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调节气门间隙

轻松调节气门间隙

一、轻松调整气门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李师航[1](2021)在《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结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发动机配气系统性能的优劣对于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影响尤为明显,其直接关联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排放特性,而传统气门式配气系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零件数较多且结构复杂,气门的往复运动势必会造成较大的振动,而且在高转速工况下还会出现气门悬浮现象从而影响换气效率,液压挺柱等精密零件的高精度加工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开发一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配气系统成为发动机研究的一个可能方向。本文针对新型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配气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了新型汽缸盖的结构设计,主要工作为该款发动机汽缸盖的结构设计,换气能力的计算、旋转气阀轴和汽缸盖的仿真分析、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以及台架试验,具体内容如下:(1)总结了现有发动机配气系统结构形式,分析了传统气门式发动机配气系统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款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了尺寸参数、质量参数、性能参数等技术要求。(2)进行了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的结构设计。根据设计要求对汽缸盖内所有部分进行了规划,并完成了所有部分的结构设计,其中包括汽缸盖本体、旋转气阀轴、冷却水道、密封系统以及润滑系统;同时也为新型汽缸盖设计了配气正时参数以及正时传动系统。(3)分析了旋转气阀轴和汽缸盖的力学性能。使用ANSYS软件对进排气阀轴和汽缸盖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工作,在ANSYS Workbench环境中完成了旋转气阀轴和汽缸盖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并模拟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的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了仿真分析。(4)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适用于原型机专用的发动机台架系统,测试了发动机的性能参数。(5)最后制定了新型汽缸盖的工艺规程。在完成所有建模工作后,根据双旋转气阀式汽缸盖的结构以及现有的加工技术,制定了加工工艺,并完成了汽缸盖所有零部件的金属3D打印。

陆诗航[2](2021)在《某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配气机构是内燃机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设计是否合理会影响到发动机的稳定性与充气效率。而在配气机构的设计之中,对凸轮轴型线的设计是最为复杂和重要的一环。本文以一款本团队自主研发的用于驱动工业无人直升机的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针对样机在实验中出现的发动机工作时有异响和凸轮轴发生异常磨损的问题,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计算,发现其配气机构设计存在问题,并针对该问题修改配气机构,重新设计出新的凸轮形线并对其校核,最后分析改进后的配气机构对发动机整体性能的影响,优化配气相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搭建原机配气机构模型。使用CREO4.0软件对整个配气机构进行三维建模,用来获取各个零件的质量参数。再利用HYPERMESH和ABAQUS对配气机构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和有限元计算,得出各个零件的刚度参数。最后利用这些参数在AVL EXCITE TD软件中搭建原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2)对原机配气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通过对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进行分析计算,并将得到的各个指数与工程许用值对比,发现原配气机构凸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飞脱,凸轮最大接触应力过大,气门发生反跳,凸轮丰满系数不足等问题,说明原机配气机构设计存在问题。(3)重新设计凸轮形线。结合第2步得出的结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AVL EXCITE TD软件中分别重新设计进排气凸轮型线。再次经过配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校核,可以得出新设计的凸轮型线各项参数符合工程设计标准。(4)分析改进后配气机构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运用GT POWER搭建原机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利用台架试验数据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将改进后的凸轮型线输入到性能仿真模型中,研究配气机构改进后对发动机动力性与经济性的影响,发现配气机构改进后对发动机扭矩有所提升,改进后有效燃油消耗率有所下降。在此基础上改进配气机构的进排气相位,进一步提升发动机性能。

陶文祝[3](2020)在《基于配气机构改进的高速汽油机动力性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配气机构作为往复活塞式发动机的重要控制机构,不仅控制着发动机的换气过程,还必须保证燃烧室在气门关闭时的有效密封。因此,配气机构性能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振动噪声、工作平稳性及可靠性。近年来,随着发动机朝着高速化、高功率、轻量化及低噪声的方向发展,配气机构的工作条件日渐恶化,不仅需要保证发动机具有较高的充气效率,还必须保证高速工作时仍能平稳可靠,这对配气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配气机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发动机工作循环的要求。本文以某企业的一款高速汽油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样机开发试验中出现的配气机构工作不平稳和发动机中高速动力性不足的问题,采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该配气机构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了原机配气机构的原有设计缺陷,不仅大大提升了发动机性能和市场竞争力,缩短了开发周期,还为配气机构的正向设计提供了一种系统性分析思路,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和工程应用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机构建模及问题分析。应用AVL Excite Timing Drive建立了原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通过进一步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计算分析,并将各评价指标计算结果与工程许用值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原机配气机构丰满系数偏低,凸轮曲率半径与润滑系数过小,凸轮最大跃度与最大接触应力过大,凸轮缓冲段高度与气门间隙匹配不良、凸轮丰满系数偏低以及凸轮与挺柱工作过程中多次出现接触应力为零等,导致原机凸轮飞脱及磨损风险增加,配气机构振动过大以及发动机动力性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配气机构的正常工作。2、整机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案提出。应用GT-Power建立了该高速汽油机的性能仿真模型,并采用原机台架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标定,以保证模型计算结果用于指导实践的有效性。进而,通过分析气门升程、缓冲段高度、配气相位、丰满系数及气门开启方式等配气机构主要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找出了原机中高速动力性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提升中高速动力性的改进方案。3、改进设计及优化。结合原机配气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发动机中高速动力性的提升方案,对进、排气凸轮型线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对改进后配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校核。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凸轮型线后,原机配气机构存在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配气机构改进方案运动学与动力学合理,满足使用要求。4、试验验证及性能比较。对改进方案进行了发动机外特性试验与耐久性试验,以分别对发动机外特性及配气机构可靠性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配气机构改进后工作平稳可靠,并且发动机中高速动力性显着提升,其中外特性上中高速动力性平均提升4.6%,同时燃油经济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改善,其中外特性上经济性平均提升1.2%,很好地达到了预期开发目标。因此,配气机构改进方案切实可行。

宋光鲲[4](2017)在《12V190型柴油机气门间隙的检查和调整》文中提出简要介绍12V190柴油机气门间隙的调整原因及调整准则,结合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一套检查、调整该系列柴油机气门间隙的操作技术流程,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陈国辉[5](2016)在《故障实例&检修》文中研究表明故障现象一辆125T型水冷坐式摩托车,车行驶里程32000km,出现火花塞易损、起动困难不能起动等现象。故障诊断与维修分别用电起动、脚起动起动时均不能起动。从缸头上拆下火花塞,火花塞的电极和裙部发黑、中心电极象涂上一层黑油漆。表明发动机有烧机油的迹象。烧机油造成火花塞绝缘能力下降,电极击穿短路,点火系统失效,发动机不能起动。换NGK D8EA的火花塞再次起动,发动机可以起动。预热升温后,排气管往外冒淡淡的蓝烟并有机油燃烧的气味,确认存在烧机油故障。

关银霞[6](2016)在《拖拉机空气供给系的维护保养》文中指出坚持做好拖拉机空气供给系的维护保养,能够有效防止拖拉机动力性和经济性下降,可以明显地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所以应严格按各机型出厂使用说明书对空气滤清器等部位进行维护保养,依据拖拉机作业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因地制宜地掌控空气滤清器的保养周期,在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缩短保养周期间隔,以保证空气滤清器等零部件经常处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

徐信峰,佟长宇,周海松[7](2014)在《关于科学调整柴油机气门间隙的研究》文中提出柴油机的气门在工作期间非常容易因冷热变化而变形,高温时因受热而伸长,冷却后又缩短恢复。文章分析柴油机的气门间隙的控制与调整方法,与一些实际故障相结合,希望能将气门间隙引起的柴油机故障防患于未然。

范晓华,赵洪伟,张德状[8](2014)在《浅谈CG125摩托车发动机气门间隙及调整》文中研究指明在实际维修过程中,按要求调整好气门间隙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维修者努力学习摩托车发动机气门间隙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到准确调整。从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出发,分析了顶杆式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过程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故障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张海梅,姜任[9](2011)在《谈柴油机配气正时的检查与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小型柴油机的修理中,我们发现195型柴油机配气正时不准的现象较为普遍。若以气门间隙偏差在0.05 mm以下为合格进行统计,进气门的合格率只有32%;排气门为24.7%,一般偏大;若以配气相位偏差在10°内为合格进行统计,进气相位合格的只占16%,排气相位占15.2%,配气相位小于

林海,郑志强,冯显,刘瑜,王新[10](2011)在《气门间隙对柴油机的影响及检查与调整》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气门间隙对柴油机运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气门间隙变化的判断方法和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方法,并提出了调整气门间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气门间隙加以维护、调整,保证柴油机的正常使用。

二、轻松调整气门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松调整气门间隙(论文提纲范文)

(1)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动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发动机配气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配气系统形式的确定
    2.1 配气系统参数确定
        2.1.1 配气系统总体设计
        2.1.2 尺寸参数确定
        2.1.3 质量参数预估
        2.1.4 性能参数预估
    2.2 配气系统形式方案
        2.2.1 传统凸轮轴式配气系统
        2.2.2 电磁气门驱动配气系统
        2.2.3 电液气门驱动配气系统
        2.2.4 电气气门驱动配气系统
        2.2.5 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
    2.3 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方案的确定
        2.3.1 配气系统结构形式的选择
        2.3.2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具体结构
        2.3.3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气系统结构设计及布局
    3.1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总体设计
        3.1.1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设计思路
        3.1.2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工作过程
    3.2 双旋转气阀式配气系统基本参数设计
        3.2.1 燃烧室设计与压缩比计算
        3.2.2 配气相位设计
        3.2.3 通气能力计算
    3.3 旋转气阀轴的设计
        3.3.1 旋转气阀轴的设计要求
        3.3.2 旋转气阀轴的强度校核
        3.3.3 旋转气阀轴的结构设计
    3.4 冷却液循环水道设计
    3.5 密封系统结构设计
        3.5.1 轴向密封系统结构设计
        3.5.2 周向密封系统结构设计
    3.6 润滑油道设计
    3.7 正时传动系统设计
    3.8 双旋转气阀式汽缸盖总成的加工工艺制定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转气阀轴静态强度与热膨胀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概述
    4.2 有限元软件简述
    4.3 旋转气阀轴的应力分析及模型处理
        4.3.1 旋转气阀轴的应力分析
        4.3.2 应用ANSYS对旋转气阀轴模型进行处理
    4.4 旋转气阀轴模型的约束条件和载荷设定
        4.4.1 旋转气阀轴模型约束条件
        4.4.2 旋转气阀轴模型载荷
    4.5 弯曲应力分析和热膨胀分析
    4.6 汽缸盖燃烧室静态强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动机台架试验
    5.1 发动机台架试验概述
    5.2 发动机台架搭建
        5.2.1 台架联轴法兰盘设计
        5.2.2 发动机台架结构设计
        5.2.3 发动机台架结构改进
        5.2.4 发动机周边配件布置
    5.3 发动机性能测试
        5.3.1 台架试验流程
        5.3.2 台架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某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配气机构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内燃机配机构的发展
        1.2.2 内燃机配气机构的研究技术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思路
2 配气机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2.1 配气机构设计的准则
    2.2 凸轮型线设计理论
        2.2.1 基圆半径的设计理论
        2.2.2 缓冲段的设计理论
        2.2.3 工作段的设计理论
    2.3 配气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
        2.3.1 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2.3.2 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2.4 液压挺柱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原机配气机构建模与分析
    3.1 AVL EXCITE TD软件的介绍
    3.2 发动机结构介绍
    3.3 相关参数的获取
    3.4 原机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搭建
    3.5 原机配气机构的运动学计算
    3.6 原机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学计算
    3.7 原机配气机构分析结果总结
    3.8 本章小结
4 配气机构改进设计
    4.1 凸轮型线的设计
        4.1.1 气门弹簧预紧力的设计
        4.1.2 气门最大升程的设计
        4.1.3 缓冲段的设计
        4.1.4 工作段的设计
    4.2 改进后的凸轮型线运动学动力学分析
        4.2.1 改进后的凸轮型线运动学评价参数
        4.2.2 改进后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详细参数
        4.2.3 改进后的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参数
        4.2.4 改进后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详细参数
    4.3 本章小结
5 配气机构改进后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5.1 GT POWER软件的介绍
    5.2 参数的获取
    5.3 发动机性能模型的搭建
    5.4 性能仿真模型的验证
    5.5 改进后发动机性能对比
    5.6 配气相位改进方案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配气机构改进的高速汽油机动力性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动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发动机动力性提升方法研究现状
        1.2.3 配气机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配气机构设计理论及方法
    2.1 配气机构设计准则
    2.2 配气凸轮型线设计方法
        2.2.1 基圆半径的确定
        2.2.2 缓冲段的设计
        2.2.3 工作段的设计
    2.3 配气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
        2.3.1 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2.3.2 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2.4 配气机构动力学优化设计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原机配气机构模型搭建及分析
    3.1 AVL Excite Timing Drive专业软件介绍
    3.2 汽油机及其配气机构基本参数
    3.3 配气机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3.3.1 配气机构仿真模型搭建
        3.3.2 仿真模型参数获取及设置
    3.4 原机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3.4.1 原机运动学评价指标极值分析
        3.4.2 原机运动学评价指标工作循环内变化情况分析
    3.5 原机气门与活塞是否发生干涉校核
    3.6 原机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3.6.1 基于转角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3.6.2 基于转速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3.7 原机配气机构分析结果总结
    3.8 本章小结
4 配气机构参数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分析
    4.1 GT-Power专业性能模拟软件介绍
    4.2 GT-Power相关理论基础
        4.2.1 管内流动数学模型
        4.2.2 热传导数学模型
        4.2.3 管内流动损失数学模型
        4.2.4 缸内燃烧数学模型
    4.3 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搭建与标定
        4.3.1 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搭建及参数设置
        4.3.2 发动机性能模型标定
    4.4 配气机构主要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分析
        4.4.1 气门最大升程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2 缓冲段高度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3 改进方案基本参数确定后气门与活塞干涉校核
        4.4.4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5 丰满系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4.6 气门开启方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4.5 发动机中高速动力性提升方案总结
    4.6 本章小结
5 配气机构改进设计
    5.1 配气机构优化改进思路
    5.2 凸轮型线改进设计
        5.2.1 缓冲段的设计
        5.2.2 工作段的设计
    5.3 使用改进凸轮型线的配气机构运动学分析
        5.3.1 改进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极值分析
        5.3.2 改进配气机构运动学评价指标工作循环内变化情况分析
    5.4 使用改进凸轮型线的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
        5.4.1 基于转角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5.4.2 基于转速变化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5.5 改进配气机构与原机对比分析
        5.5.1 配气机构主要技术参数对比
        5.5.2 配气机构工作平稳性对比
        5.5.3 发动机性能对比
    5.6 改进方案试验验证
        5.6.1 发动机外特性试验
        5.6.2 发动机耐久性试验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12V190型柴油机气门间隙的检查和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门间隙的调整原因及调整的基本准则
2 气门间隙的检查
    (1)取下气缸盖上罩壳。
    (2)判别第一缸工作状态。
    (3)根据第一缸所处的工作状态,按表1进行检测。
    (4)气门间隙的检测方法。
3 气门间隙的调整
4 注意事项

(6)拖拉机空气供给系的维护保养(论文提纲范文)

1 空气滤清器的保养
    1.1 干惯性部分的保养
    1.2 湿惯性(油浴式)部分的保养
    1.3 过滤式部分的保养
2 配气机构的保养
    2.1 气门间隙的检查和调整
    2.2 减压机构的检查和调整

(8)浅谈CG125摩托车发动机气门间隙及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动机气门间隙及调整作用
2 气门间隙大小危害分析
    2.1 气门间隙调得过小
    2.2 气门间隙调得过大
3 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
    3.1 气门间隙调整前的注意事项
    3.2 确认进、排气门和活塞处于压缩上止点
        3.2.1 进、排气门确认方法
        3.2.2 确认压缩上止点的方法
    3.3 气门间隙调整方法
4 结束语

(10)气门间隙对柴油机的影响及检查与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气门间隙对柴油机运行的影响
    (1) 气门间隙过小或没有间隙
    (2) 气门间隙过大
2 气门间隙变化的判断方法
    (1) 手摸
    (2) 耳听法
3 气门间隙检查与调整方法
    3.1 调整前传动零部件的检查
    3.2 气门间隙调整
4 调整气门间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 结 论

四、轻松调整气门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旋转气阀式发动机汽缸盖结构设计[D]. 李师航. 吉林大学, 2021(01)
  • [2]某发动机配气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D]. 陆诗航.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基于配气机构改进的高速汽油机动力性提升研究[D]. 陶文祝.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4]12V190型柴油机气门间隙的检查和调整[J]. 宋光鲲. 内燃机与配件, 2017(01)
  • [5]故障实例&检修[J]. 陈国辉. 摩托车技术, 2016(08)
  • [6]拖拉机空气供给系的维护保养[J]. 关银霞.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05)
  • [7]关于科学调整柴油机气门间隙的研究[J]. 徐信峰,佟长宇,周海松. 硅谷, 2014(10)
  • [8]浅谈CG125摩托车发动机气门间隙及调整[J]. 范晓华,赵洪伟,张德状. 科技与创新, 2014(09)
  • [9]谈柴油机配气正时的检查与调整[J]. 张海梅,姜任.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1(05)
  • [10]气门间隙对柴油机的影响及检查与调整[J]. 林海,郑志强,冯显,刘瑜,王新. 柴油机, 2011(05)

标签:;  ;  ;  ;  ;  

轻松调节气门间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