分析肺组织匀浆上清中细胞因子变化,组织匀浆上清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物质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Griess法。H&E染色、马松(Masson)和PAS糖原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类胰蛋白酶表达检测组织肥大细胞。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肥大细胞与EV71感染诱发中枢神经损伤和肺水肿的关联。应用蛋白质组和Western blot检测乳鼠脑组织和肺组织的免疫分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农村生活(OR=1.89,P=0.005)、高热(>39℃)(OR=2.40,P=0.014)是重症HFMD的预测因子。对所有发病时间HFMD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OR=0.91,P<0.0001)、Na+(OR=0.74,P=0.0002)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OR=1.06,P=0.02)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巢式序列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感染发病第1天,嗜酸性粒细胞(OR=0.80,P=0.02)、Na+(OR=0.53,P=0.02)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OR=0.82,P=0.008)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第2天,嗜酸性粒细胞(OR=0.69,P=0.04)和Na+(OR=0.52,P=0.03)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第3天,Na+(OR=0.68,P=0.03)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第4天,嗜酸性粒细胞(OR=0.85,P=0.004)、球蛋白(OR=1.54,P=0.002)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感染发病≥5天,球蛋白(OR=1.20,P=0.02)是重症HFMD的独立影响因素。HFMD重症化进程伴随血清代谢谱的改变,经筛选共得到62个差异代谢物。生物功能分析显示,这些差异代谢物在体内主要涉及的代谢通路有: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AUC=0.85,95%CI:0.770.94,P<0.0001)、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AUC=0.72,95%CI:0.620.83,P=0.0004)、α-酮异戊酸(AUC=0.72,95%CI:0.610.83,P=0.0006)、L-苯丙氨酸(AUC=0.70,95%CI:0.590.82,P=0.001)和鞘氨醇-1-磷酸(AUC=0.70,95%CI:0.580.80,P=0.003)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于0.7,是潜在的重症HFMD诊断指标,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联合诊断效能(AUC=0.90,95%CI:0.830.97,P<0.0001)。血清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r=0.20,P=0.027)和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r=0.24,P=0.008)水平与白细胞数呈显着正相关。2 EV71感染乳鼠表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肺部充血,各组织器官均表现出严重的病理学损伤。相关分析显示,EV71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病变与肺部病变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EV71感染在体外和体内水平均可引起明显的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减少。乳鼠对EV71的易感性随日龄增加而下降,3日龄BALB/c乳鼠模型可应用于重症HFMD发病机制研究。在构建hSCARB2 KI小鼠方面,本研究共得到77只Founder小鼠,经过电泳检测共有10只小鼠出现目的条带。1、4、7周龄KI小鼠各组织hSCARB2 mRNA的表达均显示为阳性。7周龄KI小鼠各组织可检测到hSCARB2蛋白的表达。5日龄和1周龄KI小鼠感染EV71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死亡的比例增加。3 3日龄BALB/c乳鼠在7 dpi可出现明显的肺水肿。EV71感染导致乳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CD69+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1)。同时,树突状细胞比例、CD11b+MHCⅡ+树突状细胞比例和CD11b-MHCⅡ-树突状细胞比例在7 dpi均显着下降(P<0.05),而CD11b+MHCⅡ-树突状细胞比例显着上升(P<0.01)。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肺组织裂解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Eotaxin)-1、Eotaxin-2、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白介素(interleukin,IL)-7、IL-13、IL-17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干扰素(interferon,IFN)-γ、IL-10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EV71感染导致脑、肺和骨骼肌中肥大细胞增多和活化,肺组织表现严重的炎症反应。EV71感染后肺组织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群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增多。同时,T淋巴细胞存在向Th2型分化的趋势。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EV71感染诱导脑组织补体系统和血小板活化、天然免疫应答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和血管紧张素的表达增加。EV71感染还可诱导肺组织天然免疫应答、缺氧诱导因子信号和PI3K/Akt信号以及T淋巴细胞活化。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脑组织的RIG-I、MDA5、IRAK1、p65、pp38和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MAVS、pTBK1、pIRF7、pIRF3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脑组织的pERK1/2水平显着下降(P<0.05),IRF7的表达水平具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肺组织的RIG-I、pIKKε、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MDA5和MAVS的表达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与对照组相比,EV71组肺组织的pTBK1、TRAF6、IRF7、pIRF3、pIκBα、pp65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MyD88的表达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农村生活和高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和球蛋白水平升高等免疫指标变化与ALP水平升高、Na+和CK下降等代谢指标变化是重症HFMD的预测因子。HFMD重症化伴随着血清代谢谱的变化和能量代谢紊乱,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α-酮异戊酸、L-苯丙氨酸和鞘氨醇-1-磷酸是潜在的重症HFMD诊断指标,二十二碳六烯酰PAF C-16和二十碳五烯酰PAF C-16两种磷脂可能参与重症HFMD的发生发展。2 EV71感染导致乳鼠出现中枢神经病变和肺部病变,肺部病变的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本研究构建的KI小鼠模型更加高效、经济和稳定,未来可推广应用于EV71感染发病机制和疫苗的研发。3 EV71感染通过诱导外周血和肺组织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和树突状细胞减少、肥大细胞活化、炎症、脑组织天然免疫应答以及肺组织的天然免疫逃逸等免疫机制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肺水肿的发生。

陈爱玲[5](2014)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导致免疫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州管圆线虫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的重要病原体。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适宜宿主,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而感染。感染期幼虫可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在体内移行,具有嗜神经性,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该病的特征为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病变除了大脑和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脊髓或眼球,主要的病变有脑充血、出血、脑组织机械性损伤及肉芽肿反应。近些年来由于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在我国南方地区大量繁殖,加上人们饮食上嗜好生猛鲜活与猎奇,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相继在各地暴发或散发流行,已被列入新发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阿苯达唑驱虫,但是虫体死亡时崩解释放大量的抗原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神经系统症状的加重。因此,深入了解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脑损伤的免疫应答机制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以复杂的方式双向相互作用。在理想的情况下,应激条件下的炎症和抗炎反应是平衡的,有利于创伤愈合和遏制病原体,同时防止过高的炎症反应或严重的免疫抑制。然而,在没有全身性炎症的情况下,脑损伤局部炎性细胞因子扩散触发的抗炎反应可能是有害的,因为这样会下调机体的防御机制,使机体容易受到感染。有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免疫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中风,创伤性脑损伤或脊髓损伤后的患者均表现出免疫功能受损,包括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脾脏和胸腺萎缩,T细胞活性受损等。进一步研究发现,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患者循环单核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表达下调,体外内毒素刺激单核细胞,其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能力大大降低。这种免疫抑制的临床表现为在脑损伤后的不久高发全身性感染,特别是肺炎和尿路感染,而感染会阻碍神经的恢复、增加患者死亡率。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脑损伤会导致外周免疫抑制。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后移行至大脑,可造成脑组织机械损伤,占位并释放代谢产物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基于脑部损伤与外周免疫抑制的密切联系,我们提出如下假说: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入大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后,导致大脑局部炎性细胞因子扩散刺激抗炎反应引起外周免疫抑制,增加机体的继发感染的机会。为了验证上述假说,在小鼠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模型上,我们首先观察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变化,同时对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其次,我们从细胞凋亡和细胞发育受阻两方面探讨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外周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再次,我们研究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观察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免疫系统联系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变化;最后,我们证实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糖皮质激素促进了外周的免疫抑制。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诱导免疫器官萎缩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感染后21天小鼠的胸腺和脾脏较对照组小鼠明显萎缩,且单个核细胞数也减少,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可影响小鼠的免疫器官。为了探讨感染后胸腺和脾脏萎缩的原因,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小鼠脾脏和外周血细胞亚群的变化。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脾脏和外周血中B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hl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显着减少。2.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降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为了证实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也受感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研究了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和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T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对照组小鼠降低;采用有丝分裂原刺激外周全血细胞,其培养上清用ELISA检测的结果显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诱导低水平的IFN-γ、TNF-α和高水平的IL-4;用非特异性抗原OVA免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和对照组小鼠,检测OVA-IgGl抗体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体内OVA-IgGl抗体水平较对照小鼠降低,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降低了小鼠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结果,我们观察了小鼠肺部的病理和采集小鼠的血液做菌血培养。结果显示,感染后小鼠肺部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肺炎。同样血液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显示感染后出现菌血症,表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诱导了小鼠免疫抑制。3.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 因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降低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导致小鼠的感染风险增加,所以我们进一步评估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NK细胞功能的影响。我们在加或不加外源性IL-12的条件下对NK细胞刺激培养24 h, 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IL-12处理的感染小鼠NK细胞较对照小鼠产生更高水平的IFN-γ。无论是否存在外源性IL-12,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和对照小鼠均只能诱导NK细胞产生低水平的TNF-β。进一步我们评估了感染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感染后的NK细胞较对照组小鼠有更强的杀伤功能。这些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虽然降低了NK细胞的数量,但是增强了NK细胞的杀伤功能。4.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B细胞和T细胞的减少不是由于凋亡所导致,但NK细胞在感染后出现大量的凋亡感染后B和T细胞数量急剧降低,为了进一步明确细胞数量下降是否由凋亡所致,我们用流式检测了这些细胞表面7AAD-AnnexinV+的比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比例没有增加。Caspase 3作为凋亡最终的执行者,是检测凋亡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果,我们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出B220-细胞和CD3-细胞,用estern blot的方法检钡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表明感染后没有检测至Cleaved Caspase 3表达的增加,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B细胞和T细胞数量的下降不是由于凋亡所导致的。同样地,为了明确NK细胞数量下降是否由凋亡所致,我们用流式检测了NK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的比例及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出DX5+细胞,用estern blot的方法检狈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NK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和Cleaved Caspase 3的表达增加,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NK数量的降低与NK细胞发生的凋亡有关。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抑制骨髓中B细胞的发生和损伤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B细胞数量的降低不是由于细胞凋亡所引起的,我们推测在B细胞的发育的过程中,是否所有或部分发育B细胞亚群有损失。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们检测了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结果所示,感染后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降低,进一步,我们分析了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两个亚群:pro-/pre-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结果表明:感染后骨髓中pro-/pre-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感染后骨髓中不成熟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上升,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骨髓发育中B细胞下降,其中受主要影响的是pro-/pre-B细胞。我们知道pro-/pre-B细胞在Ig H链和L链基因重排后,骨髓中的发育中B细胞进入到不成熟B细胞阶段,然后迁移到外周进入到过渡期B细胞。进一步我们检测了脾脏中发育中B细胞和成熟B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感染后21天,成熟B细胞降低。同时,脾脏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发育中B细胞的3个阶段亚群:TR1、TR2和TR3亚群。结果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TR1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逐步降低。TR2和TR3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脾脏发育中B细胞下降,其中受主要影响的是TR1细胞亚群。综合以上结果,提示由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影响B细胞的发生,从而导致B细胞输出下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T细胞数量的降低同样不是由细胞凋亡所引起,并且在感染后胸腺出现严重的萎缩,我们推测是否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受阻。为此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胸腺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感染后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降低,与之相反的是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CD4-CD8-T细胞、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高。进一步我们观察了胸腺各T细胞亚群的数量,结果显示,感染后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没有差异;但是感染后CD4+CD8+T细胞的数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为了进一步明确其细胞数量下降是否由凋亡所致,我们用流式检测了CD4+CD8+T细胞表面7AAD" Annexin V+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CD4+CD8+T细胞表面7AAD-Annexin V+比例逐步增加。综合以上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胸腺细胞数量减少和外周T细胞数量的减少与CD4+CD8+T细胞凋亡后减少有关。6.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的脑损伤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移行进入脑内,侵犯神经系统,破坏脑组毛织。为了明确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的淋巴细胞数量的降低是否由于脑损伤导致,我们采用阿苯达唑杀虫实验观察感染后杀虫对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处理组在感染后21天胸腺和脾脏大小较正常对照组没有显着的差异。感染后杀虫脾脏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较正常对照组也没有显着差异,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外周出现免疫抑制发生在幼虫富集于脑组织导致CNS损伤之后,也即是感染导致的脑损伤诱导了外周的免疫抑制。为了明确广州管圆线虫脑损伤后的外周免疫抑制是否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从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我们检测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的指标。结果发现,感染后血浆中皮质酮含量的表达较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小鼠海马、下丘脑室旁核、垂体和肾上腺c-fos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下丘脑室旁核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肾上腺中肾上腺酪氨酸羟化酶的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以上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7.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可部分逆转B细胞发育的停止,但不能逆转受损的胸腺T细胞的发育为了进一步明确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后释放的糖皮质激素对外周免疫细胞的发育,我们用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观察感染后B细胞和胸腺T细胞的发育。我们先观察了骨髓中B细胞的发育,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RU486处理感染组骨髓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增加。进一步,我们分析了发育中B细胞的两个亚群:pro-/pre-B细胞和不成熟B细胞。结果表明,RU486处理感染组pro-/pre-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显着增加;RU486处理感染组不成熟B细胞占发育中B细胞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无显着差异。进一步观察脾脏中B细胞的发育,结果显示,RU486处理感染组脾脏发育中B细胞的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增加。以上结果提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释放的糖皮质激素,与B细胞发育受阻从而导致B细胞输出下降有关。除了评价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B细胞发育的影响,我们同时检测RU486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胸腺T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 RU486处理感染组胸腺CD4+CD8+T比例较溶剂处理感染组无显着差异。提示RU486阻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不能逆转CD4+CD8+T比例的降低,胸腺T细胞发育受阻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之外的机制所导致。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引起的脑损伤会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效应,并初步阐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在其中的效应机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广州管圆线虫病致病机制的认识,也对指导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6](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心[7](2012)在《创伤性脑损伤后HPA轴功能障碍发病机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 GCs)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中的应用,历经40多年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以往大剂量GCs应用的全面肯定到全面否定,再到现在应激剂量GCs治疗的初步开展,争议与希望并存。究竟是否应该并如何应用GCs治疗神经损伤,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近年来,TBI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功能异常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深入研究TBI后HPA轴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并探讨GCs对其功能障碍的影响,同时掌握不同种类和剂量GCs对神经损伤的作用,将为制定GCs合理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目的:(1)研究不同种类和剂量的GCs,对TBI后空间学习能力和长时程逆行性记忆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TBI后GCs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和发病机制。(2)研究TBI后HPA轴功能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与急性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3)观察TBI后急性期HPA轴的病理结构改变,深入研究HPA轴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4)研究不同剂量GCs对HPA轴功能障碍和病理结构改变的影响。初步阐明大剂量GCs增加TBI死亡率的可能原因,探索GCs在治疗急性颅脑损伤与急性脊髓损伤中相反作用的机理。(5)研究应激剂量GCs对创伤区周围脑组织血管新生及血脑屏障功能修复的影响,探讨其在治疗急性TBI中的神经修复和保护作用。方法:(1)实验1:实验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DXM)正常给药组、甲基强的松龙(MP)正常给药组、创伤对照组、小剂量DXM治疗组、中等剂量DXM治疗组、大剂量DXM治疗组、小剂量MP治疗组、中等剂量MP治疗组和大剂量MP治疗组。各组实验大鼠于创伤后7天、14天进行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能力测试。于创伤后24小时、48小时、1周和2周,进行海马免疫组化和细胞TUNEL染色。(2)实验2: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创伤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中等剂量地塞米松(DXM)治疗组、大剂量DXM治疗组。各组大鼠于创伤后第7天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空间学习训练。于TBI后第7天,行海马Golgi染色(?)Sholl分析。(3)实验3:实验大鼠随机分为TBI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利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法)检测大鼠TBI前,TBI后3小时、6小时、12小时、1天、2天、3天、7天、14天外周血皮质酮水平。(4)实验4: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TBI组。大鼠在TBI前7天、TBI后7天和14天,进行电应激刺激。利用ELISA法检测大鼠电应激刺激前后血清皮质酮的动态变化。对死亡大鼠进行尸检,了解TBI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死亡的可能原因。(5)实验5: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基强的松龙(MP)正常给药组、创伤对照组、小剂量MP治疗组和大剂量MP治疗组。各实验组大鼠在TBI前7天、TBI后7天和14天,进行电应激刺激。利用ELISA法检测大鼠电应激刺激前后血清皮质酮的动态变化。利用免疫组化、细胞TUNEL染色和透射电镜等实验技术,观察HPA轴超微病理结构改变。(6)实验6: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非创伤给药组、TBI前应激剂量GCs给药组和TBI后应激剂量GCs给药组。各实验组大鼠于伤后1天、3天、7天、14天,采用CD34/CD133双标记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的水平;通过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区周围微血管密度;通过伊文氏蓝示踪技术,观察损伤脑组织水肿程度和血脑屏障的功能改变。结果:(1)TBI早期应用大剂量GCs治疗会加重海马CA1、CA2、CA3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椎体细胞顶树突和基底树突的萎缩,分支的减少,导致神经突触网络联系的破坏,进而加重空间学习能力和长时程逆行性记忆障碍。但中小剂量GCs的应用,不会加重上述病理结构和神经功能的改变。(2)TBI会引起下丘脑室旁核CRF细胞和腺垂体ACTH细胞凋亡,造成HPA轴的原发/继发性损害和生理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机体出现应激不良和危重症疾病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Critical Illness-Related Corticosteroid Insufficiency, CIRCI)。此时,当机体再次遭遇应激刺激(如:肺炎、胃溃疡)时,HPA轴功能将出现衰竭,从而导致机体死亡。(3)TBI后早期应用大剂量GCs会促进下丘脑室旁核CRF细胞和腺垂体ACTH细胞的凋亡,从而加重HPA轴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引起机体应激不良和CIRCI的程度进一步加重。严重时可引起HPA轴功能的衰竭,增加TBI后的死亡率。中、小剂量GCs并不加重HPA轴的损伤和功能障碍。(4)应激剂量GCs可增加正常大鼠循环血中EPCs的数量,还可进一步提高创伤大鼠循环血中EPCs的水平,增加损伤区周围新生微血管的密度,修复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减轻脑水肿的严重程度。结论:(1)TBI可引起下丘脑和垂体神经细胞出现凋亡,造成HPA轴的原发/继发性损害,进而导致HPA轴的功能紊乱。(2)TBI后HPA轴的功能紊乱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时,机体遭遇额外应激刺激,HPA轴功能将出现衰竭,导致机体出现应激不良和CIRCI,最终导致死亡。(3)TBI后早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加重HPA轴的损伤和功能紊乱,使机体难以应对额外应激刺激,导致死亡率的增加。同时还可以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网络联系的破坏,从而加重空间学习和长时程逆行性记忆功能障碍。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未见上述神经损伤副作用。(4)TBI后早期应用应激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显着提高外周血EPCs的水平,促进EPCs向创伤区归巢,增加创伤区周围脑组织微血管密度,修复受损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减轻脑水肿的严重程度,从而发挥神经修复和保护功能。

毕建璐[8](2011)在《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证”是疾病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既然同一证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那么其肯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而这种物质基础很有可能反应在基因或蛋白水平上。肾所藏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其与现代医学描述的遗传物质(DNA)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基因又要在表达相应蛋白质的情况下才能影响生物的功能。蛋白组学是研究在生命体或细胞的整体水平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修饰状态,以及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确定人体的功能蛋白并阐明其在细胞中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是中医学的基本证候,历代医家对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理论与防治研究都颇为重视。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作为疾病的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必然受到“病”这一基本矛盾的影响。正是由于不同疾病的特异性,决定了不同疾病相同证侯之间的差异;而同一疾病不同中医证侯之间也存在差异。只有通过对这些差异的研究,进而归纳出证的一般规律,才有可能对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有更全面的解析。因此,“病证结合”是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差异蛋白表达的重要思路。本研究采取“病证结合”的方法,以IgA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为研究对象,对其各种细胞因子靶蛋白进行抗体芯片表达谱的比较研究,筛选肾阴虚证、肾阳虚证相关蛋白的改变,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的研究,结合前期试验结果,寻找主要的细胞因子改变,为确定中医肾虚证证候客观化指标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选取确诊为IgA肾病和亚健康状态的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收集样本,制备样品,运用生物素直接标记技术,检测出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细胞因子改变。结果:1、肾阴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共25条,其中表达水平上调的有2条(BMP5、TIMP4),表达水平下调的有23条(OSM、CXCR4、GCG、CXCR1、CTLA-4、Siglec-9、CCR7、IL-17A、IL-17F、TRADD、IGFBP-6、THBS2、IL-4R、HGFR、IL-RA、Osteoactivine、MMP10、M-CSF R、G-CSF R、CNTF、IL-17C、TGFβ、FGF23)。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按功能分析进行大体分类,主要涉及到免疫失调、新陈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氧化应激、损伤修复、细胞凋亡、细胞信号传导有关等方面。肾阴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肾阴虚证所表现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头晕目眩、易感外邪、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症状相符。2、肾阳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获得差异表达蛋白共14条(Csk、BMP5、Frizzled1、Frizzled4、BDNF、CXCR3、LBP、LTBP1、IL-27RA、M-CSF、L-13RαⅡ、PECAM-1、Activin RⅡA、FGF R5),表达水平均上调。主要涉及到免疫应答、新陈代谢、细胞凋亡、细胞黏附、损伤修复、氧化应激、生殖能力等方面。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肾阳虚证所表现的腰膝酸软、发脱齿松、耳鸣耳聋、反应迟钝、手足发冷、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等症状相符。3、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比较,共获得差异表达蛋白1条(BMP5),表达水平上调。主要涉及细胞凋亡、骨的合成等方面。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在体合骨,生髓。此共同蛋白的改变与中医理论相符。4、中医认为: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肾精气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基石,同时又是人体全身阴阳的根本。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存在明显的靶蛋白改变,主要涉及到免疫失调、新陈代谢、细胞周期、骨骼发育、DNA修复、蛋白质的合成、生殖能力、神经营养、造血功能等方面的功能,与中医基本理论相符。结论:1、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存在明显不同,提示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有着各自不同的蛋白表达谱,这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同时,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差异表达蛋白可以为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科学依据。2、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存在共同的差异表达蛋白,这表明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都存在肾虚的现象,这不但为研究中医证侯本质提供科学的思路与方法,也为探讨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在蛋白水平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3、蛋白芯片是研究中医证候相关蛋白的比较理想的一种技术方法。从蛋白组学的角度探讨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有利于揭示肾的本质。

李冰[9](2008)在《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改变研究目的:观察中重型男性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伤后血清神经内分泌激素、炎症标志物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颅脑创伤救治中心收治的GCS评分12分以下男性患者48例(排除内分泌疾病史),分别于伤后第1、3、7、14、21天采取静脉血,收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统一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PGN、COR、T3、T4、E2、TES、EPO、FSH、GH、INS、LH、PRL、TSH、IL-2R、IL-6的检测。以正常范围作为参照,将各个时间点的各种检测指标进行分类,计算高于正常范围、正常范围、低于正常范围的发生率,以图表显示;分别对各个分组、分层的数据群进行计算,以中位数表示,用图表加以显示比较。结果:在本组患者的15项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检测中,所有患者至少在其中一个时间点存在至少一项的检测指标异常,上述指标发生至少一项异常改变的发生率100%;各种检测指标不同时间点异常发生率,同一指标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中位数如图表(图5~38)所示。中、重型颅脑创伤男性患者内分泌、免疫发生改变的机率较高,其中甲状腺功能类激素多表现降低后逐步向正常范围恢复;促黄体生成激素可高可低,但多数异常者表现为增高;泌乳素表现异常者主要是增高;雌二醇异常者表现为伤后增高;孕酮异常者主要表现一过性增高;胰岛素变化不明显;生长激素异常者存在明显的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异常者存在明显增高;皮质醇异常者主要表现为增高,但也有少数患者皮质醇不升反降;雄激素异常者存在明显降低;炎症标志物明显增高。结论: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的机率高,结合免疫改变,进行相关治疗将促进患者恢复。第二部分免疫抑制与颅脑创伤后抗脑抗体相关性的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颅脑创伤后机体产生抗脑抗体;免疫抑制剂、亚低温治疗能够减少此类抗体产生。材料和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三组均开7mm直径颅骨窗后予以液压打击,其中,A组—亚低温治疗;B组—免疫抑制剂治疗;C组—对照组,打击后不予任何处理,正常饲养。三组兔均于伤后0d、3d、7d、14d、21d、28d时间点耳缘静脉取血4ml,分离血清,置-20℃保存。收齐标本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抗脑抗体的动态变化。除此之外,在以上各时间点抽取耳缘静脉血2ml,抗凝,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结果:三组大白兔在未遭受打击之前,体内均有少量抗脑抗体的存在;在予以单侧液压打击后,三组大白兔血清中均有抗脑抗体峰值的出现,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大白兔体内抗脑抗体峰值的出现较对照组推迟,而且其峰值也比对照组低;三组大白兔血清中抗脑抗体浓度值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大白兔在打击后,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其血液中自细胞计数均比对照组要低,说明这两组大白兔在给予亚低温和免疫抑制治疗后,其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三组大白兔外周血中自细胞计数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亚低温组和免疫抑制剂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正常状态下,血清中可能存在少量抗脑抗体;2.颅脑创伤后,血清中抗脑抗体与正常状态相比将有所升高;3.颅脑创伤后体内升高的抗脑抗体可能会攻击自身脑组织,所以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颅脑创伤可能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4.颅脑创伤后,亚低温、免疫抑制治疗通过降低机体免疫力,均可以降低自身抗脑抗体的产生,减轻其对脑组织的攻击作用。5.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免疫抑制治疗将可能是一种新的颅脑创伤治疗方法。

江玉泉,徐卫萍,张庆林,吴承远,李刚,王云彦[10](2002)在《脑肿瘤周围水肿脑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脑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水肿脑组织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R)含量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脑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瘤周水肿脑组织内GR的含量。结果:①手术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GR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水肿脑组织内GR含量无相关性;③激素治疗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及水肿脑组织内GR含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GR含量不能反映瘤周水肿脑组织内GR含量;激素治疗对瘤周水肿脑组织内GR含量无任何影响。

二、脑肿瘤周围水肿脑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肿瘤周围水肿脑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Th1/Th2/Th17细胞因子表达和尿液CD80排泄在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的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成人微小病变肾病(MC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1.2 MCD相关定义和流行病学
    1.3 MCD病理学特点和临床特征
    1.4 MCD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1.5 足细胞作为MCD的治疗靶点
    1.6 MCD治疗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7 MCD预后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Th1/Th2/Th17细胞因子表达在成人微小病变肾病患者中的意义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讨CD80表达在成人微小病变中的价值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自发性脑出血后外周血黏膜相关不变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自发性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炎症反应及外周免疫变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粘膜相关不变T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物
        1.1.3 实验主要试剂
        1.1.4 实验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建立COPD模型并随机分组
        2.1.1 大鼠饲养方式及环境
        2.1.2 大鼠麻醉
        2.1.3 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
        2.1.4 烟熏
        2.1.5 给药
    2.2 标本采集
        2.2.1 提取大鼠肺组织
    2.3 标本检测
        2.3.1 大鼠肺组织HE染色
        2.3.2 免疫组化测定大鼠肺组织中GR的表达
        2.3.3 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GRmRNA的表达水平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组大鼠死亡情况
    3.2 大鼠一般情况的观察
    3.3 各组大鼠肺脏组织HE片病理学观察
    3.4 RT-PCR检测扶肺固肾饮对各组大鼠肺组织中GRmRNA的表达水平影响的结果
    3.5 免疫组织化检测扶肺固肾饮对各组大鼠肺组织GR表达的结果
    3.6 各组大鼠免疫组化GR表达阳性表达图片
4 讨论
    4.1 COPD中医的探讨
    4.2 课题拟方依据
    4.3 现在医学对COPD的认识
    4.4 COPD模型大鼠的评价
    4.5 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干预疗效
5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功

(4)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重症手足口病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调查内容
    
2.1.4 样本量估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农村生活、高热与HFMD严重程度有关
    3.2 HFMD病例外周血免疫和代谢指标的变化
    3.3 HFMD病例外周血免疫指标分析
    3.4 HFMD病例外周血代谢指标分析
    3.5 HFMD病例外周血炎症指标变化
    3.6 重症HFMD预测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肠道病毒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调查内容
    
2.1.4 血清收集
    
2.1.5 仪器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代谢物的提取
    
2.2.2 上机检测
    
2.2.3 LC-MS检测进样步骤
    
2.2.4 数据预处理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样本的基本信息
    3.2 健康对照组、轻症组和重症组病例炎症水平比较
    3.3 代谢轮廓分析
    
3.3.1 LC-MS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
    
3.3.2 代谢轮廓LC-MS谱图获得及比较
    
3.3.3 质量控制与保证
    
3.3.4 代谢谱
    
3.3.5 PCA主成分析
    
3.3.6 PLS-DA分析
    
3.3.7 OPLS-DA分析
    3.4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和鉴定
    
3.4.1 差异代谢物相关性矩阵分析
    
3.4.2 差异代谢产物热图分析
    3.5 生物功能分析
    3.6 主要差异表达代谢产物比较
    3.7 ROC曲线分析
    3.8 差异代谢产物与临床炎症相关指标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动物模型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病毒
    
2.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5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2.1.6 抗体信息
    
2.1.7 构建EV71受体h SCARB2 KI小鼠模型所用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与培养
    
2.2.2 细胞的传代和冻存
    
2.2.3 病毒的富集
    
2.2.4 病毒的TCID50测定和感染复数
    
2.2.5 病毒核酸提取与RT-PCR验证
    
2.2.6 EV71的VP1扩增片段测序与系统进化树
    
2.2.7 体外细胞感染实验
    
2.2.8 EV71感染动物模型
    
2.2.9 组织病理学检测
    
2.2.10 免疫组化
    
2.2.11 组织病毒载量
    
2.2.12 透射电镜
    
2.2.13 激光共聚焦
    
2.2.14 Western blot检测
    2.3 EV71受体人源SCARB2 KI小鼠的构建流程与鉴定
    
2.3.1 实验动物
    
2.3.2 构建流程
    
2.3.3 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法
    
2.3.4 hSCARB2 mRNA的表达鉴定
    
2.3.5 hSCARB2蛋白表达鉴定
    
2.3.6 KI小鼠对EV71感染的易感性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EV71毒株PCR鉴定与进化树分析
    3.2 EV71感染的体外毒力研究
    
3.2.1 EV71感染对RD和Vero细胞活性的影响
    
3.2.2 EV71感染诱导RD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线粒体损伤
    3.3 EV71感染小鼠模型
    
3.3.1 不同的感染途径
    
3.3.2 EV71感染的年龄依赖性
    3.4 EV71受体hSCARB2 KI小鼠
    
3.4.1 Founder小鼠基因型鉴定结果
    
3.4.2 Founder小鼠与野生型C57BL/6Ncrl小鼠的杂交繁育
    
3.4.3 KI小鼠hSCARB2 mRNA表达量检测
    
3.4.4 KI小鼠hSCARB2蛋白表达检测
    
3.4.5 KI小鼠对EV71感染的易感性增加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肠道病毒71型感染致重症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4 主要试剂、抗体、试剂盒与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日龄BALB/c小鼠EV71感染动物模型构建
    
2.2.2 肺组织脏器系数
    
2.2.3 组织病理学分析
    
2.2.4 肺组织病毒载量
    
2.2.5 激光共聚焦
    
2.2.6 乳鼠外周血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2.2.7 乳鼠肺组织免疫细胞表型检测
    
2.2.8 组织匀浆炎症细胞因子及活性物质检测
    
2.2.9 肺组织细胞因子的微阵列分析
    
2.2.10 脑组织和肺组织全蛋白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2.2.12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EV71感染后乳鼠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
    3.2 EV71感染引起明显肺水肿
    3.3 EV71感染后乳鼠肺组织细胞因子变化
    3.4 EV71感染引起脑、肺和骨骼肌组织肥大细胞活化和Th2型炎症反应
    3.5 EV71感染后乳鼠肺组织免疫细胞亚群变化
    3.6 肥大细胞在EV71感染致重症过程中的作用
    3.7 脑组织和肺组织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
    
3.7.1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3.7.2 差异表达蛋白质聚类和GO分析
    
3.7.3 主要差异表达蛋白质表达聚类及功能解释和KEGG分析
    3.8 EV71感染对脑组织和肺组织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炎症信号和凋亡信号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背景
1 EV71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EV71型手足口病的地区分布
    1.2 EV71型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
    1.3 EV71型手足口病的人群分布
2 EV71的生物学特征
    2.1 EV71的结构和基因组
    2.2 EV71的宿主结合受体或分子
    2.3 EV71在宿主内的复制
3 EV71感染的路径和进程
4 EV71感染与天然免疫逃逸
    4.1 阻断RLR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
    4.2 阻断MAV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
    4.3 阻断IFN和JAK/STAT信号转导
    4.4 干扰IRF信号
    4.5 抑制核因子(nuclear factor-κB , NF-κB)信号
    4.6 抑制TLRs介导的信号转导
    4.7 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
    4.8 参与EV71感染相关天然免疫应答的其他分子
5 EV71感染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5.1 体外细胞模型
    5.2 EV71感染动物模型
6 EV71感染的潜在治疗方法
    6.1 抗EV71病毒药物
    6.2 单克隆抗体
    6.3 疫苗
    6.4 对症治疗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导致免疫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小鼠免疫抑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试剂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3 仪器
    2 方法
    
2.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和收集
    
2.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小鼠脑部病理切片H&E染色
    
2.4 Qanti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
    
2.5 细胞悬液的制备
    
2.6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
    
2.7 Th1和Th2细胞的检测
    
2.8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2.9 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绝对计数
    
2.10 [~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2.11 ELISA检测外周血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2.12 OVA免疫小鼠检测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2.13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分子的表达
    
2.14 磁珠分选DX5~+(NK)细胞
    
2.15 NK细胞的刺激培养
    
2.16 NK细胞杀伤功能试验
    
2.17 小鼠肺的病理切片H&E染色
    
2.18 菌血培养
    
2.1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引起脑部炎症
    
1.1 小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测
    
1.2 小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Qanti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
    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导致小鼠淋巴器官萎缩
    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3.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B细胞和T细胞比例的影响
    
3.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脾脏B细胞和T细胞绝对数量的影响
    
3.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绝对数量的影响
    
3.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NK细胞数量的影响
    
3.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影响
    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外周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4.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全血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影响
    
4.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的影响
    
4.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NK细胞功能的影响
    
4.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引起肺炎和菌血症 第二部分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小鼠免疫抑制机制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试剂
    
1.1 主要材料
    
1.2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3 仪器
    2 方法
    
2.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的分离和收集
    
2.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细胞悬液的制备
    
2.4 流式检测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的凋亡率
    
2.5 磁珠分选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
    
2.6 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的凋亡
    
2.7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B细胞的发育
    
2.8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胸腺细胞的凋亡
    
2.9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阿苯达唑的治疗
    
2.10 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脏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
    
2.11 血浆皮质酮含量的检测
    
2.12 Qantitive Real-time RT-PCR检测
    
2.1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处理
    
2.14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1.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B细胞凋亡的影响
    
1.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
    
1.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对NK细胞凋亡的影响
    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B细胞发育的影响
    
2.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骨髓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2.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脾脏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胸腺T细胞发育的影响
    
3.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胸腺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
    
3.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对小鼠胸腺CD4~+CD8~+T细胞凋亡的影响
    4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杀虫后对免疫器官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杀虫后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影响
    
4.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杀虫后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活化
    
5.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对外周血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5.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对脑组织不同部位c-fos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5.3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对下丘脑室旁核CRH和肾上腺TH的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6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B细胞发育的影响
    
6.1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小鼠骨髓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6.2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小鼠脾脏中B细胞发育的影响
    7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后阻断HPA轴对胸腺T细胞发育的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创伤性脑损伤后HPA轴功能障碍发病机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创伤性脑损伤后糖皮质激素治疗加重空间学习和长时程逆行性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
    1.1.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大鼠TBI后死亡率和长时程逆行性记忆功能影响的观察
        1.1.1. 对象和方法
        1.1.2. 结果
    1.2.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大鼠TBI后空间学习能力影响的观察
        1.2.1. 对象和方法
        1.2.2. 结果
    1.3. 讨论
        1.3.1. 海马组织在空间学习和逆行性记忆中的重要作用
        1.3.2. 大鼠颅脑液压损伤后海马区神经细胞病理结构改变与空间学习及长时程记忆功能障碍的关系
        1.3.3. 糖皮质激素对大鼠海马液压创伤后空间学习能力和逆行性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1.3.4.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TBI后死亡率的影响
    1.4. 小结
二、创伤性脑损伤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改变与急性期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
    2.1. 大鼠TBI后外周血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动态变化的观测
        2.1.1. 对象和方法
        2.1.2. 结果
    2.2. 大鼠TBI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生理功能改变与急性期并发症和预后的观察
        2.2.1. 对象和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三、创伤性脑损伤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障碍的发病机理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1.3. 主要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大鼠TBI后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HPA轴功能障碍和CIRCI的影响
        3.2.2. 大鼠TBI后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下丘脑室旁核区和腺垂体细胞凋亡的影响
        3.2.3. 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RF细胞和腺垂体ACTH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观察
    3.3. 讨论
        3.3.1. HPA轴衰竭在TBI后急性期中的重要意义
        3.3.2. 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创伤性脑损伤与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差别
        3.3.3. 创伤性脑损伤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新理念
    3.4. 小结
四、创伤性脑损伤后应激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创伤区脑组织血管新生及血脑屏障功能修复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实验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大鼠TBI后应激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外周血EPCs和损伤区周围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4.2.2. 大鼠TBI后应激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脑含水量的影响
        4.2.3. 大鼠TBI后应激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观察
    4.3. 讨论
        4.3.1. 神经血管单元和神经微环境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4.3.2. 内皮祖细胞在维护神经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学研究情况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第一节 古代中医与现代研究对肾虚证的认识
    1 肾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
    2 现代医学对肾虚证的认识
    3 肾虚证与蛋白组学
第二节 本研究的设想 第二章 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对象
    3 统计分析
第二节 资料分析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2 芯片扫描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肾阳虚证血浆蛋白质表达谱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对象
    3 统计分析
第二节 资料分析
    1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2 芯片扫描分析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共同改变蛋白 全文小结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RayBio(?) Biotin Label-based Human Antibody List
附录2 中医证候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9)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改变研究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与颅脑创伤后抗脑抗体相关性的研究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结论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正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脑肿瘤周围水肿脑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Th1/Th2/Th17细胞因子表达和尿液CD80排泄在成人微小病变肾病中的价值探讨[D]. 陈萍.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自发性脑出血后外周血黏膜相关不变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研究[D]. 陈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3]扶肺固肾饮对COPD大鼠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的影响[D]. 李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手足口病重症化的免疫与代谢预测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D]. 晋乐飞. 郑州大学, 2019(07)
  • [5]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损伤导致免疫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D]. 陈爱玲. 南京医科大学, 2014(11)
  • [6]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7]创伤性脑损伤后HPA轴功能障碍发病机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研究[D]. 陈心.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8]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血浆蛋白表达谱的比较研究[D]. 毕建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11(05)
  • [9]颅脑创伤后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D]. 李冰. 天津医科大学, 2008(12)
  • [10]脑肿瘤周围水肿脑组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测定[J]. 江玉泉,徐卫萍,张庆林,吴承远,李刚,王云彦.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2(06)

标签:;  ;  ;  ;  ;  

水肿脑组织及脑肿瘤周围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