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一、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清[1](2020)在《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进展,就小腿穿支血管的数量、分布特点、如何定位穿支及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支皮瓣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以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浅动脉、隐动脉为蒂的穿支皮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并就有代表性的手术和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徐永清,范新宇,何晓清[2](2020)在《励精图治求发展 继往开来铸辉煌——云南省显微外科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云南省显微外科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探索与起步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巩固与发展、再到90年代至今的成熟与精进;工作开展从断肢再植到手指再造、从普通皮瓣到穿支皮瓣的历程,以及学科发展大事记、历年来获得的成绩和云南省显微外科学会建设等。

王建超[3](2016)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人体解剖学观察,研究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解剖学基础。将解剖学数据应用于临床,设计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血管蒂,并包含穿支血管的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探讨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对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或骨外露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8侧成人新鲜尸体下肢标本,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并观察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部外径、穿出点外径、血管蒂长、穿支穿出点位置。测量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取2例剥离的体被组织行X线观察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走行情况。2.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15例胫骨近端骨折术后感染伴钢板或骨外露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35.6岁,左侧10例,右侧5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砸伤3例,机械损伤2例。其中GustiloⅠ型12例,GustiloⅡ型3例,入院前均一期或分期实施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因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而出现骨或内固定外露,外露时间11天74天,平均34天。入院后术前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鲍氏不动杆菌1例。在我科采用清创及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进行治疗,皮瓣大小和形状根据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与形状进行设计,其中切取皮瓣面积为3.6 cm×4.2 cm5.3 cm×6.5 cm,术后对皮瓣成活率、并发症、膝踝关节功能、皮瓣受区与供区外观满意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在8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观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共18支,平均2.3支,其中13支(72.2%)发自于腓肠内侧动脉后支,5支(27.8%)发自于腓肠内侧动脉前支。穿支穿出点外径平均为0.87±0.25 mm(0.6 mm1.1 mm),穿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82±0.47 mm(1.3 mm2.3 mm)。穿支蒂长为3.2 cm8.2 cm(平均5.4 cm),血管蒂长6.5 cm15.7 cm(平均为11.2cm)。穿支浅出点集中出现在距腘皱褶以远7.6 cm17.8 cm(平均10.9 cm),距后正中线1.3 cm4.2 cm(平均2.8 cm)的范围内。2.本组15例患者皮瓣均成活,14例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本组住院时间1250天,平均27.3天。15例患者均进行了至少6个月(624月)的术后随访,在末次随访中,供区愈合良好,皮肤感觉功能未见受到影响,皮瓣平整、质软柔和,患者对受区及供区外形满意。15例患者骨折最后全部愈合,无骨不连、畸形愈合、骨髓炎发生,未见明显膝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生活及工作未受到明显影响。根据改良ASAMI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中1例,差0例。结论1.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较为恒定,腓肠肌内侧岛状肌皮瓣切取时以腓肠内侧动脉为蒂,并包含穿支血管或携带其源动脉时,可获得较为稳定血供,是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成活的解剖学基础。2.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能够一期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或骨外露并感染,避免钢板取出,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皮瓣具有薄而柔软,受区外形美观,供区创伤小等优点。

朱跃良,徐永清,王家祥,殷作明,张西正,吕乾,浦绍全,吴一芃,赵泽雨[4](2016)在《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远期随访》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方法及重建后跟腱的远期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治疗31例开放性跟腱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2例;年龄455岁,平均23.1岁;左侧7例,右侧24例;轮辐伤18例,碾压伤6例,机器伤6例,刀伤1例;跟腱缺损范围为111 cm,平均7.1 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3 cm12 cm×10 cm;合并跟骨骨折10例,跟骨结节部缺损5例。开放性跟腱缺损均一期重建,根据跟腱和软组织缺损的严重程度选择术式,其中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下滑15例,跖屈下缝合10例,翻转跟腱瓣1例,半腱肌自体移植1例,阔筋膜张肌移植重建1例,异体肌腱移植3例;结合使用游离皮瓣(7例)和带蒂皮瓣(24例)重建跟周皮肤缺损。跟骨骨折患者行螺钉(6例)和克氏针(4例)固定。5例跟骨结节部缺损未行处理。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年,平均1.8年。术后24d,7例出现皮瓣局部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后完全覆盖创面。无一例发生皮瓣完全坏死和跟腱再断裂。31例患肢全部恢复行走功能,其中19例(61.3%,19/31)患侧足可单独提踵,12例无法单侧提踵(38.7%,12/31)。与健侧相比,31例(100.0%,31/31)恢复踝最大跖屈范围;21例(67.7%,21/31)恢复踝最大背伸范围,10例(32.3%,10/31)踝最大背伸减少范围为5°25°。结论跟腱缺损≤4 cm时,可以使用局部皮瓣结合跟腱缝合完成;缺损在411 cm时,可以使用腓肠肌下滑皮瓣,缺损>11 cm时,使用游离穿支皮瓣结合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后跟腱远期的力量和弹性恢复良好。

李兴轶,王吉人,赵丹[5](2015)在《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小腿跟腱损伤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腓肠肌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跟腱和伤口一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贺慈[6](2014)在《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跟腱及皮肤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014年收治的60例小腿跟腱损伤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随进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手术方法,实验组进行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及跟腱皮肤缺损修复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伤口一期愈合率,膝、踝关节远期活动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0.0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伤口一期愈合率膝、踝关节远期关节活率,实验组一期伤口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踝关节和膝关节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术具有术后感染率低,血运恢复好,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杨代[7](2014)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和皮肤缺损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和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小腿跟腱和皮肤缺损患者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其中试验组患者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伤口一期愈合率和膝髁关节正常活动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出院后再次发生跟腱断裂、需二次手术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简单易行,且不需二次手术,值得临床上推广。

徐强[8](2014)在《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前界、下界扩大或两者均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动脉解剖基础;解剖学定量测量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旋转弧;总结上述改良皮瓣的临床经验。方法:因肿瘤行膝上截肢新鲜标本12例,5例经股动脉灌注乳胶硫酸钡溶液,解剖观察小腿筋膜皮肤穿支的起源、分布、数量、外径,然后剥离的体被组织行X线检查。1例行亚甲蓝灌注研究。6例观察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远端到达的小腿区段(分为九段18区),定量测量它们的旋转弧。临床应用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25例,其中16例前界扩大、2例下界扩大、7例前界合并下界扩大。23例皮瓣前界超过腓骨前缘1.5至7.5cm,平均3.9cm。9例下界扩大的皮瓣中,2例位于外踝上3cm,4例位于外踝上5cm,3例位于外踝上7cm。3例创面累及下1/3段。结果:胭窝外侧皮动脉在胭窝横纹上平均1.3cm起始后行向外下;膝下外侧动脉在腓骨头上0-1cm发出的1穿支至外侧间室皮肤,2穿支至前间室皮肤;旋腓骨动脉在腓骨头下平均3.4cm发出1穿支至外侧间室皮肤。X线观察显示:膝下外侧动脉在深筋膜浅层与胭窝外侧皮动脉、胫前动脉系统上段穿支、旋腓骨动脉穿支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网有吻合;胭窝外侧皮动脉、腓肠外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与小腿后外侧肌间隔附近筋膜皮肤穿支血管链、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网有丰富的吻合,并与小腿前间室筋膜血管网在小腿中上段有丰富的横行吻合支,可见的连接可达踝间线水平。下界为外踝上3cm的改良皮瓣远端达17区(第九段)、16区(第八段),踝间线上平均5.5cm。22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下界分别为外踝上3ccm、5cm的皮瓣部分坏死,1例下界为外踝上5cm的皮瓣边缘坏死。结论:(1)供血动脉的多源性(包括腓肠肌外侧动脉、胭窝外侧皮动脉、膝下外侧动脉等)是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存活的血管解剖基础。(2)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可修复部分小腿下1/3段胫前创面,肌(皮)瓣旋转弧的定量测量能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3)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前界扩大和下界扩大是可行的,前界扩大的改良是安全可靠的。

郑煦光,刘会仁,曲家富[9](2012)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7年4月~2010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30例小腿跟腱及皮肤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双蒂腓肠肌皮瓣组)16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方法组)14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2.3±4.5)min、术后感染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口一期愈合率及膝和髁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次手术及出院后再次出现跟腱断裂的患者比例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手术方法简单,不需要二次手术,安全性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朱跃良[10](2010)在《复杂跟腱损伤的病因学、重建术式设计及相关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复合跟腱损伤多为跟腱断裂、缺损、感染、跟骨骨折、跟周软组织缺损同时存在。主要致伤原因为轮辐伤,从1948第一次报道至今60多年,发生率并没有下降。了解其受伤机制,根据受伤程度制定手术策略尤为重要;跟腱合并腱周皮肤缺损要求同时修复皮肤和重建跟腱功能。传统手术要求先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后行跟腱重建术。双蒂腓肠肌下滑肌皮瓣,可以一期修复创面的皮肤缺损并重建跟腱功能,较为理想,但该术式要求在术中于跟腱的远端冠状切开,分离掉跟腱的比目鱼肌部分,从而有利于腓肠肌的游离与下滑,这造成重建后的跟腱体积比原先的小一半,提踵力量减弱。需要通过解剖学研究改进这一术式,量化其下滑的距离,减少供区的损伤,同时增加重建后的跟腱力量;近年来在传统游离皮瓣的基础上相应出现了游离穿支皮瓣技术。理论上这种皮瓣覆盖面积比带蒂皮瓣更大,供区损伤比传统游离皮瓣小,结合肌腱移植,则可以达到更长段跟腱缺损及更大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一期重建,但需要行解剖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方法第一部分:跟腱轮辐伤的病因学研究及分型对189例自行车或摩托车后跟轮辐伤,根据创面和手术结果,进行分型。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到原发地了解受伤现场,并据分型提出外科治疗策略。第二部分:跟腱复合缺损:双蒂腓肠肌瓣术式改进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成人下肢标本30侧,模拟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推进皮瓣,测定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皮瓣下滑的距离。临床使用3例,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常用游离穿支皮瓣覆盖跟周大面积缺损:解剖学及临床研究成年尸体标本15具,解剖并观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直径,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旋肩胛动脉、腹壁下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直径及长度,分析比较。使用游离背阔肌穿支皮瓣及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各3例。对两种皮瓣的效果进行初步比较。结果:第一部分:跟腱轮辐伤的病因学研究及分型跟腱轮辐伤可以分为4型,其病情随着型数增高而加重,外科处理原则不同。自行车轮辐伤的主要受伤机制为自行车后轮无挡板或设计不科学及后足卡压于后侧轮辐中。摩托车轮辐伤的主要受伤机制为摩托车后轮无挡板或设计不科学、后座乘客下肢姿势错误及翻车导致后足卡压。第二部分:跟腱复合缺损:双蒂腓肠肌瓣术式改进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模拟只切断比目鱼肌近端附着点、保留跟腱远端完整性的双蒂腓肠肌V-Y推进皮瓣后皮瓣下滑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83±5.31)mm、(25.00±2.83)mm、(32.67±4.41)mm、(39.50±4.85)mm。临床使用3例,初步效果满意。第三部分:常用游离穿支皮瓣覆盖跟周大面积缺损:解剖学及临床研究三种常用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主干动脉与胫前、胫后动脉的直径匹配,长度够用。三种皮瓣血管蒂主干动脉长度均值分别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88.4mm)、股前外侧穿支皮瓣(92.7mm)、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75.8mm)。临床初步应用了游离背阔肌穿支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各三例覆盖跟腱感染性外露,效果可靠,有覆盖面积大、血运生理性、供区损伤小的优点。结论:1.后跟轮辐伤受伤机制独特,提倡配备合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轮辐挡板,有望降低发生率。根据分型进行外科处理,可规范治疗,降低致残率。2.改进的双蒂腓肠肌下滑术解剖学上可行,适用于40mm以内的成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3.游离背阔肌穿支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肌腱一期重建,对跟腱大段复合缺损一期重建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附图
第二章 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一、腓肠肌皮瓣的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解剖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6)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对照组手术方法:
    2.2 实验组手术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
4 结果
5 结论

(7)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和皮肤缺损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感染情况比较
    2.2 2组伤口一期愈合和术后远期膝髁关节正常活动情况比较
    2.3 2组出院后再次发生跟腱断裂和需二次手术情况比较
3 讨论

(8)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解剖学研究
    2.2 临床应用
    2.3 统计学分析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解剖学研究
    3.2 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讨论
    4.1 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动脉血管解剖基础
    4.2 腓肠肌肌(皮)旋转弧的解剖学研究
    4.3 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研究局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复杂跟腱损伤的病因学、重建术式设计及相关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复杂跟腱损伤的病因学、重建术式设计及相关解剖学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跟腱轮辐伤的病因学研究及分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及其解剖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常用游离穿支皮瓣覆盖跟周大面积缺损:解剖学及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复杂跟腱损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四、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腿穿支皮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 徐永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6)
  • [2]励精图治求发展 继往开来铸辉煌——云南省显微外科的发展历程[J]. 徐永清,范新宇,何晓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3)
  • [3]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解剖研究与改良腓肠内侧岛状肌皮瓣的临床应用[D]. 王建超.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4)
  • [4]开放性跟腱缺损一期重建的远期随访[J]. 朱跃良,徐永清,王家祥,殷作明,张西正,吕乾,浦绍全,吴一芃,赵泽雨. 中华骨科杂志, 2016(09)
  • [5]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临床效果分析[J]. 李兴轶,王吉人,赵丹.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23)
  • [6]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贺慈.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6)
  • [7]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和皮肤缺损中的临床研究[J]. 杨代. 河北医药, 2014(14)
  • [8]前界和/或下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徐强. 中南大学, 2014(03)
  • [9]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郑煦光,刘会仁,曲家富. 现代预防医学, 2012(13)
  • [10]复杂跟腱损伤的病因学、重建术式设计及相关解剖学研究[D]. 朱跃良.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双蒂腓肠肌皮瓣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