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速生丰产林组配栽培技术

杉木速生丰产林组配栽培技术

一、杉木速生丰产林组装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述琳,卢宗军,李富洲[1](2020)在《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指出了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林树种之一,广西桂北山区是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的重点。总结了近年来采用良种+良法的造林模式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通过良种选择、立地选择、造林技术和抚育技术等措施,以达到速生、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以期提供参考。

卢斌[2](2019)在《良种杉木在岑溪市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文中提出岑溪在广西杉木栽培区划中划分为一般产区、边缘产区,近年来杉木越来越受到林农的喜爱,每年种植面积以几百公顷的速度增长,如何探索出一套适合岑溪本地的"适地适树、良种壮苗、科学种植、合理管护"丰产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于2014年10月起,对岑溪市马路镇伏六村耙齿冲一块杉木新造林地从整地备耕开始直至种植、抚育管护等进行了全程指导和生长观测等工作。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提出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马花如[4](2012)在《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木材需求量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木材及其制品耗汇每年均在100亿美元以上,2009年,我国进口商品材及人造板、木浆及纸和纸板耗汇220亿美元,是仅次于石油、钢铁的第三大用汇产品。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对生态脆弱区的天然林实行了商品性禁伐,对国有林区实行了减产限伐,进一步减少了木材供给,加剧了木材供需矛盾。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是解决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然而,发展速生丰产林受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低下;尽管从2002年以来,我国把发展速生丰产林纳入林业六大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速生丰产林的进一步发展,但平均生长量为9-12 m3/hm2,远远低于新西兰、瑞典、巴西等国家的30 m3/hm2左右水平。本文从影响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以林业经济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试图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潜力评价模型,探索出提高其潜力的方法和适合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的规划布局,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对自然资源潜力分析,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以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标准为尺度,定性、定量分析评价了我国林地和后备林地质量,再结合不同区域、主要树种的相关气候综合模型定量和系统分析了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进而概算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可能的林地供给潜力为1134.42万hm2,每年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供给潜力为18778.39万m3。东南沿海地区未来可以挖掘木材供给潜力为6198.08万m3,其中桉树为3099.02万m3,杉木为1850.19万m3,马尾松为1248.87万m3。(2)在对社会经济条件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良种育苗技术、抚育管理技术、林地维护技术、加工利用技术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科技服务体系对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推动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对速生丰产用材林促进作用的角度,阐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造林积极性的影响,并用实证案例,定量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挖掘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登市三倍体毛白杨的经济效益与普通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种植毛白杨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证明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供给力的经济上的可能性。(3)在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调查、统计分析、专家问卷和课题组讨论,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把我国31个省区分为发展速生丰产林的Ⅰ类核心区域、II类一般区域和III类不适宜发展区域;并以这13个I类省区为核心,形成了五大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以广西、福建、广东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江苏、江西、浙江、湖南为核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吉林、黑龙江、辽宁为核心的东北地区;以四川、云南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东南沿海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应该作为核心区域优先发展。以充分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发展潜力,促进生丰产用材林科学健康发展。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测算出了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供给潜力和木材供给潜力,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树种可能挖掘的木材供给潜力;二是综合自然资源潜力、科技和社会经济潜力,构建了我国速生丰产林综合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体系;三是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据此划定了发展的核心区域,确定了发展的优先顺序。

刘红[5](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盛炜彤,何英[6](2009)在《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文中提出一、引言本报告是在综合林业科学学科主要二级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差距、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对策与建议。所论述的林业科学学科主要学科(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森林植物学、林木育种学、林木遗传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其他学科、森林培育学、经济林

姜岳忠[7](2006)在《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优良乡土树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为对象,以实现人工林的定向、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高效为目标,以森林生态学、林木遗传学、树木生理学和现代育林学原理为指导,针对毛白杨用材林在造林和栽培中存在的理论和主要技术问题,在毛白杨主要分布区山东省地域范围内,开展定位试验和调查研究,利用现代生物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对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和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山东省乃至华北地区毛白杨人工林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2)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3)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4)毛白杨丰产栽培造林技术研究;(5)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及经济效果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毛白杨人工林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和地下水位。在鲁西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形的影响最大,土壤质地次之,其后为地下水位和土壤类型。在鲁中南、胶东山麓河谷平原区:土壤质地影响最大,地形次之,其后为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2、山东省毛白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2个,立地指数级在919之间。立地指数级在16以上,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9.0 m3以上的立地类型,为最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为1415,495株/hm2的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达5.0 m37.5 m3的立地类型,为较适宜栽培毛白杨用材林的立地类型;立地指数级小于13的立地类型,为栽培毛白杨用材林不够适宜的立地类型。3、毛白杨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8月、10点和14点;蒸腾速率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分别呈双峰曲线和单峰曲线,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6月、9月和14点,光合和蒸腾速率均与光照和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且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幼林在一年内的生长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生长量的70%以上;叶片的N、P、K含量以5月份最高;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均在5~6月较高,表明5~6月是加强抚育管理,促进林木生长的关键时期。4、在集约经营条件下,毛白杨丰产林的蓄积年均生长量在18 m3/hm2,表现出良好的速生性和丰产性。胸径、树高在造林后第2年就进入速生期,到第6~8年结束,

邱加荣[8](2006)在《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经济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柳杉人工林和建柏人工林的典型地段,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密度、不同培育目标、不同年龄、不同林分等5个类型,共设置标准地18000m2,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中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分生长情况、林分分布特征、林分蓄积量和出材量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应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收益成本比、土地期望值和净效益投资比等动态经济指标对不同类型的杉木人工林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了杉木人工林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加,杉木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逐渐增加,平均胸径生长量差异显着水平达到0.01;平均树高生长量差异也很显着。不同立地条件对杉木林分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影响较大,表现为立地指数越高,林分结构质量越好。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不同立地指数的杉木林分的胸径和树高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在3个不同的立地指数的杉木林中,其中立地指数16m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3.6,近于正态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立地指数18m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3.6,近于正态分布;立地指数20m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3.6,为负偏山状分布。立地指数越高材种出材量、规格材出材量越高,单位蓄积量越高。经济分析结果表明:3种立地指数的IRR均大于12%,立地指数20m的经济效益最大,而立地指数18m的次之,立地指数16m的最小。(2)在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杉木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杉木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不同密度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差异显着,差异显着水平达到0.01。不同密度条件下,密度450株/hm2的杉木林分结构最优,密度540株/hm2的林分结构次之,密度630株/hm2的林分结构最差。Weibull分布模型研究表明,在3个不同密度的杉木林中,其中密度450株/hm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树高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密度540株/hm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密度630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3.6,近于正态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密度小的林分,平均单株材积高,其中密度450株/hm2的蓄积量分别比密度540株/hm2和密度630株/hm2的大9.7%和48.2%,而密度540株/hm2比密度630株/hm2的林分蓄积量大35.1%。在生长对比分析基础上,进行了杉木人工林经济效果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密度450株/hm2的林分盈利率最高,资金利用效果最好,综合上述各项考核指标,可认为在密度450株/hm2情况下最优,密度540株/hm2次之,密度630株/hm2最差。(3)杉木林分生长量随着培育目标的提高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不同培育目标杉木平均胸径生长量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差异显着。不同培育目标条件下对杉木林分的径阶分布和高度级分布也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培育目标越高,胸径在20cm以上的株数占总株数的比例越大,且主要径级的级别越高;培育目标越高,树高在16m以上的株数占总株数的比例越高,且主要高度级的级别也越高。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不同培育目标的杉木林分的胸径和树高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在3个不同的培育目标的杉木林中,其中培育目标211的杉木林胸径分布和树高分布c值c>3.6,为负偏山分布:培育目标21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3.6,近似正态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培育目标222的杉木林胸径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培育目标越高的地方,平均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越高,材种出材量、规格材出材率越高。进一步采用多个动态经济分析指标对不同培育目标的杉木林分经济效果进行评价,表明培育目标高,虽然投入较高,但获得盈利率最高,资金利用效果最好,综合上述各项考核指标,可认为在大径材培育目标的条件下最优。(4)随着年龄的增长,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逐渐增长。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表明不同年龄杉木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生长量存在显着差异,差异显着水平达到0.01。随着年龄的增长,杉木林的林分结构质量逐渐提高。在3个不同的年龄阶段的杉木林中,其中13年生杉木林的胸径分布c值c>3.6,为负偏山状分布;而树高分布c值<3.6,为正偏山状分布;24年生的杉木林c值≈3.6,近于正态分布,且树高分布c值≈3.6,也近于正态分布;35年生的杉木林胸径c值c>3.6,为负偏山状分布,树高分布c值>3.6,也为负偏山状分布。随着年龄的增加,林木平均单株材积增加,但是,由于13年生的林分密度较大,使其林分蓄积量大于24年生的,因此,35年生林分蓄积量最大,13年生次之,24年生最小。3个年龄阶段的杉木林的IRR均大于12%,说明杉木在该3个年龄阶段均可盈利,但盈利情况有较大差异,35年生的1NPV、LEV、B/C、N/K最大,13年生的LRR最大,而24年生的只有NPV和LEV大于13年生的,IRR、B/C和N/K均小于13年生的。(5)在柳杉林、杉木林和建柏林3个林分中,杉木林的平均胸径生长量和平均树高生长量最大。经方差分析和Q检验,3种类型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差异显着;平均树高差异显着,但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杉木林和建柏林、柳杉林和建柏林之间,而杉木林和柳杉林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类型林分的径阶和高度级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杉木林的林分结构质量最好。研究表明,在3个不同类型的林分中,胸径分布c值均为1<c<3.6,为正偏山状分布;树高分布c值均>3.6,为负偏山状分布。杉木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最高,杉木林分平均材积分别比柳杉林分和建柏林分平均材积大17.2%和53.3%;杉木的蓄积量分别是柳杉林和建柏林的117.2%和152.1%;杉木林分经济材出材量是柳杉林经济出材量的1.107倍,是建柏林经济出材量的1.538倍;杉木林分规格材出材量是柳杉林规格材出材量的1.11倍,是建柏林规格材出材量的1.55倍。3个林分的IRR均大于12%,说明3个类型的林分均可盈利,但盈利情况有较大差异,杉木林的NPV、IRR、LEV、B/C、N/K最大,而柳杉林的次之,建柏林的最小。总之,可认为杉木林的经济效果最佳。

徐联英,綦山丁,刘世龙,周红,孙建昌[9](2005)在《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社会林业技术体系是在前人长期科学研究和广大林农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技术,它是经过分析、筛选和组织配套的先进科学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我省在长期的林业实践中,摸索出许多适应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技术模式。本文根据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多年的实践,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围绕工程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可供推广的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

章健[10](2004)在《安徽省杉木优良种源及栽培技术推广成效》文中研究说明对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优良种源及栽培技术在安徽省的推广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改进育苗和营林栽培技术 ,苗木和幼林生长量增长明显 ,推广成效显着 ;选用优良种源和采用先进实用的配套栽培技术 ,可有效地提高杉木林分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 ,应注重杉木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 ,进一步提高安徽省杉木的遗传改良水平。

二、杉木速生丰产林组装配套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速生丰产林组装配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杉木的造林学特性
    2.1 杉木的类型
    2.2 杉木的适生条件
3 杉木速生丰产林的栽培技术
    3.1 立地选择
        3.1.1 选地
        3.1.2 整地
    3.2 良种选择
    3.3 造林技术
        3.3.1 密度控制
        3.3.2 造林用苗
        3.3.3 造林时间
        3.3.4 造林方法
    3.4 抚育技术
        3.4.1 除草松土
        3.4.2 施肥
        3.4.3 间伐
        3.4.4 病虫害防治
4 结语

(2)良种杉木在岑溪市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示范林地理位置与立地条件
2 试验示范林建设采取的主要营林技术措施
    2.1 清炼山
    2.2 整地挖穴
    2.3 施基肥回坎
    2.4 种植
        2.4.1 苗木选择
        2.4.1. 1 起苗、选苗
        2.4.1. 2 假植炼苗
        2.4.1. 3 苗木处理
        2.4.1. 4 放苗
        2.4.2 定植
        2.4.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2.4.4 查漏补缺与补植
    2.5 幼林抚育
        2.5.1 除草
        2.5.2 追肥
        2.5.2. 1 挖施肥沟
        2.5.2. 2 追肥
        2.5.2. 3 人工整枝
3 试验示范林建设成效初报
4 结语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1.3.2 国内速生丰产用材林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研究
        1.3.4 国内外有关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主要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2.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相关概念辨析
        2.1.2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概念与内涵
    2.2 主要理论基础
        2.2.1 林业分工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论
        2.2.4 林业区划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绿色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历程
    3.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
    3.3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建设状况
    3.4 现阶段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前景分析
    4.1 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发展的内在需求
        4.1.1 我国木材供需现状
        4.1.2 我国木材需求预测分析
    4.2 天然林保护与沉重的木材进口压力:发展的重要推手
    4.3 现实的客观自然条件:发展的前提基础
        4.3.1 适宜的气候条件
        4.3.2 合格的林地质量
    4.4 工程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发展的空间前景
    4.5 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是弥补供需缺口的主要途径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自然资源潜力分析
    5.1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林地资源潜力分析
        5.1.1 我国林地资源总量评价
        5.1.2 我国林地资源质量评价
        5.1.3 速生丰产用材林林地供给潜力分析
    5.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木材生产潜力分析
        5.2.1 分地区林木的可能生产潜力分析
        5.2.2 分地区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主要树种生产潜力分析
        5.2.3 东南沿海地区主要速生树种的木材现实生产力和供给潜力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社会经济潜力分析
    6.1 科技潜力分析
        6.1.1 速生丰产用材林科学技术分析及评价
        6.1.2 提高科学技术利用率的途径
    6.2 林业制度创新潜力分析
        6.2.1 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可以激发挖掘潜力的积极性
        6.2.2 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可以解放发展潜力的桎梏
        6.2.3 林业税费制度改革降低资本进入门槛,有利于扩展发展能力
    6.3 投资潜力分析
        6.3.1 投资现状
        6.3.2 投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经济效益分析
        6.3.3 投资潜力实现途径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评价的发展思路
    7.1 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影响因素分析
        7.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及分析
        7.2.1 评价步骤
        7.2.2 评价结果分析
        7.2.3 基于评价结果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区域的划分
        7.2.4 速生丰产用材林区域发展优先序
    7.3 本章小结
8 实现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的对策建议
    8.1 加强科学研究,强化技术支撑
        8.1.1 培育良种壮苗,奠定更加适合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生物基础
        8.1.2 应用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的集约经营
        8.1.3 提高木材利用率,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的产出效率
    8.2 建立促进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8.2.1 林地政策
        8.2.2 投资政策
        8.2.3 保险政策
        8.2.4 贷款政策
        8.2.5 税费政策
        8.2.6 资源管理政策
        8.2.7 森林资产流转市场政策
    8.3 科学选择生产经营方式和模式
        8.3.1 坚持速生丰产用材林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
        8.3.2 创新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运作模式
    8.4 实施分区域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策略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7)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人工林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
    1.2 人工林培育的基本原理
        1.2.1 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1.2.2 人工林生态系统物质生产原理
        1.2.3 森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1.2.4 林分结构与密度控制
        1.2.5 人工混交林营造理论
    1.3 人工林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3.1 森林立地分类的途径
        1.3.2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
    1.4 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1.4.1 优良无性系选育
        1.4.2 适地适无性系
        1.4.3 造林密度和轮伐期
        1.4.4 种苗类型、整地与除草
        1.4.5 施肥
        1.4.6 灌溉
        1.4.7 幼林间作
    1.5 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1.5.1 杨树人工林短轮伐期栽培的经济效益
        1.5.2 技术经济效果的评价方法
    1.6 毛白杨人工林培育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6.1 毛白杨良种选育研究概况
        1.6.2 毛白杨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1.6.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立题依据、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范围及自然概况
        3.1.1 调查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2 定位试验地区自然概况
    3.2 试验设计
        3.2.1 品种对比试验
        3.2.2 苗木截梢造林试验
        3.2.3 整地规格试验
        3.2.4 植苗规格试验
        3.2.5 栽植深度试验
        3.2.6 灌溉试验
        3.2.7 施肥试验
        3.2.8 幼林间作试验
        3.2.9 幼林整形修枝试验
    3.3 观测指标与测试方法
        3.3.1 林木生长指标
        3.3.2 林木形质指标
        3.3.3 林木生理指标
        3.3.4 木材材性指标
        3.3.5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3.3.6 间种作物投入产出指标
        3.3.7 经济效果评价指标
    3.4 典型调查与资料收集
        3.4.1 典型调查
        3.4.2 资料收集
        3.4.3 数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毛白杨人工林立地分类与质量评价
        4.1.1 立地指数的曲线拟合及编制
        4.1.1.1 树高曲线的拟合
        4.1.1.2 样本标准差曲线的拟合
        4.1.1.3 基准年龄的确定
        4.1.1.4 立地指数的展开
        4.1.2 立地分类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4.1.2.1 主导因子筛选与等级划分
        4.1.2.2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直观分析
        4.1.2.3 毛白杨生长与立地因子的数量化分析
        4.1.2.4 立地因子等级对毛白杨生长的重要程度
        4.1.3 立地类型划分
        4.1.4 立地质量评价与立地条件选择
    4.2 毛白杨品种特性与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4.2.1 品种特性
        4.2.1.1 速生性、丰产性
        4.2.1.2 林分生物量及其分布
        4.2.1.3 形质特性
        4.2.1.4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4.2.2 生长发育规律
        4.2.2.1 年生长节律
        4.2.2.2 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拟合
        4.2.2.3 林木生长时期划分及生长特点
        4.2.2.4 林木材积生长的数量成熟龄
    4.3 毛白杨丰产栽培生理基础研究
        4.3.1 不同毛白杨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4.3.2 不同毛白杨品种蒸腾特性的比较
        4.3.3 苗木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4.4 毛白杨人工林栽培技术研究
        4.4.1 优良无性系筛选和评价
        4.4.1.1 生长量
        4.4.1.2 干形及分枝
        4.4.1.3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
        4.4.1.4 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
        4.4.2 苗木不同强度截梢造林效果
        4.4.2.1 抽梢发枝特点及干形变化
        4.4.2.2 对胸径、树高旬生长量的影响
        4.4.2.3 对林分胸径、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4.4.3 适宜苗龄及苗木规格
        4.4.3.1 不同苗龄及规格对林分胸径的影响
        4.4.3.2 不同苗龄及规格林分树高的影响
        4.4.4 不同整地规格造林效果
        4.4.4.1 不同整地规格的林木生长量
        4.4.4.2 不同整地规格的土壤容重、含水率
        4.4.5 合理造林密度
        4.4.5.1 不同栽植密度林分生长发育规律
        4.4.5.2 不同密度林分的数量成熟龄
        4.4.6 适宜栽植深度
        4.4.6.1 成活率与抗风倒情况
        4.4.6.2 根系发育
        4.4.6.3 生长量
        4.4.7 合理灌溉研究
        4.4.8 合理施肥研究
        4.4.8.1 朱庄林场 N、P、K 肥效及配比试验
        4.4.8.2 长清县西仓村N 肥用量试验
        4.4.8.3 饮马泉苗圃 N、P、K 正交试验
        4.4.8.4 平度何家店村 N、P、K 正交试验
        4.4.9 幼林间作效应分析
        4.4.9.1 不同间作处理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4.4.9.2 不同间作处理对树体营养状况的影响
        4.4.9.3 不同间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4.9.4 不同间种作物对树木叶面积及林木生长量的影响
        4.4.9.5 土壤及树体养分状况与与林木生长量相关性分析
        4.4.10 幼林整形修枝技术
        4.4.10.1 整形修枝的最佳时期
        4.4.10.2 整形修枝的方法
        4.4.10.3 幼树修枝量
    4.5 毛白杨人工林技术经济效果评价研究
        4.5.1 单项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4.5.1.1 苗木规格
        4.5.1.2 整地规格
        4.5.1.3 施肥
        4.5.1.4 间作
        4.5.2 综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分析
        4.5.2.1 技术参数
        4.5.2.2 评价指标
        4.5.2.3 效果分析
    4.6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构建
        4.6.1 优质丰产基础技术
        4.6.1.1 选用优良品种
        4.6.1.2 选择优良立地
        4.6.2 优化配套造林技术
        4.6.2.1 细致整地
        4.6.2.2 选用壮苗
        4.6.2.3 苗木处理与栽植季节
        4.6.2.4 合理密度与采伐年龄
        4.6.2.5 栽植深度与栽植方法
        4.6.2.6 幼林修枝抚育
        4.6.3 林地环境调控技术
        4.6.3.1 合理施肥
        4.6.3.2 合理灌溉
        4.6.3.3 松土除草
        4.6.3.4 农林间作
        4.6.3.5 有害生物防治
5 讨论
    5.1 毛白杨丰产栽培的生理基础和生产潜力
    5.2 毛白杨人工林的发育规律和数量成熟
    5.3 毛白杨人工林的立地分类和质量评价
    5.4 毛白杨幼林间作效果
    5.5 毛白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构建
6 结论
    6.1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经济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地概况
    1.1 沙县基本情况
        1.1.1 自然概况和资源状况
        1.1.2 农业概况
        1.1.3 人口概况
        1.1.4 经济概况
        1.1.5 旅游资源
        1.1.6 环境保护概况
        1.1.7 特色产品
    1.2 调查地基本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外业调查方法
    2.2 林分分布模型
        2.2.1 Weibull模型
        2.2.2 改进单纯形法
        2.2.3 拟合精度检验
    2.3 材积和蓄积量计算方法
    2.4 单株二元材种出材率模型
    2.5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2.5.1 产品产量和产值计算
        2.5.2 净现值(NPV)
        2.5.3 收益成本比(B/C)
        2.5.4 内部收益率(IRR)
        2.5.5 土地期望值(LEV)
        2.5.6 净效益投资比(N/K)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立地条件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3.1.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1.2 经济效益分析
        3.1.3 小结
    3.2 不同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价
        3.2.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2.2 经济效益分析
        3.2.3 小结
    3.3 不同培育目标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3.3.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3.2 经济效益分析
        3.3.3 小结
    3.4 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生长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3.4.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4.2 经济效益分析
        3.4.3 小结
    3.5 不同林分类型生长和经济效益的评价
        3.5.1 林分结构差异性分析
        3.5.2 经济效益分析
        3.5.3 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9)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的状况
    1.1 为提高六大工程建设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1.1.1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技术
        1.1.2 主要造林树种栽培和经营技术
        1.1.3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和森林资源的监测
        1.1.4 乌江和珠江流域的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研究
    1.2 围绕各大工程建设, 搞好示范推广
        1.2.1 科技示范与科技支撑项目推广
        1.2.2 科研项目带动社会林业的发展
        1.2.3 退耕还林优化模式的推广
2 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
    2.1 贵州省典型森林培育技术体系
        2.1.1 主要树种育苗技术
        2.1.2 森林培育技术体系
    2.2 实用技术推广模式
        2.2.1 退耕还林工程实用技术模式
        (1) 贵阳市第二环城林带景观林治理模式。
        (2) 赤水市陡坡退耕还竹治理模式。
        (3) 湄潭县坡耕地退耕还茶治理模式。
        (4) 安顺市滇柏容器苗石山造林治理模式。
        (5) 岑巩县杉木、板栗 (林果) 混交治理模式。
        (6) 锦屏县坡耕地杉木与楠竹混交治理模式。
        (7) 铜仁地区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模式。
        (8) 毕节地区陡坡耕地林草结合治理模式。
        (9) 水城县针阔混交治理模式。
        (10) 贞丰县陡坡退耕地栽种花椒治理模式。
        2.2.2 石漠化治理工程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实用技术模式
        (1) 高中山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治理模式。
        (2) 中中山、低中山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建设治理模式。
        (3) 低山、丘陵防灾护坡林模式。
        (4) 经济生态型 (栽种花椒) 建设模式。
        (5) 干热河谷喜树与花椒混交生态经济型建设模式。
        (6) 竹林模式。
        (7) 乔木竹类混交模式。
        (8) 白云质砂石山退耕还柏、草类模式。
        (9) 坡耕地退耕还林、草模式。
        (10) 石山区灌 (藤) 、草结合模式。
        (11) 干热河谷生态乔灌草结合模式。
3 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的创新及存在问题
    3.1 技术体系的创新点
        3.1.1 造林经营形式多样
        3.1.2 注重后续产业的培育
        3.1.3 注重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
        3.1.4 依靠科学技术, 实现重点突破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种苗准备不足, 抚育管理跟不上
        3.2.2 树种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
        3.2.3 各重点工程组装配套技术需加强
4 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的发展前景
    4.1 林木良种推广
    4.2 名特优园林绿化与花卉良种推广
    4.3 造林新技术推广
        (1) 苗木繁育新技术。
        (2) 营造林技术。
    4.4 林业高新技术产品推广
        (1) 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
        (2) 抗旱节水、保水新产品。
    4.5 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4.6 木材加工及林化产品深加工技术

(10)安徽省杉木优良种源及栽培技术推广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杉木优良种源的推广
2 配套栽培技术
    2.1 育苗技术
        2.1.1 选址。
        2.1.2 改进播种时间。
        2.1.3 改进播种方法, 控制播种量和密度。
    2.2 营造技术
        2.2.1 整地、造林。
        2.2.2 幼林抚育。
        2.2.2.1 中耕除草。
        2.2.2.2 间种、施肥。
        2.2.3 间伐。
3 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成效
4 小结与讨论

四、杉木速生丰产林组装配套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杉木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J]. 陈述琳,卢宗军,李富洲. 绿色科技, 2020(15)
  • [2]良种杉木在岑溪市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 卢斌. 农业与技术, 2019(22)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潜力研究[D]. 马花如.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7)
  • [5]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6]林业科学学科的研究与展望[A]. 盛炜彤,何英.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7]毛白杨人工林丰产栽培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研究[D]. 姜岳忠.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 [8]杉木人工林恢复过程经济评价的研究[D]. 邱加荣. 福建农林大学, 2006(07)
  • [9]贵州省社会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J]. 徐联英,綦山丁,刘世龙,周红,孙建昌. 贵州林业科技, 2005(01)
  • [10]安徽省杉木优良种源及栽培技术推广成效[J]. 章健. 安徽农业科学, 2004(03)

标签:;  ;  ;  ;  ;  

杉木速生丰产林组配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